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与控制

合集下载

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ppt课件.ppt

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ppt课件.ppt
专业技能的一致性和国际承认。
OIE筹备2009年10月12-14日召开“改 进兽医教育,为了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国际会议,目的是为向国际兽医界推荐 新的兽医课程达成一致意见。将来的兽 医毕业生将应用OIE关于疾病监测、兽 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的标 准,以更好地胜任国际环境的工作。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荷兰为平息 "猪霍乱",销毁1100万头猪, 占全国存栏数的2/3。
2019年我国肉类总产量7244.4万吨,占世界肉 类总产量的28.1%,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额仅 占总产量的1.3%。
其中猪肉产量4701.6万吨,羊肉产量399.2万吨, 均居第一位;禽肉产量1351.4万吨,居第二位; 牛肉产量675.8万吨,居第三位。
学好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防止病从口入
本课程将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本课程?——已解决 如何学好本课程?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问题2:如何学好本课程?
•涉及诸多学科:(1)食品加工、物理学、 化学、营养学等;(2)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如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学、 药理与毒理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 病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动物 营养学等。
预防动物疾病 防制人兽共患病 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动物 人类
我国的兽医行业和兽医教育:如何 适应兽医的任务和使命?
中外兽医教育之比较
动物科技学院 中国兽医教育—兽农医业在与哪生里物?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工程学院 动物养繁学院
畜牧兽医学院 动物医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兽医学院
美国兽医教育
美国兽医学院的毕业生获得DVM学位 (Doctor‘s Degre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只有DVM获得者才有资格在美国申请兽医师 美国获得DVM至少要花费7年或8年的时间

2024年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2024年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2024年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2024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也迎来了重大的变革和改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2024年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变化。

首先,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更加严格。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也将更加严格。

2024年,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达到更高的水平。

同时,将建立更加完善的畜产品追溯体系,能够追溯到每一只动物的养殖、饲养过程,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其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更加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4年,将实施更加智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和预警畜产品的质量问题。

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快速地追溯和排查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更加全面。

除了对畜产品质量进行监管,2024年的监管制度将更加注重畜产品的安全问题。

将建立更加全面的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对畜产品中的致病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进行全面检测,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同时,将加强对畜产品加工过程的监管,确保其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规范。

第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更加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也将更加国际化。

2024年,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合作,参与国际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更新。

同时,将加强对进口畜产品的监管,确保进口畜产品符合国内相关的质量安全标准,保障国内消费者的权益。

最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更加透明化。

2024年,将进一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

通过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公示平台,及时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包括检测结果、追溯信息等。

同时,将加强与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增强公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任度。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畜产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放心的畜产品。

首先,对于生产环节的监管,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养殖场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确保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卫生和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对于养殖户的合法合规行为进行监管,加强对养殖场的检查和监督,确保养殖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此外,还要建立畜产品追溯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对养殖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记录,实现畜产品的可追溯性,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源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加工环节的监管同样重要。

加工环节涉及到杀戮、屠宰、鲜肉分割、加工以及冷链运输等一系列流程,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交叉污染和非法加工行为,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首先,要对屠宰和加工设施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设施符合卫生健康标准。

然后,加强对屠宰和加工工艺的监督,明确操作规范和流程要求,确保屠宰和加工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此外,要加强对冷链运输的监控,确保畜产品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卫生条件达到标准要求,防止畜产品在运输中受到污染或变质。

除了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还需加强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监管部门要加大力度进行巡查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和整改,对于合规的企业要加强宣传和奖励。

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和自律,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内部监管和质量控制。

兽药残留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兽药残留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兽药残留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摘要:兽药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是畜牧业生产发展中不可缺的农资投入品,然而,超剂量、长时间和滥用抗生素,势必造成动物产品兽药残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高水平质量生活愿望的迫切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受到社会的极大观注。

食品安全社会敏感性高,动物源性食品是人类食品的重要组织部份,加强兽药残留控制,降低兽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绝对值,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影响及控制近年来发生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充分说明动物源性食品存在极大的安全患隐,特别是兽药残留和滥用抗生素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广泛重视,对公共卫生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

2001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2007年河北、山东两省又分别发生“红心鸭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暴露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控制的薄弱环节。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美国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明确规定了食品中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兽药残留量的检出值,成为国际肉类贸易中重要技术指标和技术辟垒之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仅2000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被美国FOA扣留,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药物残留,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决议,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只占总产量的19%左右。

