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舆论学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

《舆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⑵教学难点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⑴教学内容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⑵基本要求(完整word版)舆论学教学大纲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
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 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⑵教学难点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舆论学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
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学科,舆论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我国,舆论学课程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舆论的形成、传播、影响以及调控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舆论学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课程内容概述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舆论的定义、特征、类型和功能。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共同意见、态度和情感。
舆论具有时效性、公开性、互动性和影响力等特征。
2. 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课程介绍了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基础和传播途径。
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体心理、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舆论领袖、意见领袖和大众媒体等扮演着重要角色。
3. 舆论的影响与调控我们学习了舆论对个体、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以及舆论调控的方法和策略。
舆论对个体的影响包括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等方面;对政府的影响包括政策制定、公共危机应对等方面。
调控舆论的方法包括引导、引导和干预等。
4. 舆论学研究方法课程介绍了舆论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舆论现象。
三、心得体会1. 提高舆论意识通过学习舆论学,我认识到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舆论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还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提高舆论意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2. 增强媒介素养舆论的传播离不开媒介。
学习舆论学使我更加关注媒介在舆论形成、传播和调控中的作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正确运用媒介资源。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舆论学课程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面对各种舆论现象时,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不盲目跟风。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4.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学课程使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舆论学原理

舆论学原理舆论学是一门研究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舆论学原理是指在舆论传播和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理。
了解舆论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引导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首先,舆论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是舆论形成的动力。
舆论形成的动力是指推动舆论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事件、媒体报道、个人言论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
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能会相互影响,产生共鸣或者冲突,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
其次,舆论学原理中的重要原则是舆论传播的路径。
舆论传播的路径是指舆论在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和路径。
舆论可以通过媒体、社交网络、口口相传等多种方式传播。
不同的传播路径会影响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会影响舆论的影响力和稳定性。
了解舆论传播的路径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提高舆论传播的效果。
另外,舆论学原理还涉及到舆论的影响机制。
舆论的影响机制是指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方式和途径。
舆论可以通过引导公众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舆论也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了解舆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正确引导舆论,避免舆论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舆论学原理还包括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舆论引导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引导舆论走向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体利益的方向。
了解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总之,了解舆论学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引导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舆论学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舆论挑战,更好地引导舆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舆论学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舆论引导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学舆论学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版第一章认识舆论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1、舆论是能够感觉到而个人难于把握的存在物。
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舆论的总和称为“舆论环境”。
2、传统社会的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基本上是社会中的保守性因素。
3、现代舆论其滞后性似乎消失了,成为可现代社会变动的先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体系中的“公众”与“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
他充分肯定了舆论的强大力量,认为它是正规法律以外的法律。
“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我说的就是风俗、习惯,而尤其是舆论”卢梭将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公意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结论: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
捷克作家昆德拉:个人通常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思潮中,而把自己真实的意见隐藏起来,这种现象他称为“媚俗”。
我们中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
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味着生活在谎言之中。
4、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黑格尔: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做的确认真的东西。
公共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
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
舆论学第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舆论学第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舆论是指人们对于某个事物、事件或观点所形成的普遍意见和态度。
在公共领域中,舆论的力量十分强大,它可以影响和塑造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决策行为。
舆论学是研究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通过对舆论的定义及其要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舆论的力量。
一、舆论的定义舆论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
在个体心理层面上,舆论可以看作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认知和态度。
