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我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参考文献
《公众舆论》李普曼 《舆论异化的警示者》沈闰州 《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李普曼传》罗纳德•斯蒂尔 。。。。。。
舆论要想发出声音,并不是要由新闻界加以组织,而 是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政治科学的任务)
Page22
书中关于公众舆论的若干问题
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 舆论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 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他人脑海中 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 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虚拟环境即舆论。 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谁是公众? 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 在公众意见庞杂、非理性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的人通过制造 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 情绪和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公众舆论 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 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Page12
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范式”性质的重要术语
拟态环境 刻板印象 议程设置
“刻板印象”(stereotype)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 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 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 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 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印象,因而它也 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 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 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刻板印象”引发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比如,它涉 及到传媒在报道的立场、记者的个人情感与客观报道的问题、 先入为主的报道方式问题,同时,也与话语霸权问题、“沉默 的螺旋”等理论有关联。 PS:书中将“stereotype”翻译为“成见”有失准确。
《公众舆论》——5分钟总结一本书
《公众舆论》关于作者沃尔特·李普曼,著名政论家、专栏作家,同时也是20世纪美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记者。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风云,两度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不仅如此,沃尔特·李普曼一生还出版了超过30本作品,可谓著作等身,其中以《公众舆论》《幻影公众》等最为知名。
关于本书本书出版于1922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
在这场战争中,沃尔特·李普曼见证了充满谎言与欺骗的宣传,对舆论的理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本书便是他对公众舆论独辟蹊径的解剖。
虽然沃尔特·李普曼本人并未经受过任何学术训练,他的著作也都是思想随笔,但本书却被奉为20世纪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美国所有高校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
核心内容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舆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一方面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依靠大众媒体描绘的“拟态环境”来观察社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往往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刻板印象”的结果。
因此,民主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不能依靠舆论,而要依靠社会精英。
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而是要依靠大众媒体为他们描绘一个模拟环境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绝大部分信息需求都可以通过人际交流来满足,即使没有大众媒体,也可以活得很好。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信息需求已经截然不同了。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困境便是,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发生了什么事情;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时间、能力面面俱到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最新新闻。
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大众媒体为我们描绘一个模拟环境。
我们在思考外部世界时,在头脑中会形成怎样一种景象,也要依靠大众媒体描绘的这个模拟环境,沃尔特·李普曼称之为“拟态环境”。
他还认为,拟态环境的存在是造成非理性舆论的第一个罪魁祸首。
之所以成为罪魁祸首,是因为大众媒体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往往并不是那么客观中立的事情。
李普曼《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1.触不到的真实:简述对本书内容的总体理解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被视作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拟态环境”。
书的名字叫《public opinion》,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是,真实世界是如此复杂,人类永远也无法全面而彻底地了解真实世界。
我们了解的,是一个由个人和媒介共同编织出来的“拟态环境”,由于个人理解世界时的成见、兴趣、文化、自我利益等等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信源对消息的保密与审查等原因,人们只能获得一个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这个感知毫无疑问地与真实存在差距。
2.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对本书论点、论据、视角等的总结提炼2.1 李普曼的舆论观李普曼的舆论观是对卢梭舆论观的反思和批判。
据考证,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使用“公众舆论”的字眼,他卢梭强调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
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1[1]。
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舆论传播的学理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
卢梭的心目中的公众舆论源自理性与公正,有着神圣不可冒犯的话语权,理性的公众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但是作为一个深谙新闻界运作之道的一流的政治专栏作家、记者、多届总统顾问,李普曼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舆论观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的反思。
在李普曼看来,“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根本就不是“有理性的个人”,他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复杂,系统的教育必须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压缩成一套套可供传授的课程,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成见。
而公众由于受到局部交往、注意力局限、维护自我利益的需要、社会中永远存在1参阅冯希莹<简析卢梭与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没有规则,人们会浪费 更多的精力;抛弃一切 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 生活索然无味。
3极端情况下的部分文人,发出
颠倒伦理标准的热情,重新塑 造成见的标准。
结论
由于主观因素(刻板成见)及客观因素(拟态环境) 的存在,本书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实 践形成理性的舆论并驾驭世界几乎是无望的。 此书,可体现他的精英主义民主论以及对民众理性 能力的怀疑。
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观点总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 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 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 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 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 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 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 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板印象)
