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_沈开艳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1847年7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对剩余价值问题作了科学的表述。
阐述了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独特见解:“等量的劳动时间的交换并没有改变生产者的相互地位,正如工人和工厂主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一样。
”他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建立在“劳动本身就是商品”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的基础之上。
他不仅说明了“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商品,而且还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后面。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其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尤为重要,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
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
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在新时代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
”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价值,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因此,剩余价值理论仍然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经济需要。
《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之剩余价值理论与剥削心得
读书心得在拜读了《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和与组员激烈的讨论之后,我对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其中所指出的剥削也有了深度的了解。
19世纪的资本主义证处于早期的成长状态,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
企业经营的规模也不是很大。
当时的生产大主要靠工人体力来完成的。
而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加高额的利润,只有延长工人工作的时间,为此引起工人极大的不满。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而我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是资本家在延长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后,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比之前要多,因此资本家能赚更多,但资本家给了工人一样的工资。
除去生产产品的成本,也就是剩余下来的利润就是所谓的剩余价值。
而这些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的占有。
那么我不经会想,为什么这些工人不将劳动力留给自己从而充分利用其赚钱的潜能呢?而马克思为我解答了。
马克思说,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存在一个具有讽刺性的,在“双重”意义上自由的工人阶级。
首先,他们必须摆脱封建束缚,否则那些束缚会阻止他们进入任何类型的市场交易;其次,他们必须“没有”独立获得生产资料的机会。
换句话说,他们必须既能为资本家工作又需要为资本家工作。
他们对其自身所受剥削的默认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其他选择。
由于他们没有任何东西可用来工作或用以进行工作,没有土地或其他资源,因而他们不能为自己工作。
这样,他们就只能将他们的劳动力出租给出价最髙的人。
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也存在许多疑惑。
如果劳动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对它的需求将会很大,因而价格将会上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批判的重要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形式,而劳动者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被迫参与到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多于其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扩大资本积累,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剥削。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而资本家通过无止境的增长追求最大化利润。
这种利润至上的追求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资源浪费,而不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此外,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劳动者则不得不忍受压迫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也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对劳动者造成了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待遇。
基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旨在通过消除私人所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剩余价值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劳动者能够共同决定生产过程和分配方式,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
通过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现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贫富差距、商品经济扭曲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一、概述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
”1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2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
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
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
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报告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内在本质和它终将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则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终将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一、前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形成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一)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的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
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淆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他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在他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观后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观后感最近深入了解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那可真像在我脑袋里开了一场超级酷炫的思想派对。
以前吧,我就知道工作赚钱,但从来没像这样透彻地想过这背后的弯弯绕绕。
马克思指出,咱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干活,创造的价值可远远超过我们拿到手的那点工资啊。
就好比我是个做小蛋糕的工人,我一天能做出价值100块的小蛋糕(只是打个比方啦),可老板就给我发30块的工资,那剩下的70块去哪儿了呢?这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拿走了。
这理论就像是一把秘密钥匙,突然打开了一扇能看清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真相的大门。
我就想啊,怪不得资本家们都想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呢。
这就像在挤牛奶,想从咱工人身上挤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牛奶”。
要是按照资本家的想法,恨不得咱工人一天24小时连轴转,这样他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了。
不过呢,这也让我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冤屈”,辛辛苦苦创造了那么多财富,自己却只能拿到一小部分。
这就像是一群人一起种了一棵超级大的摇钱树,可最后只有少数人能尽情地摇下金币,大多数人只能眼巴巴看着。
从这个理论里,我还感受到马克思的伟大智慧。
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在资本主义这个看似复杂得不得了的迷宫里,找到了最核心的线索。
而且这个理论在现在也很有意义呢。
它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不能让资本为所欲为地剥削。
了解这个理论后,我再看周围的工作场景、经济现象,感觉就像是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
比如说那些加班加点却没有多少加班费的工作,或者是一些大公司不断地压榨员工的创造力却只给很少回报的情况,都能从剩余价值理论里找到根源。
总之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是一个超级聚光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一些隐藏在黑暗里的东西,照得清清楚楚,让我忍不住要为马克思的伟大思想点赞!。
在当今社会应正确看待剩余价值理论五篇
