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范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5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af96105fbfc77da369b11c.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5篇《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篇一在妈妈的推荐下,我们选择阅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这本书很长,上下共四本,让我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时,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
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述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他们的代表。
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
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择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萨克人内心世界以前有过怎样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他受时代的感召,满怀对他们的热爱,塑造了很多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革命者。
布尔什维克。
红军战士形象,讴歌了他们为之斗争的苏维埃政权的彻底胜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笔触,为描绘着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
这本书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层层展开,步步推动,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和悲欢。
我十分喜爱书中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述,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紧张的学习生活。
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但最无渲染的文字具有的冲击力。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风采和传奇,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
肖洛霍夫说过: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完美,心灵变得更纯洁,也期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
期望更多人能够阅读这样一本宏大构思,磅礴气势,具有深厚的生活内涵,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感人的描述的伟大巨作。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篇二《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
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通用6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fd451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7b.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通用6篇)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完美,心灵变得更纯洁,也期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
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犷豪放,同时又细腻流畅,充满柔情。
读《静静的顿河》仿佛能使你变身书中的一个人物,你也许叫布察金,也许叫肖霍夫。
你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里乘着月色,骑着用布包裹在马蹄上的快马去偷袭敌营,你也许是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农夫,正懒洋洋地躺在刚刚收割完麦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调情……至今为止没有哪一部作品能让如此感动,惟有《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用一种超现实的写实手法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战乱中的世外桃源,他笔下的顿河两岸并没有正因战争而失去颜色,那片广袤博大的土地,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静静流淌的顿河,那烟雾蒙胧的村庄,那泼辣风骚的村妇,还有春天里那野花淡淡的香气,都那么清晰自然真实地呈此刻你的眼前。
虽然是一部描述战争的史诗巨著,肖洛霍夫把更多的篇幅和文字放在了描述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和感情人性上,力求表现和平,安宁和大自然的壮美。
使人读后欲罢不能,深深地沉浸其中……静静的顿河读后感2在妈妈的推荐下,我们选取阅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这本书很长,上下共四本,让我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时,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
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述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他们的代表。
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
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取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例(2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ef7b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7.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例《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
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
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感情。
感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
为此他们两次私奔。
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
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
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
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战争。
战争也好像是人类不变的主题。
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免要强取豪夺。
有些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让许多无辜的人们卷入这场死亡游戏。
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需要战争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死亡、恐惧、饥饿、穷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是颠沛流离;夫妻不能长相厮守,而是聚少离多,或是从此阴阳两隔。
