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合集下载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第1课时 必备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①烃;②烷烃;③烯烃;④脂肪烃;⑤芳香烃;⑥烃的衍生物;⑦官能团;⑧同系物;⑨同分异构体[基本规律]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②系统命名法;③分子中原子共线、面的判断;④判断同分异构体种类的方法;⑤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的方法知识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根据元素组成分类有机化合物 ⎩⎪⎨⎪⎧烃: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等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等(3)按官能团分类①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②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①苯环不是官能团;②羟基有醇羟基和酚羟基两种,前者与链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后者直接与苯环相连;③含有醛基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类,如HCOOH属于羧酸类。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a.选取含有碳原子数最多,且支链最多的碳链作主链。

b.从离支链最近,且支链位次和最小的一端开始给碳原子编号。

c.常用甲、乙、丙、丁……表示主链碳原子数,用一、二、三、四……表示相同取代基的数目,用1、2、3、4…表示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位次。

②系统命名法将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编号,以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号给另一甲基编号,则邻二甲苯也可叫做1,2­二甲苯,间二甲苯叫做1,3­二甲苯,对二甲苯叫做1,4­二甲苯。

例如,(邻三甲苯)的系统名称为1,2,3­三甲基苯,(偏三甲苯)的系统名称为1,2,4­三甲基苯。

(4)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命名①醇、醛、羧酸的命名选主链将含有官能团(—OH、—CHO、—COOH)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醇”、“某醛”或“某酸”编序号从距离官能团最近的一端对主链上的碳原子进行编号写名称将支链作为取代基,写在“某醇”、“某醛”或“某酸”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官能团的位置②酯的命名合成酯时需要羧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命名酯时“先读酸的名称,再读醇的名称,后将‘醇’改‘酯’即可”。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吗?它们有什么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如含有碳元素、通常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等。

然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命名前缀、中缀和后缀的使用方法,并配以实例进行讲解。

3.实践活动(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练习。

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命名规则给出相应的化合物名。

4.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乙醇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戊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化合物的应用原理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和命名规则,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的讨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篇一:人教版有机化学教课方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照和原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领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课要点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教课难点 : 认识常有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教课过程【引入】经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先有机物是指有活力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获得的,直到1828 年,德国科学家维勒有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经过加热能够直接转变成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观点遇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观点——世界上绝大部分含碳的化合物。

有机物自己有着特定的化学构成和构造,致使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别性。

研究有机物的构成、构造、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认识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师:有机物从构造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依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应有机物特征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链状化合物(如 ch3 -ch2 - ch2 - ch2 -ch3 )有机化合物)环状化合物)【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随堂练习】按官能团的不一样能够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你能指出以下有机物的类型吗?【小结】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要点就是认识常有的官能团,能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构造特色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色,同分异构现象。

2、掌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培育思想的有序性、逻辑性、谨慎性。

教课要点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色;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多篇)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多篇)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多篇)篇:《认识有机化合物》设计《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

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

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

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

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

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

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

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

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

高中化学有机生物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有机生物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有机生物教案全套第一课: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
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介绍;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介绍;
3. 学生参与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五、课堂作业
1. 阅读有机化合物相关教材,了解更多有机化合物的信息;
2. 完成有机化合物分类作业。

第二课: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
2. 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生理功能。

二、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2. 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3.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4.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2.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四、教学过程
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介绍;
2. 蛋白质、脂类、糖类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介绍;
3. 学生小组讨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五、课堂作业
1. 阅读相关生物大分子的文献,拓展知识面;
2. 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以上为高中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案全套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作者:————————————————————————————————日期: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 掌握甲烷的性质;3. 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教学过程】【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阅读】P60有机物的特点【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A. 多数熔、沸点低B. 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C. 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D. 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第一节甲烷【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天然气、沼气和石油气(天然气体积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并展示分子模型)【板书】二、化学性质:【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 点燃纯净的甲烷2.在火焰的上方罩干燥洁净的烧杯3、向反应后的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千焦气气点燃气气890O H CO O 2CH 2224++??→?+现象:火焰明亮并呈蓝色【思考】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甲烷和氢气区分开?【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CH 4通入酸性KMnO 4溶液中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 气体通入KMnO4/H+溶液2气体通入含酚酞的NaOH 溶液中3 气体通入含石蕊的H2SO4溶液中结论: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2022化学第12章有机化学基础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2022化学第12章有机化学基础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纲定位要点网络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的分类与基本结构知识梳理1.有机物的分类(1)根据元素组成分类(2)根据碳骨架分类(3)根据官能团分类①烃的衍生物: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②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③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有机物类别官能团名称官能团结构典型代表物(结构简式)烯烃碳碳双键CH2===CH2炔烃碳碳三键CH≡CH卤代烃卤素原子-X CH3CH2Cl醇醇羟基—OH CH3CH2OH 酚酚羟基-OH醚醚键CH3CH2OCH2CH3醛醛基CH3CHO、HCHO酮羰基(酮基)羧酸羧基酯酯基CH3COOCH2CH3氨基酸氨基、羧基-NH2、—COOH2。

