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相平
王澍建筑思想探究

王澍建筑思想探究摘要:王澍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个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的建筑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为了找寻王澍建筑作品中那些打动人们的缘由,特以他的建筑作品为基础来分类研究他的建筑思想。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论证王澍是一个专注于建筑营造和建筑更深层次意义表达的建筑师。
关键词:王澍;营造;中国园林Abstract:Wang Shu,who is currently the only on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er in China,his architectural thought is worthy of our in-depth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find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works of those who moved people's reasons,so exploring his architectural though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 works .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discussing Wang Shu is a architect who concentrates on the architecture to construct and the construction deeper meaning expression .Key words:Wang Shu;constructio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引言王澍在他所著的《造房子》自序中写道:“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
诗意的建造——王澍及其建筑创作观念研究

诗意 的建造
— — 王澍 及其 建筑创 作观念研究
◇代 锋
摘 要 :王 澍 在 建 筑 上 标 榜 “业 余 ”. 以一 种 “业余 ” 的 态度 去应 对城 市 建 筑 的 盲 目与 快 速 扩 张 。 王 澍 的 建 筑创 作 植 根 于 中 国本 土 文 化 ,尊 重 自然 ,结 合 传 统 的 手 工 技 艺 ,试 图 营造 中 国传 统 文人 心 中的 “山 水 画 卷 ”, 以解 决 中 国在 快速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出现 的 诸 多 问题 。
一 王澍 其人及 其不经 意的批判 、
王澍 自诩 为文人建筑师 ,在建筑 上标榜 “业余 ”。王澍 的标 榜 ,本 身就抛 出 了一个 问题 :如果 王澍 对 自己所做 之 事称之 为 “业余 ”,那 么那些所谓 “正规 ” “专业 ”的建筑 师所 做之事 又可称 为什么 呢?何 为业余 ?这是个 问题 ,也 值得 人去反 思 。王 澍所谈 的 “业余 ”是相对 于 “正规 ”建 筑 师 所 从 事 的 建 筑 活 动 而 言 的 ,王 澍 也 给 出 正 面 的 回 应 。 “我 觉得所谓 主流社会 所做的建筑 和城 市研 究 ,整个大 的方 向是 有 疑 问 的 。过 去 二 十 年 里 ,首 先 是 整 个 城 市 结 构 全 面 崩 溃 。 那 么 在 这 样 一 个 状 态 之 下 ,你 必 须 要 一 个 不 一 样 的 立场 。当我说 ‘业余 建筑 ’的时候 ,实 际上 是在讨 论专 业 建筑 师该有 的对社会 的伦 理 、良心 和责任 ,同 时你 要 意识 到你 手上掌握 的专业 的设计 权利 的严肃性 ,你要对 这种 主 流的 专业 制度 保持独立 性 。” 王澍 曾在 读书期 间就对 中国 的现代 建筑进 行 了批 判 : “中 国没有 一个现 代建筑 ,也 没 有 一 个 现 代 建 筑 师 。”目王 澍 也 因此 没 有 拿 到 硕 士 学 位 ,他 的反叛 ,也一时被 传为佳话 。王澍 ,1963年 出生于乌鲁 木 齐市 ,先后就读 于东南大学 、同济 大学 ,从本科读 到博士 。 从王澍 的学 习经历 上看 ,其 有着相 对辉煌并 令人羡 慕 的简 历 ,本科 、硕 士毕业 于东南 大学 ,博 士毕 业 于同济 大 学 。 这 在 国内都被 称为名牌 大学 ,在建筑 学这个 专业上 又是 排 名前几 位 的高 校 。可 王澍本人 却对哲 学 、中国书法 、中国 古代 山水 画及 其理论 情有独钟 。王澍 现任 中国美术 学院建 筑学 院院长 、博士生 导师 ,他 喜欢乐 器萧管 ,擅长 山水 画 和书 法 。他是 中 国本土 建筑 师走 向国际视 野 的代表 人物 ,
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解读王澍建筑作品的“瓦片情结”

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解读王澍建筑作品的“瓦片情结”邢至怡【摘要】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度普里兹克建筑学奖.其作品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分析其作品表现出的“瓦片情结”,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期刊名称】《建材技术与应用》【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建筑作品;王澍;后现代主义;瓦片情结【作者】邢至怡【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引言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他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一奖项于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被认为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王澍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其代表作品有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瓦园”、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宁波美术馆、宁波历史博物馆、2010年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等。
在中国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今天,深入分析和理解王澍的建筑作品,对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和理解王澍的作品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进行,本文试图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对王澍建筑作品所表现出的“瓦片情结”进行分析,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1 为什么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解读王澍建筑作品发起普里兹克建筑学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Pritzke)在宣布王澍获奖消息时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中国建筑评论家史建曾为5家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纽约策划了一个展览。
在这个专为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有一家却叫“业余建筑工作室”。
其他建筑师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业余工作室的建筑师王澍却不慌不忙铺开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画,对老外讲起了画中的空间布局。
他的讲解让外国建筑师大跌眼镜。
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种洞悉世界的角度,甚至展现着某种含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思维方式移植到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思想在他49岁时获得了世界级的承认,2012年2月,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公民。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
