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_的真正含...
中特预测题(专业学位)
简答一、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问题(1)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内涵: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2)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要理论有:(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三)俄国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3)跨越卡夫丁峡谷所具备的内在条件落后的东方国家绕开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20世纪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其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
其三,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4)“跨越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即我国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认为, 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可以跨越, 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水平则是不可跨越的。
但是马克思也认为,社会发展的五大形态的每一阶段不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都必定要经过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是可以跨越的。
因此,不是每个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作者:李微王玉任爱娟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反应了关于世界革命的新思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发展,它冲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东方社会主义构想的成功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也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74-01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主张: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首先实现社会主义。
随后又有一些学者提出相同或类似的看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西方革命走向低潮,东方却出现了革命的新曙光,俄国民粹派掀起的革命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沙皇专制,俄国革命已处于革命前夜。
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地把目光移向了东方,提出了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构想”。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启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本身的模糊性,而且还因为这一理论的解读往往被赋予了某些现代性。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卡夫丁峡谷理论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内涵:
意指可以有条件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免受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痛苦、不幸和耻辱,直接进 入社会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针对俄国当时广泛存在的农村公社而提 出的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的东方社会发展的 道路。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 一切肯定成果,改造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使之 能够“直接变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 的出发点”。
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 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 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 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 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卡夫丁峡谷”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 相联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波折”以及产生这些“波折”的生产阶段。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无疑是指马克思曾多次鞭 挞的、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 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性后果。所以,马克思所说的 “卡夫丁峡谷”应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 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 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这样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查苏利奇所 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 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问题。
谢谢!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 想”的由来
浅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浅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专指落后国家在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落后地区如何跨越社会阶段实现飞跃,这是可行的吗?整个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都在做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试验,不过它们都失败了。
而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在跨越中不仅未能成功而且使自己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分子,那中国又能否跨越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是已经跨越了呢?我们知道,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这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民族概莫能外。
由于社会形态与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由其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所推动,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人们就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
由此可得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严重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其自然史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段)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如大多数欧洲国家。
而就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实际过程,往往又不是简单地、刻板地依照这些基本的社会形态的次序进行的,而是具有极为复杂的多样性。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非洲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只是处于原始社会或者奴隶社会,但经过了一个殖民地阶段,到二十世纪,非洲基本上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
这就说明社会形态的跨越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于_卡夫丁峡谷_的三个问题
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 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2]
1881 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首 次明确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 谷”的构想,文章中写道: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 能直接地、 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 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 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 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 合作劳动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 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 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 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 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3] 马克思通过分析俄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得出俄国可以不 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即跨越“卡夫丁峡 谷”,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 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运用到俄国公社。 随后分析了俄 国“农村公社”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再次明确提出“它 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 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4]
要彻底弄清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 夫丁峡谷”的构想,就必须深入到马克思的原著中去探 究他的思想,只有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去分析才能把 握他的真正含义,而不能凭研究别人的著作或我们自己 的思想下断定。
1861 年改革就其社会经济内容而言, 是一次资产 阶级的改革,无论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都一再阐明了 改革的特征,揭示了改革的社会性质,阶级实质和历史 作用。 他们的意见为分析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农奴 制度的废除开辟了资产阶级经济广泛发展的可能性。 [1]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思考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思考不通过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或相似的历史进程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就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
