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线性模型作业--

合集下载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多层线性模型——零模型

第一层:
Yij 0 j eij
var(eij )
2

第二层:
0 j 00 u0 j
00 uoj eij
var(0 j ) 00

合并模型: Yij
多层线性模型——零模型
0 j指第j个二层单位Y的平均值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2)组织心理学研究领域 Eg:雇员镶嵌于不同的组织、工厂 (3)发展心理学领域 Eg:纵向研究、重复研究 在一段时间内对儿童进行多次观察,那么不同时间 的观测数据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儿童之间 的个体差异则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二层。这样,就 可以探索个体在其发展趋势或发展曲线上的差异。
ij 0j 1j ij ij
var(eij )
2
多层线性模型——完整模型

第二层:
0j
00

W 01
j
u0 j
1 j 10 11W j u1 j
var(0 j ) 00
var(1 j ) 11
cov(0 j , 1 j ) 10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3、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 回归的回归方法 Eg:学生成绩(X) 学习动机(Y) 班级教师教学水平(W) (1)求各个班级学生成绩对学习动机的回归

Yij 0 j 1j X i j rij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2)求教师教学水平对β 0j和 β
1j
的回归方程
00
eij指第j个二层单位Y的变异
指所有二层单位的Y的总体平均数 0 j 指第二层方程的残差(随机项) 跨级相关:指Y的总体变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 第二层的变异引起的。

(完整版)多层线性模型介绍

(完整版)多层线性模型介绍

(完整版)多层线性模型介绍多层线性模型:HLM(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计量模型,为解决传统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在处理多层嵌套数据时的局限而产生的,是目前国际上较前沿的一套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优势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数据嵌套问题;二是为追踪研究或重复测量研究引入了新方法。

传统的线性模型,例如,ANOV A或者回归分析,只能对涉及某一层数据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将涉及两层或多层数据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而多层线性模型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统计方法。

多层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进行两次回归的方法在概念上是相似的, 但二者的统计估计和验证方法却是不同的, 并且多层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更为稳定。

因此多层模型的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与传统的用于处理多元重复测量数据的方法相比,该模型具有对数据资料要求低、能够明确表示个体在第一层次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定义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随机变异解释个体随时间的复杂变化情况、可以考虑更高一层次的变量对于个体增长的影响等特点。

多层线性模型( multilevel model ) 由Lindley 等于1972 年提出,是用于分析具有嵌套结构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技术。

作为传统方差分析模型的有效扩展Korendijk 等和Duncan 等众多的研究者对多层线性模型进行了广泛研究。

20 多年来,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面板研究,并且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面板研究中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优势: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面板研究中,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会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多层线性模型可以很好地处理上述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面板研究开始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显示出多层线性模型在面板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多层线性模型通过考察个体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明确表达出个体在层次一的变化情况,因而对于数据的解释(个体随时间的增长趋势)是在个体与重复观测交互作用基础上的解释,即不仅包含不同观测时点的差异,也包含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多层线性分析模型

多层线性分析模型

多层线性分析模型:集体层面结构的类型:集体层面结构的类型是很重要的,因为结构的类型体现了结构的性质,而结构的性质会影响其组合方式和测量方法。

Kozlowski和Klein(2000)[2]认为,集体层面的结构可分为3种:整体(global)结构、共享(shared)结构和生成(configural)结构。

整体结构是那些相对客观的、容易观察到的、源自于集体层面的集体的特征。

整体结构没有低层面的对应物,所以它不依赖于个体的知觉、经验、行为或个体的交互作用而存在。

团队大小就是一个整体结构,它不依赖于个体的特点和交互作用,但它会影响团队内成员的工作。

(我认为如“团队绩效”这种整体变量就属于这种类型,属于直接测量)共享结构是集体成员的共享(共同具有的)特征,只有当集体内的个体共享相似知觉时它才存在。

共享结构来自于集体成员个体的经验、认知和行为,并且在集体成员中发挥某种作用。

共享结构假设结构在不同层面上的有相似的表现,在不同层面上有相似的内容、意义和结构,是以突现(emergence)中的“组合”(composition)方式结合而成的。

James等(1974)就认为,个体可以产生对环境的知觉以形成某种心理气氛,但只有当这些知觉被共享时才会形成某种组织气氛。

因此,当研究者探讨共享结构时,需要阐明个体特征的组内一致性或可信性,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

(本人认为我们课题同属于这种心理感知,个体层面属于个人心理感知,集体层面属于团队成员的一致感知。

属于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在测量结构上相似,我认为我们课题的研究应该采用此种结构。

