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来历
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
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的传说故事,过来看看吧。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一: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
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
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
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
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
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
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
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二: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
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
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
膳房下设五局: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
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
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
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位于北京西北,占地面积达293公顷,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承载着中国封建帝王的辉煌和权力的兴衰变迁,下面将为您讲述颐和园的骄傲历史。
颐和园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修建,起初是乾隆皇帝为了安度晚年而建造的皇家园林。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达六十年之久。
在位期间,乾隆皇帝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对颐和园进行了精细的规划和设计。
他斥巨资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和湖泊,打造出了一个宛如仙境般的园林场所。
然而,颐和园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乾隆皇帝刚开始修建颐和园时,曾遭遇了自然灾害和种种困难。
尤其是在千霜山修建长廊时,乾隆皇帝面临着建筑设计上的巨大难题,试错了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建设颐和园的过程中,乾隆皇帝不断调整规划和设计,力求将自然风景与人工景观融合在一起。
乾隆皇帝的执着付出终于换来了颐和园的壮丽光景。
颐和园的建筑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采用了宫殿、庙宇、花园、湖泊等多种建筑样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九龙壁、福海、万寿山、琉璃厅等建筑,它们各具特色,彰显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雄伟和富丽堂皇。
然而,颐和园的辉煌并非一路顺风。
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代皇帝慈禧太后统治时期,颐和园曾多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破坏。
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颐和园遭到严重破坏,建筑和文物被洗劫一空。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封建帝制和皇家园林产生了重大影响,颐和园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修复期。
在修复之后,颐和园重获新生,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象征之一。
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和历史底蕴。
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总结起来,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承载着中国封建帝王的辉煌和权力的兴衰变迁。
乾隆皇帝的执着和智慧使颐和园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园林,而充满坎坷和磨难的历史使颐和园成为一个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
颐和园是中国北京市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之一。
下面是关于颐和园的一些历史资料:
- 建立时间:颐和园的建设始于18世纪,乾隆皇帝在其统治时期于1750年开始修建,并在自己在位期间不断进行扩建和改造。
整个建设历时长达150年。
- 建筑风格:颐和园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园内的建筑以精美的宫殿、寺庙和湖泊为主,为游客展示了精湛的工艺和壮丽景色。
- 历史事件:颐和园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多个重要事件的洗礼。
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颐和园曾遭到外国军队的焚毁。
后来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努力下,园内得以重建。
- 园林特点:颐和园占地面积广阔,拥有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和建筑群。
其中的主要景点有昆明湖、万寿山、长廊和九龙壁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高度精华,是游客们喜爱的目的地。
- 文化意义: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珍宝,在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部分,是中外游客体验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重要场所。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了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瑰宝。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区市地名案例辞典》
- 《中国古代皇宫园林大图解》。
颐和园历史故事简短30字
颐和园历史故事简短30字
颐和园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她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下面是三个与颐和园相关的历史故事。
1. 颐和园的创建人——乾隆皇帝的故事
颐和园的创立者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对园林设计和建设情有独钟。
乾隆皇帝于1749年开始兴建颐和园,历时18年完成。
据说开建颐和园时,乾隆皇帝从北京城郊茫茫之中,选择了山清水秀的玉泉山。
他本人大量参与了颐和园的设计和施工,因此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风格带有很强的乾隆个人特色。
乾隆皇帝精神奕奕的驾临,勉励参与工程的人们劳心劳力,直接使得颐和园成为清朝时期修建规模最大、构造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之一。
2. 颐和园的毁坏和修复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颐和园遭到英国侵略军的严重摧毁。
后来中法战争、义和团运动等更进一步使得颐和园遭受毁坏,盗窃、破坏、焚烧等使得一些历史建筑物和文物永久丧失。
但是在晚清时期,有一批文化名人、文物保护专家、收藏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远道而来,他们投身保护颐和园、救助文物的行动中,大量投入资金、物力和人力进行修缮,最终保住了颐和园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 《长恨歌》中的颐和园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了一位与杨贵妃相爱的唐明皇,为了纪念杨贵妃,建造了一个庭园,这个庭园里面有许多山水、花园和建筑。
