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势、气候、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促使该地区得以长久的繁荣昌盛,其民居也在南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四川民居建筑布局、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展开深入分析。
标签:四川;民居;特点四川地区主要分成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部分,其中居住着汉族、羌族、藏族、彝族等民族群众,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多雨,有着非常显著的气候垂直差异[1]。
四川民居主要起源于干栏式建筑形式,同时在南北融汇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原地区民居的合院式布局形式,从而两者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民居形式,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四川民居的发展概述四川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从山峡的巫山县庙坝乡龙骨坡中发现了距今204万年的人类化石来看,四川地区属于原始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从发现的三星堆遗迹来看,早期房屋外围柱呈有序排列,而内柱呈无序排列,意味着这一阶段木制结构体系并未发展成熟,到后期则对房间功能进行了明确划分,同时也对房屋朝向有了更多关注;商周时期最早出现干栏式建筑,发展到春秋战国则逐渐成熟,这也是四川民居的雏形;秦汉到唐宋时期,大量中原文化的涌入,也让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房屋逐渐向宅院式发展,随着城池规划建设,形成了城镇的基本布局,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与装饰变得更为多元,亭谢、楼台、树木、假山等都成为了民居宅院元素;元明清时期因战乱而迁入了大量湖广地区与北方民众,随之而来便是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类型,其中包含四合院、店宅、沿街联排、场镇等民居建设形式,并且技术体系方面均已成熟。
二、四川民居的特点分析1.空间布局特点四川民居在建筑空间布局方面属于典型的中轴线手法,但并不拘泥于中轴线,由于四川民居山峰较多,往往需要结合地形与山势去契合,并且对朝向也不会过分追求,主要遵从背山面水的原则,不同的地形会选择不同的平面布局,纵向与横向均可自由发挥。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民居建筑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与分类。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特色元素和分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理环境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和高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形容四川为“天府之国”,即因其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而得名。
四川的地理环境为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四川的多山之地,使得四川民居常常出现独特的悬空建筑,以适应山地环境。
四川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湿润气候,也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和防潮措施提出了特殊要求,使得四川民居在建筑材料和防潮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二、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四川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传统的川西土楼建筑、川北的“黄龙府”、川东的“瓦厂”、川南的“宅院”等等。
其中,以川西土楼建筑最为著名。
土楼建筑是四川的独特民居建筑之一,它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和石灰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防潮性能。
土楼建筑通常由多层楼房组成,一层为家庭集聚之所,二层以上为住宅,最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干燥谷物。
土楼建筑在外观上常常呈现出雄伟壮观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力。
三、四川民居的特色元素1. 四合院:四川民居中常见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它的基本布局由正厅、次厅和庭院组成。
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注重庭院的利用,能够形成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环境,同时也能形成家庭成员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2. 前庭后院:四川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前庭后院的布局,即民居前部为庭院,后部为院落。
这种布局形式能够使得户内户外空间的界限清晰,同时也便于家庭生活的组织和管理。
3. 塔楼:四川民居中常常出现塔楼,塔楼常常用于存放家族文物、家谱和祭祀祖先。
塔楼在建筑形式和外观上常常具有独特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四川民居的分类根据地理区域和建筑特点,四川民居可以分为川西土楼、川北民居、“黄龙府”、“瓦厂”和川南宅院等几个主要类型。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这也影响了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特点:1.川西藏南木结构的特点:四川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适应地震和山区多雨的气候条件。
川西藏南地区的木结构民居通常采用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以方便住户居住和日常生活。
2.川东平原的砖木结构:川东地区相对平原,土地肥沃,民居建筑通常采用砖木结构,以适应地理条件和改善住房质量。
3.耐震性强:四川地处地震带,因此四川民居一直注重耐震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好的保护。
4.斗拱和剪刀撑:四川民居传统的屋顶通常采用斗拱和剪刀撑的结构,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5.丰富的装饰:四川民居装饰富丽而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木雕、石雕、剪纸、彩绘等。
这些装饰物代表了四川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分类:1.川西藏南木结构民居:川西藏南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方便在多雨的气候中居住。
这些民居一般为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房屋外墙多使用木材和木板,屋顶采用石破、砖瓦等搭结构。
2.川东平原砖木结构民居:川东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平坦,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以提高住宅的质量。
这些民居一般为两层楼,使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更重视实用性和耐用性。
3.群体民居:四川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群体民居,它们通常由多户人家组成,具有共享的内部空间和设施,如天井、厨房和储物间等。