在社会层面上,舆论是人们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共识的体现和表达。
在公共领域中,舆论通常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进行传播,形成公众对于特定话题的共同看法和评论。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价值观、经验和情感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而媒体的报道方式、政府的舆论引导和社交网络的传播机制也会对舆论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对舆论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社会舆论的特点和趋势。
二、舆论的要素舆论的要素包括话题、信息源、媒体、受众和影响。
1. 话题:舆论的形成离不开话题的存在。
话题可以是事件、观点、人物等,在公众关注的话题中,舆论往往形成。
话题的选择和设定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话题会引起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舆论。
2. 信息源:信息源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包括媒体、专家、政府和社交网络等。
媒体起到了在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递信息。
专家和政府的声音也会对舆论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社交网络的崛起使得个体也能成为信息源和舆论的传播者。
3. 媒体: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对于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报道方式和立场倾向,这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媒体的话语权和传播渠道也会影响到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力。
4. 受众:受众是舆论形成的关键环节,他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态度的表达直接影响到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舆论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和议题的看法、态度和意见。
它具有广泛性、影响力、情绪性、动态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
1.2 舆论传播的过程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三个主要环节。
舆论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受到个体认知、社会交往、传媒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舆论的传播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等多种形式。
最后,舆论也可能会被政府、传媒、公共机构等引导和操控,以达到某种目的。
1.3 舆论建构的理论舆论建构理论强调了媒体和社会机构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
它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解释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机构也通过舆论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和权力。
1.4 舆论引导的理论舆论引导理论则关注了政府、传媒等权力机构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舆论甚至可以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工具,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二、舆论学的研究方法2.1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舆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调查工具,对大众的舆论态度和看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舆论的结构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3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推动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2.4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舆论现象的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件和场域的实地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5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注重对某种因果关系的验证,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干预条件对舆论的影响。
三、舆论学的应用与发展3.1 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舆论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政治议题在公众中的传播和建构过程,以及政府和政治精英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舆论学期末总结

舆论学期末总结舆论是指在社会中,由舆论者对某一事件、问题或观点所作的评价、评论和看法在社会公众中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对于舆论的研究也愈发重要。
本学期我上了舆论学这门课程,通过对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对舆论的本质、形成、传播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学期末的总结中,我将对我在舆论学方面的学习收获进行梳理和总结。
首先,我从舆论学中学到了舆论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
舆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舆论能够对社会事件、政治决策、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影响。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传媒、公众态度、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在传播方面,现代社会媒体的兴起使得舆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影响舆论的重要渠道。
其次,我对传媒对舆论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传媒作为舆论的主要传播渠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媒的报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报道内容都会对舆论产生影响。
例如,媒体的报道偏向性、曲解事实、制造假新闻等行为都可能导致舆论的片面性和误导性。
因此,传媒的责任和职业道德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另外,我在舆论学中学到了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舆论。
在现代社会中,舆论无处不在,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决策。
正确看待舆论,不盲从、不片面,是我们在面对舆论时应有的态度。
我学到了如何提炼出舆论中的有益信息,如何辨别舆论背后的利益驱动力,并针对不同的舆论场景作出妥善的应对和处理。
最后,我从舆论学中还学习到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在舆论学的研究中,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舆情监测,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筛选和分析,能够得出舆论的走向和趋势,从而更好地作出决策。
舆论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通过学习舆论学,我不仅在理论上对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在实践中锻炼了一些基本技能。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后感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后感读完关于舆论学中舆论导向的研究内容,那感觉就像是在舆论的大迷宫里走了一遭,然后突然被人给点亮了一盏明灯,有点恍然大悟,又有点细思极恐。
咱先说说这个舆论啊,以前就觉得舆论不就是大家在那儿七嘴八舌地讨论事情嘛。
但看了这研究才知道,这里面的水可深了。
舆论导向就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悄悄地指挥着舆论的走向。
这就好比一群羊在草地上吃草,那牧羊犬就相当于舆论导向,看似羊儿们自由自在,但牧羊犬往哪儿跑,羊儿们大体上就会被引向哪儿。
从社会的角度看呢,舆论导向的力量简直超乎想象。
你想啊,在一些大事件中,如果舆论导向朝着积极的方向,那就像一阵春风,能让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
比如说那些宣传好人好事的舆论引导,一下子就能让大家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爱的,也能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
但要是舆论导向跑偏了,那就像是一场暴风雨,可能把平静的社会湖面搅得乱七八糟。
像有些不实的谣言被故意传播,然后舆论被带歪,这对当事人或者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而且这舆论导向也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
它得考虑到大众的心理、文化背景、当下的社会形势等好多因素。
就像做菜一样,各种调料得搭配好,火候也得掌握好,才能做出一道可口的菜。
舆论导向者就像是大厨,得精心调配各种元素,才能让舆论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我还特别感慨那些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的人或者机构,那得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啊。
他们要能从海量的信息中分辨出什么是大众真正需要关注的,什么是可能会误导大众的。