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很奇怪,当你真正走上一条独创的道路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竞争的市场。
很多项目摆在面前等着你挑选。
”获奖后,王澍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当一些人重新考虑要不要走我这条道路时,我已经骑着一匹快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团烟尘。
”人要过有信念的生活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设计,因为50%的土地没有任何建筑,全部是水渠、田地、草木丛生的小山,房子仅仅是环境中的次要因素。
但迈进这里,顿感青瓦白墙间流露出书院般的古雅气息。
而远离一步,房屋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天作之合。
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分阶段完成。
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
画图时,他也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王澍的一个思想性项目——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作者: 刘东洋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105-11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思想性 王澍 文学批评理论 博士论文 结构语言学 建筑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摘要:他从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学到了什么 王澍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对阿尔多·罗西[AldoRossi]《城市建筑学》’一书的精读基础之上的。
王澍在罗西当年对欧洲城市组成及形成过程的结构语言学式分析中看到了一种理解城市的新可能。
在此基础之上,王澍整合了诸如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聚落和城市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并提出了若干设计主题与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澍当年的博士论文是一项为其日后建筑探索铺设了基础的思想性项目。
本文所要概述的正是王澍当年解读罗西的语境以及他从中获得的启示。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王澍的探索之路

以复制 。独立的人格 、独立 的思想理念、独特的研 究方 法 或 许 是 让 其 取 得 今 天 成 就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留 意 王 澍 的 个 人 经 历 及 其 思想 理 念 , 可 以发 现 和 梳 理 出几 点其 所 见长 的研 究方 法 :
重实验实践结合 ,积极地研究探 索新材料、新工艺 。 王澍 的多项作 品中让人最感兴趣 的部分,是他
对 古 旧建 筑 材 料 的 循环 利 用 。 他 开 创 性 地 将 传 统 手
设计意 向类 比得 出设计方案不 同, “ 业余建筑师 ” 王澍花 了更 多精 力去研 究和解读意 向背后的力量或 说是类 比的机制 。文人的审美和世 界观早 已渗入历
史 上 的 士 大 夫 阶 层 , 而 王 澍 则 通 过 自己 的 分 析 去 解 读 这 种 思 维 背 后 的 力 量 。而 这 一 方 面 成 为 王 澍 自 己 坚 持 去 亲 身 体 验 文 人 文 化 的 原 因 ; 另 一 方 面 也 成 为 他 设 计 的 源 泉和 灵 感 。
少植物和动物 的人不会伤害别人 ,而 这些正是王澍 对 《 容膝斋 图》等古文献研究后所想 所得在其规划
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 ( 2 )实验 研 究 法—— 扎 根 传 统 ,勇 于 创 新 ,注
在他 的生活中,他不知不觉地 浸染 了浓厚 的传统 文 人 的气 息。赖 德霖在一篇论文 中将王澍归类为 “ 文
王 树 是 一 位 真 正 的学 者 , 这 种 文 人 情 怀 也 影 响 着 他 的气 质 和 处 事 方 式 。在 他 的 一 生 中 ,书 法 、 绘 画 、 园林 游 , 是 茶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正 是 这 些 习 惯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 “建筑是有生命的, 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 好的状态,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 的最佳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10 年以后,瓦爿墙上青苔满布,屋顶 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筑才真 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
北面外墙则是用复合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墙”,一支支竖条毛竹片全部贴在水泥墙上,这 叫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新乡土主义”的建筑理念和清新、 自然、质朴、生态的设计追求。
第七章赏析篇之二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王澍生平简介?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第七章
赏析篇之二
———— 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生平简介
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 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 中国公民。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1、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宁波馆,它是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农村为 主题的案例馆。以宁波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见长的滕头 村为切入点。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相对应,滕头案例馆追求的 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 朱路路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朱路路摘要:通过解读王澍的建筑作品,了解其设计思想及建筑语言,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与气韵,从而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想建筑语言一、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找到城市的记忆,以致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处哪座城市、国内还是国外。
城市建筑缺乏文化特色,丧失了历史感。
2012年王澍获得了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普利兹克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王澍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找出他是如何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交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辉映,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而要想深入了解王澍的建筑思想和语言,我们必须从其作品入手,细细品味和探寻。