这种民居形式一直代表了四川人民的亲情观念和社区意识。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民居也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传统的四川民居依然是人们对家园的情感寄托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古老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在四川的乡村和城市,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四川民居,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四川民居的特点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点而著称。
在建筑形式上,四川民居通常采用独特的四合院或者多进多层的布局,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常采用青瓦或茅草覆盖,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四川民居建筑材料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四川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木质结构既能够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环境,又能有效抵御地震。
此外,四川民居中常采用石材来作为地基和墙体的材料,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往往采用天然材料,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
四川民居的布局和风格四川民居在布局和风格上非常注重“四合五常六厅”的设计理念。
所谓“四合”,即院子四周建有房屋,院子中心留有空地,形成四合院布局。
而“五常”则指房屋中有前中后三间正房和两间辅房,呈叉字形排列,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此外,“六厅”指正房内的分割,将房屋内部划分为前后廳、厅、厢房等区域,以满足家庭生活的不同需求。
整体布局上让四川民居显得宽敞、明亮且合理。
四川民居的装饰和风水四川民居在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绘画,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
门楣、梁头、柱子等处常常雕刻着狮子、龙凤等吉祥动物,寓意着家庭宁静和幸福。
在墙壁上,常常会见到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山水、人物、花卉等,既美化了家居环境,又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设计中,四川民居也十分重视风水,如“开门见山”、“背山靠水”等设计原则,让建筑更符合自然环境,为主人带来好运。
现代四川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四川民居逐渐演变为现代风格的建筑。
现代的四川民居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使建筑更加坚固、舒适、实用和美观。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
(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
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
(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
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
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
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
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
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
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1.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2.四川民居的地形地貌影响3.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四川民居的类型及特点2.四川民居的布局与结构3.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1.四川民居与当地民俗的关系2.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联系3.四川民居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分类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
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受到了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土石等资源。
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民居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四川民居还广泛采用砖石、竹子等材料,使得建筑外观朴实、经济实用。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四川民居的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气候、建筑材料等因素,四川民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成都平原地区民居: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严谨,以厅堂为中心,两侧设有卧室、书房等。
2.川南地区民居:川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例如,自贡地区的盐商住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融合了川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
3.川东地区民居:川东地区地势较高,民居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具有坚固、稳重的特点。
建筑外观多呈阶梯状,内部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周围设有卧室、厨房等。
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
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多样,例如,川西民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们常说:“⾐⾷住⾏”,“住”在⼈们⽣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最多的⼀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然地理⽓候及材料概况(⼀)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致以阿坝.⽢孜、凉⼭三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积56万平⽅公⾥⼩各约占⼀半。
