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在线阅读
梁实秋《吃相》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人的饮馔之道(17 分)《吃相》梁实秋①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他旅游西南某地的时候,偶于餐馆进食,忽闻壁板砰砰作响,其声清脆,密集如联珠炮,向人打听才知道是邻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排骨。
这一道菜是这餐馆的拿手菜,顾客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当当响。
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认为这是大家为他捧场。
这位外国朋友问我这是不是国内各地普遍的风俗,我告诉他我走过十几省还不曾遇见过这样的场面,而且当场若无壁板设备,或是顾客嘴部筋肉不够发达,此种盛况即不易发生。
可是我心中暗想,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样的事恐怕亦不无发生的可能。
②《礼记》有“毋啮骨”之诫,大概包括啃骨头的举动在内。
糖醋排骨的肉与骨是比较容易脱离的,大块的骨头上所联带着的肉若是用牙齿咬断下来,那龇牙咧嘴的样子便觉不大雅观。
所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对于在桌面上进膳的人而言,啮骨应该是桌底下另外一种动物所做的事。
不要以为我们一部分人把排骨吐得劈拍响便断定我们的吃相不佳。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
世界上至今还有不少地方是用手抓食的。
听说他们是用右手取食,左手则专供做另一种肮脏的事,不可混用,可见也还注重清洁。
我不知道象咖喱鸡饭一类粘糊糊儿的东西如何用手指往嘴里送。
用手取食,原是古已有之的老法。
罗马皇帝尼禄大宴群臣,他从一只硕大无比的烤鹅身上扯下一条大腿,手举着鼓槌,歪着脖子啃而食之,那副贪婪无厌的饕餮相我们可于想象中得之。
罗马的光荣不过尔尔,等而下之不必论了。
欧洲中古时代,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从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不曾被普遍使用,有些人自备刀叉随身携带,这种作风一直延至十八世纪还偶尔可见,据说在酷嗜通心粉的国度里,市尘道旁随处都有贩卖通心粉(与不通心粉)的摊子,食客都是伸出右手象是五股钢叉一般把粉条一卷就送到口里,干净利落。
③不要耻笑西方风俗鄙陋,我们泱泱大国自古以来也是双手万能。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阅读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阅读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阅读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阅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梁实秋散文《钱》原文
梁实秋散文《钱》原文梁实秋散文《钱》原文钱梁实秋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
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
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
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
若是带有斑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
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舍之间诚然大有道理,不过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
像和那样爱钱如命只可说是钱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只可说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
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邮,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戏报子,也有人喜集鼻烟壶;也有人喜集砚、集墨、集字画古董,甚至集眼镜、集围裙、集三角裤。
各有所好,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
钱不嫌多,愈多愈好。
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
”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的想积财。
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西青杂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北平叫卖小贩,有喊:“小盆儿小儿”的,担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扑满,全是陶土烧成的,形状不雅,一碰就碎。
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储蓄的道理了。
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以打开的,多半作猪形,名之为“猪银行”。
不晓得为什么选择猪形,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我们的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干旱水,所以养成一种饥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
我从前认识一位小学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三十余元,她省吃俭用,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面洒上几滴香油,二十年下来,她拥有两栋小房。
