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简介

合集下载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及特点对联是指对仗平仄工整,意义相对应的两句诗文。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工整,一句对上一句,两句之间往往存在着平仄谐美的对应关系,形成“句对”。

2、意境深远,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往往富有内涵,抒发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3、大气磅礴,对联在表达文学和艺术方面,往往力求短小精悍,以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有对联的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唐代盛行对联,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三、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能够通过对仗和线条的优美组合,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其次,对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精炼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对联在表现文雅之美、生活之美、书法之美、明理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联在当代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一方面,对联在传承方面,通过书法绘画、节庆祝贺、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对联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面,对联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得对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美术、民间风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精湛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 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汉字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两句一组的短文构成的,前后两句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对仗关系,而这个对仗的关系是建立在平仄、韵律、字数、词汇、意境等多个方面之上的。

在表达上,要求表现出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形式美感的特点,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2.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对联还没有现在这种严苛的结构和形式,只是两句话意思相反,形容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韵律、字数、意境的表达,从而加深对联的内涵和表现。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二、对联的结构和特点1. 知识结构对联是一种高度艺术化、高度抽象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

其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典故、历史人物、地理、音韵、汉字等方面。

2. 语言表达对联要求语言表达简练精练,不得过多的叙述,每个字和字句必须精准而恰当,以表现出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韵律特点对联韵律的特点是,双语上下句要保持押韵的关系。

对联的押韵并不像诗词那么严苛,而是要求相似、悦耳、通顺,在起到一定的美感作用的同时,更要达到“紧缚双句,一韵相承,形式美感的效果”。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一定的统一,必须发挥结构、表述和意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形式美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而对联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也是人们喜欢对联的主要原因。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分类对联的分类通常有文体类、主题类、字数类三种,其中文体分类包括古体和现代体。

主题分类包括春联、贺联、挽联、寿联、婚联等。

字数分类有四言类、五言类、七言类等。

2. 形式对联的形式包括各种规律的搭配方式,包括平仄韵律、字数平衡、同义反义、连续照应等。

例如,平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用相同的进仄调和韵律;字数平衡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字数相等,或者字数之和相等。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宴会习俗,先民在宴会上,往往以竹简、画绢等形式,贴各种文字、图案或符号,以示欢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寄以美好的祝愿,往往以对仗的方法。

后来又发展到用纸笔书写。

至唐代,对联制度尚未完备,新年才用红纸经行联赋。

宋代晚年击毁辽金,货币紊乱,百姓纳闷,“赏诗室”致力破新之道。

快慢格成为时尚,联分上下。

元代后则出现"家金盏映彩悬凤阙"的横批联,称之为顶。

民国年间进入末段,走转型,三联"新沁章第一柳祖兴;照世在咸阳方兴治"自给自足,四联"几世皇钟传万姓;尝闻帝谕铸千秋"等引人入胜催人发想。

新中国末期伐自旧制后,为至4根后惠绑着部他们聚首、彩印、制作、镌刻、临定悬。

文革早期开始在面壁函因所得,正值联联穿,意新知套二门。

二、对联的表现手法对联是一种运用对仗、呼应等手法进行排列组合的艺术形式。

在对联的创作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以下手法:1、对仗:即对联中的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关联,而且在音韵上也应呼应相成。

2、对比:对联的上下句往往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续: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呼应相续,使得整个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4、对话:对联的上下句通常是在对话中进行对仗,呈现出一种朗朗上口的效果。

5、对趣:对联的上下句通常通过呼应对仗的手法,使得整个对联更加有趣味性。

三、对联的艺术特色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炼简约:对联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意境,因此对联往往表现出精炼、简约的特色。

2、形式规范:对联的形式要求较为规范,通常采用四字、六字或八字的句式,整个对联要求节奏韵律感较强。

3、意境深厚: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要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联在表现意境的深厚上有一定的要求。

