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阳还五汤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我们来了解一下痛风的病因和症状。
痛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为基础,关节炎、尿路结石和尿酸沉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痛风病的发作常与饮食、饮酒、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患部皮肤紧张光滑、光泽增强,常伴发烫,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叶品良教授在治疗痛风病时,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望诊,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痛风病时,叶品良教授喜欢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的方子。
加味补阳还五汤是一种由古代名医孙思邈创制的治疗风湿病的方子,具有温阳祛湿、活血化痰等作用,对治疗痛风病有一定的疗效。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为罗汉果、桂枝、细辛、乌药、茯苓、甘草、肉桂、炮附子。
这些药物具有温阳祛湿、活血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痛风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叶品良教授在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病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药物的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叶品良教授在治疗痛风病时,还会结合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辅助手段,加强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有利于痛风病的康复。
推拿按摩则能够活血化痰、疏通经络、松软关节,减轻疼痛和肿胀。
叶品良教授将中药治疗和辅助手段结合运用,使疗效更加显著。
除了治疗痛风病,叶品良教授还注重对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整。
他建议患者要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同时要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些举措对于预防和治疗痛风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叶品良教授认为综合治疗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通过叶品良教授的临床实践,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病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缓解病患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叶品良教授治疗了大量的痛风患者,得到了良好的疗效和口碑。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的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脑梗死黄芪120g,当归尾15g,赤芍1O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蜈蚣5g,全蝎5g,石菖蒲30g。
加减:兼有肢体软弱,气短乏力,属气虚血瘀型,重用黄芪,加人参;兼有手足拘急,口黏痰多,属痰瘀阻络型,加僵蚕、白附子、胆南星;兼有眩晕头痛,心烦易怒,手足拘挛或蠕动,属阴虚风动阳亢型,加玄参、天冬、川牛膝、天麻、钩藤。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脑梗死恢复期生黄芪30g、当归尾12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赤芍lOg、地龙6g,言语謇涩者加远志、石菖蒲,口眼歪斜者加全蝎、僵蚕,上肢偏瘫者加桂枝、桑枝,下肢无力甚者加独活、续断,肝肾阴虚者加龙胆草、栀子,肝阳上亢者加龙骨、牛膝,痰热腑实者加瓜蒌、枳实,痰湿内侵者加羌活、胆南星,风痰阻络者加半夏、川贝母。
脑梗死后遗症生黄芪60g、当归尾12g、川芎12g、赤芍15g、干地龙12g、桃仁12g、红花12g。
兼痰湿阻络加胆南星、僵蚕;肝肾阴虚者者加天麻、牛膝;气虚甚黄芪加量至90~120g,并酌加党参、太子参;血瘀重者加莪术、三棱、土鳖虫、生水蛭;伴语言不利加石菖蒲、远志;口角歪斜者加僵蚕、全蝎;大便秘结加火麻仁、肉苁蓉;肢体麻木加益母草、桂枝、宣木瓜、伸筋草、茯苓;上肢活动不利加桑枝、桂枝,下肢活动不利加续断、杜仲、桑寄生;血脂高者加生山楂、决明子。
脑梗死赤芍、川芎、丹参、地龙、桃仁、牛膝各10g,黄芪90g,当归尾15g,红花6g,水蛭、蜈蚣、全蝎各3g辨证加减:①气虚血瘀型偏瘫严重,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弦细重用黄芪120~300g。
②痰瘀阻络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失语,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加石菖蒲、天竺黄、僵蚕、胆南星、白附子。
③阴虚阳亢型,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有力,加大黄、芒硝、麦冬、玄参泻下、滋阴润燥药。
④上肢恢复功能较差加桑枝20g,咸灵仙20g。
⑤下肢功能恢复缓慢加杜仲10g,川断10g,寄生15g。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补阳还五汤著名案例

补阳还五汤著名案例1.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水肿赵某,男,60岁。
2013年12月4日初诊。
主诉:反复神疲乏力10余年,加重伴畏寒、肢肿3年余。
病史:10余年来,神疲乏力,胸闷时作,长吸则快,夜寐手麻,呈对称性,偶有头晕,畏寒怕冷。
近3个月来,上症加重,少有间歇,并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黄便干,虽服西药治疗,未有显效,遂至于此。
素有糖尿病病史。
另有双侧甲状腺低回声结节、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史。
