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3.3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3.3](https://img.taocdn.com/s3/m/03fad20b844769eae009ed34.png)
巩义二中地理课程纲要(必修3第三单元)设计者:高二地理组罗永利课程名称:《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程类型:必修课学习材料:高中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次印刷)适用年级:高二第一学期授课时间:课文4课时讲评随堂练习:1课时单元综合训练:1课时一、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了解:1.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3.田纳西河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
掌握:1.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3.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流域的基本特点。
4.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和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应用:应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措施。
二、内容安排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2课时)1.展示山西煤炭资源相关图片,学生学习教材文字内容,俩者结合,讨论41页思考题,分析总结山西煤炭开发的优势因素。
2. 活动讨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及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与问题表达的规范。
3.结合登封实际,分析煤炭发展存在问题,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讨论分析,总结规范语言。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2课时)引导学生了流域的含义,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田纳西河的开发问题,然后以田纳西河地区为例,分析流域开发中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治理措施。
是知识由浅入深,有现象到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教材中的问题及材料,总结流域开发过程早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和后期综合开发。
2.选择我们所在的地区一条河流比如黄河,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合作探究其存在的生态问题解解决措施,并以文字资料显示在作业上,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世界大型水利工程类似问题举例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7d3e10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6.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初中地理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认知世界,而且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
那么你知道地理提纲怎么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一、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五、能源的综合利用: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课件(60张ppt)资料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课件(60张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b88d79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6.png)
开垦沼泽,破坏湿地
建立湿地保护区, 恢复退化的湿地
▪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 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灾害频繁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 适应市场要求
P:全优115——24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 用和推广,加强宣 传,推进农业产业 化进程(农业结构、 产业链)
珠江三角洲 面临的问题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 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 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 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 °— 25 °
➢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 ② 地球的储水库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自主分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 .“区域生态问题综合整治的措施”学习的一般思路:
——“措施”针对“问题” 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整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 、作用:培养学生全面梳理问题、归纳问题能力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 工业 交通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原因——地 理环境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c9386184868762cbaed59f.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开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 ,比拟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 ,比拟分析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拟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 ,比拟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拟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 ,自然环境有差异 ,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局部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 ,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局部 ,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 ,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并对区域开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开展水平、开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答复。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 ,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 ,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 ,降水较少 ,根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湘教版必修三)概要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湘教版必修三)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7bdb4e508a1284ac8504389.png)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湘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初步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
2、通过学习,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3、利用互联网,能够进行公交线路等的简单查询,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同学们对地理信息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能为我们做什么。
2、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简史。
3、通过图片与文字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4、通过举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前沿科学的兴趣,做到与时俱进,不读死书,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会学、乐学。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其实际应用,3S技术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列入湘教版必修三,旨在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从小培养对前沿科学知识的兴趣,关注学科热点问题,拓宽视野,提高地理知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同学们,假如老师住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新校区,周末想去兴庆宫玩,可是又不知道乘车路线,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按以下程序进行]:1、让学生讨论2—3分钟,每小组介绍自己的解决办法。
2、老师对每小组提出的办法给予评价和总结。
3、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同学们提供的方法可能有:询问公交司机;通过查阅西安市地图获得乘车路线;问去过的同学;拨打114询问等等。
)[转承]刚才同学们提供了很多种解决方法,老师的朋友也推荐了一种,下面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方法。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fce22dfc4ffe473368abcc.png)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规划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第三模块提纲挈领的第一单元,是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论部分。
从体现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方面,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大部分,不仅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更包含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
教材开篇就提出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阐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理信息技术正成为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重要技术与方法,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数字地球正成为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因此需要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以及3S技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课题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模块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从教材内容选取来看,主要从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一,了解区域的含义,通过内容提要来阐述区域的概念、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
第二,以两个不同区域,即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b815f80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f.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一、课程目录1.第一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国自然地理区划1.2 中国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问题与治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问题与治理西南喀斯特的自然环境问题与治理1.3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风灾与沙尘暴水旱灾害地震与地质灾害2.第二章人口与城市2.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基本概念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2.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2.3 中国的主要城市及其发展3.第三章农业与农村3.1 农业与农村问题的关系农业问题的基本概念农业规模与效益农村问题的基本概念3.2 中国农业的发展及其问题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问题及其对策3.3 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二、教学计划表课程章节 | 授课内容。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
| 教学时长 |第一章。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 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 讲授、讨论。
| 4课时。
|第二章。
| 人口与城市。
| 了解人口问题及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 实地调研、讨论。
| 6课时。
|第三章。
| 农业与农村。
| 理解农业问题与农村问题的关系。
|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 6课时。
|第一章。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与自然灾害。
| 能够客观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灾害。
| 讲授、综合实验、小组演讲。
| 8课时。
|第二章。
| 中国主要城市及其发展。
| 了解中国主要城市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 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
| 7课时。
| 第三章。
| 中国农业发展及其问题。
|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 讲授、小组讨论。
| 5课时。
|考试复 | 复本学期的重点知识。
| 确保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 练题、模拟考试。
| 4课时。
|期末考试 | 综合考核所学知识。
| 检验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81f7d4736c85ec3a86c2c540.png)
东风高中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编写:周谬 2020年2月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一定的位置、形状、面积、边界(注意边界的虚和实)和等级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地区(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不同→区域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环境不同→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RS:由航空器或航天器的传感器收集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然后传回地面。
