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_叶一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叶一舵 申艳娥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福州,350007)
1 关于应对的主要理论观点
1.1 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
该观点源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认为个体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否认、压抑、投射、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应对问题。这一观点为应对指明了无意识层面上的研究方向。目前,应对领域研究的防御机制已不再是弗洛伊德意义的概念,而是更倾向于强调个体对环境、社会的适应性应对及实证研究,并注重意识领域的研究。
1.2 人格功能理论的观点
认为个体广泛而稳定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应对方式,每个个体都处于和应对有关的几种人格维度上。如内向—外向(Eysenck,1947)、面对—逃避(Coelho et al,1974)、抑制—敏感(Byrne,1964)。因此,不同个体的应对方式由于人格特质而具个体差异,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该理论过分强调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具体应激情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Antonovsky,1979)。1.3 情境理论的观点
强调情境因素在个体应对方式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对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注重不同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研究。与人格功能理论相反,它忽视了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对应对的重要作用,不能说明同一应激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差异,也不能说明在不同时间,同一个体、同一应激情境下应对方式的差异。此外,也不能对客观情境的应激与主观体验到的情境的应激作出区分。因此,对应对缺乏一定的解释效力。
1.4 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的观点
它源于应激的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强调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具体时间对具体应对方式的影响。认为应对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它既承认应对的个体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又承认情境的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格功能论和情境论的缺陷,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应对理论。目前较多研究都遵从这一理论,但它似乎只是表面上的全面。
1.5 马塞尼(Matheny,K.B.)小组的观点
肯尼斯・马塞尼(Matheny,K.B.,1986)等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的应对文献进行元分析后,认为应对不仅是消除或减弱应激源、不仅是所谓健康的或适应性的应对,它是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努力,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这种努力也可能是以最小的痛苦方式对应激的影响给予忍受;应对首先可根据其斗争或预防的本质来看待。该观点为应对方式分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使得应对方式的研究趋于微观化。
2 关于应对的主要研究取向、模式及思路
2.1 应对的自我心理学模式和特质研究取向
应对的自我心理学模式源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应对模式是评价—应对方式—后效认同的单一模式;将个体的应对方式视为无意识的行为方式,并将其作为人格的一个方面或部分;人格特质决定个体习惯于采用的应对方式,因而,应对方式具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基于这一模式,早期关于应对的研究集中于把应对方式作为人格特质来看待,这一研究取向被称之为特质取向(trait2oriented ap2 proach),强调个体的应对方式中带有个性倾向性、相对稳定和习惯化了的特质性的东西,认为可通过可测量的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来预测个体的应对方式和行为。
2.2 应对的场合模式和过程研究取向
应对的场合模式与自我心理学模式相对,它将个体的应对视为纯粹的意识活动,认为应对过程是一个多变的、动态的过程。此过程始于对应激情境的认知评价,在整个应对过程中,个体与应激情境的关系由于个体的活动而不断被改变,继而导致个体对应激源性质的重新评价,并对应对策略作出调整。基于此模式的研究取向被称之为过程取向或情境取向(process2oriented approach),强调应对是个体用来处理内外部要求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着的思考和行动,强调研究应对过程;重视研究应激情境中的心理威胁特点对应对的影响及不同应激情境下个体应对方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3 应对的交互作用模式和过程—特质研究取向
在特质取向和过程取向、自我心理学模式和场合模式应对研究暴露了各自的缺陷之后,研究者们趋向于停止特质论与过程论之争,开始走向对话。如特质论者认为,大多应对行为是无法用单一特质来说明的,只有当某特质对个体具有意义时,该特质才能更好地预测其应对行为;过程论者认为,情境变量与应对行为的相关并不比人格特质更重要,个体应对方式的组成成分中包括一些基本的具稳定性的应对方式,这是由人格特质所决定的。总之,两种研究取向和模式正在吸收彼此长处的基础上走向整合,认为个体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和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着重研究具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在不同应激情境下的应对方式,探讨人格特质与情境因素在应对中的交互作用及在应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个体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和发展。
3 关于应对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自陈量表法
557
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6期
