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调节治疗_李成荣
脓毒症微循环障碍应对策略
脓毒症微循环障碍应对策略一、概述脓毒症(Sepsis)定义为针对感染的失控宿主反应所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感染导致的循环、细胞、代谢的明显异常,是脓毒症的严重亚型。
脓毒性休克的本质涉及大循环紊乱、微循环紊乱和细胞代谢紊乱。
在脓毒性休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还是大循环的评估,包括氧输送、全身血流量以及灌注压力的评估。
脓毒症指南建议将目标设为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并使乳酸正常化。
但临床实际发现即使一些脓毒症患者的宏观血流动力学参数已经达标,但最终仍进展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
究其原因在于复苏后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已改善,但仍存在微循环障碍。
所以,对于休克复苏,目前主张以流量为核心的复苏策略,即休克复苏过程中大循环被纠正后,保证微循环的恢复。
微循环作为联系大循环和细胞间的桥梁,一方面,大循环是微循环复苏的基石;另一方面,休克复苏终点是恢复细胞氧代谢和器官功能。
所以,休克复苏已经进入关注微循环的时代。
心血管循环的最小单位被定义为微循环,它是一个由直径<100 μm的不同大小的毛细血管组成的网络,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微血管、真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分流血管)、微静脉。
微循环最根本的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微循环障碍主要是指直径<100 μm的微血管灌注以及氧供氧耗等发生障碍。
微循环低灌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灌注压改变、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纤维素沉积、白细胞/血小板黏附增加。
微循环障碍在脓毒症组织缺氧和器官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二、脓毒症微循环障碍病理生理脓毒症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病原体入侵导致免疫反应失衡,进而引起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引发内皮细损害,表现为血管节律性舒缩性丧失,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白细胞聚集、血小板沉积以及凝血级联激活诱发微血栓的形成,这些都会导致微循环障碍,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一般而言,机体创伤后免疫功能表现为,以抗感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包括吞噬细胞的趋化活性下降,吞噬杀菌功能降低,抗原呈递功能减弱,IL-2合成和释放减少造成淋巴细胞活性受抑等,因而易于并发创伤感染或脓毒症;同时,机体又表现出以TNF,IL-6升高为代表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当创伤程度较轻时,上述变化并不明显,炎症反应往往局限于局部,抗感染的免疫防御功能变化不大,甚至可能出现略有增强的现象。
然而当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机体常表现为典型的双向性功能紊乱,且创伤程度愈重表现愈为显著,由此而导致的创伤并发症也愈为严重。
脓毒症的免疫调理治疗曾经使人们对改善脓毒症的预后寄予极大希望。
但鉴于对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过度炎症反应”及其促炎细胞因子的认识, 在实施长达10 年之久, 耗资近10 亿美元, 多达200 余项抗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后, 并没有在临床获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造成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免疫调理治疗的研究陷入了低谷。
在对这一“失败”反省的过程中, 美国学者Bone 提出了著名的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 se syndrome, CARS) 假说[1], 指出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机体促炎与抗炎机制失衡所致, 在两者交替制衡后, 抗炎机制往往占优势, 并导致免疫抑制。
按照该假说, 免疫调理治疗的任务是恢复促炎与抗炎机制的平衡, 逻辑上通过上调促炎机制, 或下调抗炎机制则有望逆转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
CARS 假说似乎能够解释抗炎治疗“失败”的原因,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临床研究的支持。
1996 年Volk 等[2]报告,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 (HLA- DR)水平能够可靠地鉴别脓毒症免疫抑制状态。
以30% 的HLA- DR/CD+14 作为阈值, 患者预后明显不同。
此外, 用免疫刺激剂干扰素γ( IN F-γ) 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免疫状态, 在HLA-DR/CD+14被提升的同时, 也观察到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 释放增加。
婴幼儿脓毒症不同免疫状态细胞因子变化探讨
8】.91±7.45,P<o.05)。其中DR—H组l例
(1/13)发展为MODS,无死亡病例;DR—L组7例 (7/23)发展为MODS,其中3例(3/23)死亡。 2。2不同免疫状态弦毒疰患凡前炎症细胞露子 交往急毪期:DR-H秘DR—L缝IL—l 13、IL-6均褰 于正常对照组(户<0.05)。DR—H组TNF-ot浓魔 高于对照组(P<0.05),DR—L组较对照组有增黼 趋势,但差异戈显著性(P>0.05)。DR-H和DR— L组比较:IL一1S及IL-6浓度熬异无显著性(P> 0。05)。DR—H组TNF-ot浓发蒜予DR—L缓(P《 O.05)。恢爱期变化:DR—H和DR・L组IL,1蹲及 IL-6浓度较急性期均明显降低(P<0.05);DR—H 组TNF-俚浓度明显下降(JP《0.05),DR—L组无明 显改变(P>0.05),见表1。实澍荧光定量PCR梭 测IL-6 mRNA表达,DR一珏缀鸯8,43-I-4。75,DR—L 组为14.8±7.8,对照组为O.32士o.05,可觅DR—H 和DR—L组舭一6表达均增高(P<0.05),以DR—L 组增高更为照箸(P<O.05)。 2.3不同免疫状态脓毒症患JL抗炎细胞因子变 纯盎涛氆一10:急惶期DR—H耪DR—L组蚜溪燕 高于对照缓,既表l,其中DR—L组明显高于DR一辩 组(P<0.05)。恢复期DR—H和DR—L组儿一lO浓 度较急性期娩著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嫩 PCR检测地一10 mRNA表达:DR一}{组为l。18
than thatinDR—L group(P<0.05).Transcriptionlevel H group and DR・L dusion HLA-DR expression of
serve
miRNA146a与脓毒症
“过度炎症反应”是机体多系统、多器官、多机 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 相互作用及炎症因子自身的级联瀑布反应机制为其
发生的重要基础口]。外界刺激(如感染、创伤等)激
活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多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活
