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题解析
高考化学 :解析15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大题逐点过】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项练习(全国通用)专练15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一、物质的净化制备1.(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三1月质检)步骤2抽滤所得滤渣的成分为Zn和Zn(OH),利用滤渣制备ZnO的实验步骤为:将滤渣置于烧杯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00℃煅烧。
(已知:Zn与铝类似,能与NaOH溶液反应;Zn2+开始沉淀的pH为5.9,沉淀完全的pH为8.9,pH>11时,Zn(OH)2能生成ZnO22-。
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1.0mol•L-1NaOH溶液、1.0mol•L-1HCl溶液、水)【解析】为了使Zn和氢氧化锌尽可能转化为ZnO,结合Zn和氢氧化锌的性质,可以先加盐酸使滤渣完全溶解,后加NaOH溶液调节pH使Zn元素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锌沉淀(或先加NaOH 溶液使滤渣完全溶解,后加盐酸调节pH使Zn元素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锌沉淀),故实验步骤为:向烧杯中加入1.0mol·L-1HCl溶液,充分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1.0mol·L -1NaOH溶液,调节溶液pH约为10(或8.9≤pH≤11)。
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或向烧杯中加入1.0mol·L-1NaOH溶液,充分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1.0mol··L -1HCl溶液,调节溶液pH约为10(或8.9≤pH≤11)。
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
【答案】向烧杯中加入1.0mol·L-1HCl溶液,充分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1.0mol·L-1NaOH溶液,调节溶液pH约为10(或8.9≤pH≤11)。
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或向烧杯中加入1.0mol·L-1NaOH溶液,充分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1.0mol·L-1HCl溶液,调节溶液pH约为10(或8.9≤pH≤11)。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引言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实验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背景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给定的样品和分析目标,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达到分析物质的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这个实验方案通常包括样品的制备、实验条件的选择、试剂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选择等。
实验目的本次分析化学实验的目标是确定一种未知溶液中某种金属离子的浓度。
实验原理为了确定未知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我们可以使用络合滴定法。
络合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它利用络合反应的原理,通过滴定试剂与分析物反应,从而确定分析物的浓度。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样品制备: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参考溶液,作为标准溶液。
然后,我们将未知溶液与指定量的络合试剂混合,生成络合物。
2.滴定过程:将标准溶液滴定到未知溶液中,直到出现颜色变化。
滴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3.计算结果:根据滴定剂的用量和标准溶液的浓度,我们可以计算出未知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实验材料•未知溶液•络合试剂•标准溶液•滴定管•钢瓶•手套、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戴上个人防护用品。
2.制备标准溶液:根据实验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参考溶液。
3.预处理未知溶液:将未知溶液与指定量的络合试剂混合,生成络合物。
4.开始滴定:使用滴定管,将标准溶液滴定到未知溶液中,直到出现颜色变化。
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5.重复滴定:如果需要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重复执行滴定过程,取滴定剂用量的平均值。
6.计算浓度:根据滴定剂的用量和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出未知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个人防护,戴上手套、眼镜等防护用品。
•实验室要保持清洁,避免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要事先清洗并干燥,避免产生误差。
正交试验设计例题解析
正交试验设计例题解析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实验设计,可以用来衡量因素在相互作用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它可以组织许多实验变量,以提供准确、精确和可重复的结果。
正交试验设计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变量的相互作用,以推断出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对每种因素的每种可能状态进行实验,以找出实验结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这种实验使用正交表(也称为正交试验表)来组织不同的实验因素和变量。
正交表是一种特殊的矩阵,其中每一行代表一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每一列代表一种不同的变量值。
从这种角度来看,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多元实验设计,可以用来测试多种可能的变量和变量值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般来说,正交试验设计另外分为因变量实验设计和独立变量实验设计两种类型。
在因变量实验设计中,目的是评估单个因变量在不同水平的自变量变化情况下的变化情况。
在独立变量实验设计中,则旨在评估多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
