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山水画技法
黄宾虹、陆俨少山水画技法对比
109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Company culture·企业文化黄宾虹、陆俨少山水画技法对比张毅茜(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摘要:黄宾虹、陆俨少山水画作品都具有独特的个人面目,但他们在思想、对待艺术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对他们绘画技法的对比分析,能更加清晰的了解他们在技法上的相似及不同之处,有利于深入探究他们的艺术特色,也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及创作。
关键词:技法;艺术特色一、黄宾虹、陆俨少山水画技法的异同黄宾虹和陆俨少同样都对传统有深入研究和领悟,虽然倡导的不是同一脉络,但一样具有深厚的功底,一样有着独特的创造力。
他们的品格、笔墨等修养都很高。
黄宾虹善于用墨,对于水和墨的度把握得很好,使画面滋润而生动,笔墨气息呈显苍厚而更趋于静谧。
陆俨少用笔用墨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用色也很有特色,着色清透而沉着。
下面从技法上对他们的艺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一)构图比较黄宾虹、陆俨少构图的相同处在于:早期山水画构图师法古人,临、拟古人笔意为主,黄疏简而秀逸、陆缜密娟秀。
早期构图变化都有着对古法的吸收创造和对自然深刻体悟,晚期构图都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高度。
对自然的体悟和传统的研习,使得他们通过画面表达情感时随心所欲、畅快淋漓。
黄宾虹画作图式、气息有古意,但又不同于传统构图方式,不拘泥于形貌之似而得山川之神韵,重内美、民族精神的表现,是传统艺术精神向现代艺术迈进的过程。
陆俨少画作图式、气息流露着诗意,山川草木是对自然的提炼,也是他精神与气质的融合。
黄宾虹、陆俨少构图的差异在于:黄宾虹的构图胜于平中出奇,于实中见虚,所画物象是对自然的概括和提炼,是内心精神的传达;陆俨少的构图胜在宏大气势,出其不意。
黄宾虹构图满、密,山石、丘壑形貌厚重,妙在似而不似,看似无法实则理法备至;而陆俨少画作构图简括明快,具有强烈的动势和外在张力,认为一幅画的章法就是处理好峰峦岩嶂的过程,对于山石向背结构、峰峦及其龙脉走向都有很好的交代。
国画巨匠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特点
国画巨匠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特点
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笔墨层层叠加,在积染数十遍的同时,巧妙地将多年积聚的各种墨法——破墨、宿墨、浓墨、淡墨、泼墨、焦墨,尤其是积墨法,运用得自然天成、浑然化一。
可调。
笔精墨妙神韵贯通。
在那浓重黝黑,林立氤氲,乱而不乱,齐而不齐,歪歪斜斜,斑驳陆离的笔墨挥洒中,映现出一个苍茫莫测、浑厚华滋的宇宙天幕,展示了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现代艺术境象。
此幅为黄宾虹八十岁以后所画,体现了黄宾虹晚年山水画创新再度变法的艺术风格、画中山水依然浑厚华滋,但设色的朱砂、石青、石绿或点染,或晕染,与黑密的水墨相辉映,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画面的朦胧雅致更融人了江南山水的秀丽韵味,笔与墨,情与景的交融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黄宾虹画此作时正是其眼疾手术后不久,视力尚待恢复,几乎完全是凭意念在创作。
熟知黄宾虹画的人都知道,他最成功、最具魅力
的作品也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创作的天赋,此时的黄宾虹视力越衰弱,胸中的意象越澄明,加上他晚年与生命抗争的紧迫感,笔墨意境则更加进发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可以说黄宾虹之山水画,越晚年越精彩绝伦。
黄宾虹“五笔七墨”山水画论
山水树石,有大浑点、圆笔点、侧笔点、胡椒点。古人多用渍墨,精笔法者苍润可喜,否则侏儒臃肿,成为墨猪,恶俗可憎,识者不取。元四家中,惟梅道人得渍墨法,力追巨然,明文徵明、查士标晚年多师其意,余颇寥寥。
六、 焦墨法。
于浓墨之间,运以渴笔,古人称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视若枯燥,意极华滋。明垢道人独为擅长。后之学者,僵直枯槁,全无生趣,或用干擦,尤为悖谬。画家用焦墨。特取其界限,不足尽焦墨之长也。
黄宾虹“五笔七墨”山水画论
黄宾虹(1865年-1955年),现代杰出国画大师。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三曰留。
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善射者盘马变弓,引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向右,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算术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用笔侧锋,成锯齿形。用笔中锋,成剑脊形。李后主作金错刀书,善用颤笔。颜鲁公书透纸背,停笔迟滞,是其留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笔贵遒劲,书画皆然。
以上略举古人练习用笔之法。笔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词法书而出。画有大家,有名家。大家落笔,寥寥无几。名家数十百笔,不能得其一笔。名家数十百笔,庸史不能得其一笔,而大名家绝无庸史之笔乱杂其中。有断然者,所谓大家无一笔弱笔是也。练习诸法,成一笔画,一笔如此,千万笔无不如此。一笔之中,起用盘旋之势。落下笔锋,锋有八面方向。书家谓为起乾终巽,以八卦方位代之。落纸之后,虽一小点,运以全身之力,绝不放松。譬如狮子搏免。亦用全力,笔在纸上,常视为昆吾刀切玉,锋芒铦利,非良工辛苦,不能浅雕深刻。纵笔所成,圆转如意。笔中有一波三折,成为飞白,飞白之处,细或如沙,粗或如石。黄山谷论宋画皴法,如虫啮木,自然成文。赵子昂题画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六法全于八法通。飞白自然,纯在笔力,力有不足,间若飞白,成败絮形,即是弱笔,切不可取。收笔提起,向上回转,书法谓之蚕尾,又称硬断。笔有顺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成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古有一笔书,晋宋之时,宗炳作一笔画。古诗浩浩汗汗一笔耕,画千万笔,一气而成,虽极变化,笔法如一,谓之一笔画。法备气至,乃合成家。古云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三笔两笔,无笔不繁与简,在笔法尤在笔力。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亦不能全用笔之神。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深明乎法之中,超轶乎法之外。是必多读古人论画之书,多见名人真迹,朝夕熟习,寒暑无间,学之有成;而后遍游名山大川,以极其变,发古人所未发,为庸史不能为,笔法既娴,可言墨法。
