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修改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修改
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 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 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廉颇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的忧愤。
借 典 抒 情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 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 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 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 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 用前人现成诗句;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 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
借物抒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该诗借物抒情,借对春之柳的描写,既表 达了对柳之喜爱,也表达了对春的喜爱。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肯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试比较两首诗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托 物 言 志 和 借 景 抒 情 的 区 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 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 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 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写景抒情诗词分析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比如2013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
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情景鉴赏题型: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
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中写景抒情的诗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中写景抒情的诗摘要:一、前言二、写景抒情的诗的概念和特点三、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中写景抒情的诗的具体内容1.《春望》2.《泊秦淮》3.《钱塘湖春行》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天净沙·秋思》四、写景抒情的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前言写景抒情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自古以来,诸多文人墨客以此种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的热爱。
在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写景抒情的诗,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领悟这种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写景抒情的诗的概念和特点写景抒情的诗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抒发,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类诗歌通常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地域性和意境美。
三、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中写景抒情的诗的具体内容1.《春望》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望。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展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泊秦淮》这是一首描绘夜晚秦淮河景色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月光、河水、船影等元素,表达了自己在夜晚秦淮河上的宁静与安逸。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绘了杭州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诗人以行踪为线索,描绘了沿途的春花、春草、春水等景色,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钱塘湖春行图。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是一首描绘夜晚沙漠行旅的诗歌。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沙漠中的月色、星空、驼铃等景象,表达了自己在沙漠中的孤独与坚韧。
5.《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田野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等元素,表达了自己在秋天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写景抒情的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学习写景抒情的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这类诗歌中的自然景象描绘,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青苗教育)
• 3.看表达。 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 绘形、绘声、绘色。
• 2) 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 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 拟人。
• 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 情或哀景写乐情
• 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参考答案 A(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不同,《送友人入蜀 》首联只是平静叙述,宛 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 )D(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 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中景小学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9 如 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回答下面的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
答案: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 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 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 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起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 强烈。 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用 得极好,是诗眼,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C.颈联转描蜀道优美动人之处。“笼”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 的内容。一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二是:与前面 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D.颈联前句写山下景致,后句写山上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 光旖旎。 E.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 作结。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怀诗”教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写景抒情诗景物描写的特点2、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3、准确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二、经典精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5分)(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6分)赏析: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
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
“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
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
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
“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
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