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事物的初次接触印象 即第一印象的形成,占对事物的70%以上的评价和看法。
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一个人看见乡村美好的日落,“然后两天之后,在他试图 回味日前所见时,能够回想起来的大概只是某件会客厅里 的某幅风景画。 (因为在这个人看到乡间的美好日落之前,客厅风景画里的风景已经在他的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关键词一 虚拟环境(拟态环境)
“对于所有这些事例,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 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
舆论之我见——关于李普曼《公众舆论》
舆论之我见——关于《公众舆论》的一点浅见公众舆论无疑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着海量讯息的狂轰滥炸,对各种信息作出取舍,而且,公众舆论也正左右的我们的思维走势,判断习惯。
我们有时不得不跟着大队走,否则我们将成为“局外人”。
我们处于什么样的迷雾中?公众舆论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情感视野”?谁在制造并控制着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一直都是正确的吗?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钥匙,虽然时代已经急剧变迁,传播的方法方式也在不断地旧貌换新颜,但我们仍然能够从本书中看到种种智慧与端倪。
一、公众舆论的来龙去脉毫无疑问,公众舆论来源于公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李普曼的观点论述上可以看出,舆论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进一步说,所谓的舆论即是虚拟环境。
生活的图景的构成公众舆论的最基本的内容,即他们亲身的所见所闻。
对于在视觉之外的东西,他就只能通过其他媒介去获取或通过抽象性的思维来建构一个原本不曾存在的或者与生活图景不对等的图景。
而人与环境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层隔膜——虚拟环境,这便使得人们的认识范畴与现实世界存在着距离,无法接近世界的本相。
李普曼说,因为“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所以“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驾御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就此看来,“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象”。
而就现在看来,公众舆论是一种群体性的意见表达,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导向性。
二、公众舆论的迷雾或障碍在李普曼看来,政府的信息审查与保密制度,人们所在的交际圈子和交往机会的限制,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多少和注意力的强弱,以及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网络时代的公众舆论——《公众舆论》读书笔记一、内容介绍公众舆论,仅从其字面上理解,意指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意见和态度。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它是由社会上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个人组成的;舆论的客体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
在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作者紧紧围绕公众舆论这一个概念,将其置放与社会政治的大环境中,通过追溯其起源以及探索它的影响等研究,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公众舆论这种政治现象的必要性和所谓的大众传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此外,李普曼在本书中对成见和环境有着比常人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且认为二者对于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本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如何形成舆论的问题,李普曼把舆论看成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刻板成见”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在这本书中,李普曼还指出,由于世界太大,人们不可能直接地去认识每一个发生的事件,再加上国家检查制度的存在以及官方设置的保密制度等原因,人们往往生活在媒体提供的和自己所设想的一种“假环境”中,也就是一种拟态环境。
最后,在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上,作者把普通公民看成是“局外人”,认为他们既不了解情况,又没有理智。
并且他认为只有属于社会贤能的少数人是“局内人”,这些社会贤能受过特殊训练,能够通过专门的情报机构得到准确的情报,作出明确的判断并且发号施令。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利益和舆论根本无法一致,并且公共利益只能由一个特殊的阶级来管理。
”在李普曼看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阻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因素。
“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1这些都阻碍着公众舆论的形成,本书一直在向读者强调的观点即是,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公众舆论
3.1.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当中提出了一套整体的模型,按照统治人数的多寡,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种政体又有三种变体,分别是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第一类政体类似主人与奴仆,第二类政体类似家长于子女,第三类整体类似于老师与学生。
技术精英治理国家,在李普曼看来,应该就是属于贵族政体的类型;而在杜威看来,就应该属于共和政体的类型。亦即:精英对于公众应该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进行统治和决策还是提供知识和意见?
1.1《公众舆论》的写作背景
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时时出现的有关时政和时局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宣传机器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的种种做法给李普曼思考的“虚拟环境”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以及战前战后参战和分赃中出现的一系列有悖于传统道德约束的很多问题,被媒体和当局巧妙的遮蔽了。在整个媒体参与营造虚拟环境的过程中,普通公众在资源和信息匮乏的情况下表现出的认识事实真相的“无力”和精英阶层对于整个局势的控制,在这个历史阶段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2.2 公众舆论的非理性、公众的非理性
公众舆论是非理性的,李普曼从公众本身的认识局限和意见领袖的强势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公众认识的局限源于虚拟环境,而意见领袖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则源于其能够在不同的意见中制造同意。公众在虚拟环境中受到刺激,却在现实环境中作出反应;意见领袖通过对于不同意见的整合,让公众认为最终作出的决定确实是延续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意见,自己的利益最终得到了实现和保留。
第三部分 成见
由于固有的成见、偏见、固有的价值观念的存在,公众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很难达到准确。
第四部分 兴趣
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walter lippman
出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毕业于哈 佛大学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世界最有名 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 获得1958年度普利策新闻奖 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 《舆论学》《良好的社会》等30种著作 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
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二、刻板印象
• 李普曼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 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铸的“固定的成见”在形成 舆论的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
• 他尤其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 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 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 影响力。
二、刻板印象
• “刻板成见”既有来自个人的,也有出自社会群 体的,而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 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具有控制和约束 作用。这其实是说,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同时, 新闻传媒能够发挥作用,也应该发挥作用。
大家说法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 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 (《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第一部分 导论
• 全书主旨
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 的反应,并不可靠。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近真实世界?