正交试验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帮助实验者控制和减少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优点使得实验者可以更精确地针对某些变量进行分析,而不必担心其他变量的可能影响。
此外,正交试验设计还可以帮助实验者识别哪些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大,以及哪些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小。
这可以帮助实验者更好地了解实验结果,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实验。
此外,正交试验设计还可以帮助实验者减少实验成本。
实验者可以识别实验中最重要的变量,将其他变量放在一边,从而减少实验费用的支出。
正交试验设计的主要缺点是它有时会产生较小的变量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
此外,它还需要实验者拥有很强的统计学知识,以便正确解释实验结果。
最后,正交试验设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以完成变量之间的精确实验。
总而言之,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实验设计,其优点使得它能够识别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减少实验成本。
然而,它也有其缺点,因此实验者需要了解它的优势和劣势,以确定它是否适合指定的实验。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实验专项突破题型06 实验设计类(稳态与调节)(解析版)
题型06 实验设计类(稳态与调节)动物生命调节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下进行的,在高考非选择题中神经-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这两大模块是非常重要的地位,考生首先要掌握模型建构的能力,根据具体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考察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
对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严谨性进行评价,是综合反映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策略。
生物实验评价和改进类试题,不仅考查考生进行实验的独立操作能力,也考查考生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涉及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相关操作技能理解、及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试题一般包括以下层次。
1.理解实验与探究的目的、原理,实验与探究的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运用。
2.对实验或探究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对一些简单的实验与探究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自2000年江苏、浙江、山西、吉林四省使用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一次出现该类型的题目,之后的理科综合试卷和生物单科试卷不断出现,逐渐成为高考生物实验能力测试的一种重要题型。
近几年,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目提供部分实验步骤,让考生补充完善余下的实验步骤;题目给出实验的部分结果,让考生补充其他可能得结果;题目不直接呈现实验的结论,要求考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及推理判断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
这类题目涉及知识点多、涉及情景面宽,涉及立意点多,知识点琐碎,是各地高考试题的难点之一。
这类题目一般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由于受高考阅卷的限制,题目编制在选材方面往往收到一定的限制,题量和设问角度也受到较大影响。
命题的材料和情境设置一般源于实验和探究实践、源于一些科研项目,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与考生的经验有一定差距,导致这类题目对考生要求高,试题难度大。
这类试题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与中学实验保持一致性,个别实验题目的素材往往与教材和课程标准具有高度相关性。
正交试验设计例题解析
正交试验设计例题解析例题一:正交试验设计(10分)(1)。
如果试验变量是因变量x和自变量y,应如何设计对比试验?(5分)(2)。
用图解法作一次因素设计的正交试验,试写出其图解并分析因素X和因素Y的作用效果。
(5分)(3)。
某高校食堂每天提供三种早点,每周选择三天进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试设计其满意度指标为:非常不满意0分、很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
(5分)(4)。
已知药物A和B治疗血压降低有显著的效果。
如果让学生选择药物A或B进行治疗,那么哪种治疗更合理?(5分)(3)。
题干是要设计三个指标来衡量药物A与B哪一[gPARAGRAPH3]更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指标体系。
(设计要求:写出该设计的指标体系,要考虑指标的因素和指标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地表达设计思想)(4)。
从表面上看, B组的两种治疗方案都能使血压下降,但相对于A组而言,由于两组治疗后所得的效果差异太大,最终会引起学生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导致治疗无效。
(设计思想:没有真实的实验设计中,有时我们往往是凭借主观臆断在做一件事情,最终结果只能是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判断,还很有可能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麻烦,甚至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同时根据原始数据回归到最开始的假设上,通过控制和处理影响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实验的可靠性。
)(5)。
设计步骤为:设计出三个指标,建立三个指标体系;XY组设计为治疗组, X组设计为对照组,对照组不变,治疗组治疗后服用预防高血压药物;D组也就是检验组不变。
其它各组的操作过程完全相同。
(步骤写清楚就可以了)(6)。
(6)。
设计类型:因素设计,分析原因时可以采用图解法。
(注意不是单纯的因素设计)(7)。
给出不同分布区间上的同一正态随机数。
(题目不给出)例题二:正交试验设计(20分)总结:从例题一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对象,即研究样本;然后设计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变量,以使变量之间的关系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避免变量不足或重复的问题;接着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具体包括变量的水平及顺序、对照的情况、因素等);最后进行统计学检验,以得出最佳的试验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技巧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技巧