有机物的基本结构(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2)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a.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结构不同,因而产生了性质上的差异的现象。

b.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3)同系物命题点有机物的分类、官能团及基本结构1.(2020·南阳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项,不是芳香烃,不是烃,错误;B项,属于酚,属于醇,二者不是同系物关系,错误;C项,属于酯类,错误。

]2.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 D.仅②④C[①为醇类,③为酯类。

]3.(2020·唐山模拟)烃(甲)、(乙)、(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均为芳香烃B.甲、乙、丙互为同分异构体C.甲与甲苯互为同系物D.甲、乙、丙中甲、乙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B[乙不含苯环,不是芳香烃,A错误;甲、乙、丙的分子式均为C8H8,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甲为烯烃含,甲苯中不含,二者结构不相似,C错误;乙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D错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 认识有机化合物(2)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 认识有机化合物(2)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2)教案
在性质的差异。

对比观察: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思考2:下面两种结构式,互为同分异构体吗?
思考3:为什么烷烃中的碳链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锯齿状?
回顾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和几个概念建立的过程。

认识到互为同系物的有机
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

同系物的多样性和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都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请你辨析: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关系?
互为同系物的物质一定不为同分异构体,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一定不为同系物。

分析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原因。

请你判断1:
请你判断2:
课下多动手搭建常见有机物的球棍模型。

7.1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教案)

7.1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激正丁烷异丁烷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通式:CnHn+2(2)与同学交流,比较大家写出的丁烷的结构式是否相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丁烷的结构式有两种;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碳原子排列不同造成的。

(3)结合图7-6中的分子式结构模型,总结这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特点这些有机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都达到“饱和”。

2、烷烃①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烃,读音ting。

以上这些有机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烃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都达到“饱和”。

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

②结构简式---有机化学中经常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组成乙烷C2H6可表示为CH3-CH3或CH3CH3丙烷C3H8可表示为CH3-CH2-CH3或CH3CH2CH3丁烷C4H10 可表示CH3-CH2-CH2-CH3或写母体名称时,主链碳原子在10以内的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以上的则用汉字“十一、十二、十三……”表示。

2.系统命名原则:①长-----选最长碳链为主链。

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习惯于把横向排列的碳链作为主链,其它作为支链。

②多-----遇等长碳链时,支链最多为主链。

③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

由距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将主链上的碳原子用1,2,3 …,等数字依次编号,以确定支链的位置。

④小-----支链编号之和最小。

从右端或左端看,均符合”近-----离支链最近一端编号”的原则⑤简-----两取代基距离主链两端等距离时,从简单取代基开始编号。

如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烷烃的命名练习:2,3,5—三甲基—4—丙基庚烷2,3,5—三甲基己烷4、同系物①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②烷烃的结构相似是指:④碳原子数目越多,同分异构体越多课堂练习:1、烃是( )A 含有C、H元素的有机物B 含有C元素的化合物C 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D 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的化合物答案为:C2.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3—甲基—3—乙基己烷2,4—二甲基—3—乙基己烷3、下列哪组是同系物()A、CH3CH2CH2CH3CH3CH(CH3)CH3B、CH3CH3CH3CH(CH3)CH3C、CH3-CH=CH2CH3=CH—CH=CH2D、CH3-CH2—CH=CH2CH3CH2CH2CH2CH3答案为:B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同系物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