每次政权的更跌,都是血泪交流,横尸遍野。
人民只想过个安生日子,却是如此的难。
想想家人的团聚,温馨的饭桌,自由的来去,安逸的睡眠,该是多么的舒服满足。
珍惜和平和安宁,才不会轻易陷入战争的漩涡。
公会名称三、亲情。
丈夫去打仗,妻子的不舍;儿子战死沙场,母亲肝肠寸断;新婚妻子瞬间变成寡妇,不忍抛弃的公婆……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
那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那里以前历了弥漫的硝烟,那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那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那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例(2)《静静的顿河》是亦舒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沈德麟在工作和爱情上的经历,展现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路历程。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90a85f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0.png)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导语:《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静静的顿河》内容梗概:《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它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
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是一个自足和富裕的家庭。
一家之主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已残年晚景,他有两儿一女。
大儿子彼得罗已经娶亲,媳妇叫妲丽亚。
小儿子葛利高里长得像父亲,比哥哥高半个头,生着下垂的鹰鼻子和一双有些发蓝的扁桃形的热情的眼睛,高颧骨上有一层棕红色的皮肤,笑起来带有一种粗野的表情。
爱女杜妮亚希珈是个大眼睛的姑娘。
葛利高里爱着邻居司契潘的妻子婀克西妮亚。
婀克西妮亚十七岁那年嫁给了司契潘,新婚第二天司契潘就凶狠地把她打了一顿。
从此每夜都出去酗酒搞女人,把婀克西妮亚关在仓房或内室,夫妻间没有爱情可言。
因此当葛利高里执著而又满怀希望地向她表示爱情,顽固地追求她时,婀克西妮亚在理智上尽力抵抗而在心理上又感到温暖和愉快。
司契潘进了哥萨克军营圣灵节那天,全村都开始割草,半夜里他们终于找到了亲近的机会。
自那以后婀克西妮亚完全换了个样子,她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爱葛利高里。
在军营里知道一切的司契潘回来,狠命地揍婀克西妮亚,葛利高里跳过篱笆和司契潘厮打。
潘苔莱决定给葛利高里娶亲。
他们去了靼鞑村的首富珂尔叔诺夫家。
他家的长女娜塔莉亚长得很漂亮,她有—对灰色的勇敢的眼睛,身躯结实而美丽,还有一双会干活的大手。
她喜欢葛利高里葛利高里也下决心要和婀克西妮亚结束旧情,而婀克西妮亚却决心把葛利高里从娜塔莉亚手里夺回来。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14aa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9.png)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作家鲍里斯·普列文(Boris Pasternak)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苏联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尤里·安德烈耶维奇·贝加夫斯基(Yuri Andreievich Zhivago)的一生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和对人生的体悟。
本文将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静静的顿河》以尤里·贝加夫斯基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对命运的思考。
贝加夫斯基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医生,他对生活有着远大的憧憬,但在战争和革命的年代,他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小说以贝加夫斯基的视角描述了一系列战争、革命和流亡的场景,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痛苦。
贝加夫斯基的人生如同一条顿河,静静地流淌,却充满了悲欢离合。
小说中贝加夫斯基的情感是一个核心话题。
尽管贝加夫斯基与一位医生的身份长期流亡在不同地方,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爱情。
他曾与劳拉展开了一段短暂而激烈的爱情,但命运的改变使他们分隔两地。
他始终将劳拉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即使他结婚生子,劳拉仍是他心中永远的挚爱。
这段爱情既是一种美丽的遗憾,又是一种纯粹的美好。
贝加夫斯基用自己的诗歌赞美了这段爱情,通过文字表达出他心中对劳拉的深深思念和对爱的体悟。
他说:“劳拉啊,你多美丽、多高尚!”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贝加夫斯基是一个有着艺术天赋的医生,他痴迷于诗歌和音乐。
他的诗歌和音乐既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在动荡的战争和革命时期,贝加夫斯基的诗歌和音乐成了他对世界的表达和抗议。
然而,他的艺术天赋却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退缩和沉默。
贝加夫斯基不愿成为政治的代言人,他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追求着纯粹和美好的艺术。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的艺术成为了他内心最后一片光亮。
《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
![《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29604d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d.png)
《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五篇】你认为《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怎么写才优秀呢?《静静的顿河》是一部结构宏伟、画面广阔、内容深邃的史诗般的作品。
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五篇】,希望能帮到你。
《静静的顿河》个人读书笔记精选篇1假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作家,被人们称为哥萨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小说描述的是一个普通哥萨克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至国内战争时期这十年间顿河流域政治风云变幻和顿河全体哥萨克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
全文以普通哥萨克人葛利高里的生活经历为明线,以他的情感经历为暗线,记叙了他坎坷而又充满激情和迷惘的一生,并由点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顿河人民在面对社会历史重大选择的紧要关头所经历的痛苦的思想斗争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讨了个人命运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出作者独有的悲剧意识和深广的人道主义关怀。
读完全书后,我不得不对这位伟大作家感到信服,1965年他所荣获的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他而言,真是当之无愧。
