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合集下载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作者:郭真礼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11期大家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但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他就是不爱吃饭” “他就是不爱吃肉” “他胆子小” “他脾气大” “他注意力不集中”……还有这些似曾相识的评价:孩子爱笑就是性格乐观;孩子爱哭就是多愁善感;孩子愛生气就是暴躁易怒;孩子害怕就是胆小怕事。

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就会说:“这就算贴标签吗?贴标签真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样描述孩子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一直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

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个人,尤其是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那些“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负面”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伤心的情绪,你非要说、反复说他是“爱哭鬼”“胆小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爱哭,等到他长大了,遇到事情他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个鼻子。

“贴标签”容易忽略孩子的发展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进入“可怕的两岁”阶段,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想法会更坚持,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反抗。

这时候孩子最容易被贴上“脾气大” “喜怒无常” “固执” “动不动就哭”的标签。

往往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倔得很,长大后可怎么办啊。

”对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要么采用说教的方式,要么采用打骂的方式。

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孩子还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脾气大”的标签,往往会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没机会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任何行为或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给孩子某一阶段的行为或情绪“贴标签”,这样百害而无一利。

给孩子立规矩的几条原则你知道吗?文案

给孩子立规矩的几条原则你知道吗?文案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而且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遵守规矩,就脱口而出“你除了给我捣乱什么也不会”等言语,这样的话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家长们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所以惩罚最好及时。

比如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拖到晚上,TA很可能早就忘了。

所以家长最好一起床就要告诉孩子:“必须30分钟吃完,否则就端走了。

”吃饭中途,也可以提醒一次,告诉孩子还有多长时间。

第四,倾听孩子想法,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树立父母的权威,制定规则前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你必须听我的!我说不行就不行!”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共同商定好规矩的“细则”,孩子才更愿意接受和遵守。

第五,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潜意识里对父母有模仿和崇拜的心理,父母对规矩的漠视,必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

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

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使用文明语言。

第六,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规约孩子。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从而立下一些并不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对孩子成长也并无益处的规矩。

立规矩时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孩子发生这一行为的原因,而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强行命令孩子。

第七,立下的规矩,要遵守“一致性”。

首先是“内外一致”。

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

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在外一套。

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困惑,无所适从。

其次是“全家一致”。

立规矩最怕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不一致,比如你刚定下“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规矩,家里老人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

专题7:语言运用语段2(解析版)-备战2021年八省新高考语文一模真题分项详解(第1季)

专题7:语言运用语段2(解析版)-备战2021年八省新高考语文一模真题分项详解(第1季)

八省新高考一模真题分项详解(第1季)专题7 语言运用语段2一、(2021·福建龙岩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

①,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

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

包裹多了,②。

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③,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①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②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然会产生大量垃圾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2.①为防止商品损坏,不得不重视包装。

②中国没有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

③包装垃圾问题不能被忽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性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题第一空,根据前句“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和后面“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等信息,可推知此处是说卖家和快递公司担心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于是在包装上扎很多胶纸或胶带,所以要填的内容是“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或“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

第二空,据后面说的“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可知此处是说“包裹多了”,会产生大量垃圾,会对环境在成污染,所以此处可填“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以下是 6 条关于教育孩子的六大注意事项:1. 别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呀!你看,咱就说每次考试后,你总说“你看那谁谁谁考得多好,你咋这样呢”,这多伤孩子自尊心啊。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花儿各有各的美,咱得看到自家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才对嘛!比如孩子帮忙做了家务,你就该夸夸他,让他知道自己很棒呀!2. 可别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哟!比如说孩子一次没考好,你就说他“就是笨”,这多打击人呀!标签一旦贴上,就像个阴影一直跟着孩子。

就好比把一只小鸟关进了笼子,它咋能快乐飞翔呢?咱得相信孩子有无限潜力,别因为一时就给定性了。

像孩子有次唱歌跑调了,咱不能就说他“没音乐细胞”,得耐心引导呀!3. 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呀!别老是“我说了算”。

孩子说他喜欢画画,你非让他学钢琴,这合适吗?就像人家本来想走小路看风景,你非要拉着走大道,那多不开心呀!举个例子,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厨师,你先别急着否定,听听他咋想的,也许这就是他的梦想呢!4. 一定得给孩子立规矩呐!但也别太死板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要是规矩太死,又会束缚孩子。

