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

合集下载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分〕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 A 、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3.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其病机是:A、阴阳两虚B、营血缺乏C、风湿束表 D 、寒邪外束4.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 )⑶理中汤加桂枝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6.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 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8.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象是: A 、脉浮B、脉数C、脉促D 、脉滑 9.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是A 、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10. 头汗出的病机是: A 、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2 分,共 10分〕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2.用蜜的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 、猪肤汤E、大陷胸丸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四、填空题:〔每空 0.5分,共15分〕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不恶寒,反恶热也。

〞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表里不解者,主之。

5.“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那么吐蛔,。

〞6.小柴胡汤的运用原那么是“〞。

7.“自利不渴者,属,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

8.坏病是指。

其治那么是“〞。

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主之。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A. 张仲景B. 华佗C. 孙思邈D. 李时中答案:A2. 《伤寒论》主要论述的是:A. 温病B. 伤寒C. 疟疾D. 痢疾答案:B3. 下列哪项不属于《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内容?A. 太阳经B. 少阳经C. 阳明经D. 厥阴经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伤寒论》中提到的“三阳合病”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发热B. 汗出C. 头痛D. 脉浮答案:A, B, C2. 根据《伤寒论》的论述,以下哪些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方法?A. 汗法B. 下法C. 和法D. 清法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答案:√2.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辨证”包括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答案:×3. 根据《伤寒论》的观点,治疗伤寒病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答案:√四、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

答案:《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汗法、下法等,以达到调和阴阳、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2. 请简述《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

答案:《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源,增强体质,以及在流行季节采取适当的预防药物等。

五、论述题1. 论述《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用。

答案:《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发病特点和病程变化,将伤寒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在临床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判断其处于哪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1. 某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根据《伤寒论》的理论,请分析其可能的病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伤寒的病案分析资料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例伤寒患者进行病案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该病例为男性,年龄55岁,已婚,工程师职业。

他在过去的两周内出现了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并于近期就诊。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初步怀疑为伤寒病。

二、临床表现1、高热:患者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到39.5℃,伴有寒战和畏寒感。

2、头痛:患者头痛明显,并伴有眼眶深陷的表现。

3、腹痛: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而且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神经过敏、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6、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三、影响因素1、病原学因素: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2、环境因素:伤寒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污水处理不善或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3、个体因素:长期携带伤寒杆菌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四、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伤寒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常规治疗的关键。

在确定诊断后,应尽早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寒热疗法:对于高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冷水擦浴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3、调整饮食:伤寒患者食欲不振,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摄入,可以采用分食、多餐少量的饮食方式,以及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

4、流质摄入:在伤寒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适宜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流质,以预防脱水和营养不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是四逆汤加茯苓( )8.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四逆汤主之( )9.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小承气汤。

( )1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猪苓汤主之()六、简答题:(共25分)1.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皆可治喘,其病机特点有何不同?3.结合原文简述厥证的病理及特征。

4.简要回答下述症状出现的机理。

(每小题2分,共10分)①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宜大承气汤。

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③阳明病,若中寒者……手足濈然汗出……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④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虽暴烦下利日数十行,必自止……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七、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

10分张某,60岁,近几天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八、论述题(10分)“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0条)①何谓“大实痛”?“腹满时痛”、“大实痛”的机理。

②传统观点认为太阴里实证是实在阳明气分,李克绍老师提出本证为实在太阴脾络,病在血分。

结合所给原文从本证的病因病机、药物分析、使用注意等几个方面论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此作不柔和解。

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3、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4、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5、日晡所:即15至21时,阳明病欲解之时。

中医执业医师伤寒论考试题及剖析(1)

中医执业医师伤寒论考试题及剖析(1)

