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业成就和精华—水稻栽培
中国水稻种植方法
中国水稻种植方法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那中国水稻种植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水稻种植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水稻种植方法一、水稻的生物学基础(一)水稻的生长发育1、水稻的一生水稻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发根、长叶、分蘖、拔节、长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最后形成新的种子,称为水稻的一生。
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数,叫水稻全生育期。
水稻一生共分为四个时期:(1)秧苗期。
播种——移栽(2)返青分蘖期。
移栽——幼穗分化前(3)拔节孕穗期。
幼穗分化——抽穗前(4)抽穗结实期。
抽穗——成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划分:(1)营养生长期。
根、茎、叶、分蘖(营养器官)(2)生殖生长期。
穗、花、籽粒(生殖器官)2、种子发芽(1)种子构造:谷粒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构成。
(2)种子生活力:一是种子成熟度。
开花授粉后7—10天的种子具有发芽能力,20天后发芽力正常。
二是种子休眠期。
籼稻的休眠期很短,特别是早稻种子休眠期更短。
三是种子寿命。
种子贮存的时间越长,寿命越短。
种子在一般条件下贮存,生活力可保持2年,但发芽率只有50%左右。
(3)种子发芽过程:一是吸胀;二是萌发(破胸);三是发芽三个阶段。
露出白色的胚称为破胸,胚芽达到谷粒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3、根的生长水稻的根系:水稻属须根系,分为种子根和不定根,不定根又分为普通根和浮根,浮根除吸收水分和养分外,还能吸收氧气,输送到下部的根系,以提高下部根的活力,这是水稻适应淹水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
4、叶的生长水稻叶有完全叶和不完全叶两类。
完全叶和不完全叶在胚中已分化形成。
水稻一生叶主茎的叶片数已定。
主茎第1—3片叶是在幼苗期生长的,最后3片叶则是在幼穗分化期生长的,其余各叶都在分蘖期生长。
5、叶片功能叶片功能期是指叶片保持光合能力时间长短。
叶片功能期随着叶位上升,由短变长,水稻1—3片叶只有10多天,而剑叶功能期可达50—60天。
6、水稻分蘖水稻茎基部节上腋芽长成的分枝称为分蘖。
水稻培植历史的简介
水稻培植历史的简介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水稻的培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6000年左右,水稻的栽培开始在长江流域地区兴起。
最早的水稻品种是野生水稻,也称为禾本科植物。
野生水稻的籽粒较小,颜色较暗,外壳较硬,生长在浅水区域。
这些野生水稻的种子被人类开始收集和种植,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水稻栽培的记载。
《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水稻种植和收获的诗歌。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水稻从浅水区域移植到田地里面,通过灌溉和排水系统来控制水稻的生长环境。
这一技术革新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大提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粮食。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水稻的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汉时期,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已经传入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农民通过学习和模仿中国的种植技术,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和管理技巧。
在13世纪,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水稻的种植技术传入到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在这些地区,人们逐渐发展出适应热带气候的水稻品种,并且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灌溉和排水系统。
这使得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
随着欧洲人的航海和探险活动的展开,水稻的种植技术也传播到了新大陆。
在美洲地区,水稻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和中美洲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这些地区的水稻种植主要依靠雨水灌溉。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水稻的培育和改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选择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方法,人们创造出了更高产、更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全球人口的粮食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稻的培植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水稻的种植和管理,人类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术,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水稻在中国的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且在传统生态农业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生态农业中,水稻栽培方式与其他农作物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水稻的生态功能1、稳定耕地结构:水稻在根系发达之后,在泥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根系,这些根系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同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了土壤环境。
2、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水稻所栽种的水田可以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维持着很多生态服务。
水稻可以降低气温,增加湿度,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形成稻草、稻壳等有机物,为农田提供肥料,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节约农业资源: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但在传统生态农业中,水稻是种在水田中,可以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自然方式灌溉。
同时,水田中采用了以农家肥、饼肥、草木灰等为主要肥料的有机肥料,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实现了循环农业。
二、水稻的经济意义1、提供食物:水稻为中国人口提供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所必需的。
根据统计,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居民,每年至少有200天的饭食以水稻为主。
