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诸子百家”现象

摘要:

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及战乱不同,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方面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黄金时期”。先后出现了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即所谓“诸子百家”,进而产生了所谓的“百家争鸣”的现象。思想文化的如此繁荣,这在之前从未出现,在之后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方面的压制也不复出现。诸子百家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而我们今日所说的中国文化,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扎根发芽,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

诸子百家产生影响

正文:

人们时常说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恩格斯在盛赞文艺复兴运动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天翻地覆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也处在这样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群英荟萃的时代。

那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们在表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意识,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群体品格。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子、孟子、曾子、旬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公孙龙、施惠为代表的名家思想,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纵横家思想等构成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奠基的时期。他们的这些人格魅力和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地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

“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天子的暗弱,诸侯们逐渐开始争夺霸权。不久后,春秋时代四大国:齐楚秦晋相继崛起,相互争夺霸权。再到春秋后期,多数诸侯国内部也都出现了士大夫权倾国君的局面。在旧的社会体系崩溃的时候,新的思想必须出现以使得人们的心理去除因为没有精神依靠而形成的恐慌,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民族思想支柱。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诸子百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影响最深刻的无疑是儒家。儒

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虽同属于儒家,但是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孔子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

孔子全身画像

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孟子则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不同,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与庄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而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以其汪洋恣意的文采写下了《庄子》一书,表达了“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

道家的著作主要有老子所做的《道德经》与庄子所做的《庄子》。

在儒家与道家之外另一个比较大的流派是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著有《墨子》一书,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