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究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摘要: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在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极大地震撼着一大批有着深刻良知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从对西方悲剧意识的消解中重构独特的剧作形态,从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消解中熔铸独特的悲剧含义。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西方文化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的时期。
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风云际会,激荡、冲突、分化、交融,极大地震撼着一大批有着深刻良知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曹禺正是处于社会变革旋涡中的一位以戏剧作为载体来宣泄人生体验或表达自己社会理想的作家。
因此,他也与他同时代的一大批志士仁人不可避免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一、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它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旧约圣经》被认为像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对西方的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曹禺在他的剧作《日出》中大量的引用了《圣经》中的话语,其中的作用应该探询。
曹禺在有关《日出》的话题中做过这样的阐述:“全部引语放在前面,是想代替序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对引语的表层定位,更深层次的含义恐怕复杂得多、丰富得多。
同时他还说:“我的想法是要毁掉哪个不合理的社会,当时不敢说出来写出来,就用了一大串《圣经》上的话。
过去,我曾经提醒人们要按照我排列的顺序读那些引自圣经的段落。
”。
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话语共有7小节,我们认真解读就会发现其严密的思想和情感的逻辑层次。
“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之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
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
……”“......我的肺腑啊, 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烦不安,我不能静默不言。
因为我已经角声和打仗的喊声。
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
因为全地荒废。
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显然,作者借用这两段文字发出了对被扭曲了的丑陋人性的抨击、对不合理不公正的的社会的质问,警醒人们怀疑这旧的世界旧的秩序。
《雷雨》中英汉语的对话风格差异探究
《雷雨》中英汉语的对话风格差异探究作者:王艳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7期[摘要]王佐良先生的《雷雨》英译本堪称经典,反映出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翻译技巧。
以对话为主体的剧作,更体现了汉英语的对话风格差异。
因此,本文将以《雷雨》英译本为例,重点探究英汉语的对话风格差异之所在。
[关键词]《雷雨》;对话风格;英汉语;差异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人生伦理悲剧,该剧通过描写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讲述了虚伪的资本家周朴园、纯真的二少爷周冲、被逼疯的蘩漪、一步步走向罪孽深渊的大少爷周萍等人的悲剧人生。
周萍的身世之谜、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年轻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冲撞在一起,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深重罪恶。
一切在雷雨夜爆发,罪孽深重的人与无辜受累的人最终一起走向毁灭。
作为蜚声内外的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以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文字翻译技巧将经典话剧《雷雨》译成英文,细细品读中英文两个版本的《雷雨》,不难发现,以对话构成的剧作体现了英汉语的对话风格差异。
本文将以《雷雨》英译本为例,试分析英汉语的对话风格差异之所在。
一、语气词的异同话剧《雷雨》由对话构成,随处可见大量语气词;同时,人物称谓凝结了剧作家的深思熟虑和隐含深意,颇具文化内涵。
语气词是汉语中的一种封闭此类,因其具备体现不同口气与语气的功能,可以在表达上造成细微的情感差异。
根据《实用汉语语法》(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分类,汉语中的语气词分为功能语气词和意志语气词,结合话剧《雷雨》中的台词,现对剧本中含有语气词“咦、吧、啦、啊、嗯、哦”等功能语气词的台词进行分类见表1。
根据表格1,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文对话中使用语气词的现象比较频繁,这些语气词传递出话语的感情色彩,或肯定或否定、或强调或迟疑,或命令或请求,或感叹或反诘。
与中文相同,英语对话中也使用语气词。
然而,相比中文而言,英语对话中语气词的种类甚少。
从《雷雨》英文版的台词对话中,我们只发现了“Oh,A-a-ah,come on”等传达语气的词语。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peter.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的创作大都受国外文学大师或作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巅峰的缔造者,他的作品受国外作品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曹禺的作品又影响了一代代的国内话剧创作者.同时,曹禺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及其后来的创作风格变化都烙上“对外国戏剧文化及作品学习与借鉴”的影子。