2、创造就业:稻作是中国农业中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重要一环。
水稻种植需要人工,人工代替了机械化,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水稻作为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生产效益也是相当高的。
水稻种植所产的稻谷,可以卖到各地,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1、传统文化:水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人把稻子视为富贵、幸福的象征,认为“粒粒皆辛苦,谷穗各自迎双手”,由此把稻子赋予了很多寓意。
2、民俗文化:中国的稻米文化非常深厚。
在传统的重大节日中,水稻作为祭品和食物,给人们带来美食和文化认知。
3、艺术文化:在中国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也有很多涉及水稻的艺术作品。
比如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就有“ 青山绿水间,白衣黄发女”的描写,描绘了中国的水稻田及女子的美丽形象。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栽培技术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和品质。
下面介绍一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 种植适宜品种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是水稻高产的关键。
种植适宜品种可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选择品质高、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的品种,尽量避免选择病虫害抗性差的品种。
2. 合理施肥施肥对于水稻高产至关重要,要根据土壤肥力科学施肥。
种植前要充分施足基肥,一般底肥掺入基肥中,大田出苗后再进行施肥,喜光、喜肥、耐瘠的品种施肥期要充分,充满。
一般在育秧期施肥可把缺肥、缺营养弱株补充起来,肥料尽量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3.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水稻可以使水稻数量增加,景气度强,减少秧穗量损失,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收益。
但密植不能过密,会导致种子个头小、穗粒松散、光合效益差、病虫害增多等现象,降低水稻产量。
4. 除草除刈水稻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除草、除刈,保障植株生长。
及时除草、除刈可以有效避免竞争营养的情况,减少杂草对水稻的侵害,使水稻光合效率提高,提高水稻产量。
5. 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为了保障水稻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必须要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疗。
水稻生长期间可使用合理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采用良种、良土、良肥等传统农业种植方法并兼之“养土”“养根”“养菌”等现代农业技术也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
6. 管理水水是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管理水可以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可以提高水稻生长效率。
在水稻的整个生长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灌浇水的时间、水量和灌水周期,以保障作物需要的水分。
同时,在施肥过程中,也要进行浇水,以提高施肥效果,增加水稻的干存量。
7. 合理收获水稻收获时,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技术,以保证粮食产量和品质。
收割秋稻时,要选用干晾或烘晒的方法,保持水分在13%左右,提高稻子的品质。
同时,还要注意规范收割,减少碾损、烟化等情况的发生,以减少粮食质量损失。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水稻是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的重要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农业生产。
水稻是我国的主粮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
传统生态农业不依赖化肥和农药,主要依靠天然的肥料和本身的生态系统来维持农业生产。
水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农田的生态平衡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2、改善生态环境。
水稻是湿地植物,需要大量的水和泥土来生长。
水稻人工湿田栽培的方式,有助于保护水体和土地的生态环境。
在水稻田的过程中,藻类、白蚁、飞虱等害虫和微生物都能够在水体中生长繁殖,建立了一个自然生态循环系统。
同时,水稻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有益于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3、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水稻是传统生态农业中的重要作物之一,采用传统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可以减少工业化农业所带来的弊端,保护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同时,水稻的种植模式也可以与其它作物结合,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再利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4、丰富人民的饮食文化。
水稻作为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陪伴了多少代人的成长。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种植方式,保障了米种的品质和口感,使人们在饮食上拥有更多的选择,也增加了我们的文化底蕴。
5、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种植方式并不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也不需要使用农药等化学物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强调生态平衡,能够保持农村环境和谐宜人,生态才可以健康发展,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稻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稻作种植技术
中国的稻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稻作种植技术稻田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作种植技术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稻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的稻作种植技术。
一、古代稻田文化和种植技术古代中国的稻田文化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将野生稻变为栽培稻,初步实现了稻作的种植和收获。
古代农民探索出了一系列的种植技术,如引水灌溉、排水和施肥等技术。
此外,农民还发明了农具,如犁、耙和铲等工具,使得稻作的种植更加高效。