这就像是在一堆沙子里找金子,还得把金子加工成漂亮的首饰展示给大家看。
这也让我有点担忧。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渠道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传播者。
那这舆论导向就更难控制了。
万一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利用舆论来达到自己不良的目的,那可咋整呢?就像网络上那些键盘侠,有时候会在没有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盲目地跟风传播一些片面的观点,这很容易就干扰了正常的舆论导向。
总之呢,读完这个舆论导向的研究,就像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舆论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舆论学的相关名词解释舆论学是一门研究舆论形成与传播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相关名词,这些名词是理解和应用舆论学所必备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舆论学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舆论舆论是指公共领域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共识和观点,是社会成员通过言论和表达途径形成的一种集体意愿。
舆论是多元化的,它可以包括个人观点、媒体报道、专家评论等。
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塑造公众的认知、影响政策决策,并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公众参与及讨论公共事务的场所,它包括媒体、社交网络、公共广场等。
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交流信息,形成舆论。
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对于民主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至关重要,它可以促使各种声音被平等听取,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舆论。
三、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和策略,主动塑造和影响舆论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媒体报道、舆论导向、舆论场域等方式实施。
舆论引导往往具有政治、经济等目的,旨在掌握公众舆论的导向,实现特定的利益。
舆论引导的出现引发了对信息真实性和公正性的关注,强调公众应保持独立思考,形成理性判断。
四、公关公关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手段,管理和塑造公众对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公关旨在维护组织或个人的声誉,促进良好的公共关系。
在舆论学中,公关被视为一种应对危机、传递信息、处理关系的重要手段。
公关需要建立与公众的信任和沟通,并在不同社会舆论环境中进行策略调整。
五、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报道所具有的吸引力和传播性,它是新闻是否能够引起公众关注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新闻价值可以包括时效性、冲突性、重要性、接近感、稀有性等多个维度。
了解新闻价值有助于理解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排列,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对新闻进行评估和判断。
六、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和传播的公众舆论,它包括各种形式的网友评论、媒体报道、社交网络讨论等。
舆论学总结

舆论学总结引言舆论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公众意见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舆论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政府、企业、媒体等组织和个人来说,了解舆论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舆论学的重要观点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舆论学知识。
舆论的定义与分类舆论是指社会大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共同意见或观点。
舆论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也有消极的作用,可以导致恶性循环和社会动荡。
根据形成的方式和传播的方式,舆论可以分为自发性舆论和有组织的宣传舆论。
自发性舆论是指由大众自发形成和传播的意见,有组织的宣传舆论则是由政府、企业或媒体等有组织地进行宣传和引导。
舆论的形成原理舆论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态度、媒体的报道和传播、社会网络的影响等。
个体的经验和知识对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个体会基于不同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不同的观点。
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信息加工对舆论的倾向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社会网络也对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意见交流和信息分享,进一步扩大和影响舆论。
舆论的传播与影响舆论的传播是指舆论在社会大众中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舆论的传播路径多种多样,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口碑传播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更快速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众的行为和决策方面。
舆论可以影响公众的消费行为、选举投票、政策支持等方面,对于政府、企业和媒体等组织来说,舆论的影响力是评估和改变公众行为的重要指标。
舆论管理与应对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政府、企业和媒体等组织需要积极管理舆论,应对舆论危机。
舆论管理包括舆论监测、舆论引导和舆论应对三个方面。
舆论监测是指对舆论动态的及时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通过舆论监测可以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舆论风险。
舆论学pdf

舆论学:探索舆论形成、影响与引导的学问舆论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舆论产生、发展及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深入理解公众意见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这些意见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媒体传播等多个因素。
公众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在特定话题上形成舆论。
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影响政策制定,推动社会变革,甚至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舆论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文本挖掘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舆论的内在规律。
此外,舆论学还借鉴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手段,如情感分析、主题建模等,以更准确地把握公众意见。
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公众参与社会议题的渠道也更加多样。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因此,如何引导和管理舆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在面对舆论时,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首先,他们应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以减少误解和谣言的传播。
其次,他们应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关切,及时回应和解决公众的问题。
此外,他们还应培养专业的公关团队,以应对突发舆情,维护组织的形象和利益。
总的来说,舆论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舆论的本质和影响,还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信息时代,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对它的研究和管理也愈发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舆论学的认识和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
舆论学的课堂感想

舆论学的课堂感想
舆论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舆论的学科,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门学科的课堂里,我深切感受到了舆论的强大
和重要性。
首先,在舆论学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媒体的基础知识,
如新闻报道的原则、媒体的类型、传媒的影响力,这些知识点都让我
对媒体有了更为深层次的了解。
我明白了一个事实,就是在信息社会中,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直接影响到公众的
心态,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舆论的表现形式及其传播规律,了
解到舆论的传播是一个连锁反应,从一个点开始,最终能够扩散到全
社会。
这启示我们,在传播信息时,一定要注意宣传内容和方式,避
免一些不良信息的扩散。
此外,也要注意掌握传播的时机和途径,尽
可能地促进有益信息的传播。
最后,在舆论学的课堂中,我学习了舆论引导和舆情管理的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舆论具有极大的引导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