首先,对曹禺创作完成影响的便是基督教文化。
曹禺在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圣经》,还经常跟继母去教堂做礼拜;不仅如此,大学的时候,他还专门研究了《圣经》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大学毕业后他又从事一段时间的《圣经》传授工作.这一切对曹禺的人生观以及创作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的第一部也是成名之作的《雷雨》之中,《雷雨》序幕中就有在教堂之中做弥撒的合唱场面,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同时,曹禺在文学创作中主张“劝恶从善”,他的前期作品大都有所体现,如:《雷雨》展现的是人生罪恶及惩罚;《日出》展现的是灵魂的破灭与重生;《原野》则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极端表现—-极爱与极恨;《北京人》展现的则是对原始野性的呐喊,等等。
这些作品中人物都浸染了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意识,所以说对曹禺影响最早的未来文化便是基督教文化。
其次,希腊悲剧.曹禺在大学时期就对希腊悲剧产生兴趣,他的《雷雨》就在这一时间段完成的构思。
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看中命运观,因此希腊悲剧也称作“命运悲剧”。
《雷雨》中明显的凸显了这一观念,残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盲目痛苦的挣扎,乱伦的情爱,尤其是四凤在不知觉中重走了其母侍萍的路,这冥冥之中暗示的是一种命运轮回,从而也体现出希腊悲剧对曹禺的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曹禺后来作品《原野》也受到了《美狄亚》的影响。
第三,莎士比亚的影响。
曹禺汲取了希腊悲剧中的激情与悲剧因素,而在莎士比亚身上学会了将人性变得复杂。
莎士比亚将“精神痛苦”写到了极致,还对人物性格与感情作生动细致的描述,使人物复杂化。
谈《雷雨》与外国文学
个 是易 卜 。”“ 二 个 使 我 受 到 影 响 的剧 作 家 生 第
是莎 士 比亚 , 莎士 比亚 的戏博 大精 深 , 宇宙有 多 么神 奇, 它就有 多 么神 奇 。我 从 易 b生 的 作 品 中学 到 了
许多 写作 的方 法 , 莎士 比亚 的变 异复 杂 的人 性 , 而 精 妙 的结构 , 绝美 的诗 情 , 学新 时代唯物意志论和表象
主义 的哲学 观 , 把悲剧 的根源转 向生存本 身 , 这才 是
曹禺要 表现 的 主题—— 生 存悲 剧 。
侍 萍 这个 人 物 出场 , 是控 诉 社 会 对小 人 物摧 残
《 雨》 这样 展示 了人 间最 惨 烈 的悲 剧 , 发 雷 就 它
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抗争着。
“ 悲剧是 把人 生有 价 值 的东 西 毁 灭给 别人 看 ” 。
那么《 雷雨 》 灭 了什 么 呢 ?这 个 家 庭 悲 剧 通 过 家 毁
庭 关 系和伦 理道 德 观念 的 冲突 , 八 个 人 苦苦 挣 扎 把
曹 禺也 涉猎 了近 代东 西 方哲 学著 作 , 《 雨 》 使 雷 既包含 了古 希腊 悲 剧 的 崇 高感 和神 秘 感 , 融 合 了 也
关键词 : 人性; 挣扎; 命运 ; 生存 ; 悲剧
中图分类号 : 0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3 9 (0 1 0— o 2 —0 I 74 2 A 1 8 8 8 2 1 ) 2_ 0 7 2 0
《 雨》 曹 禺 13 雷 是 93年 创 作 的 优 秀话 剧 剧 本 ,
Ge rlNo 74 nea .
谈 《 雨 》 外 国文 学 雷 与
闻 菲
(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宁 辽 阳 1 10 ) 辽 辽 10 4
曹禺《雷雨》对易卜生《群鬼》的学习创新
曹禺《雷雨》对易卜生《群鬼》的学习创新创作《雷雨》时,曹禺还是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随着《雷雨》首次演出的成功,曹禺被誉为是“早熟的天才”.曹禺在解释时说道“我不是什么天才。
”“写《雷雨》我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思想和生活的积累,经过八年的学徒时期。
”①在曹禺积累的时间里,一定少不了他对西方戏剧大师的学习和模仿,其中之一就是易卜生。
曹禺并不否认易卜生对自己的影响,“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
”“我从易卜生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写作的方法。
”②学习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而《雷雨》历经半个多世纪而经久不衰,如果仅仅是照搬和抄袭是无法具有生命力的。
一、相同而又有巨大差异的人物形象。
在《雷雨》中,出场的主要人物一共有八个,个个形象鲜明。
在《群鬼》中主要人物一共只有五个,只有阿尔文太太的性格较为丰满。
下面通过几组人物的对比,分析剧作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与周朴园男主人形象相似的是在场上未出现的阿尔文,他们都是自己家庭中的封建家长形象;都曾经抛弃过怀着自己孩子的侍女从而造成家庭悲剧。
虽然阿尔文在剧中并未上场,但是我们从别的人物那里得到了不少关于他的信息。
阿尔文太太在阿尔文死后十年对他的评价是“荒淫无度”,在外人眼里,阿尔文是一个正直、功德无数的人,而对于家庭来说,阿尔文不过是“成天躺在沙发上看一本旧缙绅录。
”外人把这一切当成阿尔文的成绩,阿尔文太太为了承担自己的义务付出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努力。
阿尔文对于家庭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周朴园在外人眼里是一个“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
”他在家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甚至于他的专横导致了最后他的孤独和无助。
在剧中,他一口认定繁漪得了病,不惜花任何代价让繁漪去喝药,专横和霸道在语言和动作上体现地淋漓尽致,作者按照给人物设定的性格和时代背景进行塑造和刻画,增加了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后面鲁大海的话中,我们得知周朴园在吸收资本时不惜淹死小工发昧心财,周朴园作为当时中国资本家的一个代表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这与阿尔文是极为不同的。
西方戏剧的移植与创新——论曹禺戏剧艺术的探索
