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徽的故事

合集下载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论与安徽关系的密切、影响的巨大、知名度高的诗人文学家,当非李白莫属。

而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在民间、在学术界多年来也存在一些不同说法或不甚了然的问题,去年笔者发表了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哪些疑问》,就四个热点问题作了解答。

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人们都认为李白对安徽贡献很多,功劳很大,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但到底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数量如何、价值如何,恐怕也说不大清楚。

这里就这个问题再做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算是上文的续篇。

一、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李白先后五次游历安徽,时间累计十余年,并且在这里走向人生终点。

在安徽东西南北各地游历中写下了大量诗文,我在给李白于安徽写作的诗文作编年时,共编入李白诗192首,文9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占其一生创作总量近五分之一,占其可以确定写作地点的诗文数量近三分之一。

李白的诗文可以考知写作地点的有650篇左右,而在安徽写作的共201篇,远远多出他在他的家乡蜀中以及另两个寓居地安陆、兖州一带所写数量,也多出他在京洛、吴越、金陵、江夏一带写作数量,可以说李白对安徽情有独钟,文思诗兴独多。

至于具体在安徽各个地方李白写了多少,历代地志和近年各地的有关宣传介绍都显得有些粗疏和随意,经笔者仔细检核,可以给出以下数字:当涂诗48首、文5篇,和县诗9首,宣城诗40首、文4篇,泾县诗19首,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时南陵包括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5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3首。

这些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有许多名篇,诗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赠汪伦》、《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铜官山醉后绝句》、《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临路歌》等。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与宣城

李白与宣城

李白与宣城宣城是座小城,但这是南朝谢朓做过太守的小城,这是唐代“诗仙”李白渲染过无数次的小城!千百年来,这座小城因为他们而出名,宣城与他们有着永远的不解之缘!李白53岁至62岁,自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近10年期间,先后7次来宣城。

而每次来宣城,寓居时间都较长,他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宣城度过的,并以宣城为中心,漫游黄山、池州、泾县、铜陵、当涂一带,探幽览胜、浏览山水、赋诗抒怀。

在宣城,他游览风景名胜,结交名人雅士。

他每到一处都要赋诗抒怀,有的诗句已然成了千古绝唱。

据统计,他在宣城共留下83首诗作,占他一生诗作的十分之一!李白热爱宣城,讴歌宣城,为宣城山水景物、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脍炙人口的句子至今仍被世人传诵。

那么,李白为何多次来宣城?对此,学界和民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概括起来无外乎是一个根本原因、三种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诗人生来好动不爱静,喜欢探幽览胜、结交朋友。

但凡有山有水、有景有酒的地方,只要有机会,他岂能错过。

宣城自古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诗人涉足其间就毫不奇怪了。

下面主要说说三种直接原因。

说法一:应堂弟李昭之邀唐天宝十二年, 李白有位远房堂弟李昭在宣城任长史(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

李白第一次来宣就是应李昭的邀请。

当时,李白在幽州已清醒地认识到朝庭大乱将起,想要远走高飞,找一个避乱的“桃花源”。

恰在这时,宣城长史李昭致信邀堂兄李白来宣城,信中介绍:“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六朝文物萃于斯邑”、“南齐谢玄晖守此郡时,建斋以居……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

”李白看此信后,自然心向往之。

于是,他水陆兼程往南行,时入秋季,才横渡长江,来到宣城。

他来宣城后首游敬亭山,吟下宣城时期的第一首诗:“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

敬亭惬素尚,弭掉流清辉……”的名句。

李白的故事精选

李白的故事精选

李白的故事篇1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

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

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

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

《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

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

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

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

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

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

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

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

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

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

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

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

李白有哪些小故事

李白有哪些小故事

李白有哪些小故事李白,是中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大李杜”。

李白的一生多姿多彩,有着很多小故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白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的小故事据说当年李白从24岁的时候就出门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30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他从小就有着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长安之后拜访了很多的达官显贵,但是没人愿意推荐他。

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极宫游玩,碰上了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知章对于这个名声渐起的小辈也比较重视,再看到李白仪表不凡,风姿卓越,所以就邀请他一起来喝酒。

