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一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
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
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
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
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精品教学案
第六章第1节物体的质量【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其他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3.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大小,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重点、难点】个人复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阅读课本P2-P4,完成下列填空:(1)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符号为。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和()。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3)实验室中常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个人复备(一)质量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1)、(2)小题。
练一练:1.8t= g 30mg= kg 2.想一想:P5 “WWW ”第2题。
练一练: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初中生的质量50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粒药片的质量100 一只鸡的质量2 一只苹果的质量150 一头大象的质量4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1.交流:【预习探学】中第1(3)小题。
2.读一读: 阅读P2 “托盘天平使用说明”,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使用方法: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 上。
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 移至标尺左端的 处,再调节横 梁上的 ,使指针对准 。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然后用 向 盘中加减砝码,移动 ,使指针对准 。
此时, 与 之和,就等 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事项: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 。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 。
②天平与砝码应保持 ,不要把 或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 直接取砝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掌握物理下册的核心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掌握力的概念及力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工作原理和机械效率的计算;•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学习电流的概念和电路基本构成;•掌握常见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用途;•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下五个模块进行教学:•第一模块:力和压力•第二模块:机械工作与机械效率•第三模块: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现象•第四模块:电流与电路•第五模块: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用途每个模块将分为知识导入、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综合应用四个环节,旨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教学重点•力的计算方法和机械效率的计算;•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电流的概念和电路基本构成。
4.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教学过程第一模块:力和压力知识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力的实际应用情景,引发学生对力的认知和兴趣。
理论讲解•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压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综合应用结合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进行力的计算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模块:机械工作与机械效率知识导入通过观察和讨论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引发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的思考。
理论讲解•机械工作原理和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传递。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机械效率测量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综合应用结合实际机械设备,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模块: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现象知识导入通过展示光传播和光反射的现象和实验,引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5篇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教案1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二、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理解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知道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会恢复原状?3.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4. 讲解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5. 演示弹力的产生:用手挤压橡皮筋,松开手后,橡皮筋会弹回原状,产生弹力。
6. 学生操作: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变和恢复情况,感受弹力的作用。
7. 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活动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弹力的应用,如弹簧床、弹簧门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是理解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例如,我让孩子们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确定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为教学难点,而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重点。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大理石、弹簧、测力计等教具,以及实验记录表和学生实验手册等学具。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然后,我讲解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我组织了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重点讲解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我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操作上,部分学生动作不够规范,测力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掌握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弹力概念的设计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弹力的直观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范本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范本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物理快乐课堂,小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物体的质量测量物体的质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3.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学准备】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
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一只苹果质量约 0.15kg,一只大
单位大小的具体体验
公鸡质量约 2.5--3kg
质量的测量工具(重点介绍托盘天 让学生在实验 更直观明了
平)
室面对天平学
习
结合实物讲授天平的结构、使用方 练习天平的调
法、使用注意点。
节方法、游码
的读数方法
介绍日常生活中质量的其它测量工 具(可利用实物或实物投影仪)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6.1
阅读课本 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 出实验方案。 方案 1:在天平的左盘放上 一约 50 克的铁块,测出质量, 再放一根大头针,测出总质 量,再用总质量减去铁块的 质量,求出大头针的质量。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指导
学生活动
学会通过改 进测量方法 的途径来减 小实验误差
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 质量用“以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 误差越小。
分组讨论图 6-2 的问题 利用托盘平天 进行探究物体 的形状、物质 的状态及地理 位置的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 操作技能,又能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归纳分析探究结果
完成课本 P4 的填空部分
小结 布置作业
6.2 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称轻小物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换算。
教学资源
托盘天平、物理天平和生活中的案秤、台秤、杆秤等。
教学活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最新模板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最新模板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物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
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
一、目标要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电学、磁学,带有一部分和电磁学有关的信息传递知识。
本册共分五章。
第六章电压和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第九章电和磁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每章的导入提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难点。