查体: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苔薄白、微黄,脉细滑。
中医诊断:水肿。
辨证立法: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水饮内停为阶段病机。
治以益气化瘀、泄浊利水,基本病机、阶段病机标本兼顾。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生黄芪50g,全当归20g,炒赤芍15g,大川芎12g,大生地30g,桃仁泥12g,杜红花7g,广地龙15g,地鳖虫7g,水蛭7g。
水煎服,7剂。
二诊:2013年12月11日。
服药1周,面色转润,手指麻木好转,下肢浮肿稍减,每于下午或行走后仍剧,余症如故。
药虽中病,然真气亏虚较甚,故改黄芪为60g,余药剂量如故,守法继进。
三诊:2014年11月5日。
如法再服1周,神振,头晕、胸闷减,畏寒、肢麻缓,下肢浮肿渐退。
此真气来复之佳兆,当拟守方续服,冀其康复。
上方7剂。
上方出入连服3个月,神疲瘥,畏寒罢,肢麻而肿大为改善。
按语:本案患者素体弱,年至半百,已呈真气大虚之象,故10余年来,反复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并渐加重,少有停歇。
真气不足,累及宗气,久而经络瘀滞,则胸闷,长吸为快,头晕,夜寐手麻,呈对称性。
瘀血内阻,水湿泛滥,午后为甚,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时剧时缓。
综上所述,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水饮内停为阶段病机,故拟补阳还五汤加生地黄、地鳖虫、水蛭以益气化瘀、泄浊利水,标本兼顾。
其中,生黄芪使用50~60g,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谓。
方中地鳖虫、水蛭皆可入血,利血中之浊垢,乃为阶段病机所设也。
2.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不寐周某,女,63岁。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痛风是一种因尿酸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关节炎伴有剧烈的疼痛和关节肿胀。
传统中医认为,痛风是由于肾阳不足,寒湿内蕴,导致经络堵塞而引起的。
叶品良教授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加味补阳还五汤作为治疗痛风的中药方剂。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包括以下药物:补骨脂、金银花、毛蕊花、秦艽、茜草,每味药物的用量和配伍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个方剂的主要作用是补肾阳,祛风湿,通经络。
它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改善肾功能,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叶品良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痛风患者的疗效非常好。
他曾经治疗过一位中年男性,他的痛风发作频繁,每次都伴有剧烈的疼痛和关节肿胀。
在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和肿胀的程度明显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痛风基本得到了控制,再发作的频率也大大降低。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优点是安全有效,对于痛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
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治疗具有疗效持久、副作用小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叶品良教授在治疗痛风的过程中,还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进一步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加味补阳还五汤作为中药方剂,仍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和用药。
叶品良教授强调,治疗痛风不仅仅是缓解疼痛,更重要的是平衡身体的阴阳平衡,调整体内的湿气和阳气,才能达到治疗痛风的效果。
叶品良教授利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的经验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有效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仍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个人生活习惯的调整和养生保健。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童年偏瘫三则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童年偏瘫三则标签:童年偏瘫;益气活血通络法肢体偏瘫与脑疾关系密切,除先天禀赋不足,多因外感、外伤、血管病导致元气败伤,气滞血瘀。
笔者着眼益气、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化裁治之,投之获效。
例一:暑湿秽浊瘀患者,孙XX,女,6岁。
2007年7月12日,高烧抽搐入某院,诊断为病毒性乙型脑炎。
治二月热退、抽止。
后遗反应迟钝偏瘫访就中医。
9月20日初见,颜面苍黄,皮肤隐斑可见痕迹,右肢瘫不用,语言蹇涩,舌紫苔白腻,脉迟无力。
辨暑湿秽浊瘀。
据证分析,邪损血络,瘀而不散,故露隐斑;病久营卫气伤,筋脉失养而肢软不用。
欲投补气化瘀醒脑,使筋经再启,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当归6g、赤芍5g、地龙12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金银花15g,佩兰12g。
服上药六剂,9月18日二诊,神志清醒,上下肢已能挪动,紫斑收没。
药证合宜,守原方续进十贴。
三诊,喜笑颜开,右肢能动,体温正常,去银花、佩兰,继以补阳还五汤十五剂病愈。
例二:脑伤血瘀滞李XX,男,8岁。
2008年2月12日,上树跌下,昏迷入某医院,诊断为脑外伤颅内出血。
住院月余,神识已醒,因经济困难,右侧肢体偏瘫回家疗养。
初诊前赴病家,见患儿以左手击头示痛,说明血瘀有定处;肢不能举而发凉,是气血周行失运;舌黄紫脉细涩乃气虚血瘀。
法以补气化瘀,通经活络,用补阳还五汤加苏木:黄芪30g、当归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10g、苏木15g。
