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课前分享:上课前先和大家分享两组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 王维《桃源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七律 登庐山》不难发现这两首诗里都出现了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哪篇文章呢?对,就是《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
了解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3.研讨课文,整体把握文章;1.记:是文体的标志,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 。
2.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生有名,死有号,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一般是死后人为他追封的号)。
靖节,顾名思义,就是品行高洁,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他家门口栽有五棵柳树,所以又称自称为“五柳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
著名东晋诗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我们曾学习过他所写的《饮酒》,表达的就是他对田园生活一、跟读正音 知晓意思。
(播放视频《桃花源记》)我们的早读已背过这篇文章,但我我听七八班同学背的时候,发现大家读错了好几个字音,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跟着下面这个视频一起朗读,注意正音。
播放视频《桃花源记》第一段主要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段主要内容: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段主要内容:渔人作客桃花源。
(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五段: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二、梳理结构、归纳内容:发现 进入 作客 离开 再寻桃花源未果由此可见,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引言本文档记录了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过程,旨在分享优秀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环节桃花源记导入教师以桃花源记的简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展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出浓厚的桃花源记氛围。
理解课文教师逐段讲解课文,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分析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心情朗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情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感性的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创设情景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桃花源的乐园生活。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味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愿景。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达个人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总结通过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这份实录可以为其他教师的优秀课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及评析言语形式的背后一、偶遇桃花林——“行”的密码师:“世外桃源”,一个令人神往之地,它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大家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之处我们一起交流。
师:渔人是干什么的?生:捕鱼。
师:他此时在干什么?生:在捕鱼。
生:在行走。
生:“行”是“行船”,可能是捕鱼,也可能是随意行船。
师:若是捕鱼,何不用“缘溪捕”,此处“行船”是捕鱼还是随意的行船呢?生:随意行船更好。
因后文有“忘路之远近”,“忘”是“忘我”之意,渔人沉醉在沿岸风景里了,他不知自己此时在哪里了。
师:渔人此时的行状,让我们想到了《与朱元思书》的哪个句子?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所以,第一句话是平淡的叙述,第二句话就有了情感了,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生:渔人此时的心情是悠然闲适的,读的时候应该是舒缓的,慢节奏的,就像水波荡漾一样。
师:你试毒下。
生读:缘(稍上扬,声音延长)溪行(“行”字以平滑的声音拖延,不知不觉消失),忘路(“路”字声音拉长,然后稍顿收音)之远近(稍顿)。
师:但“忽逢”二字却打破了渔人悠然闲适的心境。
“忽逢”后渔人的心情是?生:渔人是惊喜的,他之前是悠然的闲适,但面对眼前的桃林美景,他的内心开始澎湃了。
师:文章是怎样写桃林的?生: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桃林的面积如何?生:夹岸数百步,望不到边际。
师:有其它树吗?生:中无杂树师:给你的感觉是?生:有点夸张。
师:渔人站在船上,他会看到哪些颜色?生:桃花的粉色,芳草的青色,天空的蓝色,还有溪水的碧色,两岸岩石上青苔的青黑斑驳之色。
师:好一派迷人的色彩。
刚有人说“忽逢”里有渔人的惊喜,现在请大家关注:写桃林美景的语言与之前的语言有何区别?生:遇见桃林前的语言有点散乱随性,但写桃林的语言比较整齐。
师:语言不同的背后透露着什么?生:是人物的内心。
一开始渔人的心境是随性悠然的,这和文字的错落刚好一致。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 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 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 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生齐说: 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 在熟悉的字里行间, 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 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 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 很流畅, 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 那么再来回顾一下: 学过了这篇文章, 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 你来。
生: 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 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 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 第一是发现桃花源, 第二是进入桃花源, 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 很好, 很有条理。
生: 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 要通邀, 是邀请的意思。
师: 嗯, 语言点, 不错。
还有吗?生: 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对人民的剥削。
生: 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 老实淳朴, 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 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 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 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 老师呀, 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 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 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 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 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 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 但是, 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 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 就算是很好了。
师: 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 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 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 是秦朝(停顿, 思考), 东晋。
师:东晋, 课文提到哪个词。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堂小测
总结词
课堂小测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通 过小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详细描述
在课堂小测环节,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 和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可以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难度适中,覆 盖面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教师及时批改 并反馈给学生。通过课堂小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社会现实
文章通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表达了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桃 花源记》的主题、人物、情节等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见解,并倾听他人的观点。
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情节, 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深入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
主题写作
02
布置一篇以“理想社会”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桃花
源记》的启示进行创作。
词汇练习
03
设计一些与《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和翻译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播放与《桃花源记》情感相符的音乐 ,营造出课文中的氛围,引导学生感 受情境。
问题导向学习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内容,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学生自主提问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第一篇:《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堂实录一、情景导入(配古筝曲伴奏,创设情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他曾经也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继续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源深处,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二、赏读课文,感受“桃源”之美好(观看flash视频动画,学生听课文范读)1、整体感知,复述课文师:同学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送读课文,刚才我们又聆听了一遍,这片文章故事情节性很强。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为我们大家复述下这个故事。