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一、概念: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以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风光等为内容,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的一类诗歌。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重点需要突破:写了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怎么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二、鉴赏技巧:技巧一:抓意象,明特点意象是诗歌中承载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景、物、人等。
在诗歌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意象有了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技巧二:析手法,知技巧常见写景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对比、衬托、设问等;描写方法有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
技巧三:辨哀乐,悟情感。
三、鉴赏中的常用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写景的现代抒情诗歌-厉害了!我的林东(精编版)
写景的现代抒情诗歌:厉害了!我的林东
编者按:林东用远古的名声,吸引了世界的眼睛,林东废都上嫁接出的耀眼繁荣,演绎着古道边一幕幕灿烂恢宏。
一朝皇帝的天骄风景
曾因过往已久的时间被冷清
可隐藏灵魂的土地
仍眷恋着久远的图腾
辽塔飞檐下脆响的风铃
呼唤着远去的金戈铁马
呻吟着惨烈的血雨腥风
一座埋着鎏棱瓦砾的上京荒冢
裸露着一个草原帝国
不可一世的强盛
石房子装满的困惑
成为后人探索迷津的引擎
祖陵下的几朝耶律大帝
散发着撼动心宇的魂灵
丢失头颅的观音
抱着王朝坠落的夕阳祭奠苍生
真寂之寺的木鱼敲打出
净化红尘的千年佛经
厉害了!我的林东
今天你用远古的名声
吸引了世界的眼睛
成为中国的宝藏
民族的激动
厉害了!我的林东
而今你被历史涂上古铜色的小城已用新思维刷屏
越发强劲的建设阵容
展现出突飞猛进的宏伟征程
厉害了!我的林东
废都上嫁接出的耀眼繁荣
讴歌着新世纪巴林大地上的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潢水河畔澎湃出的激情
演绎着古道边一幕幕灿烂恢宏厉害了!我的林东
用不了多久
我就会在你热烈的歌声中
领略一番上京路感人至深的面容厉害了!我的林东
用不了多久
我就会在契丹大街的繁华似锦中
绽放一个最美的家园梦作者|黄金鑫。
第13课《野望》《钱塘湖春行》写景抒情诗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野望》《钱塘湖春行》写景抒情诗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画外人画中人——《野望》《钱塘湖春行》写景抒情诗歌联读【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了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语感、朗读、阅读方法等方面有了一些积累。
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还没有系统的了解,而格律音韵又是十分复杂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在讲解时可以暂不求太深入了解。
其次,写景抒情诗歌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想在情景关系上面给学生拓展,提升他们的阅读写景抒情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 描绘画面,感受意境,积累优美诗句;3. 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4. 学习写景角度,了解情景关系,提升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难点:了解律严密的格律限制。
一、导入新课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世间人物、景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走进两首诗来看看各是什么关联。
二、诗作初读1.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皋"gāo、没mò、堤dī2.圈读,圈出两处你认为同桌不会的地方让他解答。
(重点突出,解释疑难。
“薄”迫近,“相顾"相看,“长歌”长啸高歌,“几处" 几只,“乱花”:纷繁的花。
“渐欲"将要“迷人眼”让人眼花缭乱)3.诵读,用你的声音传达情感。
三、再读求同,我们把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节课中学,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吗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然后批注在书本上。
1. 形式上,读懂律诗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平仄①律诗特点,参考课本补白限字(每句七言或五言)限句(每首八句四联,首、颔、颈、尾联,长律不受限制) 限韵(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压,压可不限平声韵) 平仄(每句中平仄相间,上下句中平仄相对)知识补充: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诗人抒情写景的诗词鉴赏
诗人抒情写景的诗词鉴赏美丽的景色总有能够吸引人的独到之处,我们可以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这幅美好的画面,每当看到这些句子便能联想到美好的景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抒情写景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写景的古诗词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3、《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4、《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6、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0、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景的诗句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2、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
——凌廷堪《点绛唇·春眺》3、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4、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5、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6、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蔡松年《鹧鸪天·赏荷》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8、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9、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10、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初中写景抒情的诗词
初中写景抒情的诗词秋天的枫叶红如火,湖面上泛起涟漪。
轻风拂过稻田间,金黄的稻穗摇曳生姿。
草地上蝉鸣不息,白云悠悠在天际。
小溪流淌清澈见底,鱼儿欢快跃出水面。
夜晚的星空璀璨夺目,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
人们围坐篝火旁,谈笑声此起彼伏。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花开芬芳满树枝。
蓝天下飞舞彩蝶,田野里欢歌笑语。
冬日的雪花纷纷扬扬,银装素裹美如画。
孩童在雪地中嬉戏,留下欢乐的足迹。
山顶上云雾缭绕,松树挺立苍劲有力。
登高望远心胸开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河流奔腾向前流去,奔放不羁如少年。
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晨曦中,鸟儿鸣唱,清脆悦耳动人心弦。
花园里花朵争奇斗艳,绽放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夕阳西下,余辉照耀,万物映衬着金色光辉。
远处传来牧笛声声,草原上马群奔腾飞扬。
青山绿水画卷展开,山间溪流轻拍岸边。
思绪在这自然中飘荡,心灵得到了宁静的安慰。
Markdown格式:初中写景抒情的诗词秋天的枫叶红如火,湖面上泛起涟漪。
轻风拂过稻田间,金黄的稻穗摇曳生姿。
草地上蝉鸣不息,白云悠悠在天际。
小溪流淌清澈见底,鱼儿欢快跃出水面。
夜晚的星空璀璨夺目,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
人们围坐篝火旁,谈笑声此起彼伏。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花开芬芳满树枝。
蓝天下飞舞彩蝶,田野里欢歌笑语。
冬日的雪花纷纷扬扬,银装素裹美如画。
孩童在雪地中嬉戏,留下欢乐的足迹。
山顶上云雾缭绕,松树挺立苍劲有力。
登高望远心胸开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河流奔腾向前流去,奔放不羁如少年。
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晨曦中,鸟儿鸣唱,清脆悦耳动人心弦。
花园里花朵争奇斗艳,绽放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夕阳西下,余辉照耀,万物映衬着金色光辉。
远处传来牧笛声声,草原上马群奔腾飞扬。
青山绿水画卷展开,山间溪流轻拍岸边。
思绪在这自然中飘荡,心灵得到了宁静的安慰。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写景抒情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写景抒情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海棠歌陆游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①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②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
