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优秀4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
(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C、我会说: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3)读一读:又大又多、非常、掰、扛——板书(4)演一演:表演读。
(重点:动作夸张——掰、扛)(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2.认读生字“小猴子”、“下山”;3.理解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勤劳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和背诵课文;2.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小猴子的行为动机;2.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下山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材PPT、图片、小猴子道具等;•学生熟读课文,准备课堂朗读。
2.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玩具小猴子,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 学习课文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3.细读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笔顺;4.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猴子下山的场景。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出勇敢、责任等品质。
5. 表演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猴子下山的短剧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6. 总结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故事中的教育意义。
四、课堂延伸活动1.向学生展示关于小猴子的动画片,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再现;2.让学生设计小猴子下山的续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带领学生学唱与课文相关的儿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画一幅小猴子下山的图片,并配上简短文字描述。
以上为《小猴子下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准备这节课。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学会复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2. 故事课件或图书3. 生字词卡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2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及其特点2. 讲述故事2.1 播放故事课件或阅读故事图书2.2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故事2.3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3. 学习生字词3.1 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3.2 学生相互交流,巩固生字词4. 复述故事4.1 学生分组或个人复述故事4.2 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课堂5.1 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内容5.2 学生谈收获,布置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复述故事和运用故事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续编,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小猴子下山》,分享故事中的道理。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8课《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8课《小猴子下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本课的字词、句子,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关爱之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字词、句子。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故事图片、字词、句子的展示。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录音机。
3.教学素材: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简单介绍故事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第二步:学习1.教师给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故事内容,解释生字、生词。
3.让学生一起欣赏故事图片或视频。
第三步:巩固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第四步:拓展1.利用简单的绘画活动,让学生画出故事中的情节。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第五步:总结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
2.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1.练习默写故事中的关键句子。
2.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是小猴子下山的经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以上就是本节语文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PEP first grade volume II Chinese Lesson 18 "little monkey do wn the mountain" teaching plan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2、篇章2: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部编版)3、篇章3: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读懂课文《小猴子下山》。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情节。
4.能够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情节。
2.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运用教材内容进行扩展阅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言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猴子的兴趣,引入本课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猜测猴子为什么要下山等。
2. 学习新课(15分钟)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猴子下山》。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字词的理解,尤其是生僻字和成语的解释。
3.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操练(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段落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堆叠内容。
3.师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内容。
4. 拓展(10分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拓展课外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兴趣。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默写生词、按要求完成练习或撰写课文感想等。
五、板书设计•《小猴子下山》•主要情节•生词和成语的解释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课文《小猴子下山》为核心内容,通过带有情节的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朥能够引导学生爱读书,热爱生活,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节课,约40分钟。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8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内容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小故事,描述了18只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2.生字词语
–小猴子
–下山
–笨蛋
–跳舞
3.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
4.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些与猴子有关的小游戏或者歌曲,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导入
讲解故事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3.阅读教材
教师念读课文,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巩固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上有一定困难,下一次课我将增加同类故事的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图中至少包含一个主要场景和一个主要人
物)。
2.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写一段50字以内的小短文,描述你喜欢这个
角色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12 个生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 7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复述故事。