4、音律优雅:对联在表达上除了要求意义上的呼应对仗外,还要求在声韵上有一定的优美感,因此对联在音韵上比较注重。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108个知识点第一部分:〖综合〗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4、【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5、【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6、【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7、【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8、【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9、【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10、【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11、【全联】整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12、【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13、【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的人的左右来确定)14、【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15、【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16、【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少于七字的联语17、【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七至二十之间的联语18、【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以上的联语19、【句脚】在多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20、【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个字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春联、励志联等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23、【胜迹联】为名胜古迹题写的楹联胜迹联包括山水风光联、园林古迹联、祠庙墓陵联和寺院道观联如:千峰拨地,万笏朝天24、【婚联】为婚嫁喜事所作的楹联,又称喜联如: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25、【寿联】为他人(或自己)祝贺寿辰而作的楹联旧时习惯,人到而立之年(年满30)方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30岁以上的人如:南山欣作寿,北海喜开樽26、【挽联】也叫哀挽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故民间也称丧联如:绿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鸟总伤神27、【题赠联】在社会交际应酬中用于题赠酬答的对联叫题赠联题赠联分两种,一是赠人,一是自题如: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28、【行业联】专门用于各行各业的楹联称作行业联如: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29、【游戏联】以知识性、趣味性体现文字游戏的对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30、【节日联】在节日期间书写、悬挂的对联如:春至芳菲入画图,化机活泼悟鱼鸢31、【春联】也叫“春贴”,它是对联家族中出现最早、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品类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初,相传有一种叫“年”的鬼害怕红色,人们为驱邪害,采用红纸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32、【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第二部分:〖格律〗A、〖基本要素〗33、【对联的格律】是指对联的实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格式和规律。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

对联知识的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有以下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即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

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

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

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

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也被称为“对联诗”。

对联通常是由两个短语或句子组成,这两个短语
或句子在语法和情感上相互呼应,互相补充。

它们通常出现在门上、墙上、酒杯上等地方,作为一种装饰或表达祝福的方式。

对联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由两个短语或句子组成:对联通常由两个相互呼应、相互补
充的短语或句子组成,这两个短语或句子在语法和情感上应该相互呼应。

2. 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两句在字数、音节、结构上应该对仗
工整,类似于诗句的对仗形式。

3. 寓意深刻:对联通常是以寓意深刻的方式来表达祝福或表达
人们的思考和感受。

4.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优美、生动、贴切,能够表达出独特
的情感和意境。

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它最初是一种诗歌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联的创作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技巧,创作者需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对仗的工整、寓意的深刻等方面。

爱好者可以通过多练习、多学习、多欣赏来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
涵,它不仅可以表达祝福,也可以展现出创作者的才华和素养。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发扬这种艺术形式,让对联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实用对联知识

实用对联知识

7、以干支冠首或嵌尾: △乙近杏花袍曳紫 未匀柳色绶拖黄 △陈泗东1986年春联: 幸有文章逃付丙 岂无诗赋答同寅 △1988年春联: 戊夜频思老朽何能报国 辰钟醒梦痴聋方可当家
8、以生肖为春联: 马逢伯乐春常在 羊伴苏公节永辉 9、以公元年份为春联: 九陌东风苏翠柳 一湾春水映红桃 10、隐姓联: △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 狂歌痛饮双仙骨 索句呕心一锦囊
(4)中国书法艺术美为对联增强生命力。 (5)挂桃符习俗,使对联向门柱发展,找到一 个广大的发表场所。 王安石《元日》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度朔山·神荼·郁垒 五代·蜀·孟昶联: 新年纳馀庆 佳节号长春
●盐谷温博士(日本汉学家)说: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 ●日·实藤惠秀说: 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与中国的对句比较, 在文字整齐上、音调的清秀谐调上是比不上 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东西是 …… 属于对句。 ●旧金山天使岛一碑联: 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 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
(3)节奏相同:如西湖湖心亭联 四季 笙歌 尚有 穷民 悲夜月 六桥 花柳 浑无 隙地 种桑麻 ●福州鼓山涌泉寺弥勒佛殿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 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 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 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3、平仄对立 梁武帝:何谓四声? 周 舍:天子圣哲是也。 ●郭沫若题杜甫草堂 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武昌黄鹤楼联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
●弥勒佛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言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理发店联: 到来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二)立意新颖
●福州鼓山涌泉寺弥勒佛联 ●湖南桃花源秦人古洞 ▲偶闻黄发石中语 时有白云衣上生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组成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联以“对、仗、对、称、韵、律”为基本特征,用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的分类1.按照韵部分类: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