古代稻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于稻作的崇拜和仪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稻作被视为神圣的作物,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一些古代文人也将稻田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绘画作品,将稻田文化融入了文学艺术之中。
二、中古时期的稻田文化和种植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稻田文化在中古时期继续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开始引入水稻种植技术,并且改进了农具和灌溉系统。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地区则推动了稻田文化的繁荣发展。
南方地区的稻田文化将稻作种植和手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稻田艺术品,如稻草人和稻田图案等。
这些艺术品不仅增添了农田的美感,更表达了人们对稻作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同时,中古时期的中国农民还加强了对稻作病虫害的防治。
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品种、控制水位、合理施肥和采取其他措施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现代稻田文化和种植技术近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稻田文化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现代稻作种植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使得稻田文化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例如,水稻的高产育种和水稻的机械化栽培、收割和加工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稻作的产量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稻田文化的面貌。
无人机、遥感技术和精准农业等现代技术的引入,使得农民能够更加精准地管理和监控稻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水稻的介绍和生长过程和解说
水稻的介绍和生长过程和解说水稻的介绍和生长过程一、水稻的介绍1.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重要的主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2. 水稻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籼稻、粳稻和糯稻。
3. 水稻的起源和传播,是人类农业文明的产物之一,多年来,在农业经济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 水稻的营养价值高,不仅可以提供大量淀粉和纤维,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二、水稻的生长过程和解说1. 水稻的播种,主要分为秧苗的育秧、秧苗的移栽和插秧三个阶段。
2. 水稻的生长期主要包括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多个生长阶段。
3. 水稻的需水需肥量很大,需要足够的灌溉和施肥。
4.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种植生产的重要环节。
5. 水稻的收割和加工,是水稻生产的最后阶段。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1. 水稻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现代社会,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的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
2.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业人士,我对水稻的培育、病虫害防治、收割和加工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见解。
3. 在未来,我愿意继续努力,为水稻的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够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粮食安全作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说,相信读者对水稻的生长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够意识到水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继续为水稻的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水稻的生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耕地、施肥、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一系列工作。
水稻的生长过程主要分为秧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合理的管理和关注,以确保水稻能够健康生长,产量丰收。
首先是播种阶段。
水稻的播种分为秧苗的育秧、秧苗的移栽和插秧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浸种、孵化、育秧和移栽等工作。
选择适当的育秧期和移栽时间,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水稻栽培技术
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水稻的栽培技术。
一、选种选种是水稻栽培的第一步,选好种子是保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选种时应选择品种优良、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
同时,还要注意种子的纯度和萌发率,以保证种子的质量。
二、田间管理1. 土壤准备水稻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透气、保水性好的土壤中。
在田间管理中,应注意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及时施肥、翻耕、松土、深耕等措施,以保证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2. 播种水稻的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播种前应先将种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水膨胀,然后晾干,再进行播种。
播种时应注意密度和深度,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00-120公斤左右,深度在3-5厘米左右。
3. 灌溉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在田间管理中,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灌溉时应注意水量和水质,保证水分充足、无污染。
4. 施肥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因此在田间管理中,施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施肥时应注意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施肥,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三、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在田间管理中,病虫害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有很多,如合理施肥、轮作、间作、喷洒农药等。