4、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7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读懂故事。
2、教学难点理解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一无所获,明白做事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图文结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呀,活泼又可爱,聪明又机灵。
你们猜猜它是谁?(出示小猴子的图片)对啦,就是小猴子!今天这只小猴子要下山去玩耍,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些地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三)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1)加一加:“猴”=“犭”+“侯”;“结”=“纟”+“吉”;“掰”=“手”+“分”;“扛”=“扌”+“工”;“满”=“氵”+“艹”+“两”。
(2)换一换:“扔”把“仍”的单人旁换成提手旁。
(3)编字谜:“瓜”——一点一点大。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2)出示玉米地的图片,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
(3)小猴子的心情怎么样?(非常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它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4)指导朗读,读出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2、学习第 2 自然段(1)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2)出示桃树的图片,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4.积累动词和"又大又多"等 ABAC 式的词语。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
教师过渡:同学们都有答案了,一起叫出他的名字吧!他就是小猴子。
2.出示“小猴子”,学习“猴”字。
(1)出示微课,拓展“反犬旁”的字。
(2)相机归纳,反犬旁的字与兽类有关。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17.小猴子下山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1.完成听读要求。
(1)听课文范读,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按课文内容给大屏幕上的四张小猴子活动的图片排顺序。
(3)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初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分别按顺序说一说。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3)仿照句子,说一说猴子经过每个地方的主要情节。
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图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看图说话能力。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过渡:我们赶紧跟上小猴子下山看看吧!(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生字“结”。
关于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关于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2.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电脑出示小猴子下山图:自己画出)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些地方呢?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演示文稿图。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育学生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
2. 学会用语言描述小猴子的心情和动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小猴子下山》。
2. 角色头饰。
3. 果树、小猴子、下山等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出示小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子的名称。
1.2 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的外形特征,如:猴子是什么样子?它有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1.3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小猴子在山下的情景。
2. 讲述故事:2.1 讲述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小猴子的心情和动作。
2.2 讲述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3. 分组讨论:3.1 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自己觉得小猴子为什么会一无所获。
3.2 每组选代表发言,总结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问题。
4. 情景扮演:4.1 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4.2 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评价彼此的表演。
5. 总结:5.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总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
5.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3 教育学生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添加一个续编,内容可以是小猴子在下山后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它如何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2. 学生可以绘画出小猴子下山的过程,或者设计一个关于小猴子的连环画。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故事《小猴子下山》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谈谈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八、评价设计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情景扮演等。
2. 学生作业评价:故事复述、连环画设计等。
一年级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 - 小学作文】【篇一】一年级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
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
(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师生共同交流对于猴子的了解,师适当小结:猴子是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身手灵活,喜欢吃水果,长得有点像人。
3、师激趣:有一只小猴子下山回家,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吃的,他可开心啦!走,我们赶紧去认识它吧!(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识字学词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并交流听过之后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指导,随文识字学词:(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①出示词语卡片:一块玉米地、结、非常、掰、往前走,指名学生认读,相机正音:“结”在本课中读第一声;“掰”读“bāi”,不能读成“bān”。
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
②区别“块”和“快”这一组同音字:师出示“块”“快”,指名学生说说这两个字分别可以组哪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分并正确使用。
师适当小结,并指导学生通过偏旁来区别汉字的意思:“块”是土字旁,所表示的意思是跟土地有关;而“快”是竖心旁,表示“快乐、愉快、快慢”的意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句子,并正确书写字词。
(3)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听录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2)采用情境导入、讨论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正确抒发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学难点: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内容,并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视频录音等教学工具。
2.复习掌握课前已学过的偏旁部首知识,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导入新课:1.出示《小猴子下山》课文,并带着学生欣赏插图,逐个展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并猜测插图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2.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故事情节或图画,引导学生猜测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
三、展开新课:1.观看视频和听录音:(1)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跟读视频内容,并观察插图,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录音内容,并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2.导入课文:(1)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学生按照音标跟读。