②肯:相当于“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刚刚来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色,在南充的樊亭观赏海棠花。
B.诗人认为“蜀姬”装扮艳美,不肯谦让于人,但在碧鸡海棠面前,她们会黯然失色。
C.诗人以“桃李”“芍药”“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凸显了对碧鸡海棠的赞扬。
D.“何从”两句,写诗人期盼求得“不死方”,以满足自己永远观赏碧鸡海棠之愿。
2.有人认为,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
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
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通过实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大雁、江潮、瘴气、梅花等景象,旨在写“愁”,表达贬谪之伤,全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
B.“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
以情布景,以景衬情,将诗人内心的悲苦愁情表现得委婉含蓄而又深切感人。
C.前两联用“南飞雁”和诗人形成对比。
“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
D.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尾联借此典故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4.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写景抒情的古诗句
写景抒情的古诗句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一一王籍《入若耶溪》2、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一一韦应物《夏花明》3、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一白朴《天净沙•秋》4、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一一韦庄《思帝乡•春日游》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一一李白《独坐敬亭山》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一一王之涣《登鹳雀楼》7、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一一温庭筠《商山早行》8、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一一苏轼《蝶恋花•春景》9、笑隔荷花共人语,烟波渺渺荡轻舟。
一一秦观《采莲》10、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一一庾信《奉和夏日应令》11、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一一韦应物《游开元精舍》12、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妇出浴时。
一一杜衍《咏莲》13、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
一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14、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一杜甫《绝句》15、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一高鼎《村居》16、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一一王驾《社日》17、林断山明竹隐墙。
一一苏轼《鹏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1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一一曹丕《燕歌行》19、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一一白居易《村夜》20、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一一龚翔麟《菩萨蛮•题画》21、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一一苏舜钦《夏意》22、淡云来往月疏疏。
一一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2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一一黄庭坚《登快阁》24、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一一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25、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一一苏轼《贺新郎•夏景》2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一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7、一片笙歌醉里归。
一一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28、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一一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2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一杜牧《题乌江亭》30、照前池,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
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喷薄而出, 这也是与西方诗歌 最大的不同之处。本 文简要分析 了中国诗词中的“ 写景抒情” , 使感情附着于景物, 景物浸染上 感情 , 景 生情 , 情 生景 , 情景交融, 浑然 无 隔。 关键词: 写景 抒 情 ; 寓情 于景 ; 情景 交 融 中图 分类 号 : G 6 3 2 . 4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1 2 — 0 1 0 9 — 0 2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 : 培养学生鉴赏 诗歌 的浓厚 兴趣 , 丰 富 自己 的感情 世 界 , 养 成健 康 高 尚 的审 美情趣 , 提高文学修养 。 中国是诗的国度。 余秋雨先生说 : 在 欧洲 , 作为古代经典最醒 目的标志, 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 塑 和一 座座 屹立 千 百年 的建 筑 。 在 中国历 史上 , 毁灭 性 的战 乱太 多 , 只有 一种 难 以烧毁 的经典 保 存完 好 , 那 就 是 古代 诗 文经 典 。 这些 诗文 是 蕴藏 在无 数 中 国人心 中的雕 塑和 建筑 , 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地诵读 , 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 长 廊” 。 中华 民族是爱诗的民族 , 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 , 就是通过
2 0 1 4年 3月 第 1 2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D U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U M
Ma r . 2 O1 4
N 0. 1 2
诗词 中的“ 写景抒情" —— 一枝一 叶总关情
梁迎军
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一、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寒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四、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题“独坐”,一“独”字为全诗的抒情和描写定下了基调,但首句却用一“众”字开头,然后从众到“尽”,第二句再转出“孤”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心头上无限孤单寂寞的思潮。
最后鸟飞云散,以山比人,仿佛“山”也孤独,与作者同病相怜,共处寂寞之境。
这样不仅把敬亭山写活了,也鲜明地烘托出作者的情感,真是自然天成,匠心“独”运。
五、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旅途所见,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郁的意境;后四句是面对这壮阔宏伟的月夜江流图和目前自身的处境抒发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凝聚着、浓缩着诗人心中的多少悲苦和不平。
诗的情景交融得妙合无痕,突出了一个忧叹身世而又未肯忘记壮志的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六、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中间两联重在写景、叙事,首尾两联都间接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修改版
•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 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 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 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 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 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 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 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 色彩。
《咏怀八十二》其一
阮 籍
《滕王阁序》里,“孟尝 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 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 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 十二首》.