(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作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作了一个自耕的小地主。
这些可敬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
最新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18篇
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18篇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18篇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1)梁实秋过年阅读答案【篇一:山(梁实秋)阅读答案】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
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
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
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
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
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
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
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
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
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
夏菁寂寞时想山。
山最和他谈得来。
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
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
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
他的诗,虽然不像喜马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崟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
格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
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
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该诗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罗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装饰得非常动人。
梁实秋《廉》原文欣赏
梁实秋《廉》原文欣赏梁实秋《廉》原文欣赏【梁实秋《廉》原文】贪腐的事,古今中外滔滔皆是,不谈也罢。
孟子所说穷不苟求的“廉士”才是难能可贵,谈起来令人齿颊留芬。
东汉杨震,暮夜有人馈送十斤黄金,送金的人说:“暮夜无人知。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万古流传,直到晚近许多姓杨的人家常榜门楣曰“四知堂杨”。
清介廉洁的“关西夫子”使得他家族后代脸上有光。
汉末有一位郁林太守陆绩(唐陆龟蒙的远祖)罢官之后泛海归姑苏家乡,两袖清风,别无长物,惟一空舟,恐有覆舟之虞,乃载一巨石镇之。
到了家乡,将巨石弃置城门外,日久埋没土中。
直到明朝弘治年间,当地有司曳之出土,建亭覆之,题其楣曰“廉石”。
一个人居官清廉,一块顽石也得到了美誉。
“银子是白的,眼珠是黑的”,见钱而不眼开,谈何容易。
一时心里把握不定,手痒难熬,就有堕入贪墨的泥沼之可能;这时节最好有人能拉他一把。
最能使人顽廉懦立的莫过于贤妻良母。
《列女传》:田稷子相齐,受下吏货金百镒,献给母亲。
母亲说:“子为相三年,禄未尝多若此也,安所得此?”他只好承认是得之于下。
母亲告诫他说:“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
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
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
”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训话把田稷子说得惭悚不已,急忙把金送还原主。
按照我们现下的法律,如果是贿金,收受之后纵然送还,仍有接受别人的贿赂之嫌,纵然没有期约的情事,仍属有玷官箴。
这种簠簋不修之事,当年是否构成罪状,固不得而知,从廉白之士看来总是秽行。
我们注意的是田稷子的母亲真是识达大义,足以风世。
为相三年,薪俸是有限的,焉有多金可以奉母?百镒不是小数,一镒就是二十四两,百镒就是二千四百两,一个人搬都搬不动,而田稷子的母亲不为所动。
家有贤妻,则士能安贫守正,更是例不胜举,可怜的是那些室无莱妇的'人,在外界的诱惑与阃内的要求两路夹击之下,就很容易失足了。
取不伤廉这句话易滋误解,一芥不取才是最高理想。
梁实秋《排队》原文
梁实秋《排队》原文梁实秋《排队》原文排队发展到如今的时代,依然有插队现象的存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排队》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梁实秋《排队》原文“民权初步”讲的是一般开会的法则,如果有人撰一续编,应该是讲排队。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也许是衣冠楚楚的,也许是破衣邋遢的,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
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膊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
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
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
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