解题技巧在实验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出合理、可靠的实验方案,并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
1. 确定实验目标:首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研究问题,明确想要回答的科学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2. 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确定需要测量或观察的因变量(即研究对象的响应)和自变量(即研究人员可以操纵的变量)。
3. 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只改变一个自变量并保持其他因素恒定。
4. 随机化:通过随机分配实验对象或实验条件,可以降低因为个体差异或环境差异引起的误差。
5. 重复实验:多次重复实验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尽量避免由于偶然因素导致的误差。
6. 设计对照组:对照组是与实验组进行比较的基准组,能够更好地评估实验干预的效果。
7. 样本大小和统计分析:合理确定样本大小,并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8. 考虑实际条件:在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的限制。
9. 审慎选择实验设计类型: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如随机对照试验、配对试验、因子设计等。
10. 不断改进和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实验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解题技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解答或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专题08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
专题08 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目录导航一、真题考法归纳考法01 实验变量分析考法02 正确写出实验目的考法03 准确写出实验原理考法04 完整写出实验思路与实验步骤考点05 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与分析二、常考热点实验梳理三、实验热点专练1.(2023·山东·高考真题)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时,过剩的光能会对光反应阶段的PSⅡ复合体(PSⅡ)造成损伤,使PSⅡ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细胞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将过剩的光能耗散,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
已知拟南芥的H蛋白有2个功能:①修复损伤的PSⅡ;②参与NPQ的调节。
科研人员以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且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造成了损伤。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答出2个因素即可)。
(2)根据本实验,(填“能”或“不能”)比较出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理由是。
(3)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中流向光合作用的能量(填“多”或“少”)。
若测得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根据本实验推测,原因是。
浓度、温度【答案】(1) 光、H蛋白 CO2(2)不能突变体PSⅡ系统光损伤小但不能修复,野生型光PSⅡ系统损伤大但能修复(3)少突变体PNQ高,PSⅡ系统损伤小,虽然损伤不能修复,但是PSⅡ活性高,光反应产物多【解析】(1)据题意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结合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H蛋白;影响浓度、温度、水分等。
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2)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相对值比野生型的NPQ/相对值高,能减少强光对PSⅡ复合体造成损伤。
但是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实验设计DOE复习题及答案
DOE Training Test1. 一个32的实验设计意味着我们会有A 两个水平, 三个因子B 两个水平, 三个因子, 两个中心点C 三个水平, 三个因子D 三个水平, 两个因子D2.以下哪个不是DOE的目的?A,筛选输入变量B,筛选输出变量C,优化输出变量D,确定输入变量的设定范围B3.某个2水平全因子DOE设计包括4个因子(其中之一乃离散属性的)加3个中心点, 6 个复制, 请问如果你执行Minitab 里的Stat > DOE > Factorial > Create Factorial Design .. 你会总共得到多少个运行次数?A,99B,100C,98D,102D4.根据以下试验结果,计算AB interaction 的效果(Effect) 为 B Run A B Response1 50 10% 122 100 10% 133 50 20% 94 100 20% 20A,5B,10C,-5D,0解答:50,20(9)100,20 (20)50,10(12) 100,10(13)AB交互效果=((12+20)-(9+13))/2=5左对角线之和减去右对角线之和。
5.根据下图,以下哪一个描述正确?A, 温度的main effect为1.6B, 时间的main effect为1.8C, Interaction为0.7D, 时间肯定是统计上算显著A解析:算某个因子的main effect时,利用它的高水平时的响应值之和减去低水平响应值之和,最后平均。
本例中,temp高水平950时的响应值为9.9和10.1,低水平850时的响应值为8和12,那么=((9.9+10.1)-(8+12))/2=1.6。
6.与两水平的因子试验相比, 以下哪一个是三水平试验的优点?A.可以评估交互作用B.可以识别曲率C.试验设计可以被扩展(两水平同样可以扩展)D.试验效果的绩效最大B7.以下的哪一种试验设计不能分析交互作用A.部分因子试验设计B.有复制的部分因子试验设计C.有复制的全因子试验设计D.有复制的饱和筛选设计D8. 一个用于优化电子控制模块可靠性的2水平5 因子试验,只复制全因子试验设计次数的一半。
实验设计和分析习题答案解析【范本模板】
《实验设计与分析》习题与解答P41 习题一1。
设用三种方法测定某溶液浓度时,得到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如下:1x (1.540.01)mol /L =± 2x (1.70.2)/mol L =± 3x (1.5370.005)mol /L =±试求它们的加权平均值。