川西⾼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然地理⾓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四川民居作统⼀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南低,海拔300—700⽶,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探堑,地形变化⼤,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以上,北及东北为⽶仓⼭、⼤巴⼭,东为巫⼭,东南及南为武陵⼭、⼤娄⼭、西及西南为⼤凉⼭、⼤雪⼭、耶睐⼭,西北则是眠⼭、龙门⼭等⼭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古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宫宾以上⼜称⾦沙江.⽩西北青藏⾼原⽽来,从西⾄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余条⽂⼲流注⼊长江,⽔⼒资源极为丰富,⼜兼⾈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地⾼原、草地湖79等淘兼⽽有之,名⼭⼤川精聚纷呈,⾃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流风景⼤观:巴⼭蜀⽔,地灵⼈杰,成为四川⼭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长的根基。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1四川民居元素的特征分类四川民居给人的总体映像是“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但因东南西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有所差异,因而,四川各地民居也略有不同。
具体表现在各个地域建筑的空间组成、构造技术、装饰装修、材料质感及色彩、艺术形式和风格等上面。
四川民居按大地域可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种类型。
1. 1 统一性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在建筑结构上,民居以悬山穿斗结构为主;屋面多用小青瓦,屋顶出檐较深;墙体是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套粉白竹编夹壁墙。
1. 2差异性1. 2. 1 川东民居川东民居建筑共同特点为:沿街面大出檐,宽街沿,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木板壁墙,部分地区面街一侧用“七”字挑檐(图1)。
农村建筑平面多成“一”字形和“丁”字形。
相对于川西而言,四合院较少。
吊脚楼是川东的一大特色,如今龚滩、瓷器口保留较多。
龚滩被称为杆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图1“七”字挑檐墙体:在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的采用天然加工成石砖大小,以灰浆加以连接,显得古朴厚实(图2) 。
大门:大门多呈“八”字形,在门扉上常刻以字画。
屋脊: 常有龙凤虎狮之类饰物, 屋脊常上翘。
窗:川东居民爱用回字格,并有莲子、喜梅等饰物。
柱础:雕花细腻,题材常以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等为主图2石砖墙2. 1四川民居元素应用实例2. 1. 1 绵阳芙蓉汉城民居元素应用实例芙蓉汉城是将四川民居演绎得较好的一个范例,特别是在商铺的设计上,大胆地将四川民居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材料融糅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传统的美得以延伸,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建筑特色。
此外,还将四川民居的脊饰应用为园林小品,别有一番特色(图6, 7, 8) 。
图6传统和现代的结合2. 1. 2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民居元素应用实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代表。
陈列馆沿用了川东民居的传统元素:穿斗、坡屋顶、粉墙灰瓦(图9, 10) 。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传统建筑一直以来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演绎,其中四川民居和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两个重要分支,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四川民居与藏式建筑进行比较和探讨,以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多样性。
一、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是根据四川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类型。
四川民居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四川西部山区,其建筑风格受到了汉族文化和川西藏族文化的影响。
四川民居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木材、砖瓦和石料,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两层和三层的楼房、四合院和独立的小屋等。
在建筑结构上,四川民居注重坚固耐用和适应地震的特点。
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木材进行搭建,木结构牢固,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的影响。
同时,四川民居也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充分考虑到了通风、采光和采暖等方面的需求。
四川民居的外观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感。
多数民居都有两个独立的庭院,分别位于前后两侧,形成了一个中心轴线,使整个建筑显得平衡和谐。
同时,四川民居也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在门楣、门框和窗户上雕刻各种图案,体现了川西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
二、藏式建筑藏式建筑是西藏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于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藏族民族文化的熏陶下。
藏式建筑以宗教寺庙为主,同时也包括了民居、藏医院和政府建筑等。
藏式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有石头、土坯和木材,建筑形式以独栋和多进院式为主。
藏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建筑的高度和规模。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藏式建筑通常采用平顶或者斜顶的设计,以抵御寒冷的气候。
同时,寺庙建筑通常较大,规模宏大,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崇尚和尊重。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藏族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使用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和经文,以祈求祥和和吉祥。
同时,建筑内部也常常摆放佛像和经书,彰显了藏族人们虔诚的信仰。
结语通过对四川民居和藏式建筑的比较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
(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四川地图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
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
(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
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
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
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
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
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
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