这个庭园后来被命名为“富春山居图”,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的雏形。
有人认为,《长恨歌》的富春山居图和颐和园有着某种联系,颐和园也可以看作是这一传统的文化记忆的重现。
因此,颐和园除了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文学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那你知道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篇【1】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后来,她忽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忽必烈说:“臣妾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小山包上。
”忽必烈流着眼泪问:“为什么偏葬在那么荒凉的地方?”瓮娘娘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
”说完没多大功夫,就闭眼了。
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小山包上。
从此,那小山也就叫瓮山了。
但到底是葬在瓮山的哪一块儿,地面上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为的是防备有人决坟盗墓。
五百年以后,清朝皇帝乾隆看这儿山清水秀,风景幽静,心里很喜欢,就想在这儿建座皇家园林。
他征调民工,把瓮山泊开凿成昆明湖,并在瓮山上大兴土木,修建行宫。
在半山腰挖地基时,忽然发现下边有一个大地穴,都是用三尺见方的大石块砌成的,还有一个大石门,关得很紧实。
监工的太监把这事立马禀告了乾隆。
乾隆心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里头尽是奇珍异宝!”于是,他亲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们悄悄把门撬开,可那门太严实了,工匠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了门前的一块挡门石。
翻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一看,脸色立时掺白,吓得差点背过气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头重新砌好。
就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香阁,把坟给压住了。
这一来,瓮娘娘的坟没人敢动了,乾隆认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
果真应了瓮娘娘:“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那句话。
这事听起来好象很神,其实并不神。
瓮娘娘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见丹棱北边那地方风景好,知道日后准被皇家看上,在这儿修行宫,所以她才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
至于石板上的字,那是防人掘坟盗墓为吓唬人而刻的。
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这人讲风水,好迷信,就给唬住了。
北京颐和园历史文化解读
北京颐和园历史文化解读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湖泊占地220公顷。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北京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更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对北京颐和园进行解读。
一、历史背景北京颐和园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乾隆皇帝下令改建西山园,并将其命名为颐和园。
乾隆皇帝是一位文化崇尚者,他极为注重文化艺术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他精心打造了颐和园,以展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二、设计理念颐和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优美。
整个园区以“山、水、宫、苑”为主题,以人工湖泊为中心点,布局宏大而又精致。
园内山峦起伏,水波荡漾,宫殿、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此外,颐和园还注重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让人们在自然与艺术之间流连忘返。
三、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既有宫殿建筑,又有园林建筑,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大佛顶”和“九龙壁”。
万寿山大佛顶是一座仿制佛教宝塔的建筑,高达41米,是颐和园主要的地标之一。
九龙壁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九龙壁之一,壁上雕有九条栩栩如生的龙,栩栩如生。
四、文化价值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颐和园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从园林布局到建筑风格,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颐和园的建筑还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如雕刻艺术和书法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最后,颐和园还展示了清代皇家生活的面貌,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结: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
颐和园的传说
颐和园的传说简介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皇家园林。
它是清代乾隆帝为纪念母亲寿康公主而修建的,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典范。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到290公顷,其中主要景点包括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曲径通幽的长廊、历史悠久的万寿山和众多精美的建筑。
然而,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它也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
这些传说围绕着颐和园的历史和建筑,为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神秘和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颐和园的传说吧。
龙王宝座的神秘颐和园内的万寿山上有一座龙王庙,相传这里是真龙所居之地。
据传,在清朝时期,每逢夜晚月全星稀之时,龙王会亲临庙中,坐上龙王宝座。
这个传说使得颐和园的龙王庙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然而,真龙与人们的相遇并不容易,因此,每年只有少数幸运的游客能够亲眼目睹到这一壮观景象。
具有神力的长廊颐和园的长廊是园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一条长达728米的走廊,有着精美的彩绘。
据说,这条长廊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赋予游客们健康和长寿。
传说中,沿着长廊散步的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神秘的力量。
许多人相信,每年游走于此的人都能够得到保佑,拥有健康和长寿的福祉。
昆明湖的奇迹颐和园的昆明湖是一座人工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湖泊之一。
昆明湖的美丽和奇迹始终让人称奇。
相传,在修建昆明湖的时候,一位智者献上了一只白色的玉鱼,希望可以使湖水清澈见底。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昆明湖的水变得清澈明亮,而那条玉鱼也成为了湖中的守护神。
游客们到访颐和园时,常常会在昆明湖的畔边观赏这只玉鱼,希望能够得到好运和幸福。
园内建筑的神秘谜团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并吸收了西洋建筑的元素。
然而,在这些建筑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神秘的谜团。
据说,有一位名叫张燕卿的工匠参与了颐和园的建设,并在其中留下了许多神秘的标记。
