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血液流动性能力来评估血液流动性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对于血液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
1.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高黏度和低流动性的血液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2. 指导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这些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包括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诊断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现象。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评估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在肝功能异常时会影响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和转运,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5. 指导营养干预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异常,从而影响血液流动性。
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营养干预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态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12, 红细胞内粘度 13,卡森粘度 14,卡森屈服应力
15,红细胞聚集指数
• 聚集指数是由低切粘度比高切粘度计算而 来,聚集指数的代表符号是RE。 • RE=低切粘度/高切粘度 • 它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粘滞综合症
1.定义
• 由某种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所造成,即血 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升高等。 可能伴有全血粘度升高,但不一定。血液 高粘滞性的决定性套作用表现在微循环方 面, 血细胞刚性增加、微血栓与微栓子的 形成或其他凝血产物的出观所造成影响均 通过逆转现象而扩大。
血浆粘度
•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 变化,是一个常数,是 影响全血粘度的重 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血浆蛋 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还原粘度
• 在血流变学中,还原粘度是一个标准化指 标,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 意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这样使 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细胞容积 浓度的基础上,以利于比较。
三、血流变的检测指标及 临床意义
• 牛顿流体定义:剪切变形率与切应力成线 性关系的流体 • 非牛顿流体定义:黏度系数在剪切速率变 化时不能保持为常数的流体
1,全血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 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 度称中切 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 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
•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 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 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 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 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 红细胞变形性好。
•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 度变化的 过渡 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
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 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男:0.40-0.50女:0.37-0.47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
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
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
红细胞聚集指数
男4.12-14.04,女3.99-12.87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多见于红细胞膜的性
质结构异常性疾病,可导致低切变率下血 液粘度增高。血液病、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急性心肌梗塞、恶性黑色素瘤等都可引起 聚集性增高。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 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红细胞聚集性也会升 高。
做血液流变性检测,及时及早发现在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可 逆阶段,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 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 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 时期,延缓和防止心血管、血液系统的衰老是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男13.76-20.06s,女13.16-18.08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
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
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临床意义
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 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粘滞 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 展为亚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可以为某些 疾病提供一定的预报性资料。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 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如闭塞性血管疾病,预定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说明血液流动异常、停滞与血栓形成等。在一定范围内, 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 的主要指标。
血流变的临床应用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是以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有的容积来反 映红细胞的浓度,压积直接决定着全血粘度和血液 流变学。 增高:常导致全血粘度增加,呈现血液高粘滞综合 征。临床研究表明红细胞压积增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 关。此外,在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栓前状态中也 有显著意义。压积增高多见于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 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及灼 伤、腹水等。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时
参考范围 女
28.42---48.31 5.24---9.48 0.53---1.11 2.16---6.93 2---4 3.6---5.2 0.23---1.7 3.61---5.6
影响血液流变学测定的因素
前言: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
的流动性、粘滞性、聚集性和变形规律的科学。这些 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高血压、动脉硬 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诊 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 床意义。但是,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 响,为进一步规范血液流变学检测工作,为临床医学 和科研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把影响血液流变学测定 的几个易被忽略而又深有影响的诸多因素,提出来进 行讨论,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红细胞沉降率
生理性增高:见于妇女月经期、小儿及60岁以上 的老人。 病理性增高:见于结核活动期、风湿病、严重贫血、 白血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病、感 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死、系统性 红斑狼疮、组织损伤及坏死等。心肌梗死时,常于发 病后3-4天血沉增快并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 常,故可借血沉加以鉴别。
㈡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内部因素:
⒈红细胞的粘弹性:红细胞的粘弹性取决于细胞膜的 分子结构,现已知胆固醇在细胞膜内的沉积,可降 低红细胞变形能力。 ⒉红细胞的几何形状:正常红细胞呈双凹盘状,其表 面积较大,有利于红细胞的各种变形。 ⒊红细胞内粘度:红细胞内粘度取决于血红蛋白的理 化特性。
