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 PPT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全本课堂PPT
1.皮肤针法 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 出血,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
[病因病机]
腰痛
[治疗] 治法 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为主。 取穴 1、足太阳经型 2、足少阳经型
[症状]
[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 经通路,(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 特点的综合征。
[附]坐骨神经痛
环跳 阳陵泉
*
痿证
定义: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 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蹙”。 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原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病因:外邪侵袭(湿热毒邪)、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为主症。 辅助检查: CT、肌电图、腰椎X光片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
1.基本治疗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痹证
*
其他治疗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 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 ~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 隔1—3日注射1次。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沉,抗“o”,类风 湿因子,x线检查
痹证
*
病因病机
病因: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②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等邪气 侵入机体经络, 留于关节
痹证
---经脉气血闭阻不同, 不通则痛
*
痹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舌淡,苔薄白
*
[病因病机]
腰痛
[治疗] 治法 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为主。 取穴 1、足太阳经型 2、足少阳经型
[症状]
[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 经通路,(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 特点的综合征。
[附]坐骨神经痛
环跳 阳陵泉
*
痿证
定义: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 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蹙”。 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原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病因:外邪侵袭(湿热毒邪)、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为主症。 辅助检查: CT、肌电图、腰椎X光片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
1.基本治疗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痹证
*
其他治疗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 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 ~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 隔1—3日注射1次。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沉,抗“o”,类风 湿因子,x线检查
痹证
*
病因病机
病因: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②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等邪气 侵入机体经络, 留于关节
痹证
---经脉气血闭阻不同, 不通则痛
*
痹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舌淡,苔薄白
针灸治疗学全本ppt
外科疾病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以及乳腺炎、胆囊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针灸治疗学治疗范围
02
针灸治疗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组成
针灸治疗学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
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具有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03
针灸治疗学操作方法
包括针灸针、消毒棉球、镊子、注射器等。
物品准备
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患者体位
根据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相应的穴位。
确定穴位
针灸治疗学针刺前准备
针灸治疗学常用针刺方法
通过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
将针灸针刺入头皮下,按不同分区刺激,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留针时间
06
针灸治疗学发展与前景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与免疫学
针灸治疗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进展
针灸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在疼痛中的应用
研究针灸在各种疼痛,如头痛、颈痛、关节炎痛等中的应用。
定义
针灸治疗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特点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针灸治疗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治疗学发展史
起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针灸治疗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现代针灸治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替代医学之一。
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以及乳腺炎、胆囊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针灸治疗学治疗范围
02
针灸治疗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组成
针灸治疗学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
经络系统作用
经络系统在针灸治疗中具有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
03
针灸治疗学操作方法
包括针灸针、消毒棉球、镊子、注射器等。
物品准备
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患者体位
根据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相应的穴位。
确定穴位
针灸治疗学针刺前准备
针灸治疗学常用针刺方法
通过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
将针灸针刺入头皮下,按不同分区刺激,达到治疗目的。
注意留针时间
06
针灸治疗学发展与前景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与免疫学
针灸治疗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
针灸治疗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进展
