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ppt课件
合集下载
出血热培训知识课件

注意事项
抗病毒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球蛋白
给予患者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病毒侵入
接种疫苗
针对出血热病毒,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预防效果良好
对症治疗
控制高热
发热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对症处理
针对不同的症状,如头痛、咳嗽、咽痛等,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2023
出血热培训知识课件
目录
• 出血热概述 • 出血热的症状与诊断 • 出血热的治疗与预防 • 出血热病例分享 • 出血热常见问题解答
01
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 要通过鼠类等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
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治疗
及时就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 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病例二
症状
低血压、少尿、恶心呕吐
诱因
野外旅行,被蜱虫叮咬
诊断
治疗
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低血压、少尿和恶心呕 吐,可能伴有肾功能不全。
及时就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支持治疗 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保护肾功能
病例三:儿童患者,发热、咳嗽、呕吐
症状
发热、咳嗽、呕吐
腹泻
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多为水样便 或黏液便,有时会伴有腹痛。
休克期临床表现
低血压
意识障碍
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 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如烦躁、谵妄、惊厥 等,甚至昏迷。
尿量减少
其他症状
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 细速、皮肤湿冷、发绀等症状。
抗病毒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球蛋白
给予患者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病毒侵入
接种疫苗
针对出血热病毒,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预防效果良好
对症治疗
控制高热
发热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对症处理
针对不同的症状,如头痛、咳嗽、咽痛等,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2023
出血热培训知识课件
目录
• 出血热概述 • 出血热的症状与诊断 • 出血热的治疗与预防 • 出血热病例分享 • 出血热常见问题解答
01
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 要通过鼠类等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
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治疗
及时就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 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病例二
症状
低血压、少尿、恶心呕吐
诱因
野外旅行,被蜱虫叮咬
诊断
治疗
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低血压、少尿和恶心呕 吐,可能伴有肾功能不全。
及时就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支持治疗 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保护肾功能
病例三:儿童患者,发热、咳嗽、呕吐
症状
发热、咳嗽、呕吐
腹泻
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多为水样便 或黏液便,有时会伴有腹痛。
休克期临床表现
低血压
意识障碍
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 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如烦躁、谵妄、惊厥 等,甚至昏迷。
尿量减少
其他症状
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 细速、皮肤湿冷、发绀等症状。
出血热护理ppt课件

促进康复
良好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再次入院的 风险。
预防并发症
监测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感染
出血热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护理时 应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严格执行 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控制血压和血糖
中期症状
血压下降、发热持续、出 血倾向等。
晚期症状
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肾功 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心 脏疾病等。
02
出血热护理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如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可以缓解患者 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 出血热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增强自我 管理能力,减少复发。
对于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 应密切监测血压和血糖的变化,遵 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指 导。
促进患者康复
提供心理支持
出血热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恐 惧等不良情绪,护理时应关注患 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和疏导。
指导康复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 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肢体
功能的恢复。
01
观察出血情况,如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及时采
取止血措施,如局部压迫、填塞等。
发热护理
02
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保持患者舒
适。
头痛护理
03
评估头痛程度,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给予心理支持,遵
医嘱给予止痛药。
04
出血热患者的心理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出血热防控 ppt课件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全国疫情情况
b.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日。
c.少尿期:病程第5–8日。肾损害、出血症状高峰,本 病最凶险阶段。
d.多尿期:病程第9–14日。
e.恢复期:病程第3–4周。
❖ 总病程:14–28天
ppt课件
20
临床表现
❖ 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 ❖ 出血见于HFRS整个病程,程度轻重不
一,严重出血是病死的主因之一 ❖ 急性肾衰大多可逆,少数转为慢性
p 血小板:可第二病日起开始减少
ppt课件