)生成结构则描绘了集体中个体特征的排列方式或组合模式。

尽管生成结构(configural)与共享结构一样也产生于个体特征,但不同的是生成结构并没有假设集体中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结合,个体在生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共享结构假设单位成员有某种相似知觉,而生成结构中个体的特征却不是同质的,它体现了个体特征在集体层面上的另一种结合方式:个体特征以间断、复杂而非线形的突现中的“合成”(compilation)方式结合为集体特征。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与应用解读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与应用解读
式中,γ10=预测变量X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效果 γ20=预测变量Z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效果 γc0为控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c=3,4,5 …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
第三步,将检验假设2关于组织层面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直 接影响的跨层次效应,进一步验证截距项的存在是否可由 组织层面加以解释和预测。 截距项预测模式 Level-1: Yij=β0j+β1jXij+β2jZij+ βcj(控制变量) +rij Level-2:β0j=γ00+γ01Wij+ γ02Gij+μ0j β1j=γ10+μ1j β2j=γ20+μ2j βcj=γc0+μcj
一、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3、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 回归的回归方法 Eg:个体成就目标导向(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体创造力(Y)
组织环境(W) (1)求各个组织个体成员的成就目标导向对创造力的回 归 Yij 0 j 1 j X ij rij (2)求组织环境对 0 j 和 1 j 的回归方程 0 j 00 01Wj 0 j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
具体检验步骤及多层线性模型构建如下: 第一步,检验跨层次效果是否存在。只有组内与组间的 变异成份显著,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截距与斜率项分析。 虚无模式 Level-1:Yij=β0j+rij,式中rij ~N(0,σ2) Level-2:β0j=γ00+μ0j,式中μ0j ~ N(0,τ00)
式中,γ11=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a) γ12=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b) γ21=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c ) γ22=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d)

多层线性模型讲议[1]

多层线性模型讲议[1]
多层线性模型(HLM)讲义
基于HLM的多层线性模型 ——原理与操作
多层线性模型的发展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的特点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例子——两水平分析模型 用HLM软件分析两水平线性模型
多层线性模型的发展
1、多层线性模型的多学科应用性 2、多层线性模型的产生背景 3、多层线性模型产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模型的理论构想阶段 (2)问题的解决阶段——计算方法的突破 (3)快速发展阶段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的特点
1、层次结构(嵌套结构)特点数据在社会 研 究中的普遍性 2 2、传统回归对多层数据的处理
(1)将所有更高一层的变量都看作是第一水平的变量, 直接在第一水平上对数据进行分析(缺点是什么?) (2)将第一水平的观测直接合并为第二水平的观测, 然后直接对第二水平进行分析(缺点是什么?)
3、多层线性模型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应用 时的普遍性
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例子 ——两水平线性模型
1、两水平线性分析的数学模型
水平1( 水平 (如:学生):Yij= β0j+ β1jXij+eij 学生): 水平2(如:学校):β0j=r00+r01Wj+u0j 水平 ( 学校):
β1j=r10+r11Wj+u1j
的中心化——为了解释的需要 4、预测变量Xij和Wj的中心化 、预测变量 为了解释的需要
用HLM软件分析两水平多层线性模型 ——操作与结果解释
1、HLM对数据库的要求——基于SPSS 2 2、生成SSM数据文件 SSM 3、模型设定 4、程序运行 5、结果解释与模型评价
合并模型表示为: 合并模型表示为:
Yij=r00+r10Xij+r01Wj+r11XijWj+u0jXij+u0j+eij

HLM多层线性模型教程

HLM多层线性模型教程

HLM多层线性模型教程HLM(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是一种多层线性模型,常用于分析层级结构的数据。

相比于传统的线性模型,HLM能够更好地处理多层数据的结构,并考虑到不同层级之间的相关性。

HLM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

固定效应表示不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而随机效应则表示不同层级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

通过区分这两种效应,HLM能够更准确地估计模型参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HLM的基本模型。

假设我们有一个层级结构的数据集,其中个体(比如学生)位于组(比如班级)之中。

我们可以建立以下的多层线性模型:Level 1: Y = β0 + β1*X + rLevel 2: β0 = γ00 + u0β1=γ10+u1在Level 1中,Y表示因变量(比如学生成绩),X表示一个或多个自变量(比如学生的背景信息),β0和β1表示固定效应,r表示误差项。

在Level 2中,β0和β1被分解为γ00和γ10(固定效应)以及u0和u1(随机效应)。

通过HLM模型,我们可以估计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值。

HLM模型的建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准备:将多层数据按照层级结构整理,确保每个样本都有相应的层级信息。

2.模型设定: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确定模型的层级结构、因变量、自变量以及需要考虑的随机效应。

3. 模型估计:使用统计软件(如HLM软件)进行模型估计。

HLM模型的估计通常使用迭代加权最小二乘(Iterative Weighted Least Squares, IWLS)方法。

4.参数解释和效应分析:根据估计结果,解释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含义,并进行效应分析。

在解释HLM模型的结果时,需要特别注意几点。

首先,固定效应代表在不同层级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在学生的层级上,自变量X对学生成绩Y的影响是β1、其次,随机效应代表不同层级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

HLM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HLM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Introduiu@
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用多层线性模型?
回归分析模型回顾 多层(多水平)数据特点
什么是多层线性模型?
HLM发展 HLM数学模型 HLM常见简化模型
两水平模型应用举例 应该注意的问题
回归分析模型
Yi 01Xii
i ~N0,2
回归分析模型的假设
线性(Linearity) 误差正态分布( normally
distributed) 误差方差齐性(homoskedastic) 误差或观测个体之间相互独立
(independent)
什么是多层(多水平)数据?
多层(多水平)数据指的是观测数据在单位上 具有嵌套的关系。如学生嵌套于班级,班级嵌 套于学校等。
同一单位内的观测,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同一 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受相同的班级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有更大的相似性。
嵌套于背景(contextual)特征 的多层数据举例
学生水平特征的观测,嵌套于班级或学校 兄弟姊妹特征的观测,嵌套于家庭 个体之间的观测嵌套于社区 个体不同时间点的重复测量嵌套于个体 病人嵌套于医院 参数的估计嵌套于不同的研究 (元分析,meta-analysis)
(如学生特征)之间的关系 常用来估计组内(如班级内)和组间(如班级间)变
量间的关系 以及跨水平的交互作用。
例如, 学校内和学校间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多层线性模型--一种处理嵌套数据的 统计方法。通过定义不同水平(层)的 模型,将随机变异分解为两个部分,其 一是第一水平个体间差异带来的误差, 另一个是第二水平班级的差异带来的误 差。可以假设第一水平个体间的测量误 差相互独立,第二水平班级带来的误差 在不同班级之间相互独立。多水平分析 法同时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变异 。