❖ 把关人的存在
❖ 社交圈子的分隔 ❖ 注意力的稀疏 ❖ 图像的编码与词语的解码
第三部分 成见
• 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 一种屏蔽,遮蔽事实。 • 成见与事实之间,存在一个盲点。 • 任何规则体系实际上都是成见的体系。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公众舆论》解读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摘要:李普曼在其奠基之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与大众传播学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阐发了当时语境下的舆论观,这对后世大众传播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并奠定了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公众舆论》关键概念舆论观传播学贡献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考察国内政治形势和新闻业概况而写的,甫一出版,即深受美国新闻传播界和政治界的重视。
全书的8个部分虽然是围绕报纸来展开的,但其论述的中心却不是报纸,而是舆论。
在探讨舆论的过程中,李普曼把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媒联系在一起,揭示了舆论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与大众传播的联系。
本文试通过《公众舆论》,来解读李普曼提出的与传播学有关的几个概念、其在美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舆论观及其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流变中的重要地位。
《公共舆论》中的几个概念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1、“脑海图景”催生了“议程设置”研究李普曼认为,外部世界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无法认清,报刊乃是人们接触超越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
这样,“人们不是根据客观现实来采取行动,而是根据…他们脑海中的图景‟来采取行动。
”〔1〕(p.23)所谓“脑海图景”是人们在媒介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基础上,对媒介信息进行认知、选择和加工而形成的主观现实。
如果说媒介在再现客观现实中所建构的是媒介现实的话,那么脑海图景所反映的则是主观现实。
由上述可以看出,李普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的“脑海图景”,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就是“议程设置”思想的最初萌芽构想。
在些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末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进一步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
50年代和60年代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这一观点,例如B.C.科恩在考察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共31页文档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普曼《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 出现过两个源头:
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
公媒介的主线
“正像亚里士多德必须坚持奴隶生来就是奴隶, 那样,民主主义者也必须坚持自由人生来就 是立法者和行政官员。”
民主哲学的前提:“统治是一种天性”,因 而可以由自我中心的舆论驾驭。
媒介主线——拟态环境
李普曼: “舆论如果是健全的,就必须组织起来
为报刊所用,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情况,由报 刊来组织。”
议程设置的三个层面:
在认知层面,公众因为媒介的报道而意识到议题的 存在;
在次序层面,媒介所安排的议题顺序一般会影响公 众考虑这个问题的顺序;
在显著性层面,媒介赋予议题的意义(包括给予的 版面位置或节目中的时间先后)一般会影响公众对 这个议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者碰撞:逃避与求助
历史上,最早将“公众”与“意见”两个词汇联系 起来的是卢梭。在他1792 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 中,他将它们连接起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 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他坚信舆论具 有比法律更强大的力量,并尝试将其分为公意和众 意——众意是个别利益的加和,不具有政治实践意 义;公意则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 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 合的意志”,是永远公正的。“他(卢梭)的出发 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 表私利的成分……一旦贯彻他的理论,则可能导致 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
一、李普曼《公众舆论》的逻辑线索
逻辑起点:外部世界与头脑中的景象
我们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 人们信赖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景象 仆人眼中无英雄:两个自我 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
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读书笔记公共舆论读书笔记篇一:《公共舆论》读书笔记】《公共舆论》读书笔记《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 年,此时的作者李普曼年仅33 岁,但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并且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
作者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这使得李普曼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总的来说,本书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而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最后作者提出他的解决方案。
详细来看,全书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
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共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
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作者在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三节中的观点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个人舆论的局限书中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人头脑中的舆论并不等于真实,原因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从外部来看,人们接受到的宣传已经收到国家审查与保密制度的过滤,这就使事实真相和对这一事实的舆论之间存在距离。
信息和舆论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复杂影响,这都影响着观念的传播。
通过社交圈紧密联系的社会人会形成这个圈子的公共意识,这种身份的暗示和等级体系的存在使公众舆论与其冲突的可能升高。
而且人们对书面上外部世界和公共消息的注意力相当之低。
细读经典——《公众舆论》第一、七、八部分读书报告
细读经典——《公众舆论》第一、七、八部分读书报告沃尔特·李普曼的著作《公共舆论》被誉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是进入这一门学科学习绕不开的必读书目。
想要真正把握前辈学者的理论和思想,仅仅靠教科书上的转述和评价是不够的,需要打开原典,看学术大家是如果自己展开论说的。
本文通过对《公众舆论》一书的第一、七、八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加深对于经典的把握。
本书作者以自身深刻的体会与感悟打破了我们一般关于世界的认识论,分辨了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之间的区别。
作者看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偏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识真相;而统治者可以操纵、控制和利用舆论;报纸为代表的媒体受到自身的局限,没办法掌握整个社会的真相,成为了引导舆论的工具。
在最后的第八部分作者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法。
本书的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可以说是本书的重点。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体察出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之间的区别,普通人往往不假思索的将二者等同。