西方戏剧的移植与创新——论曹禺戏剧艺术的探索摘要:曹禺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对西方文艺理论引入的高潮时期 ,他在对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易卜生以及包括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在内的诸多世界名家的剧作潜心钻研之后 ,成功地吸取了西方戏剧丰富的滋养,他博采众家之长,将外来文化移植到本土,融会贯通,从而绽放出特有的民族艺术之花。
曹禺虽被称为借鉴西方戏剧的能手,但他对西方戏剧的创造性移植,成就了其极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戏剧艺术。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曹禺的剧作成为了现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是迄今为止中国戏剧艺术无法逾越的巅峰。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话剧本身就从国外引进。
曹禺就正是一位吸收多种外来精华的戏剧大师,他分别借鉴了希腊悲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戏剧天才们的艺术成就,创作出经典的戏剧作品。
但是曹禺向外国剧作家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大胆拿来,学以致用,化入自己的生存体验中,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古希腊悲剧的移植与创新西方悲剧所呈现出的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这种痛快淋漓吸引了无数文人作家,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接触到希腊悲剧作品,其处女作《雷雨》在许多方面更是留有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都有突出的命运观 ,在他们看来 ,人的悲剧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称为命运悲剧。
《雷雨》中侍萍极力避免女儿重蹈复辙,但终究难逃兄妹乱伦的惨剧。
还有《原野》中仇虎的复仇精神等,都明显受到了《美狄亚》的悲剧精神的影响。
仇虎在仇恨与良心不安中挣扎 ,复仇之火使他身心扭曲,不报家仇誓不罢休,但他在复仇之后又感到良心不安 ,瞎婆子的招魂声更刺激得他精神错乱 ,最终彻底崩溃。
古希腊命运悲剧这一主题在戏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曹禺《北京人》和契诃夫《樱桃园》的差异性研究
曹禺《北京人》和契诃夫《樱桃园》的差异性研究管玲玲【摘要】Cao Yu's Peking man has been called the Cherry Orchard in Chinese version ,but in fac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dramas are enormous ,which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aspects :dramatic conflicts ,creation view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 Peking man's dramatic conflicts fallow to the psychological clash behind the language ,multiple conflicts go hand in hand ,w hile Chekhov's Cher‐ry Orchard abates conflicts .Cao Yu creates the play with strong emotional and s ubjective participa‐tion ,Chekhov is in the position of absence in the play ;Peking man's cultural background is Chinese ethical and moralorder ,which highlights collective and ignores individual ,while Chekhov's Cherry Orchard is more focused on individual survival state .Cao Yu realized his style evolution and personal break‐through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hekhov ,instead of simple imitation of Chekhov .%曹禺的《北京人》一直被称作中国的《樱桃园》,而实际上两剧的差异是巨大的,具体体现在文本的戏剧冲突、作家的创作观、两剧的文化背景三方面。
以《雷雨》为例看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中国悲剧
以《雷雨》为例看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中国悲剧作者:柴琳王斌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摘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且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作品兼容中西方文化的特质。
在悲剧这个属于西方美学的范畴里,中国剧作家用自身的体验来理解和学习人生、人性以及人类的普遍生存状况,并且在不断地为这个给人以力量和崇拜的领域里注入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关键词:《雷雨》中西文化冲突悲剧悲剧的概念属于美学的范畴,这个美学范畴产生于古希腊的美学,是对古希腊文学和戏剧作品进行理性思考后建立起来的,并随着西方文学及美学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
20世纪以后,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中,这个美学范畴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曹禺通过对西方悲剧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实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真正把中国的悲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一、人性的表现与传统女性的继承中国传统戏剧中对人性的探讨一般是在隐形的状态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作品是不把对人性的表现作为戏剧主要的表现对象。