生1:有一个人驾驶着小船在水上前行,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后来又发现一个小山洞,走进去碰到了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他们盛情款待了他,后来这个人离开了桃花源,带着人来找却再也找不到了。
师:大家觉得他复述得怎么样?生2:我认为不太好。
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第一单元时,老师你就说过,对一个故事的复述包括两个要点:其一: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二,语言尽量简明扼要。
师:很好!看来你的记性很不错,那么你能为我们再重新复述下这个故事吗?生2(点点头):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渔人一天撑着小船突然意外地碰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走到桃林尽头又发现一个洞口及窄的小山,他走进去又豁然开朗,里面的男女老少穿着与外界无异,一问才知他们在此隐居很久了,这些人盛情款待了渔人。
渔人临走时一再被叮嘱不要告诉别人这里的情况。
渔人出去后违背了诺言,带着太守按照自己先前留下的记号来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后来刘子骥也来寻找,一样没有结果。
此后便无人问津了。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在中国,素有“ft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ft溪,探寻灵秘。
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
谁愿意一试?(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
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
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 1,幻灯片 1 为课文题目)(生沉默,表示不解。
)师:这样吧。
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
2 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
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
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
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
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
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
(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 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
(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
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一生对古文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一、导入新课师: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有两个标签:【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外桃源师:去年我们已经解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今天,我们随他去探访一下桃花源的美丽。
去年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记,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文体?生:记是指记叙文。
生:记可以写山水风光,山水游记。
【屏显】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
师:记叙文是要讲故事的。
同学们已经对照课下注释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
看要求——【屏显】任务一:用三五句话讲清楚故事。
任务二: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讲述。
师:大家先略略思考,看看你选择哪一个任务。
生:我选任务一:晋太元间的一个武陵人,捕鱼时迷路,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经历了仙境般的生活,流连几日后离开。
师:我特别喜欢你用的一个词“误入”,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式的浪漫。
不论是“误入”桃花源,还是“误入”藕花深处,都是很美好的经历。
谁来挑战任务二?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桃花源进入的过程,很奇妙,像神话一样,像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生: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遂迷,不复得路。
明明是误入,是处处志之的地方,但是最终就是找不到了。
师:你可以把这个当作疑问,看看在文中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释。
生:我喜欢这个地方优美的景色,安适恬淡的生活方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
师:那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住一住呢?也许这样的地方现在还有哦。
通过自学,同学们基本弄懂了课文大意,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桃花源记》,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距离桃花源真正的美丽,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桃花源·桃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来一次深度的桃源行。
跳读课文,找到渔人之眼看见的两个场景,用荧光笔在课本上圈点下来。
(学生们思考片刻,相互交流)【屏显】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万邦中学:张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1.寻美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生:一二自然段师:请全体学生齐读生:齐读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生:争相回答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1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投影显示《饮酒》诗。
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
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
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
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
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
“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师:你打算问谁?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师:你也拿不准?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桃花源记》教学评价:1、导语设计渲染了美丽、神奇又带有几许浪漫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寻觅桃源芳踪的兴趣。
2、环节设置较为紧凑,注重过度语的使用,环节之间的间接流畅自然。
3、将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由表层的“美”,深入挖掘作者虚构“美”的深层目的。
5、此次教学问题设置范围狭窄,不免有些牵制学生思维的倾向。
6、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结尾时的练笔时间不够充裕,显得有些仓促。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公元(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教师扣住课标中的“诵读”,并以此引领学生“欣赏”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进而达到理解社会制度美(理想社会),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理解主题。
可以看出教师仔细研读了课标,紧扣课标进行教学,教学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十分有效。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环节。
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突出了语文课特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整体“美”;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强化了学生对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的感受、理解,达到了读每一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理解的进程和程度呈现梯度,条理清晰。
欣赏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以“美”为线,分析课文的切入点把握精准,通过找--读--品—议,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整堂课教学井然有序,学生活动有效性强,是一堂很成功的课。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
《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堂实录一、情景导入(配古筝曲伴奏,创设情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他曾经也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继续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源深处,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二、赏读课文,感受“桃源”之美好(观看flash视频动画,学生听课文范读)1、整体感知,复述课文师:同学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送读课文,刚才我们又聆听了一遍,这片文章故事情节性很强。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为我们大家复述下这个故事。
生1:有一个人驾驶着小船在水上前行,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后来又发现一个小山洞,走进去碰到了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他们盛情款待了他,后来这个人离开了桃花源,带着人来找却再也找不到了。
师:大家觉得他复述得怎么样?生2:我认为不太好。
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第一单元时,老师你就说过,对一个故事的复述包括两个要点:其一: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二,语言尽量简明扼要。
师:很好!看来你的记性很不错,那么你能为我们再重新复述下这个故事吗?生2(点点头):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渔人一天撑着小船突然意外地碰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走到桃林尽头又发现一个洞口及窄的小山,他走进去又豁然开朗,里面的男女老少穿着与外界无异,一问才知他们在此隐居很久了,这些人盛情款待了渔人。
渔人临走时一再被叮嘱不要告诉别人这里的情况。
渔人出去后违背了诺言,带着太守按照自己先前留下的记号来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后来刘子骥也来寻找,一样没有结果。
此后便无人问津了。
1。
桃花源记听课记录范文
