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034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学分学时:64一、课程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计算机基础知识;2)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知识;3)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1)具备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文件管理能力;2)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文档操作和应用能力;3)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表格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4)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5)具备基本的Internet操作能力;3、素质目标1)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5)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教学内容框架总体设计思路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并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起点,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实现合理的文件管理及基本的文件操作为引导,进而掌握使用最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2、课时分配建议本课程课时为6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3、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1四、课程评价(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50%)、考勤(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企业教师技能评定(占20%)等五方面构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研究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研究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础理念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应用素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标准。
1. 课程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1.1 计算机硬件基础:了解常见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安装和连接硬件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能解决硬件故障。
1.2 操作系统基础: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等,能够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软件安装和卸载等操作。
1.3 常用软件应用: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能够完成日常办公任务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1.4 网络与互联网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能够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熟悉常用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应用。
1.5 数据库基础: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插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1.6 编程基础: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至少一种常用编程语言。
2. 课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2.1 计算机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常见硬件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操作系统: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如Windows、Mac OS 等。
2.3 办公软件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
2.4 网络与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社交媒体的使用等。
2.5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
2.6 编程基础: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流程和常见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原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基本的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并具备一定的硬件维护能力;3.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文件创建和编辑、数据处理和报表制作;4.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5.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思维和编程能力。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硬件组成1.1.1 中央处理器1.1.2 主板1.1.3 存储设备1.1.4 显示设备1.1.5 输入设备1.1.6 输出设备1.2 计算机操作系统1.2.1 常见操作系统介绍 1.2.2 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 1.2.3 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1.3 计算机网络1.3.1 网络基础及概念1.3.2 网络安全与保护1.3.3 常见网络应用介绍2.办公软件应用2.1 Microsoft Word2.1.1 文本编辑与格式化2.1.2 页面设置与打印2.1.3 图表与表格制作2.2 Microsoft Excel2.2.1 数据输入与处理2.2.2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2.2.3 图表制作与数据分析2.2.4 工作表的管理与保护2.3 Microsoft PowerPoint2.3.1 幻灯片设计与布局2.3.2 文本与图形的添加与编辑 2.3.3 幻灯片播放和演示2.4 Microsoft Outlook2.4.1 邮件的收发与管理2.4.2 日历、联系人和任务的管理2.4.3 日程安排和会议管理3.程序设计基础3.1 算法与流程图3.1.1 算法基础概念3.1.2 算法设计和分析3.1.3 流程图的绘制和理解3.2 编程语言介绍3.2.1 基本编程概念3.2.2 常见编程语言及应用领域3.2.3 编程语言的选择与发展趋势3.3 程序设计实践3.3.1 变量与数据类型3.3.2 条件语句与循环结构3.3.3 函数和模块的应用3.3.4 简单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四、附件1.课程教材:附带教材名称及其主要内容介绍2.辅助资料:附带参考书目、网络资源等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指计算机程序及其附属文档的著作权。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文件管理、网络应用、办公软件等。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等。
3、学会编程思维,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解决简单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
二、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硬件组成1.1.1 中央处理器1.1.2 存储器1.1.3 输入设备1.1.4 输出设备1.2 计算机操作系统1.2.1 Windows操作系统1.2.2 Linux操作系统1.3 计算机网络基础1.3.1 网络拓扑结构1.3.2 IP地质和子网掩码1.3.3 网络交换技术2、文件管理与办公软件2.1 文件管理基础2.1.1 文件系统2.1.2 文件的创建、复制、移动和删除 2.2 办公软件2.2.1 Microsoft Office套件2.2.2 文字处理软件2.2.3 电子表格软件2.2.4 演示文稿软件3、网络应用基础3.1 网页浏览与搜索3.2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 3.3 网络购物与支付3.4 网络娱乐与社交4、编程基础4.1 算法与流程图4.2 编程语言介绍4.2.1 Python4.2.2 JavaScript4.2.3 Java4.3 编程规范与调试技巧4.4 常见编程问题解决方法三、附件本课程标准涉及的附件包括:1、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2、课程教学案例和练习题3、相关教学资源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法律法规。
2、《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信息获取与交流等操作,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掌握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掌握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操作系统,进行系统设置和维护。
(2)能够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排版、表格制作、数据分析和演示文稿设计。
(3)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3、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够正确、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领域。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如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ASCII 码和汉字编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学生在经历做项目的过程中,尝试在实践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构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过程中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养成崇尚科学与热爱计算机学科的精神,养成认真学习、勇于实践、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精益求精和团结协作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项目名称工作任务内容标准活动设计参考课时项目一认识计算机任务1初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系统各主要设备;能描述计算机主要部件在系统中的关系及采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小组呈现的方法4作用。
任务2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1、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能知道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2、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类应用;能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
4项目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任务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1、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列举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功能,能知道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运行中的作用;2、能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作用,能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背景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解和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了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二、课程目标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4.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
6.发展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技能和思维方式。
7.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常用计算机术语。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主要硬件器件。
•CPU的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
•存储器的种类、特点和分类。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存设备的基本原理。
(3)计算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2. 计算机应用(1)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特点和开发过程。
•常用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多媒体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通信原理。