在当今社会应正确看待剩余价值理论五篇第一篇:在当今社会应正确看待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今社会应正确看待剩余价值理论当今社会由于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产生很多人都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产生了一定的怀疑,要解释这些怀疑我们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又是论证“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为了在科学意义上证明资本家确实剥削了工人,马克思是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要遵循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根据等价交换原则来说明,二是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同时又布恩那个离开流通领域,它必须已流通过程为媒介。
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正是由于劳动力成了商品,它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才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例如资本家招了一个工人,先讲好每天十二小时工作,八小时以内每小时10元工资,超过部分就是翻倍,那么一天可以拿80+80也就是160元工资,但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300元,扣除工资160元,原材料100元,机器损耗折旧10元,税收10元,各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合计10元,那么剩余价值就是10元,也就是净利润。
按马克思的解释,这10元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该归工人所有。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反驳马克思的理论。
有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并非无偿被资产阶级占有,因为资本家创业的过程中有担负种种风险,包括初期的投入,市场的走向等等,风险性很大,所以剩余价值有时为“正”,有时为“负”而不论正还是负都要由资本拥有者来承担,所以承担风险的资本家的无形劳动也该获得一种回报,因此剩余价值并不是被资本家强占而是资本家承担风险的所得。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用大量篇幅呈现出剩余价值论的主要的内容,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剩余价值存在的两种形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运行规律。
所以,剩余价值就被烙有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概念,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应不应该存在剩余价值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分析,论证剩余价值的适用范畴,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有剩余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一般性;特殊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意识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经过长时期的调查研究,在批判和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剩余价值理论。
科学系统的剩余价值理论从其特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背景出发,不仅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揭示出剩余价值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条件,从而为其它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判断标准或者说是分析方法。
一、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的历史背景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参与革命当中,革命结束后马克思在伦敦积极的投身于经济学的研究。
为了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的经济学著作撰写当中,于1858年11月,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1857—1858年手稿)》,并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手稿第一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形成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完成了马克思的第二大发现。
1、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的客观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首先是以商品为载体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其原因是,马克思认为“商品作为资产阶级财富的原素形式,曾经是我们的出发点,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商品现在又表现为资本的产物”;继商品后马克思分析的是货币,将货币作为一切商品的价值尺度分析,货币参与的流通过程所产生的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便产生了剩余价值。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学习心得摘要: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的认识;对剩余价值论的思考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一、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认识1.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生产物资资料的劳动过程具有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还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过程,所以这里主要介绍下值增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形成的价值这一过程。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新探索——读《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有感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新探索——读《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有感作为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通过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及其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资本论》问世已有一个世纪之久,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立足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做出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在分析了商品两重性、劳动两重性以及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之后,逐步的提出了劳动力如何转化为商品、货币如何成为资本、活劳动如何创造剩余价值并转变为利润、平均利润以及物化劳动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马克思从分配领域揭示了资本家凭借资本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事实。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马克思重点分析了其起源和本质,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经济矛盾必然使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的结论。
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理论新探索马克思批判萨伊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三要素理论,否定了认为资本、土地和劳动三种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马克思指出,活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物化劳动也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马克思曾写道价值,即存在于货币形式中的物化劳动,只有通过同这样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增大: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在于增加交换价值,这种商品的消费就等于价值的创造或劳动的物化而只有活的劳动能力具有这样的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活劳动,才能保存或增加物化劳动。
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认为,对应不变资本的物化劳动只能是价值的转移,而只有作为活劳动的可变资本才能创造出比本身价值大的多的价值。
有一些学者对于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提出质疑,并指出人们之所以把马克思的本意误认为是阐述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是受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观后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观后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一把超级犀利的手术刀,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里隐藏得深深的东西,一下子给剖析得明明白白。
以前吧,总觉得那些资本家们特别牛,开个大工厂,生产出好多东西,好像就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在赚钱。
可看了剩余价值理论之后,才发现这里面水可深了。
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就像买了一件特殊的商品。
工人在工作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来抵偿自己的工资,这部分就像是自己劳动的“报酬”。
但可别忘了,工人一天工作的时间可不止创造出工资那点价值的时间。
剩下的那些时间呢,创造出来的价值就被资本家白白拿走了,这就是剩余价值啊,资本家就是靠这个发家致富的。
这就好比我去一个小作坊打工做小玩偶。