24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 p 尿蛋白*: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p 血尿 p 管型 p 尿膜状物:蛋白+脱落的上皮细胞+融合细胞;
能检EHF抗原。
ppt课件
25
实验室检查
❖ 血生化 p 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p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p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
流行特征 流行强度
高峰期
地区分布
疫源地
主要感染场所 性别 年龄
主要感染源 隐性感染率
病死率
家鼠型
野鼠型
强度大、扩散快
强度小、扩散慢
春夏季
秋冬季
广泛、散发中有暴发、 可随交通工具远地传播
局限、严格地区性、 不向远处扩散
无明确特征,与卫生条件差 沿河湖洼地,水网稻田区, 有关,城乡均有分布 近水、多草农业、林业区
出血热科普宣传PPT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利用退热药物、止 痛药等缓解症状,保持充足的 水分摄入。 密切观察:出血热患者需要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需要及 时就医。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感染控制:对于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患者 ,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传播扩 散。
五、出血热的 典型症状
五、出血热的典型症状
发热:常见症状为高热,持续 数日。 头痛:感染者常伴有严重头痛 ,可持续数日。
出血热科普宣 传PPT
目录 一、什么是出血热 二、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三、预防出血热的方法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五、出血热的典型症状 六、要求您的参与
一、什么是出 血热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 出血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 虫叮咬传播。
出血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包 括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等多 种亚型。
五、出血热的典型症状
皮疹:病程2-4天后,常在胸部和腹部 出现皮疹,可蔓延至全身。
六、要求您的 参与
六、要求您的参与
提高防护意识:学习有关出血 热的知识,了解出血热的预防 措施,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 传播科学信息:协助宣传出血 热的科学知识,帮助更多人了 解出血热并预防该病的发生。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三、预防出血 热的方法
三、预防出血热的方法
减少蚊虫叮咬:穿长袖衣裤、 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方法 减少蚊虫叮咬。
环境卫生:清理废水、清除积 水、消灭蚊虫滋生地等措施有 助于减少蚊虫数量。
三、预防出血热的方法
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四、出血热的 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的潜伏期为2-7天,主要症状包 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
出血热讲课PPT课件

提高公众对出血 热的认知和预防 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和 卫生习惯
增强公众对出血 热防治措施的信 任和支持
促进社区和学校 的健康教育工作 的开展
内容:出血热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形式:讲座、宣传册、海报、视频、网络宣传等 目标人群: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居民等 宣传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宣传效果,及时调整宣传策略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腰痛、 眼眶痛、腹痛、呕吐、腹泻等
诊断标准:符合流行病学史、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方法:血常规、尿常规、肝 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与其他发热性疾病进 行老鼠和其排泄物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
疫苗研发:加强疫苗研发,提高 疫苗效果和覆盖率
预防措施: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识 和预防意识
治疗方法: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 法,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 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应对出血 热疫情
提高对出血热的认识和了解
促进出血热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推动出血热预防和治疗技术的发 展
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明确宣传教 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时间安 排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讲座、 宣传栏、网络等多种形式,向公 众普及出血热的预防知识
培训宣传教育人员:选择具备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培训 和考核
评估宣传教育效果:定期对宣传 教育活动进行评估,了解公众对 出血热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 时调整宣传教育策略
接种时间:每年 春季和秋季
接种人群:高危 人群,如农民、 建筑工人等
接种效果:有效 预防出血热,降 低发病率和死亡 率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预防并发症,如肾衰竭、肺水肿等 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心理支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出血热健康宣讲课件

8. 总结
8. 总结
出血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 播的疾病。 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是避免蚊子 叮咬和保持清洁环境。
8. 总结
及早就医进行治疗,遵循卫生部门的防 控措施和建议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出血热健康宣讲课件
目录 1. 什么是出血热? 2.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3. 如何预防出血热? 4. 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5. 注意事项 6. 当地出血热疫情和防控措施 7. 出血热的重要性和社会影响 8. 总结
1. 什么是出 血热?
1. 什么是出血热?
定义: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 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 播。 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出 血等症状出现。
1. 什么是出血热?
预防:避免蚊子叮咬,保持居住环境清 洁卫生。
2. 出血热的 传播途径
2. 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蚊子叮咬:主要是埃及伊蚊和 白纹伊蚊传播该病毒。 血液传播:通过感染者的血液 传播给其他人,例如通过共用 注射器等途径。
3. 如何预防 出血热?
3. 如何预防出血热?
避免蚊子叮咬:使用蚊帐、驱蚊剂,穿 长袖长裤等措施防止蚊子叮咬。 保持清洁环境:消灭蚊子的繁殖源,保 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
3. 如何预防出血热?
