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该诗不仅反映了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感 慨,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历史文化的 关注和思考。
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游览越中地区时 ,目睹了越国的历史遗迹,感受到了历 史的沧桑巨变,创作出了这首诗。
《越中览古》的文学价值
《越中览古》是一首典型的怀古 诗,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历
史题材的挖掘和表达上。
该诗通过对越国的历史遗迹和往 事的描绘,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巨 变和人生的无常,引发了人们对
感谢您的观看
05 思考与讨论
你对《越中览古》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词:深入理解
我的感悟来自于对《越中览古》这首诗的深入理解。这首诗以越国的历史为背景 ,通过描绘过去辉煌的景象与今日的衰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在阅 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你认为《越中览古》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目标
掌握越中历史和文化 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和文化素养。
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 景和艺术特点。
课程安排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越中历史和文化背景介 绍(20分钟)
《越中览古》诗词鉴赏 (40分钟)
课堂互动与讨论(20分 钟)
总结与回顾(10分钟)
02 《越中览古》简介
越国的历史背景
越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南方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拥有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越国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兴盛和衰败,其历史进程中充满了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 交流。
越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其文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 文化成果。
《越中览古》的创作背景
《越中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 首怀古诗,通过对越国的历史遗迹和往 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目标
本课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历史渊源,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中越两国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背景。

2. 分析中越览古的意义和目的。

3. 研究中越览古的历史文物和遗址。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与越南的美丽风景和丰富历史。

2. 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背景,包括古代的交流与贸易、儒家文化的影响等。

3. 分析:讨论中越览古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4. 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中越览古的历史文物和遗址,让他们亲
自感受历史的魅力。

5. 总结:回顾学生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他们总结中越览古的收
获和感想。

6. 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中
越览古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生的作品和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中越览古的具体历史文物
和遗址。

2. 鼓励学生与当地社区联动,参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活动。

3. 组织中越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请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
修改。

*。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越中古迹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领会。

(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象
十、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八、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

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

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越中览古教案公开课第1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理解是中的情感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争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识,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信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美丽,写景抒情,深入到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老师范读,同学背诵四、诗歌讲解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谈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留意些什么?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非常有力气、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终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缓缓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选取了哪两个镜头?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傲慢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处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而好、喧闹、欢快!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分类作业A类: 背诵这首诗B类: JC预习布置预习《一剪梅》板书设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此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歌的情感主旨。
1、寄寓感慨,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感慨——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
第三部分:习题检测
根据诗歌题材去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已经对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特点做了归纳和总结,接下来请大家用总结出来的成果尝试去读下面这首诗。
苏台览古(李白)
二、咏史怀古诗特点归纳
标题特点
主要内容
艺术手法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1、
2、
3、
写后,集体进一步补充
标题特点
含“览古”、“怀古”、“古迹”、或直接以人物、历史地域等为题。
主要内容
临古地,咏古事,怀古人,抒己情。
(景) (史) (情)
艺术手法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生:借古讽今,讽谏玄宗以史为鉴,慎始慎终,以防越国江山社稷倾覆的悲剧在唐王朝重演。破万世为王的帝王执念正是其积极之处!
小结板书:
标题:越中览古(李白)
手法
景:鹧鸪飞荒凉衰败寓情于景
内容:
古今对比
虚实结合
史:勾践破吴繁盛奢靡用典
主题:寄寓感慨
借古讽今
四、诵读提示
好,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之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去诵读诗歌。同学们注意:
生: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南游吴越,写下《越中览古》,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教案:越中览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越中文化,了解越中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实地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倡导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了解越中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地考察、讲解、讨论、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越中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越中文化的兴趣,并预告今天将要参观的越中文化遗址。

Step 2:观察考察(30分钟)带领学生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展示其中的文物和建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例如:这些文物和建筑的历史年代是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些文物和建筑能为我们了解古代越中文化的特点提供什么信息?Step 3:讲解与展示(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和问题,讲解越中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文物的特点和建筑的风格等内容。