老板给我一天的工钱是100块,这100块对应的是我比如工作8个小时创造出来的价值。
但老板让我一天工作10个小时,多出来的那2个小时创造的小玩偶卖出去的钱,就全进了老板的口袋,这多出来的钱就是剩余价值。
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个被利用的小工具,被榨取了剩余价值还傻乎乎的。
这个理论让我明白了为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越来越富,而工人阶级总是过得紧巴巴的。
资本家们拼命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搞什么“996”之类的,还不就是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嘛。
而且,资本家还会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东西,这样剩余价值也就更多了。
从这个理论也能看到工人阶级反抗的根源。
谁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价值被别人拿走啊?就像我知道我的小玩偶多卖的钱都被老板拿走了,我肯定心里不舒服,要是很多工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大家就会团结起来反抗这种不公平的剥削。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真的是超级伟大的发现,它让我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让我们理解了社会变革背后的经济根源。
现在再看那些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就不再是只看到表面的繁华了,而是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那些财富积累的真正秘密。
感觉自己像是有了一双透视眼,能看穿资本家的小把戏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
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
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
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
关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一经提出,便被赋予了极高的历史意义和革命意义。
尤其作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被人们认真学习、研究、探讨,并被广泛的推广。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明确指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被称为剥削。
马克思通过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只有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且是一种最特殊的商品:对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可以创造剩余价值,因此得出了只有工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资本家不创造价值的结论,进而揭示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
但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是否还是这样呢?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在今天仍有指导价值,但是相应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改变。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认为资本家本质上没有付出劳动,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占有和雇佣关系来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并认为这就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直接体现。
但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过分强调工人阶级的劳动而忽略资本家的劳动的嫌疑。
说资本家不创造价值,实在是置一些资本家的辛勤劳动的现实于不顾。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即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其所要付出的辛劳可能是几倍于普通工人的。
投资者的脑力劳动,如进行国民经济状况分析、厂址选择、可行性分析、股票市场预测、经营管理者任用等等,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从生产要素来看——并不比直接劳动者的劳动逊色,相反,他比其他劳动者的劳动复杂得多,所冒的风险也大得多。
如果硬要说资本家不创造价值,就是对其劳动的无视,这是不是可以视为对资本家的不公,即“剥削”呢?不如换一种说法,资本主义根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者把劳动作为商品出售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因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需要做出的决策等而占有剩余价值的过程。
这种生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不仅仅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包括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
马克思社会剩余价值理论的再探讨
马克思社会剩余价值理论的再探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社会剩余价值理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是由无产阶级劳动者创造的,却被资本家占有。
然而,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社会剩余价值的特性和运作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首先,马克思的社会剩余价值理论假定了一个封闭的国家经济系统,其中劳动力市场是相对均衡的。
然而,如今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和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
这导致了跨国公司对世界各地劳动力的压榨,进一步加剧了剩余价值的集中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社会剩余价值理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仍然具有争议。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当今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显著减少了对人力劳动的需求。
这导致了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地位下降,给马克思社会剩余价值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新理解和定义剩余价值的概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元素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相结合,这使得社会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平衡公平和效率,确保社会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时,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克思社会剩余价值理论的价值和局限性,并不盲目地追求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从经验和实践中吸取教训,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更加注重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权益保护和合理的资本回报,推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强调的,剩余价值是经济利润的基础,而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始终具有普遍性和强大的分析力,但我们也要意识到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观后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观后感看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是脑袋里突然开了一盏超级亮的大灯啊!以前呢,总觉得那些资本家赚钱好像就是靠着运气或者是他们自己所谓的“聪明才智”。
但马克思这剩余价值理论一出来,就像是把那层遮羞布给狠狠扯掉了。
原来啊,工人们每天累死累活的劳动成果,大部分都被资本家给悄咪咪地拿走了。
这就好比是一群人辛辛苦苦种了一大片果园,结果最后大部分果子都被一个站在旁边指挥的人拿走了,而真正干活的人只能得到一点点勉强糊口的果子,这也太不公平了吧!就拿那些工厂来说,工人在生产线上没日没夜地干活,他们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自己拿到的工资。
那多出来的部分呢?全被资本家装进腰包了。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工人,他们顶着大太阳,冒着危险盖起了高楼大厦。
可是那些房子卖出去的钱,大部分都被开发商拿走了,工人得到的只是一点点工钱。
这简直就是在“压榨”嘛!不过这理论也很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指出了这种不公平,还让咱明白为啥工人阶级会那么有力量。
你想啊,工人们发现自己被剥削了这么多,那肯定就不愿意啊,就会团结起来去抗争。
这就像是一群被欺负了很久的小伙伴,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的力量合起来是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的。
从现在的社会看呢,虽然不像以前那么赤裸裸地剥削了,但这种剩余价值的概念还是有很多体现的。
比如说一些公司的加班文化,很多时候员工加班创造的价值,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老板们可能会说这是为了公司的发展,是大家共同的利益,但其实这里面就可能隐藏着对员工剩余价值的占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像是一个大锤子,把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的劳动关系敲得粉碎,让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能看清楚背后的真相。
而且它也提醒着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多为自己的权益想一想,可不能让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白白拿走太多啦!这理论就像一把智慧的钥匙,打开了一扇让我们真正认识经济关系的大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呢?