结果买酒的时候发现身上没钱,贺知章有点尴尬就把自己衣带上的金龟给取了下来,拿它去换钱,李白还劝阻他:“这是朝廷给的,怎么好拿去换酒呢?”但是几人都没有带钱,所以只好这样。

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诗歌请贺知章指点,贺知章读完《蜀道难》顿时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实在太好了,等到读完《乌栖曲》贺知章不禁感叹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啊,才华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

因此李白的“谪仙”之名就传开去了。

后来李白依旧不得重用就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了黄鹤楼,一般来说来到这种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总是会在上面题诗,但是到了这儿李白面对着无限的风光,刚想提笔作诗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那首《黄鹤楼》,读罢此诗,李白就把笔给放下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晚年生活李白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正是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自由崇高的灵魂相对比,他才显得这么的可爱可敬,他曾这么说过:“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

但其实李白确实做到了,在他在世的时候,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但是他的诗篇却让他得到了不朽。

晚年的李白是比较凄凉的,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所以在李肃登位之后,李白差点就被杀了,虽然因为好多人的帮忙,李白最后得以逃过一死,但是还是被流放到了夜郎。

在这段时间虽然凄苦,但是李白也趁此机会造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他游历了降下,江陵,后来半路上得到释放,又从洞庭回到江夏,转至庐山,决心专心学道。

李白一生总结

李白一生总结

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也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以下是对他一生的详细解读。

出生和家庭背景李白出生在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一个贫苦士族家庭。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而被贬到边远地区,家境一度十分困难。

李白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和写诗。

早年经历李白18岁时,他的母亲去世,这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开始四处流浪,游历了长安、洛阳、荆州等地。

他还曾在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市)的王昌龄家做客,结识了许多文人。

这段经历让他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诗歌创作李白创作的诗歌以豪放、奔放为主要特点,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社会意识。

他的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他的诗歌广受欢迎,被誉为“天上玉兔,地上李白”。

他的诗风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官场生涯李白曾担任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县令,但由于政治斗争而被罢官。

他还曾随唐玄宗出使吐蕃(今西藏)和安西(今新疆),但由于言辞不当而受到责难。

这些经历让他对官场生涯感到失望和绝望,他开始沉迷于饮酒和写诗。

晚年生活李白晚年生活颠沛流离,饱经苦难。

他曾在安禄山叛乱期间逃难到蜀地,后来又流落到南方各地。

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早逝,让他陷入极度的孤独和悲伤之中。

晚年的李白创作了一些极具个人风格和感伤色彩的诗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赠汪伦》等。

文学影响李白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诗歌巨匠,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奔放豪放、自由自在,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社会意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在唐代晚期和宋代都备受推崇,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李白的创作成就和文学影响深远,被后世视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的传奇人生李白的诗歌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和读者的传奇故事。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波折,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和信仰,不断追求自由和真理。

安徽名人写作文

安徽名人写作文

安徽名人写作文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李白在池州——李白在皖南之五池州留下的李白的诗迹也很多。

大约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也有说是唐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漫游到池州,他到秋浦,登九华,游清溪,宿虾湖。

当地一直流传着李白“三上九华,五到秋浦”的说法。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古秋浦县也大致在现在贵池区这个位置。

秋浦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在这里写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都是五言诗。

其中有一首,也就是第十四首,非常有名。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在夜幕里望过去,天地都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李白到秋浦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建功立业的理想方面,碰到了不少挫折,年龄也不小了,所以他的情绪并不很好。

比如他在《秋浦歌》第六首中,就表达过这样的心情。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连观看秋浦的秋色也要强打精神。

但李白的诗总有一种正面的、健康的精神贯穿其中。

既使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也能看到生命的的活力。

这首“炉火照天地”,正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农业文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十分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池州青阳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也和诗仙李白有关。

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也就是公元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的景象,最兴盛时期据说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

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还有五六十座。

唐天宝八年冬,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第一次到青阳。

他和前来迎接他的诗友,也是青阳县令韦权舆一起,到一个叫石门高的深山古村里,邀上隐居在那个村里的,一位叫高霁的诗友,一同上九子山游赏、采风。

从石门高到九子山,很近,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华里。

三人从桃花坞出发,沿着古沙岭古道,从九子山后山来到山上,途中在一痊姓夏候的乡士家中休息,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名人故事李白求师