就跟放风筝似的,线太紧飞不高,线太松又飞跑了。

比如规定每天看电视时间,到点就关,但是如果这周表现好,也可以适当奖励多看会儿呀。

5. 言传身教很重要哇!你自己都玩手机不学习,咋要求孩子爱读书呢?这就好比你让孩子别吃糖,自己却在那大把吃,能有说服力吗?要是你天天回家就读书看报,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熏陶呢。

像你经常随地吐痰,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呀!6. 别忘了多陪陪孩子呀!别总说忙忙忙。

孩子的成长就那么几年,等他长大了,你想陪人家还不要你陪呢!就像种了棵小树苗,你不浇水施肥,能指望它茁壮成长吗?哪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玩玩游戏、讲讲故事,这都是无比珍贵的呀!比如周末一起去公园散步,那多美好呀!总之,教育孩子要用心,要尊重孩子,给他爱和陪伴,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我们最该做的呀!。

父母说孩子笨的后果

父母说孩子笨的后果

父母说孩子笨的后果父母说孩子笨的后果1、会使孩子自然的形成毛病。

在生活当中,有些家长喜欢盲目的来给自己的孩子去“贴标签”,就很容易让孩子理解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

本来孩子也许并不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经过家长们的多次指责和暗示下,反而会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毛病。

在孩子需要我们帮他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为孩子贴上缺乏主见的标签。

当孩子没有把鞋带系好的时候,我们便说这孩子真笨,就很自然地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笨。

我们在外面碰到熟人时,想让孩子打招呼,孩子不打时,我们碍于面子都会以孩子比较内向来做解释,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为孩子贴上了这个标签。

2、会离间亲子关系。

有时候,家长们之所以会给孩子贴一些负面性质的标签,是想通过“激将法”的方式,让孩子能够变得更好一些,但是,这往往是需要一些条件的。

是要看贴标签的家长能否能够公正、客观的去贴,被贴标签者的自我独立意识要强。

如果不满足于这样的条件,孩子会以为这样的负面标签是家长对自己的侮辱和讨厌,甚至孩子也会在成长中自己也会感觉到这种标签是对于他人格尊严的践踏。

那么,久而久之在这种情况之下,原本和善的亲子关系也会被标签离间的渐渐疏远起来。

3、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说孩子笨,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上的自卑,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并不会对父母产生质疑,进而在内心也认为自己是愚笨的。

4、对于学习有畏惧心理。

因为学习使得父母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孩子对于学习会更加的抵触,并且有一定的畏惧心理,觉得自己不擅长学习,即使努力也没有用,这种消极的心理建设让孩子更加无法摆正心态正确的去看待成绩。

家长应怎样避免给孩子乱贴标签1、和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有时候我们在给孩子乱贴标签之前,还是要与孩子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看看自己如果被冠以“标签”的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也许很多家长自己小的时候,就被父母贴过标签,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的时候,被贴过哪些的“标签”。

这些标签里面有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当时自己是被贴标签之后,是什么感觉,自己是怎样看待那些给自己乱贴标签的人。

别给孩子贴标签公众演讲

别给孩子贴标签公众演讲

思想指导实践,今年我带这个班我坚持的原则就是不给孩子下定
三年级之前我数学始终很好,可三年级时碰到一位很巴结的年纪很大
论,眼前刚刚发生的事就是一例子。今日我们一年级要进行拼音的笔试
的数学老师,他在我一次考试失败的后请来了家长表示我的数学学习