因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学反映现实社会和道德说教的功能尤其突出,而对人性的表现则是超现实的,是一种恒久不变的对人自身的探讨和严酷拷问,这与儒家思想有着根本的差别,所以我们很难在古代戏剧中找到对人性探讨为主的作品。
但是,曹禺的《雷雨》,恰恰就是我们上下求索的典型。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其作品表现的卓著的现实主义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强烈反抗。
然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对人物变态心理的描绘的确又超出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范畴,似乎从中我们能够依稀地看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子。
我们先来看一下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
美狄亚是一个疯狂的女性,她在帮丈夫伊阿宋夺取金羊毛之后,又被父亲和兄弟阿普叙托斯追赶,她为了摆脱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亲生兄弟砍成碎块,抛到海里,而她父亲忙着收尸,他们才得以逃脱;之后她又用妖术帮她的丈夫杀死了国王,也就是伊阿宋父亲的兄弟珀利阿斯,于是他们夫妇被赶出城邦;之后伊阿宋因贪恋钱财,又要与科林斯国王克瑞翁的女儿成亲,这惹恼了美狄亚,她觉得自己是被侮辱和抛弃的,于是在她的内心深处涌出了可怕而强大的恨意,她开始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不仅杀死了克瑞翁和他的女儿,甚至连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也杀死。
论西方戏剧对曹禺早期话剧影响
论西方戏剧对曹禺早期话剧影响【摘要】二十世纪中国话剧由最初的“舶来品”走向繁荣,而到二十一世纪,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相比,话剧的位置也日益的边缘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回望“曹禺时代”,曹禺的戏剧成功不仅得益于中国传统话剧的理解和爱好,同时西方的戏剧对曹禺的影响决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曹禺;早期话剧;西方戏剧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49-01我们认为,曹禺早期话剧表现的外来影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多对应关系。
从结构上说,以《雷雨》为例,可以说至少有两种结构影响着曹禺的创作:一是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原则。
所谓的“三一律”是指情节、时间、地点人物的高度统一。
《雷雨》的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表达出来,地点主要发生在周公馆,不可不谓集中;二是易卜生“回溯式”的结构,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的发展。
易卜生的这种以“过去的戏剧”的秘密来推动“现在的戏剧”的悲剧,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
曹禺曾表示对“特别注意他(易卜生)的结构、人物、性格、高潮”。
在《雷雨》中,他的“特别注意”得到体现:“过去的戏剧”一是三十年前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二是周萍引诱后母蘩漪,并在家中“闹鬼”,最终也是始乱终弃,正是这两次的始乱终弃的秘密推动了三十年后“现在的戏剧”的所有悲剧,从而将整个戏剧推向了高潮。
但是当曹禺写完《雷雨》几年后,却“很讨厌它的结构”,“感觉太像戏了”,“过后每读一遍《雷雨》便有点作呕的感觉。
”不可否认,“三一律”和“回溯式”的结构的却让《雷雨》“太像戏了”,曹禺对自己的批判是真诚的。
在后来写作《日出》时,他试着去改变这种“太像戏”的结构,一方面采用“横断面的描写”,“用多少人生的零件来阐明一个观念。
”以陈白露来引出一系列的世间百态的人物,命运完全的中心故事和中心人物,每个人物都是同等的重要。
另一方面在第三幕中的北方妓院这一特殊的位置,使用“拉帐子”的手法,“把戏台隔为左右两个部分,在同一时间可以演出两场戏”,而“这一较为新颖的尝试”,他在“欧尼尔的戏(如Dynamo)里看到过,并知道是成功的”,正是借鉴了这中舞台技巧,使得人物的心理和“外面的渲染氛围的各种声响打成一片,衬出一种境界的奇异”。
《雷雨》中中西文化的碰撞
《雷雨》中中西文化的碰撞曹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这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并欣赏中国的古典戏曲,尔后在称为中国话剧运动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又获得了登台实践的经验,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让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名家的西方戏剧,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他仿佛是天生的剧作家的灵气,让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雷雨》成了他的第一个戏剧生命。
尽管《雷雨》的发表过程有点曲折,尽管《雷雨》最初并不能完全被读者正确理解,但这并没有影响《雷雨》的客观效果,它仍然引起了轰动,并且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开掘和阐释它。
《雷雨》是一部由八个被包容在一个血缘关系当中的人物所演出的悲剧,它决不只是周朴园及周家的悲剧,也不只是一部社会悲剧,它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人性的悲剧。
作家创作《雷雨》不只是为了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他还是“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语的憧憬”①。
《雷雨》中最重要的角色要属周蘩漪了。
她是悲剧中人,是终极悲剧的导火索。
蘩漪是一朵污泥中开出来的带毒的鲜花,“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②,这既是她当时无可选择的选择,也是人性合乎逻辑的两个极端的显现。
她嫁进周家实际上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爱情生活,走进不了周朴园的感情世界,本该有爱人的愿望却再没有爱人的权利和被爱的可能,所以当她看到那个刚由乡下接回来的儿子时,她人性的欲望爆发了,就像蘩漪所说的,“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的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