葛利高里就是文中的英勇而不屈于命运的青年,抛下妻子娜塔丽娅——这个富商的女儿,而选择真正至爱的,地位低微的阿克西妮娅;他那足够的魄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立刻应征入伍;在表现出色,屡立战功的光辉之时,对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深感困惑而使精神上异常痛苦;因不满自己所在的红军施下的暴行而一气之下加入叛军且当上师长;在白军被消灭后,再有勇气带着赎罪之心参加布琼尼骑兵团,并能奋勇杀敌,战功赫赫;因惧怕在肃反运动中遭迫害而冒险参加弗明匪帮;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带上阿克西妮娅远走高飞;在阿克西妮娅被追兵枪击,悲惨死去后,万念俱灰的独自一人在草原上流浪三天三夜。
小说的最后一幕,凡是读过的人都会有极深的印象,葛利高里抱着自己同他那在屈辱中度过了一生的妻子娜塔丽娅所生的儿子站在自家的门前,面对着疲惫而广阔的大地,不无凄凉地感到自己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便是小儿子米沙特……如果没有这些注定悲剧的恐怖因素,世间本可以是多么的祥和而温暖,人类自认为正确的进步方式反而抑制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d0a8e1c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f.png)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作者博尔赫斯创作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哲思,著名于世。
该小说以威尼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大洪水中所幸逃脱的主人公的故事,同时也探讨了生命和死亡、理性和疯狂等深刻的主题。
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顿河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无畏和对命运的深思。
叙事以一场大洪水为起点,顿河所处的城市被浓雾笼罩,让人感到不安。
在逃亡途中,顿河先是遇到了一位说着风言风语的老妇人,他们进行了一段对话,老妇人给他预言道:“赶紧走,不然死在水里。
”这个预言,使顿河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
在继续逃亡的过程中,顿河发现了一座古老的钟楼。
他被钟楼的钟声所吸引,进入钟楼内部。
在钟楼里,他感到一种宁静和安全感,仿佛时间停止了一般。
这里没有人类的喧嚣,只有时钟的声音,让他感到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这个时钟塔成为了顿河对死亡与命运思考的象征。
顿河在钟楼里凝望着时钟的指针,思考着人类的有限与宇宙的无限。
他感受到死亡的存在,但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顿河意识到,死亡与生命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存在,也是顿河自身存在的一部分。
在之后的故事中,顿河回到了水中,与其他的人一起陷入了混乱和痛苦之中。
这个场景被描绘得十分真实,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困惑。
他们在洪水中不停地挣扎着,但却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
即便是面临死亡,顿河也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没有放弃,继续抵抗着死亡的威胁。
小说的结尾,顿河被洪水带到了一个黑暗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他看到了其他人们正在等待着什么,他们没有逃脱,而是等待着接受死亡的到来。
顿河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
他想到自己与死亡的契约,他意识到任何人都无法逃离命运的束缚。
《静静的顿河》给予我的启示是,生命短暂,而命运无可逃避。
我们的存在是微小而渺小的,但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和行动都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影响。
面对死亡和命运,我们不能放弃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选16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62ca1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e.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选16篇)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篇1《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
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
比《战争与和平》还要长。
我个人觉得是最长的一部名著了。
而且这部小说以记叙为主,没有多少议论。
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
情节紧凑,人物众多。
这样复杂的小说,是特别难写的。
既耗费人的精力,又很难构思。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命来写的。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步小说,读得特别仔细。
小说的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与震撼。
一、感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
为此他们两次私奔。
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
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
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
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描写战争。
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
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
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
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
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
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
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
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
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三、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
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
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
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32600c6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9.png)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一)大约花了两周时间读完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第二次捧起这部书,还是十分值得的。
终于明白为什么说俄罗斯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正如一篇介绍肖洛霍夫的文章中说的,“《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悲剧的编年史”。
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这是最让我心情沉重的一本,那种悲伤的感觉,能一直通到你的心底。
想起高中课本上对于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叙述,不过是简单的三四面纸的篇幅。
在这些高度概括的历史下面,掩埋的是每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辛酸苦楚,不论他是哥萨克、红军还是贵族……《静静的顿河》将这浓缩的历史展开,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战争、真实的革命、真实的生活。