上药进五剂,头痛减轻,下肢能动。
守方再服七剂,再诊,手能握物足能步履,语言清晰。
去苏木又投十二剂,停药康复。
例三:气虚脉痹阻赵XX,男,11岁。
两月前迎雪风,不慎跌伤,日后恶寒发热,出现右前臂疼痛,触有条状物。
2009年2月5日傍晚头痛,右肢软弱无力。
次日抽搐住院确诊为脑炎、脉管炎,吃药打针数周后转就中医。
初诊,面白少华,头昏痛,右侧上下肢瘫痪,体温偏低,面黄神疲,倦怠懒言,右肢触之不温,感觉不敏,脉缓,舌质淡,尖有瘀点,边有齿印,苔薄白。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2017-10-04 288人已读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处方组成】黄芪50g,赤芍、当归、甘草各20g,川芎、桃仁、红花、葛根各15g,地龙25g,丹参、白芍各30g,全蝎6g,蜈蚣2条。
加减变化:伴头晕目眩者,加天麻15g,钩藤20g;气虚不甚者,黄芪用量为20g;瘀阻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g,元胡15g;肌肉萎缩明显者,加熟地、鸡血藤各30g,何首乌、菟丝子各20g;小便失禁者,加益智15g,桑螵蛸20g;便秘者,加大黄15g;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20g,远志15g。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
1个月为1疗程,停药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功效注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主治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用本方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2例,服药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显效(肢体活动灵活,麻木及疼痛消失,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者)7例;有效(肢体较治疗前活动灵活,留有轻度肢体麻木,日常生活无明显障碍)3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例。
【经验体会】刘柏龄教授认为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瘀血内阴,督脉瘀滞,筋骨失养乃本病的病机关键,治宜“补通”: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气旺血行;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活血被瘀开通经络;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和拘挛;全蝎、蜈蚣、地龙具有较强的通络作用;葛根为引经药,也是治颈椎病的要药。
综观全方,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补通结合;气血充足,瘀祛络通,筋骨得养。
临床应用顺注意:若连续服药3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者,应行手术治疗。
另外,在服药期间可配合针灸及推拿等疗法。
临床运用1 脑血管病后遗症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加减及功效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
由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组成。
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开创补气活血之先河。
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功效1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着,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
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
补阳还五汤新用

万 方数据
补阳还五汤新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文景 河南中医学院,450008 内蒙古中医药 INNER MONGO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28(16)
+河南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450008) 2009年6月2 15t收稿
浅谈头痛治疗中引经药的作用
张茜。指导老师:王亚丽’ 摘要: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方寡而获效捷也”。引经药在头痛的治疗中尤显重要,故 对此进行讨论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关键词:头痛;引经药;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8—0020-02 头痛,头的前额部连及眉棱骨是足阳明胃经的走行路线,如果 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阳明经或胃,我们就可以 在药方中加人对阳明经有突出作用的白芷、葛根、知母作引经 药;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 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少阳经或是胆,我们就可以在 药方中加入对少阳经有突出作用的柴胡、川芎、黄芩作引经 药;头的后枕部以及颈项部位置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 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太阳经或是膀胱,我 们就可以在药方加入对太阳经有突出作用的羌活、防风、川 芎、蔓荆子、葛根作引经药;头的巅顶部位置是足厥阴肝经的 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厥阴经或 是肝,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厥阴经有突出作用的吴茱 萸、藁本、防风作引经药;头部的牙齿部位是足少阴肾经的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 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 主证的病症,均可称为头痛。