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陈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唐赋: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第二章汉代辞赋

(二)赋的涵义
❖ 古人的解释:
❖ “不歌而颂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引 刘向云)
❖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
❖ 第一种解释说明了赋体命名的由来。
❖ 第二种解释指明了赋在艺术风格上的特点。
❖ 刘熙载《艺概·赋概》说,“赋别于诗者,诗 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是两 种不同的文体。
❖第一节 骚体赋及“九体”
❖ 一、贾谊的骚体赋
❖ (一)汉初骚体赋简介
❖ 1.骚体赋的特征 ❖ 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传统,抒写贤
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
❖ 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 并且用“兮”;
❖ 表现手法上: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 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用了屈原式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受排挤遭打击的 愤慨。
•作品感情真实,对比鲜明,感情激切,比 喻新颖,句式整齐,近《诗》类《骚》。 •此赋可谓汉初辞赋的代表作。
•《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 •是贾谊赴长沙途经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 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况,名为吊屈原,实际抒发 了贾谊怀才不遇的愤懑。
❖ (二)汉初骚体赋的代表贾谊 ❖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
(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 文学家。 ❖ 他是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 赋作家。 ❖ 代表作: ❖ 《汉书·艺文志》载共有赋7篇, 现仅存《吊屈原赋》和《鵩鸟 赋》,为被贬后所作。
❖《吊屈原赋》属于典型的骚体抒情赋。: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乎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混兮,谓跖跷 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 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 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 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辞赋是两汉400 年间最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
西汉初期,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时期,辞赋以抒情为主,其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汉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辞赋内容广阔、辞彩富丽、体制宏大,因此成了文苑的宠儿,共有赋400 余篇。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
此外,还有朱买臣、东方朔、枚皋等。
西汉末年,较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东汉时期,散体大赋呈日益僵死的趋势,抒情小赋逐渐发展起来。
抒情小赋文字清新,体制短小,表现了汉赋晚期的重大变化。
其代表人物有张衡、蔡邕、赵壹等。
1.枚乘枚乘(公元——公元前140 年),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曾上书谏阻吴王谋反,未被采纳,遂投奔梁孝王,为梁孝王门客。
后来吴王发动叛乱,他又上书劝谏。
因此知名当世。
景帝召拜他为弘农都尉。
后来以病辞官,复游于梁。
" 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
梁孝王死后,他回到老家淮阴。
汉武帝即位后,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征其入京,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9 篇,今存《柳赋》、《菟园赋》、《七发》3 篇。
前两篇后人多怀疑是伪作。
《七发》比较可靠,它是标志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作者铺写了8 段文字。
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序,叙述楚太子得病的缘由,指出楚太子的病根是腐化懒惰:"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 这些话切中贵族子弟的要害,批判色彩非常鲜明。
以下7 段是吴客用7 种办法来启发楚太子,为他治病。
前6种办法分别是描述美妙的音乐、丰盛的饮食、排场的车马、宏深的宫苑、壮阔的田猎和舒心的观涛。
一问一答,逐段铺陈,一步步启发太子,诱导他改变生活方式。
结果太子都以病推辞。
两汉辞赋产生、发展的过程

两汉辞赋产生、发展的过程
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辞赋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歌,但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辞赋产生于两汉之间的文学环境。
在这个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对文学艺术非常重视,提倡儒家思想,鼓励文人进行文学创作。
这种文学环境为辞赋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次,辞赋的发展也与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两汉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同时,汉朝与西域、南越等地区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使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此外,两汉时期的文学家们对辞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辞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和评价,为后来的辞赋创作提供了范例和启示。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是辞赋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文学环境、社会变革、文化交流以及文学理论研究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11、两汉辞赋