《多层线性模型》课件

《多层线性模型》课件

03
多层线性模型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教育数据分析
总结词
多层线性模型在教育数据分析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分析学 生成绩、学习行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在教育领域,多层线性模型可以用于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数 据,如班级、学校或地区等。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可以同时 考虑学生个体特征和班级、学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更 准确地估计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应用领域的拓展
生物医学研究
应用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领域,探索生物标志物与疾病之 间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
应用于社会调查、人口统计等领 域,研究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 度等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经济学研究
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消费者行 为等领域,探究经济变量之间的 相互关系。
跨学科融合与交叉应用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06
多层线性模型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算法优化与改进
算法并行化
利用多核处理器或分布式计算资源,实现多层线 性模型的快速计算,提高分析效率。
算法收敛性改进
针对现有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进行优化,减 少迭代次数,提高计算精度。
算法自适应调整
根据数据特性自动调整模型参数,减少人工干预, 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对初值敏感
对缺失数据敏感
多层线性模型的迭代算法对初值的选择较 为敏感,初值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收 敛结果。
如果数据中存在大量缺失值,多层线性模 型的估计可能会受到影响。在进行模型拟 合之前,需要对缺失数据进行适当处理。
05
多层线性模型与其他统计模型的比较
与单层线性模型的比较
模型复杂性
多层线性模型比单层线性模型更复杂,因为它同时考虑了组间和 组内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拟合数据。

多层线性模型学习报告

多层线性模型学习报告
在许多研究中,取样往往来自不同层级和单位,例如学生嵌套于班级或学校,员工嵌套 于公司或行业中,或者个人嵌套于家庭,家庭嵌套于社区(村庄)等,因而搜集的数据具有 分层嵌套的特点,这种数据带来了很多跨级(多层)的研究问题。
多层数据:多层(多水平)数据指的是观测数据在单位上具有嵌套的关系。引入多层数 据后,我们可以发现之前我们常用的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已不再适用。原因如下:
到底何为显著?在这个问题上我阅读了一些书籍和文献,一些文献上指出,只要ρ(也 即 ICC)不为零即可。对于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这种表述是不全面的。在一些情况下, 第一层次的组内差异(r ij)很小,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第二层次所代表的组间差 异(μ0j)很大,同样满足 ICC 不为零。以上面提到的教育研究为例,如果每个班级内部 个体差异不明显但是班级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将第一水平的观测直接合并为 第二水平的观测,然后直接对班级作分析,直接运用传统线性回归即可。为了表述的科学 性,我比较认同 James(1982)的看法:ICC 的范围在 0.00~0.50 之间。这样既满足了单 位内部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变异性,也能保证单位之间存在变异性,适合建立多层线性模型。
二、多层线性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横向研究: (1)教育研究领域:正如上文中所举的例子,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只能对涉及一层
数据的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按照传统建模的做法,要么将所有的更高一层的变量都看做是第 一水平的变量,直接在学生个体水平上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班级变量对 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有相同的影响,不同班级学生对应不同的班级变量,而不区分班级对学 生的影响,假设同一班级的学生间相互独立是不合理的,同样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和相同班级 的学生作同一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要么将第一水平的观测直接合并为第二水平的观测,然 后直接对班级作分析,这样做的主要问题是丢失了班级内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的信息,而在实 际中,这一部分的变异有可能占总变异中很大的一部分。 既然以上两种传统建模方法都行 不通,那么就有必要进行多层线性建模。

HLM多层线性模型教程

HLM多层线性模型教程

HLM多层线性模型教程:[1]认识多层线性模型••|•浏览:111•|•更新:2014-03-01 09:431.在社会科学研究进行取样时,样本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层级和单位,由此得到的数据带来了很多跨级(多层)。

多层线性模型又叫做“多层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或者是“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r modeling)”。

2.在社会科学中,多层线性的结构非常具有普遍性,如以下图列出四种常见的情况3.拿两层举例子,假如说现在我们考察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在204.所学校中抽取了1000名学生,那么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有些学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值较高,而这就有可能是因为学校为贵族学校,学生的经济水平很高。

而也可能有民工学校,经济水平较低,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

那么这就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成绩受到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而每个学校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与整个学校的整体经济水平有关。

那么这就是学生嵌套在学校之间的例子。

5.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公式6.拿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写出对于这个案例的多层线性模型。