《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 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但现代有 医家认为”1,虽太阴、少阴脉不上头,然太阴中湿亦头痛,少阴 中寒亦有头痛连脑及齿。由于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头痛的部 位亦异,故治疗上应适当加用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 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 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 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比如我们所讲的
补阳 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方药组成:生黄芪20g,当归尾、赤芍各6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g、脾胃虚寒加桂枝9g,良姜、吴芋、香附各6g,胃阴不足加北沙参、麦冬各12g,生地15g,玉竹10g,疼痛重者加醋元胡15g,川楝子12g,炒白芍25g。
脾胃论曰“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理机制,治则补气祛淤为主,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补气行血,兼健脾益气祛淤之功,佐以活血化淤药味,加大行气活血之力,从而达到气行淤散,升降浮沉的脾胃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溃疡愈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消化等溃疡有明显抗复发作用。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阴虚为本,燥实为标,阴虚则津不载气,燥热则克伐正气,久之则气阴两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淤血,即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血少则血液粘稠不畅亦可成淤,即阴虚血滞,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病情,产生并发症,加味补阳还五汤,降血脂、降血粘、降血糖、减少并发症产生,明显改善血液粘稠度,缓解诸症。
2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方药组成:黄芪120g,赤芍、归尾、川芎各15g,桃仁、红花各12g,地龙10g,头晕重者加天麻10g、蔓荆子15g、菊花15g,血压偏高者加黄芩24g、夏枯草15g、泽泻15g,睡眠不佳者加炒枣仁30g、丹参30g、加威灵仙15g、通行十二经。临床表现多为旋转性眩晕,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听力下降。视觉症状多见,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或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大脑症状多见剧烈头痛,跳痛或炸裂样痛多大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言语障碍,记忆力减退,本病常伴有四肢麻木,感觉异常。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性眩晕,主要病理为淤阻脉络,气血不通,气虚则血淤。本类患者血液处于高粘状态,血粘高导致血淤,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逐淤通络改善血液粘滞度,恢复血液动力,血管壁弹性,加速血流速度,从而疗效显著。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能主治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能主治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补阳还五汤是由以下草药组成的:1.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温肾阳、祛寒湿。
2.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补心脏的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
3.熟地黄:具有补肾、益精血的作用,对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有很好的疗效。
4.山药:具有健脾、益肺、补肾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5.桂枝:具有温阳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寒邪困于体表所引起的疼痛。
6.白术:具有补脾健胃、益气和润肠的作用,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的主治功能补阳还五汤具有以下主治功能:1.补阳固脱: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遗精、阳痿、尿频、尿急等症状,能够温肾阳、固肾脱,调理肾脏功能。
2.温中扶正:补阳还五汤可以温中补气,具有暖胃健脾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3.祛寒驱寒:补阳还五汤主要通过附子和桂枝的作用,能够温经驱寒,缓解因寒邪引起的关节疼痛、寒痹等症状。
4.益肾补精:补阳还五汤中的熟地黄和山药能够补肾益精,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精力不足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5.健脾补气:补阳还五汤中的人参和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补阳还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本方药物中的附子为剧毒药物,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严禁自行增减药量。
2.孕妇、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慎用本方药。
