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种子”为例——“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里生长,但可 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
• 民意上、舆论上的东西无法确切计算和记录 • 新闻广告人,只对雇主负责
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
• 公众舆论机构 • 情报部门——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 • 展望——依靠教育和训练,诉诸于理性
核心观点
一、拟态环境
偶然的事实 创造性的想象 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
人为的审查制度 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
虚假的现实的产生
虚假环境的产生
原因
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 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
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 杂世界面临的困难
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 事务的时间比较贫乏
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 活方式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 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 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
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 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 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 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 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 名会员评定,当年4月中的一天公布 结果,并于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正式颁发。 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 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 报)中发表的。
第四部分 兴趣
• 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 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 公众舆论是如何被左右的?
民意不可捉摸
权威人士 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 虚假民主
第七部分 报纸
• 新闻只能是事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或到达某一阶段 的状况
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 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一、拟态环境
• 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 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一、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 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 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 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 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 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 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 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一.拟态环境 二.刻板印象 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四.新闻思想
一、拟态环境
• 作者认为:人并非直接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而 是生活在媒体与个人的主观共同构建的虚拟环境 之中,而人基于虚拟环境作出的行动却直接作用 于现实环境。
•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 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 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 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 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 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 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大家说法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 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 (《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公众舆论》解读
walter lippman
出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毕业于哈 佛大学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世界最有名 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 获得1958年度普利策新闻奖 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 《舆论学》《良好的社会》等30种著作 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
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普利策新闻奖
二、刻板印象
全第 传 景一 播 式次 学 描对 领 叙公 域
众的 舆奠 论基 做之 了作
写作背景
•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作者年仅33 岁,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 --政府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 --媒介和当局巧妙遮蔽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 --普通公众认识真相的无力 --精英阶层对于整个局势的控制
外部的限制
想象
偏见
成见 内部因素
一、拟态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 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 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拟态坏境 制约 人的认知 和行为
影响 客观的现实 环境
一、拟态环境
• 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的源头之一 •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
第一部分 导论
• 全书主旨
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 的反应,并不可靠。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近真实世界?
❖ 把关ຫໍສະໝຸດ Baidu的存在
❖ 社交圈子的分隔 ❖ 注意力的稀疏 ❖ 图像的编码与词语的解码
第三部分 成见
• 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 一种屏蔽,遮蔽事实。 • 成见与事实之间,存在一个盲点。 • 任何规则体系实际上都是成见的体系。
李普曼是一位致力于为美国民主社会“立心”的思想家或“公共哲学 家”,他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教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 急速变动的世界上如何进行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如何建立对公共生 活的良好判断力。他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意领袖”。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
《Public Opinion》
•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 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 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 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 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 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 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 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 民意上、舆论上的东西无法确切计算和记录 • 新闻广告人,只对雇主负责
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
• 公众舆论机构 • 情报部门——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 • 展望——依靠教育和训练,诉诸于理性
核心观点
一、拟态环境
偶然的事实 创造性的想象 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
人为的审查制度 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
虚假的现实的产生
虚假环境的产生
原因
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 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
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 杂世界面临的困难
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 事务的时间比较贫乏
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 活方式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 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 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
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 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 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 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 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 名会员评定,当年4月中的一天公布 结果,并于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正式颁发。 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 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 报)中发表的。
第四部分 兴趣
• 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 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 公众舆论是如何被左右的?
民意不可捉摸
权威人士 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 虚假民主
第七部分 报纸
• 新闻只能是事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或到达某一阶段 的状况
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 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一、拟态环境
• 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 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一、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 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 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 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 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 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 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 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一.拟态环境 二.刻板印象 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四.新闻思想
一、拟态环境
• 作者认为:人并非直接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而 是生活在媒体与个人的主观共同构建的虚拟环境 之中,而人基于虚拟环境作出的行动却直接作用 于现实环境。
•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 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 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 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 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 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 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大家说法
“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 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
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
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 (《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
《公众舆论》解读
walter lippman
出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毕业于哈 佛大学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世界最有名 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 获得1958年度普利策新闻奖 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 《舆论学》《良好的社会》等30种著作 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
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普利策新闻奖
二、刻板印象
全第 传 景一 播 式次 学 描对 领 叙公 域
众的 舆奠 论基 做之 了作
写作背景
•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作者年仅33 岁,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 --政府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 --媒介和当局巧妙遮蔽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 --普通公众认识真相的无力 --精英阶层对于整个局势的控制
外部的限制
想象
偏见
成见 内部因素
一、拟态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 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 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拟态坏境 制约 人的认知 和行为
影响 客观的现实 环境
一、拟态环境
• 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的源头之一 •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
第一部分 导论
• 全书主旨
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 的反应,并不可靠。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近真实世界?
❖ 把关ຫໍສະໝຸດ Baidu的存在
❖ 社交圈子的分隔 ❖ 注意力的稀疏 ❖ 图像的编码与词语的解码
第三部分 成见
• 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 一种屏蔽,遮蔽事实。 • 成见与事实之间,存在一个盲点。 • 任何规则体系实际上都是成见的体系。
李普曼是一位致力于为美国民主社会“立心”的思想家或“公共哲学 家”,他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教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 急速变动的世界上如何进行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如何建立对公共生 活的良好判断力。他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意领袖”。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
《Public Opinion》
•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 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 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 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 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 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 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 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