2.按照形式分类:对偶对联、对仗对联、对子对联、对数对联、对仗交错对联等。

3.按照内容分类:书法对联、诗词对联、散文对联、歌词对联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要注意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要注意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对仗。

2.要注意对称: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征,要注意左右、上下、前后等方面的对称。

3.要注意韵律:韵律是对联的必要条件,要保持规范的韵律结构。

4.要注意内容:对联的内容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联的经典名句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蒋捷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王之涣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文天祥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清·曹雪芹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乾隆帝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纳兰性德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张继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陆游以上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对联知识精选

对联知识精选

对联知识精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对联知识1、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2、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3、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4、楹联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典型的汉字文化特征。

对联每幅都包括两句平行排列的诗句,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内容通常对仗或呼应。

对联要求表达简明扼要、意义深远、富有对比和对仗之美。

1.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形式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诗人韩愈和苏轼相继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了对联的形式,开创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

宋代时期对联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艺术形式。

据传,古代文人酷爱游览名胜,每到一处都要留下对联以示纪念,逐渐地在文人士大夫中风行。

明清时期,对联的艺术性逐渐被推崇重视。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联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2. 对联的规范对联应当符合规范,包括严格的字数要求、句式要求以及表达要求。

举例来说,对联的字数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对联的对仗要求严谨,既要形式上对仗,语意上也要呼应。

对联的两句必须内容相关,要贴近主题,不可脱离,也不可离题。

同时,对联的形式要求亦需遵循平行、对仗、通顺的原则。

3. 对联的类型对联的类型主要包括喜庆对联、祝福对联、抒情对联、题画对联、春联等,每个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 喜庆对联:通常用来在喜庆的日子和场景中使用,表达喜庆的氛围。

例如:福寿双全、天天向上。

- 祝福对联:用来对朋友、家人或者社会各界进行祝福和慰问。

例如: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 抒情对联: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真情实感,通常含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例如:春风得意、秋水澄清。

- 题画对联:用来赞美画作或者配合画作展现某种意境或主题。

例如:山水悠悠、云雾缭绕。

- 春联: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一般贴在门上,以驱逐厄运、邀请好运。

4. 对联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字词的搭配、意境的描绘、对仗的呼应等。

对联要求画龙点睛,简明扼要。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 字词搭配:对联的每一个字都要精心挑选,使得字词之间含义呼应,用词地道,富有韵味。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知识点总结

对联知识点总结

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由来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唐代诗人黄巢曾在洛阳大行宫建立“联句会”,即对联会,创设风犀会。

此外,据《太平广记》记载,南朝时期,已经有了联句的形式。

而唐代时期,对联的形式发展更为成熟,这是与唐代文学的繁盛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的对联,主要以“七言比对”为主,句式的对仗与字音的和谐相融合,使得唐代对联形式更显得成熟和优雅。

所以,可以说对联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二、对联的特点1. 对仗紧密、韵味悠长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即前后句的对称性。

对联的两句必须前后呼应,声韵相对。

在对联中,字音和谐,意思相连,前后句的搭配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使得整体显得和谐统一,让人感到句句精彩、韵味悠长。

2. 内容富有诗情画意对联的内容通常是诗情画意的,常常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

因此,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

3. 表现手法多样、形式丰富对联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形式也非常丰富。

对联可以是以景色为题材,描绘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以历史为题材,抒发对传统文化的赞美;还可以以生活为题材,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等。

因此,对联在形式上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可以适应不同的题材和情感。

4. 寓意深刻、意蕴悠远对联的寓意很深刻,意蕴悠远。

对联常常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感到意蕴悠远。

通过对联的表达,人们可以得到一种思想启迪和精神慰藉,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对联的用途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对联可以用来点缀文学作品,增添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古代诗词中,对联经常被用来作为押韵的手法,使得诗词显得更加优美动人。

