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最新版
《朱子语录》是朱熹 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是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所保 留下来的师生问答记录。 南宋景定四年(1263)由 黎靖德以类编次,咸淳六 年(1270)刊刻为《朱子 语类大全》140卷。语类 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 内容生动丰富,析理精密, 极具魁力,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 平易而实用。
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
朱子语类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 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 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 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 昏塞不通,可惜!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 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 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 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 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 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 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 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 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 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翻译
第二则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
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
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
“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 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 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 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 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 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 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饮食, 天理也 ;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儒学大师 朱熹 孟子——舍生取义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在宋明理学九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 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 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 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 基础。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 学术规模与体系,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 展达九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 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 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 《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 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 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 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 《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 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 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迁善改正。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
哈佛大学校训: Veritas——真理 牛津大学校训: ——上主是我的亮光 ( The Lord is my light) 斯坦福大学校训: ——自由之风永久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 气方刚,要永不疲乏地做好事情”。培根曾 说:“读书使人充实,争论使人机灵,笔记 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 重,规律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事实证明,宏大的功业的背后是 破万卷书,行才智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 钻研,就没有才智的源泉。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 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进展顶峰,消失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 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渐渐走向 僵化,理学进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 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 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进展以 后,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求人生的典范,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日我 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外表 剖判:区分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诵读《朱子语类》第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② 1.圣贤教人,都提切己 说话 .. .. ①(
)②(
②
) )
2.古之学者 ..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①( 3.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之途( ..
① ② 4.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 做将 ... . 去①(
①
)② (
) )②( )
答案:1.①切身 ②说教 2.①求学的人 ②为了装 点门面做样子给人看 3.不才,不正派 4.①踏踏实实的 ②用在动词后,没有实在意义,作音节助词
三、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共 140 卷,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 51 卷, 《五经》占 29 卷,哲学专题如理 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 约占 40 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 20 卷,较详尽地保 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 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诵读《朱子语类》第二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 2.明知合 行大路( . ) ) )
① ② 3.此便是天理 人欲交战之机 .. .(
4.若是中人 之资质( .. 5.须大段 著力( .. )
)
6.如履 薄冰( .
① ②
) ) )②( )
7.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 8.直 . 是恁地 .. 用功①(
答案:1.学习的人。 2.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外”指学习是为了 炫耀自己。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 欲问题、义利问题。 第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 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 和掌握。
朱子语类日知录译文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 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 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 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 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 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 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 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 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 “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 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 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 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 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 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 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 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 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 (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 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 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 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 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 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 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 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 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 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 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 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 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 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 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是指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其中包含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以下是一些朱子语的翻译及原文: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翻译: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修身养性,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翻译: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并不如享受它的人。
3.“君子之道,淡如水。
”
翻译:君子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淡泊无欲。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
翻译: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会导致危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被做的事情。
6.“知足者常乐,富贵者
常忧。
”
翻译:知足常乐,贪得无厌的人常常感到不满和焦虑。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翻译: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个人利益。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朱子语类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无肉令人瘦, 人瘦尚可肥,
不可居无书。 无书令人愚。 士愚不可医。
【读书三境界】
【结构梳理】
第一则讲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 首句(以句号为准,下同)讲熟读; 次句说要少而精; 自三、四、五句讲读书目的:穷理,
问:“平时遇到事情时,也知道这是心之本然, 那是人的欲望。等到做时,却被人的欲望吸引了 去,事情做完却后悔,怎么办呢?”回答说: “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言行私欲)的能力。对 待这种情况,最要紧的是给他把把问题梳理清楚, 才能拥有(克制能力)。譬如有一条大路,又有 一条小路,明知道应该走大路,然而小路前面有 个物吸引着(我),自己不知不觉向小路走去; 等到走到前面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却又产生后 悔。这就是天理人欲交战的关键。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 翻译 】第三则
译文:廷秀问:“现在应该读什么书?”回 答说:“圣人贤人教导人,都是从自身说话,不是 教人装点门面给人看,只从书本上读读就算了。自 己现在就分析一个义、利问题。试自察这(个)自 己,现在(读书)是要求得别人知道(自己),还 是要自己为了自己(提高修养)?孔子说:‘君子 明白道义,小人重视利益。’又说:‘古代学习的 人是为了(提高充实)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 做样子给人看。’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够了,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孟子虽然是对当时的君主说 的,在读书人也是切身大事。
朱子语类
天理 心之本然。它表现为仁义礼智
存 天理
灭 人欲
“宋儒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且人 欲要彻底地灭,这是混账之极的学说……”
存 天理
灭 人欲
这并不是什么明智的观点,人的七情六欲本来就 是寻常之物。 (刘瀚)
存 天理
灭 人欲
我不认同他的说法,人的欲望也就是人的需求, 而社会的发展与人的需求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灭人 欲,我们的社会就只能停留在当下的这个阶段。 (姜启凡)
合“理”?