[ ]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辞 赋
第一节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汉书· 艺文志》著录贾谊、庄 忌(严忌)、枚乘、淮南王刘安等 的辞赋作品,共有166篇,绝大部 分都失传了。现在仅存贾谊五篇 (残一),严忌一篇,枚乘三篇, 刘安一篇,淮南小山一篇。此外, 《西京杂记》载有梁孝王群僚的赋 作:邹阳二篇,公孙乘、路乔如、 公孙诡、羊胜各一篇。这些作品, 有的是骚体,有的是赋体。 贾谊和枚乘,是汉初辞赋代表 作家。
[ ]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辞 赋
燕淫衍而抚楹兮,连流视而娥扬。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 驩接狎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 忽迁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飞扬。 何灵魂之纷纷兮,哀裴回以踌躇。 势路日以远兮,遂荒忽而辞去。超 兮西征,屑兮不见。寖淫敞〓(字形: 上草头下兄)(敞〓即惝恍) ,寂兮无音。 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乱曰:„„ (颜师古曰:“追述平生欢宴 之时也。”)
[扬雄大赋的新特色]
扬雄字子云,成都人。少而好学, 博览群书。为人简易佚荡,清静无为, 不慕富贵,喜好深思。四十余岁后出仕, 历成、哀、平、新莽四朝,任职低微。 年轻时喜好辞赋,初入京师,便接连上 奏《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 (又称《羽猎赋》)、《长杨赋》。此 外,还有《反离骚》、《蜀都赋》、 《太玄赋》、《逐贫赋》、《酒赋》、 《解嘲》、《解难》、《剧秦美新》等, 以及书、颂、诔、箴数十篇。其中《蜀 都》、《甘泉》、《河东》、《校猎》、 《长杨》五篇大赋,是扬雄辞赋的代表 作。
[ ]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辞 赋
[骚体:刘彻的《李夫人赋》]
一代雄主汉武帝,也是一位极 善辞章的出色作家 ( 今 存 其 作 品 还 有
《天马歌》、《西极天马歌》、《瓠子歌》二 首、《李夫人歌》、《思奉车子侯歌》、《秋 风辞》) 。其《李夫人赋》,是一篇
第二章 两汉辞赋(定)

第三节
枚乘和“七体”
汉初诸侯王好养文学与儒学之士,其中,梁孝王 刘武最为突出。梁孝王筑有梁园,招揽诸多文学 才俊如枚乘、庄忌、邹阳等,形成梁园文学群体。 枚乘(?—前140),字叔,汉初重要辞赋家。主 要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濞郎中,后因吴 王蓄谋叛乱,劝谏不成而投奔梁孝王。“梁客皆 善属辞赋,乘尤高”。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 “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汉书· 艺文志》 著录枚乘赋9篇,成就最高者为《七发》。
人生传奇:琴挑文君
《史记· 司马相如传》:是时卓王孙有 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 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第二节
骚体赋及“九体”
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 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 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 《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 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 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一、汉初骚体赋
人生传奇:当垆沽酒
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 都,居贫,愁懑,以所著 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 与文君为欢。既而,文君 抱颈而泣曰:我平生富足, 今乃以衣裘贳酒,遂相与 谋于成都卖酒。相如亲着 犊鼻裈涤器,以耻王孙。 ——《西京杂记》
人生传奇:昆剧《司马相如》
昆剧名家岳美 缇台北推介新 剧《司马相如》 (2006-06-14 10:21:00中国 新闻网(北京))
1、源于《诗经》。 从思想内容和作用上说,汉赋有劝谏言志 的作用,它继承《诗经》的传统。汉赋的 用韵、主要的铺张手法,也是继承了《诗》 的传统的。如《三百篇》之《大雅· 韩奕》、 《鲁颂· 閟宫》、《大雅· 绵》、《卫风· 硕人》 等均用了铺张,然它们的铺张是不能与汉 赋相比拟的。
第一讲 两汉辞赋课件

赋的概念与分类 汉赋的主要特点
司 马 相 如
贾谊像
关于汉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
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 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 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 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 的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 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赋源于古诗,奠 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
《七发》的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情态
毕现,描摹精致,形象生动。 2.极力夸张想象,铺陈排比,辞采 富赡,洋洋洒洒,气势恢宏。 3.开创主客问答,整散兼具,拓展 内容,扩大篇幅,增加容量。 4.审美价值与讽谏之意的矛盾。
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 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这 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 生活的动荡给他们极大震撼。他们从 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 是,各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他 们创作的诱因。
“七体”赋《七发》分析
作品的主旨在于揭示贵族腐朽生活戕害
人身,提出了应进用文学方术之士的主 张。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 “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 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 的正式形成,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 答形式的文体--“七体”。
小赋
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有
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
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 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 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 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蔡邕《述行赋
两汉辞赋