葛利高里,书中的主角,确是个复杂而又简单的人物。
这个稚气未脱的田间小子,正要初识生活时,战争便把他还本的生活打碎了,并且,再也没有把它粘和好。
战争改变了许多人,它让司捷潘重识家庭的温馨可贵,也让米吉卡丧失了人性*,同样的,它给葛利高里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想想吧,战争初期,葛利高里会为杀死一个人而苦闷很久,会为一个俘虏被杀与战友针锋相对,可后来呢,当他面对大片死去的尸体时已可以漠不关心了,当他砍死三名红军水兵时已没有理智可言了。
战争的残忍之处在于它让人变得更加残忍……可终于葛利高里没有真正丧失人性*,可他残忍得对待了自己的内心,疯狂杀死三名水兵后,他发疯似的大喊:“兄弟们,我到底做了什么!”战争中又有谁真正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呢?这些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要为连自己都不甚明白的目的互相残杀,暴露他们最为凶残的一面。
当他们清醒过来,看到手中沾满的鲜血,会不会想到他们杀死的是一位母亲的儿子,是几个孩子的爹?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或许原本就不需要理由,要不需要原谅,甚至不需要一颗有良知的心。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64090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d.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鲍里斯·沙尔托诺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这本小说以大自然中的静默和沉寂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小镇上发
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军队退伍士兵,他重返家乡并找到了一份工作,过上了平
静安定的日子。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一种不安和迷茫。
通过他的眼睛,读者
可以看到小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贪婪的商人、自私的政治家、勇敢的抗击洪水的农
民等等,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追求。
作者用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示了这些人物
的性格和情感,使他们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对大自然的描写。
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隐喻,描述了静谧的
河流、峡谷和森林。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自然景观仿佛有了灵魂,透露出一种深沉而
神秘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人们在日常琐事和欲望的纷扰中得以疗愈和重生,
让他们沉浸在宁静和安宁的氛围中。
读完《静静的顿河》,我深深为作者的文笔和情感所打动。
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各个层面,以及大自然的宏伟和无限力量,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尘世喧嚣和真正的内心追求。
小说以其深沉的思考和真实的情感塑造,使我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社会现实产生了更
加深刻的思考。
总之,《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和大自然
的双重描写,展示了沙尔托诺夫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命观念。
这本书让我重新
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性的美好。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doc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doc](https://img.taocdn.com/s3/m/0fad3a6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7.png)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篇1)《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恢弘的作品,从大场面到细节上展现了在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内顿河流域哥萨克们的命运。
庞大复杂的历史事实与作者的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长长的而内容充实的画卷。
这段历史正如大河一样壮阔,但就情节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开头以及结尾的部分。
喜欢开头是喜欢这种纯粹的人类情感,这种朴素而充满了人性美的生活。
在这里作为开头的纯真快乐的生活也许就如同了人类的童年,渐渐地,你就要与污浊斗争或者坠入其中。
这样的生活是不能永久的,历史也在过独木桥,谁不用力挤,谁就掉下去。
喜欢结尾是因为我觉得结尾这一部分是全篇最引人入胜的,情节上是最具有张力的。
他对孩子的思念战胜了一切,决定不顾危险回家去……那是他的人生中还剩下的,精神可以依靠的地方。
静静的顿河读书心得(篇2)我不喜欢看小说,更不喜欢看略长些的,可能是性格的问题,那密密麻麻是一行行,一排排的字迹看着就“眼花缭乱”。
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这本《静静的顿河》产生了顿悟,因为当时老师倡导我们看些文学性的小说。
渐渐地,我接触了这本我初读并且印象最深刻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共四本,让我这个出入者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后,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坚持看完最后一个字。
文中写着作者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写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她们的代表。
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
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择之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萨克人内心世界曾经有过怎样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他受时代的感召,满怀对他们的热爱,塑造了许多体现历史进步方向的革命者——布尔什维克红军战士形象,讴歌了他们为之斗争的苏维埃政权的彻底胜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着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六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24c04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3.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毋庸置疑,《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经得起时代的验的文学经典。
然则值得注意的是,这部长篇小说是苏联主流文学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文学现象。
这部作品居然被苏联官方接受和认可,并且还竟然一度被官方视为主潮文学中的一部“红色经典”,显然是有一定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
关于这部作品问世过程中的蹊跷已有许多考证文章进行了论证。
让人惊讶的是,该小说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看,都是对斯大林时期苏联主流文学中的乌托邦情愫的颠覆,其反乌托邦情感是异常明显的。
