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1)

合集下载

《说木叶》最新课件

《说木叶》最新课件

02
思考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

3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疏朗绵密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王褒《渡河北》
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树叶
浓密繁华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说 “木 叶”
林庚
几个问题
几句诗
几个意象
一个概念
一、顺“问”摸“答”,理文章思路
找出本文作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标序号,并给其归类合并。 1.木叶”是什么呢? 2.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 3.为什么单单“ 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4.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5.我们无妨这么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6.杜甫却 宁愿省 掉“ 木叶”之“ 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 7.无边“落木”萧萧下,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8.这一字(“ 木”)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9.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 木”字呢? 10.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 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11.(“ 寒风扫高木”)这里用“ 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12.所谓“ 扫高木”者岂不正是“ 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13. 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14.而“树”呢? 15.至于“ 木叶”呢? 16.至于“ 落木”呢?

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

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

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林庚《说“木叶”》原文/电子课文说木叶林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说“木叶”1

说“木叶”1

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趣的 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 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 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 用? 一、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 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 三 、 调节文气, 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 调节文气 , 涵。
说“木叶” 木叶”
林庚
说“木叶”
林庚 一: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 二:理解内容,弄清“木”的艺术特征。 理解内容,弄清“ 的艺术特征。 三: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林庚,著名学者、诗 人。1910年生于北京,毕 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第 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著 名的论点“盛唐气象”和 “少年精神”。 本文中他对“木”在 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 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 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 的精妙之处颇有启发。
延伸: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 》,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 以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 “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 整 、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 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 , 它可能就要从理论 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 “ 木叶 ” 的诗 、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 木叶” 句中品读玩味, 由浅入深, 逐层深入, 句中品读玩味 , 由浅入深 , 逐层深入 , 既体现了 作者的科学态度, 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作者的科学态度 , 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 题 目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目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木叶这一意象,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 素材,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主题表达方式
《说木叶》通过木叶这一意象,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主 题表达方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说木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承中华文化
《说木叶》作为一篇具有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
03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说木叶》的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
林庚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 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传 达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诗意浓厚
林庚先生的语言充满诗意,善于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比喻,将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木叶》的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林庚先生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拟人
文章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木叶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木叶的意象内涵。
引用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典故,通过引用前人的经典论 述和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说木叶》的意象分析
01
木叶的象征意义
在本文中,木叶被视为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凋零、枯萎和落寞。同时,
木叶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
《说木叶》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 《说木叶》的内容解析 •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 《说木叶》的影响与评价 • 《说木叶》的实践应用
01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说木叶》的作者介绍
01
叶赛宁:俄罗斯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 称,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高度评价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落木:
萧 瑟
凄 辞洞庭兮落木, 凉
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第三段 说明“木叶”“落木”与 “树叶”“落叶”的不同,关 键在“木”字。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屈 原 《 九 歌 》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木 袅

叶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ppt精品课件 (44页)
曹 植 《 美 女 篇 》
落 柔

叶 纷
冉 冉 , 落 叶 何 翩 翩 。

部编版语文《说“木叶”》PPT公开课课件1

部编版语文《说“木叶”》PPT公开课课件1

“绿”指具体的现实世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
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
别 多样统一的典范。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而松
“ 青 ”
树因此被一律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 的解说呢?
融会贯通


活口
动 三
占 , 徜




读诗可获得心灵的抚慰,写诗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请根据木叶 形象,即兴赋诗一首并与同学们分享。
合作探究
探究二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木”具有“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 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 把“叶”排斥到“木”的 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合作探究
探究三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 的真正目的何在?
不是。写“木叶”的真 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 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过渡:“木叶”一词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 人特别钟爱“木叶”一词,甚至推陈出新,运用“落木”一词。比如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 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摆现象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至六行,思考整合。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雨,属于 爽朗晴空而不是沉沉阴天,这是 清秋的典型性格。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它把“叶”字保留的一点绵密之 意也洗净了。
合作探究
探究五
古代诗歌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
“落木”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2.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人就 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但杜甫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中,却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落木”又 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 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 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 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说木叶》说课稿(精选3篇)

《说木叶》说课稿(精选3篇)

《说木叶》说课稿(精选3篇)《说木叶》篇1《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说木叶第一段引用诗句的作用(一)

说木叶第一段引用诗句的作用(一)

说木叶第一段引用诗句的作用(一)作为《火影忍者》最为经典的开场白,“说木叶第一段”一直被粉丝们津津乐道。

然而,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其中引用的诗句的意义和作用。

以下是木叶第一段的内容:是谁在呼唤我沿着光明的道路再次回到这里流过眼泪的脸庞是否掩饰着痛苦留下的痕迹是否已被风吹走引用诗句的意义上述诗句来自14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一篇叙事诗,原文为:Whan that Aprille with his shoures soote,The droghte of March hath perced to the roote,And bathed every veyne in swich licóurOf which vertú engendred is the flour;...这段诗描写了四月阳光普照、雨雪送春暖,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的景象。