四川民居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的土家族吊脚楼,它在具备了吊脚楼的基本特征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走近土家山寨,你会发现:所有的人家,都砌有一个或圆或方的火塘。那喷着彤红火苗的旺旺的温暖感觉,会让你觉得倍感亲切。一个火塘一个家。自古以来,火塘就始终与土家山民的生活离不开。火塘是每一个家庭重要的场地,又叫“火坑”,有的地方则称“火铺”。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苗族吊脚楼
堂屋外的二层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这里挑花刺绣,向外面经过的路人展示自己而得名。苗族吊脚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一个神秘象征符号。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像一个“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坤”二字。这种神秘古拙的符号乃是宇宙起源的象征符号,它包含着苗族人对天地开辟、人类发祥的古远追忆。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一组漫画)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
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
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
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
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聚落民居和聚落建筑群。
其中,传统聚落民居以阆中古城明清民居区为代表,这种民居基本上是围绕旧城核心形成的区域,在旧城改造的新建设中几乎没有保留。
典型的如阆中古城明清民居区,规模大,衔巷纵横,以华光楼为中心市楼,以十字街为主要布局形式,规则有序。
有90多条街道和小巷,商店众多,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
一色木瓦房,青石铺地,街景散落,环境古色古香。
古城里有几十个民居庭院,各具特色。
另一类是聚落建筑群,数量最大的是民居,也是乡土营建的原型。
根据居住者的不同身份可分为普通民居、土司官寨、商居型住宅。
传统的藏族民居,无论规模大小,房屋从下至上均由三部分空间组成:底层圈养牲畜,以获取肉食、奶类、肥料等生活物质保障;中间层是人的居所,有主室锅庄房(也有称为茶房)、卧室,以及用于加工、储藏粮食和草料等功能的空间,是主要的起居场所;顶层是神的居处,设置经堂、煨桑台、插风马旗等,敬神礼佛,表达神在人之上的精神崇拜,体现出藏传佛教中“神、人、畜”三界共居的建筑格局。
大多数民居是集中式的独栋建筑,外观形体整洁,体量高大。
土司官寨由于既是住宅又兼有衙署的复合功能,不同功能分处于不同的建筑单体中,各功能房屋围合成院,自成一体。
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居型住宅,往往四周封闭围合,内部留出中庭天井。
以上就是四川民居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浅析四川地区彝族民居对地域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浅析四川地区彝族民居对地域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
彝族民居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体现出以简洁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
应在新建住宅中得以借鉴与继承。
标签四川地区彝族;民居;构造技术;自然生态1 选址彝族村寨一般选址于山地向阳斜坡地的“背山、面水、向阳”的模式。
“背山”,建筑后的高山树木葱郁能阻挡冬季的寒风,降低夏季的室外温度;“面水”,水陆风有利于建筑的通风散热,在夏季闷热的重庆,凉爽的水陆风尤为重要;“向阳”,建筑朝南能享有充足的阳光,使人身心舒坦。
2 形式及构造2.1 平面形式彝族民居一般是单层建筑,除建筑的外墙之外,内部一般不再有承重墙分隔,室内空间的分隔是采用灵活的室内隔断来完成的。
通风透气适应潮湿气候。
2.2 底部架空。
彝族民居吊脚楼自古有之,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是四川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因其长长的“吊脚”而得名,属于干栏式建筑体系。
吊脚楼底层架空不仅避免了地面潮湿空气侵入室内,同时与天井的结合布置又有利于建筑的组织通风。
2.3 材料与防潮。
四川地区多山,盛产竹、木、土、石等地方材料。
建筑中对地方材料的选用,不仅是因地制宜的考虑,同时也有适应气候的需要。
四川地区湿度大,为避免结构受潮,结构柱多置于石基和条石上。
民居多用条石、块石、片石砌筑房屋的勒脚防潮,室内地面铺设大阶砖,天井、院落地面铺设青石板等。
2.4 墙体2.4.1 墙体良好的通气性。
彝族民居采用穿斗木结构体系,木构架与墙体类似于框架结构体系中的结构柱与填充墙。
传统木结构,以当地产的木材、竹子为建筑材料,围护结构多采用竹编夹壁墙,中间是竹子,外边敷上泥巴,双面或单面抹灰,也有的民居用竹编墙或木板墙,很少使用砖石墙体;楼板多为木板。
以现代气候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围护结构适宜重庆高温、高湿、风缓的气候特点,既能满足遮阳、避雨的要求,又可通风透气。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原创版)目录一、四川民居的背景和演变二、四川民居的特点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2.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3.融入地域特色,体现风水文化4.土木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背景和演变、特点以及分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四川民居的背景和演变四川民居源于远古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从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到汉代的地龙墙、高勒脚、木地板、四周设通风口的民居,再到东汉时期的庭园式民居,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四川民居的特点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四川民居非常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往往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邻环境协调。
古林修竹、挖池堆石等自然景观的点缀,使得四川民居具有特殊的韵味。
2.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四川民居的结构布局合理,通常分为四个院落,包括前堂、后寝、厨房和望楼。
这些功能分区明确,方便居民生活。
同时,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抬梁式,有撑拱、斗拱的作法,体现出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3.融入地域特色,体现风水文化四川民居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地域特色,如四川的地理气候、材料等。
此外,四川民居还体现了风水文化,讲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这些特点使得四川民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4.土木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四川民居主要采用土木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这种建筑形式在保证房屋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应对四川地区频繁的地震活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四川民居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川古建筑民居的类型及特点有哪些?