排队是洋玩艺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
晋书范汪传:「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排而进。
」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免于推排。
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
我父亲如入宝山,图书、古董都是他所爱好的,盘旋许久,乐此不疲,可是人潮汹涌,越聚越多。
等到我们兴尽欲返的时候,大门口已经壅塞了。
门口只有一个,进也是它,出也是它。
而且谁也不理会应靠左边行,于是大门变成瓶颈,人人自由行动,卡成一团。
也有不少人故意起哄,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因为里面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妇。
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
为了免于被人践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
我从此没再去过厂甸,直到我自己长大有资格抱着我自己的孩子冲出杀进。
中国地方大,按说用不着挤,可是挤也有挤的趣味。
逛隆福寺、护国寺,若是冷清清的凄凄渗渗觅觅,那多没有味儿!不过时代变了,人几乎天天到处要像是逛庙赶集。
梁实秋《雅舍》原文
梁实秋《雅舍》原文梁实秋《雅舍》原文《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写的散文,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梁实秋《雅舍》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原文,汉语词语,释义为原作品、原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希望能帮到大家!【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梁实秋《寂寞》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寂寞》阅读练习及答案梁实秋《寂寞》阅读练习及答案【梁实秋《寂寞》原文】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
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
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
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里去。
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
梁实秋:一个乡民的死
梁实秋:一个乡民的死一个乡民的死文/梁实秋我住着的房屋后面,广阔的院子中间,有一座罗汉堂。
它的左边略低的地方是寺里的厨房,因为此外还有好几个别的厨房,所以特别称它作大厨房。
从这里穿过,出了板门,便可以走出山上。
浅的溪坑底里的一点泉水,沿着寺流下来,经过板门的前面。
溪上架着一座板桥。
桥边有两三棵大树,成了凉棚,便是正午也很凉快,马夫和乡民们常常坐在这树下的石头上,谈天休息着。
我也朝晚常去散步。
适值小学校的暑假,丰一到山里来,住了两礼拜,我们大抵同去,到溪坑底里去捡圆的小石头,或者立在桥上,看着溪水的流动。
马夫的许多驴马中间,也有带着小驴的母驴,丰一最爱去看那小小的可爱而且又有点呆相的很长的脸。
大厨房里一总有多少人,我不甚了然。
只是从那里出入的时候,在有一匹马转磨的房间一角里,坐在大木箱的旁边,用脚踏着一枝棒,使箱内扑扑作响的一个男人,却常常见到。
丰一教我道,那是寺里养那两匹马的人,现在是在那里把马所磨的麦的皮和粉分做两处呢。
他大约时常独自去看寺里的马,所以和那男人很熟习,有时候还叫他,问他各种小孩子气的话。
这是旧历的中元那一天。
给我做饭的人走来对我这样说,大厨房里有一个病人很沉重了。
一个月以前还没有什么,时时看见他出去买东西。
旧历六月底说有点不好,到十多里外的青龙桥地方,找中医去看病。
但是没有效验,这两三天倒在床上,已经起不来了。
今天在寺里作工的木匠把旧板拼合起来,给他做棺材。
这病好像是肺病。
在他床边的一座现已不用了的旧灶里,吐了许多的痰,满灶都是苍蝇。
他说了又劝告我,往山上去须得走过那间房的旁边,所以现在不如暂时不去的好。
我听了略有点不舒服,便到大殿前面去散步,觉得并没有想上山去的意思,至今也还没有去过。
在各种的店里,留下了好些的欠账。
面店里便有一元余,油酱店一处大约将近四元。
店里的人听见他死了,立刻从账簿上把这一页撕下烧了,而且又拿了纸钱来,烧给死人。
木匠的头儿买了五角钱的纸钱烧了。
住在山门外低的小屋里的老婆子们,也有拿了一点点的纸钱来吊他的。
梁实秋《鸟》原文与阅读练习附答案
梁实秋《鸟》原文与阅读练习附答案引导语:梁实秋的《鸟》,这是他为自己所爱的小鸟留下的一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原文与学习相关的阅读练习。
①我爱鸟。
②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还有快乐吗?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
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
雅舍梁实秋原文
雅舍梁实秋原文雅舍梁实秋原文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
抗战时期,梁实秋来北碚定居,1940年同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雅舍梁实秋原文,欢迎阅读!雅舍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让座》原文
梁实秋《让座》原文梁实秋《让座》原文男女向例是不平等的,电车里只有男子让女子座,而没有女子让男子座的事。
但是这—句话,语病也就不小。
听说在日本帝国,有时候女子就让座给男子;在我们这个上海,有很多的时候男子并不让座给女子,这不但是听说,我并且曾经目睹了。
据说让座一举,创自欧西,我曾潜心考察,恐系不诬。
因为电车上让座的先生们,从举止言谈方面观察,似乎都是出洋游历过的,至少也是有一点“未出先洋”的光景。
所以电车上让座,乃欧风东渐以后的一点现象。
又据说,让座之风在欧西现已不甚时,而在我们上海反倒时行,盖亦“礼失而求诸野”乎?一个年逾半百而其外表又介乎老妈子与太太之间的女人,和一个豆蔻年华而其装束又介乎电影明星与大家闺秀的女人,这在男子的`眼里,是有分别的。
对于前者,大半是不让座,即使是让,也只限于让座,在心灵上不起变化。