1、兽药残留的发生原因。

1.1、药物使用不合理。

动物集约化饲养的发展,使得应用药物诊断、防治和治疗动物疾病显得愈加重要,对降低死亡率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很多药物在进入动物体内后并不会很快被代谢,如果用药不合理,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就很容易使药物在动物体内积累,动物被宰杀后药物仍留残在体内,使药物含量超过标准。

十一、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十一、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十年 经皮肤接触或空气吸入传染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
• 处理
–发现病畜后6小时内
• 隔离消毒,防止芽孢形成 • 整体高温焚烧或2米深坑加石灰掩埋
–同群牲畜
• 疫苗或免疫血清预防注射
–饲养间、屠宰间
• 20%有效氯、5%氢氧化钠或5%甲醛消毒
–接触者
• 青霉素预防注射,手衣物用2%来苏液消毒
泡,口角线状流涎 –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传染人 – 2~18天后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
潮红,手、脚出现水泡,伴头痛、恶心、呕 吐、腹泻。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
• 处理
– 发现口蹄疫病畜要急宰 – 体温升高的病畜肉、内脏等应高温处
理 – 体温正常的可经过适当后熟过程食用 – 接触过病畜的工具、衣服、屠宰场所
肉制品的加工卫生
• 原料: 必须保证卫生质量 • 添加剂:发色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应加
以控制 • 加工、贮藏和运输
–严格控制热处理温度 –防止交叉污染 –与烟、火直接接触的肉制品,注意多环芳烃
的污染 –低温、通风、干燥储藏 –专车运输
乳品安全与卫生
• 主要卫生问题
– 微生物 • 乳牛本身存在的细菌 • 挤奶环境微生物的侵染 • 致病菌对奶的污染
动物性食品的不安全因素
• 微生物污染
–各种细菌、真菌、病毒 –寄生虫、食品害虫
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动物性食品的主要 不安全因素。
• 化学性污染
–兽药、添加剂 –天然毒素 –有害物质蓄积 –加工、烹调中的有害物质
肉品的安全与卫生
• 宰后肉尸的变化及食品卫生学意义
– 牲畜宰杀后,从新鲜至腐败变质要经 过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变质四个 过程

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动物性食品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消费者享受动物性食品的美味同时,食品质量安全也成为了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

因此,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攸关民生的重要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呢?下面,笔者将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角度分别探讨。

政府的措施政府是保证国家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

各国政府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监管、加强宣传等方式控制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下面具体介绍政府的措施。

建立法律法规政府通过立法建设制定了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类动物性食品的主要监管职责和责任。

例如,在中国,国家食品安全法覆盖了动物性食品的全流程,包括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和消费。

该法律还规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惩罚措施,以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加强监管政府的食品监督机构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者。

各国政府通过加强食品监管机构的建设,增加执法力量和质量监测力量,保障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例如,在中国,国家卫健委、工商部门等都会定期和不定期抽检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对违规的企业给与处罚。

政府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意识和认识。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各种宣传资料,如宣传海报、广告、电视台播出等。

企业的措施企业是生产动物性食品的主体,也是保障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责任者。

那么,企业为保障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下面是企业可行的措施。

提高生产环节的卫生措施在生产动物性食品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其卫生安全,如消毒、排污和垃圾处理等措施。

同时,企业需要做好食品原料的防护管理,避免出现外来污染。

加强质量监测企业需要对生产中的动物性食品进行全程监测,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例如,企业可以加强检测设备的投入,使得产品能够达到标准及时淘汰不合格的产品。

落实制度化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包括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等,确保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精细化管理。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

第二章食品原材料的安全第二节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渤海大学白凤翎)2.2.1禽畜肉类的安全-肉类食物及畜禽肉的定义,肉类变化过程1、什么是肉类食物及畜禽肉?肉类食物,简称肉类,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类食物。

它的原料为家养动物身上可供食用的肉及一些其他组织,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方法,成为不同种类的肉类食物。

常见的肉类包括畜肉和禽肉,提供畜肉的家畜主要是猪、牛、羊,提供禽肉的家禽主要是鸡、鸭、鹅。

肉类食物主要为人类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

畜禽肉类作为人类食物享有一种特殊的地位。

相对谷物、蔬菜、水果等食物,往往被认为是更为高级也更难得的食物。

到20世纪末期,特别是本世纪初,肉的消费量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畜肉的食用量远大于禽肉,这是由于兽类的体型远大于禽类能产生更多的肉的缘故。