接种疫苗:根据当地疫情和卫生部 门建议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
4. 出血热的 治疗方法
4. 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就医治疗:出现症状时,及早就医寻求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通过药物缓解症状,保持休 息、补充水分等。
5. 注意事项
5. 注意事项
不要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 治疗出血热。 避免接触病患的血液和体液。
5. 注意事项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时用 纸巾或肘部遮挡。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流行性出血热汇报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分型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 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 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 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 2日内可达39~40℃, 热程多数为3~7日,全 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 酸痛、头痛、腰痛、眼
多在发热4~6日,体温 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 久出现,主要为失血浆 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
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重,
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病例报告。
02 03
季节性
本病虽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 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啮齿 动物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生鼠类居住区的野外工作者、农 业工人感染率较高。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有二次感染者。
方面的知识。
实施方式
02
通过宣传册、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患者教育。
效果评价
03
患者对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治疗依从性
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心理干预方法选择和应用效果评价
干预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支持等。
应用时机
在患者确诊后,根据其心理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 法。
效果评价
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有 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家属参与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预重要性
家属作用
家属是患者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患者的心理和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参与方式
家属可以参与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干预过程,了解相关知识,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出血热ppt课件

抗病毒药物种类
01
如利巴韦林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药物使用时机与剂量
02
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等因素,确定药物使用
时机和剂量。
效善情况等,对抗病毒治疗
效果进行评价。
免疫调节剂使用注意事项
免疫调节剂种类
如干扰素等,可调节机体 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 力。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疗
探讨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在出血热 防控中的作用,如在线问诊、健康管 理等,并分析其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的意义。
公共卫生政策调整方向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提出完善出血热监测预警系统的建 议,包括加强病例报告、流行病学 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提高公众认知与参与度
根据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防控需求, 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与措施,如 加强疫苗接种、做好个人防护等。
04
出血热护理要点及
心理支持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出血热病程、症状、体征等,评估患者护理需求。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包括护理措 施、频次、注意事项等。
动态调整护理计划
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全面、 有效的护理。
急性期护理操作规范
1 2
疫苗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出血热疫苗问世,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 活疫苗等,可有效预防出血热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对象与程序 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高危人群,如疫区居民、医 务人员等,接种程序一般为注射2-3针次。
3
预防策略与措施
加强疫区动物管理,减少病毒传播;提高个人卫 生水平,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 制,防止医源性感染等。
出血热病毒ppt课件

16
4)多尿期(持续 1 ~ 2 周)
* >2000 ml/天,后期 4000~8000 ml/天
* 多尿原理
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17
5)恢复期( 1 ~ 3 月)
* 尿量:<2000 ml/天 * 各种症状体征逐渐消失,体力逐渐恢复
18
免疫性
19
6
汉坦病毒的基因组 (单股负链RNA)
L:约 6.3~6.5 kb,编码 RNA 聚合酶, 与病毒的复制、转录有关
M:约 3.6~3.7 kb,编码包膜糖蛋白 G1、G2 S:约 1.6~2.0 kb,编码核壳蛋白
7
中国是世界上 HFRS 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 *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 * 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 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 * “三痛”症状加剧
* 肾脏损害加重
* 低血压、休克
皮下出血
皮肤淤斑
15
3)少尿期(持续 2 ~ 5 天)
* 尿量明显减少(<500 ml/天)
* 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
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 患者的死亡多发生在此期 * 突出表现为 “三高” 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
蜱 蚊 蚊 蚊 蜱 蜱 蚊 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Rift山谷热 登革热 黄热病 Kyasanur森林热 鄂目斯克出血热 基孔肯雅热 阿根廷出血热 玻利维亚出血热
Lassa病毒 丝状病毒科 埃博拉病毒
马堡病毒
啮齿动物 猴
未确定
Lassa热 埃博拉出血热
马堡出血热
非洲 非洲、美洲
非洲 3
4)多尿期(持续 1 ~ 2 周)
* >2000 ml/天,后期 4000~8000 ml/天
* 多尿原理
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17
5)恢复期( 1 ~ 3 月)
* 尿量:<2000 ml/天 * 各种症状体征逐渐消失,体力逐渐恢复
18
免疫性
19
6
汉坦病毒的基因组 (单股负链RNA)
L:约 6.3~6.5 kb,编码 RNA 聚合酶, 与病毒的复制、转录有关