四、收割水稻的收割时间一般在秋季,收割时应注意收割的高度和方式,以保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水稻的栽培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注意很多细节。
只有在田间管理中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水稻是中国人主要食粮作物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生态农业中,水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水稻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等方面探讨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稻的种植不仅能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也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通过水稻的种植和销售,许多农民得以脱贫致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水稻的种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农机械、化肥农药等产业,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益。
水稻是典型的水生植物,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水稻种植常常需要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
水稻的种植需要建设灌溉系统,改良土地,提高土壤质量等,这些措施既能保护水稻作物的生长环境,也能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稻的种植还有助于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水稻的栽培也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还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包括水稻的耕种、灌溉、收割等。
这些农业劳动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就业增长,减少了农民的就业压力。
水稻的种植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水稻的种植还促进了农村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还有重要的文化效益。
水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丰收、团圆、吉祥等象征意义。
中国人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民俗活动,比如丰收祭祀、水稻文化节等,这些活动传承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稻米种植传统与文化
中国的稻米种植传统与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米的国家之一,丰富的稻米种植传统与文化成为了中国农业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稻米种植的历史、技术和文化特点。
一、稻米种植的起源稻米种植在中国始于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比其他粮食作物种植的历史更为悠久。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稻米种植中心。
稻米种植的兴起使得中国人口逐渐增加,并开始形成农耕文化。
稻米的种植和饮食习惯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稻米种植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稻米种植技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稻的种植方式。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包括水田化、水稻育苗、田间管理、稻田灌排等方面。
水田化是将土地变成水稻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
这一过程通常通过修建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来实现。
水稻育苗则是指将稻米种子种植在育苗床上,等待幼苗生长至合适的阶段后再移植到水田里。
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稻田灌排则是通过调节灌水和排水来维持水稻生长所需的适宜水位。
除了水稻种植技术,中国的稻米种植还包括了土壤改良、新品种培育、农药、农机具等方面的创新。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中国的稻米产量大幅提高,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稻米种植的文化意义稻米种植在中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稻米象征着丰收、富饶和幸福,成为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的象征。
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中,稻米和与之相关的习俗被广泛传承。
例如,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通常会举行灯笼游行和猜灯谜的活动。
其中,种植稻米的农民会在自家门前摆放一碗新收的稻米,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丰收的喜悦。
此外,在农历六月的端午节,人们有食粽子的习俗,其中粽子上所用的糯米就是由水稻加工而来。
稻米种植也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民以米饭为主食,将其与各种食材相搭配制作成包括糯米饭、粥、年糕等在内的美味佳肴。
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农业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农业科技成就项目时代成就稻新时器时代中国最早栽培,二三千年前传入朝鲜、越南和日本诸国蚕新时器时代中国最早饲养,二千年前传入朝鲜、越南和日本,后传希腊、欧洲诸国柑桔、杏、李、枇杷、荔枝商周中国最早栽培。
桔于唐代传入日本。
其他由日本或印度传入各地茶商周中国最早栽培,唐代传入日本,后传入各国温室栽培秦汉比欧洲早1000多年水稻育秧移栽秦汉中国最早发明穗选法秦汉中国最早发明绿肥轮作魏晋比国外早1200年,欧洲18世纪才推广水力石碾魏晋中国最早发明嫁接技术魏晋中国最早发明选种繁育魏晋比国外早1300年小麦移栽明清比国外早300多年古代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公元前2780年埃及人开始建造金字塔。
公元前2500年中国已有圆、方、平、直等概念。
公元前2200年前后中国凿井取水。
公元前2137年中国有这一年的日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130年前后中国夏禹疏导法治水成功。
公元前2100年前后美索不达米亚人有乘法表,使用60进位制。
将五个行星从恒星中划出。
公元前2000年前后埃及有十进位记数法,三角形及圆面积、棱锥棱台体积的度量法。
约公元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二元一次和二次方程,知道勾股定理。
公元前1831年中国有这一年泰山的地震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地震记录。
约公元前1700年希腊进入青铜时代。
公元前14世纪中国商朝甲骨文已有日、月食常规记录及世界最早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1100年前后中国商高发现商高定理。