(2)学生分组,通过讨论的方式讨论课文标题的意思,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猜测。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1)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小猴子要下山?”“小狗为什么追小猴子?”等。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4.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教师将课文分段分段,学生跟读每一段。
(2)教师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词和重点句子。
(3)学生进行分组读课文,并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5.巩固课文内容:(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答题活动,回答课文中的相关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内容,并进行配音表演。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4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4篇篇一:《小猴子下山》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
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
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溃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
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动物名称和动作词汇。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能够模仿故事中的动作表演。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故事情境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教学生认读关键词汇。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参与故事情境。
难点1.小猴子下山故事的情节描写。
2.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小猴子下山》2.教学图片或道具:关于猴子和山的图片或玩具模型3.PPT或黑板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观看图片或展示猴子模型,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的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联想动物和山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含义模糊的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感受与想法。
2.提问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发生了什么?第四步:表演1.分组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猴子动作,进行表演。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感受故事情节。
第五步:总结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发表对故事的感想和理解。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的想象。
2.教师讲述关于猴子的有趣故事,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六、拓展阅读1.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关于猴子的相关故事书籍,培养阅读习惯。
七、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还能够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意识,激发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希望学生在欢快的故事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 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教学预设: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2.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3.拓展运用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6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6篇《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通过详细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稳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稳固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教学预备: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美丽,这里的小猴也特殊好客呢。
今日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共享。
想知道今日发生的故事?生:想。
多媒体示主题图:师:请同学们根据挨次(指教导子图),认真观看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 2 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许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
小猴子高快乐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
但小猴子想:好不简单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
于是,小猴子连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知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临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
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悦耳!认真观看,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 1、 2 ,再看图 3、 4 )生:树上有 9 个桃子,摘走 4 个,岩石上原有 7 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
(加法也行)岸上有 2 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
花上原有 8 只蝴蝶,飞走了 5 只。
篮子里原有 4 个桃子,掉到水里 4 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看的真认真。
依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二、学习新课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3 个。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良好习惯。
3.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即不要轻易放弃已有的东西,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2. 学会观察和思考,从故事中找到小猴子下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诱惑。
2.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内容。
2. 与故事相关的手偶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手偶或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子的名字,简要介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小猴子为什么下山、在下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诱惑等。
3. 讨论故事:a. 小猴子为什么一会儿摘玉米,一会儿摘桃子,什么也没得到?b. 小猴子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它有什么感悟?4. 总结故事: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即不要轻易放弃已有的东西,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
5. 实践环节:设计一个类似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小猴子的心情和选择。
如:在森林里,有各种美味的果实,让学生在选择时,学会观察、思考和总结,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故事的内容和道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故事讲述法,生动形象地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利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故事中的道理,加深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和道理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
3. 实践环节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观察力、思考力和总结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
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
(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师生共同交流对于猴子的了解,师适当小结:猴子是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身手灵活,喜欢吃水果,长得有点像人。
3、师激趣:有一只小猴子下山回家,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吃的,他可开心啦!走,我们赶紧去认识它吧!(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识字学词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并交流听过之后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指导,随文识字学词:(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①出示词语卡片:一块玉米地、结、非常、掰、往前走,指名学生认读,相机正音:“结”在本课中读第一声;“掰”读“bāi”,不能读成“bān”。