我们若把让座当做完全是礼貌,这便无谓;若把让座当做心灵上的慰藉,这便无聊。
最好是看看有无让座的必要。
譬如说,一位女朗上车了,她的小腿的粗细和你的肚子的粗细差不很多,你让座做甚?叫她站一会儿好了。
又一位女郎上车了,足部占面积甚小,腰部占空间甚多,左手拉着孩子,右手提着一瓶酱油,你还不赶快让座?“今天的天气热啊!”“是的,这两天热得难过。
”“下一阵雨就好了。
”“可不是,下一阵雨至少要凉快好几天呢。
”这样的谈下去,可以延长到半点多钟,而讨论的范围不出“天气”一端。
旁边的人看着将不禁啧啧称叹曰:这两位世兄多么漂亮!多么健谈!多么会应酬!应酬至此,真可以出而问世矣!但是除了天气之外,还有可谈的事物没有?凡是自己能辩明天气之冷热的人,常常感觉到,语言无味,还不如免开尊口,比较的可以令人不致笑出声来。
--------文学视界。
梁实秋《鸟》原文与阅读练习附答案
引导语:的《鸟》,这是他为自己所爱的小鸟留下的一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原文与学习相关的阅读练习。
①我爱鸟。
②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还有快乐吗?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雅舍》梁实秋原文
《雅舍》梁实秋原文 《雅舍》的作者是梁实秋 ,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梁实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原文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四)幽默丛生。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比如写雅舍单薄简陋,不避风雨,本来是生活中并不“雅观”的困境,却用上一组雅正的骈句来描绘,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粪坑”一应俱全,“酣声、喷嚏”罗列无遗。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国人对国人“懒惰”的讥评后,梁实秋正儿八经地起而争辩,最后还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来,不也是‘没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争辩:不然你来试试?“蚊风之盛”有谐音的效果,“最忌排偶”庄词谐用,都有新颖幽默的雅趣。
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
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
”可是我不记得是谁了,他曾说过更彻底的话:我们平常以为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确是与众不同,其实,那多半是衣裳装扮起来的,我们在画像中见到的华盛顿和拿破仑,固然是奕奕赫赫,但如果我们在澡堂里遇见二公,赤条条一丝不挂,我们会要有异样的感觉,会感觉得脱光了大家全是一样。
这话虽然有点玩世不恭,确有至理。
中国旧式士子出而问世必需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衣裳是要紧的。
我的一位朋友,人品很高,就是衣裳“普罗”一些,曾随着一伙人在上海最华贵的饭店里开了一个房间,后来走出饭店,便再也不得进去,司的巡捕不准他进去,理由是此处不施舍。
无论怎样解释也不得要领,结果是巡捕引他从后门进去,穿过厨房,到账房内去理论。
这不能怪那巡捕,我们几曾看见过看家的狗咬过衣裳楚楚的客人?衣裳穿得合适,煞费周章,所以内政部礼俗司虽然绘定了各种服装的式样,也并不曾推行,幸而没有推行!自从我们剪了小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中西合壁的服装也不算违警,这时候若再推行“国装”,只是于错杂纷歧之中更加重些纷扰罢了。
李鸿章出使外国的时候,袍褂顶戴,完全是“满大人”的服装。
我虽无爱于满清章制,但对于他的不穿西装,确实是很佩服的。
可是西装的势力毕竟太大了,到如今理发匠都是穿西装的居多。
我忆起了二十年前我穿西装的一幕。
那时候西装还是一件比较新奇的事物,总觉得是有点“机械化”,其构成必相当复杂。
一班几十人要出洋,于是西装逼人而来。
试穿之日,适值严冬,或缺皮带,或无领结,或衬衣未备,或外套未成,但零件虽然不齐,吉期不可延误,所以一阵骚动,胡乱穿起,有的宽衣博带如稻草人,有的细腰窄袖如马戏丑,大体是赤着身体穿一层薄薄的西装裤,冻得涕泗交流,双膝打战,那时的情景足当得起“沐猴而冠”四个字。
2023年最新的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18篇
2023年最新的梁实秋《衣裳》原文阅读18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细语,以及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此时尤为幽绝。
梁实秋散文在线阅读
梁实秋散文在线阅读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
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
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
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
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在线阅读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
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
》》》梁实秋作品在线阅读入口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作品风格/梁实秋[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文学主张
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
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
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
并且在梁实秋看来,不但创作的主体只能是极少数的天才,就是鉴赏文学也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最高的艺术只能少数人能了解艺术自有许多的等级,所以艺术的鉴赏亦有很多的等级。