M:约 3.6~3.7 kb,编码包膜糖蛋白 G1、G2 S:约 1.6~2.0 kb,编码核壳蛋白
7
中国是世界上 HFRS 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 *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 * 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 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 * “三痛”症状加剧
* 肾脏损害加重
* 低血压、休克
皮下出血
皮肤淤斑
15
3)少尿期(持续 2 ~ 5 天)
* 尿量明显减少(<500 ml/天)
* 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
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 患者的死亡多发生在此期 * 突出表现为 “三高” 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
蜱 蚊 蚊 蚊 蜱 蜱 蚊 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Rift山谷热 登革热 黄热病 Kyasanur森林热 鄂目斯克出血热 基孔肯雅热 阿根廷出血热 玻利维亚出血热
Lassa病毒 丝状病毒科 埃博拉病毒
马堡病毒
啮齿动物 猴
未确定
Lassa热 埃博拉出血热
马堡出血热
非洲 非洲、美洲
非洲 3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期患者管理
康复期护理
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 早日康复。
定期复查
安排患者定期复查,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避免再次感染。
05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 普及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 •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中作用 •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普及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但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不同。
02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人 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气溶
胶而感染。
虫媒传播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直接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传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期患者管理
康复期护理
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 早日康复。
定期复查
安排患者定期复查,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避免再次感染。
05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 普及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 •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中作用 •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普及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但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不同。
02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人 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气溶
胶而感染。
虫媒传播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直接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传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出血热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加强宣传教育:向公众传播出血热的基 本知识与预防方法。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轻度病例:症状轻微,一般可自愈。 重型病例: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并危及 生命。
6. 出血热的重要性和危害
高致死率:某些类型的出血热有较高的 致死率。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消灭病媒蚊:清除蚊子繁殖地,使用杀 虫剂,减少蚊子数量。 排除感染源:提高卫生水平,保持清洁 环境。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1. 什么是出血热
传播方式:通过感染蚊子叮咬传播给人 类。
2. 出血热的症状
2. 出血热的症状
早期症状:高热、头痛、肌肉痛、关节 痛。 出血症状: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 血等。
2. 出血热的症状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3. 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
3. 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避免蚊虫叮咬,使用防蚊液 、穿长袖衣物、封闭住室等。 治疗方法:暂无特效药物治疗,对症治 疗,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休息。
出血热的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1. 什么是出血热 2. 出血热的症状 3. 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 4. 出血热的流行地区 5. 常见误区和谣言 6. 出血热的重要性和危害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1. 什么是出血热
Hale Waihona Puke 1. 什么是出血热定义: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 病毒:出血热主要由登革病毒或黄热病 病毒引起。
4. 出血热的流行地区
4. 出血热的流行地区
亚洲:东南亚地区(泰国、越南、菲律 宾等)是登革热高发地区。 拉丁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等地是黄热 病高发地区。
5. 常见误区和谣言
5. 常见误区和谣言
谣言:某某食物能预防出血热。 误区:出血热只会影响农村地区。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轻度病例:症状轻微,一般可自愈。 重型病例: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并危及 生命。
6. 出血热的重要性和危害
高致死率:某些类型的出血热有较高的 致死率。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消灭病媒蚊:清除蚊子繁殖地,使用杀 虫剂,减少蚊子数量。 排除感染源:提高卫生水平,保持清洁 环境。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1. 什么是出血热
传播方式:通过感染蚊子叮咬传播给人 类。
2. 出血热的症状
2. 出血热的症状
早期症状:高热、头痛、肌肉痛、关节 痛。 出血症状: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 血等。
2. 出血热的症状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3. 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
3. 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避免蚊虫叮咬,使用防蚊液 、穿长袖衣物、封闭住室等。 治疗方法:暂无特效药物治疗,对症治 疗,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休息。
出血热的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1. 什么是出血热 2. 出血热的症状 3. 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 4. 出血热的流行地区 5. 常见误区和谣言 6. 出血热的重要性和危害 7. 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1. 什么是出血热
Hale Waihona Puke 1. 什么是出血热定义: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 病毒:出血热主要由登革病毒或黄热病 病毒引起。
4. 出血热的流行地区