第3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问题很大,听到此番定论的我好像逃不脱这一魔咒,从今数学上花的时 间最多,而收效甚微,直到考大学时也无法逃脱魔咒,狠狠地栽在了数 学上,无缘理想的大学!”源源的话深深促动了我,提示我千万别给孩 子贴标签。
慰说:“到了我们家就像自己的家,做了齐齐的大伴侣,做个哥哥的
忐忑,因为我帮扶的对象并没有想象中的转变,不过他却转变了我。
样子。”接着与他聊起家住哪里?爸妈干什么?都常常和爷爷奶奶、外
小李与我有一年的缘分,我们之间的酸甜苦辣我用几万字进行了记
公外婆在一起吗?你喜爱吃什么?喜爱家里什么人等。孩子其实挺健谈,
还自己买了小礼物送给齐齐,我问,你哪来
是这样的尴尬境地他依旧保持脸不红心不跳的`状态,让你不得不佩
的钱,他回答:“是妈给的。”我又说:“妈给了钱是让你买学习
服。
上需要的用品,怎么买玩具送小伴侣呢?”他爽朗地说:“送给齐齐的
“为什么我对他这般好,他却还是这般我行我素?”我很多次的问
没关系。”我又望着齐齐:“你谢了没有?”齐齐马上俏皮地答:“感
与其家长联系让她抽空来一趟。小谢的妈妈如约而至,我将她拉到一
这次小李子没有回我!直到离开时也没有一句。
旁拿出孩子的卷子分析给她听,并表示,这一状况咱不批判孩子,我
与小李分开后我们没有交集,多次我与老公表示自己好失败,小李
们合作一起关心他。妈妈是仔细的,孩子是可塑的,星期二的调研考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发展问题》考试题题库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发展问题》考试题题库

2018年《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要求:学员针对某一章节的学习收获或感想,或某一次午间直播\某一节IP 课\某一讲专家讲座等,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经历,写一份学习体会。

形式:提交文本学习体会(不少于500字)。

辅导教师可组织课堂分析讨论。

参考例文:勿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的标签——学习“儿童多动症问题”有感在工作中,有的家长和老师偶尔会抱怨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讲话,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

是不是孩子只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注意力障碍呢?通过儿童发展问题咨询与辅导这门课程第三章的学习,我深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

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但是本质不同。

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呢?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首先是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上。

淘气孩子能够专心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多动症儿童则多无兴趣爱好,对任何事物都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其次是行动目的性方面,淘气孩子的好动常具有一定目的性,而多动症儿童则是比较冲动,没有章法。

然后在自制力上,淘气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下是有自控能力的,比如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在上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也能很好的听话和表现,而多动症儿童则在严肃的场合也会做出越轨的事情,这是很让人头疼的。

再次,在动作发展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淘气的孩子爱好运动,动作灵巧,体育表现优异,而多动症儿童则是表现出动作笨拙,最后在智力活动方面,多动症的孩子会不切实际估计自己的能力,马虎冲动。

淘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与家长、老师关系不良所导致的。

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老师,于是每当上数学课时,便故意扰乱课堂秩序。

而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与老师关系如何,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其次,淘气儿童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才有满足感。

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则是毫无目的和不可控的。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生涯规划?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生涯规划?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电池》教案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电池》教案1设计背景: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

在活动区角内,幼儿们收集了娃哈哈瓶、电池、汽车等废旧材料。

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很喜欢玩电池,很认真地滚电池。

电池又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

让旧电池变废为宝,真正挖掘电池的教育价值,一物多玩,是我们教师所要想的,因此,制作了这个活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电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这样,真正发挥电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儿玩中发展。

活动目标:1、探索电池在斜坡道上滚的现象观察其变化,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2、发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虚心请教别人,增强合作意识。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不同型号的电池、相同型号的电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1、介绍玩法与提示:取出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斜坡道上滚,自由探索,发现其特点。

2、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层次:第一层次:随意取电池在坡道上滚。

第二层次:尝试把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三层次:尝试把相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四层次:同伴间合作竞赛,一起玩电池,并学习记录。

3、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新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

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

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电池》教案2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来了解电池的特性和用途。

教育孩子中的困惑问题

教育孩子中的困惑问题

教育孩子中的困惑问题教育孩子中的困惑问题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不少困惑问题,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教育孩子中的困惑问题,希望大家喜欢。

困惑问题1孩子不想做好学生诊断树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建议家长们首先要找时间跟孩子深入谈谈什么是好学生,明确孩子心目中好学生的概念,问他是不是见到的好学生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或遭遇?再通过孩子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了解孩子的道德取向、价值判断。

在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上予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

同时,让强有力的教师介入,确立持久的影响渠道,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纠正孩子的想法。

