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摆的研究 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摘要: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探究活动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1、人走路时的情况.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教法建议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主要设计:一、速度:【方案一】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方案二】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平均速度: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二)瞬时速度: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探究活动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1、人走路时的情况.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教师范文吧旗下教案网。
马欢强《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学历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学历案学习主题/课时:普人教版教科书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1课时。
课标要求:理解速度的概念,能区分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一,能够应用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2.通过探究活动二,能够区分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评价任务:1.当堂检测1、当堂检测2;课后练习1—4。
学习过程:a)学习资源:课本,课件,学历案,多媒体课件。
b)课前复习:1、位移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移的表述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路程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课堂环节:探究一:速度物体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火箭转瞬即逝,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爬。
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各抒己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问题1:一辆汽车在沿平直公路运动,怎样建立坐标系,怎样具体描述汽车的位置呢?怎样表示汽车的位移?学生思考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我们已经学习了位移,知道在直线运动中△x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其大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正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可以用△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速度从表格中观察各个物理的运动情况,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通过计算比较,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可以表示速度。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辨别物体的快慢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物体,如小球、卡车等,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状态。
二、展示物体运动:教师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辨快慢运动。
三、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特点,探讨快慢运动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四、让学生实践: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物体,并观察描述其运动状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展示总结: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快慢运动规律。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物理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描述快慢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快慢运动与速度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评优课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教学准备】
●教师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视频文件。
【设计思路】
《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在整个运动学教学中举足轻重,既是对前面质点、坐标、位移的应用,又是后面加速度等运动学内容的基础和承接。
本节课的顺利实施,为以后学生。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②知道速度是矢量,了解速度方向的意义③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④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难点】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一.课题的引入问题1:从文学的角度,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如:风驰电挚、日行千里。
由学生再列举描述运动快慢的成语。
问题2:静止的画面又是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如图1.3-1,并由学生上黑板绘画。
那一种更科学。
如“日行千里”这里有时间与距离。
问题4:在田径运动比赛中,是如何描述奔跑运动员的速度?一般用时间,但一定有跑步的长度。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x v ∆∆=速度的单位:m/s km/h cm/s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问题1: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00m 赛跑中用时10s ,求得速度为10m/s ,该速度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中任一秒均跑10m 吗?它是反映了该运动的什么速度?它只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奔跑过程中每秒平均跑10m ,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例1:某运动员绕400m 周长的跑道跑一圈,用时50s ,则该运动员在该5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求得,平均速度为零,因位移为零。
《第一章 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了解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
3. 能够根据给定信息计算速度,并应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应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测量实际物体的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尺子、计时器等。
2. 准备教材和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案例、习题等。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准备一些用于课堂讨论的实际问题。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速度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让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速度的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 讲授新课:通过以下几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方法以及意义。
(1)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位置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的量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速度的概念和意义,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2)速度的单位:介绍速度的国际单位(m/s)和常用单位(km/h),让学生了解单位换算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速度单位的多样性,拓展知识面。
(3)速度的计算: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速度,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计算速度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速度的应用:通过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高中物理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不相同。
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
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
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1. 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2.什么是位移?表达式是怎样的?3.怎么确定位移的方向?位移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答案:1 ,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2,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表达式△x=x2 - x13 ,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为正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为负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新课导入一,速度师:上节课学习了位移这一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那对于位置变化的快慢我们该怎么描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一物理量,那就是速度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看多媒体上面的图表。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总结与作业】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前者表示位移同作用速度的比值,后者为路程同作用速度的比值;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前者为矢量,后者为标量。要清晰理解这些物理概念的意义才能正确地使用来解决问题。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x/△t,△t→0。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新课教学】——速率
师: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板书】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用例题加深理解
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最初1m的,取得的位移越接近最初起跑,就越能准确描述他的运动快慢.
