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教师:为什么?(第一个别墅高)
2、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教材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篇四】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概念,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探究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体验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度:正确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的关键:要联系生活的现实,在充分的操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感觉到三角形的唯一确定性,所以明确到三角形有一个稳定的性质。
教学活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8》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8》人教版课时安排•课时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数与形的联系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与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一系列实例,让学生发现数可以用来描述形状的特征,比如边数、角数等。
2. 数与形的转化接着,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字解释不同形状的特征,并让他们理解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3. 练习与应用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与示范1.理论知识讲解,介绍数与形的基本概念。
2.通过具体的案例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四步:拓展与应用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巩固。
2.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教学反思与展望本节课主要围绕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与形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养。
以上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8》人教版的教学安排和内容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
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 打√,不能围成的打×。(用手 势判断)
2、6cm ,4cm, 3cm (√ )
6cm, 4cm, 3cm
因为 6+4>3 6+3>4 4+3>6
只要较短的两条线段 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 线段,就能围成三角 形;否则,就不能围 成三角形。
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 棒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是不是每个三角形任意两边 的和,都一定大于第三边呢?
建 议:
1.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或 者用小棒任意拼、折一个三角 形。
2.再通过量一量、比一比进 行验证。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 打√,不能围成的打×。(用手 势判断)
1、3cm ,8cm, 5cm (×)
4 < 第三根干的长度 < 20
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你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感受?
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为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
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小 棒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大胆猜测:
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 小棒存在什么关系时,就能围 成三角形呢?
猜想1:
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 根小棒时,能围成三角形。
猜想2:
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 根小棒时,能围成三角形。
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打 √,不能围成的打×。(用手势判 断)
3、7cm ,15cm, 9cm (√ )
因为 7 + 9 > 15, 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鲁班家 小徒弟家 大徒弟家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8章《数学广角》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数学广角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数学广角的定义和特点。
2.数学广角的应用题解答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利用数学广角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2.教学投影仪。
3.学生练习册。
4.计算器。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知识,复习角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习数学广角的定义(15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广角的概念。
3. 计算数学广角的方法(20分钟)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数学广角,进行示范计算,并让学生做相应练习。
4. 阐述数学广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将数学广角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拓展与巩固(1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鼓励他们寻找更多关于数学广角的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批改,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加强巩固。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在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数学广角的应用场景。
八、教学心得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学广角的概念和应用,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田忌赛马》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田忌赛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田忌赛马问题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
2.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田忌赛马问题,理解优化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田忌赛马问题的数学本质。
2.掌握使用数学方法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步骤。
三、教学内容1. 田忌赛马问题的引入田忌和齐威王之间的赛马比赛,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安排赛马的顺序,使得田忌能够取得最好的比赛结果。
2. 数学模型的建立根据赛马的属性和规则,引入数学模型,将问题抽象为一个优化问题,探讨最佳策略。
3. 优化算法的应用结合数学知识,介绍如何使用贪心算法等数学方法解决田忌赛马问题,找到最优解。
4. 拓展讨论探讨优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出更多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田忌赛马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2. 模型构建讲解如何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求解。
3. 算法求解介绍贪心算法等数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求解过程。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优化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更多相关问题,拓展思维。
五、教学板书设计1.田忌赛马问题介绍2.优化方法简介3.数学模型的建立4.算法求解步骤5.拓展讨论六、教学评估1.针对田忌赛马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优化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七、教学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次课程《数学广角——优化田忌赛马》的教案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下8.1《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下8.1《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排列的基本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的排列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排列的基本概念。
2.掌握计算简单排列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排列的概念与组合的区别。
2.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排列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三下》课本。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学具:学生练习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老师可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排列”的基本概念,比如:三只动物按不同顺序排队的方法有几种?