“不通过”并不等于“跨越”,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原因和过程的分析,对于现实的落后国家、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命运。
标签:卡夫丁峡谷不通过跨越社会主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的注释:“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谟尼特战争中,萨谟尼特人在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种被认为是对战败军最大的侮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
”目前,围绕“卡夫丁峡谷”问题,我国理论界有着诸多争议。
如:“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针对俄国还是针对整个东方落后国家提出的,是“跨越”还是“不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否是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验证等等,其中,对“跨越”思想内涵的错误解读尤为突出。
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争议与分歧实属难免,关键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真正含义,如何把握它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真正含义卡夫丁峡谷借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源于1881年3月马克思《给维·依·查苏里奇的复信(初稿)》,文中写道:“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惟一国家……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也就是说,1861年俄国进行资本主义制度改革,20年后,马克思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本人就是自相矛盾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抓住他的只言片语,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去把握该构想的真正含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简述马克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的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和政治解放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鮑威尔等人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马克思指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马克思对宗教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已开始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他用社会的客观现实说明宗教的作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表明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表明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3.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他指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宗教时抽象的谈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
实际上,他们讲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消灭宗教。
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鲍威尔等人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国家的革命改造,就能实现政治解放。
马克思指出这种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做法,只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唯心主义幻想。
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变革社会现实的革命实践,进行武器的批判的社会力量也不是鲍威尔之类的所谓批判者,而是被他们所蔑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尤为突出的是从“共产主义革命…. 将在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同时发生”的观点到“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成果”的理論。
①后一种理论被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者称呼为“卡夫丁峡谷”理论。
该理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标签: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合力,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体制适应经济发展时,生产力快速提高;生产力提高后,政治体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政治体制被迫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
然而是否存在一种可以适应高级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体制,而且这种政治体制可以直接进入,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涉及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产生19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其政治体制无法满足的地步。
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也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生存难度加大的同时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综合以上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这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一次次经济危机非但并没有使其激化社会基本矛盾,反而增强了其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共产主义革命不会大范围爆发。
与此同时,俄国为首的封建或者反封建社会的东方世界却革命风起云涌,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放在这些国家后,发现这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赶不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随着全球化逐步开始,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直接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种经济模式可能更适合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大胆设想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作者:杨奇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11期摘要: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A81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008-02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关于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提示
关于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提示【摘要】:马克思晚年转向研究俄国农村公社及俄国革命,提出了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对此思想学术界展开激烈讨论,但其中许多论述都有悖于马克思的原意。
【关键词】:俄国农村公社; 卡夫丁峡谷; 跨越理论众所周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晚年把关注的重点从西方移到东方,离开曾耗费他40年心血的《资本论》的写作而转向对俄国的农村公社及俄国革命的研究。
”当时的俄国正经历着对人民来说是痛苦的,从落后的农奴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度”,他在对当时俄国状况的研究中得出”----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的预测。
针对伟人的这一预测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辩驳,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各界学者们各述己见,把马克思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论了再论,其中不泛有些观点与经典作家的原意有出处之地。
下面就此问题进行一下再讨论。
一、提出”不通过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一生都非常重视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他在晚年的读书笔记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原始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的资料,同时他在与俄国民粹派交往的书信中也显示出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关注。
其实,俄国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著作《对反村社土地所有权的哲学偏见的批判》中就曾提到过”俄国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当时马克思认为他关于利用村社进行俄国的这会主义改造的见解具有空想的性质,但马克思从他的见解中也发现了许多合理的东西。
从中受到启发,马克思相信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情况下,在它的帮助下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或者大大缩短这个阶段而进入到社会主义。
俄国的民粹派也曾给马克思提出过”关于俄国可不可以越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他在给俄国著名女作家维.伊.查苏里奇的回信中阐述过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途的看法及他的预测和设想,他指出”如果俄国按照当时资本主义道路继续发展下去,农村公社将会迅速瓦解”,但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在欧洲,只有俄国的农村公社是广泛地在全国范围内保存下来了,因此它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问题上。
他提出了“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国家或社会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直接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及《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这个论断。
他指出,社会形态如同地质层一般,会经过“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以后的形态”。
而在五大社会形态