二、对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做为其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使用。
共五千多名师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校区建筑呈散点状分布,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建筑群。
“造园”一词正如校区的建造过程,设计师取象山之景围合院落,空间上起承转合,连绵蜿蜒,首尾相衔,给人一种质朴静谧、回味无穷的视觉效果,颇具宋代山水绘画的气息。
象山二期建筑群像极《千里江山图》,绵延、起伏、回转,走廊从建筑内部延伸到外部,从建筑外部向建筑内部穿梭,宛如江山图中的盘山路,而构成建筑主题的S形,像是山脉的远景推拉,构成连续的运动。
而为了让这种运动更有节奏,如蛟龙卧于丘陵,王澍用人工方式在原本的平地上顺着山水之势做出坡度。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建筑学专业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一、王澍的建筑思想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
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
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
关于王澍的参考文献

关于王澍的参考文献王澍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和学者,被誉为“建筑界的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于传统建筑的创新思考而备受国内外建筑界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参考文献的形式,介绍王澍的主要作品和理论观点。
参考文献一:《王澍:尺度与诗意》这本书是对王澍的全面介绍,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思想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他对于建筑的独特见解。
书中详细描述了王澍的设计理念,包括对于空间、材料和人文环境的思考。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王澍的设计思路和创作过程。
参考文献二:《王澍的传统与创新》这本书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出发,对王澍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传统建筑的重视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通过对王澍作品的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设计思想和创作原则。
参考文献三:《王澍的建筑哲学》这本书探讨了王澍的建筑哲学观点和他对建筑师角色的理解。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文的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建筑师社会责任的看法。
通过对王澍的访谈和演讲的整理,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观点。
参考文献四:《王澍与当代建筑艺术》这本书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王澍的作品。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对于美的追求,以及他如何通过建筑创造出独特的空间和体验。
通过对王澍作品的艺术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五:《王澍的城市规划理念》这本书介绍了王澍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的思考,以及他如何通过规划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人居品质。
通过对王澍城市规划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
通过以上参考文献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王澍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建筑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建筑的创新思考,使他成为当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摘要新一代大师王澍作为中国第一位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其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本文将对大师王澍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其背景环境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分析来理解他对于建筑的观点,从而深入大师的思想,了解大师的深度。
关键词背景观点材料研究后现代主义内容提要一、从经历看王澍王澍背景很特别。
现在中国主流的建筑师大部分在国外留学,有国外背景。
王澍是一直在国内,他走的路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王澍是一个责任化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有紧密联系。
我想王澍获奖后,对中国建筑界从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财富,不要再跟着西方建筑界后面施恩佳慧。
对这种风气是一个很好的扭转。
对不是出国镀金的建筑师们,给他们一种鼓舞和信心。
但是我觉得对于王澍他的成功是一个特例,并不普遍。
因为如今建筑界的主流是:名校出身——出国镀金——回国实践——作品展示——媒介宣传。
王澍有自己的机缘,他能坚持不走寻常路是不多见的。
王澍建筑生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与辨别能力,学会在适应的条件下正确学以致用,将其优势以及思维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其不适应性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做出自己的评判,让自己的设计更合理更有意义,为自己的建筑师生涯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二、王澍----建筑之我见(王澍建筑观)1、王澍: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
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
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
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
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
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
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
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
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
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
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王澍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王澍的探索之路
杨洁丰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本文从王澍的生平简介开始,接着从文献法、类比法及实验法这几个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王澍及其建筑作品进行了分析,试图理清传统文化对王澍设计的影响与启发以及实验精神在建筑创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全文,谈了王澍的成功带来的启发.