化,如单核/巨噬细胞(MC)、树突状细胞(DC)、天
然杀伤细胞(NK)、补体等,从而激活神经系统的相
其中¨J。因miRNA一146a对机体免疫有特殊的调
protein—l,
HMGBl)等反作用于免疫系统释放更多的炎症因 子。必须说明的是,异常免疫反应仅仅是导致脓毒
症炎症反应的因素之一,宿主因素、病原微生物及其 毒素的毒力及凝血纤溶系统异常改变等多种因素均 参与脓毒症发病。
控作用,可能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有所
导到细胞核,该过程涉及许多生化反应途径,如蛋白 激酶C、G蛋白和磷脂酶C等。通过磷酸化作用对
(miRNP)的形式与靶mRNA结合并使之抑制。
miRNA一146分为miRNA一146a和miRNA一 146b两型,其中人类miRNA一146a定位于第5号
万方数据
主国复筮匡堂!Q!!生!旦筮!!鲞墓!塑垦垡!』£尘£!堕丛鲤:丛竺:!Q!!:!!!:!!:堕!:!
as
146a
on
sepsis possible regulatory role and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sis in the future
to
do
a
review.
[Key words]
Sepsis;miRNA一146a;Therapeutic targets
促进靶mRNA发生降解,这一机制在植物中多见; 互补配对程度较低的进行翻译抑制,此种方式在哺 乳动物中较普遍,多数miRNA以核糖蛋白复合体
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调节治疗
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调节治疗
李成荣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10(028)001
【摘要】文章扼述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机制.病原微生物(配体)通过Toll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PRR)启动固有免疫反应,所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导致促炎反应并触发适应性免疫,诱导初始T细胞分为Th1、Th2细胞、
CD4~+CD25~+Foxp3~+调节性细胞(Treg)及Th17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脓毒症促炎/抗炎反应同时异常活化,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免疫调节治疗脓毒症的思路是既能清除内、外源性配体抑制PRR持续活化,又不过度抑制抗感染免疫反应.【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李成荣
【作者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518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相关文献】
1.免疫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J], 姚咏明
2.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研究进展 [J], 李楠;尤胜义
3.以树突状细胞为靶点的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进展 [J], 王宏伟;陆江阳
4.婴幼儿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机制探讨 [J], 付丹;李成荣;王国兵;祖莹;何颜霞;黄雀
兰;曾细秋
5.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J], 孙浩;周大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脓毒症免疫炎症反应紊乱机制及治疗对策
The Open Inflammation Journal, 2011, 4, (Suppl 1-M8) 67-73
Sepsis
Trauma
Burns
Drugs
Surgery
Systemic temporary immunosupression
mild
severe
Prevents inflammation induced damage
Assay Methods
(Innate ) 先天性免疫
Flow cytometry, immunohistochemistry
(Adaptive) 获得性免疫
T cells (CD4 and CD8)
免疫麻痹的概念
Tilting toward immunosuppression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
细胞因子微环境的变化 (IL-12\IL-10), 决定CD4+T细胞的 功能性分化
Th1
TNF-a、IL-2、IFN-r 漂移 IL-4 、IL-10
CD4+T细胞活化 Th2
抑制性细胞因子IL-4 、IL-10进一步增加
免疫麻痹的发生机制
1.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不 平衡 (抗炎因子产生过多-促炎因子分泌过少) 2.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减少; 3.免疫应答反应类型的转变; 4.细胞凋亡 :各种免疫活性细胞以及胃肠 道黏膜上皮细胞。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 1–12 (2011)
HSV-1 Thirty-one patients (51.7%)
CMV
16 patients (26.7%)
严重创伤脓毒症和MODS免疫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
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紊乱目前仍被视为脓毒症和MODS发生和发展的中心环节,有效的免疫调理治疗始终被认为是最终对该综合征治疗取得突破的根本途径。
无论免疫状态如何,高水平的促炎性介质(如TNF-α和IL-6)在脓毒症病人中是普遍存在的,过高水平的促炎介质对全身(包括免疫系统)是有害的。
对于伴有免疫抑制的病人仅进行抗炎治疗还不够,同时还应该进行免疫刺激治疗,以恢复病人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基于这种理论,选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和胸腺肽α(迈普新)对创伤、严重脓毒症和MODS患者采取抗炎与免疫刺激相结合的新的治疗方法,以期获得使该类病人疗效比既往有更明显的提高的目标。
从而研究对严重创伤、脓毒症和MODS进行免疫调理治疗的可行性,以从发病机理着手为MODS的治疗探寻更加适宜的治疗途径。
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的对象具备以下条件:①18岁的成年病人。
②严重创伤或感染所诱发的脓毒症(脓毒症诊断标准采用2001年华盛顿“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推荐标准),Mar-shall(1995)评分5 ̄20。
除外预后恶劣,并可能成为病人死亡主因的病症,如特重型颅脑损伤、心肺复苏术后,恶性肿瘤晚期等;治疗未超过24h死亡或出院者或未能坚持系统治疗者(只能是因病人原因)。
2004年8月~2006年2月间,从重医附一院普外科ICU、中心ICU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文章编号:0253-3626(2006)05-0739-03严重创伤、脓毒症和MODS免疫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黄有成,代远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重庆400016)【摘要】目的:研究对严重创伤、脓毒症和MODS进行免疫调理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与治疗组(B),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胸腺肽α(迈普欣)和乌司他丁,疗程为7天,观察期28天。