写作背景
•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
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
象征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一个人)在庭院里徘徊了良久似乎 看到了什么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原来, 不过是我自己的孤独让我一个人一些 淡淡的伤感罢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直抒胸臆,点破忧思
艺术特色 1 化无形为直观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 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 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 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 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 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 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 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 容。
• 视觉、感觉
• 以动写静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 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 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 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 和忧思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在那广袤的原野传来孤单的鸿雁的鸣叫,惊起的飞 鸟在北边树林里惊叫。
渔家傲秋思5篇[修改版]
第一篇:渔家傲秋思《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内涵,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教读法、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骚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二、释题:1、“渔家傲”是什么?2、“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3、学生介绍范仲淹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三、品读诗歌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4.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四、赏景品情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6教师小结: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春江花月夜》(修改版)(东凤)ppt课件45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 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 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 惋惜中,表达其想要 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 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 无奈。 (4) “落月”、 “海雾”等衬托其无 限的思念。
月
亮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 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 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 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 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 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 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 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 成为永恒的象征。
《红楼梦》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李煜《浪淘沙》
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一是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 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 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是抬头 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 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 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论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闹。以“竹喧” “莲动”来反衬 竹喧” 莲动” 既有秋夜的静谧, “静”,既有秋夜的静谧,又有村居 生活的甜美。 生活的甜美。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这种写景方式, 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 写动态(有声)与静态, 写动态(有声)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 静为主,以动(有声)衬静的方式, 静为主,以动(有声)衬静的方式,形 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 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 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密切关联。 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密切关联。
答案对照: 答案对照:诗人善于从多角度写 远有山林,近有竹墙; 景,远有山林,近有竹墙;仰有 白鸟,俯有红荷;听觉蝉噪, 白鸟,俯有红荷;听觉蝉噪,嗅 觉香飘。有声有色有形有味, 觉香飘。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真 正做到诗中有画。 正做到诗中有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这首诗多处写到“ 有的是明写,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 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 的诗句, 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 以说明。( 。(4 以说明。(4分)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 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 赏析。 赏析。
答案示例一: 答案示例一: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 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 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 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 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 细腻、 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 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 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 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简言之“一切景语皆情语” 简言之“一切景语皆情语”
链接考点: 写景” 链接考点:“写景”考查内容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3、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 、 赏析。 赏析。
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小结: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小结: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⒈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 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 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 入手分析。如高、 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远、近景 的变化;。 象的变化;。 从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分析。 绘形、 手法入手分析 ⒉从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分析。如绘形、 绘声、绘色, 所见、所闻、所感;嗅觉、 绘声、绘色,即所见、所闻、所感;嗅觉、 听觉、视觉、味觉,感觉的转移(通感) 听觉、视觉、味觉,感觉的转移(通感)等; 如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化静为动等。 如以动衬静、以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上阕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上阕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雨 陈与义①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 燕子经年梦,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 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 客衣。 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 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 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 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同意。虽然诗题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 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 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 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 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 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只 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只 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关系的角度赏析。 三、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 年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 。( 国卷1 国卷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练习1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问: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描写了山雨初霁、万物一新、 描写了山雨初霁、万物一新、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 水中碧莲等意象, 松、水中碧莲等意象,是一幅 空山初秋的傍晚, 空山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恬静幽美)的景象。 (恬静幽美)的景象。
小结:分析“ ”“情 小结:分析“景”“情”关系及派生 出的手法 景情关系: 景情关系: 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反衬:乐景写哀情、 反衬: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正衬:乐景写乐情、 正衬: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 增其哀乐。 增其哀乐。
提示:请关注写景句的位置
杜诗: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 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 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作者触 景生情,不禁思归。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景生情,不禁思归。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 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王诗:以景结情。在前三句叙述抒情后, 王诗:以景结情。在前三句叙述抒情后, 笔锋一转,以景作结,寓情于景, 笔锋一转,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 境,含蓄无限 。
答案示例二: 答案示例二: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 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 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 景衬哀情”的成分, 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 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1、第二联上下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写 、 上下结合,
自然之景。上句侧重从视觉写空中的月亮, 自然之景。上句侧重从视觉写空中的月亮, 下句侧重听觉写地下的清泉, 下句侧重听觉写地下的清泉,各个景物非 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清幽而静谧。 清幽而静谧。 2、第三联动静结合侧重写山村的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超然台①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小结:“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题 目该答什么? 梳理意象(写进诗歌的典型事 物都有哪些?)+概括意境(构 成了一幅什么特点的画面?)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 答: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 有动有静,色彩鲜明, 有动有静,色彩鲜明,描绘了一幅清丽的画面
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二三联写景有何主要特色? 问:本诗二三联写景有何主要特色?
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 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高考典例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该诗一反杜甫诗歌的沉郁, 问:该诗一反杜甫诗歌的沉郁,请问他笔 下的景物有何特点? 下的景物有何特点? 意象:明月、风灯、宿鹭、 意象: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 意境:清幽、 意境:清幽、静谧 的夜景
拓展思考
思考:这两首诗中景和情的关系一样吗? 思考:这两首诗中景和情的关系一样吗?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 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