解:①计算权重:211100000.01w ==212250.2w == 213400000.005w ==1:2:310000:25:40000400:1:1600w w w ==②计算平均值1.54400 1.71 1.5371600 1.538 1.5/40011600x mol L ⨯+⨯+⨯==≈++5.今欲测量大约8kPa (表压)的空气压力,试验仪表用①1.5级,量程0.2MPa 的弹簧管式压力表;②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银柱压差计;③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柱压差计。
求最大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解:①max 0.21000 1.5%3x kPa ∆=⨯⨯=R E =3100%37.5%8R E =⨯=②33max 1109.8113.610133.4160.133x Pa kPa -∆=⨯⨯⨯⨯==0.133100% 1.66%8R E =⨯= ③33max1109.81109.810.00981x Pa kPa -∆=⨯⨯⨯== 0.00981100%0.12%8R E =⨯=6。
在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对产酸率(%)作6次测定.样本测定值为:3。
48, 3.37, 3。
47, 3.38, 3.40, 3.43,求该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标准差s 、总体标准差σ、样本方差s 2、总体方差σ2、算术平均误差Δ和极差R 。
解:①算术平均值: 3.48 3.37 3.47 3.38 3.40 3.433.426x +++++==②几何平均值: 3.42G x = ③调和平均值:63.421111113.48 3.37 3.47 3.38 3.40 3.43H ==+++++④标准差:0.0463s =⑤总体标准差:0.0422σ⑥样本方差:()()()()()()2222222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021261s-+-+-+-+-+-==-⑦总体方差:()()()()()()2222222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01766σ-+-+-+-+-+-==⑧算术平均误差: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3836-+-+-+-+-+-∆==⑨极差:R=3.48-3。
中考物理设计实验专题练习题带解析
中考物理设计实验专题专题1:实验台上有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
另外还有质量均为 100g 的钩码六个(图中未画出)。
要求利用上述实验装置和钩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不变,则有用功跟总功成正比。
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专题2:小阳在户外滑雪时发现,不同的人从滑道的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不同。
对此他猜想:“物体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向下滑动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请你利用刻度尺、停表、质量已知的钩码以及如图所示的斜面和质量已知且带有凹槽的滑块,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其猜想是否正确。
请你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专题3: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备有:已调好的微小压强计1个,侧壁标有刻度的圆柱形容器1个、适量的水。
请你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同种液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实验中用U形管左右液面的高度差Δh表示液体的压强的大小。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专题4: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量程符合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一个、符合实验要求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一个、体积相同的钩码六个。
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画出数据记录表。
专题5: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实验步骤;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专题6:小芳同学在研究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之前,想利用手边的器材验证“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这一关系。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电源一个(电源电压不作为已知)、电阻箱一个、电压表一只、电流表两只、开关一个、各种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和导线若干。
请根据上述要求帮助小芳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写出实验步骤。
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解析
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解析科学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初中科学实验题目入手,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方向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准备一个小孔、一个白纸和一束光线。
首先,学生将小孔放在白纸上,并将光线照射到小孔上。
然后,观察光线在小孔后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光线在小孔后形成一个清晰的圆形光斑。
这是因为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沿直线传播,而小孔起到了限制光线传播方向的作用。
光线通过小孔后,会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图像,这是由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折射现象。
实验二:探究电流的方向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准备一个电池、一个导线和一个灯泡。
首先,学生将电池的正负极与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灯泡连接。
最后,学生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当电流顺着电池的正负极流动时,灯泡会亮起。
这是因为电流在导线中的流动会产生热量,从而使灯泡发光。
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当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反向时,灯泡不会亮起。