公元前650—公元前550年希腊人发现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现象。
公元前613年中国有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585年希腊泰勒斯首次成功地预测日全食。
约公元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无理数。
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中国墨子和《墨经》关于光学、力学、数学的发现,其中包括世界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杠杆平衡研究。
公元前350年前后中国编制第一个星表——石氏星表。
公元前4世纪中国《黄帝内经》。
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动物学、数学、物理学的发现。
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有什么
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有什么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有什么作为水稻的重要产区,我国南方地区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南方水稻的种植技术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耕种方式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
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
但仍不失下列步骤: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现在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
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
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
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
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
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
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
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蘖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成长的健壮,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
收成: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中国古代九大农业技术发明
中国古代九大农业技术发明作者:安利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18期“四大发明”早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标志。
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考证和比较研究,列出了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中国古代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农业技术成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四大发明”。
1.水稻栽培水稻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
中国作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的观点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如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水稻实物标本,距今约1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的稻作遗存,而且在其不远的东乡县至今仍有栽培稻的祖先野生稻分布;此外,考古学家还在江苏、湖南等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田与灌溉的水沟。
2.猪的驯化此前普遍观点认为,野猪的驯化最早始于中东地区,后来传播到整个欧亚大陆。
随着中国已知最早的可靠的家猪化石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这一观点可能被改写。
这些化石经鉴定被确认为家猪,经过长时间的驯养,形体已发生变化。
碳14年代测定为9100年左右。
此外,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有类似的发现。
这一南一北的考古证据,可以认为中国是家猪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3.粟的栽培粟是一类小籽粒谷物的总称,包括谷子、黍等,俗称小米。
中国北方是粟的起源中心,其野生种狗尾草在中国广泛分布。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炭化粟出土的近20处,其中最早的是距今7000多年的河南裴李岗和河北磁山遗址。
4.养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已成定论。
相传公元前3000年,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育蚕治丝”的方法,把蚕丝作为纺织的原料。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
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世界上迄今最早的绸片,经鉴定已有4200~4400年历史。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水稻是我国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之一。
它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经济收入,同
时也对农田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是我国的粮食主要来源之一。
水稻具有高产性、高食量、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生长在较
高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水稻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对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在农田生态环境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水稻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水分和湿润环境,水稻的种植需要充分利用或调节农田水资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充分灌溉水分,使
土壤湿润,这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促进农田水分循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保护
农田水资源。
水稻栽培还有助于改善农田土壤质量。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根系能够疏松土壤,
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结构。
水稻根系能够释放有机物质和根部分
泌物,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循环。
水稻还有助于土壤保持和防止