1.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脉象中具有复言病机意义的是:A.阴阳俱紧B.阳浮而阴弱C.阴阳俱浮D.汗出与否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A.温覆取微汗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3.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A.前者以喘为主证,后者以下利为主证B.前者脉数,后者脉促C.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汗出D.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4.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要病机是:A.肾阳虚B.气液亏损C.阴阳俱虚,阳虚为主D.阴阳俱虚,阴液不足5.下列证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A.心下痞B.烦渴欲饮水C.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D.小便不利6.下列十枣汤的煎服法和注意事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若下后病不除者,即刻加服半钱B.先煮肥大枣10枚,去渣,纳药末C.芫花、大戟、甘遂分别捣为散D.平旦温服之,强人一钱匕,瘦人半钱7.太阳病的头痛是:A.头项强痛B.头顶胀痛C.两侧头痛D.以上都不是8.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青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

治宜:A.麻黄汤B.桂枝加葛根汤C.葛根汤D.大青龙汤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B.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C.风寒束表,肺气不宣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10.根据原文,下列证候除哪项外,均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出现?A.脉浮滑B.舌上燥而渴C.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D.日晡所小有潮热:-中医执业医师考试11.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的治法是:A.温经扶阳B.扶阳益阴C.回阳益阴D.助阳解表 1 2 3 下页。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伤寒试题

伤寒试题

A型题(3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太阳中风兼喘证,治用:[ ]A 桂枝汤B 麻黄汤C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D 小青龙汤E 桂枝加附子汤2.太阳伤寒表实证服麻黄汤后“衄乃解”,“衄”的机理是:[ ]A 阳气怫郁过甚,损伤阳络B 壮热耗气,气不摄血C 热入血室D 肺胃热盛,逼血出络E 麻黄辛温,耗血动血3.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大青龙汤证的脉证:[ ]A 发热恶寒,身疼痛B 无汗,烦躁C 脉浮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D 身体疼重,无有轻时E 脉浮紧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主症是:[ ]A 发热,喘而汗出,下利不止B 发热恶寒,无汗,下利C 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D 发热,下利不止,心下硬满E 发热,胸胁苦满,腹痛,自下利5.“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治宜:[ ]A 小建中汤B 炙甘草汤C 黄连阿胶汤D 桂枝甘草汤E 栀子豉汤6.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 ]A 清热化瘀,通下里实B 清热活血,分消湿热C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D 活血化瘀,泻下里热E 泻热通便7.以下何项不属于大结胸证的临床表现:[ ]A 舌上燥而渴B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C 心中懊憹D 蒸蒸发热E 头微汗出8.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治疗当用:[ ]A 大柴胡汤B 小柴胡汤C 柴胡桂枝汤D 柴胡加芒硝汤E 黄芩汤9.十枣汤为峻剂,如果见到下列哪项症状,即当禁用?[ ]A 恶寒B 头痛C 下利D 干呕E 短气10.“汗出濈濈然”是指:[ ]A 大汗B 微汗C 汗出连绵不断D 时而汗出E 战汗11.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治法是:[ ]A 苦寒攻下B 泻热逐水C 清宣郁热D 辛寒清热E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12.病人不大便五、六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是:[ ]A 服调胃承气汤转矢气者B 服小承气汤转矢气者C 服桃核承气汤转矢气者D 服麻子仁丸转矢气者 E服大承气汤转矢气者13.下列脉证,不宜用小柴胡汤的是:[ ]A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B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C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D 呕而发热者E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14.大柴胡汤证与柴胡加芒硝汤证主要区别在于:[ ]A 腑实已成与未成B 里热的多少C 燥结甚与不甚D 正气未因下伤与因下伤E 以上都不是15.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理中丸的主治证:[ ]A 腹满而吐,时腹自痛B 自利不渴,饮食不下C 吐利,头痛发热,寒多不用水D 喜唾,久不了了E 胸下结硬16.原文:“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

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

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1、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张某,60岁,近感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2、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王某某,女,3岁,6月12日,下午3点就诊,家长诉代,因天气炎热,夜晚纳凉过度,晨起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自诊受凉感冒,服中成药,午后病儿热度增高,T38.5℃,咳嗽,喘促,鼻翼煽动,两脉可闻及干性罗音,口唇青紫,口渴,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3、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张某,男,25岁。