3.在服用药物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如出现皮肤红肿、过敏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请告知医生,以免发生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主要包括:1.可能会引起口干、口渴、便秘等不适症状,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咨询医生。
2.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气血亏虚、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以上就是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主治功能、使用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的介绍。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叶品良教授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在痛风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他的临床实践中,他经常使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来治疗痛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叶品良教授在治疗痛风方面的临床经验和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的治疗方法。
我们来了解一下痛风这种疾病。
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尿酸水平,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药物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而中医治疗痛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体质,恢复身体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的方法,是在深入研究痛风病机和辨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加味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五味药物组成,具有祛风散寒,温肾暖阳的功效,对于治疗痛风有着良好的效果。
叶品良教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加味,使加味补阳还五汤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叶品良教授治疗痛风的临床案例中,有一位患者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患有严重的痛风,常常出现关节剧痛、红肿、发热等症状,痛苦不堪。
经过仔细的辨证施治,叶品良教授给他开出了加味补阳还五汤的治疗方案。
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味加入了一些具有疏风散寒、温肾强阳的药物,使加味补阳还五汤更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经过连续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关节疼痛减轻,红肿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叶品良教授治疗痛风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他还注重患者的日常生活调理和饮食调养。
他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的食物,饮食清淡,忌食过咸、过辣、过油的食物,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
加味补阳还五汤

加味补阳还五汤加味补阳还五汤【加味补阳还五汤适用病证】健脾扶肝,祛瘀利水。
肝硬化腹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
腹胀如臌,两胁下触及肿块,纳少,便溏,小便短赤,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细。
【方名】加味补阳还五汤【处方】生黄芪(50g)、党参(30g)、红花、川芎、桃仁、赤芍(各6g)、槟榔、当归尾、莪术、炮穿山甲、地龙、车前子(包)(各10g)、益母草、茯苓皮、八月札、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
【适用病证】健脾扶肝,祛瘀利水。
肝硬化腹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
腹胀如臌,两胁下触及肿块,纳少,便溏,小便短赤,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细。
【按】本方证乃由肝气郁结,脾运失常,湿邪内聚,瘀血阻络所致,治宜健脾扶肝,祛瘀利水。
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脾气旺盛,则运化有权,有助消除水湿之邪。
槟榔、八月札疏肝理气,散结导滞;红花、川芎、桃仁、赤芍、当归尾、莪术活血祛瘀,炮山甲、地龙通经活络;车前子、茯苓皮、益母草渗湿利水,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垂盆草清热利湿。
诸药合用,肝郁得舒,脾虚得补,瘀去湿除,使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诸症逐渐消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可增加红血球数,改善贫血作用,并有强心作用。
黄芪有利尿作用,且维持时间长,不产生耐受性,尿中钠含量增加,并有强壮、护肝作用。
红花煎剂可使心脏收缩和扩张增加。
益母草有明显的利尿和降血压作用。
川芎有镇静、催眠作用,桃仁有抑制血凝作用。
赤芍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莪术可延长血凝时间。
地龙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车前子有利尿作用,并可增加尿酸、氯化钠的排泄。
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网状细胞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
垂盆草有降谷丙转氨酶作用。