将这部史诗性巨著当做“红色经典”去阅读着实是许多年来苏联和中国读者的“荒谬逻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在“文革”期间,当肖洛霍夫在中国“反修防修”运动中“不幸”沦为“最反动的作家”,他的《静静的顿河》也随之成为最大的“毒草”时,中国人才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地看出了这部作品对苏联30年代主潮思想的颠覆。
这部史诗般的巨著真实地表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
他们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对土地的眷恋、蛮性与善良相交织的质朴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娅、娜达莉娅身上体现出来。
他们的痛苦与悲哀,欢乐与幸福均来自他们真实的人性。
而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在红军与白军之间的犹豫选择和最后的迷茫,隐含着社会的悲剧和历史的荒诞性。
小说一方面出色地描绘了哥萨克人本真的生活。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沃土上,劳动、恋爱、繁衍,纯朴而焕发着生命的激情。
葛利高里与他的情妇阿克西妮娅之间的情爱,正体现了他们生命力的旺盛与冲动。
另一方面,小说刻画了布尔什维克们的残酷与冷漠。
小说中对布尔什维克党员彭楚克和柯谢沃依的描写,突显了他们身上的残酷无情。
他们在作家笔下成了革命的机器,成了政治原则的化身,他们的自觉性与葛利高里的本真性成了鲜明的对照。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将革命风暴带到了宁静的顿河草原上。
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哥萨克农民们被迫迎来了历史的变动。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f8384cba98271fe900ef928.png)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五篇精选(一)大约花了两周时间读完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第二次捧起这部书,还是十分值得的。
终于明白为什么说俄罗斯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正如一篇介绍肖洛霍夫的文章中说的,"《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悲剧的编年史";。
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这是最让我心情沉重的一本,那种悲伤的感觉,能一直通到你的心底。
想起高中课本上对于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叙述,不过是简单的三四面纸的篇幅。
在这些高度概括的历史下面,掩埋的是每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辛酸苦楚,不论他是哥萨克、红军还是贵族《静静的顿河》将这浓缩的历史展开,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战争、真实的革命、真实的生活。
葛利高里,书中的主角,确是个复杂而又简单的人物。
这个稚气未脱的田间小子,正要初识生活时,战争便把他还本的生活打碎了,并且,再也没有把它粘和好。
战争改变了许多人,它让司捷潘重识家庭的温馨可贵,也让米吉卡丧失了人性*,同样的,它给葛利高里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想想吧,战争初期,葛利高里会为杀死一个人而苦闷很久,会为一个俘虏被杀与战友针锋相对,可后来呢,当他面对大片死去的尸体时已可以漠不关心了,当他砍死三名红军水兵时已没有理智可言了。
战争的残忍之处在于它让人变得更加残忍可终于葛利高里没有真正丧失人性*,可他残忍得对待了自己的内心,疯狂杀死三名水兵后,他发疯似的大喊:"兄弟们,我到底做了什么!";战争中又有谁真正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呢?这些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要为连自己都不甚明白的目的互相残杀,暴露他们最为凶残的一面。
当他们清醒过来,看到手中沾满的鲜血,会不会想到他们杀死的是一位母亲的儿子,是几个孩子的爹?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或许原本就不需要理由,要不需要原谅,甚至不需要一颗有良知的心。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六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82b79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b.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该书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
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炎炎的南方色彩,为我们描绘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
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
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的人物共尝悲欢。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
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
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例(三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例(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959ec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2.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例《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
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
比《战争与和平》还要长。
我个人觉得是最长的一部名著了。
而且这部小说以记叙为主,没有多少议论。
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
情节紧凑,人物众多。
这样复杂的小说,是特别难写的。
既耗费人的精力,又很难构思。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命来写的。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步小说,读得特别仔细。
小说的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与震撼。
小说描写的是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表现。
开始写顿河两岸的哥萨克的生活。
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哥萨克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表现非常突出。
不久,苏联国内战争爆发。
红军与白军的战争中,哥萨克由于受旧势力的欺骗,而加入了白军。
哥萨克曾三、四次暴动,小说很好的描写了苏联国内战争的情景。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描写的是葛利高里一家人。
父亲、哥哥,都是哥萨克中的英雄。
小说以这三个人为主要线索,描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描写了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的一些人物。
小说还写了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娜塔莉亚的爱情。
下面我想写一写这部小说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小说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特别出色。
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
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
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