名人故事李白求师

名人故事李白求师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答复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听了,不觉一惊。

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

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

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

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时机,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点泄气了。

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

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李白临终歌

李白临终歌

李白《临终歌》李白《临终歌》。

唐上元二年(761年),李白投奔时为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次年病重,“赋临终歌而卒”,临终前赋有《临终歌》,又名《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终年61岁。

李白的好诗太多,我偏偏最喜欢那首短短六行的《临路歌》,又叫《临终歌》,传说是六十多岁的李白临终前的长歌当哭,带有自撰墓志铭的性质。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很明显受了庄子《逍遥游》的影响,他仿佛已成为庄子《逍遥游》的传人。

我为什么特别为李白的《临终歌》感动呢?在这首诗里,我看见那只大鹏老了,飞到半空伤了翅膀,摇摇欲坠。

我看见,李白老了。

实在想不到,李白也会老的,那么壮怀激烈的诗人也会老的。

在这时候,他才流露出真实的痛苦和无比的绝望。

我听见了大鹏的哀歌:实在飞不动了,实在飞不动了……看来这世上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也有不逍遥的一面:终将迎来结束的时刻。

以梦想为动力的“超人”,不管飞得多高多远,最终还将回归地面,回归自已,回归平凡。

梦终究要醒的。

李白毕竟还是李白。

《临终歌》写得悲怆,又不失悲壮。

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里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孤独的李白以歌告别这个世界,也告别自己。

即使在临终之际,旧的理想覆灭了,又滋生出新的理想:大鹏半空夭折,遗风仍然激荡千秋万代;诗人死了,诗篇不死,精神不死还可能影响后人……在生命开始倒计时的关头,绝望的李白又超越了绝望,不再为生前的寂寞惆怅,又开始继续梦想,梦想自己死后可能获得的尊敬与荣誉。

无论在东西方,超人的精神必然形成超人的文化。

庄子的《逍遥游》充满对超人力量的羡慕与超人境界的向往,他笔下其翼若遮天之云,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形象,与其说是其名为鲲的北溟之鱼变成的,莫如说是人变成的,是心游万仞的庄子自己变成的。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1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人故事-李白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人故事-李白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人故事-李白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

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

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人故事-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

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

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

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

《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

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

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着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

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

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

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

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

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送别的场面。

说起这个故事,还有一段典故呢!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李白的文人。

他写得一手好诗,却怀才不遇,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李白对于自己的现状非常不满,只好借酒消愁。

李白喝了许多酒,诗兴大发,想在诗中抒发胸中的情感。

刚开始写的都很好,可是到后来,李白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心情的了,他坐在窗前,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朦胧中,李白梦见了汪伦。

汪伦当然也记得李白。

两人是生死之交。

李白虽然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但汪伦却给予了李白无限的帮助。

汪伦十分同情李白的遭遇,时常带些好吃的去看望李白。

当时,李白正好要去安徽泾县(现在属于安徽省)。

当他在船上行走时,突然遇到狂风暴雨。

李白想上岸躲避一下。

船夫为难了:汪伦家就在岸边,他们早已约定,如果他上岸了,那么汪伦回家就不方便了。

李白也很为难,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去汪伦家里避雨。

一天,李白乘舟到了一个小岛,汪伦非常高兴,立刻划船过去接李白。

在汪伦的热情招待下,两人畅谈起来,把酒言欢。

李白酒意渐浓,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醒来时,已经是黄昏了。

李白坐船到了长江口,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还在汪伦家。

李白顿时心潮澎湃,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回报汪伦的盛情。

到了第二天,李白赶往桃花潭,找到汪伦,向他辞行。

汪伦对李白说:“你走了,我该怎么办啊?”李白说:“老兄,不用担心,有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

到那时,咱俩再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酒。

”临走前,李白邀请汪伦明天到桃花潭作客,并约定了具体的日期。

桃花潭的景色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站在潭边,吟诵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时此刻,李白非常激动,他忘记了告别,急匆匆地离开了桃花潭。

汪伦望着李白远去的背影,既高兴又忧伤。

汪伦回家了,将这件事讲给了妻子听。

妻子说:“丈夫不顾自己回来,一定有事情发生,你快点到长江边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汪伦赶到长江边。