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4: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物或建筑,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介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和分享。

Step 5:总结和反思(15分钟)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同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总结整理学生的发言内容,强调越中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鼓励学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

六、教学资源实地越中文化遗址、相关图片和资料。

七、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记录自己对越中文化遗址的观察和思考,并展示到班级分享。

八、教学反思通过实地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代越中文化的特点和渊源,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并及时总结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

(2)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越中览古》,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讨论其艺术价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越中览古》的教学内容,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诗文注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越中览古》的词句含义,准确背诵全诗。

能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评价。

3、教学方法3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词句含义、艺术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要点。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4 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古代越国相关的图片或讲述越国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越中览古》这首诗。

4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43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正音,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44 词句理解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词句含义。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5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兴衰变化。

探讨诗歌中用典的作用,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46 情感体悟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或者是其他的情感。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越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许多古代教育机构的遗迹。

以下是一份越中览古教案,帮助学生了解越中地区的古代教育。

一、教育概况越中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这里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古代越中地区的教育主要以儒学为中心,注重礼仪、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教育机构多为私立学校和家庭教育,学生主要由士族子弟组成。

二、越中古代教育机构1.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越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唯一一所拥有学士资格的学校。

这里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对越中地区的教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子监建于西晋时期,规模庞大,设有多个科目供学生选择。

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往往都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子弟。

2. 私塾私塾是越中地区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私人或士族设立的小型学校。

私塾注重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科目。

私塾常年招收学生,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学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进行学习。

著名的越中私塾有春秋笔记和反正书院等。

3. 家庭教育在古代越中地区,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士族家庭会聘请知识渊博的教师为子弟进行家庭教育,注重礼仪、节制和文化的传承。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士族子弟能够在家庭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杰出的文化素质。

三、越中古代教育内容越中古代教育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主要传授儒家文化和经典。

学生需要掌握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同时要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经典中的道德、伦理原则。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音乐、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培养自己的审美和艺术修养。

四、越中古代教育的意义越中古代教育强调道德、伦理和文化的传承,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越中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古代越中地区的教育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1《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是《越中览古》这一章节中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越”与“中”这两个词的起源和含义。

2. 学习越南史前文化的演变和越南史前文化三期的内涵。

3. 了解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态度。

4. 接触并学会使用相关名词。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越”与“中”这两个词的起源和含义。

(2)越南史前文化的演变和越南史前文化三期的内涵。

(3)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态度。

(4)相关名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

以教师授课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2)问答法。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创设情境。

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3. 教学媒体(1)录制的教学视频。

(2)电子课件。

(3)教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老师先播放录制好的视频《越中览古》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越中览古中的越和中指的是什么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越和中的认识。

2. 新知阐述(15分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应结合教学短片和电子课件,将其具体、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但是这里仅仅给出基本的阐述:越是由越南古老的民族之一——越人称呼自己的国家。

据《尚书》记载,有“中越”之称,最初是代指其他部族与中原的区别。

后来,越南的越与中国的中逐渐形成对比。

其中,越指越南,中指中国。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中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越南的史前文化已有数千年,存在着遗址、遗物、文字、器物和图案,对于日后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史前文化被一些学者分为: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时代跨越了数千年。

