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年级地理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同学们谈地理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及在地表分别形成的形态。
2、了解海洋和裂谷、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重点: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及在地表分别形成的形态。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以及六大板块的名称、特点和分布情况。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还提到: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2.22——《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提出两个问题。
(1)图中红色的箭头代表是什么?
(2)在图中板块的交界地带,我们能找到板块间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它们之间有何差异?
2、首先学生阅读地图,并借鉴前面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解决上述问题,学会通过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补充。一方面,学习别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看看有哪些是自己没考虑到的),起到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总结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
3、小组成果展示。通过一个小组先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的方式,在进一步完善答案的同时,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规范使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展示做出客观评价。
过渡(教师):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板块之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
种是板块间相互挤压碰撞,一种是板块从交界处向两侧分开(及张裂)。而板块的两种两种运动方式在地球表面的形态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例来进一步的了解一下。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1、板块的张裂产生裂谷和海洋(以亚丁湾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为例)。
播放幻灯片,显示亚丁湾及东非大裂谷现今形态的地图以及亚丁湾—东非大裂谷北段从250万年前—现在的形态变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亚丁湾和东非大裂谷形成过程;通过分析,解释亚丁湾和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
教师:通过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1)250万年前,图中两块陆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东北部)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到了30万年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阿拉伯半岛和费仲大陆东北部裂开了,中间形成了巨大空间,由于裂开的这部分空间地势低,两边海水倒灌形成了海洋,并逐步演变成今天的亚丁湾;而在非洲的部分,一部分海洋被陆地隔离,随着地势的抬升和海水的干涸,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非大裂谷的北段。
(2)由于阿拉伯半岛和图中非洲大陆的部分分属不同的板块,而且两个板块在从交界地带不断的张裂,再加上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板块间的张裂在地势高的地方会形成裂谷,在地势低的地方会形成海洋。
2、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山脉(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
(1)活动探究:用两本书作为两块板块。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和张烈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得出结论并板书。
(2)课本活动,指导学生分析课本43--44页活动—说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
3、畅想未来: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每组推荐1名同学回答。
四、小结教师先对着板书复习回顾,然后要求学生回顾并把自己这节课学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一听。
五、达标练习
1、播放幻灯片,显示落基山脉的位置与两侧板块及运动方向,根据所学板块运动知识,解释落基山脉形成的原因。
2、《同步练习册》板块的运动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