高中物理必修一速度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内容,围绕速度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理解速度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速度的概念,但对速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足。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求知欲,但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物理意义,能够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速度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能通过速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学会使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晓得速度就是矢量,晓得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介绍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晓得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晓得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育搬迁以此类推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化解一些问题,而向繁杂问题过渡阶段,并使学生培养一种较好的自学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探讨去增进对概念的认知。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带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带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使用物理学中的关键研究方法──耦合方法(即为用未知运动去研究未明运动,用直观运动去研究繁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去认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举例,使学生自己概括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传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概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第三章第一节课程。
◆本篇课程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
◆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并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理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能够运用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了解常见事物(火车、光、人造卫星、飞船、子弹等)的速度,并运用到生活当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有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的速度或变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有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习者特点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在以前两节学习的参考系、坐标系和指点运动位移和时间为基础来引导学习深入学习、◆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正负数等知识已经有了基本认识。
◆学生能很自然地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运动物体运动快慢这一现象。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教案)】教学过程一、速度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
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
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8m/s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
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
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
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1.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向量。
二、能力目標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採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用數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複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複雜。
【教學重點】理解座標和座標變化量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物體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火箭轉瞬即逝,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地爬.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二、新課教學一、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1、研究直線運動時,坐標軸上的點x表示物體的位置,兩點間的線段Δx表示位置的變化。
2、物體的位移可以用座標的變化量來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負表示位移的方向。
思考:課件投影圖,讓學生觀察,用數軸表示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能否用數軸表示時間的變化量?分析:顯然物體開始是向x軸正方向運動,位移△x=x2-x1為正值;若向x軸負方向運動時,位移△x為負值.二、速度1.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1)相同時間內比較位移的大小;(2)相同位移時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2.速度(4)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5)速度是向量.速度的大小等於單位時間內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6)勻速直線運動中,任意相等時間內的位移都相等,運動的快慢程度相同,即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變.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1.平均速度(1)定義:在某段時間的位移△x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t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2)公式:v=△x/△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者是某段位移內)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時,必須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時間間隔內的平均速度.2.瞬時速度(1)定義: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2)物理意義:精確地描述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快慢.(3)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的運動方向相同.(4)物體在從t到t+△t時間間隔內,若△t非常小,以至於△t 0,則可以認為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刻的瞬時速度.四、速度和速率1.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2.日常生活和物理學中說到“速度”,有時是指速率.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嗎?提示:平均速度是物體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需時間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需時間的比值.由於物體在通過一段位移時,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於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於平均速度的大小.特例: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大小才等於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與平均速率相等.[典例分析]例1: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等於3.0×108m/s,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一個人看到閃電後5s聽到雷聲,則打雷的地方離他大約多遠?分析:設打雷的地方到人的距離為x,根據x=vt,可分別計算閃電和雷聲傳到人所在處所用的時間分別為t1和t2,根據條件t2-t1=5s,則可得解。
运动快慢地描述─速度 教案设计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
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
教材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栏目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速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很熟悉。
由于在初中学习的是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且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表示,没有强调方向性。
高中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准确地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学生开始时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可能有误,不注意其方向性,也不清楚平均速度与时间和位移的一一对应性。
在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引入瞬时速度也要处理好,要让学生体会极限的思想,学生接受这一概念的难度应该不是很大。
设计思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用位移与时间的比来定义,直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用坐标的变化量Δx来表示的方法是重要的。