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被强加上了罪的成分,有罪的乱伦的爱萌发出来。
西方文学里就有很多乱伦的例子。
蘩漪对周萍的爱有多深,我们不知道,但至少这是她一种强烈的自救欲望的表现,她要通过爱周萍来拯救自己,否则她将连爱的经历都没有,无声无息地终了此生。
这样的蘩漪是可怜的,她身上带着中国妇女的最悲惨的命运,她有罪,但并不恶。
直到蘩漪意识到周萍要离开她,她将失去体现她生命价值的人,她才开始用恶的行为来维护自己,这种罪就慢慢转化成一种恶。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与西方不同,对于传统戏剧来说,“悲剧”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它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悲剧没有完全的悲剧,其结局都是以喜剧呈现,或者剧情中参杂了喜剧成分。
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悲剧文化审美得到了新启发,剧作家不在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在对传统悲剧理念进行大胆的超越和改革下,现代悲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
而《雷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曹禺在创作时,在题材技法上对西方戏剧有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又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取得了较大成功。
关键词:《雷雨》悲剧传统西方元素融合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提出了著名的“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戏剧应该表现出本体精神上的痛苦,它涉及生活和生命本相,对宇宙及自然的法则进行揭示,直观暴露恶性本质。
(1)而曹禺在进行《雷雨》创作时,反复强调宇宙及自然的“残酷性”,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开创了中国残酷戏剧的道路。
曹禺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宇宙和自然给人们的残酷性,他将自己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沉思融合到他的剧作中,在品读他的作品时,一种残酷之美油然而生。
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20世纪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讨
20世纪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讨——夏衍与高尔基夏衍(1900年-1995年)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是一个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堪称世纪同龄人。
他是在五四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之初正式登上文坛,开始其文学活动的。
从青年时代开始,夏衍就一直紧紧追随着时代的潮流,用实际行动回应着时代的召唤。
可以说,他既是历史变化的见证人,也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
夏衍写了无数的作品,反映了我们中国20世纪政治、文学、思想上的变化,因此,对夏衍的创作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那一段历史,并对中西方的文化作出比较和评价。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输入,直接刺激了中国新的文化系统的形成,并且激化了新的文化系统同原先文化系统的对立与冲突,使中国新文化的二元化进程同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纠缠在一起,并相互借鉴和融合。
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始终伴随着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
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夏衍见证了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并参与其中: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新思想的熏陶和新文化的影响,还积极投身中国文学创作中,与当代文人奋战在文艺前线。
他曾赴日本留学多年,在留学期间,他真正开始在斗争实践中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捍卫者,并积极吸收借鉴欧美文艺、日本文艺,以及俄苏文艺的进步思想,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知识技能,使其文化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自幼沉静务实的夏衍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
当时的俄苏文学的译介在中国成为一个高潮,瞿秋白在《〈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中解释过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这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
因此大家都要讨论研究俄国,于是外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
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以曹禺先生的创作及作品为例谈如何有效把握文本
生
命
对
话
以 曹 禺先 生 的 创 作及 作 品 为 例谈 如 何 有 效 把 握 文本