针灸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探讨针灸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在疼痛中的应用
研究针灸在各种疼痛,如头痛、颈痛、关节炎痛等中的应用。
定义
针灸治疗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特点
针灸治疗学定义与特点
针灸治疗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治疗学发展史
起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针灸治疗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现代针灸治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替代医学之一。
针灸治疗总论ppt
针灸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方向
未来针灸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的,包括深入研究针灸机制、加强临床应用和推广、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推进 中西医结合等方面。
前景
随着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针灸治疗也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未来针灸将会在医疗保健行 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失眠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快速见效
详细描述:针灸治疗失眠快速见效,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失眠症 状。
04
针灸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针灸的禁忌和不宜人群
禁忌人群
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皮肤感染、溃疡或瘢痕患者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
不宜人群
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患者 ;过度疲劳或饥饿患者等。
等。
操作步骤
针刺技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 、得气、出针等步骤,需要严格 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刺激强 度等。
注意事项
针刺技法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 晕针、防止刺伤重要器官等。
灸法技法
适应症
灸法适用于多种寒性、虚寒性 疾病的治疗,如慢性胃炎、慢
性腹泻、腰腿痛等。
操作步骤
灸法包括手持灸、放置灸、悬 灸等多种方式,需要注意温度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安全性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或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操作,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 异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 交叉感染。
卫生要求
针灸治疗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针灸器具应严格消毒,患者皮肤需 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针灸后需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针灸推拿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17
推拿治疗的补泻
得气补泻法
“得气”明显者为泻法,“得气”轻微者为 补法
补泻往往是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
18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治疗八法----温、补、通、泻、汗、和、 散、清
-
19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汗法---发汗、发散,使病邪从表而解
多用于风寒外感 ----拿肩井、风池
通法----祛除病邪壅滞
月经期、妊娠妇女疾病(尤其是腹部严 禁推拿)
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
年老体弱的危重患者,严重骨质疏松症
诊断不明,不知其治疗要领的疾病(如 骨折、骨裂和颈椎脱位等),也应视为 禁忌证,严防治疗失误
-
25
推拿禁忌症
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 状患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颅脑外伤早期、截瘫初期 急性伤筋出血患者,局部青紫瘀斑、肿 胀甚者,在1~2天局部不宜推拿治疗
-
21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清法----清热除烦
手法刚中有柔 一般是用摩擦类手法。手法轻重方向,需辨
证。
散法----消散,疏散之意。
“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不论有形或无形 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
以摆动及摩擦类手法为主,轻快柔和
-
22
治疗八法的推拿实现
补法 ----虚则补之,扶正法邪
一指禅推、摩法、揉法均可使用,轻缓柔和
1、近部选穴 膝病取犊鼻、鹤顶、阳陵泉 2、远部选穴 (1)本经选穴 如咳嗽取肺经的尺泽、列缺、太渊。 (2)表里经选穴 遗尿,可取肾经太溪穴 (3)同名经选穴 牙痛选合谷、内庭。 (4)上下选穴 脱垂病证选百会;头痛选涌泉 3、随证选穴 全身性的疾病,结合腧穴的特殊作用而设。
筋会阳陵泉。
针灸治疗-总论 ppt课件
2、前提:明确辨证 3、方法:①针灸方法、手法
②腧穴特性和配伍 4、检验效果的标准:
临床疗效(脉证合参)
ppt课件
14
针灸补泻的几个问题
5、临床应用 纯虚证:补法 纯实证:泻法 虚实夹杂:补泻兼施 灵活应变 先补后泻 / 先泻后补 上补下泻 / 上泻下补 左补右泻 / 左泻右补
ppt课件
28
针灸治疗原则小结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ppt课件
29
腰痛、带下病案
摘自李世珍《针灸临床辨证论治》
王×,女,60岁,1984年6月15日初诊
病候:患者5个月前因行走不慎扭闪腰部 而出现腰痛。经用行气活血药后,剧痛 及咳嗽、扭转时痛剧治愈,后出现腰及 骶部酸痛、空痛,无固定痛点,严重时 影响行走及弯腰活动,在当地医院久治 无效。
ppt课件
30
治疗经过:
前医一至三诊,泻间使、三阴交,施用行气活 血之法,反而加重;
四至六诊针泻肾俞、阿是穴,改用舒筋活络止 痛之法,腰及骶部酸痛等更明显。
前医请求会诊,方知患者怕羞而未诉说带下之 病。患带下病2年,白带多而稀薄,淋漓不断, 小腹觉凉,腰酸如折,甚时影响行走及扭转活 动,尿频色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略迟。 改用针补带脉、肾俞、命门,温补肾阳,固涩 止带之法,针治10次带下及腰痛等诸症治愈。
ppt课件
15
例:阴虚阳亢
治则:育阴潜阳 补太溪、复溜----滋养肾阴 泻太冲、行间----平肝潜阳
ppt课件
16
二、清热温寒
热证、寒证的针灸治疗原则: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灵枢·经脉》
ppt课件
17
1、热则疾之
病证:热性病证
②腧穴特性和配伍 4、检验效果的标准:
临床疗效(脉证合参)
ppt课件
14
针灸补泻的几个问题
5、临床应用 纯虚证:补法 纯实证:泻法 虚实夹杂:补泻兼施 灵活应变 先补后泻 / 先泻后补 上补下泻 / 上泻下补 左补右泻 / 左泻右补
ppt课件
28
针灸治疗原则小结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ppt课件
29
腰痛、带下病案
摘自李世珍《针灸临床辨证论治》
王×,女,60岁,1984年6月15日初诊
病候:患者5个月前因行走不慎扭闪腰部 而出现腰痛。经用行气活血药后,剧痛 及咳嗽、扭转时痛剧治愈,后出现腰及 骶部酸痛、空痛,无固定痛点,严重时 影响行走及弯腰活动,在当地医院久治 无效。
ppt课件
30
治疗经过:
前医一至三诊,泻间使、三阴交,施用行气活 血之法,反而加重;
四至六诊针泻肾俞、阿是穴,改用舒筋活络止 痛之法,腰及骶部酸痛等更明显。
前医请求会诊,方知患者怕羞而未诉说带下之 病。患带下病2年,白带多而稀薄,淋漓不断, 小腹觉凉,腰酸如折,甚时影响行走及扭转活 动,尿频色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略迟。 改用针补带脉、肾俞、命门,温补肾阳,固涩 止带之法,针治10次带下及腰痛等诸症治愈。
ppt课件
15
例:阴虚阳亢
治则:育阴潜阳 补太溪、复溜----滋养肾阴 泻太冲、行间----平肝潜阳
ppt课件
16
二、清热温寒
热证、寒证的针灸治疗原则: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灵枢·经脉》
ppt课件