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
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
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
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第二个优点是描写战争。
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
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
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
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
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
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
读静静的顿河的读书笔记
![读静静的顿河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749d98f5acfa1c7aa00ccfd.png)
读静静的顿河的读书笔记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的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静静的顿河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读静静的顿河的读书笔记1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
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xx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xx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
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
“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
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
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
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
”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
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
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
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范文
![关于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c537af336c1eb91b375da1.png)
To be indifferent, it is a kind of mood in life, an attitude of sticking to life's dut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关于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范文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1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想看这本书想了好几个月了,放假回家时也一直在找。
终于,还是在这学期开学时到图书馆里找到了它们...。
那时候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一个角落的书架上,我惊喜地发现了它们,不过当时还是着实被它们“可怕”的厚度吓了个够...;接下来的日子几乎天天都有看它们。
由于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几乎是按着每星期一本的进度在看。
之前我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看过一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但是当我着手看这书之后,发现这本书大大超乎了我的预料,超乎了我的预料的好...;在看过这部书之后,我想我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爱和平者。
大概所有看过这部书的人,都会对战争有一种清晰而可怕的印象。
在小说的开始,也就是战争还没有打响的时候,顿河的哥萨克们过着多么惬意的幸福生活。
村里的人民,虽然还是贫富有差,但都能自已自足地过着令自己还算满意的生活。
随着一战的爆发,井然的秩序被打乱了,村子里的哥萨克越来越小,人们变得越来越穷,心也变得越来越硬了。
...;在这场持续了几年的战争里,我找不出哪一方是明显的正义的,慢慢地,随着格利高里多次摇摆不定的足迹,我明白了,在战争里,并没哪一方是所谓的真正的正义的,也并没有哪一方就是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2有喜欢看俄国作品的,建议先看《战争与和平》,然后看《静静的顿河》,再然后看《古拉格群岛》。
当然,如果想额外补充一些营养,可以去读波兰的《火与剑》,在那里有哥萨克人的前世。
他们向往自由,为了摆脱波兰人的奴役而借师助剿,选择的对象居然是俄国人。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2篇)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c03bd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7.png)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往日的烟雾,是抑郁的尘埃。
逝去的窗外,不再等待。
多少悲伤与无奈,全被洗刷成了空白。
往事的精灵,揭开你黑色的疤瘌,然后在一阵不属于你的炮声中,抛下一切,重写你人生余下的光彩。
这是我对《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利高里一段个人评价。
《静静的顿河》中格利高里的结局是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但是在悲剧的最后我们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小说介绍了在新旧政权,红军与白军,新世界与旧世界斗战中,以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中农阶级出身的人物为代表以及哥萨克劳动人民由战乱走向新生活的艰难历程,在前进的路途中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以及多少人经历了悲惨的命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肖洛霍夫对格利高里的毁灭表示无限同情与怜悯。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时代的复杂关系反映出大时代里的大变动,唱出一道壮丽的人道主义悲歌。
格利高里曾经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最后被迫当了土匪。
有人认为他是叛徒,有人认为他反复无常,也许他是为了名誉而生,也许他是为了保全性命而活,但我们只看到了他凶残、冷酷的一面。
对于格利高里个人性格和心灵上的扭曲,我们给予了他太多的批判与责备。
可是,造成他的悲剧不仅他是个哥萨克,重要原因他还是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他徘徊在沙皇的压迫和自己良心之间,面对这一切,他是无可奈何啊!我们知道格利高里有两个追求,那就是爱情与名誉。
因为有了执着,他愿意为爱情牺牲、敢于反抗。
在故事的结局,他的爱人阿克西妮亚最终还是静静地在他怀中死去。
他的敢爱敢恨是值得我们所歌颂的。
然而追求名誉与权利也不能全归咎于他的错,这是个人求生的本能,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不过是漩涡中的一滴水,时刻会被滚滚前进的时代年轮而颠簸着、摧残着。
在故事的结局,格利高里扔掉武器,回到故乡,这意味的是什么?是意味着死亡吗?不是,这意味着重生。
他的儿子米夏洛带给了他生存的希望,也是整个哥萨克人民的希望。
