《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5. 教学卡片。
6.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感受。
b.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填写学习卡片,记录自己的感受。
3. 课堂讨论(10分钟)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b.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感悟分享(5分钟)a.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b.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书有感的重要性。
b.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5分钟)b.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一篇推荐语。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并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七、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感悟。
八、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到作者对书籍的深情厚意。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分享名人的读书故事和读书心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书有感”的含义及读书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名人读书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名人读书故事素材。
2. 学生分组名单。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用PPT展示“观书有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讲解名人读书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读书心得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读书的认识。
3. 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知名作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和感悟。
2.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开展读书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名人读书故事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在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确保讨论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3. 在评估学生的作业时,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悟,而非表面的辞藻。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如何?2. 学生认为本次课程对他们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如何?3. 学生对未来的读书分享活动有何建议?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观书有感》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和内涵的解读。
(2)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意象等方面分析诗词。
(2)讨论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进行诗词欣赏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关于读书的诗句,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5.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课文。
(2)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年级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七年级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学生能够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自主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借助形象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韵味。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源头活水”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所传达的读书与知识更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或者收获吗?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读书有关的古诗——《观书有感》。
2、作者简介教师介绍朱熹: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富有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正音和指导。
4、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诗句。
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5、感悟哲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哲理?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这首诗以池塘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读书的感受。
池塘要想保持清澈,就需要不断有活水注入;人要想心灵澄明,就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的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例句分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阅读中获取启示,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观书有感”的概念。
2. 学会从阅读中获取启示,提升自身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籍,从中获得启示。
2. 如何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书籍,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主体部分:(1)分享阅读感悟: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2)案例分析:分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4)任务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阅读感悟,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深入理解书籍,获取启示。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2)学生分组讨论,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3)教师总结学生的阅读感悟,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经典书籍和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培养习惯: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
3. 引导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书籍中的内涵,从而获得启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感悟。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注释、翻译、朗读等方法,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2. 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把握。
3. 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难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化背景知识、课文注释、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难点,如字词解释、句意理解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思考,体会课文中的观点。
6. 课堂练习: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书的热爱和珍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理解。
2. 学会通过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美。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五、教学准备:1. 诗文《观书有感》文本。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阅读过的书籍,以便课堂上分享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幅描绘书的画或一段关于书的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注意诗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3. 解析诗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4. 体会意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文中的画面,感受诗人对书的热爱和珍惜。
5. 互动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书籍,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一篇观书有感的短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写作。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文。
九、课后作业:1. 熟读诗文,巩固诗文内容。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导入课文《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对书籍的热爱和阅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哲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引出课文《观书有感》。
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第四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第五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 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激发学习的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读书随笔,通过对书籍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
2.2 课文解析:1. 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2. 分析课文中的哲理和情感,如作者对书籍的敬畏、对学习的执着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2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和默写,示范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关注。
4.2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3 互动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4 朗读和默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2 朗读和默写: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和默写的准确性,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向学生推荐与《观书有感》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唐代文学家的散文、诗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初中语文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观书有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情感;(3)掌握表达个人阅读感悟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分析、写作等方式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2)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寻找自己的阅读感悟;(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深层次的观点和情感;(2)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和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进入话题做准备。
2. 学习与讨论(35分钟)(1)呈现《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课堂讨论;(2)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课文解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观书有感》,老师带着学生解读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观点。
4. 写作指导(15分钟)(1)介绍写作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等;(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澄清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文字表达;(2)布置一定数量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三小学张群波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二、教材分析。
诗歌介绍了书的价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诗意。
三、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过许多诗歌,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点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背诵古诗。
4.培养学生爱书的兴趣。
重点: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难点:明白《观书有感》中写景与读书的关系。
学习评价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二)默写诗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高山流水配乐,《观书有感》其二,名人孔子,华罗庚,爱因斯坦的读书故事。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书”的诗句和名言。
教学过程:
课前:同学们准备了关于书的诗句,谁积累的多,哪两位同学来pk一下。
真棒,老师相信其他同学也准背得不错。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
请同学们将课题读一遍《观书有感》朱熹。
朱熹是谁呢?(简介朱熹)我们学过他的诗《春日》,大家背诵一遍。
一丶读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将这首诗读一读,争取读得准确,响亮。
(自读一抽读)诗不但要读得准确响亮,我们还要读出节奏,这样会给人更美的享受。
(抽读)如果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就更有诗的韵味儿了。
(抽读,女生齐读)
2.读书法文体的诗。
(4张)古代的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没有标点,同学们能读吗?(个别读--集体读))
二、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1.同学们打开书,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先自主学习,在小组交流不明白的地方问同学。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理解的诗意?(学生汇报)为什么把水塘比作镜子?(水太清澈明亮)徘徊就是什么样的走?(来回,踱步)渠就是塘,这是古人为了避免重复啰嗦,古人写诗写文章,字字斟酌,语言简练。
我们写文章也一样,文中尽量避免使用重复的词。
(板书:塘清,源头活水)
3.带着你的理解朗诵一遍。
(配乐朗诵)
4.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题目是观书为什么内容是观塘呢?其实本诗写的是作者观书的感受,把观书比作观塘,书中的内容就如塘中美景那么令人恬静舒适,一片澄明)(板书:人明)
5.拓展一下:小组讨论填一填。
(板书:知识涌入)
正如西汉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也正如笛卡儿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大诗人杜甫还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学们,爱书吧,它会给你无尽的源泉。
三、学习朱熹的第二首《观书有感》。
1.读一读,能不能准确流畅读过去。
2.和同桌一起猜一猜诗中写的是什么?(交流作答)
对,大船在水中,水浅,使劲推也推不动,白费力气;水深,不用推,也在水中自在漂流前行。
江中的水好比知识,知识多了,功夫到家了,学习自然容易。
相反,储备的知识少了,功夫就不到家,学习起来自然困难。
所以我们要多多努力,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名人读书的故事。
1.看看大思想家孔子是怎么读书的。
《韦编三绝》你有什么感受?(刻苦勤奋)
2.数学家华罗庚读书。
给我们什么启示?(讲究方法)
3.爱因斯坦读书。
你有什么想法(博览群书)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朱熹的《观书有感》,知道了:塘清,是因为源头活水;人明,是因为知识不断。
看名人读书,我们懂得了读书不但要刻苦勤奋,还要讲究方法丶博览群书。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爱书吧,他会给你无穷的力量。
全体起立!让我们尽情朗诵吧!(配乐齐诵)
板书: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塘清源头活水
人明知识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