及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自陈量表的编制主要体现为三种思路:应对方式的特质测量和过程测量、一般应激情境的应对风格和具体应激情境的具体应对方式的测量;再者就是两者的结合,即在保持基本应对维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般应对量表改编成特定情境下的应对量表。近几年关于应对的测量开始强调对所谓消极应对和情境指向应对的测量与评估,并开始关注二者对成功应对的积极适应作用,如Anrotte,L.S.等编制的EAS(Emotional Approach Scales);同时开始注重对应对过程的不同阶段应对方式的测量,编制指向具体应激情境的应对量表,如K leinke,C.L.编制的DCQ(Depression Coping Questionnaire)。
4 关于应对方式的几个重要研究领域
4.1 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大体可分为稳定因素和情境因素。稳定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遗传素质、人格特质等。研究认为,人格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受情境变量的制约,人格因素可能影响的是应对方式的性质和类型。情境因素即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应激情境的客观特征(如应激程度、可控程度、情境的可变性等)和个体对情境的主观理解及评价。
应对资源是影响个体采用何种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可概括为生理资源(如健康状况)、心理资源(如人格特质、自尊、人际交往技能)、环境资源(如社会支持)。有研究将应对资源概括为个体资源、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研究较强调应对中自我的力量和社会支持,如关于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机制问题。关于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存在诸多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能说明应对方式的部分变异。
4.2 应对方式分类的研究
关于应对方式的分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从应对物质角度进行分类。研究中常用的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忽略型(K ahremann,1973)、压抑—敏感型(Bell&Byrne, 1978)、迟钝—调控型。这种分类是以“应对方式是一种人格特质”的观点为基础,在人格特质的某一维度上进行分类的,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个体的应对方式。另一种是主张从应对功能角度进行分类。其前提假设是个体应对方式存在一般功能维度,个体主要从这些一般维度出发,结合自身的应对资源、情境特点等因素,来建立自己的应对方式。研究中较多使用的应对分类是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问题指向应对和情绪指向应对。这种分类过于简单化。研究中更多采用的分类方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经因素分析对应对方式进行分类。目前最全面的分类被认为是马塞尼小组的分类:预防应对和斗争应对,每类应对方式又包括具体类别。该分类结合理论分析和因素分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过因素分析进行分类的弊端,使得应对分类更具层次性和系统性,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
4.3 关于应对方式的功能及其效果评价研究
研究倾向于探明成功应对某种应激事件需何种应对方式,为什么某些应对方式对某些个体来说可以有效应对某种应激情境,而有些却相反?是否有规律可循?其规律是什么?这些有效应对方式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是有效的,即应对方式的效果评估问题。应对方式的效果评估问题是应对方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据其对应对概念理解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评估标准有:有利于问题、不良情绪、情境的应激性的预防、减少或消除(Elizbeth G. 1983;Matheny,K.B.et al1986);具合理性、灵活性和远见性(Antonovsky,1979);具正确的评价、充分的应对技能及其适当的运用、应激反应的恢复(Cameron&Don Meichenbaum, 1982)。研究认为,具最强效果的应对方式为紧张消除、认知重组、问题解决和社会技能;任何应对方式都是有价值的,这与其是否是有效或适应性的并不等同,它有赖于主客体及主客体之间建构起来的关系和认知;评估指标的选择应与应对过程在时间上具较高的接近性、与该应对过程有较强的关联性。
4.4 关于应对的应用研究
研究主要涉及从个体身心健康角度出发进行有效应对的干预、指导和训练,大多集中在医学心理学、护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对象主要是非健康群体,如心理障碍、各类疾病患者;部分涉及特殊职业群体及被认为是高压力的群体,如教师和学生群体、外企白领阶层、运动员等。多数研究探讨不同人群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明何种应对方式是造成不适应状况的原因,成功、优秀健康者的应对方式是什么,以期为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提供依据。近年来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不断增多,对他们的应对干预训练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干预一般有下列几种方式:信息干预、环境干预、主体参与干预。其中认知—行为应对技能训练,即应激预防训练(Meichenbaum& Carmeron,1972)是目前运用较广泛、效果较明显的干预训练方法。当前,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并提出了一些构想,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着重丰富学生的应对知识和应对资源、培养应对能力。应对的干预和训练开始转向健康群体,着眼于发展和预防。
5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1)应对概念的界定应对研究具有指导性;应加强社会群体应对方式的研究。
(2)加强应对过程的阶段、应对方式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的内在过程及成功应对模式的研究。
(3)加强应对方式测量工具及其评估标准、应对的心理发生机制的研究。
(4)进一步扩展各应用领域应对方式的研究,重视应对微观领域及正性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研究。
(5)进一步加强消极、非适应性应对方式及无意识层面应对方式的研究,重视应对干预及应对技能形成机制的研究。
657心 理 科 学 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