结果:治疗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TNF-α、IL-6、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
脓毒症免疫调理与新指南解读
脓毒症免疫调理与新指南解读作者:苏磊唐丽群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年第02期脓毒症的前因多以严重感染为主,部分由严重创伤、休克、凝血功能紊乱等导致。
其后果是全身免疫功能紊乱甚至衰竭。
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疾病状态的本质至今未完全明了,在脓毒症的各个时期采取的的调理措施效果不佳,新的脓毒症指南未有明确指向。
但是相比上个世纪,脓毒症的起病模式和监测调理等相关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本文就研究现状与"2012拯救脓毒症指南(SSC)"提供的信息做相关介绍和解读。
1 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机制及监测指标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做出防御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构成人体防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反应可分为致敏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
机体的免疫调节可分为自身调节、整体调节与群体调节三个层次。
其中自身调节指机体内部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整体调节指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的作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交感神经(SNS)直接刺激肾上腺素受体产生的抗炎和诱发细胞凋亡作用和迷走神经及部分神经肽的调节作用;群体调节代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的种群适应性,临床研究较少,均为基础研究。
脓毒症时细菌的内毒素、脂肽和细菌DNA 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被机体的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识别,并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结合,包括ToLL样受体( TLRs)等,形成PAMP-PRR复合物,启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细胞内效应分子,激活Jun激酶和P38相关的有丝分裂激酶,后者磷酸化激活κB抑制剂(IκB),转化为NF-κB二聚体。
同时激活活化蛋白1(AP-1)。
脓毒症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综达•脓毒症的中医药诊治进展"李慕云1苏和2张雪峰2张瑞芬2#(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9)02-0371-03doi - 10.3969/j.issn.1004-745X.2019.02.054【摘要】近年来,中医在脓毒症治疗方面有较多更深入的探索,中医药对炎症反应、免疫损害、胃肠功能和凝能障碍面均有,可生,多重发生,与西医结合治疗可临床疗效。
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仍不清晰,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且基础研究较少。
【关键词】中医药脓毒症治疗进展脓毒症的治疗和防治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医疗问 题,全球每年数百万人患病且病死人数超过患病人数 的1/4,其死亡率相当于多发伤、急性心梗和中风[1]。
脓 毒症是多种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脓 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 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 床治疗以西医 治疗中医治疗#2$。
西医治疗中生的生 ,发不良反应,临床救治极困难[3]。
目前,中医治疗脓毒症的有性、全性 一 ,中医疗中西联合治疗能疗、病、生质量。
中医治疗病、中、中:、、治疗 ,有一的,并 一 。
以下综 年来脓毒症的中医药诊治 。
1脓毒症诊断标准脓毒症是 引起 反应 的危 生的器 能障碍[4]。
2015年危重症医 (SCCM)、欧洲危重症医 (ESICM)Sepsis 3.0的,可 者SOFA!2交qSOFA!2可 脓毒症,全症反应 脓毒症能反[5-7]。
2脓毒症的中医认识中医典籍中尚未见脓毒症的概念,其有发热、厥脱、腑气不通等症状,代医普遍将病归人“伤寒”“外感热病”“温毒”“走黄”“内陷”疾病之内[8-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疗卫生科研计划项目(2010104)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zhangifanthea@)3脓毒症的证机特点脓毒症病涉诸多脏腑,病机复杂。
婴幼儿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机制探讨
D - R H组。 3 C 4C 2 +op ̄T 细胞改变 : R L组高于对照组及 D — ( )D +D 5F x3 r D— R H组( 00 ) C 4C 2 Top  ̄ P细胞相关分子 比 . 。 D *D 5 x 3O r 5 q
检测 :R— D L组 F x3 C L 一 、 IR、 一 0基 因 表 达高 于 对 照 组及 D — op 、T A 4 GT I 1 L R H组 ( <O 5 。结论 观 察 C 4 单 核细 胞 H A D P . ) 0 D1+ L—R
P R R a t — C 检 测 C 4F 胞 F x3 C L 一 、 IR、 一 0 I一 N C ( el i P R) me D C细 op 、 T A 4 GT I 1 、 6mR A表 达 。结果 ( ) ,L 重病 例 评分 D — L L 1d J 危 R H组
高于 D — R L组 。 2 ( )细 胞 因子 变 化 :两组 前 炎 症 细胞 因子 I一 I一 、N 一0 血 浓度 高 于 对 照组 ( <0 5 ,两 组 问 比较 : L 1 L 6T F 【 B、 P .) 0
表达 有 助 于 对 婴 幼儿 脓 毒 症 病 情严 重程 度 及 预 后 作 出 判 断 ; 幼 儿脓 毒 症 发 生 发 展过 程 中 , 炎 症 细 胞 因 子处 于持 续 高 表 达 婴 前
【述评】严重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从免疫抑制走向 免疫增强
【述评】严重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从免疫抑制走向免疫增强脓毒症(sepsis)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所有引起居民死亡的病因中脓毒症排在第10位[1]。
早期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失控的、持续放大的全身性炎症反应(SIRS)是引起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但随着支持治疗手段的提高,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度过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阶段即免疫亢进期,进入更加复杂的免疫抑制(麻痹)期。