这些标记被称为“张燕卿的信物”,而寻找并解开这些谜团成为了颐和园中一项独特的游戏。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颐和园的历史典故颐和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其实在颐和园当中就发生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篇1一、佛香阁未解之谜——为何盖成三层?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据说当年青龙修建佛香阁时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样式设计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两层,共九层高,成九级浮屠塔,谁知这塔在修到第八层的时候就倒掉了,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发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设计,成为了今天的三层。
也有说法是乾隆建延寿塔,是要为母后作寿。
但也有人指出,他这种做法其实只是名义上的。
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园联成一体,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题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和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
因此就将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阁。
二、颐和园的断尾铜牛颐和园的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桥的旁边。
铜牛铸造于乾隆年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
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铜牛用来象征牛郎,石舫的旁边建有一座亭子称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
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颐和园历史故事
颐和园历史故事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那拉氏而建造了这座宏伟的园林。
颐和园的建造经历了多次兴衰,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颐和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这场浩劫给颐和园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无数宝贵的文物和建筑被毁于一旦,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痛。
然而,经过多年的修复和保护,颐和园得以重建,如今的颐和园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建筑和园林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生动篇章。
在颐和园的石桥上,可以看到清代皇家的痕迹,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家的富丽和庄严。
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可以听到古人的歌声,可以想象到当年的宫廷生活。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园林的灵动和秀美。
除了建筑和园林,颐和园的历史故事还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乾隆皇帝是颐和园的缔造者,他对颐和园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慈禧太后是颐和园的保护者,她曾多次下令对颐和园进行修复和保护,使得颐和园得以保存至今。
此外,颐和园还曾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战场,这段历史给颐和园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伤痕。
如今的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旅游胜地,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和苍凉,承载了中国人民的记忆和情感。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领略中国古代园林的美丽和神奇。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
颐和园是中国北京市的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以下是关于颐和园的历史:
1.建造:颐和园最初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约1660年)。
康熙皇帝为
了满足自己的养老愿望,在西山地区修建了一个私人花园,取名“万寿山房”。
后来,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对其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2.命名:乾隆皇帝继位后,将其更名为“颐和园”,寓意“养康之
乐、和谐安宁”。
3.大规模扩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园林扩建与改
造,修建了众多建筑、湖泊、山石和廊桥等。
4.战火与毁坏: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遭到严重破坏,
并被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进攻北京,颐和园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5.重建与修复: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颐和园得到了修复和重建。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颐和园再次受到压制和破坏。
6.修复与开放:1979年,中国政府开始对颐和园进行全面修复,并
于1988年对游客开放。
颐和园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颐和园最初是清朝雍正皇帝为纪念母亲而建造的颐和园,它的前身是一片废弃的园林,雍正皇帝下旨将这片园林改建成为颐和园。
雍正皇帝对母亲孝顺的行为感动了天下,也深深影响了后人。
在颐和园的建设过程中,雍正皇帝亲自参与了设计规划,他对园林的布局、建筑的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乾隆皇帝对颐和园的喜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对颐和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亲自为颐和园题写了“颐和园”三个大字。
乾隆皇帝曾多次到颐和园游玩,他对颐和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对园内的建筑、山水、植物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布置。
颐和园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皇家园林。
然而,颐和园的命运并不尽如人意。
在19世纪,颐和园遭遇了两次严重的破坏,分别是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和义和园事件中。
这两次破坏使得颐和园的建筑、园林和文物遭受了严重的损毁,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也遭到了掠夺。
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损失。
然而,颐和园并没有就此消失,它经历了修复和重建,如今的颐和园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见证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兴衰,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和努力。
如今的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丰碑,它的存在让世人铭记着中国的古老和辉煌。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建筑和园林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历史。
它的故事,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和灿烂。
颐和园,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圣地。
四年级颐和园知识点
四年级颐和园知识点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坐落在北京的风水宝地——万寿山和昆明湖之间。