2. 学习新知
讲解排列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排列的意义并进行简单计算练习。
3. 拓展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如解决实际问题或思考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
4. 巩固提升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排列问题。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部分。
五、课堂延伸
老师可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也可提供更多排列问题进行拓展练习。
六、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
以上即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排列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教学内容1 3.1~3.5 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2 3.8~3.12 三步计算应用题3 3.1~3.19 三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的数据处理4 3.2~3.26 求平均数~整理和复习5 3.29~4.2 十进制计算法~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6 4.5~4.9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减法的意义7 4.11~4.16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除法的意义8 4.19~4.23 除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9 4.26~4.30 计量的产生~名数的改写10 5.1~5.7 休息11 5.1~5.14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的比较12 5.1~5.21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3 5.2~5.28 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4 5.31~6.4 整理和复习~角的度量15 6.7~6.11 角的度量~垂直和平行16 6.1~6.18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7 6.21~6.25 整理和复习18 6.28~7.2 总复习19 7.5~7.9 复习、考试学期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5学年下学期教学设计执教者:刘林目录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飞鸣小学刘林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14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9人。
总体来看,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仅小部分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较浓厚,上课时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
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
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另外还有一部分后进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底子薄、惰性强,这二类学生在本学期还要重点抓。
二、本册教材内容分析: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数与形的关系,认识数学中的图形美感。
2.能够灵活运用图形的特征进行问题解答,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与形的关系。
2.图形的分类及特征。
三、教学重点1.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图形的特征及分类。
四、教学难点1.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图形特征进行逻辑推理。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堂练习题。
3.计算器、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1)数与形的关系•示范几个数与形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感,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图形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图形的分类及特征,让学生学会通过特征来识别图形。
3. 练习与讲评(40分钟)•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并及时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的应用方法。
4.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展示自己通过数与形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
5. 总结与反馈(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记录三个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例。
3.查找三个关于数与形之间联系的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对图形美感的认知。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实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与形的关系,提高课堂互动性。
九、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学生参观数学与艺术相关的展览,或者进行户外数学与形的联合探索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是本节课的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广角——数与形的关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数学广角—搭配(二)《搭配问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数学广角—搭配(二)《搭配问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 数学广角—搭配(二)《搭配问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具有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帮明明搭配衣服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搭配问题,让学生能动手到会动手,通过摆、说、画、算的数学化过程,渗透有序的数学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重点难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创设明明参加聪聪的生日聚会。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是聪聪的生日,他邀请大家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多媒体课件出示明明的衣橱。
学生交流。
师:哎呀!你们瞧,明明可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去呢?我们大家能帮帮他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搭配中的问题。
(板书:搭配问题)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例21. 理解信息,自主搭配(1)理解情境,获取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怎样搭配?预设:①短袖配短裙;②长袖配裤子;③长袖配长裙;……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教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究竟能搭配成几套呢?看来,在衣服的搭配中还大有学问呢。
(2)学具操作,摆一摆。
同桌合作,学具操作。
让学生拿出衣服卡片和同桌摆一摆,看看一共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收集学生摆卡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1)摆放有序和无序;(2)方法多样和唯一;(3)记录无序。
(3)汇报展示,说一说。
请学生板演,展示搭配的过程。
(4)师生交流,议一议。
预设一:无序表述,方法不全面。
预设二:只会表达其中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15篇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15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85页例5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3、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量角器、正方形、剪刀、各类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学过程:一、设疑引思1、分小组分别量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2、每小组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已量的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迅速”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3、设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呢?三角形还有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量一量:每个学生将自已刚才量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相加,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使之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正方形4个角内角和的一半,也就是360的一半,即180度,初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3、拼一拼:学生先动手剪拼所准备的三角形,进一步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4、师利用课件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过程、5、验证:FLASH演示三种三角形割补过程发现1:通过把直角三角形割补后,内角∠2,∠3 组成了一个()角,等于()度,∠1等于90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 6课时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第1 课(小节)__1_课时一、铺垫孕伏1、口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教师出示:75+25 33+6725×4 160―3563÷7+2 35×2÷10100―45 58+32出示27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列出下列两种算式,并说明每一个算式的含义。