近年来对死亡的脓毒症患者进行尸检发现,脓毒症后期表现为严重的免疫麻痹,且持续数天甚至数周。
免疫麻痹导致后期出现继发性感染,大部分感染的病原体是多种耐药的细菌或真菌,无法控制的感染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尽管早期液体复苏、感染灶的及时清除、抗生素的早期使用及器官功能支持的“集束化治疗” 是脓毒症治疗的基石,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因此,不断探讨和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迫在眉睫。
近年来已经认识到免疫麻痹是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期有多项研究证实免疫增强(刺激)治疗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提高生存率。
本文将总结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研究的最新认识,探讨脓毒症免疫增强治疗的可能性。
1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传统认识当病原微生物突破皮肤、黏膜等入侵到人体后,机体快速启动非特异性(固有)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致病微生物。
固有免疫反应不仅是机体抵御外界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在诱导和激活获得性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宿主细胞通过表达几类病原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识别病原体的保守结构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
常见的PAMPs包括脂多糖、肽聚糖、鞭毛蛋白及微生物的核酸分子等。
PRRs主要包括定位于炎症细胞膜和内体膜上的ToII样受体(TLRs)和C型凝集素受体(CLRs)、胞浆内的NOD样受体(NLRs)、视黄酸诱导基因I解旋酶(RIG-I)样受体(RLRs)和HIN200蛋白等。
除识别PAMPs外,这些受体同时也可以识别由于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而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如热休克蛋白、DNA和RNA片段等内源性的危险信号。
脓毒血症免疫状态及其干预PPT课件
临床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意义
脓毒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免疫状态干预为脓毒血 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脓毒血症免疫状态干预的具体机制 ,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为脓毒血症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同时,也需要加强临床实践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脓毒血 症患者受益。
免疫抑制型
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无法 有效清除感染,易发生感 染扩散。
过度炎症反应型
免疫系统过度活化,产生 大量炎症介质,导致组织 损伤。
脓毒血症免疫状态的评估方法
实验室检查
检测免疫相关指标,如 白细胞计数、炎症因子
水平等。
免疫功能评估
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 功能,以及体液免疫指
标。
临床观察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 病情进展,判断免疫状
脓毒血症与代谢性疾病
研究脓毒血症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 联,如糖尿病、肥胖等,探索脓毒血 症对这些疾病的影响以及干预措施。
谢谢观看
脓毒血症免疫状态及其干预ppt课 件
目录
• 脓毒血症概述 • 脓毒血症免疫状态 • 脓毒血症的干预措施 • 脓毒血症免疫状态干预的临床研究 • 脓毒血症免疫状态干预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脓毒血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脓毒血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 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常常伴随器 官功能不全和循环障碍。
分类
营养支持
研究和实践如何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提高抵抗力,降低 脓毒血症的发病风险。
康复治疗
探索和实践如何通过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运动康复等,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脓毒血症免疫状态与其他疾病的关联研究
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_陈明祺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 Southeast Univ(Med Sci Edi)2013,Jun;32(3):357-360[收稿日期]2012-09-17[修回日期]2012-12-27[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LZ11032)[作者简介]陈明祺(1985-),男,甘肃陇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mail:chengxin5320@126.com[通信作者]王醒E-mail:wangxing1964@163.com[引文格式]陈明祺,王醒.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3):357-360.·综述·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陈明祺1,王醒2(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29)[摘要]目前对脓毒症病理生理的认识及治疗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但脓毒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对脓毒症时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为脓毒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从脓毒症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入手,对患者脓毒症时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关键词]脓毒症;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免疫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64(2013)03-0357-04doi:10.3969/j.issn.1671-6264.2013.03.025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3]。
目前对脓毒症的认识及治疗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
然而,脓毒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在美国,每年新增脓毒症患者超过75万例,并且每年至少有210000人死于脓毒症,全球每天约14000人死于其并发症[4-5]。