第一层:学生成绩=β0+β1*学生自我效能感+r第二层:β0=γ00+γ01*学校社会经济生活水平+μ1β1=γ10+γ11*学校社会经济生活水平+μ27.那么对于这样一类的多层线性的数据,我们该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呢,小编将持续为大家呈现与讲解。

原delta数据工作室HLM多层线性模型教程:[3]认识HLM6.0界面••|•浏览:186•|•更新:2014-03-04 09:44•••••••分步阅读采用HLM6.0分析多层线性模型能够非常直观的建立方程式,每层变量清晰明了,使用界面友好简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HLM 6.0的主界面,并告诉大家各界面的主要功能。

工具/原料•HLM6.0方法/步骤1.我们打开HLM的主界面,最上面的工具栏就是我们用到的主要菜单,首先file下面我们可以创建新的hlm/mdtm文件(hlm中最重要的文件),如以下图,假如我们已经建立好了HLM的MDM文件,那么我们在下次打开的时候需要选择"make new mdm from old mdm files",HLM不能直接打开之前的文件,可以从之前的MDM文件中运行。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两水平模型优秀课件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两水平模型优秀课件

Outcome for observation i in unit j
Intercept
Value of X for observation i in unit j
Coefficient
一个简单的多层线性模型
Y ij01Xijujrij
Outcome for observation i in unit j
distributed) 误差方差齐性(homoskedastic) 误差或观测个体之间相互独立
(independent)
什么是多层(多水平)数据?
多层(多水平)数据指的是观测数据在单位上 具有嵌套的关系。如学生嵌套于班级,班级嵌 套于学校等。
同一单位内的观测,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同一 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受相同的班级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有tual)特征 的多层数据举例
学生水平特征的观测,嵌套于班级或学校 兄弟姊妹特征的观测,嵌套于家庭 个体之间的观测嵌套于社区 个体不同时间点的重复测量嵌套于个体 病人嵌套于医院 参数的估计嵌套于不同的研究 (元分析,meta-analysis)
对多层数据,我们了解什么...
Y Xur specific to ij 0 1 ij j ij observation i in unit j
Outcome for observation i in unit j
(4)对73所学校分别做回归分析, 得到如图4的结果,如图4所示,从 图中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回归 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均不同,即:不 同学校学生平均高考成绩之间存在 差异,入学学业成绩对高考成绩的 影响强度不同。
图4:考虑不同学校平均成绩差异 和入学对毕业成绩影 响程度差异的回归直线
回归模型中,如何解决残差相关 的问题?

多层线性模型的原理与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的原理与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的原理与应用1. 简介多层线性模型是一种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适用于解决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问题。

本文将介绍多层线性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

2. 原理多层线性模型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思想,通过添加多个隐藏层来实现对非线性关系的拟合。

具体步骤如下:2.1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一组有标签的训练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

训练数据应包括输入特征和对应的输出标签。

2.2 构建模型多层线性模型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接受输入特征,将其传递给隐藏层。

隐藏层通过计算加权和并经过一个激活函数得到输出。

输出层将隐藏层的输出进行线性组合得到最终的预测值。

2.3 定义损失函数为了评估模型的准确性,需要定义一个损失函数来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平方损失和交叉熵损失。

2.4 模型优化使用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来最小化损失函数,找到模型参数的最优解。

通过反复迭代更新参数,逐渐优化模型性能。

3. 应用案例多层线性模型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3.1 信用评分在金融领域,多层线性模型可用于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

通过收集借贷者的相关信息,如年龄、收入、负债情况等,可以预测借贷者的信用风险。

3.2 图像识别多层线性模型也可应用于图像识别任务中。

通过将图像像素作为输入特征,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可以对图像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将猫和狗的图像分别作为正样本和负样本,训练模型来识别图像中的动物种类。

3.3 自然语言处理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多层线性模型可用于情感分析和文本分类任务。

通过将文本转换为向量表示,并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类,可以对文本进行情感判断或分类。

3.4 推荐系统多层线性模型在推荐系统中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特征,可以构建个性化的推荐模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

4. 总结多层线性模型通过添加多个隐藏层,可以有效解决非线性问题。

它在信用评分、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推荐系统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经济计量研究中的多层线性模型(HLM)

经济计量研究中的多层线性模型(HLM)
对于分层线性模型中 ,水平 2 随机效应的检验 ,还可以通过比较两个模型 (如果这两个模型只差一个水平 2 的随机项) 估计计算得到的 - 2log - likelihood 值的差异 ,通过查自由度为 1 的来χ2 分布表检验这一水平 2 的随机项的差异是否显著 。
同样用这种方法可以从整体上比较所定义的两个模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或两个模型中差异项的效应是否显著 。
们的检验方法 。
(2) 水平 1 的随机系数的假设检验
水平
1
的随机系数的假设检验对应的原假设为
: H0∶βq1
=
0
,检验方法类似于固定系数的检验
,统计量为
:Z