头脑,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地分析信息,保证良好的舆论氛围,避
免一些无意义、歪曲的舆论现象的出现。
总之,舆论学的课堂让我领略到了媒体的重要性和舆论的强大,
更让我认识到自己在传播信息时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传播信息的
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良好的姿态影响社会,为人们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舆论学习计划

舆论学习计划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舆论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也直接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舆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舆论,我们可以加深对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全面提升自己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能力。
二、学习目标:1. 掌握舆论的概念和特点,明确舆论与其他传播方式的不同之处;2. 理解舆论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提高我们的舆论应对能力;3. 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舆论分析能力,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舆论现象,不被其左右;4.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5. 培养自己的舆论传播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
三、学习内容与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学习内容和方法:1. 学习舆论学的基本概念:通过学习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机制,掌握舆论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研究舆论案例:通过研究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舆论案例,深入了解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提高自己对于舆论的应对能力。
3. 分析舆论现象:通过对各种舆论现象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舆论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辨别是非能力。
4. 进行舆论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各种舆论引导活动和公益事业,提高自己的舆论传播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四、学习成果: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的学习成果:1. 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舆论现象,不被舆论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2. 提高自己对于舆论的应对能力,遇到舆论突发事件时能够应对自如,不乱于应对。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
4. 提高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公益事业和舆论引导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5. 不断提高自己的舆论传播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学习实施计划: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制定以下的学习实施计划:1. 每天至少花10分钟的时间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舆论学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咱们生活中总有那么些热点,大家议论纷纷,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简直是“八卦成风”,一个小新闻转眼就能变成大事件。
想想啊,前几天还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瞬间评论区炸开了锅,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舆论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声音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心理活动,简直就像拆盲盒,充满惊喜。
说到舆论,肯定得提提“公关”这块儿,哎呀,公关行业真是个“大染缸”,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交织,有的像春风化雨,有的却是风声鹤唳,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能引发轩然大波,像是某个明星的一条微博,没准就能成为网友们嘴里的“热话题”。
在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的可不是你我,而是那些舆论引导者,嗯,他们的影响力简直不容小觑,话说回来,舆论就像潮水,有时候汹涌澎湃,有时候却平静如水,得看风向和时机。
舆论学还特别强调“话语权”的重要性,别小看了这两个字,话语权就像是一个“通行证”,能让你在社会上更有发言权。
你看,媒体、名人、专家学者,他们的话能左右很多人的看法,简直像是“发号施令”,所以说,如何把握这些话语权,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好比是个大乐队,指挥家的一挥手,乐器们就开始演奏,舆论的走向全在一念之间。
不得不提的是网络舆论的影响。
嘿,别以为网络只是个发泄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想想看,一条视频、一个图片,就能在几分钟内被无数人转发,大家的观点纷纷涌现出来,瞬间形成了“集体记忆”。
而这种集体记忆,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真是让人深思。
网络舆论有时候犹如洪水猛兽,一旦失控,结果不堪设想。
因此,舆论学的研究者们常常会提醒大家,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毕竟“三人成虎”,你我之间的共鸣,可能就会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舆论风暴”。
大家可能会问,舆论学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它的应用广泛得很,企业公关、相关部门、社会运动等等,处处都能见到舆论学的身影。
舆论学文档

舆论学1. 引言舆论学是一门研究公众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广泛应用于新闻传媒、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舆论学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舆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2. 舆论学的定义舆论学是研究公众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们在社交媒体、新闻传媒等平台上进行意见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舆论学不仅关注舆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还关注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3.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舆论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然而,舆论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舆论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以后,舆论学逐渐成为新闻传媒、政治学等领域的重要学科。
4. 舆论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个人的认知和态度等。
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新闻传媒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选题、报道方式和观点倾向等来影响公众的舆论。
除了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也成为影响舆论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从而影响其他人的看法。
同时,个人的认知和态度也会对舆论形成产生影响。
不同的认知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舆论倾向。
5. 舆论学的应用舆论学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新闻传媒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媒体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更准确、客观的报道。
其次,在政治学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政治家和政府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从而制定更符合大众需求的政策。
此外,舆论学还在广告、公关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广告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广告商了解公众的喜好和购买意向,制定更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
在公关领域,舆论学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应对舆论危机,保护品牌形象和声誉。
6. 总结舆论学作为一门研究公众舆论的学科,对于理解舆论形成、传播和影响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舆情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舆情对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舆情、应对舆情,我在大学期间选修了新闻舆情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闻舆情课程涵盖了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舆情概述:介绍了舆情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形成原因等,使我对舆情有了全面的认识。