主要用于收集信息、动态监测,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洪灾监测,农业的估产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第二节 3S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 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查询、空间分析和评价等GPS:空间定位(为用户提供经度、纬度和海拔信息)、测速、授时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成荒漠的现象,有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东南地区的红漠化和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干旱的自然特征(荒漠化自然原因):干旱环境—背景;地表多沙尘—基础;大风—动力第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①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区)②过度放牧(贺兰山以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③过度开垦(农牧交错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中上游用水过度,下游绿洲退化)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多途径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控制人口增长雨林的全球效应:促进碳氧平衡,缓解全球变暖;促进水循环和水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雨林的脆弱性(自然原因):土壤一般较贫瘠(植被常绿,枯枝落叶少;温度高,有机质分解第二节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快;植物根系吸收;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影响(人为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雨林前途—保护与开发: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建立保护区;加强缓冲区建设;鼓励保护性开发;森林采伐与更新相结合;设立基金使当地从中受益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质优)②开采条件好(埋藏浅,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开采③市场广阔④位置适中,交通便利(资源→交通→市场)第一节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转化(建火电站,输电;发展炼焦业,输焦炭)能源综合利用:构建煤电铝、煤焦化和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土地复垦,恢复植被——开采过程中生态破坏;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第三章区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治理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使用过程中污染;调整产业结构:重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根本措施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多山的地形、湿润的气候、发达的水系、丰富的矿产第二节田纳西河水能开发早期开发及后果:过度植棉—土地退化;获得耕地、炼铜木炭及开矿—植被破坏;炼铜工业—环境污染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水能梯级开发为核心,带动三大产业发展,发挥了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地理条件:①自然条件: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求但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必修3课程纲要
![必修3课程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176b043b0b4c2e3f57276387.png)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地理必修(3)适用年级:高一年级时间安排:2008—2009学年第2学段每周节数:4授课教师:课程材料: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实验教材地理(3)课程类型:必修第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2、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以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有用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课程内容二、对课标重点、难点的解读分析(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了解区域的含义”本条标准是要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区域是根据区域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如热量带的划分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地貌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为依据、人口密度区则以人口分布这一人文要素特征为依据等,因此掌握区域划分的依据很重要。
其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包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上述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及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归纳和认识。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这条内容标准旨在让学生通过案例比较,认识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区域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来说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比较开始,探寻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再比较地形、水文、资源与环境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探寻产生土壤、植被等差异的原因。
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可从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城市、民居建筑、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等方面予以对比。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全章节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全章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c40acf856a561253d36f0f.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3.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能源的分类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二、资源开发条件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如大同煤田等。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一种清洁燃料...——⑵市场广阔①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②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三、能源基地建设1.目的:充分发挥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
2.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⑴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
⑵如今,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A.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B.在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纲要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173fbf69c850ad02de8041c4.png)
自然要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_;人文要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农业
人口
密集
稀
最稀
城市
多、密、大
少、稀、小
最少、最稀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
区位发展
空间结构(特点)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匹兹堡,煤炭资源丰富,利用五大湖廉价水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都”
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差异性: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后来居上
工业化最早
传统工业布局
多为“_________”
多为“_________”
农业结构
以___________为主
以_________为主
自然环境的比较:①相似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差异性:
日本
英国
纬度位置
中纬度
中纬度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侧岛国
高中地理必修三 提纲及知识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提纲及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299f2b915f804d2b16c1ea.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提纲及知识要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地理学习】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课程标准
![【地理学习】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1239cc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9.png)
【地理学习】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课程标准最近学习了两遍《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这本教材,又把课标找出来学习,还是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资源开发利用,想起“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想起上一版教材选修六;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意义,这是全新的内容,看了几期网络展示课课例,明白了一个主线:现状&需求→国家安全。
“安全是一种状态”,这句话很值得回味。
资源与国家安全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环境与国家安全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7.结合实例,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8.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这些问题比较难懂,需要结合实例增进理解。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探究。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模拟情境,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选必三这本书,是个谜?听专家讲解后,有了点眉目;结合高考题再想一想,心里有些透亮了。
高考题能够反映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研读高考题,对照课程标准可以找到很多教学方向……。
高中必修模块地理3的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精品文档]
![高中必修模块地理3的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59c03ad856a561253d36f05.png)
高中必修模块——“地理3”的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习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地理问题。
尽管不少的地理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所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也就成为本模块的首先要学习的内容了。
要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那么,首先应理解“区域”的含义,还应了解不同区域间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性。
因而,课程标准选择了“了解区域的含义”和“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作为学习目标。
区域是在发展的,区域又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与相关区域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知识。
因而,《课程标准》选择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学习目标。
2.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不仅在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还在于“无论是部门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
区域持续发展的研究才是一切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落实与检验。
”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应用地理范畴,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并且,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研究,其“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研究各时间演进过程中各横向问题的作用和发展机制” 。
因此,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在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由于“区域”可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有其特性。
我们不可能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包罗进来,因而只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拓”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五个论题作为范例。
高中地理(第三册)概念及知识框架总概括
![高中地理(第三册)概念及知识框架总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054a4b3479563c1ec4da7135.png)
高中地理(新课标第三册)概念及知识框架总概括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
由于目的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2.区域的内涵:①区域的客观性和主观性②区域是地表空间单位③区域的排他性④区域的区位特征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检测,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资源开发,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遥感(RS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区域的感知。
目标物 →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3.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受机.特点: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天和航空),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5.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地理《必修三》模块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在高二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程26学时,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一、模块课程目标
(一)核心知识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治理措施。
6、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7、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8、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0、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12、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资料在城市管路中的功能。
13、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2、自然环境是存在差异的,从而形成在区域整治时因地制宜的观点。
3、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的能力。
2、案例分析的能力。
3、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4、培养根据环境问题找原因,找解决措施的能力。
二、模块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要求细目表
三、模块课程实施
本模块课程参考课时数26课时,每周安排2课时,本模块教学任务用13周时间完成,第13周进行复习和模块结业考试。
四、模块课程评价要点
模块命题双向细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