格利高里最后表现的是他的爱子心切,因为他紧紧抱着的是这个世界上他最后的一样东西。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c22a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5.png)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科尔任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马车夫与他乘载的一对新婚夫妇在顿河边的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读完静静的顿河,我被作者深深地触动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马车夫,他沉默寡言,但是对他的工作却十分用心,更是对顿河如此熟悉而敬畏。
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既有一定文化修养,又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人。
他善待马匹、懂得观察天气变化,甚至能够靠一些细微的征兆预感到顿河即将泛滥。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使我对主人公充满了敬意。
小说中还描绘了一对新婚夫妇。
他们是典型的城市人,未曾接触过如此大自然的力量。
他们对大自然的险恶无知而轻视,主动与马车夫交涉要求继续前行。
在马车夫的劝阻下,他们最终选择在顿河边安顿下来避难。
然而事实证明,马车夫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顿河泛滥的暗示下,他们经历了一场景况万分紧急的灾难。
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保持着对命运的依赖,没有展现出任何与自然抗争、求生的意愿。
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通过对比主人公与新婚夫妇的形象,作者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比,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主人公的形象象征了那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他们尊重自然、依赖自然、保护自然。
而新婚夫妇则象征了那些只懂享受自然而忽视自然的力量的人,他们自大而脆弱,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去面对和应对自然的挑战。
同时,静静的顿河也让我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我们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同时也无法超越自然而存在。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盲目对抗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静静的顿河》,我不仅从中体味到了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汲取这样的教训,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回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范文《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的作品。
大家读完作品有什么心得感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
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
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
马,酒,枪x……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
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
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尽情体会哥萨克的粗鲁野蛮、单纯幽默,保守和卑微,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裔,一群不屈的战士,一群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性的魅力贯穿全篇,使得小说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按照镜头构建法的分析,《静静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算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烽烟是中景,在这一切的背后的远景,则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家。
一个蜷缩在城市胡同中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体会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远弄不懂,为什么有的作家会痴迷于描写高天上的流云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说过,老舍先生的《茶馆》有一点非常厉害,那就是剧中人物往往只有之言片语但读者却能从这片刻的出场中窥见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样具备这样的神来之笔,在顿河中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简短的感叹,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
俄罗斯小说家一向是擅长对话描写,肖洛霍夫的《顿河》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说到另一位俄罗斯作家妥斯脱耶夫斯基,与之相比较,妥斯脱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对话就显得拖沓和枯燥。
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俚语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
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
而读者应该感谢的除了肖洛霍夫,还有译者。
王小波说,最好的文章是译文。
我深以为然。
我先后买过两个版本的《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显然不如漓江出版社这一版,漓江版的译者力冈,据说是翻译俄文的权威,单从这本书的翻译上来看,权威是肯定的。
他译出了小说的神韵,也译出了哥萨克人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当小说脱离了土地,脱离作者所赖以生存的根基,脱离民族性,地域性,脱离了作者的本体性,那么,小说就已经死亡。
一篇中国人的小说读起来像美国人写的,一个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个印度人的,这这样的小说是失败的。
人本小说根本上讲是对小说的背叛,一个人从降生时起,他就不可能没有国籍,没有地域性,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她)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人,泛人性论同样是对人性的亵渎。
美有内在统一的本质,又以千姿百态的表象展现出来,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铁马也是美。
当然,这取决于读者主观的审美情趣,审视一种风格的文字,宛如看风景,比如大漠黄沙,一个旅行者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浩瀚、苍凉、雄浑等等,而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处的穷山恶水,这不是矛盾,只是观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
我姑且把自己当成一个顿河边上的旅行者。
诚然,《静静的顿河》一书使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在它获得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艺术创作中并没有什么创新……现实主义这一手法,与后来的小说创作艺术出现的一些模式比显得简单而质朴……”我以为,小说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小说家想表现的思想,传达小说家想传达的观点,讲述小说家想讲述的故事。