黄宾虹山水画步骤
]黄宾虹作画的方法步骤黄宾虹作画的方法步骤黄宾虹“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作画方法步骤密切相关。
其作画大致分三个步骤九个方面:第一步:勾勒--上墨--补笔。
1、勾勒: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
画石,往往一勾一勒。
用笔勾线,是为画“骨”,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
“画笔勾勒,如字横直”。
对于用笔,他讲求中锋,重视收笔回转。
偶尔用侧锋。
他以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
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
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石”。
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
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
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
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
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2、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将每块石,每座山分清楚.上墨分湿淡墨和干淡墨。
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混沌。
上墨以淡墨为主,但也可以用浓墨。
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
上墨分湿淡墨与干淡墨。
这些淡墨,由干湿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
例如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远山处。
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干淡墨可用在画水。
反之,倘以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可用来画水。
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从墨色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3、补笔:勾勒和上墨后,在不周到处补笔完善之。
再有,画上产生“肉多骨少”时补笔完善之。
第二步:点墨或点色--墨破色与色破墨--泼墨(彩)铺水--焦墨宿墨理层次4、点墨或点色:黄题画云:“细而不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彩,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百遍而成。
”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同时又用以补气。
点彩宜虚不宜实。
补笔之后,黄宾虹有时站立,对全局画面,作一番细心的观察,待心中有了一个谱,再行点墨或点色。
从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论中国山水画的“黑、密、厚、重”之美
从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论中国山水画的“黑、密、厚、重”之美
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家中的巨匠,他通过“五笔七墨”这一艺术理论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美学价值。
其中,他尤其强调了中国山水画所具有的“黑、密、厚、重”之美。
黄宾虹认为,中国山水画的黑、密、厚、重之美,是通过笔墨运用来达到的。
黑色的墨可以表现出山石、树木、水面等物体的深度、质感和形态,使画面具有厚重感;密集的墨迹则可以表现出山林、水流、云雾等自然景象的丰富细节和层次,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墨厚则可以表现出中国山水画所注重的“气韵生动”的特点,使画面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总之,中国山水画通过笔墨的黑、密、厚、重之美,表现出了独特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宝库。
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
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男,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
也是书法家,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
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1955年3月25日病逝于浙江杭州。
画法简言隅举三反可耳。
虹叟。
太极图是书画秘诀。
向左行者为勒,向右行者为钩。
一小点,有锋,有腰,有笔根。
一波三折,隶体是名。
画笔之中,腰须肥而圆,要转而有力。
起笔须锋,锋有八面。
无锋谓之桩,最恶习,即是笔病。
收笔谓之蚕尾,俗称笔根。
笔贵遒练,屋漏痕法,枯藤、坠石诸法,皆见于古人之论。
书画无不一波三折。
画树之笔法亦要笔笔变,须多中锋。