水土流失,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土壤侵蚀。
在传统生态农业中,水稻既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又是一种具有调节和改善作用的农作物。
它能够调节和改善农田水资源,改善土壤质量,
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种植对于维持农
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水稻育种的历史和成就
水稻育种的历史和成就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为全球数十亿人提供了生计和食物来源。
水稻育种是指选育适应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旨在提高产量、耐病性和品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水稻育种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许多成就,其历史也十分悠久。
第一部分:水稻育种的历史水稻育种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中国人首先意识到了选育和种植水稻的重要性,并研发出许多育种方法和技术。
当时,水稻种植主要依靠人工采摘和种植。
在中国的文化中,水稻是一种神圣的作物,与土地、自然、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在20世纪初期,日本成为了水稻育种的中心。
正是在日本育种学家们的努力下,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也对全球的水稻种植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菲律宾国家水稻研究所成立,将现代水稻育种的潜力发扬光大。
研究人员通过改善育种方法、创新种植技术,以及利用现代遗传学和生物技术手段改进品种,大大推动了水稻生产的进步。
第二部分:水稻育种的成就水稻育种的成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衡量,比如产量、品质、金融价值等。
以下列举了几个重要的成就:1. 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水稻是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影响着全球粮食供应和价格。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更高产的优良品种变得尤为关键。
水稻育种的成就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得以选择最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以确保全球粮食安全。
2. 提高生产效率高产的现代水稻品种让农民们可以多次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收益。
这种品种还可以抵御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条件,并提供更好的耐热性和耐盐性,因此可以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种植。
3. 改善品质和口感现代水稻品种提供了更好的口感和更多的营养成分,同时减少了有害物质的含量。
新型高亚硝酸盐水稻种具有更低的亚硝酸盐含量,可大大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4. 推动了国际贸易不同国家和地区育种出的水稻品种,其原材不仅可以供本地消费,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
水稻的传统种植方式
水稻的传统种植方式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水稻的种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现代农业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水稻的传统种植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的基本生长特点、传统种植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水稻是一种食物作物,它的生长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
种植水稻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水田地块,确保有足够的水源供给。
水稻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因此在选择田地时要考虑到附近有无足够的水源,以及排水是否良好。
同时,水稻还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田地的选址也需要考虑到光照条件。
在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中,首先需要进行水田的整地和耙田,确保整个田地平整。
接下来,种植者需要进行水稻的播种。
水稻的播种时机一般在春季或夏季。
在播种前,种植者需要将水田灌满水,待水稻的种子吸水膨胀后进行播种。
传统播种方式一般为手工撒播或播种机械进行撒播。
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田间管理。
在水稻出苗后,需要进行返青肥的施用。
返青肥一般以化肥形式进行施用,可以为水稻提供充足的营养。
同时,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松土、除草、杀虫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充分的水分供给。
传统种植方式中一般采用田面灌溉的方式进行水分供给。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田间水位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水稻的浸水和田面水位的调节,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同时,还需要及时排除杂草和其他杂质,保证田间水质的适宜。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喷洒农药,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采用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常常使用低效的农业机械进行喷洒,或者手工进行农药的喷施。
这样的方式无论是效率还是药剂的利用效果都不尽人意。
传统水稻种植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传统种植方式,尤其是手工种植方式,劳动强度较大。
并且,传统种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操作,容易受制于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同时,在传统种植方式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相对较多,不仅提高了种植成本,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高效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高效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高效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稻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帮助农民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 土壤管理水稻的生长对土壤的适宜性非常敏感,因此合理的土壤管理是水稻优质高效栽培的基础。
农民应该根据当地土壤的性质,进行土壤的改良和调理,包括施肥、翻耕、轮作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 品种选择水稻的品种选择直接影响着产量和质量,农民应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水稻品种。