17
1、热则疾之
病证:热性病证
针灸治疗学课件全本PPT精品课件
风 湿因子,x线检查
2021/3/1
5
痹证
病因病机
病因: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②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等邪气
侵入机体经络,---经脉气血闭阻不同,
留于关节
不通则痛
2021/3/1
6
痹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舌淡,苔薄白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
⑴ 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穴。
⑵ 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
称“经外奇穴”。
⑶ 阿是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
穴”、“压痛点”。
二、 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腧穴的治疗作用
⑴ 近治作用
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⑵ 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⑶ 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位于头面、颈项部
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2021/3/1
2
三.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上肢以掌心一侧
《针灸治疗学》课件
补虚泻实
根据病情的虚实状况,采 用补虚或泻实的方法进行 治疗,以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疏通经络
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使 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针灸治疗方法
毫针法
总结词
通过细长的钢针刺激穴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毫针法是针灸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不同长度和粗细的毫针,刺激人体穴位,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掌握正确的进针、行针和出针手法,以及根据不同疾病和穴位 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强度。
气血,改善视力。
鼻炎Βιβλιοθήκη 02鼻炎患者可针灸迎香、印堂、上星等穴位,以宣肺通窍、散寒
解表。
牙痛
03
牙痛患者可针灸合谷、下关、颊车等穴位,以通络止痛、消肿
散结。
05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 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消毒
针灸治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 毒,包括针具、治疗部位以及 医生的手。避免感染和交叉感
染。
患者状态
确保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处 于放松状态,避免紧张和疲劳 。过于紧张的状态可能会影响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艾灸法
总结词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 的。
详细描述
艾灸法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以达 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艾灸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等特点,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拔罐法
02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 础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针灸治疗的核心理论基础 之一,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复杂 网络,贯穿于人体全身,负责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
针灸治疗学PPT演示课件
针灸治疗学讲稿
首先需要明白的两个问题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 与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等的关系? 学习针灸治疗学的重要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医五年,治病一生。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三知” 温故而知新 善思而知法 勤用而知妙 知识+能力(思维+动手+创新)+素质(医德+
医技+体力)
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内容
上篇 总论——理论 中篇 各论——临床 下篇 附录——其它: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研究进展、病例书写
教材编写情况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
思考: 1.针灸可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说明针灸有什
么作用? 2.针灸可以治疗失眠,说明针灸有什么作用? 3.针灸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
脏腑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腹痛部位与脏腑病的关系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小肠分治。
第四节 气血津液证治(或气血精津 )
思考: 为何说:怪病多痰?也曾有过怪病多瘀的说法。
为何没有怪病多气的说法? 王清任《医林改错》从理论上越改越错,但为
何其创的五逐瘀汤却能大行其道?久用不衰? 如何辨在气?在血?在津液? 针灸如何治气?治血?治津液?
先于痛处下针攻。”——瘀血:局部取穴为主。 经脉是主……所生病:三焦经——气所生病者;胃经—
—血所生病者;大肠经——津液所生病者;小肠—— 液所生病者。 张仲景和叶天士就是气血津液证治的大师。
第五节 经络证治
错 分清标本缓急——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做到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
一、明辨病症性质
阴阳——阴证宜灸,阳证宜针 表里——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虚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首先需要明白的两个问题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什么是针灸治疗学?
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 与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等的关系? 学习针灸治疗学的重要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医五年,治病一生。
如何学习针灸治疗学?
“三知” 温故而知新 善思而知法 勤用而知妙 知识+能力(思维+动手+创新)+素质(医德+
医技+体力)
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内容
上篇 总论——理论 中篇 各论——临床 下篇 附录——其它: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研究进展、病例书写
教材编写情况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
思考: 1.针灸可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说明针灸有什
么作用? 2.针灸可以治疗失眠,说明针灸有什么作用? 3.针灸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
脏腑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腹痛部位与脏腑病的关系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小肠分治。
第四节 气血津液证治(或气血精津 )
思考: 为何说:怪病多痰?也曾有过怪病多瘀的说法。
为何没有怪病多气的说法? 王清任《医林改错》从理论上越改越错,但为
何其创的五逐瘀汤却能大行其道?久用不衰? 如何辨在气?在血?在津液? 针灸如何治气?治血?治津液?