恽南田、华新罗树法无一笔不圆润。
文征明山水皴及点苔,皆三折,如褚河南书法。
山石用侧锋,有飞白法,旁须界线分明。
画之分明难,融洽更难。
融洽中仍是分明,则难之又难。
大名家全是此处见本自。
房屋用中锋,舟车亦然,中间转折不可令其软弱无力。
王蒙笔力能扛鼎,重在不为浮滑,细笔尤贵有力。
画先笔笔断,而须以气联贯之。
石之转折圆满,笔之起讫分明为合。
石有纹理,如鸟兽之毛羽,长短纵横。
皴法先求不乱。
阎立本在唐朝以画拜相,且不能识魏张僧繇画壁,必待三至而后徘徊其下,不忍舍去,因悟其法之妙也。
——黄宾虹《画法简言》手稿《富春江图轴》黄宾虹,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
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
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黄山汤口》他绘画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
图文详解黄宾虹作画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及画法步骤
图文详解黄宾虹作画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及画法步骤黄宾虹在毕生的艺术探索实践中,致力传承、发展、光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总结出:“五笔七墨”、“二色六水”、以及以书入画的“三步九面”画法。
用笔:五笔平、留、圆、重、变一曰'平',运笔时,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又以全身之力,运用于臂,由臂使指,用力平均.做到如'锥划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不柔弱,不轻浮.即使是灵动用笔,也不能'油腔滑调',毫无风骨。
二曰'圆',落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如'折钗股',不妄生圭角.即使是欲其曲折,亦当圆而有力.'刚中有柔'和'柔中见刚'都在于用笔要圆。
三曰'留',用笔不疾不徐,有如'屋漏痕',不能使笔画放诞狂野,全无含蓄.黄宾虹诗云:'我从何处得粉本,雨移墙头月移壁.'雨淋墙头就是'屋漏痕'的另一说法.雨淋到墙头,墙壁上有石灰,吸水后很强,流到哪里,吸到哪里,而且自然有其痕,这痕迹,就是'留'。
四曰'重',笔力既'能扛鼎',也如'高山坠石'.还要做到举重若轻,虽细也重,犹如齐白石画的蟋蟀的触须。
五曰'变',是说'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做画时既要有变化又要有呼应,没有变化不能灵动活脱,没有呼应不能协调整体.做到笔有回顾,上下映带.既要意在笔先,又要自自然然,无造作之风. 中锋圆浑,用笔沉着,与'平''留''圆'都有关系.元赵松雪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就是指塑造山石与树木形态的线条与篆书的笔意一样. 用中锋,也不排斥用侧锋.但用得要恰到好处.用墨: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黄宾虹八墨法在东北地域山水画中的运用
HUNDRED SCH00LS I N ARTS
2 3 2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3 ) 0 3— 0 2 3 2—0 2
黄 宾 虹 八 墨 法 在 东 北 地 域 山水 画 中 的 运 用
墨中水 分较 多 , 使 得墨 在宣纸 上体 现 出来 的墨 色变得 很
淡, 这种方法就是 与浓 墨法 相对应 的淡 墨法 。南 方 山水 耐多 用此法 , 如黄公望 的《 富春山居图》 。传统 山水 画中 , 淡 墨法往
往 同浓墨法结合使 用 , 但随着 明清 时期 南方 文化势 头渐 渐超
过北方 , 对于南方 山水 画 的审美标 准 也渐渐 成为传 统 山水 俩
的山水画跃然于眼前 。水 , 是发散 的, 在和墨融合 之后 没有定 式, 正因为没有定式 , 它 才神秘 莫测。根据墨 中水量参 与的大
小程度 , 可分为浓墨法 、 淡墨法 、 泼墨法和焦墨法 。
1 . 浓 墨 法
审美 的主导 , 这 使得 淡 墨法 被 人们认 为是 正宗 , 越来 越 受欢
迎 。直 至 今 日, 很 多 画 家 的 作’ 品都主要 以淡墨 为之 , 淡墨法俨 然 已成 墨法 使 用 的 主 流 之 一 。 其 实 , 淡墨法 淡雅 、 清新 、 朦胧 、
飘渺的审美意境越 来越 为人们 喜爱 , 是可 以划 归到 具有 独立 审美意义的笔墨语言系统之 中的墨法。正 因为其作为绘 画语
刘传 富
( 齐 齐哈 尔大 学 美 术 与艺术设 计 学院 , 黑龙 江 齐齐 哈尔 1 6 1 0 0 6 )
【名品赏析】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十三)
【名品赏析】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十三)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十三)山居图立轴设色纸本 1950年作 (1380万元,2012年10月中国嘉德)《山居图》作于1950年,系黄宾虹画赠“敬宇先生”所作,为先生晚年精心之作。
宾虹公早年山水天真幽淡、笔墨精秀、风格峻爽,总体上讲走的是疏淡清逸的路子,可谓“独为清尚之风”,是师古人之典范。
晚年则一改传统之习,独创“平、圆、留、重、变”五种运笔之法,并“浓、淡、破、泼、积、焦、宿”七种施墨之法的运用愈发得心应手、潇洒自如,画面厚重而深沉,浑厚华滋。
本幅《山居图》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诸种意象安排妥贴,重峦幽谷、密林陡壑、隐舍悬瀑、岫云山径,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气脉贯通,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谓妙到颠毫。
从技法上来看,画家以水墨、小青绿技法并辅留白之法,描摹云岚、青山、古树、幽居,积墨、破墨、渍墨、铺水,无所不用其极,在纸上任意纵横氤氲,呈现出时而特别湿润而浓重、时而干处发白的审美效果,而笔墨攒簇、层层深厚,入眼皆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展现好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