《朱子语类》三则
第一则:论读书 第二则:? 第三则:谈义利
诵读第二则,诵读后完成以下要求:
1 标注出读音、文意理解不确定的部分
2 根据书下注释解释“天理”、“人欲” 的内涵
天理
心之本然。它表现为仁义礼智 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 妻等伦常,因此是善的。 人的欲望。在朱熹看来,人的 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 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 美好物质的欲望,才是人欲。
“盖天理者, 此心之本然, 循之则其心 公而且正”
仁之于父子, 义之于君臣, 礼之于宾主, 智之于贤者 饥欲食,渴欲饮
饥而思食,寒而思衣 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 耳之于声
天理
道心
道心乃仁之于父子, 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 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 恻隐、羞恶、是非、辞逊 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
人欲
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 天理 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 学者: 以为:
数(shù)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得趣: 愦愦(kuì):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愦愦(kuì):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由于《朱子语类》内容庞大,这里仅提供其中一部分的译文和解释,以供参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译文: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保持内心的真诚,修正自己的心态,修养身心,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解释:这句话概括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诚意正心是指保持内心的真诚和正直;修身齐家是指修养身心,使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则是指通过治理国家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对于知识或者技能,仅仅是知道它的人不如真正喜欢它的人,真正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热爱和兴趣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喜欢并享受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才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译文:读书的方法在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思考和理解。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读书需要有系统性和深度。
读书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同时需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朱子语类》的译文和解释因版本和注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提供的译文和解释仅供参考,具体理解还需结合原著和相关注释进行深入研究。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谓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四个著作之所以能够并列在一起,就是朱熹的挑选。
他不但挑选,而且用了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把对文字的解释放在次要的位置,而重在义理,朱熹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可能有人认为,朱熹的弟子是吹捧自己的老师吧,实际不是。
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四书章句集注》仍然是读四书的最重要参考书。
朱熹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门客弟子众多。
朱熹的门客九十多人仿照孔门弟子编纂《论语》的先例,记录、编纂了朱熹讲学时的一些问答,这就是《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由于《朱子语类》的记录方式是口语化的,加上南宋距离现代并不久远,所以,今天我们看这部书并不觉得言辞古奥,相对而言是比较浅近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言辞上的浅近,而不是意思、道理上的肤浅。
《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
《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字词汇总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课文精要理解主旨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认真执教
《朱子语类》简介 朱子语类》
•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 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 (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 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 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 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 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 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 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 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 容丰富,析理精密。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精神境界。 高精神境界。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 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 “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 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 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几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愦愦: (kuì):昏乱不清醒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 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 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2)在你的印象中,还 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分派 ——鹅湖盛会
•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 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 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 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 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 有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两大派别。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 • 伯埙仲篪,风雨同舟。 •《题邻居》 唐·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第二课时
——了解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试着查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
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功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