当小说最终产生了力量,使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创作这个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胜利的,无所谓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小说是表达思想,宣泄情感,而不是买弄技巧,以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为例,黄药师武功的奇巧华丽可以成为大师,郭靖的敦厚凝重也可以自立一家。
现实主义过时了吗?没有,每一种现代主义离开了现实主义都会成为无根之水,成为空中楼阁。
小说不是隐藏,不是让读者在迷宫里晕头转向,也不是让读者赞叹建筑迷宫者有多么高超的手艺,更不是小说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赏。
作为小说家任性的肆意妄为和心血来潮,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实验,这些实验令人尊敬,但到今天,没有一种小说手法的成就能够超越现实主义,也没有一种现代技巧能够构建起《顿河》这样一部宏大的哥萨克史诗。
瑞典老人们对《顿河》获得诺贝尔奖的决定时指出,“肖洛霍夫在描写俄罗斯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
”在六十年代的前苏联,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处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中的作者,在那时,能够不娇柔不做作不掩饰,能够以正直的决心和正直的良心来描写真实的人性之美,站在与《日瓦戈医生》《古格拉群岛》的同等意义上,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理应获得读者更多的尊敬。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毕生赖以表达的字符,在他的这些字符里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语言,他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不是从书架上的字纸堆里,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土地的眷恋和心有所属,他的文字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我不喜欢看小说,更不喜欢看略长些的,可能是性格的问题,那密密麻麻是一行行,一排排的字迹看着就“眼花缭乱”。
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这本《静静的顿河》产生了顿悟,因为当时老师倡导我们看些文学性的小说。
渐渐地,我接触了这本我初读并且印象最深刻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共四本,让我这个出入者不禁望而却步,但在读完第一本后,我就被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牵动着,直到坚持看完最后一个字。
文中写着作者肖洛霍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描写了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战争时期的生活和命运,葛利高里是她们的代表。
在战争中,他在红军和白军中间摇摆不定,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
在经历了红军白军的多次选择之后,在经历了几次抗争和逃避后,这位平民英雄变得凶残放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萨克人内心世界曾经有过怎样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他受时代的感召,满怀对他们的热爱,塑造了许多体现历史进步方向的革命者——布尔什维克红军战士形象,讴歌了他们为之斗争的苏维埃政权的彻底胜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着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
这本书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为轴心,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
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与悲欢。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文静,让人暂时忘却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人徘徊于其间。
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但无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强的冲击力。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归属于一片土地时,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块土地的精神,风采和传奇,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作家平生抒发心灵和情感的语言。
肖洛霍夫曾说: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样一本宏大构思,磅礴气势,具有深厚的生活,人生意义。
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感人的描写的伟大巨著。
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磅礴,他的人生魅力。
最初的接触《静静的顿河》是在高中时候,那时我们学校办了自己的期刊《青苹果》,我们大家都十分踊跃的投稿。
但是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没有多少人去头稿了。
但是怎么办呢?难道说让辛辛苦苦才好不容易办起来的一期刊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流产吗?最后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大量的饿版面来连载肖霍洛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没想到的是,着小说一上期刊,就立刻为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
我们大家都开始看起我们学校自己办的期刊来。
但毕竟时间有限,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不可能将那么大的一本书全部都载到期刊上。
我们也就只看了那么一小小的部分。
现在上了大学了,时间也多了起来,偶尔一次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发现了四本《静静的顿河》:是一整套素。
我高兴的差一点就跳了起来。
不见多时,现在终于有和它见面了,我心理别提有多高高兴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学校一次只能借一本小说,我这个心里的郁闷啊!于是我凭着以前有过看它的经历,便借了第四本,也就是大结局的那一本。
我整天爱不释手的那着我心爱的书。
就这样终于有了感觉。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俄过人葛利高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后加入哥萨克和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发生的饿一件又一件令他伤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战死,然后自己的结发妻子因为不愿意给他生孩子而自己是失血过多而死。
自己也因为没有文化而被别人瞧不起,,最后不得不有师长降为了一个小小的连长。
因不满哥萨克们的战争无目的,后来他有投身红军。
将自己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的将军的饿怨恨全都发泄到了战场上。
作者通过对他们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真实的饿反映了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假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作家,被人们称为哥萨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