首先,作者选用了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进行例证,在通讯已经相对发达的1914年,生活在孤立海岛上的人们,在面对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改变世界的事件时,由于相比于大陆上的人,他们的信息滞后,没有能够及时据此改变自身的行为,当开战的消息终于传到之后,此前战争中的外部世界相比于和平的脑中影像以及据此做出的友好行为显得有些荒诞,这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外部真实世界和脑中影像的差距,而我们的行为和情感都是接受我们脑中影像的指引。
信息迟滞引发的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的差距十分常见,但往往由于时差在一般人们的认知范围内,而不像例子中那么反差强烈,让人们感受清晰。
但受到前述案例的启发后,我们有了清晰的感受。
作者接着用这一差距对历史上我们看来迷信而荒唐的示例进行解释,这些在我们看来迷行而荒唐的行为是由于他们脑中的影像和外部世界的差距导致的:他们按照与外部世界大有偏差的信念行动,作用于真实的外部世界。
同时,经由这些示例,作者也证明了“我们很难对加诸自己头脑并影响自己行为的那些信念进行反思”[1],我们虽然总是事后诸葛亮般地嘲笑女巫审判和基督教对世界地理的想象,但几乎不会对自己脑中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进行质疑。
李普曼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李普曼的洞见与现代社会的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和聊天室都在为我们提供各种观点、消息和舆论。
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一个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公共舆论》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沃尔特·李普曼,这位美国新闻评论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为我们揭示了舆论形成的奥秘。
《公共舆论》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舆论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作品。
李普曼对舆论的阐述,不仅仅局限于其形成和影响,更深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之中。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舆论并非完全自发形成,而是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的反映。
换句话说,舆论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解读和评价。
在李普曼的眼中,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媒体所塑造的环境,它影响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这使得我们往往基于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与真实世界互动。
因此,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此外,《公共舆论》还触及了社交圈子对人们意识的影响。
李普曼指出,社交圈子不仅影响我们的信息来源,还影响我们的观点和行为模式。
由于社交圈子的固化,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与我们相似的观点和立场,这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社交圈子里,某些观点会更加流行和被接受,而其他观点则被排斥或忽视。
但李普曼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交圈子的重要性。
他强调,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的影响,并努力打破这种局限性。
通过接触不同的社交圈子、获取不同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思考能力。
在阅读《公共舆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解舆论的形成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引导。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社交圈子对我们认知和思考的影响,从而打破偏见、开拓视野。
总之,《公共舆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李普曼《公众舆论》
第一步:人们在获取对外部世界的信息时会受到主观 客观的重重障碍。
第二步:民主政治要得以实现,障碍也是很多
民众未必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也容易 受到各种象征和情感的支配。
通常认为民主要得以实现,主要是要保证权力的来 源,这是不对的。保证了来源,你仍然不能保证其 流向。另一种观点是,只有纯粹地方自治的民主才 是真正的民主,不过这个观点实现起来也难免会产 生种种以邻为壑的现象。
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通过舆论。舆论可 以保证权力的流向得以控制,而且只要自治体间能 够有充分的信息流动,就可以产生一种联邦的形式 在自治和统一间取得平衡。
第三步:现有的舆论形式,现在的报纸和媒体显然是 不够尽善尽美的
第四步:舆论是困难的,也是必须的,而且绝不能以 盈利为目的。
二、舆论与民主
第二,在统治者与公众之间,插入少数受过科学 训练的“专业精英”和“特殊阶级”。这一特殊阶 级的使命即是弥补公众、民主和媒体的局限,利用 宣传和劝服的技能,实现社会认同。
在克里尔委员会中,还有一位和李普曼一样 聪明的年轻人——伯内斯。两位年轻的同事 至少在思想层面是“亲密战友”,只是李普 曼更多地使用“宣传”一词,而伯内斯则以 一贯的进攻个性,视之为一门新学问,即公 共关系。在他看来,“说服性的宣传是公共 关系最重要的工作。”他以和李普曼相同的 口吻说:公众当然是重要的,没有他们,任 何社会组织都无以维系,自然也不会有历史; 然而公众又总是茫然无措的,越是在历史的 关键时刻越是糟糕得一蹋胡涂。因此,社会 中应当有一些人担负起“舆论工程师”的角 色,使组织与公众彼此做出适宜的调整。
媒介主线——拟态环境
李普曼: “舆论如果是健全的,就必须组织起来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
总之,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它的产生是复杂多样的。然而,通 过深入思考李普曼关于舆论可能性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舆论产生 的社会过程。在面对舆论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提供真实可靠的信 息,并鼓励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内容二
在传播学的海洋中,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 著作。这部于1922年的作品,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对公众舆论 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见解,依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公众舆论的重要视角, 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对媒体作用的深入理解。他提醒我们,不要被媒体塑造的 “拟态环境”所束缚,而要努力去寻找和理解真实的外部世界。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形成真正公正、客观的公众舆论。
参考内容三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由海量信息构建 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与拟态环境的关系愈发密切。本次演示将以李普曼的《公众 舆论》为蓝本,对拟态环境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当我们谈到舆论时,我们指的是公众对于某个事件、话题或政策的看法和意 见。舆论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方向。那么,舆论究 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 需要对舆论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梳理。
舆论作为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舆论是多元化的, 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对于同一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其次,舆论具有动 态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后,舆论具有互动性, 人们在交流和讨论中会对彼此的观点产生影响和改变。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李普曼详 细剖析了公众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他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快 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来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然而,由于媒体对真实世 界的简化、扭曲或误导,我们往往无法接触到事物的真相。因此,我们需要对拟 态环境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第 传 景一 播 式次 学 描对 领 叙公 域