7月15日就诊。

患者2小时前突发腹疼,急迫欲便,便后肛门重坠不爽。

痢下鲜紫脓血,渴甚,头痛烦躁。

查体温:39.3℃,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脓细胞(+++)。

4、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及煎服法,10分)胡某,女,62岁。

素患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心悸不安,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此次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现咳嗽,鼻流清涕等症消失,要求改善睡眠。

诊见:舌红,脉细数。

5、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刘某,女,15岁。

4月6日就诊。

发热3日,近两日出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

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诊见:目睛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

体温39.2℃,查血示:肝功异常。

1.李某某,男,43岁。

主诉: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昨日,在路边小摊处食海红及蛤蜊,并饮凉啤酒,服后即觉腹中不适,加之住处潮湿阴冷,于凌晨2时许,突然腹中绞痛,下利,泻下之物清稀似污水,伴呕吐,至4点,呕吐7次,泻下10余次,急来门诊治疗。

现腹痛隐隐,便意频繁,仍下利,但泻下物不多,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水,小便少。

伤寒杂病论医案分析题库

伤寒杂病论医案分析题库

伤寒杂病论医案分析题库
医案
李某,男性,年四旬余,昆明市人。

患痰饮咳喘病已八、九年,经中、西医屡治未愈。

诊其脉左弦右滑,两尺弱,心脉细短,肺脉滑大,按之则空,舌苔白滑而腻,面色青黯,目下浮起如卧蚕。

咳痰气喘而短,胸闷痰滞,头疼目眩。

食少无神,畏食酸冷,渴喜热饮而不多,小便短赤,咳时则遗。

入夜难眠,行卧惟艰,值阴雨天寒尤甚。

处方
附片20克,北细辛4克,麻茸3克,干姜15克,法夏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3克。

次日复诊。

昨服一剂,头疼、咳痰稍减,痰较易咯,乃照原方加倍分量。

服后痰多咳吐如涌,胸闷减,喘息较平。

服二剂后,头痛若失,喘息平其大半。

服三剂后,稍能食,行卧已较轻便,唯痰多,气仍短,小便转长而色仍赤。

盖湿痰饮邪得阳药运行,在上由咽喉气道而出,在下则随小便而去,乃病退之兆。

仍照前方加减治之。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伤寒案例病例分析题-太阳病

伤寒案例病例分析题-太阳病

病例分析题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现病史:1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皮肤湿润。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桂枝汤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守。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海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1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1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汁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3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3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4.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桂枝加葛根汤证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

伤寒--病例分析

伤寒--病例分析

伤寒--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张某,男,20岁,持续高热和腹泻8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有黏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

4年前曾患血吸虫病,接受锑剂治疗,后未恢复,此后无血吸虫疫水接触。

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背侧隐约可见3颗比米粒小,压之褪色的淡红色皮疹。

血液检查:白细胞未见升高,中性粒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0.30,肥皂反应1:160。

大便检查:见少许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致病菌。

分析题:1.本例疾病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什么?3.本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参考答案:1.诊断:伤寒。

依据:持续高热(病菌释放内毒素),肝脾肿大(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所致,因此血中白细胞也未见明显升高。

),腹痛腹泻(回肠淋巴组织病变最为显著),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点(伤寒杆菌阻塞毛细血管)。

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最为明显,其炎症性质属于急性增生性炎。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坏死细胞的碎屑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伤寒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形成的小结称为伤寒小结。

病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肠道病变:表现为回肠下段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出现四期变化,即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愈合期;②其它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肝脾肿大,骨髓巨噬细胞增生;③其他器官变化:如带有伤寒杆菌的胆汁、心肌变性、皮肤的玫瑰疹和肌肉的蜡样变性(凝固性坏死)等。

由于存在这些病理变化,因此临床出现以上症状。

3.并发症有:①肠出血肠穿孔(穿孔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②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③其他(胆囊长期排伤寒杆菌成为重要传染源,还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等)。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阳明病病案1.张某,女,45岁。