4. 出血热的流行地区
亚洲:东南亚地区(泰国、越南、菲律 宾等)是登革热高发地区。 拉丁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等地是黄热 病高发地区。
5. 常见误区和谣言
5. 常见误区和谣言
谣言:某某食物能预防出血热。 误区:出血热只会影响农村地区。
出血热症状及处理PPT课件

出血热症状
骨骼肌疼痛:引起关节疼痛、肌肉疼痛 等不适感
全身乏力: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出现 昏厥
出血热症状
呕吐和腹泻:可能伴随恶心、 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出血: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 出血、尿血等情况
出血热处理
出血热处理
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早就医并进行适当 的实验室检查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补液、维持电解 质平衡等支持疗法
出血热处理
预防传播:避免蚊子叮咬,保 持卫生环境清洁 病毒抑制剂:根据具体病毒类 型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
出血热处理
密切观察和护理: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及时处理并提供心理支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出血热症状及 处理PPT课件
目录 出血热简介 出血热症状 出血热处理
出血热简介
出血热简介
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 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出血热病主要包括登革热病 毒、黄热病病毒、埃博拉病毒 等
出血热简介
出血热的症状严重,可能导致内出血和 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出血热症状
出血热症状
发热:持续高热,体温可达 40℃以上 皮肤出血点:身体各部位出现 紫斑、淤血等出血现象
出血热培训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食品卫生
02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鼠类污染食品,避免食用被鼠类啃咬
过的食物。
个人防护
03
在疫区工作或生活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与鼠类直接接触
,防止被鼠类咬伤或抓伤。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 媒体宣传出血热的防治知 识,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 和能力。
避免接触疫水
在出血热流行季节,避免 到疫区的水域游泳、捕鱼 等接触疫水的活动。
并发症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衰、肺水 肿、脑水肿等进行积极治疗。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 素综合评估预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 案。同时,加强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和 健康管理,促进其全面康复。
REPORT
04
出血热护理要点
发热期护理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现场调查与处置原则
现场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现场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 等情况,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和可能原因。
处置原则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治疗病人、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开展环境消毒等。
密切接触者管理与隔离观察要求
密切接触者管理
心理护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缓解其紧张、 焦虑情绪。
04
多尿期及恢复期护理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根据病情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口服或静脉补 液,以补充电解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及结构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 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 Ⅲ型 • 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胞体较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
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类白血病反应
• 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 增多,其白细胞计数一般不超过50×10/L,偶尔可超过 50×109/L,甚至100×109/L,同时血液中中性粒细胞 核左移现象明显,并出现较多的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 胞,甚至少量的早幼粒细胞和原粒细胞,这种现象与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有些相似,因此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原始粒细胞
原粒细胞核型:1. 圆居中或稍偏2.染色质细致,淡紫红色细颗 粒网状,均匀平坦,无浓聚。3.核仁明显,淡兰色小核仁3-5个, 外凸 。4.胞浆中无颗粒,直径12—20μm粒 ,淡蓝色位。2.Golgi区发育 (核附近有淡染区)。3.染色质聚集, 颗粒增多。 4.胞体较原始细胞大,胞浆稍多。5.核仁1-4个或消失。
• (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 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 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
血液生化检查
• (1)尿素氮及肌酐 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 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 病情成正比。
• (2)电解质 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 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 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 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检查
• 1.常规检查
•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 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 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 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 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 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 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出血热ppt课件
出血热概述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 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
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 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 后有持久免疫力。
常规检查
• 前二期白细胞增多,一般为15×109/L左右,亦有少数可高于 50×109/L,甚至大于80×109/L,病程1-2周后下降。发热期中性粒 细胞偏高,可有左移和毒性表现,而后下降,多在正常范围内。淋 巴细胞浓度数增多,发病第二日90%以上的病例都可出现异常淋巴 细胞,3-6日达到最高峰,7-10日后下降,但白细胞总数偏高。有 的病例白细胞总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总百分率都不高,但异淋在淋巴 细胞中的百分率却偏高。异淋的百分率变化与病程期有关,与病情 轻重无关,以低血压休克最为突出,少尿期开始下降,多尿期逐渐 恢复。
