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和科学概念教育,科学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学实验的教育意义
(1)促进科学概念、科学规律教学 (2)促进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发展
(3)促进科学方法的掌握 (4)促进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形成
2`中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1)科学实验知识与技能 (2)科学实验能力
(3)科学实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科学实验知识主要包括
● 科学实验事实知识
● 科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知识
● 实验安全知识 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
纳
实验观察
实验数据的处理
科学实验技能
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记录技能实验数据的测定与记录
书写实验报告
获得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原理、方案、仪器装置、
材料选用、操作步骤、条
件控制
3`科学实验能力
运用实验来解释科学问题,探究物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和性质的能力。
4`科学实验情感
在实验教学中形成的一种对实验活动的感情指向或情绪体验。
5`科学实验教学的类型
1、按照学科性质
(1)物理实验(2)化学实验(3)生物实验(4)天文实验(5)地理实验
2、按照实验手段和教学目的
(1)定性实验(2)定量实验(3)模拟实验(4)对照实验
3、按照实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关系
(1)探究性实验(2)验证性实验
4、按照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
(1)教师演示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3)边讲边做实验(4)家庭实验
6`演示实验的特点
(1)示范性(2)直观性(3)直观性(4)时间性(5)简洁性
7`演示实验的作用
(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2)归纳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基础(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4)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8`概念的定义
a、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一般用相对固定的词或符号来表示。它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产物。
B、概念的内涵: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某类事物具有哪些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C、概念的外延:则反映了具有这一本质属性“成员”的数量。解决“量”的问题
对科学概念的再认知
D、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的认识,使人们空前关注科学概念的描述。因为解释是科学的产物,概念是解释的表达方式。
E、科學概念是由科學家心智創造的產物,是一種對一群科學事實、物件、現象抽象概化的想法,它可能因新事實、物件、現象的出現而加以改變、修飾、甚至放棄概念的原有詮解,重新創造一新的詮釋。
9、对科学概念的新近理解(郁波的观点)
(1)科学概念的涵义(2)科学概念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
(3)科学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
10、科学事实指的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关于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
实描述,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经验事实。
11、科学事实的特点
(1)个别性(2)可重复性(3)精确性、系统性
12、规定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
(1)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例如:
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
步骤
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第二步:寻找种差
第三步:整合
第二种方法:比值定义法
在定义一个概念时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用比值法定义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等。
13、科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科学教学首先要关注科学概念的教学;
◆科学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掌握了科学概念才能更有效、科学地作出决策;
◆新课程十分重视科学概念的构建,特别是科学核心概念的构建。
14、科学概念教学的基础
(1)概念学习的一般方式
(2)科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
I 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
II 概念转换过程
III 概念抽象辨别过程
15、概念学习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水平(包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的环境或条件
➢所学知识内容的难度
16、科学规律
内涵:科学规律指客观事物的各个因素之间或者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的联系。它反映了各因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外延: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
17、科学规律建立的思维方法
(1)实验归纳思想
(2)理论分析思想
(3)类比思想
(4)臻美思想
18、科学规律学习的影响因素
(1)感性认识不足(2)前科学概念的干扰(3)数学工具的不当利用19、科学规律的教学要求
(1)交代清楚建立科学规律的事实依据(2)指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使学生理解科学规律的内涵、适用条件和范围
(4)阐明与相关知识的关系,促使学生科学规律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