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对于四年级的同学们来说,了解颐和园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对美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探索其中的奥秘。
一、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乾隆皇帝为了给母亲祝寿,下令修建了清漪园。
后来,在 1860 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颐和园的布局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整个园林依山傍水,景色秀丽。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体山脉,山上建筑众多。
从山脚到山顶,依次排列着排云殿、佛香阁等著名建筑。
排云殿是慈禧太后祝寿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建筑宏伟壮观。
佛香阁则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它高耸在万寿山上,俯瞰着整个园林。
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的大部分面积,湖水清澈,碧波荡漾。
湖中有西堤,将湖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部分。
西堤上有六座造型各异的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被称为“西堤六桥”。
此外,昆明湖上还有著名的十七孔桥,连接着南湖岛和东岸。
三、颐和园的建筑特色颐和园的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工艺,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宫殿建筑:如排云殿、仁寿殿等,气势恢宏,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亭台楼阁:颐和园中有各种各样的亭台楼阁,如知春亭、廓如亭、画中游等。
这些建筑造型精美,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长廊:长廊是颐和园中极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全长 728 米,共273 间。
长廊上绘有大量的彩画,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堪称艺术珍品。
桥梁:颐和园中的桥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玉带桥,桥身洁白如玉,形似玉带,造型优美。
颐和园知识点
颐和园知识点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文化意义。
一、历史背景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皇帝乾隆下江南时,他仿效江南园林,在北京西山修建了一个大型园林,被命名为万寿山房。
此后,园林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建。
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英联军焚毁了园林,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颐和园,工程历经十五年才告竣。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人工费和财力被投入其中,使得颐和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皇家园林之一。
二、建筑特色1. 富有南方园林风格:颐和园的设计融合了南方园林的风格,给人以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园内的湖泊、山峦、假山、廊榭、楼阁等都充分展现了南方园林的特色。
2. 明清建筑风格:颐和园中的许多建筑都采用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如静心斋、临水榭、苏州街等,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细节雕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3. 天人合一的理念:颐和园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参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内的湖泊和山水布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山明水秀”的美学理念。
4. 独具匠心的长廊画廊:颐和园的长廊画廊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彩绘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约728米的“万寿长廊”,壁画数量之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壁画廊。
三、文化意义1. 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2. 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颐和园中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元素,凸显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
3. 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存在和维护为后人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 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
颐和园简介和历史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西路19号。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0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巅峰之作,被誉为“皇家园林之王”。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纪念他的母亲董鄂妃而兴建。
董鄂妃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她在宫中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
董鄂妃去世后,乾隆皇帝决定将其原先居住的园林改建为一个皇家园林,并命名为颐和园,意为“享受和谐”。
在乾隆时期,颐和园被建造成一个华丽的皇家园林,以山水为背景,融入了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元素。
园内有大量的宫殿、寺庙、花园、湖泊和廊道,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园林画卷。
在园内游览,可以欣赏到各种建筑和自然景观,如长廊、十七孔桥、苏州街、佛香阁等。
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也对颐和园进行了一些扩建和修复。
道光皇帝将园内湖泊的面积扩大,增添了很多园林建筑。
光绪皇帝对颐和园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更加注重园艺和景观的完善。
由于颐和园人工湖泊的放水功能,湖泊的景色每年都有所变化,给游客带来了不同的观赏体验。
颐和园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灾害的破坏,尤其是在19世纪末的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颐和园几乎被完全毁灭。
但是,园内的很多建筑和景观还是保存了下来。
20世纪以后,颐和园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恢复了原有的风貌。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
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同时,它也是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点,享有盛名。
总的来说,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它的建筑和景观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颐和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美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北京颐和园的介绍信息资料
北京颐和园的介绍信息资料北京颐和园的介绍信息资料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