•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3)计算机编程•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控制结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熟悉基本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
3. 实践环节•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和配置实践。
•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使用实践。
•计算机编程的实践应用和项目实施。
四、考核方法•平时学习和作业:占总成绩的5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5%。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与实训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求所开设的计算机类基础课程。
其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应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操作基础。
其授课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
1、参考课时总课时为72课时,理论教学课36时,实践教学36课时。
2、教材编写思路根据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社会行业对计算机技术操作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突出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编写应采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遵循的编写原则是:“突出实用、注重发展”。
为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需要,力求使教材更加突出以下主要特点:1)体现以学生为本,针对目前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突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主体性。
2)强调教材的互动性,根据学生对知识接受的过程特点,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的培养,把学与教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编写应采用以活动为主线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活动的学习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的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能力及网络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运用Windows xp管理计算机系统,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方法,熟悉因特网的基础应用与网络信息安全常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有关知识和技能,养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学时数: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专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中专生信息素养的必修课程。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该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范畴,除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素质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概念、计算机中信息编码及格式等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接入Internet 的各种方式。
掌握WindowsXP/2000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和简单应用,并熟练掌握中英文录入(其中要求熟练掌握一种汉字(键盘)输入方法)。
掌握Internet 的基本应用,具备在Internet 上检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和下载文件的能力。
了解0ffice2016办公自动化软件套件,掌握WindowsXP/2000环境下文档编辑(WOrd )、电子表格(EXCel )和演示文稿(PowerPoint )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其应用。
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8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发展及应用(1第二节: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 第三节:计算机信息表示 (2 第四节:操作系统(1 第五节:计算机安全操作与病毒防治 (2 (二)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进制之间的转换,ASCIl 码,计算机安全操作与病毒防治。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进制之间的转换,ASCll 码。
\7 ∖7 ∖7 ∖J∕时时时时时 学学学学学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8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 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2学时)第二节: 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的使用(2学时)第三节: 文件及文件夹基本操作(2学时)第四节: 控制面板设置(2学时)(二)基本要求: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功能、分类;WindowsXP文件的新建、复制和移动;控制面板中的声音、添加新硬件,鼠标和键盘、系统日期和时间等设置;系统工具“磁盘清理程序”、“磁盘扫描程序”、“磁盘碎片整理程序”;附件“画图”、“记事本”的使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五年制大专)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专业学生在入学一年级、二年级两学年的公共必修课。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它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它为后续信息技术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注重实际案例在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工学结合”的理念?结合现代社会工作单位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一些实际应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大量的应用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教师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详细讲解“任务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的理念从学校、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培养目标选取了六个项目,按照“学习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办法----操作过程-----效果展示”的过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全面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和学习,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运用等。
2. 使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了解网络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计算机基本原理,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数据表示与运算等内容。
2. 操作系统,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网络配置等。
3. 办公自动化软件,主要介绍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Word文档处理、Excel数据分析、PowerPoint演示制作等。
4. 网络基础,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
5. 信息安全与数据处理,主要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演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2. 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3. 项目驱动教学,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1.1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原理、操作系统、办公应用软件、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大纲2.1 计算机硬件原理2.1.1 计算机组成结构2.1.2 CPU和内存2.1.3 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2.1.4 网络设备和通信原理2.2 操作系统2.2.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分类2.2.2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2.2.3 文件管理和目录结构2.2.4 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技巧 2.3 办公应用软件2.3.1 办公应用软件的概念和分类2.3.2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3.3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2.3.4 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2.4 互联网应用2.4.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4.2 网页浏览器的基本操作2.4.3 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2.4.4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知识3:学习资源3.1 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作者:3.2 参考书《计算机组成原理》作者:《操作系统原理》作者:《办公应用软件入门》作者:《互联网基础知识》作者:4:评估方式4.1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4.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附件:2:课程资料补充材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的规定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指导性文件,用于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评估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方法和方式。
3:附件:与主文档有关的补充材料,用于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专业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为全校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它是计算机的入门课,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高职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表示和运算、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以及网络与多媒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其他课程建立良好稳固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为主线,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部曲展开。