湿邪偏重加苍术12g,生薏苡仁30g;无腹水者去车前子、茯苓皮,加阿胶20~30克(烊化冲服);肝阴亏损加天花粉30g,生地20g,枸杞子10g;鼻衄、呕血加羚羊角散(吞)1.2g,或羚羊角片3g。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体会

毒, 凉血拔 毒 , 菌痢 腹泻 便秘 , 疮 出血 、 洽 痔 肠炎 。蒲 公英 : 解 清热 毒 , 散瘀 , 痈疮 肿毒 、 淋 、 消肿 洽 热 痢疾 、 炎 、 巴结 炎 。苦 参 : 腮腺 淋 清 热解 毒 , 治尿 道炎 、 血 、 便 头癣 、 疮 。大黄 : 坚散 积 , 痔 破 利尿 通 淋 , 毒消 肿 , 解 清热 泻火 、 疮血 淋 各种 无 名 痈疽 。牛黄 : 痔 清热 解 毒 , , 惊, 喉、 开窍 定 咽 口腔 生疮 , 消 肿 。冰 片 : 窍 , 神解 毒 解毒 开 醒 止疼、 各种 痈疽 、 热毒红 肿痔 疮漏 血 。
警察 等 因长 时 间坐 或 立发 病率 较 高 ; 饮食 上看 , 好饮 酒 吃辛 从 喜 辣食 品的人 发病 率较 高 。 能导 致痔 疮 的原 因有 : 间坐或立 、 可 长时 过量饮 酒 、 病 、 肝 过多 吃辛辣 食 物 、 秘 、 门感染 等 。 便 肛 痔疮 的危害 主要 有 : 长期 便血 会导 致贫 血 。 ① 一般发 展缓慢 , 早期 可 以没 有症 状 或症 状 轻微 , 贫血 较 重或 进展 较 快时 , 会 出 则 现 面色苍 白、 怠乏 力 、 欲不 振 、 悸 、 倦 食 心 心率 加 快和 体力 活 动后 气 促 、 肿等 。 浮 以上 这些症 状 均可 通过 纠正贫 血 、 疗痔疮后 可 以 治 消失 。② 痔核脱 出肛 门外 , 分泌 物增多 , 发肛 门瘙痒症或 肛门湿 诱 疹。 女性 患者还会 导致妇科 疾病 的发生 。 因便 时疼痛 , ③ 强忍不便 , 恶性循环 , 最终 可导致 肝 、 肾病 、 裂 、 肛 大肠 肿瘤等 的发生 。④ 认为 便 血或肛 周任何 坠胀 不适都 是痔 疮所致 , 大意 , 了真正的 麻痹 延误 疾病 肠道 肿瘤 ( 直肠 癌 ) 而丧 失最佳 治疗 时机 的例 子 比比皆是 。 , 从 据有 关资料统 计 9%以上 的直肠 癌患者在 早期被误诊 为痔疮 。 0 为使 痔疮 患者 在治 疗期 间达 到较好 的效 果 , 特提醒 痔疮 患者 在 服用该 药期 间应 注 意 : 食 酒类 及 辛辣 、 ①禁 油炸 等刺激 性食 物 , 同时戒 烟戒酒 。② 多吃 蔬 菜 、 果 , 每 天短 时间排便 的习惯 , 水 养成 不 易时 间过长 。 养成 有 规律 的生 活 习惯 , 免熬夜 , ③ 避 宜食清淡食 物 。④排便 后用 温 水洗 , 持 肛 门清洁 。⑤避 免 一直保持 同样 姿 保 势 , 锻炼 , 经常 避免久 坐 久立 。 有 异常 感觉 , ⑥ 如大便带 血 , 到 立刻 医院就诊 , 以免 耽误 治疗 。 总之 , 痔疮 对人 体有 诸 多危 害 , 引 起人 们 的高度重 视 , 真 应 认 对 待每一 个痔 疮患 者 。痔疮 患者 也 不必 过 于紧张 , 只要 能够早 期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补阳还五汤】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证治机理】本证之中风,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
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非独用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佐以活血,气旺血行,补而不滞。
【运用】本方为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常用方。
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本方久服方能显效,故取效后多需继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方中生黄芪用量独重,宜先用小量(30~60g),效果不显者逐渐增量;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可根据病情适当加量。
【方论选录】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
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
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名老中医应用经验

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名老中医应用经验2022-09-01 发表于陕西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赤节弯,归尾通经佐地龙;重用黄芪为主药,血中淤滞用桃红。
(一)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补阳还五汤由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是主治素体气虚,不能行血,脉络淤阻,筋肉失养所致的中风后半身不遂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气虚血滞,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神疲息低,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其辨治之要点。
要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但肝风内动,痰阻血淤,阴虚内热者,均忌用。
凡属气虚血淤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半身汗出等证,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
但祛淤药则宜轻。
②偏寒者,加熟附片,以温经散寒.③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④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⑤若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开窍化痰。
⑥如见口眼歪斜者,加蜈蚣、全蝎、白附子。
⑦口角流涎,加橘红、石菖蒲。
⑧半身不遂,日久不复,加穿山甲、地鳖虫、水蛭。
⑨高血压头痛,加菊花、石决明、珍珠母。
四血脂偏高,加山楂、麦芽。
①心烦失眠,加焦山栀、枣仁、夜交藤。
①阳气虚甚,加人参、附子、干姜。
③肌肉萎缩,加鹿角胶、阿胶。
@肢体痿软,加虎骨、熟地黄.⑤大便秘结,加大黄、瓜蒌仁、火麻仁。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岳美中(名老中医)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
此类患者以气虚的多,可与肾气虚及中气虚之不同。