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以上,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
一、历史沿革颐和园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兴建了这座皇家园林。
后来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一个规模宏大、景色优美的皇家花园。
二、景点介绍1. 万寿山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峰,高达42米。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全貌。
山上有多处景点,如长廊、天桥等。
2. 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中最大的人工湖泊,占地面积约230亩。
湖中有众多小岛,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七孔桥。
3. 九龙壁九龙壁是颐和园内的一道屏风墙,长约140米。
壁上有九条龙,造型逼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之一。
4. 万春亭万春亭是颐和园中的一座亭子,建于清朝嘉庆年间。
亭子四周种有众多梅花树,每年春天梅花盛开时成为游客拍照的热门景点。
5. 长廊长廊是颐和园中最长的走廊,长达728米。
走廊两侧有数千幅彩绘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
三、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同时也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宫殿区域内的“乐寿堂”、“寿皇殿”、“宜芸馆”等。
四、开放时间颐和园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开放,夏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7:00入园停止售票16:00;冬季(11月1日-3月31日)8:30-16:30入园停止售票15:30。
五、交通方式1. 公交:可乘坐地铁4号线到北京动物园站,换乘公交车或步行至颐和园。
2. 出租车:从市区到颐和园约需30分钟,费用约为50元左右。
3. 自驾车:可在颐和园东门停车场停车,停车费为10元/小时。
六、门票价格颐和园门票价格分为淡季和旺季两种,淡季成人票价为20元/人,学生票价为10元/人;旺季成人票价为40元/人,学生票价为20元/人。
北京颐和园相关故事
北京颐和园相关故事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是一些与颐和园相关的故事:
1. 颐和园的建造:颐和园最早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其母亲而修建的。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他的母亲慈禧太后去世,他为了纪念母亲,决定在北京西郊修建一座庄园。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将西山的一片湖泊填平,修建了颐和园。
2. 颐和园的命名:颐和园的名字取自《尚书·颐和堂》中的一句话:“颐和堂,其乐融融。
”意思是“和谐的堂屋,快乐融洽”。
乾隆皇帝希望颐和园能成为一个和谐、快乐的地方,供皇家成员休闲娱乐。
3. 颐和园的毁坏与重建:在19世纪末,颐和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破坏,园内的建筑被焚毁,湖泊被抽干。
后来,慈禧太后下令重建颐和园,修复了大部分建筑和湖泊。
这次重建使颐和园恢复了原有的辉煌。
4. 颐和园的“万寿山”:颐和园内有一座名为“万寿山”的人工山,是颐和园的地标之一。
万寿山上有一座名为“佛香阁”的建筑,内有一尊乾隆皇帝的铜像。
佛香阁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寿辰而建造的,也是颐和园内最高的建筑。
5. 颐和园的“长廊”:颐和园内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长廊上绘有一千多幅精美的彩绘图案,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
长廊是颐和园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也是游客们喜欢拍照的地方。
这些故事展示了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人们更加了解这座古老而美丽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颐和园最初是由乾隆皇帝为了孝敬母亲而建造的,它的建造可谓是一段动人的故事。
乾隆皇帝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他决定在母亲去世后兴建一座园林,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参与了颐和园的规划和建设,他不仅亲自挑选了建筑场地,还亲自指导了园林的布局和设计。
在乾隆的精心打理下,颐和园逐渐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还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运动,而颐和园也成为了这次运动的重要历史见证。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颐和园曾被太平军攻陷,园内的建筑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也让人们对颐和园的珍贵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颐和园的历史故事还与八国联军侵华有着密切的联系。
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为痛苦的历史,而颐和园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颐和园再次遭到了严重破坏,园内的建筑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也让人们对颐和园的珍贵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今的颐和园,作为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故事的园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它不仅是一座园林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故事。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磨难和抗争。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座珍贵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守护这段历史故事,让颐和园永远流传下去。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感受那些历史的痕迹,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守护这段历史故事,让颐和园永远流传下去。
颐和园历史故事简短
颐和园历史故事简短1. 起源与建造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康熙帝时期,这片地区原为一片湖泊和野生花园。
然而,康熙帝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并在这里修行养生。
因此,他命令将湖泊扩大,并在这里创建了一个温泉度假胜地。
2. 变迁与毁灭然而,颐和园的建造并没有停止在康熙帝时期。
乾隆帝在位时,他继续扩建了颐和园,并赋予其更加宏伟的规模。
乾隆帝认为颐和园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可以让皇帝和皇室成员享受休闲和娱乐。
他下令修建了许多园林景点、宫殿和建筑。
颐和园因此成为了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
然而,颐和园的命运并不幸福。
在19世纪末,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洗劫了颐和园。
他们带走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将颐和园变成了一座废墟。
不幸的是,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之后,颐和园经历了更大规模的破坏。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们破坏了颐和园的建筑,将其彻底毁灭。
3. 重建与保护尽管颐和园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历了沉重的打击,但在清朝垮台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了颐和园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修复和保护它。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启动了颐和园的修复工作,并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指导。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颐和园逐渐恢复了过去的风貌,并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