此外,对联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

对联又称对子,它是由两句相对的对仗诗组成,上下句的韵脚相对应,具有一定音韵,富有表现力和韵律美。

对联的写作讲究对仗分工和艺术表达,常以平仄对、内容互见、左右呼应为标准。

对联的创作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可以用以祈祷、庆贺、劝诫、讽刺等,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丰富表现形式。

二、对联的种类1. 平水对平水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对呼应,尽量达到平行、和谐、对应的效果。

对联写作时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性强,要求较高的审美标准。

2. 穿径对穿径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的对仗关系穿透得比较深远,富有内涵和抽象意义。

穿径对是对联中的一种高深的表现形式,要求对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审美要求都较高。

3. 化刺对化刺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对仗时具有比较强烈的讽刺和警示意义。

化刺对创作时要求辛辣刻薄、辞藻直截、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和趣味性。

如:天上麒麟过,海中龙神游。

春风送暖日,花开处处香。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 题材广泛对联的题材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节庆祝福、纪念纪念、设施提醒、宣传鼓舞等领域。

对联的创作可以围绕风景、人物、节日、社会现实等方面展开。

2. 语言精炼对联的创作要求用词精炼,表达准确且有力度,避免冗词赘章和含糊不清。

对联中的用语要求贴切、典雅、具有文学品味和审美价值。

3. 内容表达对联的创作要求内容丰富、意境抽象、表达深刻。

上下联的内容要求相关性强,要能达到上下呼应的效果。

同时,对联的写作要抓住时代特点,反映社会现实,对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进行塑造。

4. 音韵优美对联的写作要求音韵优美,对仗平稳,上下联的韵脚相对应,能产生一定的美感和节奏感。

对联的写作中还要求注意语音、韵律和声调的搭配,让读者在朗诵中产生一定的享受。

四、对联的欣赏价值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它富有表现力、韵律美和寓意深刻。

对联的欣赏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字的艺术之美,还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与文化。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实对实,虚对虚】,上下两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 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

6.意义相关。

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两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练习题目:1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两袖清风存正气 a.琴棋书画自陶情B.竹菊梅兰可养性 b.莫愁两鬓霜雪寒C.且喜满园桃李艳 c.雪压难摧涧底松D.风吹不动天边月 d.一间陋室透书香2、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

3、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修改后上联为:4、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修改后下联为:5、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修改后上联为:。

6、这幅对联的下联有一处不妥,请修改。

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7、改下面这副对联划线处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请做改动,使之合乎对联的要求。

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放歌纵酒喜暖日融泥万木春。

8、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常见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常见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常见的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对联源于汉代,进入唐代贯彻文人,宋朝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俯就成风。

真正独立完备成文体,是元明清时期。

元代吴洪恩《赋得四则保福贴示领中二台》细碑,宣一全面发挥;明代王任不及妙笏《巧爱扶帧》一则,旋大量杜繁新意;清代三李杜园境又贾司《合联富贵春耀》一帖,又大量习见。

二、对联的特点1. 精炼简洁:对联通过对句之间的呼应和对仗,用极为简短的文字表达含义,让人一目了然,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2. 对仗工整:对联要求上下联之间语义相关,词语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这种对仗是对联的重要特征之一。

3. 文心雅趣:对联的词语,一般选用较为典雅的词汇,表达内涵深刻,有时也流露出一些文人雅士的风度和心情。

4. 修身养性:对联的作品内容常常包含哲理、敦品等内容,具有悦目抚心的作用,能够为人提供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藉。

三、对联的分类1. 别称对联:指上下联各有一个别号,用于标示作者身份;2. 骈文对联:指上下联各自成文,内容相对独立,偶尔字音不合,目的是为了画面的辅助;3. 行草对联:泛指用毛笔写成的对联,全称是“行书草书”,通常是应用骈文对联;4. 宋词对联:指上下联各自成词。

上下对仗或是前后对仗,也有全词对仗;5. 诗歌对联:指上下联各自成诗;四、常见对联的表现形式1. 春联: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习俗之一,挂在门上,用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的,从好的方面上去求。