2、屠宰畜肉类的变化过程畜肉类指生鲜肉、冷却肉和冷冻肉。

畜禽屠宰后一般将发生僵直阶段、成熟阶段、自溶阶段和腐败阶段四个阶段的变化,前两个阶段的肉品称为新鲜肉,后两个阶段的肉品分别为次鲜肉和变败肉。

1)僵直阶段,刚屠宰的动物,肌肉组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使酸度增加使pH下降,肌凝蛋白凝固使肌纤维变硬僵直。

僵直肉的特点一是因pH降低,肉的耐藏性提高;二是含水量降低,保水性差;三是肌纤维强韧,适口性差。

2)成熟阶段,随着乳酸的增加,pH继续下降。

肌肉中结缔组织因而逐渐软化,肉品也就变得柔软多汁,具有弹性,味美鲜香,这个过程为肉的后熟。

在4℃温度下,成熟过程一般需1-3天的时间。

成熟肉最适合作烹饪原料,且适宜冷藏。

3)自溶阶段,成熟肉的营养成分可被肌肉中组织酶进一步分解,导致自溶现象的发生,进入自溶阶段。

此阶段的肉品品质下降,失去贮藏性。

4)腐败阶段,自溶阶段的肉品在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下,营养成分分解引起肉品恶臭、变绿、发粘的过程,称为肉的腐败。

此时的肉品失去食用价值。

2.2.2畜禽肉类有哪些安全问题?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性质复杂、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按其污染来源可分为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两大类,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

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

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

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而我们所食用的每个食品都是由食品原料制成的。

然而,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因为食品原材料的质量会影响到最终的食品的质量,食品安全也关系到人类的健康问题。

因此,控制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和确保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讨论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的相关问题。

一、食品原材料的来源食品原材料是指在食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

食品原材料来源地比较多样,有动物的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也有植物的谷物、蔬菜、水果等。

为了生产高质量和安全的食品,对食品原材料的质量和来源要有一定的了解。

1. 动物原料动物原料适用范围很广,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水产动物等。

其中,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产品是大众比较熟知的动物原材料。

这些肉类产品的来源需要严格把关,防止疾病的传播和环境污染。

2. 植物原料植物原料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谷物等。

植物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关系到最终食品的口感、香味等方面。

因此,在选择植物原料时,不仅要考虑其营养价值,还要考虑其防腐性和安全性。

二、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包括从原料的选择、采购、检验、储存、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以确保出品的食品安全、健康、美味。

1. 选择在选择食品原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原料的种类、来源、生长环境、品质等等。

同一种原料有的种植条件优良、品质上乘,而有的则恰恰相反。

为了确保食品的质量,选择高品质、高安全性的原料,成为了食品生产企业普遍所采用的方法。

比如,汽车厂不会选择一些二手的废旧零件,电视厂也不会选择一些有质量问题的电子元器件,同样,食品厂家也会选择品质上乘、安全可靠的食品原料来进行食品生产。

2. 采购对于采购部门来说,要做好的是基础工作较为繁琐,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

采购部门要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除了价格和产品的质量、规格等基本因素,还要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规模、质量控制体系、客户群体、合作模式等,以保证食品原料的质量。

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消毒时 , 最 好选 用 两 种 以上 化 学性 质 不 同 的 消毒 剂 , 同时 也必 须 遵 守 消毒 剂 配合 使 用 的原 则 及 配 伍 禁 忌 原则 。 对畜 禽疫 病要 坚 持预 防为 主 的原 则 。 有 的畜 禽 传染病只能早期预防 , 不 能 治疗 , 要做 到有计划 、 有 目的适 时 使 用疫 ( 菌) 苗 进行 预 防 , 搞 好疫 情 监 测 。防
毒 或慢 性 疾病 。
1存在 的问题
致 病菌 、 病毒 、 寄生 虫 的 污染 。食 源 性致 病 菌 中
2 对 策
养殖场应遵 对人 和畜禽安 全 、 无残 留毒 性, 并 在畜 禽体 内不 产生 有 害物质 的消毒 剂 。在反 复
掌握用药情况 , 严格控制药物残 留。 屠 宰加 《 屠 宰 和 肉类 加 工 企业 卫
危及 动 物和人 类 。 加 工贮 运 不 当带来 的 污染 。动 物 源性 食 品 因加
要求 , 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 同, 在畜禽 出栏 或屠 宰前 , 或产 品上市前及时停药 , 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 畜禽及其产品 ,进而影 响人体健康 。饲养畜禽过程
中, 要严格用药管理 , 要 严 格 执 行 国家 有 关 饲 料 、 兽 药 管 理 的规定 ,严 禁在 饲 养 过程 中使 用 国 家 明令 禁 止、 国际 卫生 组 织禁 止 使 用 的所 有药 物 , 不得 将人 畜 共用 的抗 菌药 物 作 饲料 添 加 剂使 用 。填 写 用 药记 录
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 肉毒杆 菌 、 沙 门氏菌 、 大 肠杆 菌、 李斯特菌等。蜡样 芽孢杆菌 、 金黄色葡萄球 菌产生 的肠毒素 、沙 门氏菌等食人人体后通常引起 的 中 毒症 状 是 恶 心 、 呕吐 、 腹泻 、 腹痛、 发热等症状 。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供给水平的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