鲁科版化学必修2《认识有机化合物》word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2《认识有机化合物》word教案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甲烷的性质学习过程:【复习】什么叫有机化合物?CO2 CaCO3NaHCO3等是否属于有机化合物?【回顾】回顾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能否电离等五个方面比较与无机物的区别?【总结】有机物的性质特征:大多数有机物:1、2、3、4、5、【引言】下面我们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看书】课本第59页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及其存在【总结】1、甲烷的物理性质:2、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观察•思考】实验1、点燃纯净的甲烷。

观察甲烷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并验证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实验2、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有无变化。

实验3、取一只大试管,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体积比约1:4的甲烷与氯气,用橡皮塞塞好试管口,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晒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

一定时间后,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并取下试管上的橡皮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总结】分析上述实验的现象,归纳甲烷的化学性质3、甲烷的化学性质:(1):有关化学方程式为:【思考】甲烷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什么用途?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2)通过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3)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分析】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是否属于置换反应?如不属于,它应该属于哪种反应类型?这两种反应类型之间有什么区别?【练习】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44Zn CuSO ZnSO Cu +====+B 、33NaCl AgNO AgCl NaNO +====↓+C 、3253252CH COOH C H OH CH COOC H H O ++ 42浓H SOD 、25252222C H OH Na C H ONa H +−−→+↑【看书】课本第60页最后一段及身边的化学部分,填写下表:【小结】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有:【达标测评】1、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A、H2SB、CH4C、H2D、CO2、在光照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l2充分反应后,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B、CH2Cl2C、CCl4D、HCl3、在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是()A、氯气与氢气反应B、氯气与甲烷反应C、氧气与甲烷反应D、次氯酸的分解4、若要使0.5mol甲烷和Cl2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Cl2的物质的量为()A.2.5mol B.2mol C.1.25mol D.0.5mol5、1mol甲烷在光照情况下,最多可以与几摩氯气发生取代()A.4molB.8molC.10molD.32mol6、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反应,在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原子被氯原子。

高中化学认识有机物教案

高中化学认识有机物教案

高中化学认识有机物教案主题: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有机物的命名方法。

3.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其相关重要反应。

4. 知道有机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1. 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物的命名方法。

3. 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

教学难点:1. 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其相关重要反应。

2. 有机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机物的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2. 探究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 讲解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讨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了解有机物的特点和性质。

3. 学习有机物的命名方法(20分钟)- 介绍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包括碳原子数、取代基、主链等。

- 演示一些有机物的命名实例,让学生理解并练习命名方法。

4. 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重要反应(20分钟)- 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解析分子结构和键的性质。

- 探讨有机物的一些重要反应,例如酯化反应、醇的酸碱性等。

5. 探讨有机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15分钟)- 展示一些有机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重要性和广泛用途。

6. 总结与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检测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或研究文献,深入了解有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考试,评估学生对有机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编写人:XXX 教师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教学设计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多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
3.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类型。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抽象,反应类型多样,学生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操作来简化概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实例,如食物、衣物、塑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学步骤:
a.学生自主回顾所学内容;
b.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c.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d.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概念、命名、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2.利用模型、实物、实验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2.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解题能力。
3.教学步骤:
a.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c.学生互相讨论,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命名、结构和性质等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命名方法。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糖、醋、酒等)引出有机化合物的话题。

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强调有机化合物必须含有碳元素。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特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燃烧特点等。

4.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将有机化合物分为烃、醇、醚、酸、酯等类别。

5.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讲解系统命名法和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程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有机化合物,了解它们的用途和性质。

2. 小组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如醇的氧化、酸的酸解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案例,分析其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概念、特点、分类和命名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有机化合物练习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如医药、食品、塑料等。

2. 讲解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相关章节。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4.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5. 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无机化合物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呢?”2. 新课导入: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性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如塑料、合成纤维、药物、食品添加剂等。

2. 讨论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有什么区别?2. 提问:为什么有机化合物通常含有碳元素?3. 提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有哪几种?4.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化合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八、课后自主学习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完整版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教案

完整版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教案莒县实验高中姜丹莹一、学情分析本章教材作为高中有机化学的第一章,起着连接初中有机化学和高中有机化学的“纽带”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没有任何框架,因此我们可以在开始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要一味追求难度。