困惑问题2孩子转了新幼儿园不愿意去网友问:我女儿6岁半,在原来的幼儿园上了3年,6月初我把她转入一所新幼儿园,至今她都不想去上这个新的幼儿园。

每天早上哭闹着不去,一会儿说老师太歪(厉害),一会说想在家里玩,一会又说不喜欢这里的老师。

以前那个幼儿园一个班有40个小朋友,现在这个班只有19个,以前她在幼儿园每周有两节舞蹈课、两节珠心算课,她都很喜欢,现在这个幼儿园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不愿去上幼儿园,请老师帮忙分析一下。

新加坡才儿坊幼儿园成都仁和春天大道幼儿园园长王英答: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位妈妈应该去了解症结所在,不仅要去以前就读的幼儿园里了解孩子平时的爱好和表现,还要去目前就读的诊断找准症结多给孩子适应时间幼儿园与老师交流孩子近期的状况,找到根本原因。

然后,要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拒绝这个幼儿园的原因。

在我看来,以前的幼儿园有她的`好朋友、爱好、熟悉的环境以及认可她的老师,她的心理上有一种寄托式的安全保护,而这些东西,现在这个幼儿园还没完全给予她。

所以,她会找出各种方法和理由来拒绝这里的一切。

或者是因为在孩子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她会觉得父母没有给予她选择的机会、没有尊重她的想法。

目前家长还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适应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选择这个幼儿园,让孩子自愿从心理上接受,同时持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新的环境。

粗心和马虎也是一种“心理病”,毁掉你的自信

粗心和马虎也是一种“心理病”,毁掉你的自信

粗心和马虎也是一种“心理病”,毁掉你的自信粗心和马虎也是一种“心理病”,毁掉你的自信在我们身边,总是有些人特别细心,而有些人却总是表现的马虎大意,有的人甚至马虎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其实这都是一种心理疾病。

这类朋友,在自己不断为自己的马虎粗心懊恼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理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

加强对工作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问题很容易,按理是绝对不应该出差错的,粗心的人还是出差错了;反之,有些事情比较难,按理说出差错的可能性较大,但粗心的人这时反倒不出差错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对较难的问题在心理上比较重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强烈,不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不易出现差错;反之,对较容易的问题心理上不太重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微弱,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较易出现差错。

正因为这样,加强对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责任心,就不会马虎随便,掉以轻心,而且也能自觉地克服分心现象,从而有助于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保持适度紧张情绪。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进入考场时常暗示自己细心点,可是由于心情紧张,一些事后看来十分明显的错误、疏漏就像隐身人一样接踵而至,甚至看错了题目要求,忘做了某些题目。

事后懊悔不迭,只怨当时粗心。

其实,这种粗心纯粹是由情绪紧张所造成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型曲线关系。

当情绪过分紧张,或毫不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差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好的。

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是防止粗心的有效方法。

集中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心是可以“二用”的,这叫做注意力的分配,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都是“一心二用”的例证。

但是,注意力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即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十分熟练的。