剩余价值正好解释市场经济对人的奴役。
《资本论》就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在《资本论》中“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交替使用的同义词。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是为剩余价值这种交换中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的权力而生产。
财富分配的说法如同放屁,实际上是劳动力支配问题,因为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真正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正如:富人支配一千个人一月劳动(麻烦)为他寻找到满足他欲望的奢侈品香水,难道公平的分配就是让一千个人分配这样的香水么?社会所有权结构不同,生产指向上就不同,实际上是劳动力支配的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的邪恶就在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
”资本主义的邪恶就在于为价值而生产,为剩余价值而生产。
劳动价值论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市场经济的金钱游戏。
价值这种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就是一种人支配人的劳动。
商品(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或者说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有用属性)或者说物质属性(有用属性)的转化率。
价值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权力(奴役),与具体财富无关。
正如剩余价值,其实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交换中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的权力。
要弄清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就必须清楚真正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价值意味着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因此,它并不是被人们通常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如百度百科也在歪曲劳动价值论)在这里其价值定义与普通人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中确不包含金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
物质的有用属性,即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份的人类劳动只是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而且属性转化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其它自然力帮助。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探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探析作者:燕智文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涉及到诸多内容,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以时代的视角去解读剩余价值理论,探寻其对当今的现实意义,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还能更好的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本文着力剖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更好地发挥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现实意义;社会分配;矫正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剩余价值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不但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根基,还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佐证,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涉及的诸多的观点、看法仍然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剩余价值理论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剥削统治并不是我国的主流,但是剥削方式却仍旧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并没有消失。
学习、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智慧启发,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一、促进社会主义本质实现我们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在我国是确切存在的,我们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要从其自然属性去剖析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其本身具有扩大再生产、解放生产的作用。
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挖掘其自然属性,将其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做的。
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更多的发挥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深刻把握剩余价值理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特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人的作用是重点的論述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r——基于企业人工智能普遍应用的现实分析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r——基于企业人工
智能普遍应用的现实分析
徐兴豪
【期刊名称】《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当代人工智能设备普遍应用于企业生产环节,形成了企业工人数量越来越少而资本家的利润反而呈指数增长的"怪现象",有人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对其责难不绝于耳.文章以这一问题为导向,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等方面阐释人工智能普遍化应用与剩余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理解,积极澄清社会发展中的错误评价,捍卫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科学地位.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徐兴豪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海淀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1
【相关文献】
1.剩余价值理论框架下关于人工智能普遍发展与应用的分析 [J], 王阁
2.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普遍原理的再认识 [J], 顾伟伟
3.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基于企业人工智能普遍应用的现实分析
[J], 徐兴豪
4.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外部质疑的再认识\r——基于叶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质疑 [J], 何小红
5.运用马克思主义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企业本质的再认识 [J], 廖善章; 陈松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刘燕明
【期刊名称】《国外理论动态》
【年(卷),期】2002()5
【摘要】德国社会学家曼弗雷德·贝伦特在俄罗斯《选择》杂志2000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一文。
作者认为,应该用新的、马克思主义者至今尚未注意到或未充分注意到的科学结论和发现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即从各方面批判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自然环境;劳动力;剩余价值;形态理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战争;和平
【作者】刘燕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J], 吴海江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J], 李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内容摘要:2009年12月,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面世。
重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笔者体会依然深刻,感受依然丰富,特别是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所获颇多。
本文对商品价值的构成及源泉、价值源泉之活劳动的内涵、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价值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的归属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心得。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新思考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0)12-0003-009 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重新审核、修订、翻译和出版,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有了可喜的结果。
2009年12月,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面世了。
这次的十卷本,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对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理论基石———《资本论》三卷自然位列其中。
10多年后,重新研读马克思的这一巨著,体会依然深刻,感受依然丰富。
特别是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笔者所获颇多。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同他的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的。
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必须首先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分析之上。
一、关于价值的构成和源泉问题 价值的构成和价值的源泉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价值构成问题所要阐述的是商品价值在形成过程中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而一旦缺少这些因素,商品价值就不可能被形成或被创造出来。