3 q1
。所
不同的是β
3 q1
表示由经验贝叶斯估计得到的参数估计值
。) st
d

3 q1
)
表示估计参数β
3 q1
的标准差
。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
参 考 文 献:
[ 1 ] (美) 约翰·奈斯比特. 大趋势 ———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 向[ M ] . 梅艳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 2 ]京特·弗里德里奇. 微电子学与社会 [ M ] . 李宝恒译. 北 京 :三联书店. 1984.
[ 3 ]李砚祖. 大趋势 ———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 工艺美术 概论[ M ] . 吉林. 美术出版社 ,1991. 【责任编辑 刘学生】
值得说明的是这与莫里斯的主张是不同的 ,他采取以手
工制品抗衡工业制品的态度 ,因那时处于工业生产的初级阶 段 ,而今天的工业化已在科学的理想主义中徜徉了一百多 年 ,不仅改变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也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的认 识 ,生活方式也与传统生存方式背离 ,作为工业化基础的科 学技术主导人类整体命运的地位不可动摇 ,我们已承认并且 接受了工业化的趋势 ,故此 ,我们对手工艺原汁原味的体现 , 只作为大工业中失掉的感性部分文化的补偿 ,来满足人们高 情感的需要 ,并且是从健全人类心智的立场 ,将手和手的直 接制造物的价值 ,渗透到社会进步与人类成长的进程之中 。

多层线性模型的解读:原理与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的解读:原理与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的解读:原理与应用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陈海德********************一、多层数据结构的普遍性多水平、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普遍存在,如学生嵌套于班级,班级有嵌套与学校。

传统的线性模型,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只能涉及一层数据的问题进行分析,不能综合多层数据问题。

在实际研究中,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学生一层的变量与班级一层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班级之间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数据层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因班级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学生层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班级层的变量。

另一种类型的两层嵌套数据来自纵向研究数据,不同时间观测数据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被试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了第二层。

可以探索个体在发展趋势上的差异。

二、传统技术处理多层数据结构的局限如果把变量分解到个体水平,在个体水平上分析。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学生是来自同一班级的,不符合观察独立原则。

导致个体间随机误差相互独立的假设不能满足。

如果把个体变量集中到较高水平,在较高水平上进行分析。

这样丢弃了组内信息,而组内变异可能占了大部分。

三、原理☆水平1(学生)的模型与传统的回归模型类似,所不同的是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水平2变量水平不同(不同的班级),其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也不同的,是一个随机变量。

如,每个班级的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都直接依赖于班级教师教学方法。

☆多层线性模型分为“随机截距模型”和“随机截距和随机斜率模型”。

“随机截距模型”假定因变量的截距随着群体的不同而不同,但各群体的回归斜率是固定,因此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缺乏互动。

“随机截距和随机斜率模型”假定截距和回归斜率都因群体而异,允许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的互动。

参数估计方法有:迭代广义最小二乘法、限制性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

这些方法代替了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更为稳定和精确。

比如,当第二层的某单位只有少量的被试,或不同组样本量不同时,多层线性模型进行了加权估计、迭代计算。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多层线性模型”(Multilevel Linear Model,HLM)在美国被称为“层次线性模型”(Hierarch Linear Mode1),在英国被称为“多层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1],由于它把第一层回归方程中的截距和斜率作为第二层回归方程中的随机变量,所以这种做法也被称作“回归的回归”[2]。

HLM是针对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经济研究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嵌套”和“分层”结构数据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统计分析技术,与传统统计方法相比具有模型假设与实际更吻合、结果解释更合理等特点。

近年来这一方法逐渐在教育、管理、经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鉴于当前医学领域对该方法应用较少,为了让医学工作者对其有更多了解,以便在医学领域中更好地运用,现对HLM的原理、分析步骤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简要介绍如下。

1HLM在医学研究中的普遍性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驱使人们把引起疾病的原因视觉由单纯生物因素转向综合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3]。

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的医学研究常常存在“嵌套”和“分层”的结构数据。

例如,在医学领域探讨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常常考虑的预测变量主要有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以及研究人群所在地区的环境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因素[3]。

这些变量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水平,即个人水平(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水平(环境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个人水平嵌套于社会环境水平。

这种存在嵌套结构的数据再用以前传统的线性模型,如回归分析,就会得出误差较大的结论甚至是错误的分析结果。

因为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变量间存在直线关系,变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个体间随机误差相互独立。

后两个假设在分层嵌套设计中往往不成立[4]。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房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理位置 、社区设施、房屋类型和建筑年代等。
结果分析
通过模型估计参数,分析各因素对房价的 直接影响以及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为 房地产投资和决策提供参考。
数据收集
收集包含上述因素以及房价的数据集。
模型建立
建立多层线性模型,探究各因素对房价的 影响。
变量处理
将地理位置、社区设施、房屋类型和建筑 年代作为自变量,将房价作为因变量。
意义
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可以更 好地处理具有复杂关系的多层次数据,为研究提供更准确的 估计和更丰富的信息。
多层线性模型概述
定义
多层线性模型是一种统计方法, 适用于处理具有嵌套结构的数据 ,例如学校中班级的学生成绩、 公司中部门员工的工作表现等。
需要专业知识
使用多层线性模型需要一定的 统计学和编程知识,以便正确 地构建、估计和解释模型。
高计算成本
对于非常大的数据集,多层线 性模型的计算成本可能变得非
常高。
06
CATALOGUE
研究展望与挑战
研究展望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线性模型 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包括但不限于医学、生物学、社会 科学、金融等领域。
03
变量处理
将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职业类型作 为自变量,将收入作为因变量。
结果分析
通过模型估计参数,分析教育程度对 收入的直接影响以及与其他变量的交 互作用。
05
04
模型建立
建立多层线性模型,探究教育程度对 收入的影响,同时考虑工作经验和职 业类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案例二:房价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背景