生1:40+56=96(千米)生2:56+40=96(千米)口算练习为后面的计算作准备。
主要让孩子通过列式计算去发现加法交换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40 +56= 56+40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2__课时教学课题加法结合律课型新授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教师补充与修改学生一、铺垫孕伏1、填空2、判断3、应用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35+()=65+()()+147=()+27456+74=()+()a+200=()+()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出示例2图,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96千米,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观察上面的等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学生观察题目告诉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齐读题目。
可以怎样列式可以怎样计算(88+104)+96=192+96=28888+(104+96)=88+200=288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让学生在列式计算中去发现加法结合律。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3__课时教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课型新授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现代小学数学》第八册).说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说教学重点: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说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用具:电脑辅教软件,实物投影,填数用表,数学卡片和一个钮扣.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出示数位顺序表:问:(1)说出每个数所在数位,并表示多少?(2)看这个表,说明哪两个数位间进率是10,或者进率是100?2.注意观察(电脑演示)2.576<25.76<257.6(1)将25.76的“.”向右移一位,变成257.6.问:1)你看到了什么?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2)将25.76的“.”向左移一位,是2.576.问:1)你看到了什么?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二、导入: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出示题目).三、新授:(一)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1.(每组一个学具袋一个表),请组长分工,大家一起利用学具按照表上的要求,边摆边填,并找出规律.2.反馈.3.说说填表的方法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一位,0.6m→6m=600cm.把0.6小数点向右移二位,0.6m→60m=6000cm.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三位,0.6m→600m=60000cm.4.独立思考:将0.6m→6m,0.6m有什么变化?0.6m→6m原数扩大10倍.0.6m→60m原数扩大100倍.0.6m→600m原数扩大1000倍.5.你怎样看出从0.6m→6m,原数扩大了10倍?还可以怎样想?①因为6m的6在个位,0.6m的6在十分位,个位和十分位进率是10,所以原数扩大了10倍.②还因为0.6m=60cm,6m=600cm,600cm是60cm的10倍.0.6m 变成6m,原数扩大10倍.6.从0.6m→60m,扩大100倍,道理是什么?从0.6m→600m,扩大1000倍,道理也相同.7.根据大家发现的,你能概括出小数点右移,原数怎样变化?小数点右移一位,原数扩大10倍.小数点右移二位,原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右移三位,原数扩大1000倍.8.老师板书“右移扩”.(二)1.还有没有不同的移动方法?2.反馈:小数点左移一位,0.6m→0.06m,0.6m缩小10倍.小数点左移二位,0.6m→0.006m,0.6m缩小100倍.小数点左移三位,0.6m→0.0006m,0.6m缩小1000倍.3.你怎样看出0.6m→0.06m,缩小10倍?还可以怎样想?4.同组互相说其他道理.5.根据大家发现,请你说说小数点左移,原数怎样变化?左移一位,原数缩小10倍.左移二位,原数缩小100倍.左移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6.老师概括并板书“左移缩”.(三)1.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概括出原小数点位移的规律是:2.小组熟读规律.3.老师有一问题,请教大家.(1)把0.6的小数点右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06是6,没有小数部分,0省略不写.)(2)把0.6的小数点左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因为整数部分没有数,要补0占位.)(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应记住在移动小数点时要注意添0去0的问题.四、巩固练习.(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 )中:1.把0.09扩大100倍,小数点应向 [ ]1.左移二位2.右移二位2.把3.72缩小100倍,小数点应向 [ ]1.左移二位2.右移二位(二)根据箭头指向,请说明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三)电脑出示练习1.师出生答:34.81→3.481 1.34→1342.师出生答:(可进行比赛游戏)3.师出生答:24.056×1000÷1000=24.056478.32÷100×1000=4783.2五、小结:这节课大家学得不错,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叫--小数点的悲剧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连萌一号”消失了,这场小数点的悲剧结束了,但是请同学们牢记住这位宇航员的话吧!下课!说板书设计〖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第【2】篇〗说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八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排列的概念。
2.掌握“排列”的规律。
3.能够灵活运用排列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排列的基本概念。
2.排列规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卡片等。
3.教辅资料:练习册、教学参考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排列游戏,引出“排列”的概念,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排列的乐趣。
2. 示例讲解利用黑板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排列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排列的方法。
3. 练习环节设计一系列排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排列规律的能力。
4. 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应用问题,让学生将排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排列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布置一定数量的排列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课后作业的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学习成绩和进步情况。
3.学生的课后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生动的示范、灵活的练习和实际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排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设计(优秀7篇)
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设计(优秀7篇)小数的意义教案篇一教材位置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第八册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及相应“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草稿纸若干教学重点相同数位对齐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学情分析学生已对多位数笔算方法有较深的认识及熟练准确的计算,对小数的数位也在上一章节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在“怎样才能尽快地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这一观念上需要摸索、比较,得到明确的认识,形成计算小数加法的能力。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中已有相当的了解,并对其重要性已有较深的认识。