先于痛处下针攻。”——瘀血:局部取穴为主。 经脉是主……所生病:三焦经——气所生病者;胃经—
—血所生病者;大肠经——津液所生病者;小肠—— 液所生病者。 张仲景和叶天士就是气血津液证治的大师。
第五节 经络证治
错 分清标本缓急——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做到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
一、明辨病症性质
阴阳——阴证宜灸,阳证宜针 表里——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虚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灸治疗总论PPT课件
针灸治疗总论
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1
重点和要求
1.针灸的治疗原则 掌握 2.针灸治疗作用 熟悉 3.针灸的治病特点 熟悉 4.针灸诊治规律 熟悉 5.针灸配穴处方 掌握 6.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掌握
2
针灸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31..不热盛则不疾虚之以经取之 21..寒急则则留治之标 2312....缓标因因则本时地治同制制本治宜宜 3.因人制宜
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 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 面瘫、偏瘫、偏头痛、痹痛等,左右不同名腧
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 仓,并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头角痛,取左侧 头维、曲鬓,并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29
三、刺灸法的选择
疗法的选择 操作方法的选择 治疗时机的选择
高热可选取大椎、陶道 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 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 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 昏迷可选取素髎、水沟等
21
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 效果。
属气病的胸闷、气促等取膻中 属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等取膈俞
上述属取筋穴病原的则筋在骨酸临痛床等上取除阳可陵单泉独应用外,还 常相互配合应用。例如,治疗哮喘实证、可 选取膻中、中府、尺泽、列缺。
14
右胁肋部带状疱疹
处方示例: 主穴:支沟(双)阳陵泉(双) 阿是穴 配穴:期门(右) 日月(右) 大包(右)
太冲(双) 操作:毫针泻法, 阿是穴用电针,留针20'
,qd。
15
一、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随证取穴
16
1.近部取穴
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1
重点和要求
1.针灸的治疗原则 掌握 2.针灸治疗作用 熟悉 3.针灸的治病特点 熟悉 4.针灸诊治规律 熟悉 5.针灸配穴处方 掌握 6.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掌握
2
针灸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31..不热盛则不疾虚之以经取之 21..寒急则则留治之标 2312....缓标因因则本时地治同制制本治宜宜 3.因人制宜
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 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 面瘫、偏瘫、偏头痛、痹痛等,左右不同名腧
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 仓,并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头角痛,取左侧 头维、曲鬓,并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29
三、刺灸法的选择
疗法的选择 操作方法的选择 治疗时机的选择
高热可选取大椎、陶道 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 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 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 昏迷可选取素髎、水沟等
21
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 效果。
属气病的胸闷、气促等取膻中 属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等取膈俞
上述属取筋穴病原的则筋在骨酸临痛床等上取除阳可陵单泉独应用外,还 常相互配合应用。例如,治疗哮喘实证、可 选取膻中、中府、尺泽、列缺。
14
右胁肋部带状疱疹
处方示例: 主穴:支沟(双)阳陵泉(双) 阿是穴 配穴:期门(右) 日月(右) 大包(右)
太冲(双) 操作:毫针泻法, 阿是穴用电针,留针20'
,qd。
15
一、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 随证取穴
16
1.近部取穴
针灸治疗学课件全本PPT课件
瘀血腰痛者活血化瘀,加膈俞
肾虚腰痛者益肾壮腰,加命门、志室
2020年9月28日
20
腰痛
1.基本治疗
主穴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
▲寒湿证加艾灸;
操作 ▲瘀血证加刺络拔罐;
▲肾虚证命门穴加用附子饼灸。
2020年9月28日
21
腰痛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 出血,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1 齐刺
《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 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方法 是: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再 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1针,留针30分钟。常用治肩周炎、 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 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
2020年9月28日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 ---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
---饮食不节,食厚味,痰浊内生
气滞 血运不畅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 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 通电10~20分钟。
4、皮内针:痛点固定可用皮内针。
2020年9月28日
10
临床治例
巨刺法:
首先辨清疼痛的经络,然后按照同名经“上病下 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刺。如左肩疼痛, 痛在手太阴经,可取右阴陵泉透阳陵泉;痛在阳明 经,取右条口透承山;痛在手太阳经,取右飞扬透 漏谷。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位于头面、颈项部
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学总论
总论
1.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针灸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一、疏通经络
(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经络是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肤、四肢、五官相互联系的通道
,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 功能活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内溉脏腑,外 濡腠理”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成为一个 完整的有机体。所以一旦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人 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灸治病是采用针法和灸法,作用于腧穴、经络,通过 经气的作用、调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通其瘀滞 、理其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如足阳明 胃经浊气上逆,引起呕吐,足阳明胃经清气不升引起的 腹泻、腹胀等症,均可取足阳明经足三里治之。以上均 可通过疏理阳明经气,调理气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转 化。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中, 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应予以泻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 邪后扶正。
当针刺入穴位之时,无论是泻其有余,还是补其不足,均是一种通过局部 刺激产生感觉使之得气,使局部穴位兴奋活跃,经络畅通则血行气通,祛 邪外出,故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说法,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 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由于种 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 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针灸治病就是 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经络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 证,治宜补虚疏经;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 经;经络气血逆乱者或由于气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 虚实而调之。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大凡疼痛,多由 经络闭阻不通,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阴 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 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偏 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 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 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 ,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 大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热、启闭、开窍 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 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 二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理 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 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 疾病。