桃花源记听课记录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听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年级:[年级]授课科目:语文。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5分钟)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问同学们:“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穿着古代的衣服,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你会有啥感觉?”同学们一下子就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七嘴八舌地开始回答。
有的说害怕,有的说好奇,还有的说想留下来看看。
老师笑着说:“今天咱们就要跟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去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桃花源。
”这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导入特别棒,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了,就像钓鱼的时候,一抛竿就有鱼咬钩了一样。
#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三)初读课文(10分钟)老师先让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和读不通的句子画出来。
同学们都低下头认真地读起来,教室里只有翻书的声音和小声的读书声。
过了一会儿,老师就开始让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站起来读。
第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有几个字读错了,像“豁(huò)然开朗”读成了“豁(huō)然开朗”,老师很耐心地纠正了他,还让他再读了一遍。
后面的同学读得也有一些小问题,不过老师都一一指出来了。
读完一遍后,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就很顺畅了,感觉就像一群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整整齐齐地往前走。
读完后,老师又强调了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像“屋舍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这些,还解释了一下这些字词的意思,说“阡陌”就是田间小路的意思,就像咱们现在农村的田埂一样。
这一环节我觉得特别扎实,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基础打牢了,后面才能盖高楼大厦。
# (四)疏通文意(15分钟)老师开始一句一句地讲解课文的意思。
老师讲得可细致了,先把句子里的重点字词挑出来解释,然后再把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比如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老师就先问同学们“缘”是什么意思,有同学说是“沿着”,老师就表扬了他,然后说“行”就是走的意思,“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渔人)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桃花源记课堂评议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评议永年第十五中学贺社强一、教研组长董焕丽评议:《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
贺老师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语文老师张运花评议:应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三、语文老师伊社民评议: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贺老师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
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贺老师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四、语文老师赵君英评议:教学过程品味佳句,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
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谷雪雅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
还有吗?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
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显: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共21年。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1.寻美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生:一二自然段师:请全体学生齐读生:齐读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生:争相回答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村落中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奏响了田园的美妙乐音,久久地回荡……师:桃花源的景美如诗,如一首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令人沉醉。
浙江省优良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良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课堂背景本节课是浙江省优良课《桃花源记》的一堂课。
《桃花源记》是一篇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说,该课程旨在通过研究该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本的背景和作者;2. 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 能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在文本中的重要性;2. 文本解读:学生阅读《桃花源记》,讨论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3. 讨论: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份关于《桃花源记》的展示,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和表达;5. 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过程1. 导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了解桃花源的概念;2. 文本解读:学生阅读《桃花源记》;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4. 讨论:全班讨论各小组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价值观;5. 小组活动:学生合作完成展示,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和表达;6. 展示和总结: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桃花源记》的讨论和展示,可以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展示中的表现,可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3. 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发言,可以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本的兴趣。
小组活动和展示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主动学习,但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和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达。
同时,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综合评估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
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
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
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
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
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
1.寻美
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
生:一二自然段
师:请全体学生齐读
生:齐读
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
生:争相回答
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
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
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村落中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奏响了田园的美妙乐音,久久地回荡……
师:桃花源的景美如诗,如一首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令人沉醉。
师:桃花源景色美的令人陶醉,这其中人的精神面貌又美在何处?
生:明确:①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平等民主、勤劳)
没有贫富贵贱,没有地位高低,男人女人耕种劳作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们没有
怨言,积极参加劳动,只有公心毫无私心。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由快乐、尊老爱幼)
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安乐,无忧无虑。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热情好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桃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美如画,展现了一幅幅饱含人间温情的生活画卷,令人温暖。
师:如诗如画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生:不存在向往美好生活批判现实社会反映人民愿望寄托政治理想师: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令我们心驰神往。
同学们,你们的心中定有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的“世外桃源”,不妨用你们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尽情的描写并积极展示佳作。
2.探“奇”
师: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
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
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生:讨论,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生: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更要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七.布置作业:
探讨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景色美寄托政治理想
反映人们愿望
美向往美好生活
批判黑暗社会
人情美
奇人奇增添神秘色彩
踪奇
教学评价:
1、导语设计渲染了美丽、神奇又带有几许浪漫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寻觅桃源芳踪的兴趣。
2、环节设置较为紧凑,注重过度语的使用,环节之间的间接流畅自然。
3、将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由表层的“美”,深入挖掘作者虚构“美”的深层目的。
5、此次教学问题设置范围狭窄,不免有些牵制学生思维的倾向。
6、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结尾时的练笔时间不够充裕,显得有些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