1、以“办公应用”的典型案例为载体,依据企业的“办公应用”岗位要求,确定“办公应用”关键技术为核心,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掌握企业主流技术,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2、教学过程要实现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任务导向教学相结合,将企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以真实项目为对象进行课后任务导向组织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形式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课程模拟完成企业“项目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1. 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1.4 课程要求2. 计算机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硬件2.1.1 中央处理器2.1.2 存储器2.1.3 输入输出设备2.2 计算机软件2.2.1 操作系统2.2.2 应用软件2.3 计算机网络2.3.1 网络分类2.3.2 网络拓扑结构2.3.3 网络协议3. 软件应用基础3.1 操作系统3.1.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3.1.2 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3.2 办公软件3.2.1 文字处理软件3.2.2 电子表格软件3.2.3 演示文稿软件3.3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3.3.1 图形编辑软件3.3.2 图像处理软件3.4 数据库软件3.4.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3.4.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4. 编程基础4.1 程序设计基础4.1.1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4.1.2 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步骤4.2 编程语言4.2.1 常见编程语言的特点和用途 4.2.2 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4.3 程序调试与测试4.3.1 常见编程错误类型4.3.2 调试和测试方法5. 数据结构与算法5.1 数据结构5.1.1 数组5.1.2 链表5.1.3 栈和队列5.1.4 树和图5.2 算法5.2.1 排序算法5.2.2 查找算法5.2.3 图算法6.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6.1 软件生命周期6.1.1 需求分析6.1.2 设计6.1.3 编码6.1.4 测试6.1.5 维护6.2 软件开发模型6.2.1 瀑布模型6.2.2 敏捷开发模型 6.3 软件质量保证6.3.1 质量标准6.3.2 质量控制方法7. 数据库应用基础7.1 数据库管理系统7.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7.1.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和用途 7.2 数据库设计7.2.1 实体关系模型7.2.2 数据库设计步骤7.3 SQL语言7.3.1 SQL语言基础7.3.2 SQL查询语句8. 计算机安全基础8.1 信息安全基础8.1.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8.1.2 常见的信息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 8.2 网络安全基础8.2.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8.2.2 常见的网络安全攻击和防护措施附件:1. 示例代码2. 实验报告模板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对作品(如文学、艺术、软件等)的使用、复制和分发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设立的必修课程。
本文档旨在规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二、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三、课程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硬件组成
1.2 计算机操作系统
1.3 计算机网络基础
1.4 计算机安全与保护
2.办公软件应用
2.1 Word文档处理
2.2 Excel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PowerPoint演示制作
2.4 Outlook邮件管理
3.数据库应用
3.1 数据库基本概念
3.2 数据库管理系统
3.3 SQL语言基础
4.程序设计
4.1 编程基础知识
4.2 算法与流程图
4.3 基于Python的程序设计
5.互联网应用
5.1 常用互联网服务
5.2 网页设计与制作
5.3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四、评价方法
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五、附件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用于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
2.数据保护: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保护,法律对其有严格的规定。
3.网络安全:保护网络和计算机系统,防止非法的访问、攻击和破坏。
(完整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时:52学分:3开课学期:第一或第二学期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与地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理论,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使之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图形编辑、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技术能力,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和从事其他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大纲,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解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理解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编码及病毒防治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2)熟练掌握打字技巧;(3)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管理文件及资源的操作方法;(4)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创建、文字处理及图文编排;(5)熟练掌握Excel电子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6)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7)掌握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办公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
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3)运用Word处理文档;(4)运用Excel处理电子表格及数据;(5)运用PowerPoint处理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6)运用互联网处理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电子邮件的收发;(7)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处理日常办公事务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为学生走向社会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简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
采用任务式讲解方式,以任务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信息素养与能力而设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满足现代机关、企业办公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要。
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其它课程及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本课程根据岗位(群)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到项目中。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教师的演示讲解有机结合。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工作场景,准备教学案例,引导性示范,让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边学边做边练,在老师适当的指导和引领下,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课程设计流程图五、课程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认识计算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编辑排版、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文明的工作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特点、用途及发展趋势,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软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部分基本功能;2.了解Word的特点和功能,理解样式的概念;3.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概念及其关系;4.理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常用概念,理解母板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计算机应用基础》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具有进行日常事务处理的能力,了解Internet的一般知识,具有使用网上常用工具的能力。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为主线,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部曲展开。
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而是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能力。
每个项目的学习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为60,其中实践课时数为30。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Windows XP和Office 2003为工作平台,应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办公软件的水平。
职业能力目标:
(1)能利用Windows XP进行文件管理、系统环境设置、Internet信息查询。
(2)掌握Word 2003排版的各种技术,并能对具有复杂结构的长文档进行排版。
(3)能利用Excel 2003进行较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
(4)能利用PowerPoint 2003制作艺术性较高的专业演示文稿。
(5)能利用FrontPage 2003制作网页。
(6)能利用Access 2003进行简单的数据库管理。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实施建议
(2)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3)在形式上应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述深入浅出,内容采用文字配合案例、习题、思考与分析等多种形式。
(4)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本课程项目导向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理解与应用的能力,教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活动。
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5)参考教材:
[2]《信息化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李永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3]《办公自动化技术》,李宁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计算机应用基础》,许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杨飞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陈丹儿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2 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的宗旨: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到实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感交流、教书育人、工学结合,并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2)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使用以实际需求为题材制作的各种经典案例,通过“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部曲展开,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全部教学过程。
(3)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全部教学在电脑机房上课,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
授课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如团队合作、信息搜索、资料归档、阅读分析等),注重工学结合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4.3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应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课程的特点,突出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结合学习态度、课堂问答、学生实践、项目设计、团队合作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
(3)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肯专研的学生应在评价时给予鼓励。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变;学生由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4)结合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要求,可建立相应练习试题库,通过练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5、其他说明
因为本课程是为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所以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院校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