血流变检测意义及应用范围
血流变检测意义及应用范围血流变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特性。
正常的血液应该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变形性,但是一些疾病和健康状态的改变会影响血流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这就是血流变的变化。
血流变检测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方式来检测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的情况,进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血流变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因为血液是我们身体里的液体循环系统,通过血管系统把氧气、养分和荷尔蒙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细胞,帮助我们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血流变性出现了异常,那么就会影响血液输送的效率和质量,会导致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血流变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和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血流变检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血流变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血流变性的改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2.肝病:肝病也会影响血流变性的情况。
肝硬化和肝炎等疾病会使得血小板增多,血液浓稠度增加,导致血流变性的改变,甚至出现血栓等问题。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发现肝病的早期病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病情。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的血糖浓度比较高,血液中含有高水平的葡萄糖。
这种情况会导致血流变性的改变,从而增加了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
通过血流变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糖尿病患者发生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紧密相连,不正常的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影响血流变性的情况。
比如,白血病、淋巴肿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血液浓稠度增加、血小板增多和变形性下降等问题,不正常的血流变性则进一步影响身体的循环系统和机能。
通过血流变检测,医生可以及早发现这些疾病的异常情况,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血流变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的循环系统和疾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和治疗。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1
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邮编644100【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6种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比较正常人(对照组)300例、高血压病组147例、糖尿病组129例、脑梗死组151例、冠心病组149例、脑动脉硬化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80例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结论6种常见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高血压;冠状动脉心脏病;糖尿病;脑梗塞;颅内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Abstract】Objective To elucidate various rules of hemorhe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ix kinds of diseases. Comparison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300 patients, 147 case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group, diabetic group 129 cases, 151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149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group of 163 cases, 80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blood rheological and other indicators. Conclusion 6 common diseases and other h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hange. 【Key words】Rheology;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的影 响 、疗 效 观 察 及 实 验 研 究 ; 细 胞 流 变 学 及 分 子 流 变 学
的研究 ;血瘀 证 的流变 学研究 ;中 医脉象 、血瘀 、抗 自由 基 、抗 衰老、免 疫缺 陷病 、过敏 性疾 病和 老年性 疾病 以及 各种栓 塞性疾病 的血 液流 变学研 究 ;微 量元 素与激 光血管 内照射 、自血光量子及 血液 稀释 生物平 衡疗 法的 临床总结 及 血液流变学研 究 ;血 液流 变学检 测新 技术 、新 方法 、新 仪 器 、新进 展及 其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统一 ;其他 。
3 结 果
合征 、休克等 的鉴 别诊 断 ,亚健 康状 态 的识 别 和药物研 究
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 的进步 与成绩 。 1 资料 与方法 深入研究发现 ,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液流 变学 异常,而血 液流变学 的变化又可作 为许 多疾病 的诊 断 、鉴别诊 断、疗效 观察 、预后判 断及 复发 预测 的重要 指标 ,人 体几 乎每个 器 官 、每个 系统的疾病都与血液流变学发生关 系,临床血液 流 变学近年来有很大 的发展与 进步 ,主要集 中在细胞流 变学 、 血液 、血流血管的相互作用 以及血液流变学药物的发展。 血液流变学 的分类 :血 液流变 学分 为宏 观血液 流变 学 与微观血液流变学 。宏观血液流变学 将血液作 为连续介质 , 研究血液与血浆 的宏观 流变性 质 。微 观血 液流变 学则研 究 血液 内部微观结构 与血 液流变 性 的关系 。现今微 观血液 流
王 红 梅
云南省楚州禄丰县人民医院 ,云南 禄丰 6 10 52 0
【 摘 要】 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 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对 血栓前状 态和血栓栓塞性疾 病 的发 生 、发展和 发病机制 的判断有重 要价值 ,对心 、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和某些血液病血液流变学检测也有较重要的应 用价值 。其 涉及内容 主要 包括宏观及微 观血液流变学检
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脑血栓的意义及其临床护理
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脑血栓的意义及其临床护理目的研究探讨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脑血栓的意义以及脑血栓的临床护理。
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50例研究对象,并且选取同一时间内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与脑血栓患者对照,对两组患者进行进行凝血功能检测,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且给予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结果脑血栓患者的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液流变学)以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的含量均高于健康体检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血栓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检测能够及时的发现脑血栓患者的,并且及时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脑血栓。
标签: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检测;脑血栓;临床护理脑血栓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并且发病率非常高的脑血管疾病,是因为患者的脑动脉主干或是皮质指动脉周扬硬化从而导致患者的血管壁增厚,滚墙内闭塞并形成血栓,造成患者的脑局部供血中断或是血流较少,以至于患者脑细胞因为缺氧缺血导致坏死因此形成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1]。
有研究[2][3][4]显示,对人体进行血液流变学以及凝血功能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脑血栓患者,并且能够及时治疗患者,能够减少患者的发病率。
本研究探讨了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檢测对预防脑血栓的意义以及脑血栓的临床护理,现详细研究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本院自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50例研究对象,并且选取同一时间内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与脑血栓患者对照。