整数加法笔算时是先将个位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目的,小数则应抓住小数的特征,将小数点对齐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要求。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将知识迁移,很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谁的竖式最漂亮,计算更准确。
4235+54783251+4387621+375434320+317小组内完成后,讨论下列问题。
1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列竖式更快捷?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二、激趣导入。
1、提问:夏天到了,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2、听故事,做数学。
明明和妈妈到自选商场买西瓜。
妈妈选了一个小一点的瓜,在电子称上一称,是3735克。
明明选了一个大一点,有4075克。
你能算出他们一共买了多少西瓜吗?3、抽一生列式板演,全班齐练。
4、继续听,继续算。
后来,他们到收银台,可收银台阿姨的称量数据却发生了变化,上面全是以“千克”为单位的,你能说出他们西瓜的重量吗?你还会求出他们一共重多少千克吗?5、揭示课题: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三、新授。
1、小数加法的意义。
同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全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全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2)数的运算: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
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空间与图形:三角形,位置与方向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统计与概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应用——营养午餐、小管家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时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第8课时 用数学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8课时用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数学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解决。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家长签字确认,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课堂实践”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刻。
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生活数学教案-2024鲜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和信心,形成积极的数学 情感和态度,树立正确的
数学价值观。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2024/3/27
课程安排
每周3课时,每课时40分钟。
课程时间
每周一、三、五上午第二节课。
辅导与答疑
每周安排一次辅导课,针对学生学习中遇 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和指导。
25
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 与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部分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通过实物演示、 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巩固,确保学 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024/3/27
10
2024/3/27
03
生活数学应用技能
11
购物计算与预算
2024/3/27
学习如何比较价格
0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的概念,学会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高
低。
掌握简单的计算方法
02
教授学生加法、减法等基本算术运算,以便在购物时计算总价
和找零。
制定和执行预算
03
引导学生理解预算的重要性,学会制定简单的购物预算并遵守。
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生 活数学教案
2024/3/27
1
2024/3/2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生活数学基础知识 • 生活数学应用技能 • 思维训练与拓展活动 • 评价方式与标准 •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小学数学八册人教版
你 能 提出 哪 些 数学问 题 ?
22元
25元
各买20个
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60 ×(20 + 30) (3 + 5)×17
填一填:
1(12+40)×3= 12 × 3 + 40 ×3 2 15×(40 + 8) = 15× 40 + 15× 8 3 78×20+22×20=( 78 + 22 )×20 4 66×28 + 66×32 + 66×40
=( 28 + 32 + 40 )× 66
从刚才的计算中,
你发现了什么?
学 校 购 买 校 服。每 件 35 元,
每 条 25元。买 这 样 3 套 校 服,一共
要多少元?
35
25
共?元
35
25
共?元
= (35 + 25)×3
35×3 + 25×3
= 60 × 3
= 105 + 75
= 180(元)
= 180(元)
答:一 共 要 180 元 。
× 2 ( 25 + 7 )×4 = 25 ×4 ×7×4 〖 〗
3 35×9 + 35 = 35×( 9 + 1 )
√ = 350 - - - - -〖 〗
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进度表学期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体感知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
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
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
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
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
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
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
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卡片)30+30÷3 42×3 80÷16+212×5—60÷2 8×5×10 120÷4×5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32+540÷18 100—(32+30)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例1(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例1 100—(32+540÷18)=100—(32+30)=100—62=38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
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
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完成练习一第2题。
(板演订正)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六、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练习。
(卡片)81÷27 16×5×4 (25×3—15)÷52、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2、教学例1:(1)出示例1:(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
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
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形成板书: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16×5=80(个)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80×4=320(个)1个人1天编16个, 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二种解法: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16×4=64(个)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64×5=320(个)(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16×5×4=80×4=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16×4×5=64×5=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6) 、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7) 、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
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