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
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重用大量黄芪并配陈皮)有一定的效果。
但有火热者不宜用。
老年人脑动脉硬化引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并非少见。
中医治疗可以使症状减轻。
岳老认为,本病病机和中风前驱相似,为气虚血淤,肝风内动的表现,可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杏林医话汇编补阳还五汤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5801人已访问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近几年来,笔者活用该方,用治周围神经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35岁,教师。
1993年11日4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因睡觉吹电扇,致晨间醒来出现右眼流泪、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说话、露齿时尤为明显。
某人民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经抗炎、抗水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显著。
后又改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3个多月,仍无明显进展。
余询知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
察其面色萎黄,舌淡、苔薄润,脉细缓无力。
此乃气虚邪中,脉络痹阻。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6克,当归、葛根各15克,地龙、白附子各10克,水煎温服。
5剂后,病情大减,连服10剂,顽症得愈。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系脉络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头面,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而发病。
本案病人久治不愈,实乃由于气虚邪侵,络脉痹阻。
故治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葛根、白附子祛风通络。
诸药配伍,正气回复,驱邪有力,病遂获愈。
腓神经麻痹张某,男,25岁,工人。
1993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昨晚睡觉时右足露在外面,今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麻木,右足上抬困难。
查:右下肢小腿外侧及足背区感觉减退,右足下垂,背屈不能,行走时足尖先着地,呈拖拉步态,诊为腓神经麻痹。
经肌注维生素B12、硝酸——叶萩碱,口服维生素B1、复方丹参片、氟美松等,并配合针灸治疗1个月,效不显著。
余视其舌淡胖、苔薄润,脉沉细弱。
辨为气虚络阻,下元虚损。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怀牛膝、石斛各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克。
水煎温服。
服药5剂,下肢较前有力。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经验叶品良教授是我国医学界知名的中医专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
在他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让许多患者受益匪浅。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叶品良教授在治疗痛风方面的临床经验。
痛风是一种以高嘌呤血症和(或)尿酸结晶沉积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痛风石,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药物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而且对于特异的痛风症状并不能根治。
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叶品良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了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痛风的疗效显著。
加味补阳还五汤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药方加以改良而成的,主要由黄精、桂枝、人参、茯苓、牛膝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温阳补气、通利水道、祛风除湿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痛风症状,改善患者的体质。
叶品良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的疗效接近于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但更加安全、无副作用。
他在治疗中还结合痛风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理,比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适当加减调理方剂,或者结合其他中医治疗手段进行综合调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叶品良教授强调,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理,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有肝肾功能损害的痛风患者要进行适当的肝肾保护治疗;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调理心血管功能。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调理,尤其是要忌口高嘌呤食物,避免加重症状。
叶品良教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痛风的经验得益于他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刻理解。