50例脑血栓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龄在45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67±3.87)岁。
50例健康体检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体检者的年龄在46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6±3.17)岁。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一)实验室检查方面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一血管性疾病1 高血压,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1 糖尿病,2 高脂蛋白血症,3 高纤维蛋白血症,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 白血病,4 多发性骨髓瘤。
血液流变学检测和临床应用
前
言
• 血液流变学检测在临床日益广泛的应用 及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 体内血液粘度异常改变是一种基本的生 理病理反映,也是了解健康状态的重要 信息 • 在预防医学、老年医学、亚健康等领域 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
•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 血液粘度的检测
•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评价
三种临床常用的粘度计的比较
毛细管式血液粘度计,除管壁层剪变率可知外, 其余许多层是未知的,用于测定血液表观粘度 是不可取的 圆筒式粘度计,在两筒间的间隙很小,且转数也 较高时,可以认为剪变流场是均匀的,但一定的 误差是难免的。
锥板式粘度计从设计上是较为理想的,理论上是 无误差的,可以精确地测量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目前,国内临床较多使用的是锥板式粘度仪。
• 长期缺氧、酸中毒→红细胞内粘度↑→胞膜 微粘度 ↑→ 膜弹性 ↓→ 红细胞变硬 → 变形能 力↓
• 长期反复感染→血浆中免疫球蛋白 (lgG.lgM.lgA)↑→血浆粘度↑→纤维蛋 白原↑。血小板聚集性↑→血液凝粘滞改 变。 • 慢阻肺、肺心病的治疗中,纠正血液流 变学的异常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容忽 视的方面。
• 高粘度血症与血液高粘滞综合症两者关 系密切 • 两者共同点是血液粘度异常增高 • 高粘度血症不一定发展到高粘滞综合症 的阶段 • 不能除外高粘度血症是高粘滞综合症的 前期或亚临床期 • 应强调对高粘度血症的随访和监测 • 给以必要的预防措施。
3、分型:
压积增高型 :以红细胞压积增高为主,
全血高剪变率粘度、全血低剪变率粘度亦随之 增高,还原粘度增高或正常。 聚集性增高型 :以全血低剪变率粘度增高、 血沉增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为主要变化。 红细胞变形下降型:以全血高剪变率粘度增 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或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为主。 血浆粘度增高型 :以血浆粘度增高、纤维 蛋白原增高、血脂增高为主。
血液流变学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血液流变学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讨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4月内,经头颅CT确诊收住院的160例脑梗死患者设立为观察组;将同一期间内在我院健康体检的160例非脑梗死患者设立为对照组,将两组进行临床对比。
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全血高、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结果观察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都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比较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上,血液流变指标对于脑梗死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原蛋白;脑梗死脑梗死的主要成因是由于脑、颈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以及血栓,使得血管腔变得狭窄闭塞,引起颅脑供血不足;另外,一些异常固、液、气体等沿着血液循环进入到脑动脉或者颈动脉也能够造成脑部血流的阻断以及骤减,血液的流变特性也会发生改变,引发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以及纤维蛋白原、血脂的变化对脑梗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比较早期的脑梗死形成阶段以及发展阶段中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对观察组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非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结果对比,来判断血液流变学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4月内,经头颅CT确诊收住院的160例脑梗死患者。
这1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86例,年龄在48~73岁,其中>60岁的有66例,约占76.9%;女性74例,年龄在52~78岁,其中>60岁的有64例,约占86.4%。
将这160例脑梗死患者设立为观察组。
同一期间内来我院健康体检的160例非脑梗死患者设立为对照组。
对照组中男性58例,年龄在46~72岁,其中>60岁的45例,约占77.6%;女性62例,年龄在51~77岁,其中60岁以上的54例,约占87.1%。
血流变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流变在临床中的应用血液流变学(简称血流变)主要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血流变检测仪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血流变学理论的普及和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流变指标对多种疾病诊断及并发症预测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血流变的主要机制血液黏度变化与红细胞数量、聚集能力、变形能力及血浆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
红细胞的聚集能力主要由低切变率反映,变形能力由高切变率密切反映。
高切粘度的高低,主要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低切粘度的改变,主要体现了红细胞聚集性的强弱。
血流变异常者,其血流变性具有“浓、黏、凝、聚”的特点,表现为:(1)血浆黏度增高主要为肝脏合成过多纤维蛋白原所致,其他一些大分子蛋白如α2球蛋白、LgM增高以及高脂血症也会影响血浆黏度;(2)全血黏度增高主要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引起;(3)血小板聚集性增强;(4)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血液黏度。
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是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在局部达到凝血过程所必需的浓度,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
2 在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中的应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同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因为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高血糖环境可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血红蛋白非酶糖基化,造成红细胞膜内粘度升高,刚性增强,胞膜僵硬,变形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微循环障碍;使血小板机能亢进,血小板粘附性增强,促使血液高凝、微血栓形成和大小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所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血流变学的改变还可反映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和控制情况。
3 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应用血脂作为一种促凝物质,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使其电荷被遮蔽导致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使红细胞间排斥力降低,聚集力增加,全血还原黏度升高。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血沉方程K值
• 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 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 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 性变化。
血沉方程K值
• 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 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K值的 • 计算公式如下: K=ESR/-[1-H+InA]
血液在高切变率下的粘度低于中切变率下的粘度, 这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并非刚性粘子,它在高切变 率下沿剪切力的方向运动,并发生变形。这使得 流动阻力就小,表现为粘度的下降,因此,在特 定的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的粘度,可以度量红细 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的 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有 关。
血沉