显然与木叶第一段所描述的主题并不相符。

那么,为什么《火影忍者》会引用这段诗句呢?实际上,这正是引用的最大意义所在。

木叶第一段所描述的是经历过战乱的世界,几经波折的人们再次回到家乡,希望一切痛苦都是过去式。

而乔叟的诗句,则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寄托了人们独有的渴望与期待。

引用诗句的作用那么,在作品中,木叶第一段引用诗句的具体作用又是什么呢?1. 突出主题作为开场白,木叶第一段对于作品整体的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用诗句,不仅突出了回家的主题,也加深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为作品增添文化内涵《火影忍者》作为一部成功的日漫作品,自然少不了对于日本文化的传承。

而木叶第一段的引用,则明显突出了作品对于外部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3. 引导观众情感良好的作品开场,往往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牵动观众的情感。

木叶第一段的引用则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

在寻求安稳与家庭的人类本质时,观众也会不自觉地产生共鸣。

总结说木叶第一段引用诗句的作用,远不止于填补开场白的空洞。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朗诵导入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曹丕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苏轼
说“木叶”
林庚
解题:说“木叶”
“说……”适合文体是: →议论文
学习任务三:抓住核心概念 比较相似词语
朗读4、5、6三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 “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 成下列表格: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
“落叶” “黄叶”与 “落木”
“木叶”与“落木”
词语
引证诗句
区别
“树”与“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迁移运用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 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 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 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 同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 性词语。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写出了“江” 之壮阔与川流不息,与落叶“萧萧” 之悲凉构成了悲壮的画面。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写出了忽闻情郎歌声的喜悦心情。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国的愁苦。
⑤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清澈、曲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描绘出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高中语文《说木叶》1课件

高中语文《说木叶》1课件

高中语文《说木叶》1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说木叶》一课,详细内容为教材第三章“诗的意象”中的第二节。

该文通过对“木叶”这一古典诗歌意象的深入剖析,使学生了解诗歌意象的形成、发展及其审美特点,进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木叶”的意象起源、发展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2. 掌握通过具体意象分析,把握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方法;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木叶”意象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木叶”在古典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秋天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进而引出本课主题“说木叶”;2. 新课内容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木叶”意象的起源、发展及审美特点;c.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木叶”意象的情感表达;3.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典诗歌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木叶”意象;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尝试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六、板书设计1. 课题:《说木叶》2. 板书内容:a. 木叶意象的起源、发展;b. 木叶意象的审美特点;c. 木叶意象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意象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

答案:意象为“碧云、黄叶、北雁、南飞”,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分析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木叶”意象,使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了解其他意象的运用,提高文学素养。

说木叶1

说木叶1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 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怀人思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离别之情
思念之苦
柳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暗示性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 _的问题。
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秋天 干燥
落叶 微黄
木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气息。
场合: 秋天叶落
情感: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 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 的愁绪
芭 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 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 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葛胜冲: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 蕉,不雨也飕飕。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木叶1

说木叶1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仔细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填空
A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叫夫婿觅封侯。(《闺怨》 唐 王昌龄) B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 唐 李白) C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 焉。 D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田园乐》唐 王维)
• 尽快jǐn 尽人皆知jì n • 宁静ní ng 宁缺毋滥nì ng • 启发fā 令人发指 fà • 省掉shěng 省悟xǐng • 创造 chuàng 创伤 chuāng • 单纯dān 单于chán
• • • •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出巧办法 万应锭;万能药 一言难尽;一句话难以说明白 不落言筌quán:不在语言上留下用 工的痕迹 • 相去无几:相互之间的差别没有多 少。
练习一:柳
离别之情 思恋之苦
柳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亭亭玉立,碧绿丰茂, 枝条纷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 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落 叶
——
王 褒 《 渡 河 北 》
秋 风 吹 木 叶 , 还 似 洞 庭 波 。
陆 厥 《 临 江 王 节 士 歌 》
木 叶 下 , 江 波 连 , 秋 月 照 浦 云 歇 山 。
袅 洞 袅 庭 兮 始 秋 波 风 , , 木 洞 叶 庭 微 波 脱 谢 。 屈 兮 原 木 庄 《 《 叶 九 月 歌 下 赋 》 。 》

说“木叶”

说“木叶”

说“木叶”1.说“木叶” 篇1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要把握住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意象的把握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
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导入1: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
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帮助学生体会,教师可适当地描绘诗词的意境。也可朗诵杜甫的《登高》。)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再看第二个问题。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
明确:不一样。
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绿”“密”]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3.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
重点
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
难点
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1.迅速浏览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先看第一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二、浏览课文,思考与解答
(先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导入2: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