他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体质,而且安全性高,无副作用,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相信在叶品良教授的不懈努力下,中医药一定能够为更多的痛风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加减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案例

加减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案例一、功效。
1. 补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气活血啦。
就像给身体里的气血打打气,让它们有力气跑起来。
这里面的黄芪那可是补气的大功臣,就像一个打气筒,能把气补足。
气足了就能推动血液运行,解决那种因为气虚血瘀导致的各种问题。
比如说身体老是觉得没劲儿,走几步就累得慌,而且还可能有手脚麻木的情况,这时候补阳还五汤就像是给身体的气血开了个小马达,让它们动起来。
2. 通络化瘀。
这个方子里面还有一些活血通络的药,像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之类的。
它们就像一群小工兵,专门去打通身体里那些堵塞的“道路”。
血瘀就好比马路上堵车了,这些药能把瘀血化开,让经络畅通无阻。
比如说有的人中风之后,半边身子不利索,这就是经络被瘀血堵住了,补阳还五汤就能帮助把瘀血化掉,让身体恢复正常的气血流通,改善肢体的活动能力。
3. 改善神经功能。
在现代医学看来,补阳还五汤对于神经系统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就好比给受损的神经细胞送来了建筑材料和工人,让它们重新构建自己的家园。
对于一些因为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异常,比如肢体的刺痛、麻木等感觉,补阳还五汤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它能调节心脏的供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就像给心脏这个发动机的油路做了个保养。
如果心脏供血不足,人就会心慌、胸闷,补阳还五汤可以让心脏的供血更加顺畅,减轻这些不适症状。
同时,它对血管也有好处,能让血管壁更加有弹性,减少血管硬化的风险。
二、案例。
1. 中风后遗症案例。
我有个邻居张大爷,前几年突然中风了。
虽然经过抢救命保住了,但是左边的胳膊和腿就像不是自己的一样,使不上劲儿。
他去看中医,大夫就给他开了加减补阳还五汤。
刚开始的时候,张大爷还半信半疑呢。
喝了大概一个月吧,他就感觉胳膊和腿有点知觉了,不像以前那么麻木。
又坚持喝了几个月,慢慢地能拄着拐杖走几步了。
这补阳还五汤就像是给张大爷堵塞的经络来了一次大疏通,让他那因为中风而瘫痪的肢体又重新有了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动过缓病人除了正常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对于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同样很重要。
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的护理和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病人日常生活中可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保健,比如麻附细辛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温通复脉汤、加减炙甘草汤等等。
对于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效果。
相信患者只要做好了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相信心动过缓的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加味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芪(60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淫羊藿(15g)、桃仁(9g)、红花(9g)、桂枝(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补气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冠心病心绞痛(气虚阳衰,血瘀痰阻型),症状为心前区隐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乏力、舌黯淡、苔白、脉弦缓。
【按】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本为气虚阳虚,标为血瘀寒凝痰阻。
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气血运行缓慢,终致气滞血瘀。
阳虚则寒、湿、痰不化,闭阻心络。
故治疗当用补气温阳为主以治其本,化瘀通络为辅以治其标。
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气以行气血;桂枝温通心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地龙化痰通络;淫羊藿温补肾阳,诸药合用,有大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冠心病,甚为合拍。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缓慢,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成。
加味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能扩张冠脉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川芎及当归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地龙有降压作用。
桂枝有镇痛,加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淫羊藿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
少气懒言,心胸隐痛,神疲乏力严重者,加党参30g;伴形寒肢冷,舌体胖淡,喜热饮者,加制附子9g,薤白6g伴胸胁胀闷、嗳气,脉弦者加香附、枳壳各9g;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龙齿各15g;胸痛严重者,加川三七(研末分2次冲服)、檀香各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