主诉:低热3天,伴胃脘不适。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脘腹胀满疼痛,食不下,前医用承气汤攻下,嗣后晨起热减,午后稍增,心烦,胃脘嘈杂满闷,知饥但不欲食。

大便日1行,量少。

检查: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小滑。

体温37.5℃,额头微有汗,胃脘按之濡,不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热郁胸膈证证候分析:患者初患阳明实证,已经攻下,然余热未尽,留扰胸膈和胃,故有微热,心烦,脘嘈等症,肠胃邪结虽无,但气机阻滞,故见脘闷,知饥但不欲食。

治法:清热,和胃,除烦。

方药:枙子豉汤。

枙子、豆豉2.王某,男,25岁。

主诉:发热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劳累外受风寒,突发高热,无汗,曾服百服咛,汗出,热稍退。

然复又发热,伴汗出,不恶寒,口渴欲饮,梦中说胡话。

小便短赤,大便调。

检查: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体温38.8℃,皮肤湿润。

腹软,无压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

证型:阳明热证。

证候分析:病初起为风寒表证,经发汗,病邪未解,化热入里,故发热,不恶寒。

里热亢盛,热扰心神,故梦中说胡话。

口渴欲饮,小便短赤,乃热盛伤津所致。

汗出乃里热迫津外出。

无腹胀、便秘,可见本证属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

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3.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咽痛,腹满而喘,大便难,前医用大承气汤治之。

下后腹满减,大便通,然发热不减,汗出多,咽痛且燥,口渴不解,当风则背微恶寒。

检查: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

体温39.0℃,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热证兼气阴两伤。

证候分析:患者因阳明里热,前医已用攻下,部分腑实病邪虽去,但阳明里热仍在,且热势炽盛,故发热高,汗出多。

因热邪伤津耗气,已见津气两伤征象,如舌干燥,口渴不解,背微恶寒等。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伤寒论]病案分析之欧阳学创编

[伤寒论]病案分析之欧阳学创编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伤寒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伤寒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伤寒论试题课程代码:02980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 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A .发热恶寒B.无汗烦躁C .咳而微喘D.身疼腰痛2.“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治宜()A .黄连阿胶汤B.五苓散C .真武汤D.栀子豉汤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中,汗出的机理是()A .仍属营卫失调B.汗后伤及表阳,虚而不固C .表邪化热壅肺,热蒸津液而泄D.虚阳外浮,失于固摄4.太阳病误下,出现“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治疗当选用(A .葛根汤B.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C .桂枝人参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5.桂枝甘草汤证的主症是()A .厥而心下悸B.心中悸而烦C .心下悸,欲得按D.脉结代,心动悸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病机是()A .心阳虚,下焦寒水之气上冲B.心阳虚,下焦寒水之气不能镇伏C .心阳虚,寒水之气凌心D.心阳虚,又兼中焦水饮内停7.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是()A .肾阳虚衰,阳气欲脱B.肾阳虚衰,阴液内竭C .阴阳俱虚,气阴不足D.阴阳俱虚,阳虚为主8.炙甘草汤证的主症是()A .心下悸,欲得按B.心中悸而烦C .脉结代,心动悸D.厥而心下悸9.大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A .大黄、芒硝、杏仁B.芒硝、杏仁、甘遂C .大黄、甘遂、葶苈子D.大黄、甘遂、芒硝10.小陷胸汤主治()A .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B.胸胁硬痛,项亦强,如柔痉状C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D.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11.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A .芫花、甘遂、附子B.土瓜根、巴豆、赤小豆C .杏仁、巴豆、瓜蒌实D.桔梗、巴豆、贝母12.脏结的病机是()A .脾肾阳衰,阴寒内盛,复与邪结B.脏气虚衰,水寒互结C .阴寒凝结于三阴之脏D.脏虚阳衰,阴寒凝结13. 附子泻心汤证的治法是( )A . 清上温下,泻热消痞B .清上温下,扶阳固表C .泻热消痞,扶阳解表D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14.辨阳明热证津气两伤,汗出肌疏的要点是( ) A . 身大热B .大汗出C .口渴欲饮水数升D .时时恶风,背微恶寒15.下列宜用调胃承气汤的是( )A . 伤寒吐后,腹胀满B .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C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D .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16.下列不适宜用大承气汤的是( ) A . 潮热、谵语,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不恶寒B . 不便难,谵语,潮热,手足 汗出C . 大便硬,腹满,谵语,潮热,脉滑而疾D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 17.下列不属阳明病禁下之例的是( )A . 伤寒呕多B .心下硬满C .面合色赤D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18.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是( )A .和解兼泻里实B .和解与解表法并用C .和解为主 D .和解兼化气生津19.小柴胡汤证的热型应是( )A . 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B .不恶寒,反恶热C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D .恶寒与发热定时出现20.治疗“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宜用()A .桂枝汤B .小柴胡汤C .柴胡桂枝汤D .柴胡桂枝干姜汤 21.某女, 44 岁,右上腹疼痛拒按,身热,呕恶,便秘,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数。