老师,你会给学生贴标签吗?——浅谈如何让“坏孩子”有所作为

老师,你会给学生贴标签吗?——浅谈如何让“坏孩子”有所作为
当 一 个 人 被 别 人 以 某 种 名 称 贴 上 符 号、标 签 时,就 会 像 商品被贴上了标签一样。标签会有定 性 导 向 作 用,对 一 个 人 的个性思维与自我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一旦被贴上 了某种标签,就会下 意 识 地 对 此 标 签 产 生 一 种 认 同 感,并 不 自觉地按照老师所 批 评 的 话 语 去 塑 造 自 己 的 行 为。“积 极 ” 的标签也许会使学 生 产 生 励 志 情 怀,美 好 心 情,能 够 鼓 励 学 生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学习;“消极”的标 签 也 许 会 使 学 生 心 灵 晦暗,焦虑不安,受到心灵的创伤,留 下 消 极 的 心 理 阴 影。 这 种“标签效应”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屡 见 不 鲜,应 引 起 我 们 的 高度重视。在学校 教 育 中,教 师 应 该 辩 证 地 看 待 每 个 学 生, 不可轻易地 评 定 任 何 一 个 学 生,要 从 他 们 身 上 去 寻 找 闪 光 点,以发展和全面的角度看待学生,让 他 们 感 受 到 温 暖,并 向 着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 二 、案 例 描 述
记得那年,经常听到一位班主任说起 他 们 班 上 那 位 李 明 (化名)同学,今天又 把 校 园 里 的 什 么 什 么 给 弄 坏 了,我 又 要 邀请他的家长前来配合读,这个“破坏力极强”的混 世 魔 王,我 真 没 辙 了;科 任老师说 ,今天的课又没法上了,李明同 学 又 在“捣 乱”,看 来 以后我的课 要 改 成 自 习 课 了。 …… 听 了 之 后,我 心 想:班 里 真有这样的人吗?没什么印象啊?难道是我没发现到?今 天上美术课时特地留意了一下这位所谓的“破 坏 力 极 强 的 混 世魔王”,果 然,今 天 班 里 多 了 一 位 “新 同 学”———他 的 妈 妈, 来陪读了,就坐在 他 旁 边。 我 还 是 按 照 平 常 那 样 上 课,唯 一 不同的是 ,我 对 李 明 多 了 几 分 关 注。 今 天 美 术 课 的 课 题 是 《图形·联想·创意 》,在 我 讲 完 联 想 的 时 候,我 在 黑 板 上 画 了一个只有外轮廓 线 的 蘑 菇 造 型,然 后 引 导 学 生 发 挥 想 象, 并将想象到的物体,利用点、线、面等基 本 元 素 添 加 在 蘑 菇 造 型上。很多同学都 跃 跃 欲 试,我 看 到 李 某 某 趴 在 桌 子 上,无 动于衷。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

钱报络版“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昨举⾏ 本报记者⽅云凤 厌学、对师长不敬、惹事⽣⾮,家有“问题孩⼦”,真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

上周,本报关于问题孩⼦的连续报道,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昨天下午,本报举办的“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在浙江⽇报三楼会议室举⾏,50多名家长和友从各地赶来,聆听了专家的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

三个多⼩时的报告中,家长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

报告结束后,天已⿊了,他们迟迟不肯散去,围着专家⼀⼀讨教。

教育孩⼦遇到的问题,当然不是⼀场报告会就能解决的。

但我们相信,专家的解析,也许能助你⼀臂之⼒。

本次报告会嘉宾:江西庐⼭卓尔教育中⼼校长胡⼀夫,副校长胡顺安,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专家王经忠教授。

你的孩⼦是被带坏的?错! 校长胡⼀夫说,他从事教育30多年,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说:“我的孩⼦以前是个好孩⼦,但交了坏朋友,就被带坏了。

”他认为,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

胡⼀夫认为,⽬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隔代教育、寄养、离异、⽗母双亡、领养、保姆抚养、家庭过度溺爱、暴⼒家庭、教育观念不⼀致及家长做了歪榜样。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归因、正确归因,科学解决问题。

他举了⼀个例⼦:孩⼦被椅⼦碰倒了,哭了,不少家长会说:“都是椅⼦不好,打它!”这就是错误的归因,会给孩⼦培养出不良的归因习惯。

正确的做法是:询问孩⼦有没有受伤,然后告诉孩⼦今后⾛路要⼩⼼,同时也对⾃⼰没有把椅⼦放好⽽道个歉,这才是正确的归因。

为什么有家长会觉得孩⼦是被坏孩⼦“带坏”的呢?这还要从⾃⾝来找原因。

胡⼀夫把交朋识友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滥交狐朋狗友;其次是懂得“近朱者⾚,近墨者⿊”,远离不好的孩⼦,接近好的孩⼦;第三层次是“出污泥⽽不染”,哪怕⾝边都是坏孩⼦,照样做好你⾃⼰;层次是“取⼈之长,补⼰之短”,善于学习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缺点。

家长应该引导孩⼦往⾼的境界⾛,⽽不是错误⼀味地归咎给别的孩⼦。

胡⼀夫认为,孩⼦出问题,要从多⽅⾯寻找原因。

批评孩子的“四不准”与“三原则”