二、扶正祛邪
(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邪气)两个方面。所谓 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所谓邪气,是与正气 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 、淤血和食积等。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 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 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 ,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 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 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灵枢• 官针》针对不同原因推出了疏通经络的方法,“针所不 为,灸之所宜”。人体疾病可从经络反映出来,内病反 映于外在的症状,外病人里都可以通过经络通导;在疾 病的情况下,经络既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功能又有传 导感应,调理气血的虚实作用。用针灸疗法所以能治疾 病,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气血虚实的功能 。在疾病情况下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的虚实证候, 这时运用针灸治法在于扶正祛邪,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 态。经络调整虚实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的协调阴阳作 用为基础,针灸疗法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 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使之“泻其有余,补其不 足,阴阳平复”。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 法
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经络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 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阻滞,而引起种种病变,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经络气血虚衰,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法; 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属实证,治宜泻法,经 络气血逆乱者,或属于气血虚衰、或属于脏腑功能失调 ,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经 气包括了人体的元气、谷气、宗气等,对协调阴阳,抗 御病邪、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总论
1.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针灸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一、疏通经络
(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经络是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肤、四肢、五官相互联系的通道
,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 功能活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内溉脏腑,外 濡腠理”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成为一个 完整的有机体。所以一旦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人 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灸治病是采用针法和灸法,作用于腧穴、经络,通过 经气的作用、调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通其瘀滞 、理其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如足阳明 胃经浊气上逆,引起呕吐,足阳明胃经清气不升引起的 腹泻、腹胀等症,均可取足阳明经足三里治之。以上均 可通过疏理阳明经气,调理气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转 化。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中, 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应予以泻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 邪后扶正。
当针刺入穴位之时,无论是泻其有余,还是补其不足,均是一种通过局部 刺激产生感觉使之得气,使局部穴位兴奋活跃,经络畅通则血行气通,祛 邪外出,故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说法,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 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由于种 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 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针灸治病就是 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经络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 证,治宜补虚疏经;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 经;经络气血逆乱者或由于气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 虚实而调之。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大凡疼痛,多由 经络闭阻不通,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阴 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 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偏 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 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 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 ,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 大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热、启闭、开窍 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 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 二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理 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 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 疾病。
二、扶正祛邪
(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邪气)两个方面。所谓 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所谓邪气,是与正气 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 、淤血和食积等。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 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 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 ,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 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 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灵枢• 官针》针对不同原因推出了疏通经络的方法,“针所不 为,灸之所宜”。人体疾病可从经络反映出来,内病反 映于外在的症状,外病人里都可以通过经络通导;在疾 病的情况下,经络既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功能又有传 导感应,调理气血的虚实作用。用针灸疗法所以能治疾 病,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气血虚实的功能 。在疾病情况下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的虚实证候, 这时运用针灸治法在于扶正祛邪,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 态。经络调整虚实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的协调阴阳作 用为基础,针灸疗法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 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使之“泻其有余,补其不 足,阴阳平复”。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 法
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经络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 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阻滞,而引起种种病变,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经络气血虚衰,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法; 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属实证,治宜泻法,经 络气血逆乱者,或属于气血虚衰、或属于脏腑功能失调 ,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经 气包括了人体的元气、谷气、宗气等,对协调阴阳,抗 御病邪、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