司马相如
(1)生平 代表作《子虚》《上林》 》《上林 (2)代表作《子虚》《上林》 人物:楚子虚;齐乌有先生;汉亡是公 人物:楚子虚;齐乌有先生; 内容:齐楚互辩斗富; 内容:齐楚互辩斗富;汉亡是公更胜一筹 宗旨:超越诸侯眼界, 宗旨:超越诸侯眼界,歌颂大一统皇权 艺术:铺张扬厉,气势壮阔;对偶排比, 艺术:铺张扬厉,气势壮阔;对偶排比,词采富 确立大赋“劝百讽一”传统( 此太奢侈” 丽;确立大赋“劝百讽一”传统(“此太奢侈”) 缺陷:堆砌辞藻,好奇僻字并罗列同偏旁字, 缺陷:堆砌辞藻,好奇僻字并罗列同偏旁字,炫 博 其它作品: 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 》《长门赋》《美人赋 (3)其它作品:《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
二、汉赋发展期: 汉赋发展期: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枚乘《七发》 (二)枚乘《七发》 1、生平 主要生活在文景帝时期,颇有政治 主要生活在文景帝时期, 眼光(安车蒲轮) 眼光(安车蒲轮) 2、代表作 《七发》 七发》 释名(今多从李说) (1)释名(今多从李说) (2)内容 (3)艺术特色 (4)地位
《七发》释名 七发》
刘勰以“七发” 刘勰以“七发”为“七窍所发,发乎嗜 七窍所发, 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李善《文选注》 李善《文选注》以“七发”为“说七事 七发” 以启发太子” 以启发太子” 今多以李善说为是
《七发》内容 七发》
吴客与楚太子问答, 吴客与楚太子问答,以戒膏粱之子摆脱庸俗 腐朽生活,关心有益之事。 腐朽生活,关心有益之事。 始于“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 始于“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 先言“宫居而闱处”诸事:音乐,佳肴, 先言“宫居而闱处”诸事:音乐,佳肴,车 游宴, 马,游宴,无果 后言宫墙外事如畋猎、听涛, 后言宫墙外事如畋猎、听涛,太子颜色动 末言与方术之士讲习天下万物至理,探 末言与方术之士讲习天下万物至理, 索其间精妙,太子“据几而起,霍然病已” 索其间精妙,太子“据几而起,霍然病已” 观点: 观点:安逸享乐导致的病症最好从思想上治
诗赋_辞赋_赋颂_两汉辞赋文学的方向性及其认同问题_吴光兴

。
变风
、
为主
《
,
因 此 而 理解
,
《
楚辞 》 之 称
《
诗
诗赋
”
,
脉络也
“
(
树 立于 历 史 就是 以 讽谏
楚辞 》 与 略》 首列
“
、
直接 影 响 于 后 世 的
。
诗》 的 传 统
很顺畅
“
。
如
文心 雕 龙
,
?
辨 骚 》 篇所 述
”
:
屈原
)
、
讥 刺 为 重 要 特 征 的 轩翥 诗 人 之 后
.
赋
字之 前
。
,
再回顾
诗
诗赋
”
之建 类 命 名
本意 更多 表示 的 是
赋
”
与
1
7 6
?
诗赋
“
.
辞赋
?
赋颂
” 。
“
诗
”
有源 流 关 系
《
“
,
系出名门
”
而 已 诗
。
、
由
《
”
楚 辞 》 引 导 出 的 新兴 的 辞 赋作 品
之名了
)
,
,
遂同
上揭
以风
,
诗赋 略 》 大 序 曰 屈 原
,
是谓
,
变 之风谏
《
” “
相 提并论
、
或 许刘 向
,
刘 歆得 到 启 发
雅》 以 述 其 政 之 美 者 为 正
?
。
“
以 刺 其 整 理
概述两汉辞赋的发展历程

概述两汉辞赋的发展历程
两汉辞赋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一时期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
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 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
《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一共有九百多篇,作者六十余人,大多是这一时期的。
总的来说,两汉辞赋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东汉辞赋-打印