第三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及作业

第三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及作业

1. 表1列出了中国2000年按行业分的全部制造业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制造业非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Y ,资产合计K 及职工人数L 。

序号 工业总产值Y/亿元资产合计K/亿元职工人数L/万人序号 工业总产值Y/亿元资产合计K/亿元职工人数L/万人1 3722.700 3078.220 113.0000 17 812.7000 1118.810 43.000002 1442.520 1684.430 67.00000 18 1899.700 2052.160 61.000003 1752.370 2742.770 84.00000 19 3692.850 6113.110 240.00004 1451.290 1973.820 27.00000 20 4732.900 9228.250 222.00005 5149.300 5917.010 327.0000 21 2180.230 2866.650 80.000006 2291.160 1758.770 120.0000 22 2539.760 2545.630 96.000007 1345.170 939.1000 58.00000 23 3046.950 4787.900 222.00008 656.7700 694.9400 31.00000 24 2192.630 3255.290 163.00009 370.1800 363.4800 16.00000 25 5364.830 8129.680 244.0000 10 1590.360 2511.990 66.00000 26 4834.680 5260.200 145.0000 11 616.7100 973.7300 58.00000 27 7549.580 7518.790 138.0000 12 617.9400 516.0100 28.00000 28 867.9100 984.5200 46.00000 13 4429.190 3785.910 61.00000 29 4611.390 18626.94 218.0000 14 5749.020 8688.030 254.0000 30 170.3000 610.9100 19.00000 15 1781.370 2798.900 83.00000 31325.5300 1523.190 45.00000161243.070 1808.440 33.00000设定模型为:Y AK L e αβμ=(1) 利用上述资料,进行回归分析;(2) 回答:中国2000年的制造业总体呈现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吗? 将模型进行双对数变换如下:ln ln ln ln Y A K L αβμ=+++1)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结果:于是,样本回归方程为:ˆ=++Y K Lln 1.1540.609ln0.361ln(1.59) (3.45) (1.79)20.8099,0.7963,59.66===R R F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显著性水平0.1的条件下,各项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

用SPSS估计HLM多层(层次)线性模型模型

用SPSS估计HLM多层(层次)线性模型模型

用SPSS估计HLM多层(层次)线性模型模型原文:/?p=3230作为第一步,从一个不包含协变量的空模型开始。

每所学校的截距,β 0J,然后设置为平均,γ 00,和随机误差ü 0J。

将(2)代入(1)产生要在SPSS中进行估算,请转至分析→混合模型→线性...出现“指定主题”和“重复”菜单。

在此示例中,分组变量是id,因此应将其放在“主题”框中。

在反复框保持为空。

它仅在分析人员想要为重复测量指定协方差模式时使用。

单击继续。

弹出一个新菜单,用于指定模型中的变量。

空模型没有自变量,因此将因变量mathach放在适当的框中。

空模型中的截距被视为随机变化。

这不是默认设置,因此单击“随机”以获取以下菜单:检查“包含截距”选项。

另外,将id变量带到组合框中。

的协方差类型无关时,只有一个随机效应,在这种情况下,随机截距。

单击继续。

接下来,单击Statistics以选择其他菜单以选择在输出中报告哪些结果。

选择参数估计值报告固定效应的估计值。

单击继续,然后单击确定。

部分结果如下:这些结果对应于R&B中的表4.2。

下一步是估计一种平均数- 结果模型。

平均数之结果变项的回归模型在估计空模型之后,R&B开发了一种“平均数结果变项的回归”模型,其中将学校级变量meanses添加到截距模型中。

该变量反映了每所学校的学生SES平均水平。

方程式(1):截距可以模拟成一个大平均γ 00,再加上平均得分SES的效应γ 01,加上随机误差ü 0J。

将(4)代入(1)得到要在SPSS估计这个,再去分析→混合模型→直线...。

再次出现“指定主题”和“重复菜单”。

将id放在“主题”框中,并将“重复”框保留为空。

单击继续。

在下一个菜单中,指定依赖变量和独立变量。

因变量将是mathach,单个协变量将是均值。

该meanses变量输入作为固定效应,所以点击固定按钮拉起固定效应菜单。

将meanses变量带入Model框并确保选中Include Intercept。

多层线性模型介绍

多层线性模型介绍

多层线性模型介绍多层线性模型(Multilayer Linear Model)是一种机器学习模型,也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的一种特例。

它由多个线性层组成,每个线性层之间通过非线性函数进行连接,以实现更强大的模型学习能力。

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结构如下:输入层(Input Layer)接收原始数据,中间层(Hidden Layer)进行特征转换,输出层(Output Layer)给出预测结果。

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的每个节点都是线性层,由多个输入值和对应的权重相加,并加上一个偏置项得到输出值。

而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之间的节点通过非线性函数激活,得到非线性模型输出。

多层线性模型的每一层都可以看作是特征提取器,通过学习不同的权重和偏置,每一层都能够将输入数据进行非线性映射。

中间层的节点数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而层数一般较深。

模型的输出结果通过输出层的节点给出,可以是一个标量或向量,用于分类、回归等任务。

多层线性模型的训练过程非常重要。

通常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即通过计算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的偏导数,根据梯度下降法来迭代调整模型参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