2. 年画对联:一般用于年画连页衔接,偶题幸福,含顾家窗帘集祥、容元诞耀恬淑等。

3. 家庭对联:广泛用于家庭布置中,用来布置新年、喜庆的气氛,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科举对联:是古代科举时期的一种应试文体,又称应试对联,指考试中构思、草稿或训诂上下对联。

5. 科举对联:是古代科举时期的一种应试文体,又称应试对联,指考试中构思、草稿或训诂上下对联;6. 洋楼对联:指往国务部及外方机构,以互文对联方式办传票、评全国考完飨。

7. 应试对联:别称“科榧对联”。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 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指上下联在语音和意义上呼应对应。

一般情况下,对仗包括平仗、仄仗、押韵等要求。

平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相等,如举案齐眉;仄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不等,但声调、韵母相对应,如波涛汹涌;押韵是指上下联末尾的几个音节相同或相似,如海阔天空。

2. 含蓄:对联的表达要求简练、朴实,不得言过其实,要求言简意赅,提炼表达。

3. 意蕴:对联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不能简单地只是句子的堆砌。

好的对联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二、对联的体裁1. 庆祝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出现在各种庆祝活动中,如生日庆典、婚庆、节日等。

常常包含着对应场合的吉祥祝福和美好愿望,如团圆喜庆,百年好合。

2. 励志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奋斗和启示,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如凌波微步,谦虚谨慎。

3. 清新类对联:这类对联通常包含着对自然的赞叹和表达,如清风徐来,明月当空。

4. 滑稽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带有讽刺、幽默、调侃的味道,让人捧腹大笑,如虚惊一场,不痛不痒。

三、对联的发展历程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碑刻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唐代是对联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诗人王之涣、宋之问等都有不少优秀的对联作品。

明清时期,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对联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不仅在中国,对联在东亚诸国也有留存和传承。

同时,在现代社会,对联也得到了电子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表现方式。

四、对联的学习方法1. 多积累语言知识:对联需要灵活运用汉语语言,因此要注重积累词汇、熟悉常用成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经典名句:经典名句常常可以给我们灵感和启示,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文、名人散文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3. 锻炼想象能力:好的对联不仅要求对仗,更需要通过联想,去创造有趣、富有表现力的对联。

所有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所有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所有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特点
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对仗,即上下两句诗句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要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应的关系。

2. 紧凑:对联要求言简意赅,不多余言辞,能够达到精炼的效果。

3. 富有韵味:对联要求有音韵美感,让人在品读时能感受到美妙的音韵感受。

二、对联的类型
1. 对子:即一对对仗的诗句,又称为“对仗体”。

2. 对仗:即两个对联构成一组,前后对仗。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
1. 注意对仗的精准度,上下句的字数要相当,音韵要和谐。

2. 注意承前启后,上下句的意义要能够呼应呼应。

3. 注意取意的巧妙,对联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注意形式的优美,对联的字体、布局也是对联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
1. 家庭应用:春联、对联常用于过年时贴在门上,寓意着新年的美好祝福。

2. 商业应用:商家常用对联进行宣传推广,吸引顾客。

3. 文化活动:对联艺术大赛、对联摄影展等活动在文化领域中也广泛开展。

五、对联的典故与流派
1. 晋察冀流派:是对联流派之一,较早形成于晋察冀地区,风格严谨稳健。

2. 江南流派:源于江南地区,风格清新婉约,多以山水风物为题材。

3. 神州绣球流派:是对联流派之一,较晚形成的流派,风格活泼、生动,常以风俗人情为题材。

4. 关中流派:源于关中地区,风格多以壮美的山川为题。

总结: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

通过对对联的特点、类型、创作技巧等的总结,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宗联写法 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公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如:忆苦思甜莫忘旧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共产党恩情。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共产党象太阳普照革命千秋业,总任务似灯塔辉映江山万代红。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马列主义旗帜红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威震四方。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 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对联的要求
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腹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 的要求是: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这在后面《不拘平仄联写法》和《奇联妙格》中将陆续谈到。
对联知识 — 《对联简介》
。。对联的起源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格式 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 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传统楹联写法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