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2(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及答案解析(全国Ⅱ卷)

2020年高考语文及答案解析(全国Ⅱ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高考-海南真题-II卷 -(二)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高考-海南真题-II卷 -(二)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Ⅱ卷海南)续上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

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

帝初崩,外庭多未知。

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

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

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阴..,先生今即出大用矣。

”即大恸,陨绝于地。

既释,复故官。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因泣下,醵金为敛。

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

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2020年高考(全国通用版)模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通用版)模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模拟试题语文2020.2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云南民族体育文化源于人民的劳动和生产,发展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

传统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随着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濒临灭绝或退化变异的状况。

从目前来看,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成熟、学科体系不健全、基本概念表述不全面、传统运动项目的挖掘和保护不科学、特色体育文化村寨开发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人民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人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过于追求现代化的运动项目,阻碍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人民在传承云南民族体育文化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性,很多人眼中只看到了外国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优越性,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过多地选择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价值的理解,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失去了原有的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II卷(二)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II卷(二)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续上)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纛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徽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康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2020年全国语文高考模拟卷(含答案)

2020年全国语文高考模拟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现代文阅读:由“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变成了“现代文阅读Ⅰ和现代文阅读Ⅱ,文本和题型都有变化。

(1)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以科幻小说为命题背景,三则材料,第一则文学评论,是对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的评论,500多字。

第二则论述类文本,是关于科幻小说为何缺少文学性的讨论,1000来字;第三则是对科幻文学风格的评论,400多字。

三则材料共2000字左右。

三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和两个问答题。

1~3小题单选题各3分,第4小题4分,第5小题6分。

第1题属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第2题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第3题属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

这三个题目与历年来论述类文本的题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第1、2小题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1、3小题的继承,而第3小题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2小题的发展,原来是对材料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实际上还是属于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而这个小题的选项均为阅读材料外的论据,要求选择”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完全是在看学生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没有。

两个问答题中,第一个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样的设问在之前的考试中几乎没有遇到过,相信学生看后,会感觉不知如何下手,可能会怪老师怎么从未教过论证方式的特点呢,估计语文老师会成为背锅侠;第二个问”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完全是开放性试题,你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关键得自圆其说,有根有据,并非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即可。

(2)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材料为一首现代诗歌,材料为辛笛的《刈禾女之歌》。

题目设置了两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和两个问答题。

6、7小题(单选题)每题3分,第8小题4分,第9小题6分。

第6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7题考查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第8题考查炼字,第9题考查人称。

(3)文言文阅读多了一道问答题文言文阅读5小小题,20分。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模拟考试(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模拟考试(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模拟考试(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全国二卷)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全国二卷)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二卷)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全国II卷】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全国II卷】

绝密★启用前【新课标II】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新课标)试题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新课标)试题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新课标)试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古诗中,描写雨的是()A. 春晓- 孟浩然B. 夜雨- 杜牧C. 登鹳雀楼- 王之涣D. 静夜思- 李白2.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诗主要描写了唐代皇帝李渊的()A. 仁义风范B. 豪侠气概C. 英明决断D. 智谋过人3. 下列诗句中,哪句表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A.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C. 一行白鹭上青天,遥看瀑布挂前川。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德行天下”的理念最能体现在哪部古代经典中?()A. 《弟子规》B. 《三字经》C. 《论语》D. 《大学》5. 以下典故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关的,是()A. 三打白骨精B. 白蛇传C. 论语D. 凤求凰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唐代诗人许浑在《观书有感》中描写初夏景色的句子。

小小的荷叶凝聚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身旁停留的蜻蜓则是一幅清新美景的点睛之笔。

问题:这句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过程。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绚丽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请根据下面的命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读书使人充实,阅读名著更能塑造人的品格。

请谈谈你对这个命题的看法,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

注意:请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思考,并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结构严谨,论据充分。

字数不少于800字。

希望以上模拟题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祝愿各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篇示例:第一卷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突然,小明的眼前一片漆黑。

他惊慌失措地四处张望,试图找到一丝光亮。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全国乙卷A卷)(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全国乙卷A卷)(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全解全析1.B 2.C 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最初形态一致”说法错误。

从第二段“中国画最古老的形态是汉语的象形字,应无疑义;而中国诗的最初形态,据鲁迅先生说,应是‘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可知,二者最初形态并不一致。

C. “诗画本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不会交叉”以偏概全。

第三段的表述为“仅从功能来比较,这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对方身影,却不会交叉”,前面有限定性表述“仅从功能来比较”。

D. “诗画在审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结合点,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强加因果。

从第四段“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可知,“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的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高度契合与统一”分析错误。

应是论证诗与画“描写题材的同一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很好弥补了画作指向性不如诗作指向性明确的弊病”说法错误。

原文第四段的表述为“一副好的绘画作品离不开好的题款;一则高妙的题识,不单能提高画作的品味,而且能对画作的指向进行说明”,从中可看出,诗配画能够对画作的指向进行说明,但文中并没有说诗配画的指向性能够达到诗作指向性的明确的程度。