对脓毒症时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为脓毒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2019年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的共识与争议(全文)
2019年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的共识与争议(全文)脓毒症(sepsis)是感染诱发失调的机体反应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
尽管近年在早期集束化治疗等取得长足进步,脓毒症仍是感染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2]。
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免疫炎症反应紊乱是其普遍出现的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对脓毒症患者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十分必要,并受到高度关注[3]。
然而临床上如何对脓毒症进行规范的免疫调节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
充分回顾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最新进展,深入思考该领域取得的共识和存在的争议,依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对这些问题作简要的评述,厘清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一、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彰显前景尽管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对于脓毒症至关重要,但任何支持治疗都有限度,近期系列早期目标指导治疗研究均证实不能进一步改善病死率亦从侧面证实这一点。
愈来愈多的证据也发现,免疫功能监测指导下的免疫调节治疗可能为改善脓毒症预后开辟新的途径。
1.免疫炎症反应紊乱是免疫调节治疗的病生基础:随着脓毒症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系列临床研究的开展,现在认为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目前已认识到,脓毒症是炎症反应亢进和免疫抑制几乎同时存在的过程,但两者的启动时间、诱因、机制及临床表型不同[4]。
脓毒症固有免疫激活、炎症反应亢进是介导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器官损伤的关键因素;而不恰当的抗炎反应、免疫抑制是中后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导致院内获得性感染及潜伏感染激活[4,5]。
无论是过度免疫激活还是严重免疫抑制都对患者不利,而针对脓毒症免疫功能状态变化进行的免疫调节治疗,恢复免疫功能稳态,理应是进一步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5,6]。
2.免疫监测进展使免疫调节治疗具有可行性:机体免疫功能监测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有助于评估免疫功能变化的性质和程度,评价免疫调节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7]。
脓毒症的免疫调理治疗:主要针对CARS
免疫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免疫调理治疗可以显著改 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降 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炎症反应
免疫调理治疗可以降低脓 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减 轻组织损伤和多器官功能 障碍。
提高生存率
免疫调理治疗可以显著提 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后。
04 未来研究方向
脓毒症的免疫调理治 疗主要针对CARS
目录
CONTENTS
• 脓毒症概述 • CARS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 针对CARS的免疫调理治疗 • 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01 脓毒症概述
脓毒症的定义
01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 炎症反应综合征,通常伴随细菌 或真菌感染。
02
脓毒症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循 环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对CARS更深入的理解
深入研究CARS的发病机制
01
了解CARS在脓毒症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免
疫调理治疗方法。
探索CARS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02
研究CARS与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等的相互作用,
有助于揭示脓毒症的免疫病理过程。
探索CARS在不同类型脓毒症中的表现
03
了解CARS在不同类型脓毒症中的表现,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脓
05 结论
CARS在脓毒症中的重要地位
CARS(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是 脓毒症中免疫系统的一种反应,其作用是补偿过度激活的促炎反应,但 也可能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感染风险。
CARS在脓毒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 后密切相关。
阿奇霉素对成人重症肺炎导致的脓毒症免疫调节作用分析
阿奇霉素对成人重症肺炎导致的脓毒症免疫调节作用分析刘世专,黄卫俊,谢洪珍,张海晖,陈时松阳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阳春529600[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对成人重症肺炎导致的脓毒症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就诊于阳春市人民医院的重症肺炎导致脓毒症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的3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免疫功能、呼吸功能、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7.14%)高于常规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5)。
研究组免疫功能指标、呼吸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症肺炎导致的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其免疫调节作用显著。