其中青铜时期是越南史前文化的鼎盛期,铜质文化品也普及于此时。

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随着交流不断加强,中越两国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
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
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
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
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表达
盛衰无常的感慨。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
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
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
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 户已是杂草丛 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此讽 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 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 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 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 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 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答案:描写了东晋时的朱雀桥及乌衣巷的繁华,而今 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今昔对比,感慨盛衰无常。诗人通过 对野草夕阳,及燕子易主的描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 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教学后记: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 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 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 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 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杨柳)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09年福建卷高考模拟题)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越中览古》公开课课件
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06
总结展望
章节副标题
本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介绍了越中览古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
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对越中览古的认识和理解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越中 览古的文化精神
讨论目的:加深 学生对越中览古 的理解,提高学 生的思考能力和 表达能力
讨论成果:学生 可以分享自己的 观点和见解,互 相学习,共同进 步
教师点评
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积极性
问题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意境深远:通过 描绘越中地区的 美景,传达出诗 人对历史、人生 和社会的感悟
艺术价值: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价值,被 誉为中国古代文 学的瑰宝
诗词意境
诗人:李白
诗词内容:描绘了越中地区的 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作背景:唐朝时期,诗人游 历越中地区,有感而发
诗词风格:豪放、浪漫,充满 想象力和激情
Ppt
越中览古公开 课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课 程 介 绍 02 越 中 览 古 的 作 者 及 创 作 背 景 03 诗 词 内 容 及 赏 析 04 越 中 览 古 的 课 堂 互 动 环 节 05 越 中 览 古 的 课 后 作 业 及 要 求 06 总 结 与 展 望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越中览古》。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准确地背诵《越中览古》。

学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难点: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齐读《越中览古》诗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诗文,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齐读《越中览古》诗文。

2. 诗歌创作教师讲解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

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创作一首以“越中”为主题的诗歌。

3.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分享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越中览古》。

2. 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述自然景色的文字。

3. 深入研究李白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4.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越中览古》。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并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教案标题:越中览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越南和中国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2. 学习越南和中国的古代建筑和文物;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话题:介绍越南和中国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和文物的兴趣。

b.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越南和中国的历史,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越南古代建筑(15分钟)a. 分享越南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资料,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下龙湾”和“芽庄教堂”等。

b. 向学生介绍越南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c. 分组讨论并列举越南古代建筑的共同特征。

3. 学习中国古代建筑(15分钟)a. 分享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资料,如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和“故宫”等。

b. 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c. 分组讨论并列举中国古代建筑的共同特征。

4. 比较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15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比较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异同点。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5. 观察和分析文物(15分钟)a. 学生观察越南和中国的古代文物图片,如陶器、书法等。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物的特点、用途和历史价值。

c.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文物的观察和分析。

6. 跨文化交流(10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跨文化交流,讨论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的异同点,以及对两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交流心得。

7. 总结和评价(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b.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图片和资料展示- 小组讨论和汇报- 观察和分析文物- 跨文化交流评估方式:-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对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理解程度。

最新《-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最新《-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 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七、小结:
《越中览古》内容上,前三句着意汲取了三个镜头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尾句 通过鹧鸪这一意象写出了现今的荒凉、衰败;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 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一种昔盛今衰之感,也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
1、结绮临春: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所建的两栋高达十几丈的豪华楼宇
2、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亲自谱曲,填词,然后让数以千计的美人边 歌边舞,后被喻为亡国之音
请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
1、对比手法。六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一种昔盛今衰 的感慨。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
户已是杂草丛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
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此讽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 07 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 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 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 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 (杨
柳)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09 年福建卷高考模拟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杨柳)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09年福建卷高考模拟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
1、结绮临春: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所建的两栋高达十几丈的豪华楼宇
2、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亲自谱曲,填词,然后让数以千计的美人边歌边舞,后被喻为亡国之音
请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
1、对比手法。六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户已是杂草丛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此讽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八、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伤今(伤时)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九、怀古诗常用手法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四、讨论: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只今惟有鹧鸪飞”为眼前景,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五、
六、合作探究
赏析本文的表现手法
赏析“尽”“满”二字的妙处?
温馨提示“炼字”题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的意思。2、描绘该句的景象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内容
备注
课题:越中览古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问题归纳(炼字)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
“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问题归纳(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
答案:描写了东晋时的朱雀桥及乌衣巷的繁华,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今昔对比,感慨盛衰无常。诗人通过对野草夕阳,及燕子易主的描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教学后记:
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象
十、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七、小结:
《越中览古》内容上,前三句着意汲取了三个镜头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尾句通过鹧鸪这一意象写出了现今的荒凉、衰败;采用了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一种昔盛今衰之感,也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