东汉辞赋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述行赋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刘歆的《遂初赋》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抒情小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西汉赋家把悲世不遇赋作为抒情的主题,东汉的赋家则以知命为解脱。
张衡(78—139年),字平子。
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城北鄂城寺)人。
17岁时游学三辅,后来到京都洛阳,就教于太学。
他淡薄名利,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推辞不就。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他始任南阳主簿。
后被安帝公车特征入朝,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王相等官,《归田赋》便是在做河间相辞官归家后不久所做。
之后又做了尚书,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于尚书任上。
时年62岁。
《归田赋》是张衡辞去河间相归家后不久所做。
因东汉中期社会政局腐败,外戚宦官当权,朝政日非,作者感到个人的宏伟抱负无从施展,因而放弃仕途,转向隐居,文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中也隐隐地蕴涵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是辞赋史上第一篇反映田园隐居生活的作品,篇幅短小,抒情言志,文辞清丽,与作品所展现的环境及心情浑然一体。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译:在京都洛阳作官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没有明智的谋略去辅佐君王。
只是站在河边,羡慕鱼儿的自由自在,要等到黄河水清(喻政治清明),还未可预期。
想到战国时期的蔡泽,当他的壮志不能如愿时,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心中的疑难。
天道实在是微妙不可预测的,自己将要跟随渔父去同乐于川泽。
丢开那浑浊的世俗远去,与社会上的纷纷世相永别。
解析:第一部分写思想归田的动因。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两汉辞赋

骈赋:随着骈文的发展而形成,篇幅比大赋短,对偶 工整,有些几乎全用四、六字对偶组成。重视抒情。 律赋:随着五、七言诗的律化而形成,从唐朝起,把 六朝骈赋格律化。讲究对偶、用韵、平仄。这种赋只 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辞藻过于纤巧,不顾情 韵。 四、“赋”发展历程 骚赋(先秦和汉初)——大赋(两汉)——骈赋(六 朝)——律赋(唐以后)——散文(宋以后)
汉赋兴盛的原因
文体本身的演变
四言詩的发展,由全盛而漸趋式微,且《詩经》经 過儒家的渲染,更离开文學范围而登上经典的宝座, 继之而起的是《楚辭》,到了汉代,就陸绪蛻变为 「賦」這種文体。
社会发展的要求
汉朝的大一統,在政治上形成一种自豪感,经济 的迅速发展,在社會引起一種安定感。因此,在文 學上就要求一些夸張的、宏丽的內容。
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整篇作 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的喜怒哀乐。与 贾谊情感浓郁的辞赋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转 变。 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文坛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司马相如 1、司马相如把汉大赋的创作推向高峰。《子 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这二篇其实 是《天子游猎赋》的上下篇。作品虚构子虚、 乌有、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 天子田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 品的基本框架。
这个命令否定上林的巨丽之美,而代之以天下 之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尚德崇义,按 照儒家理想和经典以治天下。
汉代散体大赋在形式上有下列几个突出特点: 1、普遍采用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 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 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体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 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 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场面之豪奢。从而形成宏大的 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司马相如曾谈到 自己作赋的经验: 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 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 传。 这段话是对散体赋的铺陈描写以及作者创作心理的生动概括。
两汉诗文歌赋

两汉时期的诗文歌赋
1. 《大风歌》
作者:刘邦
内容: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 《李延年歌》
作者:李延年
内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佳人难再得。
3. 《白马篇》
作者:曹植
内容: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4. 《孔雀东南飞》
作者:佚名
内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5. 《青青园中葵》
作者:佚名
内容: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6. 《上邪》
作者:佚名
内容: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7. 《四愁诗》
作者:张衡
内容: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8. 《迢迢牵牛星》
作者:佚名
内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两汉时期的辞赋概况