然而,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动物性食品原料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包括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其他因素。

本文将对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进行探讨。

一、化学污染物化学污染物是动物性食品原料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其主要来源为环境污染和疾病治疗等过程中的药物残留。

动物遭受化学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药物残留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药物残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如中毒、过敏等。

化学污染物不易被消化和排泄,因此难以从体内清除。

化学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主要是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强制执行合理管理方法,并开发更为安全的化学药品来保证动物遗产的质量。

此外,对于动物性食品原料的检测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二、生物污染物动物性食品原料中的生物污染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生物污染物在动物体内产生时会破坏食品质量,影响动物的健康。

其中,常见的细菌污染物包括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会导致肠胃炎等疾病。

真菌污染会导致食品变味变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而病毒污染不仅会导致动物的死亡,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控制生物污染,应遵循生物食品卫生管理和生物食品加工规程,对动物遗产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确保食品符合生物食品安全标准。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遵守相关规定,注意清洗环境和保健。

三、物理污染物物理污染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动物性食品原料不安全因素,常见的物理污染物包括玻璃碎片、铁丝、塑料片等。

这些物理污染物会从养殖环境中进入动物的体内,导致食品污染。

物理污染物主要是由于养殖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养殖和加工环境,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来减少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动物性食品国家卫生标准

动物性食品国家卫生标准

动物性食品国家卫生标准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总则•动物种类的卫生要求•动物性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动物性食品的储存和运输卫生要求•动物性食品的检验和监督•附则目录01总则为预防动物性食品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目的为规范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提高动物性食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依据制定目的和依据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包括动物性食品的原料采购、加工制作、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

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包括场所、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实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本标准宣传教育,加强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本标准要求。

监督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本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依法严肃处理。

实施和监督要求02动物种类的卫生要求新鲜猪肉应来自健康的猪只,无黄疸、无病变,且未接触过农药、抗生素等有害物质。

猪肉及其制品原料要求猪肉加工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卫生,加工设备应清洁,加工人员应持有健康证明,加工过程避免交叉污染。

加工卫生猪肉制品应经过严格的检验,猪肉制品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得超过规定限量。

检验标准加工卫生牛肉加工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卫生,加工设备应清洁,加工人员应持有健康证明,加工过程避免交叉污染。

原料要求新鲜牛肉应来自健康的牛只,无病变,且未接触过农药、抗生素等有害物质。

检验标准牛肉制品应经过严格的检验,牛肉制品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得超过规定限量。

牛肉及其制品新鲜羊肉应来自健康的羊只,无病变,且未接触过农药、抗生素等有害物质。

羊肉及其制品原料要求羊肉加工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卫生,加工设备应清洁,加工人员应持有健康证明,加工过程避免交叉污染。

食品原料与安全生产

食品原料与安全生产

食品原料与安全生产食品原料是指用于制造食品的各种物质,包括植物性原料、动物性原料以及微生物性原料等。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生产活动不会对人员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食品原料的选择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合格的食品原料应满足一定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要求。

植物性原料应来源于健康的、无农药残留的植物,兽草面、毛虫等杂质应予忽略。

动物性原料应来源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动物,不得使用患病或死亡动物。

微生物性原料应来源于无化学残留的微生物培养物。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措施必不可少。

首先,要严格遵守食品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监督,确保产品质量。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规范生产过程,做到从原料采购到成品的全程可追溯。