批评孩子的“四不准”与“三原则”
批评孩子的“四不准”与“三原则”
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 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 扬的效果还有用。
——陶行知
批评孩子“四不准”
一不准:情绪发泄 二不准:屡翻旧账 三不准:乱贴标签 四不准:不问原因
一不准:情绪发泄
外因:在外生气 内因:过往付出
关键:批评的目的是解决孩子的事儿,而不 是自我宣泄。
批评孩子“三原则”
原则一:对事不对人原则 原则二:先表扬再批评后肯定的“汉堡式“原则 原则三:关系先于教育的情感原则
二不准:屡翻旧账
唠叨式
关键:就事论事,解决当下这个事儿
三不准:乱贴标签关键:标签可以贴但要来自正向的四不准:不问原因
宣判式 关键:批评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批评孩子“三原则”
原则一:对事不对人原则 原则二:先肯定再批评后肯定的“汉堡式“原则 原则三:关系先于教育的情感原则
批评孩子“四不准”
一不准:情绪发泄 二不准:屡翻旧账 三不准:乱贴标签 四不准:不问原因

个人读接纳孩子心得体会范文5篇

个人读接纳孩子心得体会范文5篇

个人读接纳孩子心得体会范文5篇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

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在暑假里,我读了小巫的《接纳孩子》,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个案,针对家长常犯的急躁、焦虑情绪,结合家长提问最多的儿童安全感、自主意识、认知模式、社会交往、规则规范以及性意识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和劝解。

虽说《接纳孩子》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具有启发意义!在这里,我谈一谈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些浅薄的感受!一、接纳并尊重孩子的天性我们接触到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年龄段、有着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个性千差万别!作为老师就要用爱的目光关注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接纳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一方面我们要用欣赏得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每一位孩子都是天才宝贝都有他们的可爱之处,我们要以发现“美”的目光欣赏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够让孩子的不足遮住我们的眼光,只见沙子不见金子!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孩子的“错误”。

据书本所说,孩子“黏人”、不听话、发脾气、贪玩、“自私”、“没规矩”等等表现其实都是对外界环境做出的正常反应,都有其合理性,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宽容孩子的过错,让孩子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特别是宣泄坏情绪、鼓励孩子说出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问题。

二、鼓励孩子孩子做的事都是凭着天性出发,但孩子们都有显示自己特长的性格,喜欢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更喜欢家长和老师少批评自己。

针对这一性格特点,我们把表扬和批评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发挥他们自然向上的心理特点,培养出孩子自信、自强的性格特点。

比如:孩子表现好的事情给予她表扬,做错事的时候就鼓励他扬长避短。

用鼓励的方式造就孩子天真自信的童年心境。

这本书中有很多是面对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行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对我们有帮助的经验,也可以通过案例更好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
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丁丁是个嘴巴很甜、很会说话的孩子,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幼儿园里总是笑嘻嘻的,待人都很
有礼貌。

但除此以外丁丁也是个很调皮的小男孩,没事就喜欢去拉拉女孩子的小辫子或是突
然伸出脚来绊倒别人;区域游戏常常把别的孩子搭好的玩具推倒或是抢走;户外活动时故意
用身体去碰撞别人。

他总是频繁的与同伴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常常听到孩子们对他的控诉
,因此在自主游戏时很少有孩子选择他为自己的玩伴。

并且集体教育活动中,常常会乱说话
,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我一直对他感到头疼。

直到有一次区域游戏结束后,小朋友都玩得很兴奋,到了收玩具的时间了满地都是区域游戏
的材料却没有人愿意去捡。

就在这时丁丁默默的开始收拾整理自己拿的游戏材料,并大声的
对同伴说“老师不是说收玩具了吗?我们得快点,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虽然我并不知道他
所说的来不及了是什么意思,但丁丁确认认真真的在整理着游戏材料,嘴里还时不时的碎碎
念叨着什么。

我发现他在收拾玩具时还很会将游戏材料进行分类摆放。

活动结束后在组织幼
儿的餐前活动时,我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一个爱心宝宝给他,我注意到丁丁把我奖励给他的爱
心宝宝小心地放到了兜里,这大概是他得到的第一个爱心宝宝,觉得十分珍贵,生怕被别人
抢走。

活动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其实每个幼儿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每个孩子,特别
是我们眼中的调皮孩子,更应该带着一颗敏锐的心,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

有效沟通的十大要点(2)

有效沟通的十大要点(2)

同一起跑线关注:有效沟通的十大要点(2)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早教机构的领导者,在教育孩子方面积攒了丰富的经验,特拿出来与家长分享4.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当孩子们的感觉很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做得很好。