理论前,马克思已有三次社会形态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他强调,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探讨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命运问题。
他们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属于原始公社进化链条中的最新类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然而,他们也强调,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需要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才能实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局限性的批判,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这种超越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和限制。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向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 100007)摘要:马克思曾提出俄国农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条件之一,是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实现得好坏,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如何。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对外开放,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江泽民同志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外开放;文明成果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 (2005) 11-000 05-03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更替是通过对以往时代的扬弃与创新而实现的。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发展物和超越物,也只有对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全部历史时代的文明成果进行充分的“吸收”、无情的“抛弃”和坚决的“创新”,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早已作出精辟的论述。
19世纪下半叶,俄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农村公社在俄国社会改造中的作用以及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的争论。
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其中以“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两股思潮最为突出。
前者主张应保留早已有之的“俄罗斯精神”,继续走斯拉夫式的发展道路,跳过资本主义,直接成为社会主义的起点;后者则主张学习西欧,走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当时俄国社会内部的两大社会思潮。
当时俄国关于两条道路的争论,也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
根据马克思的自述,他“为了能够对俄国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还学习了俄文,并在许多年里研究了沙皇官方发表的有关这一问题及其他方面的资料。
在他的藏书中就有一百多册关于俄国问题的书籍,并且还写了大量的笔记,包括对哈克斯毫森《俄国农村制度》的读书笔记。
晚年马克思通过对俄国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其关于俄国道路的著名设想。
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或充分发展阶段,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或少遭受这种种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马克思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最初见于他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
他是这样说:“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
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
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和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支持,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耻辱之谷。
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由此可以推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无非是要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的阶段,是从某种意义上使人类感到耻辱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人类历史才能进入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跨越卡夫丁峡谷”含义
浅议“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摘要: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结合东方落后国家俄国的条件,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大多数人将马克思的意思理解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社会主义,这中主张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主体以及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异性三个方面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也是无法跨越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缩短这个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生产力得到高速的发展关键词: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困惑,马克思主张社会主义只可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但又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到了著名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本人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但实质上并非如此,是我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所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也就是跨越羞辱的、灾难性的过程。
有些人主张马克思的意思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社会主义,这种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我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解说。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领域形成二对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二对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跨越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主义晚年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曾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前资本主义包含三种所有制形式;亚细亚公社所有制、古希腊罗马公社所有制、日耳曼公社所有制。
后来认识到此三种所有制之间并无直接的连续的演进关系,它们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道路。
早年,马克思曾认为,印度、中国和俄国都只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带来的是社会革命,英国的占领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英国在这里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印度的牺牲也是历史发展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中国:英国殖民主义使“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它引起了旧中国的解体和社会革命,使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在中国有了发展。
俄国:沙皇时代属于半亚细亚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东方的专制政府很少、或没有履行治水职能的期间统治着他的臣民”,(49/393)这种社会的革命只能是资本主义革命。
如他说:“俄国的1793年就会来到;这些半亚洲式农奴的、恐怖统治将是历史上空前的现象,然而它将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二个转折点,最终将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来代替彼得大帝所能推行的虚假文明。
”(12/66)当时,他认为,亚细亚社会是原始社会,印度公社是原始公社,亚细亚的公社所有制是最古老的公有制形式。
“仔细研究一下亚细亚的,尤其是印度的公社所有制形式,就会得到证明,从原始公社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怎样产生出它的解体的各种形式,例如日尔曼的私人所有制的各种原型,就可以从印度的公社所有制的各种形式中推出来。
”(13/22)亚细亚“这种以同一基本关系即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形式,本身可能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实现出来。
例如,跟这种形式完全不矛盾的是,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和的同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46/47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东方没有奴隶制和封建制度,因为劳动者本人没有成为他人和社会生产的自然条件,国家才是真正的地主。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综述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综述作者:朱燕李包庚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思想。