四川古建筑民居的类型及特点有哪些?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既是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包括重庆市),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聚落形态川内人口密集,城镇乡场众多,汉族民居的分布从聚落形态角度论可划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县城以上的城镇民居,二是区乡以下的乡场民居,三是广大农村民居。
前两类为街坊聚居式,后一类为自由散居式。
(1)聚落城镇民居这类民居基本上是围绕旧城核心形成片区,在目前旧城改造的新建设中已保留不多,较典型的有阆中古城明清民居片区,规模较大,衔巷纵横,以华光楼为中心市楼,以十字街为主要布局形态,较为规整有序,大小街巷九十余条,店铺林立,商贸百业发达兴旺。
一色木构瓦房,青石铺地,街景错落有致,环境古色古香。
古城区内保留的民居大院数十座。
各具特色,名胜古迹如张飞庙、文庙、考棚、寺庙等成为民居群落的重要内容和文化景点。
阆中古城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小农经济社会城市居住功能与其他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基本布局。
类似的例子还有资中的清风—条街、巴中老城区、大足老城一条衔等等。
(2)聚落乡场民居乡场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贸易交往中心,聚居形态因地形条件而随宜变化,不论是傍山麓,临溪河,坐垭口,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成一体。
四川乡场布局形态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
一是平行等高线的依山式,即利用较为宽展的台地,常是水平一条街式,一边傍水而筑,一边临崖吊脚。
或者只靠山面河,呈半边街式,如石宝寨下石宝场、宜宾月波场等。
二是依山绕缠式,即街巷布局随弯就势盘绕而上形成聚落,乡场内房屋错落,布量自由,街巷或断或续,溪涧穿插其间,空间变化十富。
如巴中恩阳镇、酋阳龚滩场等。
三是垂直等高线的爬梯式,即场镇街巷以梯道为主,背山面河,顺坡而上,可由河边直达山颠,十分壮观,如达县石梯场。
四川传统城镇的人居环境
四川传统城镇的人居环境1、四川省传统城镇人居环境的基本特征1.1 自然而生,整体而长在人民环境建设中总是把城镇环境乃至整个地域作为一个大系统结构来考虑,环境空间建设首先是肯定自然,采取依附自然,再现自然、顺其自然,因借自然、象天法地,师法自然等手法,在自然中确定自己适当的位置和形态。
在思维方式上则以大观小,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具有严格的认知秩序和相互依存关系。
传统城镇的选址总是靠山近水,“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的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
造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人在其中”的美乐图景。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传统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主张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建筑物修建忌擅动土方、砍伐林木,以免伤“地脉”,破“生气”。
建筑作为吐纳自然的介质,使得城镇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场气惯通,浑然一体,环境中的树木、水体、花卉、建筑物等都被视为可借因子融入可居环境,既使主观空间环境呈现为可感知的形态,又使客观空间环境获得生气的贯注。
四川传统城镇的民居平面与北方四合院有所不同,前店后居,临街通透,其余三面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网罗天地、化大为小,万物归一。
传统城镇在总体布局时讲究关系,强调整一,但突出主体,追求秩序;注重形势,但先形后势,以势定形,形势结合。
通过整体形势和内在秩序的确定来表达“意”的内涵,追求形外之意和势外之意。
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以情为主,巧妙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可感性,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在环境中设置所期待的意景,通过整体环境中景象的变化和转移,把人的运动纳入空间序列之中,形成由连续印象所带来的整体效果,以及由于印象的积累在思想感情上产生的强烈感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1.2 阴阳相生,中庸为和“和”是城镇环境中“阴阳”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反映了事物的动态功能关系,说明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和谐统一、和谐共存的关系。
在处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时,不与自然抗争,而是“神人以和”,求其最大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的布置
讲究“无水不建城、无山不成景”。 首先建城靠近河流,以便供求和运输,同时还要避免水害;临水 还要位于河流的一侧,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形成曲折的入口以 “无歪斜倾泄之患”。 对不理想之地则“因自然之势,潴而蓄之;雍而积之;或防而障 之;或引而通之”。 其次是利用水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人有玩水、观水的天性, 河、川、湖、池都能给人带来乐趣,“人生之血以气而行,山水 之气以水而运”,近水、亲水普遍成为建城、选址的重要原则。 但若选址不当也能带来洪涝之灾,因此在传统的人居环境建设中, 在宏观上选择有利位置的前题下采取“堵、疏、蓄、抬、架”的 方法治之。