[关键词]阿奇霉素;成人重症肺炎;脓毒症;免疫调节;作用;分析[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11(b)-0005-04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Azithromycin on Immunomodulation of Sepsis Due to Severe Pneumonia in AdultsLIU Shizhuan, HUANG Weijun, XIE Hongzhen, ZHANG Haihui, CHEN Shisong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Yangchun People's Hospital, Yangchun, Guangdong Province, 529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ole of azithromycin on immunomodulation of sepsis due to severe pneumonia in adults.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resulting in sepsis admitted to Yangchun People's Hos⁃pital from August 2022 to August 2023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mong them, 35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35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azithromycin treatment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mmune function, respiratory function,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97.14%)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82.86%),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3.968,P<0.05). Immune function index, re⁃spiratory function index,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 and disease severity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zithromyci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sepsis caused by severe pneumonia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everity of the patient's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unction, reduce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patient,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its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Key words] Azithromycin; Adult severe pneumonia; Sepsis; Immunomodulation; Role; Analysis重症肺炎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脓毒症属于重症肺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甚至死亡,因此一旦并发脓毒症则需立即就诊[1]。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一般而言,机体创伤后免疫功能表现为,以抗感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包括吞噬细胞的趋化活性下降,吞噬杀菌功能降低,抗原呈递功能减弱,IL-2合成和释放减少造成淋巴细胞活性受抑等,因而易于并发创伤感染或脓毒症;同时,机体又表现出以TNF,IL-6升高为代表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当创伤程度较轻时,上述变化并不明显,炎症反应往往局限于局部,抗感染的免疫防御功能变化不大,甚至可能出现略有增强的现象。
然而当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机体常表现为典型的双向性功能紊乱,且创伤程度愈重表现愈为显著,由此而导致的创伤并发症也愈为严重。
脓毒症的免疫调理治疗曾经使人们对改善脓毒症的预后寄予极大希望。
但鉴于对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过度炎症反应”及其促炎细胞因子的认识, 在实施长达10 年之久, 耗资近10 亿美元, 多达200 余项抗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后, 并没有在临床获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造成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免疫调理治疗的研究陷入了低谷。
在对这一“失败”反省的过程中, 美国学者Bone 提出了著名的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 se syndrome, CARS) 假说[1], 指出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机体促炎与抗炎机制失衡所致, 在两者交替制衡后, 抗炎机制往往占优势, 并导致免疫抑制。
按照该假说, 免疫调理治疗的任务是恢复促炎与抗炎机制的平衡, 逻辑上通过上调促炎机制, 或下调抗炎机制则有望逆转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
CARS 假说似乎能够解释抗炎治疗“失败”的原因,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临床研究的支持。
1996 年Volk 等[2]报告,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 (HLA- DR)水平能够可靠地鉴别脓毒症免疫抑制状态。
以30% 的HLA- DR/CD+14 作为阈值, 患者预后明显不同。
此外, 用免疫刺激剂干扰素γ( IN F-γ) 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免疫状态, 在HLA-DR/CD+14被提升的同时, 也观察到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 释放增加。
胸腺五肽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脓毒症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反映水平的影响
胸腺五肽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脓毒症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反映水平的影响谭雪婷; 林彩战【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18【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胸腺五肽; 重症脓毒症; 免疫功能; 炎症反映水平【作者】谭雪婷; 林彩战【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广东阳江 529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映综合征,临床上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的感染灶[1]。
脓毒症的实质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2]。