•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 下的沉降速度。
• 病理性增快: • 1.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血沉常增快,当病情好转 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 • 2.用于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胃癌与胃溃疡; 盆腔炎性包块与无并发症卵巢囊肿,前者血沉明 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 3.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 血沉加速非常显著。
全血还原粘度检测
•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 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
• 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 的贡献。 •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 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 2.若全血粘度高而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 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 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大)。 •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表明红细胞压积 低(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 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 常。
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1-03T09:24:37.54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11期作者:申智梅[导读] 观察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申智梅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50例伴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
对2组血流变检测指标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流变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组全血切变率和血液黏度高于对照组(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栓性疾病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全部为正相关,与血沉为负相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性。
结论:血流变检测为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一定程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血流变检测;血栓性疾病;应用血栓性疾病在发病初期无任何的表现,一旦产生临床症状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
因此,为确保血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效果,要在早期进行准确诊断[1]。
相关研究说明,血流变检测能揭示人体血液内有形成分流动性与变化规律,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与红细胞压积等参数综合反映了血液流变学特点,同时客观说明了血液粘滞度,科学检测这部分指标可最大程度预防血栓性疾病。
基于此,为了检验这一指标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50例伴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
研究组年龄50-78岁;平均(65.72±5.44)岁。
对照组年龄48-80岁,平均(65.49±5.29)岁。
2组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抽取所有研究对象5mL的静脉空腹血,采集至肝素抗凝真空管;采用众驰伟业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流变检测仪(型号为ZL6000)及其相关配套试剂,检测指标为全血切变率和血液黏度。
血流变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
血流变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流变指标在临床疾病中的检查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所接收的7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研究时间段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同时纳入7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的血流变检查指标。
结果经过试验的开展以及数据的统计,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浆黏度、TG、CHO 等指标均比对照组正常人员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流变相关指标的检查,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更加了解,同时观察与正常人的区别,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可以强化在这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血流变检查;血浆黏度;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在现代医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成为了重要内容,其发病率和类型都有所提升,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存在疾病已经出现但是自身并不知晓[1]。
也有一些患者对于自己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都没有进行专门的约束,导致血糖不断增高。
本次研究将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分析血流变检查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7.4至2018.4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和接受体检的正常患者。
其中心脑血管患者为70例,男女比例为38例和32例,年龄在21岁至69岁,平均为(43.9±2.1)岁。
对照组共72例,男女比例40例和32例,年龄介于23岁至70岁,平均为(44.1±1.9)岁。
两组对象均为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接受血流变指标检测。
在上午10点之前开展抽血化验,在抽血之前嘱咐对象处于空腹状态,对于不同的血液样本采用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采用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日本生产的日立7178型号。
所有检测的操作均按照说明书开展。
1.3 评判指标采用的是血流变当中的相关指标,主要有TG、CHO以及血浆黏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探讨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作者:史学娟堵一乔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伴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
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流变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伴有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普遍高于正常健康者,因此临床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尽早实施血流变检测,以减少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血流变检测;血栓性疾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中图分类号】R8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9--02前言血栓性疾病主要是由患者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功能发生异常所致,通常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等疾病[1]。
此类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导致临床在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是提升血栓性疾病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前提。
据研究表明[2],血流变检测是一种能对人体血液有形成分流动性和变化规律进行检测的重要指标,其包含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等均是反映血液流变学特征几项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反映血液粘滞度的几个重要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测能有效预防及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鉴于此,为了更进一步明确该指标的临床价值,本文现就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检测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伴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
研究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50~78岁;平均(65.72±5.44)岁;疾病类型:心肌梗塞20例,脑梗塞27例,心绞痛22例,其他11例。