四川传统民居的环境营造
——以四川罗城古镇
传统聚落空间的营造为例
罗城简介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东北部, 距 县城 31 公里, 地处岷江中下游, 气候 温和, 四季分 明, 春早有 寒潮, 夏热多暴雨, 秋季雨绵连, 冬旱日照 少, 属盆地湿 润性亚热带气候。古镇始建于明末崇 祯年间, 自清以 来, 一 直是方圆百里 的物资集散中 心, 是闻名的 旱码 头 , 土白布、大米、桐油、卷烟以 及来自成都平原的 菜油等物资都在此集散。镇中心 的主街凉厅街 。 俗 称船形街 , 更是集交通、贸易、休闲、祭典等功能于 一身。
←返回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在传统聚落中, 由于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紧密的血缘纽带, 加上相对宽 松的政治氛围,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而顺畅。 罗城古镇强调人际交往、 邻里友善的环境氛围, 人性化的交往空间以及 空间 序列结构、建筑形态布局、比例尺度等所体现出来的 精髓, 都是当 前人居环境营造中值得借鉴的。
一、街道空间的营造 二、注重空间的序列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三、构筑根植于自然的生态人居环境 四、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五、营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一、街道空间的营造
“引 ”、“ 起” 、 “开” 、 “合” 、“ 延”,主街船形街是罗城整个空间的灵 魂。它以一条古街为引子, 一段蜿蜒曲折之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一块小坝子和灵官 庙, 形成船形街的起点, 与之相对 的是船形街狭窄的东端入口, 经过开合有致、先抑后 扬、高低错落的空间序列引领, 视线进入了场镇的核心 —— 船形街, 并以街心戏楼作 为收尾
←返回
山环境的布置
对地貌景观环境非常重视,把 地形、地貌景观与城镇、建筑视 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四川传统城 镇构建的一条普遍性的经验。
就山环境而言,首先要讲势,即山形的远景写意效果。山要有“龙 脉”,龙脉要有主次。基本原则是“夹于山脉有川,夹于川有山脉; 水流则山行,水合则山止”。根据龙脉的流行来寻求“生气”,充 溢永驻之地。所以,水汇而龙止且生气不因风而散,此乃修建城镇 和建筑的理想之地。对山形常以拟人化、拟物化的手法寄托人们的 理想,使居住环境更洋溢生机和赋予文化感,这种对山环境的刻意 ←返回 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1)道路环境布置 2)山环境 3)水环境
道路环境布置
■坐落在依山临水、面向开阔、有田种粮、出入方便、避洪让滑的地域。 ■形成有险可守、有路可走、低头能见流水耕地、出门能观景交流的空间 秩序。 ■道路交通的布置明显与平原地区不一样: 1、连续的道路——能让人在时间的变化中充分了解和体味空间场感。 2、道路布置没有纵横轴线的人为格局,随地形条件的变化顺其自然。 3、主次街道分级明确,主街道坡小,次街道坡大,过境交通多呈切线通过。 ■绿化布置一般不设人工公园或绿化带,而是结合地形利用不可建地在自 然绿化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小景点,形成了“举目见山,抬头是树,低头听 水,迈步临草”的立体绿色系统。
图 1 罗城镇船形街平面
街 心戏楼虽然只有 12 m 高, 但在周围 1 层高的房子拥簇下, 成为场镇的视觉中心。 戏楼底层架空, 保持了 街道的延续性, 并产生了空间上和视觉上的渗透, 使 整个场镇 图形完整, 视景连续
←返回
二、注重空间的序列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如前分析, 作为优秀传统聚落, 罗城的空间形 态 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 具有完整可逆性空间 序列, 这对现代人居环境设计在满足人的自然行为方 式需 求方面, 有一定的启发。
←返回
四、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传统聚落鲜明的个性往往在于其地域性。传统聚落中带有民俗特点的生 活方式, 是其场所精神的人文体现。 罗城的布局和建筑风貌都体现出特有的 浓浓地域风情: 凉厅下宜人的休 闲空间体现了地域文化氛围, 民居风貌体现出明显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在千城一面、万乡一貌的今天, 人们的领域 感和归属感正在逐渐消失, 而从传统聚落中吸取精 髓、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就显得尤为 重要。
←返回
三、构筑根植于自然的生态人居环境
在传统聚落中, 人与建筑, 人与环境,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它所创造的环境经数代人的建设与修正, 富有新陈代谢性, 往往 是理想生态环境模式的基本雏形, 是现落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 其选址和 布局适宜于地域 环境的要求, 是先民面对自然 环境不断思考所积累 的结果, 体现了先民对精 神、物质的群体性追求。古 镇的街道空间形 态和街道尺度, 体现了场镇对于自 然的顺应和 融合, 而凉厅和竹编隔墙, 则适应了场镇 自身 的气候特点, 具有生态性和节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