为了保护颐和园的原始建筑和文物,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颐和园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参观颐和园时,被要求遵守严格的规定,不能触摸建筑物或误伤植物。
此外,颐和园也接受定期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以确保其长期保持完好的状态。
4. 现代颐和园如今,颐和园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颐和园以其秀丽的湖泊、精美的园林景观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而闻名。
游客可以在园内漫步,欣赏春夏秋冬的美景,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颐和园还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表演,使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北京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而动用448万两白银将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然而,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漪园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到了破坏。
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古迹、宏伟的建筑群、秀丽的园林艺术和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闻名中外。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8年11月,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园林景观,如长廊、石舫、十七孔桥、谐趣园、知春亭等,同时也可以在昆明湖上划船,体验皇家园林的美丽与宁静。
此外,颐和园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园林文化展、皇家文化展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皇家文化的机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关于北京颐和园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访问其官方网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来历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
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
在西山园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园”。
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
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再加上畅春园和圆明园,这就是所谓的五园。
“三山五园”独立成园,各具特色,但又相互连接,浩浩荡荡次第展开,如此集中的园林也为世所仅见。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在修建北京城池和城内的皇宫,因此,西山花园多为私家拥有。
从清朝康熙帝开始,内城已无发展,皇家园林才开始涌向西山。
现存的皇家园林多为清代中叶所建。
最初,皇家园林只是帝后宫妃们的消闲避暑之处,政务、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内。
清雍正帝继位后,园林开始有了离宫的味道,最后干脆就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里,政务、读书、游乐等都一并处理。
园林成了政治的心脏。
“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颐和园大约有四大景区。
最东边是东宫门区。
这一带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后来又成为囚禁他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当时修筑的封闭通道的高墙。
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
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
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三,特别是南部的前湖区,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映其中;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点,造型十分优美。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颐和园中的主体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筑是园林的常用形式。
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为世界长廊之最。
廊上绘有图画14000余幅,均为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
昆明湖东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国最大的。
此外,万寿山顶的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拱顶,没有一根支撑物,技术水平极高。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镇水铁牛,形态逼真,背上还铸有铭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是典型的水乡风格.历史: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区域划分: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
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
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
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
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
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
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
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
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造园手法: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
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
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
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
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
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
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
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
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
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
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
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
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
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
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
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