这是因为电流的方向改变了,导致电流无法通过灯泡。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准备一个钟表、一个敲击器和一个长直尺。
首先,学生用敲击器敲击直尺的一端,同时开始计时。
然后,学生观察当听到声音时,指针所指的时间。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
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计算出声音传播的速度。
这是因为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空气分子的振动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传播。
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实验四:探究水的沸点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准备一个酒精灯、一个水杯和一个温度计。
首先,学生将水倒入水杯中,然后将温度计插入水中。
接下来,学生点燃酒精灯,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设计与评价综合题(解析版)
实验设计与评价综合题1(2024·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碘化锡(SnI4)主要用于制造有机锡配合物。
某小组利用单质锡和碘制备碘化锡,其主要实验流程如下(反应装置见下图,夹持仪器略去):已知:①无水碘化锡为橙红色立方晶体,空气中受潮易水解,熔点145.7℃,沸点364.5℃。
②碘化锡在丙酮和热的石油醚中溶解度较大,在冷的石油醚中溶解度小。
③石油醚的沸点为60~90℃,碘单质的升华温度为45~77℃。
请回答:(1)反应装置中仪器X的名称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锡片剪成细小碎片、碘磨细的原因是充分反应,同时提高反应速率B.仪器X的作用是吸收石油醚,防止石油醚扩散到空气中C.步骤Ⅱ可以不转移反应液,直接在原反应装置(圆底烧瓶)中进行后续操作D.步骤Ⅳ采用蒸发结晶比冷却结晶更好(3)反应装置中,为使紫色碘蒸气上升不高于冷凝管的中间部位,可采取的措施是。
判断“反应装置”中的反应已完全的实验现象是。
(4)步骤Ⅱ,圆底烧瓶中还附着四碘化锡晶体,处理的方法是。
(5)产品中的杂质可以进一步采用重结晶法提纯。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并进行排序。
取碘化锡样品放入烧杯中→→→a.加入适量的热水b.加入适量的热的石油醚c.用冷水浴冷却结晶d.趁热过滤e.加入适量的冷的石油醚(6)该小组对制备的碘化锡产品进行性质和组成上的研究。
①取适量的产品溶解在2mL丙酮中配成溶液,再加入1ml蒸馏水,产生白色无定型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本实验可以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来确定碘化锡的化学式,需测定的物理量有。
【答案】(1)干燥管(2)CD(3)调节冷凝管的进水速度I2蒸气的紫色消失(4)用1-2mL热的石油醚洗涤内壁,一起转移到小烧杯中(5)b→d→c(6)SnI4+4H2O=Sn(OH)4↓+4HI加入锡片的总质量,剩余锡片质量,加入碘的质量【解析】过量Sn和I2以石油醚为溶剂,在反应装置中水浴加热回流反应得SnI4,生成的SnI4溶在热的石油醚中,将反应液转移至冰水中冷却,结晶后过滤出产品,并干燥。
实验心理学历年实验设计题及答案
实验心理学历年实验设计题及答案(一)(2010-02-15 15:50:13)分类:心理学习标签: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倒摄抑制反应时短时记忆顺序量表单字教育1.试用一个实验设计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2.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的影响。
倾斜度有10度15度.20度3.怎么进行实验去获得一条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曲线4.某学生用自由回忆的方法进行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他挑选了15个单字.找了15名被试,每个被试都按同样的顺序学习单字,然后统计结果。
试指出该学生实验程序中的错误,并说明正确的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用组间设计方法与组内方法分别设计实验,来测定视觉反应时和听觉反应时5.试做一个检查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6.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六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一.试用一个实验设计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1、首先可以确定该实验为组间设计,即被试间设计,按照随机取样的原则选取四组数目相同相互匹配的被试,其中两组被试为实验组,两组被试为控制组。
用序号分别标记为1、2、3、4组。
2、实验安排第1组被试先学习A项目,间隔一段时间后学习B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B 项目的成绩。
第2组被试只学习B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B项目的成绩。
第3组被试先学习A项目,间隔一段时间后学习B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A项目的成绩。
第4组被试只学习A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A项目的成绩。
3、实验结论,第2组被试与第1组被试学习B项目成绩的差别就是前摄抑制的结果。
第4组被试与第3组被试学习A项目成绩的差别就是倒摄抑制的结果。
二.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的影响。
倾斜度有10度15度.20度答:1、首先确定该实验为组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被轮流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下进行实验。
实验共有三种实验处理,即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分别为10、15、20度。
2、把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三种实验条件下,在相同的规定时间内记录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输入字符的个数。
实验设计题的基本题型例析
实验设计题的基本题型例析作者:盛锡铭来源:《化学教学》2010年第05期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5-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1提出假设假设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的猜想,是我们设计实验的依据。
假设不同,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也就不同。
合理的猜想也是一种能力。