如果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被别人了解、关心和重视,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人合作和关爱他人。

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对孩子大喊大叫、羞辱、伤害或者命令,会让他们表现得更好。

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它们造成的坏影响可能会很快显现,也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以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这种影响会一直存在。

在你使用了这些严厉的方法后,即使孩子乖乖地听从了你的命令,你也要注意她已经对你产生了不满,而且你在她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也被严重地破坏了。

有一天,黛安娜来找我做育儿咨询。

在戴安娜童年,自己的父母十分严厉,如果她不听话,父母就会毫不犹豫地对她大喊大叫,打她并羞辱她。

有一次她两岁的女儿拉娜不想离开公园时,戴安娜大声呵斥拉娜,骂她是个“捣蛋鬼”,还威胁说要把她单独留在公园里。

她发现拉娜这次哭得比以往都要厉害许多时,戴安娜意识到自己一定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就这样,被女儿的反应吓坏了的戴安娜来到我的办公室。

事实上,当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事,而孩子不愿意去做的时候,对她喊叫、骂她或者羞辱她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这种情况下,移情更能促进理解,达到良好的效果。

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想留在公园里,因为这里很好玩,但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走了。

”这样能让孩子知道你了解并和她有着共同的感受,但同时要保持自己的原则。

与感觉到被羞辱的孩子相比,觉得自己的感受被了解的孩子更愿意去做那些让父母高兴的事。

其实在夫妻生活中,你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吧?假如在公共场合,你的丈夫生气地对你大喊大叫,你能心情舒畅地答应他的要求吗?不,你一定会反击他,并且很有可能因为太生气而懒得理他。

在这一点上,幼儿和你没有任何不同。

5. 避免争夺控制权大约在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意志了。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个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个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让他们了解周围世界的规则,孩子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自己做错了什么一会就会忘记;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

如孩子做的好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给点奖励。

没有做好,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

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

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

学生天性与行为规范

学生天性与行为规范

保护学生天性与规范学生行为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善于保护好孩子天性的老师,才是真正优秀的老师。

孩子的天性若能得到好好保护,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以下天性:活泼好动,无所害羞,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敢做,好奇心,兴趣爱好等等。

如果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或扼杀,那将是孩子一生中莫大的不幸和悲哀。

看看这样的情形:低年级的孩子大都天真活泼,课堂上表现出气氛活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无所害羞,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敢做.然而,到了中高年级,有的班级的孩子则变了,变得内向害羞了,变得胆小顾忌了.课堂上表现出死气沉沉,很多孩子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了,不爱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课外也表现出内心较为封闭,不善与他人交流。

孩子发生这样反常的变化,一方面,固然与其性格的自然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不善保护孩子的天性,以及压抑或扼杀孩子的天性造成的。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

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孩子天性与规范其行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确实我们不得不去探究的课题.对于这一课题,有一下几点拙见: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我”是丑小鸭

“我”是丑小鸭

“我”是丑小鸭
黄美玲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33B
【摘要】萱萱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当她妈妈在时她总是显得很不自信,放不开。

因为萱萱妈妈对萱萱期望过高,总是对萱萱要求过高,过严,过细。

从来不会表扬孩子。

萱萱做得好时,妈妈要求她做得更好些;萱萱做得不好时就更不用说了。

萱萱总是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导致萱萱不自信。

其实,孩子本来就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所以大人千万别乱给孩子贴标签。

【总页数】2页(P145-146)
【作者】黄美玲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新昌幼儿园,浙江新昌31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5.5
【相关文献】
1.丑小鸭,你不放弃!——《丑小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2.愿做一只奋飞的"丑小鸭"——读《丑小鸭》、《伤仲永》有感
3.从丑小鸭的生存策略到丑小鸭的"共名"情结
4.《丑小鸭》误读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吗?
5.永远的丑小鸭永远的安徒生——《丑小鸭》课堂实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早在几年前,我参加了北京的一个心理专家为期8天的培训课程,其中有一节课说的就是《标签效应》,也从中认识到了给孩子乱贴标签所带来的危害。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怎么想起说这个话题?前些日子,涛爸去“托管中心”接涛的时候,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对他说:“涛涛真的很聪明,就是太好动了,估计是得了多动症”。