以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为例,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理解用Δx表示位移大小和方向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如先选定质点运动的直线为一维直线坐标系,确定坐标轴的原点和坐标轴的正方向,并确定坐标轴的标度。
学生开始时可能误认为平均速度与初中学过的速度没有区别,可通过实例让学生注意到,初中学的速度定义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它没有方向。
现在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位移Δx的方向相同。
用极限思想介绍瞬时速度是可行的。
定义了平均速度xvt∆=∆后进一步指出“为了使运动的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Δt越小,描述越精确;想像Δt非常小,可以认为xt∆∆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这样处理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思想,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但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也没有引入“极限”这个术语。
STS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本节是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是一节概念课,用单位时间的位移或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建立速度的概念。
讲解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最后讲解了速度时间图像。
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
【物理观念】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科学思维】体会速度的比值定义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1、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PPT【新课导入】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你还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吗?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时段,运动的快慢一样吗?【新课讲授】一、速度思考:在一田径比赛中:1、观众怎么比较哪个运动员跑得快?2、裁判又是怎么判断的?实例分析: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A和B,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快(2)比较B和C,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快(3)比较A和C,你有何感想? 快【参考正确答案】B、C、C归纳总结:如何判断谁运动的快?方法一:位移x 相同,比较时间t 的大小。
方法二:时间t 相同,比较位移x 的大小。
★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1.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
1.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 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
3. 知道速度和速率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悟其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分与联系,并能进行相应计算.(重点)3.理解速度—时间图像.(难点)4.驾驭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并能测平均速度.(难点)教学内容一、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2.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比值.3.定义式v== .若物体沿直线运动,X1、X2分别为物体在t1、t2两时刻的位置,若X2>X1,说明物体的速度方向与Ox轴正方向,若X2<X1,说明物体的速度方向与Ox轴正方向.4.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米每秒,m/s或m·s-1.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或km·h-1)、厘米每秒(cm/s或cm·s-1)等.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练习1.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两物体的速度分别是v 1=2 m/s ,v 2=-3 m/s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v 1>v 2.( ) 3.A 物体的位移大于B 物体的位移,则A 物体的速度肯定大于B 物体的速度.( ) 4.蜗牛要横向爬过一本教科书,至少得用2 min 的时间.乌龟爬行1 m 须要50 s ,猎豹平均每秒可跑32 m .如何比较哪种动物运动得快呢?有几种比较方法?探讨:以下有三个物体的运动,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探讨2:如何比较B 和C 的运动快慢? 1.对速度概念的理解(1)这里的速度指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不再是初中所学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两种速度的定义并不冲突,因为初中只探讨匀速直线运动,不关注运动方向,路程即位移大小.2.对速度定义式v =ΔxΔt的理解(1)公式v =ΔxΔt中的Δx 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路程.(2)v =ΔxΔt 是速度的定义式,不是确定式,不能认为v 与位移Δx 成正比、与时间Δt 成反比.3.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1)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2)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4.路程与速度的关系(1)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为零时,物体的速度肯定为零.(2)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不为零时,由于位移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所以物体的速度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例题1(多选)甲、乙两质点在同始终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 ,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 ,则可知( )A .乙质点比甲质点运动的快B .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C .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D .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动身,则10 s 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练习1 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v =ΔxΔt 知,v 与Δx 成正比,与Δt 成反比B .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 .因为2>-3,所以2 m/s>-3 m/sD .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样练习2 (多选)关于速度的定义式v =ΔxΔt,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 与运动的位移Δx 成正比,与运动时间Δt 成反比B .速度v 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Δx 和时间Δt 都无关C .此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任何运动D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x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2)公式:tx v ∆∆=(3)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 .(4)矢量性: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1)定义:物体在 (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的 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110m跨栏比赛”等案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适时渗透物理思想,注意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以及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材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
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为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做了很好的衔接。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上节位移的概念都是矢量,都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对这些矢量的准确理解是解决后续问题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刘翔110m跨栏这个案例,开始本堂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饿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然后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定义,能写出速度的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速度的特点,能区分速度和速率。
(3)、能用具体实例,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4)、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采用比值法定义速度这一物理量。
(2)、通过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渗透等效的方法。
(3)、由平均速度的极限思想,引出瞬时速度,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2)、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同时提升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其区别。