COUPLETS 传/承/民/族/文/化骈文辞赋骈文辞赋两汉四百年间,辞赋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潮,根 据《汉书•诗赋略》的记载,西汉有记录的辞赋,便有千 篇的规模。
刘勰也说:“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 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文 心雕龙•诠赋》)加上东汉时的辞赋作者和篇目,整个两汉的辞赋实际创作数量,肯定是远过千篇的。
可以 说,在汉代,写诗的人少,而作赋的人很多,尤其是散 体大赋,或称骋辞大赋,在汉代尤为盛行,且对后世影 响深远。
因此,将辞赋作为汉朝的“一代之文学”是并 不为过的。
汉赋有多种体式,整体上以散体大赋和骚体赋为主。
如果说先秦辞赋以抒情为主的话,那么汉赋则是 以体物为主,是繁采而寡情的。
在体物写貌方面,多描写帝王宫廷生活或者游猎场景、帝都面貌,铺张扬 厉,以气势取胜,但多夸饰成分和堆砌辞藻的现象。
所以,也有人觉得汉赋读起来更像类书或志书,至少 它们都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袁枚就说:“尝谓古无志书,又无类书,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土物产之 美,山则某某,草木、鸟兽、虫鱼则某某,必加穷搜博 访,精心致思之功。
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
而一成之后,传播远迩,至于纸贵洛阳。
盖不徒震其才藻 之华,且藏之巾笥,作志书、类书读故也。
”(《历代赋话 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善为大赋者,往往需要博览群书,乃至四处搜罗采访,这也是“赋兼才学”的一个 原因。
谢榛便说道:“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
……又必精于六书,识所从来,自能作用。
”(《四 溟诗话》)此外,汉赋还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个 是模拟之风的盛行,另一个就是美与刺的功用,即譎 谏与赞美。
汉赋的繁荣及其特色,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 中,帝王对辞赋的提倡起到了关键作用。
虽然汉高祖刘邦比较轻视儒生,但是他和一帮开国功臣不少 都是楚人,客观上为楚地文学走向全国做了铺垫。
20本栏目责任编辑李牧童投稿邮箱Jimutong20l0@ 两汉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汉初休养生息,尚黄老之学,文、景二帝皆不好辞赋, 这个时期赋家更多在藩国活动。
两汉辞赋