其发病机制涉及到复杂的免疫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异常反应等多个方面,会造成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3]。
重症脓毒症是指脓毒症伴有组织灌注不良、器官功能障碍或低血压。
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用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炎性反映水平,用肠内营养改善患者消化道功能,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反映水平均有所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ICU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72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 例。
其中观察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6~60 岁,平均(41.7±10.3)岁。
对照组男22 例,女14 例,年龄22~63 岁,平均(43.2±8.2)岁。
所选择的患者均符合重症脓毒症诊断标准[4]。
剔除标准:入住 ICU 后 48h 内死亡的患者,不适合肠内营养的患者。
两组患者入住 ICU时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住 ICU 时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PCT值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症脓毒症常规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液体复苏、维持水电酸碱平衡、调控血糖和呼吸机辅助治疗等,并辅以肠内营养,24h 内经鼻胃肠管给予瑞先(华瑞制药有限公司,H20040188),从 20mL/h 开始,同时监测患者胃潴留量并评估患者耐受性,连续输注4h 后暂停1h,后逐日增加20mL/h 或依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最终达到维持量30mL(45kCal)/(kg·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笔谈·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损害组织细胞外,免疫功能紊乱对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脓毒症免疫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固有(innate)免疫和适应性(adaptive)免疫反应均参与发病,所导致的促炎反应/抗炎反应动态失衡是脓毒症进展为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的(MODS)的原因之一[1]。
本文扼述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及其可能的机制,旨在拓宽免疫调节治疗脓毒症的思路。
1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机制感染可通过免疫系统促发炎症反应。
以往曾认为脓毒症可能存在SIRS和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两个免疫反应时相。
早期主要为大量产生TNF-α、IL-1β等前炎症细胞因子,激发炎症反应(SIRS);其后随脓毒症促炎反应发展,机体启动代偿性抗炎反应机制,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大量产生以拮抗过度产生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同时前炎症细胞因子因合成减少或消耗降解而降低,从而导致CARS[1]。
近来在探讨脓毒症免疫抑制机制时,注意到成年脓毒症患者早期即可高表达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处于脓毒症免疫抑制状态(以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30%为界定标准)患者同时存在超高水平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2]。
同样以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30%或>30%为标准,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婴幼儿脓毒症前炎症细胞因子/抗炎症细胞因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调节治疗李成荣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518026)摘要:文章扼述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机制。
病原微生物(配体)通过Toll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PRR)启动固有免疫反应,所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导致促炎反应并触发适应性免疫,诱导初始T细胞分为Th1、Th2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细胞(Treg)及Th17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
脓毒症促炎/抗炎反应同时异常活化,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调节治疗脓毒症的思路是既能清除内、外源性配体抑制PRR持续活化,又不过度抑制抗感染免疫反应。
[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3-17]关键词:脓毒症;Toll样受体;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免疫调节治疗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06(2010)01-0013-05Pathogenesis of immune dysfunction in septic and immunoregulation therapy LI Cheng-rong(Shenzhen Children's Hospital,Shenzhen518026,Guangdong,China)Abstract:The pathogenesis of immune dysfunction in septic has been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ward pathogens is initiated by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such as Toll-like receptor(TLR).Inflammatory cytokines derived from innate immune response not only cause inflammatory response,but also trigger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through induc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ive T cell into Th1,Th2,CD4+CD25+Foxp3+regulatory T cells(Treg),and Th17cells.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might suppress or enhance inflammatory response.Abnormal activation of innate/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may coexist in sepsis,resulting in immune dysfunction.Logical and adequate approach of immunoregulation therapy to sepsis may be to suppress PRR persistent activation by eliminating endogenous or exogenous ligands,as well as to avoid excessive inhibi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to infection.(J Clin Pediatr,2010,28(1):13-17)Key words:sepsis;Toll-like receptor;innate/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Treg;Th17;immuno-regulation therapy子变化。