众的 舆奠 论基 做之 了作
写作背景
•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作者年仅33 岁,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 --政府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 --媒介和当局巧妙遮蔽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 --普通公众认识真相的无力 --精英阶层对于整个局势的控制
一、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 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 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 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 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 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 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 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 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一、拟态环境
• 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 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大家说法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 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 (《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一、拟态环境
偶然的事实 创造性的想象 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
人为的审查制度 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
虚假的现实的产生
虚假环境的产生
原因
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 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
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 杂世界面临的困难
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 事务的时间比较贫乏
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 活方式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 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 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 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 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 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 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 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 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 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
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 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 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 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 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 名会员评定,当年4月中的一天公布 结果,并于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正式颁发。 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 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 报)中发表的。
第四部分 兴趣
• 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 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 公众舆论是如何被左右的?
民意不可捉摸
权威人士 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 虚假民主
第七部分 报纸
• 新闻只能是事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或到达某一阶段 的状况
一.拟态环境 二.刻板印象 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四.新闻思想
一、拟态环境
• 作者认为:人并非直接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而 是生活在媒体与个人的主观共同构建的虚拟环境 之中,而人基于虚拟环境作出的行动却直接作用 于现实环境。
•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 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 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 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 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 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 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第一部分 导论
• 全书主旨
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 的反应,并不可靠。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近真实世界?
❖ 把关人的存在
❖ 社交圈子的分隔 ❖ 注意力的稀疏 ❖ 图像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 一种屏蔽,遮蔽事实。 • 成见与事实之间,存在一个盲点。 • 任何规则体系实际上都是成见的体系。
以“种子”为例——“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里生长,但可 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
• 民意上、舆论上的东西无法确切计算和记录 • 新闻广告人,只对雇主负责
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
• 公众舆论机构 • 情报部门——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 • 展望——依靠教育和训练,诉诸于理性
核心观点
外部的限制
想象
偏见
成见 内部因素
一、拟态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 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 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拟态坏境 制约 人的认知 和行为
影响 客观的现实 环境
一、拟态环境
• 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的源头之一 •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
李普曼是一位致力于为美国民主社会“立心”的思想家或“公共哲学 家”,他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教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 急速变动的世界上如何进行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如何建立对公共生 活的良好判断力。他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意领袖”。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
《Public Opinion》
《公众舆论》解读
walter lippman
出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毕业于哈 佛大学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世界最有名 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 获得1958年度普利策新闻奖 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 《舆论学》《良好的社会》等30种著作 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
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普利策新闻奖
二、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