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原子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一)电子的发现:
1.电子是怎样发现的:
汤姆生用测定粒子的荷质比的方法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现象,根据偏转方向,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当他测定阴线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时发现,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射极(粒子)都有相同的荷质比,这表明它们都能发射相同的带电粒子,因此这种带电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共同成份,这就是电子。
2.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①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
②由于原子含有带负电的电子,从物质的电中性出发,推想到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部分,这就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探索原子模型的问题。
(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枣糕模型)
葡萄干面包模型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
(一)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
1.什么叫散射实验?
用各种粒子——x射线、电子和α粒子轰击很薄的物质层,通过观察这些粒子穿过物质层后的偏转情况,获得原子结构的信息,这种实验叫做散射实验。
2.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无法探测它内部的结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①由于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的中心,
②α粒子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的方向,荧光屏便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3.α粒子散射装置
①放射源(Pa“坡”)玛丽·居里的祖国波兰。
②金箔:1μm,能透光,有3000多层原子厚。
③荧光屏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
④显微镜圆周上转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过金箔后
⑤转动圆盘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
4.实验过程:实验室建在地下,通道大拐角(防光进入)
马斯登和盖革(卢瑟福的学生、助手)进入实验室后要静座半小时散瞳孔后进行观察(纯人工计数),这种观察是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1909年~~1911年两年的时间)。
5.实验结果:
①“绝在多数”(几十万个)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②“少数”(上万个)α粒子都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③并且“极少数”(1350角几十个,1800角十几个)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0,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6.实验分析:马斯登和盖革把实验结果交给老师后,卢瑟福开始认为是实验错了(汤姆生是卢瑟福的老师,老师的观点能否轻易否定吗?)
根据原理论寻找新的解释,后来才发现应修改理论,三个多星期后,卢瑟福吹着口哨到了实验室,两个学生一听,老师已解决了这个问题。
①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α粒子跟电子碰撞过程中,两者动量的变化相等,由于α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在碰撞前后,质量大的α粒子速度几乎不变,而质量小的电子速度要发生改变,因此,α粒子与电子正碰时,不会出现被反弹回来的现象。发生非对心碰撞时,α粒子也不会有大角度的偏转,可见,电子使α粒子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上的改变都是十分微小的。
②按照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地分布,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粒子两侧正电荷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也不会很大。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说明汤姆生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③实验中发现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α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
④金箔的厚度大约1μm,金原子的直径大约是3×10-10米,绝大多数α粒子在穿过金箔时,相当于穿过三千多个金原子的厚度,但它们的运动方向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现象表明了α粒子在穿过金箔时,基本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说明原子中的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的质量和电量都集中在体积很小的核上。
(二)原子核的电荷和大小:
1.测知原子核的电荷:原子中的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2.意义:给元素排序提供了实验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归根到底是由原子中的电子数决定的,从而是由原子核中的电荷数来决定的。3.核的大小:直径10-14m以下
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
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4.原子核密度很大,1立方厘米的原子核质量为107吨。
(三)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进而绕着核旋转。
三、玻尔的原子理论
(一)玻尔理论产生的背景:
1.背景:核式结构虽然能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但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这些矛盾说明从宏观现象总结出来的经典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微观现象。不解决这个矛盾,原子理论就不能前进,这就是产生玻尔原子理论的历史背景。
2.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①按经典电磁理论,电子在绕核作加速运动过程中,要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能量要减少,电子轨道半径也要变小,最终会落到原子核上,因而原子是不稳定的;
②电子在转动过程中,随着转动半径的缩小,转动频率不断增大,辐射电磁波的频率不断变大,因而大量原子发光的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
而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原子光谱也不是连续的光谱,而是线状光谱。(明线光谱)
(二)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1.能级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具有一定的能量,也叫能级。(能量指系统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能级假设是针对原子的稳定性提出的,它承认核式模型,但假定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中。
从宏观现象的“连续”的概念过渡到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的概念,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ν=E2-E1
跃迁假设说明了原子发光的机制,这一条假设是针对原子发光的光谱是线状光谱提出的,运用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3.轨道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由于原子的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即电子不能在任意半径的轨道上运行,只有满足下列条件的轨道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