故选A。

4.A 5.D6.①国家层面:国家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

②监管部门:适当放松社会融资,允许社会资本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与运营。

③传统医院: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和系统,明确技术标准,推动原有系统改造和更新。

④行业内部:积极迎接数字医疗,以开放姿态应用数智医疗,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医院管理效率。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二)(全国卷版)(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二)(全国卷版)(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忠”文化自其在中华大地上萌芽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忠”相关联的忠信、忠义、忠言等词汇长期以来广为流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

“忠”文化酿造了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高尚观念,在它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大批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仁人志士,这在当时对社会稳定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今大力捍卫国家和平统一、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廉洁政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须再次重视“忠”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忠”文化的社会价值,使“忠”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忠”的释义为“敬也”。

段玉裁先生为《说文解字》所作注释中又将其展开,“忠,敬也。

敬者,肃也。

未有尽心而不敬者。

……尽心曰忠。

”由此可见,忠的本义是一种发自人的内心的恭谨敬重的感情。

同时回溯词源,“忠”又通“中”,取正直、不偏之意,这就使得“忠”带有了很强的原则性,而“忠”亦表示贯彻始终、坚定不移,这一层涵义又反映了“忠”具有的崇高性。

因此从词源字义上看,“忠”是全心全意待人处事的态度,是人对所认定的目标和事业的坚持与执着。

春秋时期是“忠”文化发展传播的关键阶段,在忠本源意义的基础上,古代圣贤智者又为它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具体的内容。

《孟子·梁惠王》中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二)(全国卷通用版) 语文试卷 有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二)(全国卷通用版) 语文试卷 有答案

北京专家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精校版)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海南)(含答案)

(精校版)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海南)(含答案)

★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

2024年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024·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

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商周铜器铭文的书写之所以如此繁盛,除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外,思想、情感层面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用文字进行书写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大事,因为它代表着思想、情感的传播可以灾破时空的限制。

《墨子兼爱(下)》提到,今人不与“先圣六王”同时,却能了解其德行,“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书写之于思想传承、文明演进的价值。

而在“传遗后世子孙”方面,铜器铭文(即所谓“金石”“盘盂”)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古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之后,青铜材质所具有的永存性,便寄托了他们对“永恒”的希冀,或者说是对生命“不朽”价值的追寻。

中国早期关于生命价值的体认,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不朽”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何谓“死而不朽”。

范宣子认为,自己家族自古至今皆有官职,这便是不朽。

但叔孙豹认为这只是“世禄”,并非不朽,真正的不朽应如鲁国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即死后其言论仍能流传后世。

进而他便论述了“三不朽”的观念:“约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即当时人们认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德、功、言三者的树立与传承,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

此种“生命价值观”后为儒家所继承并发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底色。

当然,“三不朽”的价值观并非《左传》所创,它应来自更久远的传承,并有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一点便可从铜器铭文的发展中找到线索。

最早的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

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因果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 “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
;而它所反
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的。 ”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
着独特的魅力, 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 “间离效果 ”的艺
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演的启发。 法国前卫戏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 说它是
自然的 “人化 ”问题, 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 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
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
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 就必然无法清 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 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 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 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
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
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D.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文章对自然归化观点的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 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不能将自然孤立于社会之外对待,这就是自然人 化。
B.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该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 C.异化分为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 人的异化是人的原因造成的, 自然的异化是自然造成的。 D.所谓自然归化, 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自然异化复归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原始协 调。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 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
永远都是 “懂 ”
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 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 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 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 扶老携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 从来没有生发过 “不懂 ”戏曲的感慨。 戏曲之所以曾 经拥有广泛的受众, 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 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 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 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 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 “不懂 ”。这是因为戏曲生 存语境变了, 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 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
人的神秘活体, 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 前者以黑格尔 (Hegel,G.W.F.) 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 (Feuerhac,L.A.)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 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马克思 (Marx ,K.)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 重要作用。
却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
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 自然异化。
也可以成为人的对立面, 后者就是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 极其严重。
D.马克思主义认为, 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 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 生产组织。
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 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 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程, 而不是乌托邦, 这种
复归是人心所向。
(摘编自欧阳志远《论 “三个自然 ”与生态文明》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 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 这就是异化。 人与自 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 变为人对物的依赖。 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 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 对个利的追逐 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剥夺。 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 人的
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条件下最为严重。
异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 但在市场经济
第三,自然归化。《资本论》预言: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 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
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 质变换。 ”《自然辩证法》提出关于 “两个提升 ”的论断: “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 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 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
超。
B.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 文章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 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先阐释什么是异化, 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 论证逻辑非常严谨。
2020 年高考语文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 自然人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
经验。 更重要的原因是, 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
其中几乎没有戏
曲独特的文本、 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 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 这些
都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 “看懂 ”听“懂 ”戏曲》,《人民日报》 2019 年 7 月 19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