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实词整理

高三文言实词整理
高三文言实词整理

选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25415486.html,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高三文言实词整理

1、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苏洵《六国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静女》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贾谊《过秦论》)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孙樵《书何易于》

吾至爱你,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林觉民《与妻书》)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罗贯中《失街亭》选自《三国演义》)

沛公日:“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伯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4、被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选自《楚辞·九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司马迁《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

5、倍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吴退秦师》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

6、本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本之《书》以求其质。(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今殴民而发之农,皆著于本。(贾谊《论积贮疏》)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是无难,别具本章。(方苞《狱中杂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沈括《梦溪笔谈》)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7、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孔子鄙其小器(司马光《训俭示康》)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马中锡《中山狼传》)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比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使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

此其比万物也。《秋水》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宰严限追比。《促织》

9、兵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10.病

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训俭示康》)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史记·货殖列传》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毁》

11、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苏轼《石钟山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又恐汝不察吾衷。(林觉民《与妻书》)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陈情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2、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徐珂《冯婉贞》)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淫侈之浴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论积贮疏》)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晁错《论贵粟疏》)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辞》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种树郭橐驼传》

13、朝

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同上)

于是入朝见威王。(同上)

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如秦朝,汉朝。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鏖未尽居也。(洪亮吉《治平篇》)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贾谊《论积贮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乘鄂渚而反顾兮,哀江介之绪风。(屈原《涉江》)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此处为“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之意。(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

16、传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枚《祭妹文》)

传符外一无所与。(孙樵《书何易于》)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7、辞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司马光《赤壁之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臣等不肖,请辞去。(司马迁《史记·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博闻强志,明于志乱,娴于辞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无伤也,请辞于军。《段太尉逸事状》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18、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电,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同上)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活版》)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今肃迎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19、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李密《陈情表》)

20、城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鲍照《代出自蓟门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靖郭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韩非子》

21、池

山顶有大池。(沈括《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

22、除

登自东除。(张衡《东京赋》)

为除不洁者,引入。(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23、达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班固《汉书·高帝记》)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24、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苏轼《石钟山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守卒皆怠炎。(《宋史·杨愿传》)

怠而后游于清池。《汉书?司马相如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柳宗元《捕蛇者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赤壁怀古》

群葩当令时。《芙蕖》

27、道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杜牧《阿房宫赋》)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柳宗元《愚溪诗序》)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中有都柱。横行八道。《张衡传》

藩台尚且如此,道府是不消说了。《官场现形记》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道从不过三人。《书何易于》

道千乘之过,敬事而信。《论语》

28、得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司马光《赤壁之战》,节选自《资治通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沛公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同上)

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于彼计则得,其如死地何!(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29、度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郑人买履》)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韩非子·郑人买履》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红楼梦》

30、短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徐珂《冯婉贞》)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智术浅短,遂用猖獗。《隆中对》

31、多

其骑日:“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

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韩非子·五蠹》)

32、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简子唾手登车,援鸟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马中锡《中山狼传》)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司马光《赤壁之战》,节选自《资治通鉴》)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至初六日,变遂发。(梁启超《谭嗣同》)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范晔《张衡传》)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鹰犬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张溥《五人墓碑记》)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

史噤不敢发声。《左忠毅公逸事》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雄姿英发。《赤壁怀古》

33、方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电,……方正之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从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范哗《张衡传》)

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方苞《狱中杂记》)

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司马光《资治通鉴》)

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4、非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问说》)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隆中对》)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

非常: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非常之谋,此指篡夺帝位的阴谋。

35、复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屈完盟齐师》)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晁错《论贵粟疏》)

或逼其比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复之以掌。《促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36、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得。(同上)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

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报任安书》

37、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范哗《张衡传》)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庾信《拟咏怀》)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庖丁解牛》)

38、鼓

百姓闻王鼓之声,管筑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庄暴见孟子》)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鼓动,动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姚鼐《登泰山记》)

39、故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孟子·尽心上》)

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方苞《狱中杂记》)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且以—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日……(《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明经义谙雅故者。《祭妹文》

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40、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在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王充《订鬼》,选自《论衡》)

41、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谊《过秦论》)

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子固仁者,然亦甚矣!(马中锡《中山狼传》)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42、归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

城人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归海。(司马光《赤壁之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有光《项脊轩志》)

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43、国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曹刿论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弭谤》)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陈寿《隆中对》)亡何国变,宁南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44、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徐宏祖《游黄山记》)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知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侯生又谓公子日:“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45、何

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林觉民《与妻书》)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同上)

46、恨

此三者,吾遗恨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限。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7、后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三后,指夏禹、商汤王、周文王。屈原《离骚》)天子之妃曰后。(《礼记·曲礼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蒲松龄《狼》)

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全祖望《梅花岭记》)

48、胡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马中锡《中山狼传》)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腰而报怨。(贾谊《过秦论》)

49、或

或曰:“梅以曲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徐珂《冯婉贞》)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贾谊《论积贮疏》)

50、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同上)

必为有窃疾矣。(《墨子·公输》)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范晔《张衡传》)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而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庄暴见孟子》)

51、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司马迁《屈原列传》)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司马光《赤壁之战》)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黄宗羲《原君》)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2、即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柳宗元《童区寄传》)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司马迁《鸿门宴》,选自《史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目乃瘳,或竞成痼疾。(方苞《狱中杂记》)

53、既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孙樵《书褒城驿壁》)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既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

既而以吴民之乱清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选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25415486.html,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按ctrl 点击打开)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戴果丰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 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一、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翻译解析

(封皮)高中 文言文必备知识集锦 河北冀州中学高三语文组编审 2012-8 (封二) 目录 一、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 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三、文言固定句式 四、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集释 (正文) 一、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常考50个