本书在每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三、学生情况分析;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
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
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
四、措施: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如何判断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力与运动的关系。
4. 练习: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大小,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并说明理由。
例题:一个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吗?答案:是平衡力。
因为书本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发生?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等。
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拉力的两倍。
C.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同。
D.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反。
答案:A、B、C、D都可能发生。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篇古代大学者凌曙,小时候他家里穷,无钱上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教学设计.docx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教学设计第九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扑捉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分析试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到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和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与压强的区别2、压强的概念和单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四、教学过程:导入:请您欣赏(以幻灯片播放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问题: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讨论:一一以此导入课题)展示课题:第九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1、放映幻灯片、展示问题、冏筮,你按过囹幻吗7你演去虬家斜而上的物5?你偲说出囹幻对福面的作用力吗?学生?思考2、播放动画1:(动画1主要演示图钉对墙面作用力以及物体对斜面作用力的方向、作用点;学生观看动画、讨论、教师提问:看一看,谁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思考?3、播放幻灯片(回顾、小结、寻找规律、师生共同完成)回顾:一、压力的概念:•图钉垂直压在墙面上的力I ___________ 」_•木块垂直压在斜面上的力J , >掣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注意:作用点:所压表面方向:垂直并指向受压表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过渡:压力总与物体的形变相关联,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活动(演示幻灯片)学生活动:(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器材完成体验)(要求学生根据观察与体验提出猜想,教师演示幻灯片归纳猜想)与青秃皇=jISN/白勺〈V 月目交攵:与之点丁 育自哽15些至IS ^^二»~ ?力 白勺子伞月目 女久身已卓T 盲巨足艮 JHEN F K :刁、 =与青秃县>2=^gNz 白勺刀目 变叱 身甚豆T 育巨午艮 ^^:Nr Tg 王只 A^:刁、DJ 7学生活动:(自选课本中提供器材验证猜想,进行科学探究) 教师:指导实验、并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做些适当的引导。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3摩擦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3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3摩擦力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难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木块、斜面、毛巾、砝码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开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和黑板,详细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使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原理。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测量摩擦力,并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摩擦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难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方法的选取、数据的处理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苏科版八下物理教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教案【篇一: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引言声现象】1——1[想一想]书上的字为什么变大了?[试一试]给你玻璃杯、课本(纸张)、文具盒(铁质)、塑料板等到物品,隔着上述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变化吗?[小结归纳] (板书)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对人类的贡献[看一看] 播放多媒体”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及飞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山峡水电站;航空母舰、核潜艇等图片。
[议一议]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你们有何感想呢?[点拨]在17—18世纪,由于生产的需要,促进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们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械生产,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它可以正确无误地辨认人的声音和手写的字体,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2亿次。
[说一说]同学们,你能说出物理学对人类还有哪些贡献呢?[小结归纳]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谓功勋卓著。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附:随堂练习[1]下列物理现象中:(1)地热喷泉;(2)闪电;(3)乐音和噪声;(4)钱江涌潮。
属于力现象的是;热现象的是;电现象的是;光现象的是;声现象的是。
[2] 太阳照着树,会在地上留下影子,我们注意到,时间不同,树影也不同。
能否用树的影子来记录白天的时间呢?关于这方面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1)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课后准备:玻璃杯、(熟)鸡蛋、精食盐、回形针教学反思:1——2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怎样怎样的?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进行科学探究。
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那么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2)使用方法:
①使用之前先观察最大称量及分度值;
②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巩固已学过的单位换算
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
学生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堂小结
1.质量的概念、单位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6.1 物体的质量
一、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质量的单位。①国际单位:千克(kg)
②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子长县齐家湾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
物理
主备人
李建军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课题
6.1物体的质量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自读课复习课试卷评析其它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二、天平
结构:使用方法:1. 2. 3. 4. 5. 6.
作业反馈
教后反思
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大头针、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大头针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一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质量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千克(kg)
②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③进行质量单位换算训练
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
②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学生参与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
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作回忆,接触过的有哪些?
学生板演
学生当堂练习
结合实物讲授天平的结构、使用方
法、使用注意点。
学生学会“比较”
的思维方式,同时采用了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放开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与物体质量大无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学习重点
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
学习难点
质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托盘天平
教法学法
探究、讨论、讲述、练习
知识链接
生活中的秤
学教过程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自行车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③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④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⑤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⑥读数方法: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注意事项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带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向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