同时,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质量控制,确保原料的安全性。

此外,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食品原料的安全生产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也关乎社会的公共利益。

一方面,食品原料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不合格的食品原料可能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导致大量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还会损害食品行业的信誉,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确保食品原料的安全生产,需要各个环节的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企业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有信誉的食品品牌,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

总之,食品原料的安全生产是确保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基础。

只有加强对食品原料的选择和管理,科学、规范地进行安全生产,才能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与控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新技术支撑的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一些人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滥用技术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动物性食品污染愈来愈严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并凸现出对社会的影响,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 1998年4月,出口到香港的生猪,因猪体内含有违禁药“盐酸克仑特罗”,食后导致17人中毒;2001年11月广东省河源市480人吃了含盐酸克仑特罗的猪肉而中毒;近年,广东省又查出非法生产出售的大量含盐酸克仑特罗的饲料添加剂;浙江省杭州、金华等地相继发生动物性食品中毒事件; 2003年,世界上多个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相继发生“禽流感”,引起人们食用鸡肉的恐慌; 1990年出口到日本的1万吨鸡肉,由于检测出抗球虫药“氯羟吡啶”残留量超标,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同年出口到德国的蜂蜜由于有农药“杀虫脒”残留超标而被退货。

此外,我国出口的畜产品多次出现安眠酮类、雌性激素类、抗生素等药物残留超标而被取消出口等等,给我国造成了很大损失。

因此,加强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管理,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尽快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原料安全控制
1、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
1.1生物性污染
(1)微生物污染: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布氏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黄曲霉毒素、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2)寄生虫污染: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体可以通过动物性食品使人发生感染如旋毛虫、绦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
(3)天然毒素:动物甲状腺、肾上腺、河豚鱼等
(4)昆虫污染:主要是指肉、蛋、鱼及其他熟制品中的蝇、蛆、甲虫、螨等
1.2 化学性污染
(1)“三废”污染: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富集
(2)农药污染:来源于饲草、饲料、饮水或二次污染
(3)兽药污染: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抗寄生虫药、生长促进剂和各种激素制剂等
(4)食品添加剂污染:滥用则会造成食品的污染
1.3 核污染
核泄漏污染食品
2、动物性食品污染的途径
2.1内源性污染
(1)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污染、病毒、寄生虫、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及微生物毒素
(2)食物链的污染
化学物质(农药、兽药、有机污染物)
2.2外源性污染
通过水、土壤和空气污染的微生物、寄生虫、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

为了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国家对动物饲养、畜产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兽药和化学化合物有明确的界定和限量标准。

但是,有些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为了缩短饲养周期,促进动物性产品产量的增长,视国家的规定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于不顾,非法添加违禁药品β- 兴奋剂(如盐酸克仑特罗) 、镇静剂、激素类等,消费者食后引起人体中毒等病症。

部分动物性食品加工经营者在加工储藏过程中,为了延长保存期,加入明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浙江省金华市部分肉品加工厂企业在加工火腿、鱼食品的过程中加入有机农药,或为使动物性食品鲜亮好看,非法过量使用一些碱粉、芒硝、漂白粉和色素等,有的在产品中添加抗生素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这些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动物性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

过量使用农药、重金属,有毒有害的废水、废物等对所处环境和植物造成的污染,直接地或经植物、浮游生物的富集,将有害物质传递给动物和人,损害人体健康,如:蜜蜂在采蜜期给植物大量使用农药可导致蜂蜜某种农药残留超标;废水排入江河湖泊导致水生生物体内某种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废水、废物、重金属和本底性物对田土污染,会经植物根、茎、籽粒的富集传递给动物,对动物性食品构成危害。

有报道,土壤中含砷量每升高1 mg/kg,甘薯块中含砷量即升高0128 mg/kg,不用十年该地区的甘薯含砷量即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不能供食用。

甲基汞污染浓度在01001 mg/L的水体中,第一环生物(浮游植物)对甲基汞的富集速度很快,能力很强, 12小时藻体内甲基汞含量可达115 mg/kg,食用了此浮游植物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可达210 mg/kg,大大超过食品卫生标准。

3、饲料和添加剂使用
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等和传染性病原: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以及饲料添加剂:预防用药(抗菌药、抗寄生虫药)、抗菌促生长药、镇静药等的使用都会造成安全隐患。

在饲料中合理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可以调节动物的生理机能,增加动物产品产量和提高肉品品质。