一、什么是辞赋
(一)赋的起源
辞赋又称古赋,汉以后又称汉赋。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
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 赋,原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即铺陈 直叙,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赋是在诗歌和散文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结果。 由于赋与楚辞有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 把辞赋连称。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 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 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是一种独立的、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 殊文体,常采用问答体形式,句式整齐, 铺张,讲究辞采。
赋的定义:
赋是一种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
散文性质的文学体裁。 赋抒情成分少,重于铺叙和描写,接近 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 半诗半文的性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 客问答的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吸收 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词藻、 夸张的手法等。
一、汉赋概说
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今赋
今赋,即今体赋,又称当代辞赋,或新赋。 今赋是一个相对于古典辞赋的概念,是从古典 辞赋区划出来的新文体,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 过程 今赋,形式以当代抒情小赋成就最为上乘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抒情小赋。 一是抒情性强; 二是篇制短小; 题材广泛; 四:用科学管理,筑 发展大厦;靠技术创新,添腾飞翅膀。立 足国际,放眼全球;冲出九州,四海翱翔, 更高,更快,更强! 诗曰:勘探先锋地质眼,开发主力展新 容。增储上产声威赫,缚虎擒龙战绩丰。 挖潜增收开伟业,稳油控水立宏功。医生 巧诊疑难症,起死回生有万能。
(五)赋的基本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田赋》的艺术特征
2、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写景状物细腻 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3、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颇多骈偶 成分,形式整齐,韵律和谐。
在形式上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是 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同时也是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汉赋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西汉初期是骚体赋的时代)
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内容侧重抒情,篇幅 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
司马相如《长门赋》
2散体大赋(西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散体赋 勃兴、发展而逐渐衰落的时代。 )
又称为新体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善于用铺陈、 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 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 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在结构上, 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
“曲终奏雅” “劝百讽一”
奠基之作是枚乘的《七发》,最高成就是司马 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七发》
解题: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文选· 李善注》), “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文心雕龙· 杂 文》)。
思想内容:
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询,用7件事来启发 楚太子,实际是用7种方案给楚太子治病。指导思想 在于讽谏上层统治阶级的穷侈极欲。
张衡(78~139),字 平子,南阳西鄂人。
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 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 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 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 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 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 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观涛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 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 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 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 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顒顒卬卬,椐椐彊 彊,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
3抒情小赋
东汉中期以后,汉帝国衰微,政治黑暗, 社会危机严重,大赋失去创作的现实基础, 创作稀少,抒情小赋应运而生。在内容上 侧重于咏物和抒情, 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 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 反对奢侈,崇尚节俭; 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 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热情歌颂。
这些在当时都有积极意义
第三节 张衡《归田赋》
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少善著文,精于天文、阴阳、历 算之学,曾发明浑天仪和候风地 动仪。博通五经六艺,安帝时被 召为郎中,先后做过太史令、侍 中、河间相。性格从容恬静,不 慕名利,所居之官,常积年不徙。 晚年有全身远害、归隐田园的思 想。文学方面,创作有诗赋多篇。 其文学作品有《温泉赋》、 《南都赋》、《二京赋》、 《思玄赋》、《归田赋》、 《怨诗》、《同声歌》、《四 愁诗》等。明人辑录有《张河 间集》。
第二章 汉代辞赋
第一节 汉赋概说
一、赋的概念
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特殊文体,它既有诗 的整齐句式、和谐音韵,又有文的自由句式和 无严格格律限制的特点
亦诗亦文又非诗非文
二、赋的来源
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
1.与诗的关系。 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作为表现手法的赋: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又说:赋,布也。
第二节 司马相如的赋
《子虚赋》与《上林赋》
写作时间、关系、人物和主旨 《子虚赋》写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 写于武帝召见之时。 两赋既相对独立成篇,内容又密切相连 。 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 主旨是反对奢侈,崇尚节俭。
《子虚赋》的内容:
楚臣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乌有先生夸耀楚王云梦 泽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加以诘难,认为子 虚之言有伤侯王德义,并夸耀齐国的国土广阔、地 大物博。其旨在于讽喻诸侯不应重侈糜而轻德义。
《归田赋》的思想内容
前一部分,写归田之因。 归田之因一:久留都邑而无佐于君。 归田之因二:空有抱负而不遇明世。 归田之因三:天道微昧而不如归隐。
后一部分,写归田之乐。
想象中田园隐居生活的乐趣:良辰风 物的田园之乐 、啸傲钓射的般游之 乐 、弹琴读书作文之乐 。
《归田赋》的艺术特征
1、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融合到环境、 景物的描写之中,浑然一体,意与境合,形成诗 意化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二是以议论、用典、铺 叙等手法来述志和抒情。写景状物主以抒情,叙 事议论主以表志。
《上林赋》的内容: 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先生二人以及楚、齐两国 诸侯的批评,详述汉天子上林苑之“巨美”和游猎 之壮观。最后提出天子应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上林赋片段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 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 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 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 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 鼓迭起,铿鎗闛鞈,洞心骇耳。荆、吴、郑、卫之 声,《韶》、《濩》、《武》、《象》之乐,阴淫 案衍之音,鄢郢缤纷,《激楚》《结风》,俳优侏 儒,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 前,靡曼美色于后。
两因素 与节律、用韵相结合
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登徒子好色赋》片段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 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 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 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 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 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 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 蔡。
三 赋的分类
汉赋还受到先秦诸子散文及战国纵横家说辞的 影响。 《孟子》对话体 《荀子赋篇》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 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 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隐语
以陈述和描绘为主要手段
赋与比、兴的不同
比:以此物比彼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赋: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 赋引入文学中,就是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性手 法。
2、《楚辞》的影响 ⑴内容上:汉赋中抒情述志类的赋,是在《楚 辞》的启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 马迁《悲士不遇赋》;蔡邕《述行赋》;张衡 《思玄赋》等。 抒发他们的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和对祖国 对人民的关切,太子之疾,非药石针灸所能医,须以要言妙道上。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1、 音乐——病未能听。 2、 饮食滋味——病未能尝。 3、 车马——病未能乘。 4、 游观声色——病未能游。 5、 田猎——有起色矣。 6、 观涛——病未能观。 7、 要言妙道——据几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张衡《归田赋》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之作。
四 汉赋繁盛的原因
1、赋产生于南方楚国,汉朝的建国者多为楚人。
这就决定了赋具有南国人文独特的神秘诡谲、绮靡华采的风韵,又以 体物为其特色。
2、是时代需求的必然。
西汉初期从高祖统一开始,就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以致经济繁荣, 人口蕃殖,国库充裕。 这一时期,自有一种空前高昂的民族精神、大气磅礴的时代气质,需 要一种文学形式将其形象地显现出来。
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
3、统治者娱乐的需要
为了表示皇帝的至高无上、皇权的赫赫威仪,统治者大力修建宫 殿苑囿,生活越发奢侈,声色犬马、田猎巡狩日甚一日。 在寻欢作乐的同时,他们又需要歌功颂德的文学以愉耳目、适快 意。 因此,散体赋愈发走向规模宏大、铺张扬厉,并且作为文士的进 身之阶,吸引了众多有才华的作家呕心沥血,竞相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