同时,在选择品种时,也要考虑病虫害抗性、耐逆性和优质特性等因素,以确保水稻能够在各个环节达到高效栽培的要求。
3. 合理的密植与插秧技术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但密植也容易导致资源竞争和病虫害的传播。
农民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和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密植管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产量下降。
同时,插秧技术也非常重要,要确保插秧的深度和角度适宜,以确保每株水稻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光照。
4. 合理的灌溉与施肥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较大,农民应根据生长期和土壤湿度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缺水现象。
同时,合理的施肥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农民应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和水稻的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肥料的过量或不足造成的问题。
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农民应加强田间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在防治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 适时的田间管理适时的田间管理对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农民应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进行适时的中耕、松土、间茬等操作,保持良好的通风和保湿,有助于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总结:水稻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关乎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品种选择、密植与插秧技术、灌溉与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适时的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达到高效栽培的目标。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栽培技术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了解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栽培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栽培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
一、水稻的生长周期水稻的生长周期分为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几个阶段。
1. 幼苗期(播种期至三叶期):水稻种子发芽后逐渐生长,形成幼苗。
此期水稻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气温在25℃以上。
2. 分蘖期(三叶期至孕穗期):水稻的主茎逐渐分蘖,形成分蘖株。
此期水稻需要充足的光照和营养,及时补充氮、磷、钾等元素,促进分蘖生长。
3. 拔节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水稻的主茎逐渐伸长,形成节间。
此期水稻需要光照充足,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4. 孕穗期(抽穗期至灌浆期):水稻逐渐形成穗,并开始孕粒。
此期水稻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加强管理,提高穗粒质量。
5. 抽穗期(灌浆期至成熟期):水稻开始抽穗,形成花序和小穗。
此期水稻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保持稻田的通风透光良好。
6. 灌浆期(开始灌浆至稻粒丰满):水稻的颖果逐渐灌浆,稻粒由青转黄。
此期水稻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养分供应。
7. 成熟期:水稻颖果灌浆完全,稻谷干燥,成熟收获。
二、水稻的栽培技术1. 选地与整地: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地块,确保土壤肥沃,整地时进行翻耕和松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播种与育苗:选择优质的水稻种子,进行充分的浸种处理,催发种子萌发。
进行适时的育苗,注意管理和水分控制,保证幼苗的健康生长。
3. 定植与施肥:适时进行水稻幼苗的移栽,注意移栽的密度和深度。
根据土壤养分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
4. 灌溉与除草: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定期浇水。
同时,定期除草,保持稻田的清洁。
5. 病虫害防治:注意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6. 收割与贮存:在水稻成熟后适时收割,注意收割的方式和方法。
农业水稻种植技术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农业水稻种植技术的经验和心得。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一些思考和交流。
一、水稻种植的历史与现状水稻是我国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经过长期的种植实践,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8亿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水稻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优质、安全,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水稻种植技术要点1. 选种与品种改良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基础。
在选种时,要考虑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等因素。
近年来,我国水稻育种取得了显著成果,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
2. 土壤管理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土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翻晒土: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晒土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
(3)水分管理:水稻生长期间,要适时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湿润。
灌水时要注意防止水浸,以免造成根系缺氧。
3. 播种与育秧(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一般而言,早稻播种时间为3月至4月,中稻播种时间为4月至5月,晚稻播种时间为6月至7月。
(2)育秧技术:采用旱育稀植、湿润育秧、无纺布育秧等先进技术,提高秧苗质量。
4. 栽插与田间管理(1)栽插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栽插密度。
一般而言,早稻栽插密度为20万穴/亩,中稻为15万穴/亩,晚稻为18万穴/亩。
中国水稻种植
中国水稻种植中国是水稻的故乡。