价值源泉问题所要回答的是在价值构成的诸因素中到底是哪种因素最终决定了价值的产生,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从无到有来自于什么因素的贡献?首先,对于价值的构成问题,马克思在其相当多的著作中都明确地提出,价值的构成不仅需要活劳动,也离不开物化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结合共同构成了价值。
马克思认为,物化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而且是显而易见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商品价值的构成中均不可或缺。
他在其著名的《资本论》的第一卷第5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中指出:“在考察棉纱的价值,即生产棉纱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时,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的特殊劳动过程,即生产棉花本身和生产所消耗的纱锭量所必须完成的劳动过程,以及最后用棉花和纱锭生产棉纱所必须完成的劳动过程,看成是同一个劳动过程的前后相继的不同阶段。
”并说:“至于生产棉纱的各形成要素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早已过去的,是过去完成的,而在纺纱这一最后过程中直接耗费的劳动则是接近现在的,是现在完成的,这种情况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①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棉花和纱锭是物化劳动,进行纺纱的过程是活劳动,但在考察棉纱价值即生产棉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二者仅仅是前后相继、先后次序上的不同,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
他进而在同处作了明确的总结:“棉纱中包含的全部劳动都是过去的劳动”②,也就是物化劳动。
马克思在强调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构成价值的同时,还充分注意到了现实生产要素、如“自然力”等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他并不认为活劳动是一切“财富”或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往往把财富与使用价值视作同一)的源泉,甚至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是一种资产阶级观点。
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劳动二重性时,马克思就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③马克思还说,“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
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
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
④针对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的《哥达纲领》的第一条:“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马克思批判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硬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因为正是由于劳动的自然制约性产生出如下的情况: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
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
⑤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虽然可以在一切儿童识字课本里找到,但它只有“在劳动具备相应的对象和资料的前提下是正确的。
”⑥不应当容许这种说法“回避那些唯一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
⑦在地租理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强调级差地租“首先应该归功于一种自然力。
”⑧“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⑨可见,商品价值的形成或创造、进而社会物质财富的产生是以物化劳动形成为内涵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技术等及活劳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离开任何一种因素,价值的形成和财富的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在说“劳动创造价值”时,不能作片面理解。
事实上,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是在同非活劳动因素、特别是物化劳动的结合中实现的。
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即劳动的二重性创造出商品的二因素。
只是具体劳动必须借助于土地等生产资料后,方能生产出使用价值即财富;而只有活劳动,或者说抽象劳动才能形成与创造价值。
从而,只有在形成与创造财富①②③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资本论》第一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资本论》第一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资本论》第一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资本论》第二卷,第44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1864~1883年),《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第428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1864~1883年),《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第428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1864~1883年),《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第428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或使用价值的角度内,才有生产资料与资本的价值,而在价值形成中,是不可能有资本的原子的。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的论述。
毫无疑问,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最终源泉是活劳动。
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他不仅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观点,并且这一观点也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和灵魂。
尽管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都是构成商品价值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毕竟活劳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活劳动才是生产过程中唯一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因素;形成价值的其他生产要素是已经客体化的物化劳动,虽然具有价值增值或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唯有通过活劳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机器设备等物化劳动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只是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加入活劳动之中,直接起着提高活劳动的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从而,使同一劳动形成更大的新价值。
而机器设备内含的既定价值量,只是转移到新产品当中,机器本身不会自行增值。
直到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然贬褒不一,各种观点纷呈,而其中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失去当代意义的观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将价值构成的概念同价值源泉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只要明确区分这对概念,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才不会有重大偏差。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马克思的“活劳动是价值的最终源泉”同其关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理论支撑,而且彼此并不矛盾。
二、关于作为价值源泉之活劳动的内涵 活劳动是价值的最终源泉,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人类活劳动的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以投资决策为主的管理劳动,二是以管理服务为主的经营劳动,三是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直接劳动。
马克思说: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
②但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社会财富尤其是生产资料远未极大丰富,劳动的目的是生产更多的物质产品以满足生活所需。
因此生产物质资料产品部门的劳动被受到极端重视,劳动也主要表现为生产性直接劳动。
这导致了马克思在分析作为价值源泉之活劳动的内涵时也大多限于生产性直接劳动,尽管他提出了非体力劳动对创造价值的作用,但研究和分析中还是忽视或无法预测到后来愈益频繁出现的经营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管理性劳动等劳动形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导产业逐渐由原来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以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为表现特征的投资决策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咨询服务劳动等的地位日益凸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生产性直接劳动转而变成管理性、技术性、经营性的知识劳动,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
于是,各种劳动的重要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生产性直接劳动为主,投资决策、管理服务劳动为辅转化到当今的以投资决策和管理服务劳动为主,生产性直接劳动为辅。
这样,在社会总价值“C+V+m”的构成中,“V”的比重将明显上升,“C”的比重相对下降。
不仅是各种劳动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而且不同劳动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正如马克思区分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一样,知识形态的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形成一般商品价值的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马克思认为,就商品价值决定而言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①而知识和经营是复杂劳动的积累和结晶,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
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的、效率更高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