李白在安徽的故事

李白在安徽的故事

李白在安徽‎前言: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

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

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诗‎歌遗产价‎值效益‎一.李白的足‎迹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漂‎流四方,其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其中安‎徽的山山水水‎也印满了诗人‎漫游的屐痕。

‎根据《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初步统计,李‎白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

从‎时间上看,自‎诗人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初经安徽‎,到晚年六十‎多岁流寓当涂‎而仙逝,跨越‎了人生大半;‎从地域范围上‎看,其活动地‎点则集中在安‎徽的南半部分‎诗人先后到过‎唐时皖北的亳‎州,皖中的和‎州、庐州,皖‎西的舒州,皖‎南的宣州和歙‎州等地,涉及‎安徽的全境。

‎仅于李白诗‎文所见的就有‎五六十处之多‎,如天门山、‎采石矶、敬亭‎山、陵阳山、‎黄山、响山、‎青山(谢公山‎)、大楼山、‎江祖山、九子‎山(九华山)‎、五松山、铜‎官山、横江浦‎、琴溪、宛溪‎、鰕湖、清溪‎、秋浦河、白‎苛陂、泾溪、‎桃花潭、落星‎潭、谢朓楼、‎谢公亭、双桥‎、姑熟亭、灵‎源寺、隐静寺‎、水西寺、化‎城寺等等。

‎二、李白的‎创作李白在‎安徽期间,肆‎志游遨、广泛‎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有诗一百四十‎余首、文约十‎篇,约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七‎分之一在网上‎查询到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

古代文人故事

古代文人故事

古代文人故事观古往今来,历史故事一直是承接历史展望未来的桥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文人故事。

古代文人故事1:李白和汪伦的故事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

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

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

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

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

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

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

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

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

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得知,这人就是李白。

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先生,久仰了!”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问道,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我叫汪伦。

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在这条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千真万确。

”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李白从汪伦那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决不会撒谎,于是欣然应道:“去,我一定去!”“那好。

中国成语故事200字【三篇】

中国成语故事200字【三篇】

【导语】很多成语都有他的来源和故事,其实了解了成语故事就能了解到成语的意思和⽤法。

了解这些成语故事,既能增长知识,⼜能积累语⾔。

下⾯是整理分享的中国成语故事2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安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兴,旁边的⼤⾂也都责怪颜斶。

颜斶便说:“如果我⾛到⼤王⾯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王⾛过来,说明他礼贤下⼠。

与其让我羡慕⼤王的权势,还不如让⼤王礼贤下⼠的好。

”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王尊贵,还是⼠⼈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柳下惠坟墓五⼗步以内的地⽅砍柴,格杀勿论!另外还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两万两。

由此可见,⼀个活着的⼤王的头,还抵不上⼀个死去的⼠⼈坟墓呢。

”  齐宣王觉得⾃⼰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并说:“您和我在⼀起,⾷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

”颜斶毫不动⼼,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那样⾹;慢慢地⾛路,就当是坐车⼀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的尊贵。

清静⽆为,纯正⾃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去。

  后来,⼈们就以“安步当车”表⽰不乘车⽽安然步⾏,⼜⽐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

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

【⼋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

这⼋个神仙外貌和脾⽓都各有特⾊,经常在⼀起聚会论道,展⽰⾃⼰的独门法术。

有⼀天,他们⼀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边,天下的凡⼈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个⼈每⼈都将⾃⼰随⾝所带的⼀件宝物投进⼤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李白与汪伦的故事

李白与汪伦的故事

李白与汪伦的故事李白与汪伦的故事大家知道吗?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李白与汪伦的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相传在唐朝安徽的泾州,有一个叫汪伦的人,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钱财,慷慨解囊。

当时,李白在诗坛名扬远航,汪伦很是佩服,希望能与李白结为朋友。

可是,泾州名不见转,自己也只是一个小辈,要怎么才能请到李白呢?有一次,汪伦得到李白大师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决定写一封邀请函:“先生,您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爱喝酒,又听有如此美景,欣然应允,一见到汪伦,就拉着他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笑了笑,说:“‘十里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但方圆十里没有一朵桃花;而‘万家’是我们这儿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说:“佩服,佩服!”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了李白名马八匹、丝绸十捆。