二、教学设想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紧密关联。

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本节以甲烷的性质为核心,让学生通过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性质来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因此,本节的教学设计,要在学生初中已有知识和原子结构、化学键知识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逐一取代的印象,又用球棍模型形象地说明了取代反应的本质,帮助他们建立取代反应这一重要的核心概念。

本节课采用信息加工模式,充分体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讲解甲烷的存在、结构、性质,让学生以甲烷作载体去体会有机化学学习的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

(2)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3)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4)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并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从身边接触的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出发进行联想质疑,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2)通过对甲烷燃烧、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反应等实验的观察、思考、分析、推论,引导学生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想•质疑”、“观察•思考”、“迁移•应用”等栏目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沼气、天然气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对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通过瓦斯爆炸的介绍,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趋利避害,让学生体会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本节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中,曾学习了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本节教材是以甲烷为例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性质,从甲烷的结构特点拓展到乙烷、丙烷、丁烷及其异构现象,从结构的多样性初步认识种类繁多的有机物。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重新认识有机化合物,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一半通性。

(2)了解甲烷的存在与用途。

(3)理解烃的概念。

(4)掌握甲烷的性质,初步建立取代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学,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一般通性以及甲烷的存在。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甲烷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与生活、生产紧密关联。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甲烷的性质。

2.难点:甲烷的取代反应。

三、板书设计一、有机化合物的通性1.含有碳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

(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2.有机化合物的共性:多数有机物熔点、沸点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燃烧。

二、有机化合物性质(甲烷)1.烃:只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

2.甲烷的存在:天然气、沼气、坑道气(或瓦斯)的主要成分,石油气也含甲烷。

3.甲烷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四价理论。

(2)了解甲烷及其同系列简单烷烃的结构。

(3)了解同分异构现象及同分异构体。

2.过程与方法[来源:](1)通过甲烷立体结构的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感受身边丰富多彩的有机世界,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碳的四价理论。

(2)甲烷及同系列烷烃的结构分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掌握烷、烯、炔等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应用。

3.掌握碳氢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了解其生产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征和命名规则。

2.不同种类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碳氢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4.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用化学家居里的名言:生命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很不寻常的元素组成的,来引入有机化合物这一话题,并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 -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 生命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有哪些?2. 学习环节(1)认识有机化合物 -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征:含碳元素,能形成很多的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包括与碳数相关的分类、结构相关的分类、合成方法相关的分类等。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 通过几个常见有机物的分子式,引导学生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介绍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包括IUPAC命名法和通用命名法,以及有机物简式、结构式、球棒模型等表达方式。

(3)掌握烷、烯、炔等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应用 - 以烷烃为例,介绍它们的命名规则、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应用。

- 然后讲解烯烃、炔烃等其他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应用,以及与烷烃的比较。

(4)了解碳氢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生产和应用 - 讲解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和类别,包括饱和类、不饱和类等。

- 介绍柴油、液化气等碳氢化合物的生产和应用。

3. 实验环节(1)实验一:测定酸度和碱度的方法 - 通过实验,掌握测定酸度和碱度的方法,了解溶液pH值的含义。

- 提供几种物质和溶液,让学生自行操作实验,测定pH值并记录实验数据。

(2)实验二:烧杯测油品析出物 -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油品的组成及析出物的变化情况。

化学高中认识有机物教案

化学高中认识有机物教案

化学高中认识有机物教案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特点;
3. 能够初步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活性。

教学重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的绘制;
2. 有机化合物的异构体的区分。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高中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展示材料;
3. 备课材料:PPT、教案、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引起学生对有机物的兴趣,并与无机物进行对比。

二、讲解:介绍有机物的定义和特征,有机物的碳基结构,有机物的命名方法等。

三、练习: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并进行命名练习。

四、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有机化合物的一些性质,如燃烧性、溶解性等。

五、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梳理重点知识。

六、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有机物的命名练习、有机物结构式的绘制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有机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命名方法和结构特点。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第7章有机化合物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第7章有机化合物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

(2)以甲烷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具有立体结构,初步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3)从分子结构角度认识烷烃、同分异构现象,掌握同分异构体。

(4)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机物分析,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有机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3)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取代反应、同分母异构体、同系物、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教学难点取代反应、同分母异构体、同系物、烷烃的结构与性质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师】目前。