(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 贵州 贵阳 目前 高 中语 文 教 材 必 修 与 选 修 所 选 取 的都 是 中外 文 坛 的 名作 。 都 是作 者 生 命 感 受 、 生 活 体 验 的独 自 。这 些 时代 的杰 作 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读 者 的倾 听 。 读 者 对 作 品 的 再 阅 读成 为 了解 作 者 、 了解 时 代 人 物 必 不 可 少 的 环 节 。 那 么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如 何带 领 学 生走 近作 者 , 打开作者的心门 , 准确把握文本呢? 了解 童 年 经 历 。 叩 响作 者 心 门 刻 骨 铭 心 的 痛 楚 是 一 个 人 经 历 磨 难 后 的 收获 。文 学 就 是 作家用来散播这种收获的方式 , 作 家 也在 这 散 播 中 更 璀 璨 , 更 具有生命力 。 曹 禺 的笔 下 出现 了许 多 永 恒 的 人 物形 象 : 侍萍 、 繁漪 、 周 朴 园、 陈 白露 等 , 《 雷 雨》 、 《 日出》 、 《 北京 人》 这 些作 品我 们太 熟 悉 、 太 难 忘 。面对 现 在市 场上诸 多 无病 呻 吟的青 春文 学 系列 作 品 , 我们 更 感慨 经 典 文学 作 品的 永恒 魅力 。一位 真 正 的作 家 的创 作 生命 之 源 在何 处 ?任 何人 都 不是 孤立 存 在 的 , 都 有 自己相 处 的环 境 、 相 处 的人群 。 这些 又 会反 作用 于作 家本 人 。于 是作 家的 经历 就 成 为他创 作 动力 、 创作 激情 的泉 眼 。 曹 禺先 生 出生 于 天津 的一 个破 落 的万 姓 官僚 家 庭 。 父亲 因官 场失 意 和 武 夫 品行 而 专 制 、 蛮横 、 粗暴 . 曾 因一 时愤 怒 踢 折 长 子 的腿 , 父 子 俩 之 间充 满 敌 意 和仇 恨. 长 子终 于不 堪 忍 受 , 积郁成疾 , 三 十 而 殒 。且 父 亲 晚 上 抽 大 烟 。 白天睡 大 觉 , 颓 废 不振 。 对凶狠、 暴戾 的父 亲 , 曹先 生 经 常 战 战兢 兢 . 甚 至 害怕 得 不 敢 和 他 在一 张 餐 桌 上 吃饭 。整 个 家 庭 的 沉 闷和 死 气 使怀 着 满 腔 苦 闷 、满 腹激 愤无 以言说 也无 处言 说 的 曹先 生逐 渐 形 成 内向寡 言 的心 理个 性 。 他 不 爱抛 头露 面 , 也 不 善 言谈 .有 很强 的 自制能 力 ,更 多地 生 活在 内 心体 验 的精 神 世 界 里. 反 复 咀嚼 生存 痛 苦 、 生活 的苦 难 、 人 生 的不 平 , 情感 体 验 被 积 压、 凝 聚为 沉重 的心 理纽 结 。《 雷雨 ・ 序》 开头 便是 一段 夫子 自道 : “ 我 不知 道 怎 样 来 表 白我 自 己 , 我 素 来 有些 忧 郁 而 暗 涩 ; 纵 然 在 人前 我有 时 也显 露 着欢 娱 。在 孤 独时 却 如许 多精 神 总不 甘 于 凝 固 的人 。 自己不 断来 苦恼 着 自己 。” 这 明 白地说 明曹 先 生 的心 理 类 型是 内倾 的 。 它是 长 期生 存压 抑 的结果 。 自由是 生 命 的本 性 。 而压抑则是对生命的阻挠或扼杀。 按 照 弗洛 伊 德 动 力 心 理 学 的解 释 。 创作犹如 白 E l 做梦 , 是 人 生 缺 陷的替代性补偿 , 它 以想象的方式 , 抚平 作家心灵上 的创伤 。 作 品 里 真 正 作 为兴 趣 中心 的 主 角 , 最终只能是作家 “ 自我 ” , 尤 其 是 作 家 幼 年 时 的心 理 体 验 , 会持久地扮演这种角色。 显然 。 曹禺先生创作时就存在这种压抑与宣泄 、 自我 与 角 色 的有 机 联 系 。 曹 先 生 曾 竭 力辩 白 , 认为《 雷雨》 “ 决 非 一个 社 会 问题剧 ” . 而是一首幻想 的诗 , 认为“ 我 喜 欢 看 周 繁 漪 这 样 的女 人” . “ 她满蓄着受着压抑的‘ 力” ’ , “ 她 有 火 炽 的热 情 , 一 颗 强 悍 的心 。 她 敢 冲破 一 切 的 桎 梏 , 做 一次 困兽 的 斗 ” 。周 繁 漪所 承 受 的 心 理 压 抑 和解 放 的要 求 , 与 作 家 的 内心 体 验 是 一 脉相 通 的 , 她 代 表 着 作 家 深 有 所 感 的 某 种 被 压 抑 的 欲 望— — 自 由 的 欲 望。 陈 白露也 在 抗 争 。 抗 争 一 切 阻扼 生命 自由发 展 的东 西 , 她 是 那样的顽强 、 不屈 。 作 家 一 再 渲 染 她 那 日益 堕 落 而 不 甘 沉 沦 的 悲 剧 心 理 活 动和 矛 盾 的 内 在性 格 。 最后 , 在紧张、 剧烈 、 不 断深 化 的 灵 魂 自我 搏 斗 中 。 人 性 美终 于 战 胜 堕 落性 : 与 其 屈 辱 痛 苦 地 在 黑 暗世 界 中鬼 混 。 不 如 以死 的反 抗 挽 救 自己 的灵 魂 。 陈 白 露 清 醒 地 知道 自己的 命 运形 同朝 露 。 “ 太 阳升 起 来 了 , 黑 暗 留在 后面 : 但 是 太 阳不 是 我 们 的 。 我们要睡了” 。 她平 静 地 吞 下 安 眠 药, 安 然 地 让 自己 的灵 魂 随 着 太 阳 的升 起 去 寻求 一 种 解 脱 。 对 于 人 事诸 多 的不 幸 。 作 者 从 小 就 深 藏心 底 的 困 惑依 然 找 不 到答 案。 无奈之下 . 就 以创 作 为 寄 托 , 在作 品 中 宣 泄 、 呐喊 、 反抗 , 谋 求 生 的 希望 。在 阅 读 中要 让 学 生 了解 作 者童 年 的 经 历 , 感 受 作
浅谈西方文化对曹禺话剧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曹禺话剧的影响
刘建卫
【期刊名称】《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8)002
【摘要】曹禺话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外国戏剧的学习和借鉴.综观其话剧创作,基督教文化、希腊悲剧、易卜生、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等西方文化和戏剧家的创作对曹禺的话剧影响最大,曹禺的话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总页数】4页(P30-32,42)
【作者】刘建卫
【作者单位】大同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山西,大同,037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4
【相关文献】
1.话剧、南开新剧团与曹禺 --从中国话剧的发展看曹禺的成功 [J], 董长华
2.论曹禺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贡献──纪念曹禺戏剧创作60周年 [J], 胡授昌
3.浅谈西方文化对曹禺话剧的影响 [J], 刘建卫
4.论新世纪“曹禺剧本奖”获奖话剧--以曹禺经典话剧为尺度 [J], 洪宏
5.浅谈曹禺话剧《雷雨》对群文戏剧创作的启示 [J], 邓小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究摘要:曹禺作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是他在创作上不断吸收民族文艺的养分的结果,还是批判性地接受西方戏剧艺术的结晶。
本文将从圣经、希腊悲剧以及契诃夫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究二十世纪中国作家曹禺与外国文学的对话。