楼台烟雨立轴设色纸本 1950年作黄宾虹是我国卓越的山水画家,他钻研古人绘画法度,打下深厚的山水画基础,又遍游中国名胜山水,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山,漫游太湖、天台雁荡、江西匡庐、福建武夷、广东罗浮、越秀、广西桂林、阳朔、四川峨眉、青城、长江三峡,对自然无穷的变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幅楼台烟雨艺术风格十分鲜明:以黑、密、厚、重见长。
初看一片墨黑,细看玲珑剔透,再仔细揣摩,峰峦迭嶂、华滋浑厚。
这些确是黄宾虹独特生活写照,他说:“我看山,喜看晨昏或云雾中的山,因为山川在此时有更多更妙的变化。
”此作是黄宾虹晚年所作,也正是其创作高水平高峰之时的作品,画面左上方的天空之白和右下方的云水之白围绕着由下而上整体厚实由近而远的峰峦,山坡房舍庄园充满历史悠久感,庄园背靠崇山峻岭,峰峦突起,层层峭壁,奇峰直插云霄。
黄宾虹经典作品13幅欣赏及技法分析
黄宾虹经典作品13幅欣赏及技法分析湖山晴霭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霜容点碧岚此作无年款,画面章法大致出自黄氏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皴法以披麻为主,只是杂树草木施以点染,用力处在讲求“笔笔分明”,笔墨风格已从明人的“枯硬”向学习元人后的松秀转变,略现腴润;款书则稍带出锋,平整间见婉转秀逸。
拟孙雪居笔意这是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标志着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的转变。
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
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在着色上,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从而合画面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
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江行图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
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
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
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
“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雨过云犹湿•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
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黄宾虹的艺术:墨与神会,技进乎道
黄宾虹的艺术:墨与神会,技进乎道黄宾虹,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中国近现代山水画一代宗师。
黄宾虹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像对于黄宾虹的画,很多读者来信希望我再详细评论评论,有的读者来信说:“你对黄宾虹评价如此之高,难道他的画没有一点缺点吗?如果有,是否能谈谈其缺点。
”黄画当然有缺点,但我如果专谈其缺点,读者便会误认为我否定黄宾虹。
黄宾虹是不能否定的,绝对不能否定的;除非你对中国的文化无知,对传统无知。
无知者看不懂黄宾虹的画,便有可能否定或不重视。
以下从两个方面谈黄宾虹,先谈其成就,然后再谈其缺点。
黄宾虹《山川卧游卷》,1952年作黄宾虹是真正的大师。
我以前给“大师”下的定义是:就作品而言,包前孕后;就作用而言,树立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开启一代新风。
最关键的就是“包前孕后”,后两个方面都包括在“包前孕后”之中。
二十世纪的画家中,惟齐白石、黄宾虹二人可称大师。
其他名家虽也各具特色,各自影响一批人,但都没有开启一代新风。
有人认为我树立的“大师”标准太严了,建议我再细分为一级大师和二级大师,那么,齐、黄之外的画家如果称大师,只能是二级大师。
黄宾虹《江行图》影响有正向影响、横向影响、反向影响。
以此论之,二十世纪中后期,画花鸟画者鲜有不受齐白石的影响;画山水画者,鲜有不受黄宾虹的影响。
齐、黄都是开启一代新风的画家。
他们的作品都是“包前孕后”的。
黄宾虹《溪山草堂》,1946年作我说黄宾虹的画“法高于意”,这“法”不仅是笔法、方式,包含的内容更多,《荀子・劝学》有云“礼、乐法而不说”的“法”也包括在内(即正规、法规、严肃、模范等)。
分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分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中的重要人物,他以山水画著称于世,被誉为“现代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黄宾虹的山水画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点,富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一、形式特征黄宾虹的山水画表现手法独特,不拘泥于传统,又有现代元素的加入。
在表现山水中,黄宾虹不再仅仅使用传统的线条、笔触等手法,而是更多地运用写墨、洒墨等技巧。
在墨色运用上,黄宾虹在自然墨和硬墨之间做出了平衡,既展现出了自然墨的韵味,又具有硬墨的鲜明度。
黄宾虹的山水画色彩鲜明而不失柔和,山水环境的气氛逼真,画面的整体气韵呼之欲出,清雅淡远之中却不失豪放有力之感。
二、意境特点黄宾虹的山水画不追求物象的准确表达,而强调山水意境的传承,他的山水画意境宽广,淡雅而又富有内涵,不拘泥于画面表现,而是注重表现形式之外的体验和感受。
在意境表达上,黄宾虹不仅是通过“意境不尽,到画而终”的方式,而是强化了绘画观众与作品的直接交流和沟通,亲切的描绘方式受到了普遍的识别和欣赏。
三、情感特点黄宾虹的山水画中充满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感情意蕴,他总是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渲染画面。
尤其是在画风方面,黄宾虹是以气韵大方、气息华美、笔力简洁的精神感召力,激发出了很多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特点是在具体作品的表现当中所表达出来的。
四、时代特点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他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及现代民族艺术的创新中尽了贡献。