常见文言实词 1.爱 (1)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 (1)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2)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èi (1)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4.本 (1)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2)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3)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5.鄙 (1)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2)以……为边界(边邑)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老师)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一、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二、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三、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四、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五、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六、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七、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八、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九、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1爱: 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ai: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 作者:周向阳收集来源: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8-10-7 23:21:00 点击数:1040 【字体:】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高考必备】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1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6.衣食所安(养生) 7.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单位) 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生具有的) 7.本未倒置(树根,引申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9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10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1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乘文度深衔之(怀恨)李侃率之以乘 城/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 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 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 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略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亟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⑶不鬻智以 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师次彭模(停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二)

16.从 吾从而师之。 译: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我对她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 弟走从军阿姨死。 译:小弟参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 樊哙从良坐。 译:樊哙就挨着良坐下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译: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 译:在这时候,合纵解散,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国。 17.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懂得自己又懂得对方,打一百次仗都不会失败。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有个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计遭受四次水灾,竟能没被烧毁,大概有神灵保护吧。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 译:况且燕国和国是处在国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 18.当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译:在阁子前面又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一道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译:估计大王的军队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项王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人也不能把它攻开。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不惜肝脑涂地,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人的君主手握国家重权,统治着广大的天地。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译:我知道欺骗大王应得死罪。 当时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译: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译:不久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接你回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译:那么谁胜谁负,谁存谁亡,倘若和国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出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译: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担忧恐怕不合心意。 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地,臣请往如楚。” 译:仪知道后,就说:“用我一个仪就能抵一带地方,还是请让我到楚国去吧。” 19.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 译:长安西面的太白山阻绝了入蜀的道路,仅有一条鸟飞的路线。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便使百姓变得愚蠢。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例析(学生练例句有翻译)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重点文言 实词例析 ★爱 ①爱护②喜欢,爱好 ③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④爱慕,欣赏⑤ 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 ⑥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②安抚,抚慰 ③安置、安放④使……安 ⑤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 ⑥ 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 ★被读音一:bèi ①被子(名词)②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 ④加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倍 ①通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②一倍,加倍③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④越发、更加、倍加 ★鄙 ①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③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④复合词: 鄙人 a.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b.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c.乡下人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鄙贱: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兵 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杀人 ③战争,军事④士兵,军队 ⑤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孙★病 ①疾病②生病③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④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说》 ⑤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⑥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⑦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⑧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史记⑨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察 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 ②看清楚③考察,审察 ④明察,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 ⑥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大⑦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乘 读音一:chéng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爱,ài 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④吝惜,舍不得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120个全汇总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课内文言文实词整理

课内文言文实词整理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要点,或者说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前人概括为简明扼要的四句话,即“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是很符合文言文阅读规律的,是便于操作的。下面则就这四点进行解说。 1.字训其义 这是指能正确理解、解释词义(“训”是指“解释词义”),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字”相当于词。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最主要是词汇上的差异,因此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指常见常用的文言词语,而很生僻的不包括在内)。文言词语有分为实词和虚词。 不管实词还是虚词,要达到“字训其义”,都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要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要准确理解某个词义,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它所在的整篇............................................. 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 要做到“字训其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具有推知词语意义(或者”猜词义”)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为阅读时很难做到每个词义都曾经见过、学过更不用说掌握了,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地推知词义,而上下文语境乃至句意、文意都是推知词义的“已知条件”,2+X=5,X就是3,推知的道理是很明白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推知的词义一定符合上下文、句意乃至文意,所以需验合才行。推知词义的另一办法, 就是善于利用选择题的选项,它们具有“注解”的作用 ......................(有的故意注解错误)。 2.句贯其意 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理解这类句子和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省略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理解、翻译时要补上省略的成分。尤其是要注意文字省略“介宾”和“兼语”的情况(这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时要补上介宾:“为我打败沛公的军队”。又如“而民悦之,使为王”,翻译时应补上兼语:“使之为王”。此外,文言文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也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也要注意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好在词类活用的规律性较强,不难掌握。 在“句贯其意”时,一般可用这样的方法,即替、扩、袭、增、减、移。 “替”是指由于古今异义,用一个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文言文中的词,如“兔走触株”,用“跑”去代替“走”,用“撞”代替“触”,用“树桩”代替“株”。 “扩”是指由于一词多义等情况,在文言词上加一个字,使它成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折颈而死”的“折”扩为“折断”。采用“扩”的方式对译的文言词最多。 “袭”是沿用不变,指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专用名词不译而照用在现代汉语中。 “增”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增加一些东西,主要指文字省略而言,比如增加省略的主语、宾语、介宾、兼语等。 “减”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减掉一些东西,主要指有些语气词如“者、也、哉”之类或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可减掉不译。 “移”是指文言文一些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序。 一般来说,理解文言文句子意思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结合起来,在准确理解词义基础上,做到能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是次要的方法。直译就是将原文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意译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翻译,不必字字句句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3.文寻其脉 这是指在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的基础上,把握了文意,能找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文章的脉络。这实际上是阅读文言文时对内容的分析,是对文言文所述人物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方面要做的事情有以下这些。 (1)知人明事。弄清文章涉及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这中间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几个人围绕同一件事,表现各自的思想观点;二是通过叙述一个人的几件事来表现其思想品质;三是几个人所做的同一类性质的事情,表现某种思想品质。 (2)分析综合。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弄清某个问题的性质、某个思想观点的根据等。 总之,“文寻其脉”是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应具备的较高层级的能力。 4.篇会其旨 这是指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属于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包括能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或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些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 ..........,要避免以偏概全、偏离主旨、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错误。 以上所讲的四句话“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些能力要点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作用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