训练过程中还会选择合适的学习率、正则化方法、优化算法等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学习效率。

然而,多层线性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模型的结构较为复杂,参数较多,训练时间较长。

其次,模型的训练过程容易受到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等问题的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函数和优化算法来解决。

此外,模型的解释性较弱,很难解释每个特征对结果的具体影响。

针对多层线性模型的缺点,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法。

如引入卷积层、循环层等特殊层结构,可以更好地处理时空信息和序列数据;使用批标准化等技术,可以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鲁棒性;引入残差连接、注意力机制等技术,可以提高模型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

总而言之,多层线性模型作为一种机器学习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研究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层线性模型摘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调查得来的数据往往具有层次结构(嵌套结构)的特点。

在层次结构数据中,不仅有描述个体的变量,而且有个体组成的更高一层的变量。

如研究学生的学术成绩,要考虑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即个体水平的变量,同时可能还要考虑不同学校间学生/老师比例的差异对学生学术成绩的影响也就是学校层次的预测变量。

这种数据带来了很多跨级(多层)的研究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多层线性模型。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多层线性模型以及多层模型的类型。

第二部分传统统计技术的局限性及多层线性模型的优势。

第三部分说明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两个应用(直接来自篇文献)。

第四部分是总结和拓展。

1、多层线性模型以及多层模型的类型多水平、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普遍存在,如学生嵌套于班级,班级有嵌套与学校。

传统的线性模型,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只能涉及一层数据的问题进行分析,不能综合多层数据问题。

在实际研究中,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学生一层的变量与班级一层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班级之间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数据层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因班级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学生层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班级层的变量。

另一种类型的两层嵌套数据来自纵向研究数据,多层(多水平)数据指的是观测数据在单位上具有嵌套的关系。

比如在教育研究中,学生镶嵌于班级,在此,学生代表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班级代表了数据结构的第二层。

对于第一层的学生数据,研究者可以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也可以针对第二层的班级又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

在教育研究中,更为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正是关于学生层的变量与班级层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

比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班级之间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学生层数据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班级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学生层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班级层的变量的函数。

多层线性模型由Lindley等于1972年提出,是用于分析具有嵌套结构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技术。

作为传统方差分析模型的有效拓展。

20多年来,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又称分层线性模型或多水平模型,当数据存在于不同层级时,先以第一层级的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然后把该方程中的截距和斜率作为因变量,使用第二层数据中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再建立两个新的方程。

通过这种处理,可以探索不同层面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由于它把第一层回归方程中的截距和斜率作为第二层回归方程中的随机变量,所以这种做法也被称作“回归的回归”。

接下来将简要地说明在多层次的研究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过的多层次模型。

(1)跨层次直接效果模型是检测在较低层次(如个人层次)的结果变量上,较高层次(如单位层次)白变量的主效果,或同时分析较高层次与较低层次的主效果,Hall(1994)称之为混合因子模型。

例如,Siebert,Silver发现,团队层次的授权气氛(team-1evel empowerment climate)与员工层次的心理授权相关,且心理授权中介于团队层次的授权气氛与个人层次的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

(2)跨层次调节模型是检测两个较低层次构念之间的关系如何校较高层次的构念调节,或是检测较高层次的构念与较低层次的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被另一个较低层次的构念调节。

例如,Hofmann,Morgeson和Gerras(2003)检验了团队层次的安全气氛对个人层次的领导者部属交换与员工的安全公民角色定义之间关系的调节效果,结果发现,当正面的安全气氛存在时,领导者部届交换与安全公民角色定义之间的相关性更高。

(3)跨层次青蛙池塘模型是说明较低层次的个人在较高次中的相对位置对较低层次的结果变量有何影响。

同样的一只青蛙,假若池塘很大,这只青蛙看起来可能会很小;若池塘很小,这只青蛙看起来就可能很大。

例如,假设我们要检测薪的高低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可能就会取决于其相对于群体中同事平均薪资水准。

(4)一致的多层次模型是说明构念以及连接构念问的关系是可被概化到不同组织的实休上的。

在这种模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同时存在于个人、群体及组织等多个层次中。

Wiechmann(2004)检验一个多重目标绩效模型在个人和团队层次上的一致性,结果发现79%的假设在个人与团队层次皆成立,支持他们所提出的关系可同时存在于不同层次的多层次模型。

2、传统统计技术的局限性及多层线性模型的优势牵扯到两层数据或者三层数据时就不能用传统的统计方法来解决了。

因为传统的统计技术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局限性:第一个是方差齐性和随机误差独立性假设问题。

传统线性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线性、正态、方差齐性及独立性,后两条假设在嵌套性的取样中往往不能成立。

因为同组的个体比不同组的个体之间更加接近和相似;而且不同组的抽样可能是独立的,但是同组内的抽样在很多变量上可能取值相似。

在关于发展趋势的纵向研究中,因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有规律的增减变化,方差也容易发生相应的增减,使方差齐性假设受到威胁。

在上述情况下,采用传统统计技术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但是多层线性模型不要求研究对象个体内观测值相互独立,也不受限制性假设的制约。