在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通过对血流变指标检测进行评估的作用
在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通过对血流变指标检测进行评估的作用作者:刘源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23期[摘要]目的:分析在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通过对血流变指标检测进行评估的作用。
方法:从我院收入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均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将其纳入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时期的体检检查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对比研究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的血流变指标,观察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血流变指标变化情况,并将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血流变指标分别与治疗前、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流变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受检者(P<0.05);在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血流变指标均呈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血流变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中,采用血流变指标检测能有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脑梗死的早期治疗评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预防再闭塞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疗效评估;血流变指标检测[中图分类号]R277.7;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179-02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1]。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患者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坏死。
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等造成损伤,引起独立生活障碍。
由于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有密切关联,临床治疗以尽早建立血循环为主,在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拯救脑梗死患者生命的关键[2]。
但同时,治疗效果的评估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血液流变学指标所反映的是患者体内的血液粘度,通过该项指标能尽快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療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矫丽艳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第22期
【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变指标。
结果:观察组各项血流变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血流变检测;血栓性疾病;全血黏度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2-0067-03
血流变检测是指对人体血液有形成分流动性及变化规律进行检测,其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是血液流变学特征的重要参考依据[1-2],测定血流变相关指标,能够对研究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产生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探讨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并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观察组),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45~73岁,平均(52.4±4.1)岁。
选择同期70例正常体检患者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54.1±4.3)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患者在入院前均接受降脂治疗;(2)感染性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3)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伴有严重慢性心力衰竭;(4)近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剂)类药物[3-4]。
1.3 检测方法
血流变指标测定由全自动血流变快速检测仪完成,主要检测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沉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
2 结果
除红细胞压积水平外,观察组患者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学者研究显示,血液成分变化、血流动力异常、血管内壁发生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与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血脂异常是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5-7]。
血液流变与血液黏稠异常可引起:(1)血液流动速度放缓,血液中会同时释放炎症因子,如白介素等,进而出现炎症反应;(2)全血高切黏度上升;(3)血液流变异常会对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并释放出TNF等因子,可对血管产生收缩作用,抑制血管舒张因子释放[8-10]。
在这些不良因素长期制约下,可导致脑动脉血管出现硬化、痉挛、狭窄以及破损,引发区域性脑灌注量减少,最终形成出血或梗塞。
权威文献[11-12]表明,血栓性疾病患者在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等指标与体检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猜测原因可能与血栓性疾病患者红细胞黏度上升、血浆中纤维蛋白α1、α2、球蛋白以及血脂增加有关。
本研究结果给临床带来的提示主要有正常情况下很多因素均能导致血液粘度发生改变,进而为血栓性疾病发生提供条件。
通过对正常水平下血流变指标的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估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及主要危险因素,进一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14-15]。
因此,针对中老年高危人群,应做到定期检测血流变指标,同时做到提早预防、及时发现,并进行早期治疗,改变患者体内血液流变学状态,减少疾病发生风险。
另外,告知高危人群,不良生活习惯会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发生一定改变,进而为血栓性疾病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减少吸烟,适量饮酒。
参考文献
[1]李俭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病理生理学意义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2(3):226-229.
[2]张士永,高天,孙剑,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7(2):108-109.
[3]孔祥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性及HMGB1 A Box 对其保护机制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4(16):285.
[4]韩升波,曹珂.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3(20):399-400.
[5]庄文芳,宣彬彬,吴婧.血流变检测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0):1098.
[6]林汉锋.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9-41.
[7]李越.血液流变学检查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09,12(4):169.
[8]蒋灵霓.血液流变学检验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33-635.
[9]李华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7):92-94.
[10]涂学亮,王坤,李玲,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6):552-553.
[11]傅林金.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91.
[12]李健,丛玉隆.床旁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临床进展,2007,1(1):11-13.
[13]朱晓帅.血液流变学分析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学,2007,13(3):47-48.
[14]张景丹,王蕴慧,王月娟,等.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创新研究,2007,4(35):135-136.
[15]黄春燕,季雄娟,陆胜.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J].江苏医药,2010,36(19):2324.
(收稿日期:2015-04-19)(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