关键词:曹禺圣经希腊悲剧契诃夫正文:曹禺,原名万家宝,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代表剧目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父亲官场失意,母亲因产褥热而去世,是继母将他抚养长大。
他经常随继母出入戏院,观看了许多地方戏曲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欣赏到了许多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参加了著名的南开新剧团,在南开中学排演新戏,先后出演了《玩偶之家》、《国名公敌》等戏目,这些戏剧实践使他懂得了舞台并加深了对戏剧艺术特殊规律的理解。
此外,他还拜读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古希腊悲剧,并深受其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解放后,曹禺自学俄语来阅读原版的契科夫剧本。
1962年,曹禺在对青年剧作家的一次谈话中,还专门精辟地分析了契科夫的《海鸥》,并赞赏不已。
①在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基督教也对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曹禺不仅读过《圣经》,还用英文教过一段《圣经》。
这些与外国作家及文学的接触或显性或隐性地影响了曹禺的戏剧创作,并在他的创作实践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和烙印。
《雷雨》与古希腊悲剧《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完成于1933年清华毕业之前,也是曹禺的成名作。
剧本不仅得到巴金的赞许与推荐,还受到郭沫若的好评,宣扬“《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作家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
作品上演后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并且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
其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不少艺术批评家,不同的人对《雷雨》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阐释。
而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比较《雷雨》与古希腊悲剧。
一、命运悲剧的主题曹禺在《雷雨序》中说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
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泥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②《雷雨》里的人物都在尽力挣扎,想要摆脱残忍的生存处境,开始新的美好的生活,于是他们都寻求拯救。
其中最明显的是周萍与繁漪。
周萍想要深知与繁漪之间情爱关系的畸形与罪恶,想要摆脱繁漪的纠缠,悔改以往的过错,寻求灵魂的净化与安宁,于是他将四凤作为自己挣脱罪恶深渊的救命稻草,却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另一个更加罪恶的泥潭,最终仍挣脱不了命运的控制。
而繁漪在沉闷压抑的周家过着不自由的生活,处处受封建家长周朴园的控制,同时,作为一个年轻女人,享受不到爱情的甜美,为了逃离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她紧紧抓住周萍不放,甚至在周萍要与四凤双双离家弃她而去时,卑微地祈求他带她一起走,即使是于四凤共侍二夫也无所谓,然而,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这种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愈挣扎却只是徒劳,生命个体时刻与命运接触但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命运观,正是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二、“回溯法”的叙事方式《雷雨》的剧情包含了前后三十年时间的内容,为了能让这些内容浓缩在一天时间内来表现,其结构上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现在”正发生着的事件,以回溯过去的事来推动“现在”剧情的发展,这种“回溯法”使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③现在所看见的《雷雨》剧本很多是被删减了初版本里的“序幕”和“尾声”。
而“序幕”展示的时间就是“现在”,场景设在了教堂附近的医院里,由一个病人的两个小孩中的弟弟像姐姐追问“屋子”和“疯子”的来历使时间回溯到三十年前的“过去”,由此展开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与矛盾。
“尾声”又回到了三十年后的“现在”,此时剧中主要的年轻人已死,鲁大海下落不明,鲁贵酗酒而亡,只剩下周朴园和已疯的繁漪、侍萍在教堂里忏悔罪过。
这种叙事方式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俄狄浦斯王》中,“现在”为了救助深受瘟疫残害的国民,俄狄浦斯王不顾先知的警告,执着地要找出罪魁祸首,结果引出了多年前的预言,故事不断地回溯到“过去”,最终揭出了自己杀父娶母的悲剧,当故事再次返回“现在”时,不堪良心谴责的俄狄浦斯王选择了自毁双目。
三“俄狄浦斯情结”在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
这种现象被弗洛伊德成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所谓的恋母憎父。
而这种倾向在《雷雨》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周萍憎恨周朴园,厌恶周朴园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在与繁漪乱伦的屋子里也曾很清楚地吐露了讨厌父亲的话,而对繁漪的爱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母亲的一种依恋。
鲁大海同样厌恶蔑视唯唯诺诺奴性深重欺软怕硬毫无作为缺乏人格的鲁贵,对于母亲却是百般呵护,最后为了不毁掉母亲的牵挂,断然忍痛愿意放四凤和周萍离开。