【总页数】2页(P221-222)
【作者】杨洁丰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5106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王澍的探索之路
2.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丹下健三的探索之路
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芦原义信的探索之路
4.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的探索之路
5.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Kerry Hill的探索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造房子王澍读后感

读完王澍的《造房子》这本书,我对于建筑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王澍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建筑和自然的深刻尊重,以及他对传统和现代融合的独特见解。
王澍的建筑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破坏自然。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如何将现代设计和传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的建筑。
此外,王澍对于建筑和城市化问题的看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城市化不应该简单地追求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应该注重保留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展现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王澍的建筑理念和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关注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以及更加重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融合。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文化和哲学的书。
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

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作者:王苒琳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2012年普利兹克获奖①建筑师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应用“建筑现象学”理论,分析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手法,探讨“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在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意义,进而指出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Wang Shu's works for example to analyze his design ideas and technique of architecture with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Phenomenon. He was presented the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places experience and rememory is discusse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s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design.关键词:王澍及其作品;中国传统建筑;场所体验;感知与记忆Key words: Wang Shu and his work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experience of places;perception and memory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90-040 引言20世纪初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随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将其延展。
60年代以来,现象学与建筑学找到了契合点,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领域中,斯蒂文·霍尔等人将现象学在建筑学领域继续传承。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附属物。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王澍强调自然环境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的特征和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掩盖它们。
他的设计中常常融入自然元素,如树木、水体和岩石,以营造自然与建筑和谐共存的氛围。
2. 强调场所感,王澍的设计注重场所感,他认为每个设计都应该与其所在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契合。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感,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氛围和特点。
3. 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设计不仅关注自然环境,也注重人文关怀。
他认为设计应该为人们创造舒适、宜居的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得到愉悦和满足。
因此,他的设计常常融入人文元素,如文化符号、历史传承等,以增强设计的人情味和温暖感。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尊重自然、强调场所感和注重人文关怀为核心,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创造出与自然和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为后来的设计师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借鉴。
浅谈王澍的建筑艺术风格

