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作物群体改良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美国玉米遗传育种学家针对玉米生产对新品种提出的新要求、玉米育种存在的瓶颈因素,发展完善的一种新的育种体系。它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有利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
群体改良是创造优良种质的重要方法。它不仅①可以改良群体自身的性状,而且能②改变群体间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③并能将不同种质的有利基因集中于一些个体内,提高有利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同时,还可以④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使之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成为新的种质资源。
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
作物育种的效率取决于育种的资源和方法,群体改良能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和选育供生产直接使用的优良综合种。因此,群体改良对提高作物育种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新的种质资源
克服育种基础群体的遗传单一性和狭窄性,提高基础群体的异质性,解决种质资源贫乏。
作物群体改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1.将不同种质的优点结合起来,合成或创造出新的种质群体,扩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基因库,为作物育种提供更为优良的种质资源。
2.群体改良还可以不断提高基础群体的优良基因频率,有助于打破不利基因与有利基因的连锁,从而提高优良基因型的频率。
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合成并改良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玉米坚秆综合种(BSSS),从中选育了在美国玉米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自交系B73。以后随着改良的进展,又选育了新的优良自交系B79、1384、1385等。
二、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
通过群体的合成和改良,可以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
三、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
外来种质指的是从外国或本国其他地区引进的种质材料。外来种质一般不适应本地的生态、生产条件,但它们往往具有地方种质不具有的或特异的优良特性与基因。因此,如能通过改良使之适应本地的环境条件,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种质来源。
第二节群体改良的原理
在阐述群体改良的基本原理前,首先应了解群体的概念和群体基因、基因型频率变化的基本规律。Dobzhansky(1955)指出,遗传学上的群体指的是该群体内个体间随机交配形成的遗传平衡群体。
根据群体遗传学的理论,一个容量足够大的随机交配群体,其基因、基因型频率的变化遵从Hardy--Weinberg定律。
一、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平衡定律)
1.定律:即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如选择、突变、遗传漂移等)干扰时,则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保持恒定,各世代不变。这即是“Hardy--Weinberg定律”,又称为基因平衡定律。
2.打破平衡:但实际上由于群体的数量有限,环境的变化或者人们对群体施加的选择,以及突变或遗传漂移等因素的作用,常常会不断打破群体的这种平衡。
3.群体改良和作物育种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打破群体基因和基因型的平衡,不断地提高被改良群体内人类所需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
二、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主要动力
1.选择和基因重组是群体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改变的主要因素和动力。
2.通过选择打破群体的遗传平衡,提高群体优良基因的频率和通过基因重组打破群体有利基因与不利基因间的连锁,增加群体有利基因型出现的频率是提高群体中显性纯合个体出现频率的关键。
3.群体改良的原理是利用群体进化的法则,通过异源种质的合成,自由交配、鉴定选择等一系列育种手段和方法,促使基因重组,不断打破优良基因与不良基因的连锁,从而提高群体优良基因的频率。
第三节基础群体的建立
作物群体改良的方案应有助于选择和基因重组,但不可能提供优良基因来源的,这就必须依赖于基础群体的选择与合成。
一、基础群体的选择
群体改良的有效性,在特定的群体改良方法下,取决于群体的遗传变异的大小及加性遗传效应的高低。
为此,在选择基础群体时,除应注意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的大小,还应考虑其平均数值的高低,加性遗传方差的大小及杂种优势等问题。根据以上要求,像玉米这一类异花授粉作物,可以选择以下材料作为群体改良的基础群体。
(一)开放授粉品种
开放授粉品种包括地方品种和外来品种。
1.地方品种具有对当地生态环境最大适应性,是群体改良的重要的基础材料。但存在着丰产性较差的局限性。
2.外来品种指的是来自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一类品种群体。
来自国外的品种群体,一般不适应本地的生态条件,故一些人将其称为非适应型。其最大特点是来源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常常具有地方品种不具有的优良特性。因此,它们在丰富作物种质的遗传基础,增加遗传异质性,输入优良特异基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地方品种和外来品种均具有各自的优良特性,但又各有其较明显的缺陷。所以,直接利用它们作为群体改良的基础材料,显然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育种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的今天,这种不足更为突出。
(二)复合品种
1.复合品种简称为复合种。这是一种利用多个各具有特点的优良品系(或自交系)采用复合杂交的方法有计划地组配成的杂交种。
2.因而其遗传基础较为丰富,群体的综合性状也较为优良,经过几次自由授粉后,可用作遗传改良的基础群体。
3.该类群体适宜作为中期育种工作的基础或中间群体。
(三)综合品种
1.综合品种又称之为综合种。育种家按照一定的育种目标,选用优良的品系,根据一定的遗传交配方案有计划地人工合成的群体。
2.综合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内包含有育种目标所希望的优良基因,综合性状优良,平均数高,是进行遗传改良的理想群体。
二、基础群体的合成
1.国内外育种实践证明,在单一品种中很难同时含有人们所需要的众多有利基因。单纯利用某一自然授粉品种或其他品种群体作为遗传改良的基础群体,难以满足育种的实际需要。
2.因此,有计划地把某些外来血缘或野生血缘渗进种质库,必然大大地增加可利用的遗传变异,辅之以适度的选择,有希望产生合乎需要的优良基因重组体。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材料的选择
选择基本材料时应注意:
(1)在群体改良中,育种者是利用自然界存在有利基因并使之重组,而不是直接创造有利基因。因此,用于合成新种质群体的①基础材料自身性状必须优良,②且还应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这样才有利于新种质群体中优良基因的积累。
(2)用于合成新种质群体的基础材料应当广泛一些,即类型和性状的多样性要大,以利于在新的种质群体中形成丰富的遗传变异。
(3)用于合成新种质群体的基础材料要求亲缘关系远一些,以进一步增加新种质群体的遗传异质性。
(二)合成种质群体的方式
1.合成新种质群体时,常用“一父多母”或“一母多父”授粉法;
2.也可将入选基本材料各取等量种子混合均匀后,在隔离区播种,进行自由授粉合成。
3.但最好用轮交法,即首先组配组合,经比较试验后,再选优进行综合,以利于集中
最优良的基因或基因型。
(三)充分重组,提高最优良基因重组体出现的频率
1.由于外来的有利基因或基因复合体在另一环境中容易被本地品种的主效基因所掩盖,因此,对人工合成的新种质群体,只能采用缓慢选择,尽量提供基因重组的机会。
2.有利于打破有利基因与不利基因的连锁,导致新的基因型的出现。国外育种实践的经验证明,希望出现有实用价值的基因重组体,至少需要5个世代的随机交配,然后才开始选株、进行合成种质群体的改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