例1:(2008 年揭阳市中考题)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假设]H2O2生成O2 的快慢与使用的催化剂种类有关[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同质量、同浓度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MnO2和水泥块,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的时间。
[进行实验]图1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
[ 实验记录][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反思]H2O2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2或水泥块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MnO2和水泥块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______是否改变。
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
(只要求提出一种影响H2O2生成O2 的快慢的因素以及相关假设和实验方案)[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上述实验可知,在相同条件下,H2O2 分解生成O2的快慢与所用的催化剂种类有关。
而学生在其他化学实验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制二氧化碳气体时,随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的减小,气体产物的速率减慢;再如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如果温度较低反应较慢时,可用水浴加热以加快反应。
因此,可以猜想浓度(质量分数)、温度与H2O2生成O2的快慢有关。
对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的设计型实验题的解析
对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的设计型实验题的解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理想电表内阻测量方法已不再符合日益增加的技术需要。
针对非理想电表,设计型实验题作为主要的测量方法,不仅可以更准确地测量电表内阻,而且能够提高实验室实验的教学质量。
本文针对设计型实验题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的技术要求,通过实验室实验数据来解析、分析相关技术细节,从而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此领域的知识点,为更准确地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提供参考。
首先,基于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的设计型实验题,应根据设计要求结合实验室实验数据,探究相关实验原理,分析实验室实验测量结果的变化规律。
具体而言,通过实验室实验,应充分发挥测量仪器的优势,搭建实验电路,使读者对电表内阻的测量具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室实验数据表明,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需要考虑其他设计以及失衡等因素,并且随着电表内阻值的变化,实验室实验数据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读者应该注意实验电路搭建时,保证测量电路的稳定性,以确保测量读数的准确性。
此外,在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的设计型实验题中,读者应注意不同参数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可以根据实验室实验结果,结合已有的电子测量原理,考虑实验变量,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表内阻的测量原理。
本文将根据以上内容,结合实验室实验数据,解析非理想电表内阻的测量原理,分析各个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便为读者进一步阐述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的设计型实验题提供参考。
首先,读者需要根据实验要求,结合测量仪器的性能特点,设计实验电路,以满足实验要求。
读者需要了解,在设计实验电路时受到条件限制,必须考虑设备间的兼容性,确保设备能够兼容到实验电路中,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电路的稳定性。
另外,在实验室实验的过程中,读者还应该考虑,不同参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比如,如果测量电路中的电阻值发生变化,那么测量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此外,读者还需要了解设计型实验题测量非理想电表内阻时,要处理失衡和其他技术因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讲练课堂压轴题03实验探究-生物类实验设计(原卷版+解析)
压轴题03 实验探究——生物类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门,也是高分率和低分率少的一道类型题。
中考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安排实验步骤、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这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实验原理、是否具备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转化能力、评价能力和实验能力等。
生物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同学能够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等,许多同学觉得这类题目难以下手,甚至心里明白,却无法准确用文字叙述,其实只要思路清晰找准突破口就能化难为易解答高考实验设计题可遵循以下思路 :1.确定实验目的。
也就是要找出研究的问题,这一点在题目中都会给我们一个明显的提示,比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就是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明确的实验目的。
2.分析实验原理。
根据对应的实验目的,分析该实验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其中涉及了生物学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哪些方法和原理。
3.找出各种变量。
变量包括自变量(即实验条件)、因变量(即实验结果)、无关变量等。
因此在实验设计师要先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等,在设计控制自变量的方法和获得实验结果的途径。
注意生物实验设计的无关变量适宜的环境,样本的数量、大小、健康状况等,添加量的相同。
4.确定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分析题中提供的器材在实验中有什么用,该怎么用,以及在该实验中是否必须用到等类似问题都应该充分考虑到。
另外需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材料名称,答案中出现的材料名称应与题中给出相同,千万别写错。