人们在自然界发现和人工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1亿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有机物。

为什么有机物如此繁多?设问激发求知欲2.探索新知【板书】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师】什么是有机物?有机化合物一般指含碳化合物。

甲烷是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烃,也是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烃。

谁能写出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

【学生】【师】有机化合物中的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那么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能成键吗?成键时有什么特点呢?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多个碳原子可结合形成碳链,也可形成碳环,也可带支链。

一定数目的碳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碳骨架(同分异构体)【多媒体展示】碳与碳的成键【思考与讨论】分析以碳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吗?【生】正四面体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石油和煤重要的烃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了解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甲烷、乙烯、苯的结构和性质[知识梳理]1.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化合物CO、CO2、碳酸及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2)烃:仅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3)烷烃: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以单键构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全部被氢原子饱和,这种烃称为饱和链烃,也称为烷烃。

2.甲烷、乙烯、苯的比较烃甲烷乙烯苯结构式(或结构简式)结构特点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的价键被氢原子“饱和”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苯环含有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空间构型正四面体形平面形平面正六边形物理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无色具有特殊气味的透明液体,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①稳定性: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

③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与Cl2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CH4+Cl2――→光照CH3Cl+HCl,同时还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①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4+3O2――→点燃2CO2+2H2O;现象: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②氧化反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现象为溶液紫红色退去。

③加成反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Br2――→CH2BrCH2Br;现象:溶液颜色退去。

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2――→催化剂△CH3CH3。

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Cl―→CH3CH2OH。

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2O――→一定条件CH3CH2Cl④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CH2==CH2――→引发剂①稳定性: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也不与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②取代反应a.卤代反应苯与液溴发生溴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硝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③加成反应苯和H2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燃烧反应化学方程式:2C6H6+15O2――→点燃12CO2+6H2O;现象:火焰明亮,带浓烟用途作燃料,制有机溶剂瓜果催熟剂,重要的化工原料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作有机溶剂(1)烷烃的结构与性质通式C n H2n+2(n≥1)结构链状(可带支链)分子中碳原子呈锯齿状排列;碳原子间以单键相连,其余价键均被氢原子饱和特点一个碳原子与相邻四个原子构成四面体结构;1 mol C n H2n+2含共价键的数目是(3n+1)N A物理性质密度:随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但都小于水的密度;熔、沸点:随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碳原子数小于5的烷烃常温下呈气态化学性质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燃烧);分解反应(高温裂解)①当碳原子数n ≤10时,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当n >10时,用汉字数字表示。

②当碳原子数n 相同时,用正、异、新来区别。

如CH 3CH 2CH 2CH 2CH 3称为正戊烷,(CH 3)2CHCH 2CH 3称为异戊烷,C(CH 3)4称为新戊烷。

[自我检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 2CH 2。

( )(2)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

( )(3)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 ) (4)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

( )(5)标准状况下,1 mol 苯的体积为22.4 L 。

( ) (6)丙烯和聚丙烯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 ) (7)用酸性KMnO 4溶液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气体。

( ) (8)乙烯使溴水和酸性KMnO 4溶液退色原理相同。

( ) 答案:(1)× (2)√ (3)√ (4)√ (5)× (6)√ (7)× (8)× 2.下列物质与溴水混合: A .CCl 4 B .乙烯 C .苯D .酒精(1)出现液体分层的是________。

(2)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颜色变化的是________。

(3)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

(4)若出现分层,下层为无色的是________。

答案:(1)ABC (2)B (3)B (4)BC题组一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1.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①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②n CH 2===CH 2――→一定条件③CH 3COOH +CH 3CH 2OH浓H 2SO 4△CH 3COOCH 2CH 3+H 2O④C 6H 6+HNO 3――→浓H 2SO 4△C 6H 5NO 2+H 2O ⑤⑥2CH 3CH 2OH +O 2――→Cu△2CH 3CHO +2H 2O ⑦纤维素最终水解生成葡萄糖 ⑧油脂的皂化反应 A .③④⑦⑧ B .①②③④ C .⑤⑥⑦⑧D .③④⑥⑦解析:选A 。