黄宾虹山水画的现代性在作品的整体氛围、表现技法及表现主体上均有所体现。
在充满着现代性转型的年代中,他的作品源自传统文化,又因时代的影响而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黄宾虹山水画融合了中西、传统与现代的精华,以准确丰富、生动多彩的手法,表现了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山水画形式,具有广泛的艺术魅力。
他的山水画以深入的研究、认真的表达和成功的创新,具有广泛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堪称中国山水画板块上的顶尖之作。
浅析黄宾虹的山水画积墨法
浅析黄宾虹的山水画积墨法作者:庞小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6期摘要:中国画十分讲究用笔用墨的表现,尤其是文人水墨画,也就是说一幅作品中的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其优劣的重要条件之一。
元代的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纸上有许多滋润处。
”中国画自唐代开始青山绿水逐渐兴盛,而文人水墨山水画开始兴起,自此文人山水画在以后得到不断的发展,黄宾虹则是近代山水画家中的巨匠,他开创了近代山水画的先河,他运用浓重的笔墨表现他内心的山水,形成他艺术特有的精神内涵,并对现代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黄宾虹;笔墨;积墨法[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黄宾虹(1865—1955),原籍安徽歙县。
是中国近代的书画家、篆刻家、画学理论家,其中黄宾虹的山水画尤为著名,他的山水画以“黑、密、厚、重”的独特风格著称,在黄宾虹的大多数山水画作品中,很少有色彩斑斓的画面,似乎在他眼里自然山川的描写,并不需要过多的色彩点缀,尤其是他晚年时所创作的作品,正是因为他的艺术作品中那种运用挥洒点染的浓重笔墨风格,画坛上甚至有人戏称他为“黑宾虹”。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他的笔下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
黄宾虹在绘画创作中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他独特的山水画风格,黄宾虹前半生大多是临摹古人的山水画作,绘画风格以清逸明亮为主,画坛上根据他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称他为“白宾虹”,而他的这种做法可以称之为师法古人。
黄宾虹早期的山水画在笔墨上大多追求疏淡清逸,如《九华山拜经台》这幅作品,在用墨的方面,以淡墨、浓墨、宿墨,层层积染,粗看画面感觉乱石堆砌,但仔细观察时会发现明暗块面分明,暗部用墨积染的部分也是层次分明,使整幅画面产生轻快感,并能感受到作者在意境方面追求似不经意,又见匠心的境界。
黄宾虹在上海居住时由于家中被盗,许多他平时珍爱的古印也一并被偷走,在伤心欲绝之下他回到了安徽老家,过起了归隐的生活,而在这时期他的画风开始转变,他的山水画一改之前的清丽淡雅,画面开始变得浓黑厚重,仿佛这种浓黑厚重的笔墨才能抒发他当时内心的意境。
黄宾虹《画法要旨》
黄宾虹《画法要旨》黄宾虹《画法要旨》2014-06-26 點击右边关註〉书画新风景自来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
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诸久远者也。
黄宾虹写生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期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
绳趋矩步,貌合神离,谓之无笔无墨可也。
笔墨之法,授之于师友,证之以诗书;临摹真迹,以尽其优长;流览古人,以观其派别;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面目。
笔墨既娴,又求章法。
画家创造,实承源流,流派繁多,尽归于法。
夫而后山川清丽,花木鲜妍,人物鸟兽虫鱼生动之致,得以己意传写之。
一九五四年,黄宾虹在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写生艺有殊科,而道皆一致。
否则入于歧异,积为弊端,黄大痴邪甜俗赖之识,何良俊谨细巧密之病,学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潜心省察,审择不可不慎也。
慎其审择,造于精进,画之正传,约有三类:一是文人画(词章家、金石家);二是名家画(南宗派、北宗派);三是大家画(不拘家数,不分宗派)。
文人画者,常多诵习古人诗文杂著,遍观评论画家记录,笔墨之旨,闻之已稔,虽其辨别宗法,练习家数,具有条理,惟位置取舍,未即安详,而有识者已谅其浸淫书卷,嚣俗尽法,涵养深醇,题咏风雅,鉴赏之士,不忍斥弃。
金石家者,上窥商周彝器,兼工籀篆,又能博览古今碑帖,得隶草真行之趣,通书法于画法之中,深厚沉郁,神与古会,以拙胜巧,以老取妍,绝非描头画角之徒所能摹拟。
名家画者,深明宗派,学有师承。
然北宗多作气,南宗多士气。
士气易于弱,作气易于俗,各有偏毗,二者不同。
文人得笔墨之真传,遍览古今名迹,真积力久,既可臻于深造。
作家能与文士薰陶,观摩集益,亦足以成名家,其归一也。
至于道尚贯通,学贵根柢,用长舍短,器属大成,如大家画者,识见既高,品诣尤至,深阐笔墨之奥,创造章法之真,兼文人、名家之画而有之,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捄其偏毗,学古而不泥古。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一代之中,大家曾不数人。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巨匠之一,其山水画作品以其别具一格的画风和独特的画技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黄宾虹山水画的构图、笔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对其画技进行解析。
构图方面,黄宾虹山水画着重表现大自然的气韵和景象,常以大气磅礴的山峰、流水为主题,在画面中巧妙地组合形象和空间的关系,塑造出富有立体感和深度感的画面效果。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留白”和“点缀”等手法,使画面更具韵味和生动性。
在笔法方面,黄宾虹山水画笔触丰富多样,有浑厚有力的顿挫笔法,也有柔和流畅的勾线笔法,还有精细入微的点、线、面的组合运用。
他在笔法上的变化和运用,营造出丰富的形态和质感,使画作更富有变化和生命力。