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讨论,许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正是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一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实现的条件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跨越思想;现实社会主义自马克思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回信草稿中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之后,时至今日,其“跨越”思想一直在马克思主義研究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我国理论界的学者们在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许多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通过对近几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和出版书籍阅读和分析,将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实现条件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以及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观点,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跨越的对象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跨越”思想到底跨越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关键。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一)从制度层面来看:1、制度间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即跨越的对象是指整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时期,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制度内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向资本主义更高阶段的跨越。
也就是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卡夫丁峡谷理论
三、十月革命是马克思“跨越”设想旳实 现吗?
从俄国历史旳实际发展来看,以列宁为首 旳布尔什维克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 维埃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旳发展道路, 这好像是实现了跨越资本主义旳发展阶段, 验证了这一设想。而实际上革命并不等于 跨越,苏维埃俄国旳建立也并不是“跨越” 设想旳实现。
首先,从指导理论上
埋下了严重旳隐患。它造成了经济体制旳 僵化,经济效率低下;人民旳生活水平难 以改善,造成了劳动者生产主动性降低, 生产效率低下。
“苏联和东欧旳这种特殊历史形态旳社会主义旳 出现,实际上是想走出一条不同于马克思提出旳 由发达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旳特殊道路,它旳 最终失败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旳破产。 相反,它从背面验证了马克思有关人类社会发展 道路旳学说具有强大旳生命力,展示了资本主义 旳灭亡和社会主义旳胜利是不可防止旳历史发展 规律。”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 想”旳由来
这一提法最早出目前1881年2月到3月马克 思给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旳复信中:“和 控制着世界市场旳西方生产同步存在,使 俄国能够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旳卡夫丁峡 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旳一切肯定旳成就 应用到公社中来。”
二、马克思旳“跨越”设想并不是一种成 熟旳革命理论
列宁“一国胜利论” 马克思“共同胜利论”
其次,从施政方针上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旳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是指直接进入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旳共产 主义社会,当初旳苏联并没有直接进入这 一阶段。
列宁:“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新经 济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
四、人为旳“跨越”只能引起历史旳倒退 和民族旳劫难
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 丁峡谷设想”问题旳思索
典故起源: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 前 323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 附近旳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 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旳形似城 门旳“牛轭”下经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劫 难性旳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 展时所遇到旳极大旳困难和挑战。
基诺族的_跨越_与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1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诺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不仅为成功解决后进民族的发展问题提供了经验,而且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正如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教授认为的:“世界上有很多和中国一样的多民族国家,但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处理好多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民族政策为世界在处理多民族关系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1]在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汹涌澎湃、民族问题日益复杂的形势下,认真总结基诺族“跨越”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基诺族的“跨越”基诺族的“跨越”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诺山的巨变,基诺族朋友和基诺族研究者都能如数家珍罗列一通。
2009年纪念基诺族确认30年的系列活动,都被冠以“基诺族·30年跨越”。
然而,究竟基诺族“跨越”了什么,基诺族“跨越”的内涵何在,基诺族是如何“跨越”的,基诺族的“跨越”有什么意义,人们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基诺族“跨越”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还有许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1.基诺族与“跨越”的不解之缘。
基诺族是一个似乎总与“跨越”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
他们在“血缘家庭未被废除时就跳入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未发展成熟时又跨入父系大家庭公社,最后再跳到农村公社”[2](P22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诺族不仅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有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跨越并没有使基诺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中国的跨越却使基诺族在短短数十年间走上了共同繁荣发展和全面收稿日期:2009-09-03作者简介:董学荣(1968~),男,法学硕士,昆明学院讲师。
基诺族的“跨越”与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董学荣(昆明学院,昆明650118)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诺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七)单选题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下列与之相符的有()①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③中国制造给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高铁、网购推广应用等方面领先世界④科技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正确。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②正确。
③④:“中国制造给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高铁、网购推广应用等方面领先世界”“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均属于21世纪中国发展成就,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电视剧《觉醒年代》以正确的党史观艺术化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①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③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④为近代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③④: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人民灾难深重,不知希望在何方,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人民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近代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③④符合题意。
①:《觉醒年代》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没有涉及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①不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所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二是资本主义 制度的确立 ,使劳动者摆脱了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 关系的强大束缚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劳动者的自 由发展 。资本主义是与机器大工业 、科技的发展和 应用 、市场的扩大等现代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从 而使得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 、独立意识和 协作精神不断得到提高 ,视野和眼界不断得到扩展 , 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从被支配的地位变成了支 配的地位 ,成了劳动的“主体”。三是资本主义开创 了世界历史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以小农 经济为特征的封建时代 ,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世界历 史”。真正的世界历史是以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为 开端的 。蒸汽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和生产 ,使生产 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为形成世界历史提供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和广泛交往的社会环境 。正如马克思所 说 “: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 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 产方式 、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 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 历史 。”①