①属于加成反应;②属于加聚反应;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④苯的硝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⑤属于加成反应;⑥属于氧化反应;⑦属于取代反应;⑧属于取代反应。

2.(2016·高考全国卷Ⅱ,8,6分)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均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 A .乙烯和乙醇 B .苯和氯乙烯 C .乙酸和溴乙烷D .丙烯和丙烷解析:选B 。

乙烯中含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乙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A 项错误;苯和氯乙烯中均含不饱和键,均能发生加成反应,B 项正确;乙酸和溴乙烷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C 项错误;丙烯中含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D 项错误。

3.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A .C 2H 6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C 2H 4与HCl 发生加成反应均可得到纯净的C 2H 5ClB .将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溴水的洗气瓶,即可提纯甲烷C .乙烯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苯中不含有碳碳双键,但两者均可以发生加成反应D .苯使酸性KMnO 4溶液、溴水都能退色,发生的都是氧化反应解析:选C 。

乙烷(C 2H 6)与Cl 2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各种氯代产物的混合物,A 错误;浓溴水具有挥发性,故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溴水的洗气瓶时,甲烷中又混有溴蒸气,B 错误;苯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退色,且苯能使溴水退色是由于苯萃取了溴水中的Br 2而不是发生了氧化反应,D 错误。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1.依据概念及所含官能团判断 (1)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特点是“有上有下”,反应中一般有副产物生成;卤代、水解、硝化、酯化均属于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是“只上不下”,反应物中一般含碳碳双键、碳碳叁键、苯环等。

(3)氧化反应主要包括有机物的燃烧,碳碳不饱和键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葡萄糖(含醛基)与新制Cu(OH)2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醇的催化氧化等。

2.依据反应条件判断(1)当反应条件是稀酸并加热时,通常为酯或糖类的水解反应。

(2)当反应条件为Cu或Ag作催化剂、加热,并有O2参加反应时,通常为醇的催化氧化。

(3)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有H2参加反应时,通常为碳碳双键、碳碳叁键、苯环的加成反应。

(4)当反应条件为光照且与卤素单质(Cl2或溴蒸气)反应时,通常为烷烃或烷烃基上的氢原子发生的取代反应。

(5)当反应条件为铁或FeX3作催化剂且与X2反应时,通常为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发生取代反应。

题组二常见烃的结构和性质4.下列有机物中,能跟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又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是() A.乙烯B.苯C.甲苯D.乙烷解析:选A。

A项,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之退色,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之退色;B项,苯性质较稳定,和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均不反应;C项,甲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之退色,但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D项,乙烷性质较稳定,和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均不反应。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 ℃反应生成硝基苯B.苯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解析:选D。

根据苯、苯乙烯、乙烯和甲苯的性质分析各选项。

A项,苯与浓硝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B项,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故可以在合适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项,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r—CH2—CH2—Br;D项,甲苯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主要发生甲基上的取代反应。

6.(2019·西安八校联考)在下列分子中,能够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原子数最多的是() A.甲烷B.甲苯C.乙烯D.CH2===CH—C≡CH解析:选B。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最多有3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内;甲苯中最多有13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内;乙烯为平面结构,故有6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内;由于是平面结构,—C≡C—是直线结构,故CH2==CH—C≡CH有8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内。

7.(2016·高考海南卷改编)工业上可由乙苯生产苯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CH3CH2OH―→CH2==CH2↑+H2O为消去反应)()A.该反应的类型为消去反应B.乙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三种C.不可用Br2/CCl4鉴别乙苯和苯乙烯D.乙苯和苯乙烯分子内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均为7解析:选A。

该反应为转化为,取代基上的两个碳原子上各脱去1个氢原子,属于消去反应,A项正确;乙苯的分子式为C8H10,含有苯环的乙苯的同分异构体有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三种,乙苯还有其他类型的同分异构体,B项错误;乙苯不与Br2反应,而苯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使Br2/CCl4退色,故可用Br2/CCl4鉴别乙苯和苯乙烯,C项错误;乙苯为乙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最多有8个碳原子共面,苯乙烯中最多也有8个碳原子共面,D项错误。

碳的成键特征与同分异构体[知识梳理]1.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形成共价键;(2)碳原子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或叁键;(3)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碳链或碳环上还可以连有支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