对于一般民众的文艺要求的满足,梁实秋给他们安排了说书、唱戏、通俗文学作品等艺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能理解这样的作品,他们也只对这样的艺术感兴趣,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想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伟大的艺术家们才能欣赏、体会。
梁实秋看到了不同的艺术主体对艺术有不同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梁实秋的错误在于夸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文学题材
从文学题材上来说,表面上梁实秋主张题材无限制论。
他说: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限
制。
题材是不应该加以限制了,但如何处理题材,却并不是任意的,而应该是有选择的,用梁实秋的话来说,就是批评家并不限制作品的题材,他要追问的是作家的态度和作品的质地。
这里,梁实秋所说的虽然是批评家,其实也代表了梁实秋心目中作家处理题材的态度,因为梁实秋心目中,批评和创作是大体一致的,对不符合人性的题材,作家应该通过艺术加工,使之符合人性,比如说,对通奸这样一件事,不是说不能写,但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应该以艺术的方法指出,这样的事情是悖乎人性的,不合伦理的,这才是正确的处理题材的方法。
可另一方面,梁实秋又说,艺术的题材和艺术的方法又绝非可以离开,只有高贵的题材才值得用高贵的方法。
高贵的方法只有高贵的题材才配用,那么,要想创造出高贵的作品,自然更要用高贵的题材了。
题材虽不可限制,但题材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这才是梁实秋心目中真正的题材观。
在《现代文学论》《论诗的大小长短》《诗与伟大的诗》等文中,梁实秋一再强调,伟大的艺术作品当有一定长度,这其实是他心目中这一观点的折射。
梁实秋看到了作者在处理题材上应起的积极作用,却又人为的将作品的题材划分为上中下几等,这是由他的贵族主义思想决定了的,可以说,梁实秋骨子里的贵族主义精神注定了梁实秋的文艺思想走不出这样一个怪圈。
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从人性善恶二元构成、善对恶的适度节制、天才才能洞察绝对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响,但梁实秋拓展了
绝对真理的范畴,强调普遍人性,更偏重实践理性。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从以前的浪漫倾向和唯美倾向转到传统的、古典的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白璧德的思想为梁实秋反思了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提供了理论资源,也由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有相似之处,而梁实秋思想中的传统观念比较浓厚,这为梁实秋认同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梁实秋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人性论是他思想的核心。
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说到: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至于与当时的时代潮流发生怎样的关系,是受时代的影响,还是影响到时代,是与革命理论相合,还是为传统思想所拘束,满不相干,对于文学的价值不发生关系。
因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在这里梁实秋说明了文学价值之所在。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现普遍的固定的人性。
正是他的这种文学价值观确定了他的文学目的就是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
正如他在《文学的纪律》一文中说: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超验存在显露自身的一种独特方式,艺术与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
这些对现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关于
文艺的思想的一个共同点在于:文艺要显现普遍性,要显现无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实秋所说的文学要表现普遍的人性和他们的理论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其基本思路与他们是相通的,这就是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观的现代意义所在。
文学批评
梁实秋认为,文学批评不是鉴赏,而是判断。
他说,判断有两层步骤判与断,判者乃分辨选择之功夫,断者乃等级价值之确定,其判断的标准乃固定的普遍的。
这个普遍的固定的标准是什么呢,梁实秋说: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标举。
接下来,梁实秋分析了批评的目的:文学批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否定。
换言之,批评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作价值判断,指出哪些作品是伟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评家还需指出这些作品哪些是符合伦理的,他们又是如何符合的。
梁实秋所说的伦理,主要是指儒家的伦理道德,梁实秋一生都是儒家伦理的信奉者,他说,儒家的伦理,在我看来,大致是不错的。
而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文学批评家才能够做到,因此,梁实秋认为,只有批评家的批评才是批评的正宗,批评家的意见无论其与民众的品味是相合或相反,总是那一时代的最精到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