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是-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转折点 。在农奴制度废除以后 ,1863 —1874 年 ,沙皇政府又在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教育制度 、财 政制度和军事制度等上层建筑领域实行了一些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 。马克思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的了解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但对于以上 史实他是十分清楚的 。1877 年 11 月 ,他在《给“祖 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说过 “: 如果俄国继续 走它在 1861 年所开始走的道路 ,那它将会失去当时 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 ,而遭受资 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②1881 年 2 —3 月 ,马克思在给维 ·伊 ·查苏利奇信的初稿中 指出 :俄国农村公社正处于危险的境地 ,威胁公社生 存的是沙皇政府和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 。1882 年 , 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 2 版的序言中还 指出 :在俄国 ,他们看到了“迅速盛兴起来的资本主 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
【关键词】 马克思 ;卡夫丁峡谷 ;农村公社 ;俄国革命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527 (2009) 0520007205 【作者简介】 张有军 (1966 —) ,男 ,山东东阿人 ,法学硕士 ,聊城大学世界共运研究所副教授 , 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政党政治研究 。
为了回答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 ,马克思结 合近几年对俄国土地所有制问题的研究 ,分析了俄 国农村公社发展的两种可能性 (解体或新生) 。马克 思尤其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俄国公社的生命力所 在 :从公社的内部条件看 ,第一 ,公社的基本特征即
8
土地公有制 ,是构成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 ,这种所有 制与共产主义所有制有着天然的联系 ,能够逐步地 、 直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 ;第二 ,俄国 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 惯于劳动组合关系 ,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 合作经济过渡 ,而且 ,俄国农民早已在没有分配的草 地上 ,在排除沼地积水等集体作业中实行着集体经 营 ,具有初步合作的实践经验 。从公社的外部条件 看 ,第一 ,俄国公社不象东印度那样 ,是外国征服者 的猎获物 ,即是说 ,农村公社的整体结构没有受到外 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破坏 ,强大的人民风尚和传统 习惯仍维系着人民生活 ; 第二 ,俄国公社的历史环 境 ,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 ,为它提供了大 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 。总而言 之 ,俄国的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 卡夫丁峡谷 ,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 极的成果”。⑤
由上可见 ,既然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 历史进步性并且了解到 1861 年后俄国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的史实 ,那么 ,他的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就不可能指超越整个资本 主义发展阶段 。
二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喻指 俄国不必经历剥夺农民 、消灭公社所有制的过程 ,即 农村公社不必经历解体的历史命运
1881 年 ,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维 ·伊 ·查 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 ,提出了著名的“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 。长期以来 ,学术界针 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 ,时至今日也未 能完全取得共识 。在所有这些争论中 ,一种最流行 的观点认为 ,马克思的论断意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的整个发展阶段”。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要么是脱离 了历史发展的实际 ,要么是在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 解读时出现了偏差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看法 , 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 。
2009 年第 5 期 ( 总第 187 期)
社会主义研究 SOCIAL ISM STUD IES
No. 5 ,2009 Serial No. 187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的真正含义及其实质
张有军
【摘要】 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不是指超越整个资本主义发 展阶段 ,而是特指俄国农村公社不必经历解体的历史命运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的实质是一种革命策略 :马克思以维护农村公社为基础 ,激励俄国民粹派进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 革命斗争 。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共四次使用 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 。要 弄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首先要确定它的主语是 什么 ,即是谁“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综观马克思复信的几个草稿 ,显然 ,这个“谁”就是俄 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资本主义 。其次 “, 卡夫 丁峡谷”是马克思使用的一个借喻 ,它到底是指什 么 ,不能靠后人的想像 ,而应该看马克思本人对它有 没有更确切的表达 。仔细阅读复信的几个草稿 ,我 们就会发现 ,原来马克思还有另外一句更清楚的表
那么 ,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到底是指什么 ? 一般来讲 ,生产是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 , “资本主义生产”自然是指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创造 物质财富的活动 ,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物质生产 服务两方面 。前者主要包括工业 、建筑业 、农业 、林 业 、水利业等的生产 ,后者主要有交通运输 、邮电通 讯 ,以及作为生产继续部分的商业 、公共饮食业 、物 资技术供应与销售 、家庭用品的制造和修理等 。这 样 “, 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也就是不 经受以上资本主义所有生产领域中曾经出现的可怕 的波折 ,如道德沦落 、经济危机等等 。然而 ,由于“不 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的主语是俄国农 村公社 ,而不是整个俄国资本主义 。这样 ,从逻辑上 来说 ,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经受资本主义所有生产 领域中出现的“可怕的波折”,它可能经历的只能是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领域曾经出现的“可 怕的波折”,也就是西方特别是英国原始积累阶段用 暴力手段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夺 ,使农民完全丧失土 地的过程 。这种对农民的剥夺如果发生在当时的俄 国 ,必然导致俄国农村公社的解体 ,也就意味着农村 公社将“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不 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即“不通过资本 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也就意味着俄国农村公社 不必然遭受解体的历史命运 。
1881 年 2 月 16 日 ,俄国女革命家维 ·伊 ·查 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 ,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俄国“农村 公社可能的命运”。因为当时俄国正围绕着农村公 社的命运和意义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 。有一些自称 是马克思的真正的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根 据马克思《资本论》的思想 ,农村公社是注定要灭亡 的 。而农村公社问题对俄国革命者来讲是至关重要 的。因而查苏利奇请求马克思 “: 要是您肯对我国农 村公社可能遭到的各种命运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是您 肯对那种认为由于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阶段这种理论阐述 自己的看法 ,那么您会给我们多大的帮助啊 !”④
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肯定以及 1861 年后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史实表明 “: 不通过 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超越整个资本 主义发展阶段 。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 的剖析和批判 ,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 史必然性 。但另一方面 ,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所起 的进步作用 ,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马克思看来 , 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了 生产的大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 展方面的功绩作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在不到一百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述 ,这就是俄国农村公社由于“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 时存在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 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⑥显然 , “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与“不通过资 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二句话表达的是同一 个意思 。只要搞清楚了前面一句话的含义 ,那么后 面一句话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
在弄清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的含义之后 ,接下来又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 :既 然马克思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 义制度的卡夫峡谷”,而且如上所述 ,马克思在复信 的前三个草稿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证了俄国农村公社 的生命力 ,这岂不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有关论述 相矛盾吗 ? 因为在 70 年代中叶之前 ,马克思对俄国 农村公社的非资本主义发展前景是不抱希望的 ,他 曾评论说 “: 对俄国的公社所有制形式抱有幻想是不 对的 ,对于这种共产主义的黄金国 ,我从来不抱乐 观的看法 。”⑦恩格斯 1875 年在《论俄国的社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