[伤寒论]病案分析之欧阳理创编

[伤寒论]病案分析之欧阳理创编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60岁,近感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2、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王某某,女,3岁,6月12日,下午3点就诊,家长诉代,因天气炎热,夜晚纳凉过度,晨起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自诊受凉感冒,服中成药,午后病儿热度增高,T38.5℃,咳嗽,喘促,鼻翼煽动,两脉可闻及干性罗音,口唇青紫,口渴,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3、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男,25岁。

7月15日就诊。

患者2小时前突发腹疼,急迫欲便,便后肛门重坠不爽。

痢下鲜紫脓血,渴甚,头痛烦躁。

查体温:39.3℃,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脓细胞(+++)。

4、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及煎服法,10分)
胡某,女,62岁。

素患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心悸不安,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此次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现咳嗽,鼻流清涕等症消失,要求改善睡眠。

诊见:舌红,脉细数。

5、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刘某,女,15岁。

4月6日就诊。

发热3日,近两日出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

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诊见:目睛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

体温39.2℃,查血示:肝功异常。

1.李某某,男,43岁。

主诉: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昨日,在路边小摊处食海红及蛤蜊,并饮凉啤酒,服后即觉腹中不适,加之住处潮湿阴冷,于凌晨2时许,突然腹中绞痛,下利,泻下之物清稀似污水,伴呕吐,至4点,呕吐7次,泻下10余次,急来门诊治疗。

现腹痛隐隐,便意频繁,仍下利,但泻下物不多,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水,小便少。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浮数。

体温37.2℃。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蔡某某,男,39岁,工人。

主诉:腹泻1年余。

现病史:一年前,因受凉后,腹泻3天,经服抗菌素后好转,但经常大便溏泻,日下4—6次,完谷不化,伴肠鸣漉漉,食欲不振,精神困乏,腹中微胀,每遇受凉后加重,曾经中西医诊治而少效。

检查:面色苍白无华,腹软而喜按,舌淡苔薄白而滑,脉细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于某,男,40岁。

患者于1周前患流感,体温38.8℃,经治疗后热退。

病愈后即投入紧张工作,2天前始觉心中烦热,胸脘痞闷,食少纳呆,夜难入寐。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宜:
2.许某,男,35岁。

患者患肝硬化3年,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腹胀,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

现双下肢浮肿,腹部胀满,小便量少,色黄,口干口粘,胸闷短气,恶心欲呕,大便不爽。

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弦有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

3.王某,女,58岁。

2年前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经治疗后咽痛咳嗽好转,但发热如故。

此后反复低热,体温在37.5℃—38.3℃之间波动,症见神疲乏力,短气懒言,身体虚弱消瘦,干呕欲吐,口渴,心烦,夜难人寐,不思饮食,大便干,小便黄。

舌质红苔少,脉虚数。

体温38.1℃,心率100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