第二个是缺失值和测量间隔不一致的问题。

比如在纵向研究中,需要对同一观测对象做多次追踪观测,那么很容易出现样本的流逝。

传统的统计手段是删除存在缺失值的观测对象或对缺失值进行拟合,前者会造成信息的浪费,后者会降低研究的精确程度而多层相性模型允许确实值得存在,在建立第一层回归模型时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样本的信息。

另外,传统的统计技术还要求所有被观测对象在相同的时间间隔接受观测,在操作上有很多限制。

多层相性模型不但允许不同时间间隔的测量,还允许不同观测对象采用不同的观测时间表,使研究者有了更大的便利和灵活性。

第三个是处理研究假设的问题。

传统统计手段的功能主要局限于比较各次观测结果间差异的显著性或前期观测结果对后期观测结果的预测成都,而多层线性模型允许研究者在不同数据层面上提出不同假设。

例如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同类型个体的变化速率是否一致?哪些因素可以预测不同类型个体在变化速率上的差异?不同类型个体在变化速率上的差异是否得到了足够的解释等等,还可以建立多个发展模型,通过拟合度检验选出最吻合观测数据的理论假设。

基于以上嵌套数据的特点和传统统计技术的局限性,诞生了多层线性模型,它是目前国际上较前沿的一套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举例3.1多层线性模型原理通过定义不同水平(层)的模型,将随机变异分解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第一水平个体间差异带来的误差,另一个是第二水平班级的差异带来的误差。

可以假设第一水平个体间的测量误差相互独立,第二水平班级带来的误差在不同班级之间相互独立。

多水平分析法同时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变异。

他的基本形式包括三个公式:(1)Y ij=β0j+β1j X ij+εij(2)β0j=γ00+γ01W1j+μoj(3)β1j=γ10+γ11 W1jμ1j下标“0”表示截距,下标“1”表示斜率。

β0j表示与第二层单位j有关的第一层的截矩。

γ00表示截矩,所有第二层单位的总体平均数。

γ01表示回归斜率。

W1j表示第二层第一个预测变量。

μoj表示残差或随机项。

β1j表示与第二层单位j有关的第一层的斜率。

γ10表示截矩,所有第二层单位在第一层的斜率的总体平均数。

γ11表示回归斜率。

μ1j表示残差或随机项。

有时研究者只是感兴趣于把方程分解为有个体差异造成的部分和有组间差异造成的部分。

这时,使用这种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都没有预测变量的零模型就够了。

通过零模型,我们可以确定Y中的总体变异有多大比例是由于第二层或者是说组间差异造成的,就要计算一个跨级相关(ICC):组间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

当icc很小时,群体平均数就必须以多个群体成员的回答来估计。

另外,HLM亦可使用卡方检验来检测组间方差时候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研究中的有些问题不一定要用到多层线性模型,那么我们怎样来判断呢?这时我们可以先构建一个零模型,运用方差成分分析,当组间方差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时,即将个别聚合到群体是可行的,说明有必要使用多层线性模型。

那么这时说明需要在模型中加入新的变量来解释这种显著性的差异。

这时我们往第一层中加入新的预测变量,这就是随机效应模型,如果这时通过卡方检验发现第二层的残差μoj和μ1j比较显著,则表示在第二次层可能存在群体层次的因子。

那么我们继续往模型中加入新的变量。

这时我们往第二层加入预测变量,这就是完整模型。

完整模型解释了Y的总体变异是怎样受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因素影响的。

3.2应用举例一层线性模型在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中都有应用,下面以纵向研究中的一个应用为例:为探索一种新药物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作用,对120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研究,其中64名儿童未接受药物治疗,56名儿童接受了药物治疗。

以自闭症儿童适应功能测验0得分为观测指标对上述儿童进行了4次追踪,每次追踪间隔5个月,以反映自闭症儿童适应能力的改善情况。

研究者期望了解药物治疗的作用以及治疗开始前的症状严重程度对疗效的影响。

这里,每次追踪间隔五个月下的适应功能测验得分为第一层数据,以不依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或所接受的处理为第二层数据(治疗方法和治疗前症状严重程度)。

首先建立两个spss的数据文件,利用hlm5软件生成数据结构。

然后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在这个模型的第二层方程中不包含任何自变量,因为此处我们的着眼点是仅仅确定第二层的变异。

所以该模型的作用是描述全体观测对象的变化趋势,并就是否需要进一步引入第二层解释变量作出决定。

第一层的方程是: 适应功能测验分数=β0+β1 (观测时间)+ε第二层的方程是:β0=γ00+μ0β1=γ10+μ 1第一层方程中“β0”是方程的截距,其含义是最后一次适应功能测验的平均分。

“β1”是回归系数,其含义是适应功能得分的变化速率。

“观测时间”表示自变量,ε代表残差,表示测量值Y(适应功能得分)不能被自变量X(观测时间)所解释的部分。

在SPSS数据文件中,对于/测量时间0变量,分别用-3,-2, -1,0代表四次测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令方程(5)的截距B0正好等于最后一次适应功能测验的平均分。

经过HLM5软件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结果表示最近一次测量中所有儿童的适应功能平均分数是13.28。

每隔5个月,自闭症儿童的适应功能分数平均增长1.53分,T检验结果说明增长趋势显著。

方程(6)(7)中的残差变异都显著,说明无论是当前适应功能得分还是变化速率,都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需要引入第二层变量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