• 往往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期间,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计数 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可见幼稚细胞。
粒细胞阶段划分
• 粒细胞系统 • 在正常骨髓中约占45%-70%,中性粒细胞在粒细胞系统
占绝大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 于1% 。 •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 粒细胞白血病,过敏性疾病等; •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 胞分叶核
嗜碱性中幼 粒
嗜碱性晚幼 粒
嗜碱性杆状 核
嗜碱性分叶 核
• 直径10-13μm, 核呈分叶状, 叶与叶之间有 一丝相连 或完全断开, 中性粒细胞的核分为2-5叶。
颗粒鉴别
• 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密集,呈粉黄底色,不透亮。 • 嗜酸性颗粒:比中性颗粒大,大小一致,圆形, 桔黄色或灰黄色。 • 嗜碱性颗粒:大小不一,暗褐色,分布散乱,覆盖核上。
嗜酸性中幼粒
嗜酸性晚幼粒和 杆状核
异淋分型
• Ⅰ型 • 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 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 Ⅱ型 • 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
• (3)二氧化碳结合力 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 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
•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 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 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 性。
中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 (半圆型)
中性中幼粒 (肾型)
中性晚幼粒
• 直径10- 16μm ,胞核肾型,有凹陷, 凹陷度在假设圆径1/2-3/4, 小于1/2 为中幼粒,大于 3/4为杆状核。
中性杆状核
• 直径10- 13μm,胞核如杆状、带状,胞核之凹陷度大于3/4,染色质凝固块 状。
中性分叶核
• Ⅲ型 • 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胞体较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
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类白血病反应
• 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 增多,其白细胞计数一般不超过50×10/L,偶尔可超过 50×109/L,甚至100×109/L,同时血液中中性粒细胞 核左移现象明显,并出现较多的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 胞,甚至少量的早幼粒细胞和原粒细胞,这种现象与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有些相似,因此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原始粒细胞
原粒细胞核型:1. 圆居中或稍偏2.染色质细致,淡紫红色细颗 粒网状,均匀平坦,无浓聚。3.核仁明显,淡兰色小核仁3-5个, 外凸 。4.胞浆中无颗粒,直径12—20μm粒 ,淡蓝色位。2.Golgi区发育 (核附近有淡染区)。3.染色质聚集, 颗粒增多。 4.胞体较原始细胞大,胞浆稍多。5.核仁1-4个或消失。
• (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 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 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
血液生化检查
• (1)尿素氮及肌酐 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少尿 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及幅度与 病情成正比。
• (2)电解质 血钾在发热期可有降低,休克期仍低,少 尿期上升为高血钾,多尿期又降低。但少尿期亦有呈低 血钾者。血钠及氯在全病程均降低,以休克及少尿期最 显著。血钙在全病程中亦多降低。
检查
• 1.常规检查
•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 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 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 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 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 克期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 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出血热ppt课件
出血热概述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 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
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 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 后有持久免疫力。
常规检查
• 前二期白细胞增多,一般为15×109/L左右,亦有少数可高于 50×109/L,甚至大于80×109/L,病程1-2周后下降。发热期中性粒 细胞偏高,可有左移和毒性表现,而后下降,多在正常范围内。淋 巴细胞浓度数增多,发病第二日90%以上的病例都可出现异常淋巴 细胞,3-6日达到最高峰,7-10日后下降,但白细胞总数偏高。有 的病例白细胞总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总百分率都不高,但异淋在淋巴 细胞中的百分率却偏高。异淋的百分率变化与病程期有关,与病情 轻重无关,以低血压休克最为突出,少尿期开始下降,多尿期逐渐 恢复。
• 往往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期间,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计数 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可见幼稚细胞。
粒细胞阶段划分
• 粒细胞系统 • 在正常骨髓中约占45%-70%,中性粒细胞在粒细胞系统
占绝大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嗜碱性粒细胞小 于1% 。 •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 粒细胞白血病,过敏性疾病等; •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CM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 胞分叶核
嗜碱性中幼 粒
嗜碱性晚幼 粒
嗜碱性杆状 核
嗜碱性分叶 核
• 直径10-13μm, 核呈分叶状, 叶与叶之间有 一丝相连 或完全断开, 中性粒细胞的核分为2-5叶。
颗粒鉴别
• 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密集,呈粉黄底色,不透亮。 • 嗜酸性颗粒:比中性颗粒大,大小一致,圆形, 桔黄色或灰黄色。 • 嗜碱性颗粒:大小不一,暗褐色,分布散乱,覆盖核上。
嗜酸性中幼粒
嗜酸性晚幼粒和 杆状核
异淋分型
• Ⅰ型 • 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 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 Ⅱ型 • 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
• (3)二氧化碳结合力 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 明显,少尿期亦有下降,多尿期逐渐恢复至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
•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 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 为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加及优球蛋 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 性。
中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 (半圆型)
中性中幼粒 (肾型)
中性晚幼粒
• 直径10- 16μm ,胞核肾型,有凹陷, 凹陷度在假设圆径1/2-3/4, 小于1/2 为中幼粒,大于 3/4为杆状核。
中性杆状核
• 直径10- 13μm,胞核如杆状、带状,胞核之凹陷度大于3/4,染色质凝固块 状。
中性分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