浅谈王澍的建筑艺术风格作者:郝倩倩来源:《大观》2015年第09期摘要:通过解读王澍的建筑,分析其建筑艺术风格,了解其建筑艺术风格背后蕴含的文化与气韵,从而引起我们对于建筑以及其他设计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一、关于王澍王澍,是2012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是1983年之后继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第二位中国获得者,也是获得这奖项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在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前,王澍并没有像与他同时期的建筑师那样,有着众多的建筑作品,他没有出过国,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
在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学奖之前甚至只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大学老师,身为建筑系高材生,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在高速发展的现在去承接比较赚钱的高层建筑的设计,而是和他的夫人一起,开设“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 [1]在这种信念下,他只是开始营建自己的居室,后来慢慢收集宁波一带的旧砖瓦,并且把他们有尊严的重新组合在宁波博物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里。
在象山校区内,王澍还雇用农人在校园里栽植农作物,而有一些同学会抱怨的说:刚从农村考出来上大学,来到象山校区却发现又回到了农村。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普利兹克奖的评委们选择了王澍。
综观王澍可数建筑就不难发现,王澍的建筑充满了他对过去的回忆,这种回忆可以是路边见过的旧砖瓦,也可以是一次爬屋顶的儿时的经历,但可以纵观全部建筑的一种称为风格的东西,则是王澍骨子里的文人情怀,他这个建筑师总是喜欢称呼自己是一个文人,他会在闲暇时间临摹中国书法,也会购买原比的中国山水画,他喜欢的书籍,也似乎是一些与建筑不太相关的中国文人的案头闲书,但就是这种文人情怀,形成了王澍特有的建筑气质:很少建筑高层、身体力行的运用旧砖瓦营建新建筑、用文人的思维去构思,去布置一座建筑的位置,大小……二、王澍的建筑的风格主动选择中国传统思想的王澍,他的建筑语风格呈现出古朴与典雅、记忆与传承、及具有江南特色的水墨气韵。
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

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1建筑的表面,不过是繁华。
建筑的文化,唯有回归。
他们,在启往建筑事业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在浮沉的世间随着人海漂移不定。
他们心怀渴望,怀抱新潮,在本就不平凡的街道上再创繁华,在姿态各异的建筑中愈加奋然。
追求,他们唯有追求,像踏上这条路一样的毫不犹豫地追求。
他,在前往建筑这条路上斟酌谨慎,在他们追求时,捡拾了一份静默来反省,坐在山头观看世间沉浮的人海。
意念在一片葱茏间琢磨那水墨山水,原始的元素,自然的奥妙。
跟随着工人在绿树下,在青草上追寻属于中国的建筑。
他怀抱着旁观者的态度,酝酿了几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念想着文化的回归。
回归,才是建筑所需要的;回归,才是道路的宗旨。
这一念即在尘世间穿梭了七年。
他们,七年后,仍在用别人的材料在白纸上描绘,用别人的理念在原就缤纷的色彩上重抹一笔,用别人的一砖一瓦来建造自己的辉煌。
他们不知别人所云,一意孤行地在看似光鲜亮丽的道路上行走着自己口中的脱俗。
然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无人问津。
原本的路在如今他们所行走的路上渐渐被尘埃吞噬,被沙尘隐没。
他,七年后,决定用自己的念想来征服这个埋没了太多人才的建筑道路。
决定用那些无人在意的材料为自己铺路。
他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或许,成功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仍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回归文化,不回头,不仰望。
他在建筑中,抛弃了现代滥用的水泥,尝试了泥土与竹子的混合。
一次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这条路。
观望他的建筑。
零碎的线条在空中凌乱却不失步伐地舞蹈,冷冽又不失风采。
粗犷的线条层层叠叠,最终的交汇是大自然的风情。
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象山二期中,王澍通过中国书法的 “自 然摆动”来 处 理 建 筑 群 体 的 整 体 关 系,建 筑 的走势和起伏的山势互相呼应(见图 3(a))。
二、关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渗入
1.建筑形式 王澍认 为 传 统 符 号 并 不 等 同 于 传 统,
“一座现代化的写字楼能否与‘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的 文 化 精 神 相 结 合,这 个 问 题 的 解 答一定不取决于写字楼上是否有仿古屋顶。 当传统被简化为装饰符号强加在现代建筑的 表面上 时,也 恰 恰 是 扼 杀 了 传 统 真 正 的 意 义。”[4]象 山 校 区 的 建 筑 似 曾 相 识 而 又 前 所
象山虽名为山,实为高仅 50m 的土丘。 校区选址确定后,王澍并没有以削山来创造 更多的可建面积,而是保留象山,环绕其设计 校园,使象山成为其中突出的景观,建筑在设 计中力求与象山的和谐共处(见图 3)。原有 水系也被保留。甚至,建筑与道路之外的土 地被重新分租给土地被征用的农民进行农作 物的种植 [1]。王 澍 对 于 自 然 景 观 的 保 护,体 现了他所尊崇的“自然之道”———“在中国传 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 的次要之物”[2]。 象山校区的建筑规划遵循自然的法则, 象山一期整体作为一个园子来进行建造,空 间上的起承转合宏观明确,建筑群分为 10个 散落于象山脚下的建筑单体,形式处理为或 面向象山有开口的半围合院落,或自成一体 的全围合庭院,通过统一的秩序获得了整体 性[3]。有开口的 合 院 在 将 自 然 引 入 的 同 时 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相平
发表时间:2019-07-19T10:43:31.24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2月下作者:相平
[导读] 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山东建院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却同样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们对于建筑的切入点不同,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却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正是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全面剖析,找到两位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的差异性,以指导今后的建筑学习。
关键词:21世纪;建筑创作手法;建造过程