色彩运用方面,黄宾虹山水画以灰、绿、蓝、白为基调,运用明暗对比营造出深邃的山水氛围。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互补”和“色彩渐变”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鲜明、柔和和协调,呈现出独特的色彩美感。
综上所述,黄宾虹山水画具有独特的构图、丰富的笔法和协调的色彩运用,其山水画作品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雨淋墙头月影壁”——黄宾虹山水画中的写生观
此论文以黄宾虹的多项著述和专家学者们对他笔墨的研究以及整个艺术历程的研究文字为理论基础,分析其山水画中体现出的高超的笔墨技巧,来解读他根植于传统文化对笔墨理法的深刻见解,并且试图通过具体画面当中的用笔用墨的方式,探究其笔墨观在山水画方面的实践情况、产生的效果,与这些观念、方法、成果在当下凸显出的意义。
20世纪的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所处的时代是古典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十字路口,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核心问题到了一个由旧变新的路口。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原有的价值体系易于崩溃。
黄宾虹先生凭借其超乎一般画家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坚持不懈的技术历练和广采博取的胸怀成功地建立起既属于他艺术个性和风格也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笔墨价值体系。
一、黄宾虹笔墨观的形成(一)深厚的文学修养黄宾虹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诗文经史,学习画画和篆刻,并且十分认真地学习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
当时时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黄宾虹迁去金华山居住,在李灼先、李咏棠的教导下学习。
黄宾虹21岁时,应县试,补廪贡生,学习绘画花卉山水。
绘画十分勤奋,课后喜欢研究一些金石书画。
黄宾虹先生在50岁之前学习百家,后游历了黄山、九华山、泰山等名山,又登上了五岭、雁荡山,还游览了巴蜀等地,足迹走过了大半个祖国。
黄宾虹先生绘画的技巧,早前受李流芳、程邃等人的影响,也与元、明各家相互融合。
在绘画中,他重视章法,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笔法苍劲有力,严谨。
新安画派的画风对黄宾虹先生产生了终生的影响,他六十岁以前的画作被人称为“白宾虹”。
黄宾虹六十岁以后的画风发生了转变,他游览了乌渡湖、秋浦等风景名胜。
因为这些地方风景美丽,黄宾虹十分喜欢,便有了定居的念头。
贵池的游览经历对黄宾虹先生的画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宾虹先生晚年的时候游览了桂林、广东等地,绘出了大量的作品。
在这以后,黄宾虹先生的风格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而是用真山水作为模板参考,以过去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创作了很多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前无古人。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他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民国十大画家”之首。
他擅长山水画,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从黄宾虹山水画的技法进行解析,从而欣赏其优美的艺术作品。
第一步,构图布局。
黄宾虹的画作主要注重气势与气韵,并且结构严谨,布局极为讲究。
在构图布局中,黄宾虹将元素分别放置在画面上下左右四个部分,营造出一种纵深感,让画面更具层次感。
同时,他会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如在画面上下部,运用大小和层次的差别突出上部的高大和下部的洼地。
第二步,线条运用。
黄宾虹的画作线条流畅、激情,给人以自由、豁达之感。
他在山水画的线条处理上,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线条形态。
他看似简单、自然的线条,其实是经过精心观察发现出来的。
他用各种细节与变化,运用人工笔触来令画面更具生动的个性。
第三步,色彩协调。
在色彩方面,黄宾虹注重冷暖层次对比、鲜明的色彩效果以及自然之美的描绘。
他采用线条描摹,以墨色展现实际的风景和自然现象。
但是,在墨色表现方面并不被困住,他所做的,是用了很多墨色之外的颜色,令画面更形鲜明。
第四步,形象造型。
黄宾虹不拘泥于照相似的手法,而是创新性地使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山水美的本质。
他在画中善用水波、鱼虾、花卉等物象,配以高峰、低谷、峡谷、瀑布、流水、云霞等虚实相生的色彩,使作品不仅突出了个性和艺术魅力,同时也明了了绘画是艺术的一种象征,是心灵的哲思和体察。
黄宾虹的山水画能够在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是深入挖掘自己个性表现的结果。
他的山水画当中呈现出一种高超的艺术理想、精致的技巧和生动的形态塑造,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或许黄宾虹采用的这些手法并不复杂,但是在精益求精,精心打磨画作的过程中,他融汇了他对山水画的独到见解,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极高价值的作品。
《瑞雪图》
03
04
创作手法:采用传统中国画技法,以水墨为主,略施淡 彩
主要元素:山川、树木、房屋、桥梁、人物等
05
06
作品特点:画面构图巧妙,层次感强,用笔苍劲有力, 表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雄浑
02
艺术特色
构图与布局
远近法
画家运用远近法巧妙地表现了 山峦的起伏和雪的厚度,使画
面呈现出深远的空间感。
留白
画家通过留白手法,将画面中的云 雾和未被描绘的雪地作为画面的空 白部分,增强了画面的透气感和灵 动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创作背景
01
02
03