我们注意到IL-6和IL-10等促炎或抗炎细胞因子,在免疫激活或免疫抑制状态下均持续增高,免疫抑制组IL-6表达甚至还高于免疫激活组[3]。
上述结果很难用CARS假设解释。
目前认为脓毒症免疫抑制反应在脓毒症一开始就出现,而并不是继发于促炎反应而出现的代偿性反应。
脓毒症既可能存在免疫亢进,也可能存在免疫抑制,促炎/抗炎反应同时存在,两者的强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机体处于一种复杂的免疫紊乱和动态失衡中[4]。
1.1固有免疫反应与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固有免疫(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可迅速对病原微生物作出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反应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如单核/巨噬细胞(MC)、树突状细胞(DC)、天然杀伤细胞(NK)、中性粒细胞、补体、溶菌酶及细胞因子等。
固有免疫系统中除少数免疫分子(如补体C3旁路、溶菌酶等)可直接参与抗感染免疫反应外,免疫细胞需经其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相应配体后,才能启动固有免疫反应[5,6]。
PRR识别各种病原体中高度保守的结构,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使大量结构各异的病原体能够被数量有限的识别分子所识别。
已知PRR主要包括跨膜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家族、胞质内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蛋白家族及维甲酸蛋白-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RIG-I/MDA5)等,表达于身体各种细胞,分别介导细菌、真菌、病毒及原虫所致的固有免疫反应[5]。
其中TLR是目前了解较清楚的PRR。
已发现人类有10种TLR(TLR1~TLR10),广泛分布于各种免疫细胞(MC、DC、NK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非免疫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等)。
不同的TLR识别不同的配体,如TLR4识别G-菌脂多糖(LPS),TLR2识别G+菌肽聚糖(PGN)及脂胞壁酸(LTA),TLR5识别细菌鞭毛,TLR3(识别病毒产物dsRNA)、TLR7和8(识别单链病毒RNA)、TLR9(识别病毒或细菌的非甲基化CPG DNA序列)主要介导抗病毒免疫反应。
TLR除识别外源性配体(PAMP)外,TLR4等尚能识别组织细胞损伤所释放的内源性配体,如热休克蛋白(HSP)60和HSP70、透明质酸和硫酸乙酰肝素组成的低聚糖、纤维结合素等[5,6]。
需高浓度内源性配体才能活化TLR信号途径,这对脓毒症炎症级联反应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TLR识别配体后发生构象变化,活化下游信号途径转导分子,经MyD88依赖或MyD88非依赖性途径,分别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或IRF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诱导前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启动固有免疫反应[6]。
若TLR及其传导途径过度异常活化,则诱发炎症反应。
大量异常产生的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等黏附分子及一氧化氮(NO),并募集中性粒细胞到黏附分子表达部位,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组织细胞破坏释放的内源性配体又进一步活化TLR,诱发前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级联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脓毒性休克或MODS(图1)[7]。
国内外研究已注意到脓毒症患者MC等免疫细胞高表达TLR2、TLR4及其信号转导分子,TNF-α、IL-1β等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TLR信号途径转导分子表达相一致,脓毒症越重,TLR转导分子及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越高,表明TLR信号途径异常活化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8,9]。
导致脓毒症TLR信号途径及炎症细胞因子过度活化的机制仍不清楚。
病原微生物特性及宿主炎症反应性,可能是导致异常活化的重要因素,后者与TLR信号途径分子及前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
此外,近来尚发现IL-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等多种负性调节因子参与调控TLR信号途径活化过程[10]。
TLR相关内源性或外源性配体触发TLR信号途径同时启动IRAK-M等负性调节因子表达,由于遗传或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脓毒症患儿负性调节因子并未随炎症反应加重而增加,导致负性调节因子表达绝对低下或相对不足,TLR途径转导分子表达异常增加,最终导致前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及严重脓毒症[9]。
1.2适应性免疫与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适应性免疫(获得性或特异性免疫)反应由T、B淋巴细胞介导,对于特异性持久清除病原微生物具有重要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APC,如DC或MC 等)在消化处理抗原并提呈给T细胞同时,经TLR 信号途径活化产生的B7-1等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CD4+辅助性T细胞(Th),包括Th1、Th2、Th17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6,11,12]。
Th细胞及其分泌的细图1脓毒症固有免疫功能紊乱示意图TF.组织因子,PAI1.血小板活化抑制因子-1,APC.活化蛋白C胞因子具有多重功能,除辅助B细胞生成抗体及增强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外,尚可调节(抑制)免疫反应和诱导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