周冲,是一个很阳光有着美好的理想与纯洁的愿望的男孩,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的他反对父亲的残暴、对工人的压迫以及对母亲专制无情的态度,但是“待到母亲——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得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④,最后周冲的死也与这位曾经被他深爱的母亲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位被幻化得完美的母亲“也这样‘凶恶’地为情爱痉挛地喊叫,他才彻头彻尾地觉察到现实的丑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点憧憬。
他于是整个死了他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那情感的激荡。
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
”⑤在周冲美好而又易碎的理想里,四凤是他践行理想的共同者,但最后“我忽然发现我好像并不是真爱四凤。
(渺渺茫茫地)以前——我是胡闹。
”⑥但是对于母亲还是那样的依恋。
周冲最后的死是他发现现实中的母亲的丑恶后,“理想破灭,生命也自然化成了空影。
”⑦圣经的影响曹禺曾在与田本相的谈话中说,“我曾经教过一段《圣经》文学,是用英文教,那是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我接触《圣经》是比较早的,小时候常到教堂去,.......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对巴赫这种宗教音乐也有过接触。
我读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我就非常想看看复活节是怎么回事,我就非常想看看大弥撒的仪式。
”⑧在曹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圣经》的印记。
《圣经》文学中有一种U型叙事结构,“背叛之后是落入灾难与奴役,随之是悔悟,然后是通过解救又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开始下降时的高度。
这个接近于U型的模式,在文学作品中以标准的戏剧形式出现。
........我们可以把整个《圣经》看成是一部“神圣喜剧”,它被包含在一个这样的U型故事结构之中.......”⑨而在《雷雨》中,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而抛弃已为他生育了两个孩子的穷苦丫鬟侍萍就是他一生罪恶的开端,随后为了发迹而以工人的性命为代价换取财富是罪恶的极点,随后在家中专制的统治使他的罪恶更加深重,这些罪恶使得他必须得为之付出代价。
当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同一个晚上死去,侍萍与繁漪也同时发疯了是,就是周朴园一生中最大的灾难与奴役,生命降到了最低谷。
随后信奉基督,寻求上帝的拯救,生命逐渐回归到一种平和的状态,虽然最后仍是受着两个已疯的女人孤独地老去,但是灵魂上已得到救赎,心灵上是平静祥和的。
此外,《雷雨》的结构设计表现了人生的罪恶到救赎,从挣扎到死亡,人性的从善到恶、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这样的艺术结构显然受到了《圣经》的启示。
⑩契诃夫的辐射仔细阅读曹禺的作品,不难发现《雷雨》与《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
《雷雨》给人感觉太像戏了,就连曹禺本人也有这样的感受。
它的情节里巧合太多,使得刻意的痕迹有些深重。
另外,严格遵循时间发生在一天内、地点控制在单一地点里的原则,与后面的戏剧有着显著的不同。
因为讨厌《雷雨》在结构上“太像戏”,曹禺开始学习契诃夫。
(11)而契诃夫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
在曹禺《雷雨》之后的戏剧,特别是《日出》、《北京人》和《原》野,象征手法的使用很鲜明。
在曹禺的很多作品中,存在一些决定戏剧中人物命运、影响整个戏剧氛围的主要的“人物”,他们总是被曹禺有意漏掉,从而使戏剧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具有象征性。
(12)如《日出》中一直隐藏在幕后的金八虽然由始自终没有出现在幕前,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剧中人物的命运,他控制着股票的涨落,直接导致了潘月亭的破产,间接上使陈白露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是其自杀的直接动因,从这个层面上看,金八实际上是强大的黑暗势力的代表。
同时,陈白露一直在期待但却未等到的日出是希望与新生的象征,此外,剧中时时隐而不现的打夯的工人象征着光明。
在《北京人》里,象征这种艺术手法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剧中始终没有出场的原始“北京人”的形象,这个“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的“人类祖先”,就是人类希望的象征。
另外,啃噬曾家字画等物品的耗子正是曾家那群坐吃山空毫无作为败家子的写照。
《原野》里,一直呼啸的火车寄托着仇虎和花金子奔向那个“黄金铺的地方”的美好希望,而那个桎梏着仇虎的铁撩锁住了仇虎的肉体,也禁锢了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同时也象征着仇虎挣脱不了的被控制了的悲惨命运。
曹禺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不断地学习西方文艺,积极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中的养分,不断突破自己有着不可抹煞的关系。
参考文献:①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多维视野的文学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②曹禺:《雷雨序》,《雷雨》,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③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④⑤⑦曹禺:《雷雨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2月第2版⑥田本相编《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曹禺代表作》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⑧曹禺:《我的生活与创作道路——同田本相的谈话(1981年4月)》,《戏剧论丛》1981年第2期⑨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郝振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⑩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11)李辰民:《走进契诃夫的文学世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12)周晓明主编《现代中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