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
②区别“块”和“快”这一组同音字:师出示“块”“快”,指名学生说说这两个字分别可以组哪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分并正确使用。
师适当小结,并指导学生通过偏旁来区别汉字的意思:“块”是土字旁,所表示的意思是跟土地有关;而“快”是竖心旁,表示“快乐、愉快、快慢”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理解“掰”的意思:通过观察汉字的字形、结合图片、动作示范让学生理解。
(2)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①出示“扛着、满树、扔了、摘桃子”的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强调:“扔”是后鼻音,“摘”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
②单独出示“扛、扔、摘”三个汉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这三个汉字的字形和偏旁,师小结: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提手旁,所表示的意思都与动作有关。
③生结合课文插图、生活实际,进行动作演示来理解这三个动作。
(3)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出示词语卡片:捧着、瓜地,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强调“捧”是后鼻音。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动作演示来理解“捧”这一动作。
(4)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词语卡片:抱着、蹦蹦跳跳、追,指名学生认读,强调“蹦”是后鼻音,“追”是翘舌音。
鼓励学生再说几个类似“蹦蹦跳跳”的词语。
(5)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词语卡片:跑进、空着手,让学生认读。
②学习“进”和“近”这一组同音字:鼓励学生说说“进”的同音字,并引导他们分别为这两个字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分和运用。
师适当小结:这两个同音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
“进”表示进入,前进,而“近”表示距离很短。
③巩固学习“空”这个多音字:引导学生回忆在第14课中出现的“你怎么有空出来呀”这句话,出示“空”的两个读音,鼓励学生说说“空”在哪些词语中读第一声,在哪些词语中读第四声。
师适当小结。
4、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本课的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能正确认读。
(2)单独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引导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适当归纳:本课中提手旁的汉字最多,表示小猴子的动作,在识记时可以借助偏旁来记忆;“瓜”与“爪”字形相似,出示二者的象形字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3)游戏巩固:小猴子下山。
(多媒体出示小猴子从山顶下山的图片,每下一步就出现一个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正确则小猴子继续往下走,最终到达山脚下。
)三、再读故事,了解内容1、引导学生再次读书,出示问题:小猴子在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最终的结果怎样?2、生边读书边圈画,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3、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掰了一个玉米;来到桃树下,扔了玉米摘桃子;来到了西瓜地,扔了桃子摘西瓜;看到了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没有追着兔子,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
4、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在此过程中,师适当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做到语言表达得完整性和流畅性。
四、指导生字书写1、师出示本课的七个要求会写的汉字:块、非、常、往、瓜、进、空。
2、再次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师适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非”的笔顺要注意:先写左边一竖,再写左边的三个小短横,然后再写右边一竖,略长,最后写右边三横;“瓜”的第三笔是竖提,提稍短,第四笔是点,最后一笔捺要写伸展;“空”字下方的“工”中间的竖画要短,整体上要写得略扁,最后一横要长且托住整个汉字。
4、师范写,生观察书空。
5、生自主描红、仿写,师巡视了解书写情况,并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小猴子下山》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猴子虽然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好吃的,但最终还是空着手回家。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的过程中明白做事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3、学习并运用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得准确性。
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质疑导入1、师出示本课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师质疑过渡:是啊,小猴子下山遇到了那么多好吃的,可是最终却是空着手回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小猴子下山吧!二、精读故事,收获启发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小猴子下山走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
(4)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5)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
(5)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3、生自主学习第3、4自然段。
(1)师出示自学问题:自己读一读第3、4自然段,看看小猴子又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又做了什么,与同位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2)生自主阅读思考,与同位轻声交流。
(3)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在此过程中师重点指导以下几点:①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圆”和“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的意思。
②通过动作演示、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抱”的动作。
③在学生交流小猴子看到西瓜和小兔子时的想法时,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小猴子毛手毛脚、干什么事情都不专心的性格。
4、生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局:小猴子没有追到小兔子,以前的东西也都被他扔了,他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5、回顾全文,交流收获。
(1)生与同位交流对故事中的小猴子的认识,他最终为什么会空手回家。
(2)指名学生谈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要密切结合课文的内容,从小猴子一次又一次扔东西中感受到他做事情没有目标,不够专心,半途而废从而一事无成。
(3)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小学生下山的事情。
(示例:在写作业的时候,先写语文作业,写一会儿又去写数学作业,数学作业没有写完又去画画,结果什么作业都没有写好。
)6、故事拓展,练习表达(1)情境创设:小猴子回到家以后把下山的经过告诉了猴妈妈,猴妈妈听了会怎么对小猴子说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来扮演猴妈妈,教育教育小猴子吧!(2)同位之间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练习对话。
(3)指名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师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要完整流畅,并模仿猴妈妈的语气。
三、巩固动词学习,情境表演1、巩固动词学习。
(1)师过渡:这篇故事中对小猴子的描写生动有趣,作者用很多的词语描写了小猴子的动作,请小朋友们再课文中圈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同位相互交流。
(2)生自主阅读并圈画,与同位交流。
(3)指名生交流,师小结并板书:掰、扛、扔、摘、捧、抱,指名学生认读。
(4)师表演动作,生猜是哪个词;生表演动作,师生共同猜词。
(5)师说词语,生表演动作;生说词语,师生共同表演动作。
2、学生练习讲故事。
(1)生自主阅读故事,练习讲故事。
(2)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戴上小猴子头饰,师摆放好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的图画卡片),师生共同评议。
(3)师适当指导:注意在讲故事的时候语言表达要完整,表演好小猴的动作。
(4)再次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故事中的小猴子由于做事情没有目标不专心,半途而废最终却两手空空,在妈妈的教育下,小猴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过了几天,他再一次下山,这一次故事会如何发展呢?小朋友们可以发挥想象,编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板书设计18.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子空手回家扔玉米扔桃子扔西瓜没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