老师一句无心的话,让我想到了身边很多人经常在无意中为孩子贴了标签,觉得有必要写此文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成功的孩子时常都得到了他们父母的“助推起动”——这正是孩子起步时所需要的。

父母的建议、鼓励、信任,都是孩子不怕失败、敢于进取、迈向成功的“助推剂”。

你是否经常给孩子贴“标签”呢?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言谈,就会发现很多下定义的反面词语:“你怎么这样自私?”“你真是太懒了”“你这么好动,肯定是多动症”“你从来就不会照顾好自己的物品”“你总是马马虎虎”……孩子们有没有这些毛病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捕风捉影。

但这样说有没有好的效果呢?没有,相反只能起负面作用,尤其当父母经常地将这些“负”定义扔到孩子头上时,负作用就更大。

其中最主要的负作用就是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一个孩子改善自已行为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他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要求他摒弃不良行为,力求上进。

如果我们急于给他下结论,贴“标签”,使他相信自己不可救药,又怎样能够振作孩子的上进精神,改善他的行为呢?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话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效果,看看是否有负效果。

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

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骂他,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

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

但是,要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应需两个条件:
一是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

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年龄越小,对家长的说法越易于认同,也就是他并不容易分辨家长说的是不是客观、公正,同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性是有限的,即使觉得家长不公平,也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
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

家长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因为这样轻则会毒化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句俗话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放在心理学的范畴来分析,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前段时间看到电视上有一个针对儿童性格教育的抽样调查,发现有一些现象值得研究分析。

比如做游戏,有的孩子十分怯懦,小朋友邀请他也不敢动;有的孩子比较遵守规则,有的则特别顽皮霸道,有时正玩得好好的,却突然对小朋友动拳脚……不少孩子有一些古怪偏执的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和访问家长,逐渐弄清了原委:原来,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和外人的面,或夸赞他们如何老实听话,或数落他们不爱吃这个、不愿吃那个,或无奈地感叹“这孩子越来越顽皮,真拿他没办法!”等等。

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

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标签效应”。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

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

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因此,正确运用“标签效应”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儿童的思想、品质、心理、知识、能力等内在素质的培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师和家长(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庭成员)与儿童接触最多,在其心目中最具有权威性,这些人的评价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最具有影响力。

因此,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不得随意给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下结论、贴标签,特别是不能作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评价,平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培育,当两者不同步甚至发生冲突时,必然导致孩子认识上的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

曾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位家长抱起与别人打架的孩子说:“你没长手?怎么不打他?”有的孩子打了小朋友,还振振有辞的说:“我爸爸说了,谁撞了我,就狠狠地揍他。

”老师辛辛苦苦教育了半天,被家长一句话给否了,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
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灌输都不能自相矛盾,今天讲这个理,明天讲那个理,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使教育引导失去应有的权威性。

2.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

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孩子的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摹仿。

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之类的类别,那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3.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

孩子往往像出笼的小鸟,活泼是他们的天性,应让孩子由着天性去自由活动,不宜拘束太多、限制太死。

尤其要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而不可压抑。

记得心理学家曾说过:“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

”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应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长,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4.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

就是只批评孩子具体的不良行为,不要贬低孩子的品质和能力。

在学校,有的孩子不太守规矩,有的老师就大声训斥:“你这个捣蛋鬼。

”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叠被子,家长往往不耐烦的说:“你真是条大懒虫。

”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老师有时也会忍不住批评说:“你怎么这么笨。

”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的伤害往往很深。

对孩子的行为不能只“堵”不“疏”,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对孩子进行批评的科学方法,应当是“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注重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

这样,不但批评的效果会好得多,而且给孩子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5.不作虚夸、过分的表扬。

儿童有好的表现时,应当给予称许,但是赞赏之言也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虚妄夸大,而应实事求是。

常受称赞的孩子,一旦发现赞语并非事实,立即会感到十分沮丧,从此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失去了信任,对自己的优点也失去了信心。

不实的表扬,还会让孩子迷失自我、爱慕虚荣,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毁的极端。

巧用“标签效应”,不但使孩子们的特长和优点得到巩固发扬,而且帮助一些孩子矫正和克服了不良习惯。

愿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学会正确地“贴标签”,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