2. 舆情监测与分析:学习了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包括网络舆情监测、媒体舆情监测、社交媒体舆情监测等。
3. 舆情应对与处置:了解了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制定应对策略,包括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技巧、舆论危机处理等。
4. 舆情传播规律与心理机制:分析了舆情传播的规律和心理机制,使我对舆情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5. 舆情研究方法与案例:学习了舆情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实际操作的训练,使我受益匪浅。
二、提高了舆情监测与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
例如,通过学习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我能够迅速了解某个事件或话题的网络热度、传播范围、传播渠道等;通过学习社交媒体舆情监测方法,我能够捕捉到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和舆论走向。
这些技能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了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或舆论危机时,如何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是新闻舆情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各种应对策略和技巧,如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技巧、舆论危机处理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尝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案例中,提高了自己的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
四、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新闻舆情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学习,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舆论学学期总结范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舆论的力量愈发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本学期,我在舆论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深入了解了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也对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舆论学学习的总结。
一、理论学习本学期,我系统地学习了舆论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舆论的定义、特征、功能、类型等基本概念。
通过对舆论学经典著作的研读,我了解到舆论不仅是公众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意见和态度,更是社会心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
同时,我也学习了舆论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如议程设置理论、意见领袖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分析现实中的舆论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实践应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辩论赛、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环节,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舆论现象,如何运用舆论学知识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舆论的影响力,也认识到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三、个人成长本学期,我在舆论学学习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收获:1. 学术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我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学会了如何从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2. 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
在课堂讨论中,我学会了质疑、批判和反思,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3. 社会责任感增强。
我认识到舆论工作者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决心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不足与展望尽管在本学期的舆论学学习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提高:1. 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加强对舆论学相关理论的研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我将关注国内外舆论热点,努力提高自己的舆论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总之,本学期舆论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舆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舆论学讲授情况汇报

舆论学讲授情况汇报
近期,我对舆论学的讲授情况进行了汇报。
在这段时间里,我主要围绕舆论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了讲授,并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知识点讲解和案例分析。
首先,我对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
我向学生解释了舆论学是研究社会舆论现象的学科,包括了舆论的形成、传播、演变和影响等方面。
我还强调了舆论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
其次,我对舆论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我向学生介绍了舆论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重点讲解了舆论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和学术思想,以及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贡献。
在理论体系方面,我对舆论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我向学生介绍了舆论学的相关理论体系,包括传播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在舆论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我对舆论学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讨论。
我向学生介绍了舆论学在新闻传播、公共关系、网络舆论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舆论学的实践应用。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我还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例分析等方式,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舆论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对舆论学的讲授情况得到了学生和同事们的好评。
他们认为我的讲授内容丰富、生动,有助于他们对舆论学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舆论学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舆论学讲授情况汇报

舆论学讲授情况汇报
近期,我对舆论学的讲授情况进行了汇报,以下是具体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对舆论学的讲授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准备,包括舆论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相关案例分析等。
在课堂上,我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和多媒体展示等,使学生对舆论学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我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最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跟踪和评估。
我通过课堂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综上所述,我对舆论学的讲授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和分析,通过精心设计的
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版第一章认识舆论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1、舆论是能够感觉到而个人难于把握的存在物。
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舆论的总和称为“舆论环境”。
2、传统社会的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基本上是社会中的保守性因素。
3、现代舆论其滞后性似乎消失了,成为可现代社会变动的先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体系中的“公众”与“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