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正要离岸时,听见了岸上有人在踏歌。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附近的村民一起用脚打着节奏,口中吟诵一首首诗曲。

李白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写下了动人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与汪伦的泛泛之交——用故事解释上一篇博文中为何说李白的《赠汪伦》诗不如龚自珍的那首赠友人的真诚而率性在上一篇博文中我提到:“龚自珍有首赠好友的诗,写得非常好,我觉得比李白的《赠汪伦》的感情要真诚而率性。

” 1 有位网友评论说:“朋友,与赠汪沦诗相比差远了。

李白的送别诗总是浅言里面见深情,自古无人可及.无论是送孟浩然也好赠汪沦也好.你读读就知道,李白的诗是小学生都能自己读懂而各大诗人千古盛赞的.就算最后的一句送我情如岭上云.尤要三思而知其义.怎么会比李白的要真诚而率性?”首先,谢谢这位网友的点评。

我所说的“真诚而率性”指的是龚自珍对他的这个朋友的情谊。

李白的赠汪伦诗,从文学角度和通俗程度和影响及高度都是最好的。

李白在南陵的26首诗

李白在南陵的26首诗

李白在南陵的26首诗摘要:一、前言二、李白的简介三、南陵的背景介绍四、26 首诗的概述五、诗歌主题分类六、诗歌艺术特点七、结语正文:一、前言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篇文章将重点分析李白在南陵创作的26 首诗,以期能更深入地了解李白的诗歌艺术。

二、李白的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著称,被誉为“诗仙”。

三、南陵的背景介绍南陵位于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唐代时为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陵的山水风光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26 首诗的概述李白在南陵共创作了26 首诗,其中包括山水田园诗、赠别诗、咏史诗等多种题材。

这些诗歌充分展现了李白在南陵的生活经历和对南陵风土人情的独特见解。

五、诗歌主题分类1.山水田园诗:如《南陵别儿童入京》、《南陵别薛三归东都》等,反映了李白对南陵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赠别诗:如《赠南陵常赞府》、《赠薛三》等,表达了李白离别南陵时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咏史诗:如《南陵怀古》、《南陵别儿童入京》等,展现了李白对南陵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古人的敬仰。

4.其他:如《南陵夜泊牛渚怀古》、《南陵道中》等,描绘了李白在南陵的行踪和心情。

六、诗歌艺术特点1.形象生动:李白的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豪放奔放: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充满豪情壮志,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意境优美:李白的诗歌意境优美,既有山水田园的诗意,又有离别思念的深情,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结语李白在南陵创作的26 首诗,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和对南陵风土人情的独特见解。

赠汪伦的创作背景

赠汪伦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那么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答复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

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突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赏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在安徽
前言: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

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

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诗歌遗产价值效益
一.李白的足迹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漂流四方,其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其中安徽的山山水水也印满了诗人漫游的屐痕。

根据《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初步统计,李白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

从时间上看,自诗人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初经安徽,到晚年六十多岁流寓当涂而仙逝,跨越了人生大半;从地域范围上看,其活动地点则集中在安徽的南半部分诗人先后到过唐时皖北的亳州,皖中的和州、庐州,皖西的舒州,皖南的宣州和歙州等地,涉及安徽的全境。

仅于李白诗文所见的就有五六十处之多,如天门山、采石矶、敬亭山、陵阳山、黄山、响山、青山(谢公山)、大楼山、江祖山、九子山(九华山)、五松山、铜官山、横江浦、琴溪、宛溪、鰕湖、清溪、秋浦河、白苛陂、泾溪、桃花潭、落星潭、谢朓楼、谢公亭、双桥、姑熟亭、灵源寺、隐静寺、水西寺、化城寺等等。

二、李白的创作
李白在安徽期间,肆志游遨、广泛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有诗一百四十余首、文约十篇,约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七分之一在网上查询到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

其中许多名篇佳构千古传诵,屡被后世唐诗选本所采撷,如《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赠汪伦》、《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张相镐二首》、《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等等。

三、李白在皖的原因
李白后期活动的中心由北方转向南方,而安徽南半部分又恰好位于长江两岸,交通便利、山川秀丽、经济文化发达。

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大概就是李白多次游历安徽的主要原因。

而且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当然首先游山玩水意图很突出,由金陵来当涂就是当涂一带江天美景把他吸引来的,他的《自金陵泝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这首诗的题目就清楚的表现出来了,在宣传,他也有一首似乎旅游宣言的诗,题目叫《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是敬亭山和陵阳山水引导他开始又一次安徽之旅。