水稻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和品种繁多,下面就带来一篇围绕“中国水稻种植”的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水稻的种植水稻在中国的种植主要分为秧田种植和直播种植两种方式。
秧田种植,是将水稻种子先培育出秧苗,再移植至湿润的土地中。
秧苗可以在水田里生长2-3周后移栽,而这样移栽出来的水稻苗,其生长速度和生长强度都要比直接通过播种种出的水稻更优秀。
直播种植则是将种子直接播撒于土地上,常常使用的是机械化进行播种。
二、种植技术1. 地力选择:因为水稻要求土壤的肥沃和平坦程度高,所以在种植水稻前,一定要选取地力较好的土地。
2. 水利造田:水稻喜欢生长在土质湿润的环境中,因此,保证稻田有足够的水源是非常关键的。
3. 施肥:可以使用有机肥、化肥等对水稻进行适量施肥,提高水稻的产量。
三、水稻的品种中国水稻品种繁多,大体上分为长粒和圆粒两类。
其中,长粒品种有香米、粳米等,圆粒品种有籼米、糯米等。
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选取适合的品种种植,可以让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四、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建设以精细化、智能化、品牌化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水稻的种植也在其中。
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设备能够提高作物的生产率和质量,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结语水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一直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代农业的推展下,中国的水稻种植也在不断提高着质量和效率。
水稻这个古老的作物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在保障国内城乡居民的口粮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农业成就和精华—水稻栽培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
也就是说,中国绝大部分人口是依靠稻米来养活的,可见稻米对于中国的贡献。
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
在这里,历史上不仅有野生稻的记载,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野生稻的分布,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民发现了8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时间从1万年前到4,5千年前不等,而且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稻作遗存的数量还在增加,年代还有不断推前的趋势。
水稻虽然起源很早,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却名不见经传,甚至它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水稻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期处在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稻作技术也比较原始,史书中往往把它概括为“火耕水耨”。
所谓“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然后再种上稻,当稻苗和杂草同时长出来的时候,便放进水去,由于在淹水的条件下,稻还能正常生长,而杂草却难以生存。
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
水稻的系统发育是生长在积水的沼泽地,它的根系有裂生通气组织,是沼泽地植物特有的通气组织,也即从茎叶输送空气到根部的通
路。
如淹水过深而致呼吸发生阻碍时,还有进行气体交换的作用。
又,根在幼嫩时营水分养分的吸收作用,老化后细胞壁厚化,只营通导作用,可防止体内氧气的散失。
另外,在主茎和分蘖节的地上部茎节平时不会生不定根,似是而非在湿度过大或积水浸淹下,地上部茎节也会生根,潜在叶鞘基部裂缝穿出外面,进行吸收作用。
加上水稻节间有随着水层加深而伸长的特性,都是灌水能淹死杂草而无伤于稻苗的生物学依据。
火耕水耨虽然成功地利用了稻和草在淹水条件下的不同反映,达到除草的目的,但却是一种较为落后的稻作技术,它适合于地广人稀,劳力缺乏时使用。
但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增加,火耕水耨便被精耕细作所代替。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主要包括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水田耕作和旱地耕作在很多方面是可能通用的,不过适应南方稻田的特点,耕作工具上有些改进。
如南方稻田和北方旱地相比,一般面积较小,原来的直辕犁使用起来就显得不灵活,于是在唐代出现了江东犁。
江东犁是一种曲辕犁,它小巧灵活,能适应小块土地耕作时经常拐弯的需要。
又如水稻是在水中生长,水层的深浅对水稻的生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要求田面平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水平深浅一致,而每块稻田面积偏小,除了因自然原因以外,还在于小块稻田便于平整。
为了平整田面,
宋代出现了一种水田特有的农具“耖”。
耖的出现,标志着南方水田整地技术的形成。
唐宋以后,稻作生产中普遍采用了移栽技术,与之相适应的育秧和移栽技术的形成。
宋代出现的秧马则是专门为拔秧而设计制造出来的农具。
插秧技术至少在元代已经定型。
其方法是:“芒种前后插之,拔秧时轻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约八、九十根作一小束,却于犁熟水田内插栽,每四、五根为一丛,约离五、六寸插一丛,脚不宜频挪,舒手只插六丛,挪一遍;再插六丛,再挪一遍;逐旋插去,务要窠行整直。
”这种插秧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水稻移栽后,便转入了田间管理工作。
水稻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耘田和烤田两项。
耘田和烤田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
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耘田的作用不仅在于除草,要求“不问草的有无,必遍手排摅,务令稻根之旁,液液然而后已。
”耘田时,针对稻田高低不平的特点,要求“自下及上,旋干旋耘。
先于最上处收畜水,勿令走失。
然后自下旋放令干而旋耘。
”适应耘田的需要,宋元时期还发明了耘爪,用竹管做成手掌形状,套在手指上,以避免手指直接与田土接触,减少损伤。
除手耘之外,元代出现了足耘,足耘时,手里拄着一根象拐棒一样的东西,用脚趾趾塌拔泥上草秽,壅在苗根下,以起到除草和施肥培土的作用。
元代还创造了一种用耘荡耘田的方法。
耘荡系一种用木板下钉有铁钉,上安有竹柄的工具,耘田的时候,象使用锄头一样,推荡禾垄之间的
草泥,可以代替手耘和足耘,同时还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至此,中国传统的水稻耘田方法已经完备。
宋元时期所用的耘田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烤田主要是结合耘田进行。
一般是在耘过之后,把水放干,进行暴晒。
但简单地把水放走,还会将肥水流掉,所以宋代出现了一种在田中开挖水沟(今江西农村称为“起戽漏”)进行烤田的方法,把水控制在田中的局部地区,防止肥水外流。
人们在改进耕作技术的同时,还通过不断地选种和育种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宋代引进了早熟、耐旱的占城稻,以适应高仰之地的种植,而同时出现的黄穋稻则主要是面向低洼易涝的湖田,经过一代以一代人的努力,水稻品种不断增加,仅清代《授时通考》一书中所抄录的水稻品种数就达3000多个。
以后,中国人民还在水稻品种选育方面继续努力,杂交水稻和水稻基因物理分布图的研究成功就是两个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