例如水、清水、自来水和蒸馏水,看清题目中出现的是哪一种,不能凭借自己的习惯去书写。
5.设计实验步骤。
①分组编号。
包括分实验组、对照组或空白组,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至少要分三组,如果有必要,每组还需设多个相同处理编号、非条件处理等。
常用文字“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种溶液;选择年龄、题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等量分组,分别编号1、2、3。
初一英语科学实验设计步骤练习题3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一英语科学实验设计步骤练习题30题含答案解析1.First, we need to use a _____ to measure the liquid.A.beakerB.test tubeC.rulerD.pencil答案解析:A。
本题考查实验仪器名称。
beaker 是烧杯,可以用来测量液体;test tube 是试管,主要用于少量物质的反应,不能测量液体;ruler 是尺子,不能测量液体;pencil 是铅笔,更不能测量液体。
2.In the experiment, we _____ the chemical carefully.A.pourB.drawC.writeD.read答案解析:A。
本题考查实验动作。
pour 是倾倒,可以用于倒化学药品;draw 是画;write 是写;read 是读,这三个都不符合实验中对化学药品的动作。
3.We can observe the reaction in a _____.A.bookB.deskboratoryD.test tube答案解析:D。
本题考查实验观察的容器。
book 是书;desk 是桌子;laboratory 是实验室;test tube 是试管,可以在试管中观察反应。
4.To heat the substance, we use a _____.A.fanB.light bulbC.burnerD.pen答案解析:C。
本题考查加热工具。
fan 是风扇;light bulb 是灯泡;burner 是燃烧器,可以用来加热物质;pen 是钢笔,不能加热物质。
5.We measure the length with a _____.A.thermometerB.scaleC.magnetD.clock答案解析:B。
本题考查测量工具。
thermometer 是温度计,测量温度;scale 是尺子,可以测量长度;magnet 是磁铁;clock 是时钟,不能测量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 检查
将实验分析的结果用语言、文 字、图表曲线予以正确表达 检查实验设计及语言表达有没 有科学性错误
细心审题是关键
审题程序
浏 览 试 题 明 确 要 求 挖 掘 条 件
具体内容
要浏览一下整个试题,注意试题每小题分数 的分配情况及实验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 要确实弄清楚每小题的题意,搞清题目所给 予的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在题目中用笔圈出 来) 一般情况下,条件隐蔽的问题难度较大,必 须看清有关的线索,找出隐蔽条件,总问题 才能迎刃而解
无锡市2007高三生物教学研讨
实验设计题解析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高三备课组
2007年4月4日
于无锡辅仁高级中学
1.细心审题
4.变量分析 5.结果分析 6.正确表达
2.原理分析
3.材料分析
①浏览试题②明确要求③挖掘条件 类型分析 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审 实验目的 试题中已知, 把题目中提出的 用线画出即可 问题变为陈述句 题 实验假设 不需要假设 对探究问题提出 一种可能性
四种分析是核心
分析 类型
原理 分析 (实验 假设) 材料 分析
探究性实验题(以例1第(2)题为例)
借用课本转化实验原理: R菌+S菌中的转化因子→ R菌+S菌 R菌+S菌中的非转化因子→ R菌 假设S菌中DNA是转化因子(也可以假设S菌 中的蛋白质是转化因子) 生物材料:S菌、R菌;其他材料用具:培 养皿、接种环等微生物鉴定和菌体成分分离 所必需的材料和用具(通常要求具体化)
验证性实验 结 果 分 析
探究性实验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已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① 知实验结果,并对实 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 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异,实验变量无影响;② 实验组比对照组好,实验 变量有利;③实验组比对 实验结论:对应实验 照组差,实验变量不利(如 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果是相互对照,也分类讨 论)
变 量 分 析
根据实验目的可以判定,本实验的实验 变量是什么物质作为转化因子,可能是 DNA、蛋白质、糖类、脂类中的某一种 物质 先确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指标: 4个培养皿中菌落的类型,然后根据观 察指标,预测实验结果: 1号培养皿中观察到R菌和S菌的菌落, 其他3个培养皿中只观察到R菌的菌落; 2号培养皿中观察到R菌和S菌的菌落, 其他3个培养皿中只观察到R菌的菌落; 3号和4号培养皿与此类似
原 理 分 析
实验原理即实验所依托的科学道 理,涉及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 许多方法和原理。要结合课本所 学知识,并充分利用题中给出的 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原理
材 料 分 析
试题一般会给出材料用具,但完 全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实验目的, 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原则: 不要少用也不要多用)
步骤1
获取实验中的变量(惟一不同的量),将材
料用具用1、2、3……进行分组标号 ①不施加实验变量(自然条件或模拟自然条
步骤2 变 量 分 析 步骤3
件),设制为对照组;②施加实验变量, 设为实验组(也可能是相互对照); ③控制无关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考虑可 操作性原则和重复原则)
根据反应变量,反应或培养一段相同时间 后,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指标(特异 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 征变化等),或测定指标(生长发育速度、 生化反应速度等)、记录数据
(1)放入缸内的鱼,要不要进行驯养? (2)实验所需的鱼的大小、体重等有什么 要求? (3)你用什么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4)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结 果 分 析
正确表达是保障
实验分组编号使实验设计有条不 紊。一般在时间、温度、物质的量上 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尽可能用
“定性”的语言表达。如“一段 时间” “适宜的温度” “适量的” “一定量的” 等。实验设计中适 时出现“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培养一段相同时间后”等都是 很好的得分点。[ Nhomakorabea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