安徽
许多好山好水都被他游遍,有不少是他首次游览,还有的山名、景点名称是他命名的,主要有三座名山、两条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其它景点。

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两条山水旅游带就是泾川山水、清溪秋浦山水,两大风景名胜区就是宣城和当涂马鞍山。

其它景点就更多了,如五松山、司空山、八公山、长风沙等其次是钦仰谢朓,谢朓是南齐诗人,以擅长山水诗而著名,并曾任宣城太守。

李白在宣州漫游期间,与这位数百年前的文学家结下了神交,对其心仪神往,经常游赏谢朓旧迹,吟诵其名篇佳句,并挥毫抒怀。

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等等。

李白暮年依归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当涂青山有谢朓故宅、谢公亭、谢公池等遗迹,诗人曾前往凭吊,作有《游谢氏山亭》一诗。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预卜的安息之地也正是“谢家青山”。

中唐人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晚年渡牛渚矶,至姑熟(当涂),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盘桓庀居,竟卒于此。

”范氏曾任宣歙池等州观察使,他曾亲至当涂寻访过李白后裔,诗人的两位孙女告之曰:“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

”(同上)可见范氏的记叙可信。

四、李白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1、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
这是李白给予安徽一宗最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客籍诗人文学家在安徽写下这么多的文学作品,谢眺写了二三十首、的杜牧写了三四十首,超过百首的一时还找不到。

以李白这样的诗名,他的这些作品对安徽后来诗风文风的兴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李白题咏较多的地方往往是诗风文风最兴盛的地方,自唐之后皖南的姑孰、泾溪、清溪成长了、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敬亭山、齐山、采石成了三座诗山,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2、李白的遗踪遗址也是他留给安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最具历史价值、最真实可信的就是他的冢墓。

冢墓有两处,一在当涂的青山,是他的真身墓,一在采石,是他的衣冠冢。

这两处冢墓李白的当世就有文献记载,且世代延续。

地表上保存到现在、完好的、封志明确的唐人墓全国范围已很少了,安徽只李白一人。

联系到当前各地争抢名人、乱掘古墓,甚至以假乱真的现象,我们以李白的真墓在安徽感到自豪。

李白墓在安徽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概不至于在出现“李白故里之争”的滑稽剧后又出现李白墓之争吧?李白的遗址应包括他的寓居住所,他的诗记录了他在当涂、宣城敬亭山、南陵、秋浦都有寓所,当涂、南陵两处还见于地志和其它诗文,这些建筑和处所在李白身后都废圯了。

还有李白经过的地点后代多有纪念建筑,但年代悬远,不能遽定为就是李白的遗址,可以认定为李白遗址的是九华山李白书堂,这处遗址宋初《太平寰宇记》有记
载,谓已倾圯,据其描述,此处建筑不晚于晚唐,后代也不断复修。

此处应是李白当年活动的遗址。

还有两处石刻,可能是李白留下的遗迹。

一处在泾县桃花潭附近的放歌台,石壁刻有“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诸字题记。

一处在贵池秋浦白笴陂不远处的石门,据说即参与《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高霁的住处,其地有“桃花坞”大字石刻,其旁有小字题刻“同李太白在此游”、“高霁题”、“唐天宝庚寅岁”诸字。

3、安徽各地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纪念景点和传说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及历代安徽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和景点多达100多处,见于唐宋文献记载的有30余处,在全国是最多的。

,除安徽外,其它地方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不过30处。

这也见出李白与安徽关系特别密切,安徽人士对他特别崇拜。

拥有这么多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对李白而言,他真是获得了“千秋万岁名”无论李白达到与否,后代产生的纪念建筑、景点和传说,都是因李白的大名、慕李白的诗章而产生的,是李白在安徽游踪的辐射和神奇化,也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安徽来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

李白虽不出生于安徽,但他以最终的人生选择、以在安徽创作的光芒万丈的诗篇成为安徽的文化伟人,成为安徽的江山之英,成为安徽的旅游之祖。

珍视李白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