2、教学难点:利用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根据本节课特点,采用“启发探究欲望、展开探究活动、总结探究成果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推导规律阶段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在充分落实“双基”教学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探索能力的思想指导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科研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2、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假设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探究怎样由平均速度得出瞬时速度。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能力,有效地突出重点。
这样做能很好地体现“三动”教学模式的特征,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复习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提前预习本课内容;搜集有关速度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师自制PowerPoin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雅典奥运会上刘翔110m跨栏比赛夺冠”等精彩教学录像等。
八、教学过程(一)启发探究欲望1、复习引入〈问题1〉: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探究,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大家一起来回答一下是哪几个基本概念?〈学生〉: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时间、时刻以及位移和路程。
〈问题2〉: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位移呢?〈学生〉:可以用坐标系。
因为在坐标系中,用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该时刻物体的位置,另一时刻t2所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用△x=x2一xl,就能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
〈问题3〉:同学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那么物体的位移越大,是否物体就运动得就越快呢?{学生讨论答案}:不一定。
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还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设疑引入〉: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探究知识准备指导学生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问题4〉:以初中的50米赛跑为例,如果跑道是直线,你是否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的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答案}:坐标代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代表位移。
例如,在起跑点的位置、在50米终点的位置或在中点的位置(25 m处)等,都可以用坐标轴上的点来表示,而从起跑点至终点的线段,就是位移可以用起跑点和终点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
课件展示右图,让学生观察,体会应用数轴来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思考与讨论](1)、图中汽车运动方向向哪边?[多媒体展示](2)、如果汽车沿x 轴向另一个方向运动,则位移Δx 是正值还是负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四人一组自主探究,展开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疑惑 〈学生讨论答案〉:(1)、汽车在沿x 轴正方向运动;(2)、汽车从坐标x 1=10 m,运动到坐标x 2=30 m 处,则Δx =x 2- x 1=20m,因位移Δx>0,所以表示位移的方向沿x 轴正方向,但是汽车沿x 轴另一个方向运动,则位移Δx=-20m<0,表示位移的方向沿x 轴负方向,〈教师总结〉:这种表示方法实际上是与所给的物理情景相符合的,例如,当汽车沿直线向东行驶时,我们可以先规定向东作为x 轴的正方向,然后再来讨论汽车的位置和位移变化。
同理,我们还可以用数轴上的Δt =t 2-t 1来表示时间的变化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开探究活动1、建立模型-速度北京时间2004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在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所有国人都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子刘翔犹如闪电一样,挟带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率先冲过了终点,以巨大的优势斩获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金牌,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所创造的世界纪录。
〈问题5〉:110m跨栏决赛中,根据什么判定刘翔获得冠军?有哪些判定方法呢?〈学生讨论答案〉:〈学生〉:相同的位移,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时间谁的短,谁就运动得快。
相同的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他跑得最快,所以他夺得了冠军。
〈学生〉:相同的时间,通过比较通过的位移的大小,位移谁的大,谁就运动得快。
相同的12秒91时间里,刘翔跑得更远,所以说明他跑得是更快的。
〈教师总结〉:由上分析可知,运动的快慢跟运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都有关系。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思考与讨论]:以下有2个物体,又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项目 初始位置(m) 时间(s) 末了位置[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答案〉:因为公共汽车和火车的位移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相同,要判断它们的运动快慢,只有通过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运动位移变化的大小量。
即可得:单位时间内运动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由上表可得每秒钟位移大小公共汽车为10m、火车为25 m,这说明火车行驶得快。
〈教师总结〉:运动的快慢跟运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都有关系,可以用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1)、定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Δ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2)、定义式:v=Δx/Δt(3)、单位: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决定,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是km/h、cm/s等。
(4)、矢量: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5)、进一步理解:在初中同学们也学过速度,那时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初中时那样处理是限于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其实在高中里面只有在单向的直线运动中,路程恰好等于位移的大小,这时速度与初中的速度大小是一样的,其他的都是不一定相同的。
2、深入探究—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问题5〉:大自然里,物体的运动各异。
如果仔细观察各个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快慢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例如飞机的起飞过程,汽车的行驶期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奔跑等。
在自然与人类生产生活中,各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各异且不断变更。
在长时间的对运动的思索、探究过程中,为了能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科学家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并科学地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那么平均速度又是如何定义的呢?〈师生共同总结〉:(1)、定义: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矢量:平均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它的大小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3、)、物理意义:平均速度是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能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实践应用]: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行驶,假设第1s内通过了5m的距离,第2s内与第3s 内分别通过了20 m的距离,在第4s内又通过了15 m的距离。
试求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与这4s内的总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解: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v=x/t可得,最初2s内:v1=(x1+ x2)/ (t1+ t2) m/s=12。
5m/s4s内:v2=(x1+ x2+ x3+ x4)/ (t1+t2+t3+t4) m/s=15m/s注意点:变速运动在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所以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出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问题6〉:在前面刘翔的110米跨栏比赛中,整个过程中、前半程或者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我们都可以计算出来,但是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描述他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可以取与各个时刻最接近的时间间隔,测得所发生的位移,就能准确描述他每个时刻的运动快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