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出现了一股汹涌澎湃且至今持续不断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潮流。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流动周期在半年以上的跨县、市流动人口数量为4228.6万人,如果加上流动周期不满半年的人口和在县、市范围内流动的人口数,有学者估计流动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应该不算夸大。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必然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作为对人口流动的诸多影响的回应,在学术领域、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都给予其极大地关注,相关研究已颇具规模且成果显著,特别是在对人口流动的原因、状态以及对以城市为主的流入地的各类影响方面,十多年的研究已经较全面且系统化程度较高。各国实践和经验已经表明,顺利实现人口流动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妥善处理好人口流出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键。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尤其是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发展的影响,无论对我们全面认识人口流动的现象还是对我们重新安排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其意义非同一般。

本文主要侧重研究农村剩余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此目的,本文将从理论实证两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理论上,运用一般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证上,将陕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和计量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其人口流动的机制与效应。

一、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流动即人口处于一定方向下的持续移动,包括人口规模的变动,人口结构的改变及人口分布的变化等。人口流动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的流动开始与上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随着改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的数量与日剧增。从流动的范围来讲,人口流动包括城乡流动,省内流动,省际流动及国内外流动等;从流向来看,有单向流动与双向循环流动之分;从流动原因来讲,既有来源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又有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吸引。伴随着这一声势浩大的人口流动潮流,一国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其中农村剩余人口的流动成为典型。

农业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经济增长及与经济增长有密切关系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人口(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假定农业生产函数为Y=f(K .L.N…),为简化分析,其中只留资本K及劳动L两个生产要素,即生产函数变为Y=f(K .L)。一般情况下生产要素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大。则在此生产函数中劳动要素投入越多,农业产出也将越大。我们以图形来描述劳动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为下图1-1所示:

图1-1 劳动力投入与农业产出关系

图中曲线OS表示农业部门的产出曲线,横轴表示农业部门的劳动投入,纵轴表示农业产出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产出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农业劳动力超过一定数量时,农业产出将不再增加,而是维持在一个不变值(在图中的P点之后,农业产出不再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边际产量在下降,当农业劳动力数量超过某个临界点之后,产量不再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人均产出随农业劳动力的增加而减少,临界点之后的劳动力不增加农业总产出,却要共同分享农业总产出。因此,随着农业剩余人口的不断增多,代表农业部门人均收入的W曲线的斜率会不断降低。与此相反,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OW线左移,农业部门的人均产出将增加。可见,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配以适度的人口投入规模。

因此,在农业人口存在剩余的情况下的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1-2 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

由此可见,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经济的高速有

效的发展使得农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人口剩余,这就为农业剩余人口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人口流动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投入问题的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改变了原有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从而使农业经济在适度人力资源投入的条件下的合理高效的发展,而且劳动力流动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也是有利的。

(二)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1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是农村,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第一要素就是尽快促使滞留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只有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了,土地才会进入正常流转渠道,促使农业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规模性经营转变,由传统式耕作向科技化与现代化技术与管理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提高。因此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2人口流动直接增加流动人口的收入,提高其素质

人口流动是增加流动人口收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农村流动人口年均收入为2900多元,比全国非流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高出四分之一。目前,农转非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局面。外出打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将外出务工的收入用来修房造屋,购买电器,通信工具或农用车等。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用机具的购买,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农业产出率,农民收入也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

农民在城市务工有更多技能学习、受先进文化、城市文明熏陶的机会,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度假又把城市的生活方式,观念与有关的信息带回农村。这对于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客观上为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做了观念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3人口流动和迁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迅速的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特色。如表1-1所示,从1980-1995年,我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几乎每五年翻一番,这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规模连年扩大。到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是促进了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从表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私营企业的扩大规模更是快于乡镇企业。可以说是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保障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