过量使用高铜高锌和重金属元素砷、铬等,会直接地危害动物性食品安全或进入环境间接地危害人的
健康。

铜能在动物的肝、肾中富集,超过限量人食后易发生中毒;砷制剂能促进猪生长,还能使皮毛光亮,在饲料中广有添加,过量添加就会使动物体内含量超标,并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

4、兽药
兽药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动物疾病,提高动物的成活率,减少损失,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

如果使用不当或法使用药物(国家禁用药物) ,过量的药物就会残留在动物体内,当人食用了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食品后,可能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危害人体的健康甚至生命。

如抗菌类药: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等具有抗原性,当奶牛、奶羊在排乳期用药时,人喝了含有青霉素、磺胺的牛奶,敏感者便可出现过敏反应,带来严重后果。

不规范使用兽药还能造成人类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强,减弱抗生素的治疗效果甚至失去治疗作用。

过量使用兽药,不执行屠宰前停药期的规定,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就会超标。

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有1、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用药2、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的使用3、食品保鲜中引入的药物。

兽药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1、不遵守休药期2、不正确使用兽药和滥用兽药3、饲料加工运输中兽药污染4、非法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5、错误用药6、屠宰或上市前用药
当前,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国际国内对有些可能通过食品性动物造成人体危害的药物,做出了禁用或屠宰前停药期等规定。

为了规范用药、科学用药,国家取消了兽药地方标准,颁布了新修订的《兽药管理条例》, 1997年我国农业部公布了《允许用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近年农业部又公布了禁止使用的兽药目录,目的就是保护动物性食品安全和有限的兽药资源。

然而,有的厂商仍视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于不顾,生产劣质兽药和超国家标准兽药,改变兽药生产处方,标签和说明书不规范,使用单位不按规定用药,滥用兽药等,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用药秩序。

农业部组织的2004年第4期兽药质量抽检,就发现了个别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违规生产高含量药品,有些药品含量超出标准2~3倍,不但加剧了兽药的滥用程度,而且成为引起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问题的又一重要隐患。

5、质量与安全控制
5.1、农场饲养管理
5.1.1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
5.1.2营养和饲料:不同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需求,饲料按照《饲料卫生标准》保证营养,提高动物的免疫和抵抗力、饲料的储藏卫生管理
5.2、疾病控制
1、提高动物的免疫力:疫苗
2、预防疾病传入
(1)购买动物:加强检疫
(2)来访者
(3)隔离病畜
(4)其他预防疾病的措施:定期清除废弃物等
5.3、合理使用兽药加强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坚决禁止零售兽用原料药和矿物
性微量元素。

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整顿兽药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
劣兽药和超国家标准兽药的违法行为。

取缔不符合经营条件的经营企业,对经营
兽药的经营人员要定期培训考核,促进他们提高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专业知识。

加大兽药经营企业向购买兽药者说明兽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
事项和指导购买者正确使用兽药的义务,并要建立制度,促使他们形成一种自觉行为。

用时也要采取各种形式向广大动物饲养者宣传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科
学养殖技术,合理使用促进动物生长、预防疾病的药物,并加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

5.4、检疫:为预防来自感染国家或地区的动物传染病的传播,而在允许动物与
本国(或地区)动物混群之前,将动物置留在入境地点或其他指定集中地点一个时期,观察和检查有无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动物检疫则是由检疫检验机构的检疫人员,按照法定的检疫项目和规范的检疫方法,对法定检疫对象进行检查,以确定
该群动物是否患有法定检疫的疫病或携带有该病的病原体,进而按照有关规定对
受检疫的动物或动物产品进行处理,从而防止疫病的传播。

1. 张子楼关于动物食品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国畜禽种业, 2009.(3) : 28~29
2. 沈萍、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对策[ J ]. 河南畜牧兽医,2009, (2) : 37~38
3. 王浩当前肉类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J ]. 养殖技术顾问, 2009, (5) : 150~151
4. 褚春美. 动物食品安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J ]. 中国畜禽种业, 2009, (3) : 28~29
5. 杨洁彬主编.食品安全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6. 吴永宁主编.现代食品安全科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 史贤明主编.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褚春美. 动物食品安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J ]. 中国畜禽种业, 2009, (3) : 28~29
9. 蒋爱明、赵丽芹主编. 食品原料学.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 272~284
10.陈一资、胡滨.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 J ]. 食品与生物技术报, 2009, 28 (3) : 162~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