一、21世纪中西方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回望十多年间,建筑师开始对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产生了更多的关注。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将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将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为基础。
应运而生的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交往频繁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农村人口将继续涌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将会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信息社会。
以上社会现状映射到建筑发展上,不同国家将会面临不同的建筑需求,不同国家的建筑师需要根据国内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来解决设计思路上的问题。
以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为例,来探讨他们创作思想的差异,并探究成因,以此来指导建筑设计。
二、浅析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王澍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一)不同的成长、教育经历
王澍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受教育阶段在国内完成,没有留洋经历。
求学阶段,王澍非常勤奋刻苦,随在教育体制内,却不拘泥于当时的教育环境。
阿拉维纳在智利成长起来,在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对于建筑道路的持续追求中,他保持了清晰的视野和卓越的技巧。
他在他的母校智利天主教大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包括数学学院(1998)、医学院(2001)、建筑学院改造(2004)、暹罗塔楼(计算机中心,2005)以及最新完成的UC创新中心(2014)。
每一建筑都展示了对于人们会如何使用建筑的深刻理解,对于材料的细致而精心的使用以及为了服务更大社区而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的努力。
(二)创作思想的分析对比
一位来自由中国,一位来自于智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却因为都曾获得普利兹克奖而闻名于世,也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两位建筑师的研究热情。
两位建筑师有众多不同之处,然而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却又蕴含着共性。
笔者希望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建筑思想的对比,能够发现更深层次的设计含义,从而引导今后的建筑创作。
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将会从两位建筑师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对建造过程的处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王澍从小成长在文化气息浓重的家庭环境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很深的认知和造诣。
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在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中国古代的建筑、园林的营造,往往是文人和匠人配合的结晶,文人负责整体的把关和控制,而匠人则负责具体的实施,将文人的构想化为现实。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以院落为核心,形成了南北东西不同的建筑风格流派,建筑文化可谓异彩纷呈。
然其中最经典的一支,当属中国的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多由文人墨客根据地形,结合个人的志趣追求,精心设计营造而成。
江南私家园林的最高追求,是对“意境”的营造。
所谓“意境”,则需分成“意”和“境”来分别论述。
“意”是指园林主人的胸中之意,指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想要表达的志趣或对于某种事物的看法和追求。
而“境”则是指外界的事物和眼前的景色,指现实中的事物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二者结合,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托物言志”。
以外化的景色来表达内化的个人志趣追求。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内心精神的外化体现。
举例来说,拙政园的园主王献臣在园中种植大量的荷花,正是为了通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表达个人高洁的为官之道。
园林中的每一个建筑单体以及每一处空间组织,都可以构成一个具有表达意义的“景语”。
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文化财富。
而王澍正是试图将这种在中国渐渐式弱的传统文化思考,重新带到公众的视野中,让建筑师,让使用者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和空间形式,重新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对比王澍,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则更多的关注建筑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怎样使用现有的条件,来尽可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怎样为他们解决建筑问题,提高生活品质。
如果说王澍是“文人建筑师”,那么阿拉维纳可以说是“平民建筑师”。
以他的作品“智利伊基克市政府经济适用房项目”为例,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和建造经费的不足,阿拉维纳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将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建设一半,另外一半在后期由居民在居住的过程中自己完成。
只是建筑师为居民搭建了建筑的完整框架,留下的那一半未完成的建筑,可以在居民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建设完成。
让经济条件不好的居民。
能够在市区较好的地块获得属于自己的房产,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这种喜悦,是参与建造过程所带来的。
王澍的追求,正是人与建筑的互动和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