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
1950年代初,黄宾虹80 多岁时的作品
地点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 畔的灵隐寺附近
事件背景
当时正逢农历腊月,大雪 纷飞,黄宾虹看到这一景 象,便挥毫创作了这幅《 瑞雪图》
作品概述
作品名称:《瑞雪图》
01
02
画幅尺寸:纵101.3厘米,横46.3厘米
画幅类型:中国画,山水画
文化内涵
《瑞雪图》描绘了冬季雪后的山林景象,传递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 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个人观点与感受
画面美感
我非常喜欢《瑞雪图》的画面美感,它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了冬季雪后的宁静和诗意,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和美感。
文化认同
通过欣赏《瑞雪图》,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内涵,也更加认同和自豪于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背景。
《瑞雪图》
2023-11-08
目录
• 作品概述 • 艺术特色 • 主题与象征 • 创作手法与技巧 • 作品意义与价值 • 结论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宾虹山水技法分析黄宾虹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创造性地中总结出中国画表现技巧的“五笔七墨”说中,“平、留、圆、重、中博变”是其五种基本笔法华中;“浓墨、淡墨、破墨、积墨、华物渍墨、焦墨、宿墨”是其七博种用墨技巧。
中国画宣纸和毛笔是非华博常简单而且又十分难以驾驮的材料媒博物介。
说简单是什人都可博中以信手涂抹,困难到甚至穷尽毕生精力也中华难入堂奥。
用笔是中国画线条艺博术的精髓,而墨法则是物博中国画水色气韵的灵魂。
中华笔法也就是写字的工夫物。
传统文人书法的功底,有个性华博天赋的颖悟,也有毅力师承的运物中气,是日久天成的修养,也是一种可欲而华不可求的非常个人化的手画心迹。
但墨法博不同,用墨用色用水是纯粹技巧,本物文拟就宾虹五笔七墨的具体方法步骤博做一些分析,以祈更好地品味黄宾虹博中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艺术魅力物。
一、勾勒即物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
“画笔勾勒中博,如字横直。
”对于用物华笔,他讲求中锋,重视中博收笔回转。
偶尔也用侧锋。
他以为中博锋圆稳,使所画山、石华博沉着不轻浮。
他要求用华中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能博物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
所谓“折钗中物股”,又不妄生圭角;中华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中博石”。
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
黄华中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华物用以画出山的大势。
写生稿中博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华中。
中国画称用笔勾线为“骨”博中,五代荆浩认为“骨线”对图画起“中物生死刚正”的作用。
一勾一勒,华物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博华意。
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博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中二、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中华,然后将每块石,每座山分中清楚,上墨即起这个作用。
博物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中华,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中博混沌。
上墨以淡墨为中物主。
但也可以用浓墨。
中博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物中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博华。
上墨分湿淡墨与干博物淡墨。
这些淡墨,由于干湿不同中物,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中华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
例如物中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博华远山处。
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华干淡墨可用在画水。
反之,倘以中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中物可用来画水。
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博物实际情况而定。
从墨色物博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华博以灵活运用。
三中、补笔勾勒和上墨后,若博物见所画山石,树木以至华建筑物的轮廓有不够周到处,补上一笔以中博至数笔以完善之。
另一种情况,见上墨后物中,画上产生“肉多骨少”(即墨多笔少)物中之弊,也需要补笔,意在强其骨,使华物画面挺劲有精神。
四、点墨中物或点色黄宾虹作画,补笔之后,华物有时站立起来,对全局画面,作中博一番细心的观察,待心中有了一个谱博中,再行点墨或点色。
点墨或点色是黄宾虹博中画山水的最重要环节。
黄宾中华虹山水画的奇妙,往往博物出于他的“点”。
黄宾虹用博华起点来,千点万点,他中的那枝秃笔,好象在纸上跳中物“踏歌舞”。
圆点,扁华中点,尖点、梅花点,胡椒点交错博物使用。
必要时,他是铺天盖地的点。
物华有些点,好象点得“懵槽懂懂”。
“博华没天没地”。
点多了,确是“墨博物团团”,但在艺术效果上,便见“墨团团中博”里变化神奇,使一局山水因此物迈分外爽朗又有无穷韵味。
中华黄宾虹在山水画上打点,还起“以中华点作皴”的作用。
他在画中,原中博有墨线作皴,当其嫌墨线太轻或太单调时物中,即顺笔势加点,既加皴同时又补气,这博中个办法,他说至七十岁始悟的。
