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实验室制的蒸馏水纯度非常高,可以理解为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其实都只含有水,不过是水的两种状态,属于纯净物。
【课堂练习】
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1.学校作业:完成本节课相应作业P32 1、2、4题
2.家庭作业:理解并识记本节课内容;识记并默写:氧气、氮气、红磷、五氧化二磷的化学符号;预习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P28-32
4.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6.教师播放视频,师生总结归纳空气的组成。
活动三、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类
活动目的:让学生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并能予以区别。
教师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并播放视频,学生归纳。
【新课学习】
活动一、教师介绍拉瓦锡并播放其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
活动目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讲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
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装置。能准确描述出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
1.教师讲解课本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化学仪器。
2.教师播放视频资源,向学生讲解该实验的原理。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原理。
3.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瓶内水面上升约1/5.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和空气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充分调查和收集资料,PPT制作要美观,分享时要表达清晰。
-观察日记要真实反映观察结果,文字描述要生动、具体。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空气质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实施: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我们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空气中主要气体成分的作用及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实施:运用PPT、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空气成分及其性质。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的特点。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空气组成的知识,理解气体成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讨论空气污染的成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出至少三种防治措施。
2.实践任务: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求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收集家庭或学校周边的空气样本,进行简单的空气质量检测,比如PM2.5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源,分析其污染途径和对环境的影响,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2.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篇

2.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篇

2.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篇第一篇: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A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B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二、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活动 :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三、新课教学: 讲述:空气的组成[引导]阅读课本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演示]实验2-11、如图2-3连接好装置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学生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教师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提问]如果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为什么? [归纳]1、装置不严密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空气没有冷却[讲解]空气的成分板书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教师根据空气引出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多种物质纯净物:一种物质举例说明空气、可乐、泥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判断物质的分类四、知识巩固:五、课堂小结:1、空气的组成2、物质的分类六、布置作业:3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1 粤教版空气的成分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的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空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2.通过实验探究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三、学习方法:讨论、点拨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 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学生自学课本第 26页(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1、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只是消耗了氧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证明空气中大约含五分之一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展示实验装置(2)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3)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教师演示。

提问:你看到了那些现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容器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的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实验探究,加深理解。
-教学设想: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成分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空气组成和体积分数的理解。
3.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设想: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变化规律。
2.学会使用空气成分实验装置,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
3.掌握空气污染物的主要种类,了解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按以下步骤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1.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特点。
2.空气成分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空气成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进一步验证空气的组成。
3.空气污染物:讲解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3.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权威资料,确保报告的可靠性。
4.创新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5.家长参与任务,旨在增强家庭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与家长共同关注环境问题的责任感。
5.知识拓展,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防治技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6.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教学设想:在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重点讲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组讨论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作用以及氧气含量测定方法。
2.教学过程:学生分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讨论成果: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针对空气组成和性质、氧气含量测定方法等方面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步骤清晰,注明实验原理和所需材料。
3.撰写一篇关于空气污染的小短文,内容包括空气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体现个人对环保的认识和行动。
-要求:短文结构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字数在300-400字。
4.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分析近期本地空气质量报告,总结空气质量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学习后续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3.针对学生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认识不足,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设想活动: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是50%?”“如果空气中没有氮气会怎样?”“我们如何减少空气污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2、反应原理:汞+氧气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实验2-1的实验装置,并演示实 验给学
添加修改
现象
分析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
现象
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补充上述表格
现象
出现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放出大量的 白烟;松开止水夹,水会倒流到集气瓶中, 最终倒流到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总体 积的五分之一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阅读混合物、纯净物的定义, 并简单举例
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通过孩子们的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并板书
1、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氧气、氮气、纯 水、冰水混合物)
2、混合物:有2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合金、溶液、空气)
四、经典习题讲解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策略 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演示实验,学生相互讨教学
论,自学课本掌握本节课知识。准备
PPT实验器材、药品




一、教师复习回顾:物质的加热和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渡:大家表现的非常好,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已经初步掌握药品的取用和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那 么我们动植物每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那么我们呼吸 作用是消耗的空气中的什么气体,那么这种气体约占 空气总体积的多少,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什 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带着这样的冋题我们一起进入 本节课的的学习。
分析
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的氧气,氧气约占 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板书:1反应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水面未到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的原因:红磷的 量不足;未等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装置的气密性不 好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校园周围空气污染的照片或视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吗?空气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空气污染的了解和感受,为后续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空气组成、性质、空气污染成因及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2.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强调保护空气、预防空气污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空气质量,参与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请同学们开展一次家庭或社区空气质量的调查,了解周围空气污染的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调查报告要求:数据真实、分析合理、建议可行。
4.针对本节课实验部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等。
5.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下教学设计,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空气这一课题的学习将更加具体和深入。然而,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的认识可能仍局限于表面,对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能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主要成分的特性和用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比例;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3. 实验操作流程和观察分析。

难点内容:1. 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相关实验等内容;2. 实验器材:集气瓶、导管、烧杯、酒精灯等;3. 安全防护用品:实验服、护目镜等;4. 相关知识资料: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资料。

通过安全培训。

该培训将详细介绍这些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重要性。

在培训中,将详细解释实验服的设计原理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穿戴和保养。

同时,也会讲解护目镜的防护原理和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镜片。

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资料,将进行全面的阐述。

将会指出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如呼吸道疾病、生态破坏等。

同时,也会详细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如工业排放控制、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这些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动。

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参与者将更加了解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空气。

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呼吸的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随后通过PPT展示空气的图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节课的主题,同时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我也发现,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强,这提醒我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说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采用PPT课件辅助讲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 强调空气污染问题,讲解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设计课堂练习题,针对空气成分、稀有气体特点及应用、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巩固。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 针对共性错误,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知基本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但对于复杂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仍需加强。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然而,学生的行为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节课将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提高核心素养。同时,注重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课堂提问(5分钟)
- 提问环节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
- 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案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空气存在的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相关知识。

二、推进新课[提出问题]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能否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归纳总结]方案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倒插入盛水的大烧杯中,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方案2:让一个塑料袋鼓起后系住袋口,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方案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

[过渡]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很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阅读教材第26页相关内容,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展示](结合装置图对实验进行讲解)[归纳总结]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我们能否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中用较为简单的方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演示]实验2-1(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精品初中化学 《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精品初中化学 《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空气》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理解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了解空气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多媒体、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水、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红磷。

一、导入新课师:空气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可对空气的组成,相信大家都不十分的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空气的主要成分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借助天平,以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分析]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探究1.实验导入师:下面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没有物质。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进行实验,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分析讨论师: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提问](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红磷熄灭,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倒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a:实验成功,描述现象;b: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课时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课时1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这一课题充满好奇,渴望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而,学生在认知水平、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强,但表达和归纳能力相对较弱;另有部分学生对空气污染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倡议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空气的组成、性质、用途以及空气污染的防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选择题:关于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的判断题;
-填空题:补充完整关于空气污染的相关概念;
-简答题:简述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护空气质量。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设计一条关于空气质量检测的宣传标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原则:
1.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针对练习中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组成、性质、用途以及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

如: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

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

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 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

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

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演法、自学指导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烧杯、红磷、水、火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

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

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 提供学生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一般能提出的简易方案可能有上图所示的几种。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以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主题设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3.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设计方案:①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②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③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教师引导:给出如下图所示装置,让一学生吸气,并观察现象。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1,观察现象并思考: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

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科学分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

上述实验中的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

因此白烟最终消失。

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的原因。

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质?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

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

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