他充分肯定了舆论的强大力量,认为它是正规法律以外的法律。
“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我说的就是风俗、习惯,而尤其是舆论”卢梭将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公意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结论: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
捷克作家昆德拉:个人通常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思潮中,而把自己真实的意见隐藏起来,这种现象他称为“媚俗”。
我们中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
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味着生活在谎言之中。
4、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黑格尔: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做的确认真的东西。
公共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
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
谁在这里和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
·丹纳:真理越辩越明。
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可能会集中社会的理智,因而舆论应当得到尊重,这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
第二节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1、舆论定义: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2、①舆论的主体:公众——是自在的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
两大标志: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②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③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信念:我们的一些信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将看到什么。
(李普曼)态度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较为表层的结构,是行为前的思想倾向。
态度的表现形式多样。
以言语形式的表达,构成显舆论;以情绪形式的表达,构成潜舆论;以规模行为来表达,构成行为舆论。
④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
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
一定范围内有四分之一的人议论某一事物或持有一种意见,使人能够获得“相当多数”的概念,标志着舆论已经形成。
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这时,这种意见可称为“舆论”。
达到黄金分割线时,为主导性舆论。
⑤舆论的强烈程度: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一般的,某种意见处于极点是不大正常的状态,需要加以疏导,保持一定程度的舆论分流,以便使社会处于稳态。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
舆论导向,不仅只对于不够正确的舆论给予引导,也应包括对于舆论强度的适当控制,避免过度的舆论趋同,带来舆论震荡。
⑥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发生总是滞后于舆论客体的。
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通过它的持续性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舆论的持续性有时被称为舆论的韧性,它与客体的情况相关,⑦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存在的综合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蔽地影响着舆论客体。
如果一种舆论在它存在的范围内没有产生对客体的任何影响,那么这种舆论便谈不上舆论。
舆论也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和,而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持续的过程。
(麦克布赖德)舆论的功能表现是自在的,而引导舆论则是自为的。
⑧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舆论的质量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级情绪的理智程度。
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形态,因而它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它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文化和道德的传统对它的影响相当巨大,同时各种偶然的外界因素也会经常不断地引起它的波动。
不稳定和多变是现代舆论的表面特征。
①——⑦构成了舆论的必要要素,缺一不可。
提起舆论,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前三者而忽略的后四者,后四者是区别舆论与个别人意见、一般性议论的重要标志。
舆论的质量不是舆论存在的必要要素,但是质量是每种舆论所具有的。
从舆论导向的角度考虑,评论舆论的质量尤为重要,这是对舆论进行引导的前提。
舆论对个人的独立意识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它可以迫使个人从众而失去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舆论是一种人们感觉到,但又时常难以进行确切分析的精神集合现象。
·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
调查世界范围内的公众关于某一舆论客体的舆论,是相当困难的。
能够把握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舆论就很不容易了。
·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的阶级、政党的主导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通常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我们常说的意识形态。
舆论是社会自在的精神形态,会受到意识的强烈影响,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
舆论诉诸的是人民的声音,来自平民的明确而直率的意见。
强调的是它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区别。
·公众不等同于舆论。
公众是常数,但通常讲的所引导的舆论是变数。
·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第二章舆论的形成第一节研究舆论的形成:不同的学科视角舆论·理性主义:精英人物或团体造就舆论,或者是精英人物从舆论中发现理性(时代精神)。
·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途径研究舆论的形成,显得更为全面。
社会心理学关注意见形成中的社会情境因素。
(社会情境:是被个体所意识到的,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
“沉默的螺旋”(诺挨勒—诺依曼):以人害怕在社会中孤立的心理为主要依据——体现舆论的社会整合作用。
·综合性第二节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1、公众总体:公众总体的状况是现时代舆论环境的质量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公众总体的变化较为直接地影响舆论环境2、舆论环境:舆论学中,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许多具体舆论的有机总体。
作为舆论整体的舆论环境,不可能迅速发生很大变化。
3、现实社会时空情况:舆论场——用以说明具体舆论形成的一种情形。
4、现实舆论的源流情况:舆论波——指具体事件引起的民心波动,它包括人们的意见波和社会行为波两种因素,由舆论中心以扇面形状向四方滚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论环境。
第四节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1、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一种新舆论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刺激。
这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
这是意见的积蓄期。
除了对外界信息的考察外,还需要了解公众已有的信念体系的状况。
外界的信息刺激引起何种反应,不仅仅取决于信息本身,而是要通过接受者已有的既定信念(包括价值观、生活经验和对信息的“想象”)进行判断,从而表现出某种情绪或发出某些议论。
2、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①信任,不加验证地确信,并继续传播②人们在没有客观物理性标准供比较时,往往以他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参考依据。
③群体中的情绪感染,怂动心理在群体中,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由于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具有很大的政治权威,大众传播媒介也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质。
因为它们对个人意见和群体意见的影响比任何国家的都强大。
党和政府及其领导人对舆论的影响,在中国政治性问题的舆论形成方面,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往往在这些问题上,起着中介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具有广泛社会性质的影响公众观念的有组织的力量,只有大众传播媒介,其他社会团体的影响力均无法与之相比。
所以,考虑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一个党和政府及其领导人,一个大众传播媒介,都不可忽视。
4、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李普曼)舆论一旦形成,就世代相传,成为一种固定化的心理制约力量,即风俗。
而道德是传统文化中最稳定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