曾有诗道博物:“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物来。
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中物不虚回。
”“细而不纤华,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中博彩,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物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十百遍博华而成。
”可知他的点染法,博中是从传统中发展而来。
物华对黄宾虹的画中墨点,有些读者嫌华他点得太黑,嘲之以“拓碑”、“乌金纸中博”,这是未解他的用墨特点博物。
有些读者以为他的用墨浓重是物华晚年目疾所使然,这是物华误解。
他在晚年患过白内障,不过只在八华博十九岁这一年较严重,当时物中仍能画粗笔山水,倒如他的《黄华博山图》,运用渴笔法,虽然中物租率一点,同样笔力扛博华鼎,文理清楚。
到了九十岁的秋华博天,经过医师手术后,双且明亮,他华很高兴,立即画了一部册页,题华物款用精细的行草。
同时又在绢上画了物华一幅工笔的青绿山水,人物物华须眉,画得清清楚楚。
华物当其画写意山水时,-仍然用墨浓黑中,点染厚重,可见他的这种用墨华中,正是他晚年的艺术风华中格。
对于设色,黄宾虹用博中起来如用墨,将彩色以点擢的方法点上去中物,故称之为“点色”。
关于物华“点擢”,黄宾虹说,博可以三五点,也可以千万点华物,但有一务,“点宜虚不宜实”。
点中物与点之间要显出灵空,那怕密点,也华要有灵空,不应使事业与点中华胶着。
点还有多种,从黄宾虹画博华中可以看到的,有“钻华物点”,点上去名胜铁钉,拔不出来;博中又有“浮点”,点上去松动物中、灵活;还有“方位点”,点上去有物助气势。
势有向上、向下或华中向左、向右,点应顺势均力博华敌,应该“点到山头气中博势均力敌来”。
总言之,点黛施博朱,要重轻不失,切不可“点不物中逮意”,脱离画实际的中博需要,也不可“床上安床”,一博物切要为了更好地表现山博中川的特色。
五、墨破色与色破博墨墨破色物与色破墨,前人已有华物,在元明的山水、花与画中,都可以华物见到。
如方薰论黄公望画,博说“痴翁设色与墨气融洽为一,物中渲染烘托,妙夺化工”。
其间就有运用破中墨与破色的办法。
黄宾虹对此,加以博中发展提高。
黄宾虹在晚年,尤其对破墨、中华破色,用得多,用得妙,看他破起来物,一挥即就,似不经意。
好象高华中明的射击手,百发百中,似不费气力。
黄物中宾虹曾说:“墨点冲破博华彩色与彩色渗破墨色,感觉博华不同,前者性和,后者性烈。
”墨华中破色,即在画上点色后,当华彩色未干时,墨点打上去,使其物中在纸上化开,总之,运用这种破色,中破墨法于创作,技术需精练物是其一,关键在于用得适当博物与否。
如果不能达到表现实物华际的效果,犹如调味不华博对口,还是不能邀食者博中称赏的。
色破墨,即在画博华中上了墨,在未干时,中博用彩色点打上去,使其在纸上化博物开,如图.九所示。
它的效果,博中与墨破色不同,即黄宾虹所谓“墨破色性博中和,色破墨性烈”。
据潘天博中寿实践后的体会说:“如画郁郁葱葱的山中博头,宜用墨破色;反之,葱葱有余,郁郁中博就不足。
又如画松,画山阴夹谷华中间的松,松针添色,宜用色破墨华博;画山顶或大路间受阳光普照的松,中物宜用墨破色。
”以上只是例举,运用物博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灵华博活掌握。
就一棵松树言物博,树梢与枝叶茂密处的色调感觉物不同,所以运墨设色,必须中针对实际变化,切不可胶柱博物鼓瑟。
有时,黄宾虹将墨破色与色博华破墨混合运用,看去不可分辨,这又是一华中种方法。
他的有些作品,很中物难分出哪是墨破色,哪是色破墨,浑华博然一体,似无法则。
但是,只要细细体味物博它,就可以体会出它是“入乎规矩而出乎华物规矩”是一种“无法而有法”。
物华泼墨与铺水物华黄宾虹的泼墨,主要不是用来帮助组织华物某一山或某些树林的形象,而是博中使一局画得到统一和谐。
一物华局画,有大空、小空,没有中物它,画面就闷塞。
但小空太多,华中会使画面显得散漫、零乱。
泼上墨,华既起画面洗发作用,又中博把不必要的小空统一起来。
这种物博“统一”,不是把小空利用泼墨填塞物,而是象给小娃娃脸上披一层薄博纱,既使人隐约地看得见娃娃的物博眉目口鼻,又给娃娃的眉目口鼻都统中一在薄纱的平面上而成为整体。
黄宾虹泼博物墨,无非是要将画面的整体华博感加强。
当然,泼墨得法,博华不仅有此作用,还起一定的组织与调中华节作用。
如山川有氤氲之气,泼墨可物中助之。
又如云烟有体质,泼墨可助之;更中华如江南之山苍润,泼墨可助之。
如图华十所示,他画的富春山华物色,就用泼墨成之,由于用水足,画中博面清盈,似有光泽。
至于中博铺水,黄宾虹的要求,其作博华用与泼墨相近。
铺水,中华用的并非清清的水,而是利用笔洗池华中中含墨的水。
在黄宾虹的表博物现上,泼墨与铺水所不同的中物地方,仅仅是铺水似“中华给娃娃脸上披的那层纱”,比之泼墨的更博中薄更透明而已。
焦墨,宿华物墨理层次焦墨中华,笔渴而浓。
若是笔渴而淡,称物博之为焦淡。
明末清初程穆倩,喜用渴中博笔法,多用焦墨枯笔,由于他善华于润湿出之,所以获得“干裂秋风,润含华博春雨”之妙。
干与润对立,作画用墨中华,就要把这种对立统一起来。
统一得华中好,矛盾解决,画面就物中生色:反之,就产生“墨太枯则无气中物韵,墨太润则无文理”之弊。
宿墨博物,即由作画者将磨好的墨汁,墨滓储蓄起物博来,不湿也不全干,近粘液状。
宿墨物博有“浓宿”、“淡宿”之分。
“浓宿华中”,浓到如漆。
若用上好的墨作宿墨中物,既黑又发亮。
黄宾虹平素作画,选物中墨严格,质地差的墨,博物不去用。
一九五四年,他到博华上海,同志们拿出笔墨纸砚请他作画中博,他看了一下,就从腰袋里掏出半锭华中墨和两方印章。
作画时,只用他自己的墨华博。
“淡宿”,系用旧墨脱胶所致,画到纸中上,墨渍沉在纸上,渍旁化开有博水渍痕,看去似“淡墨”。
黄宾虹在华中《画法要旨》中说:“华博倪云林多作平远景,似用淡中墨非淡墨。
”他的所谓“非淡墨”,指的中华就是“淡宿”。
有时,浓宿物华、淡宿可混用。
宿墨也可当华中作色彩用,当墨点层层中华点染时,用上几点宿墨中,更加醒目。
书法家张宗祥撰文道:“黄物宾老画,墨黑中有光彩中物,与青绿相比,益显清华。
”画烟雾物博迷蒙,黄宾虹则以宿墨掺少许藤黄去物华点染,然后铺上水,化开之后,博中立见奇效。
.有人说:“博山明水秀,墨墨黑,如何表现得了?中博”可以回答:不但表现得了,而华中且可以表现得极好。
绿柳、红桃中,可用色彩去画,也可华以用墨色去画。
一幅优秀的墨竹图,完全物博可以从墨色的调子中感觉出竹子的青物翠来。
宋诗人刘克庄(博物潜夫)看了萧照的《水墨凌博中村野渡图》,写诗道:“碧绿嫣红照眼来华博”,说明在水墨画中仍物中然.可以使人感到“碧绿”中博,“嫣红”的色调。
在中博石涛的题画诗中有句道,“黑团团里墨团华物团,黑墨团中天地宽”,更明确中物地道出了中国画用墨的奥妙。
黄宾虹中的山水画,就是在黑墨物团中见出他的功力与技中巧。
“黑墨团中天地宽中物”,也正可以用来形容黄宾虹山水画的用物中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