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高考历史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演变 服 饰
①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 青睐。 ②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成了流行时尚。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特征 从政治性、保守性到开放性。
饮 食
①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物质比较匮乏,食物比较简单。 ②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提高人民的
辨析二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 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使其 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 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小题快做,夯实基础
1.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上述材料可以佐证
•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巩固知识 提升能力
辨析正误
小题快做
努力向前冲
高考真题
材料赏析
易错易混知识点
易错易混点一
报刊和影视最主要的任务一 样吗?
易错易混点二
互联网的普及削弱了其它媒 介的地位吗?
辨析一
不一样。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 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 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 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主要 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 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政 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壹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贰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叁 近现代报刊、影视、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肆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影响
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课标解读 壹
课标解读 壹
1.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3.近代在中国出现带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服饰是:中山装和改良旗袍。 4.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5.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受此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 6.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⑴外因:西文文明传入的冲击(如西方生活方式、西方民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⑵内因:国内的政治变革的推动。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Ⅱ教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服饰的变迁(一)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二)近代服饰的变化:中西合璧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2.女子服饰:旗服短袍窄袖旗袍(三)现代服饰的变化:1.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苏式服饰,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2.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3.改革开放:向个性化、时尚化过渡二、餐饮的发展(一)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二)西方饮食的传入:1.19世纪40年代传入2.西餐馆和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三)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四)影响:西菜、西点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建筑的演进:中西合璧1.传统民居:四合院2.西式住房:欧式建筑与装饰四、习俗风尚的变革(一)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影响(二)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②近代:婚姻自主、礼仪简化、仿效西方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形式多样2.丧葬风俗:①近代:殡仪馆、公墓②现代:土葬火葬现代殡葬3.其他风俗:①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②实行公历、鞠躬与握手成为常见礼仪4.思想观念:女子地位提高,走向社会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一)代步工具1.人力车:城镇使用2.自行车:①20世纪初普及②建国后成为主要代步工具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城乡居民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交车、出租汽车、家庭汽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二)交通运输1.轮船:①1865年中国造出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②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2.火车:①20世纪初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②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青藏铁路(2006年)(三)城市交通1.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2.1924年公共汽车在上海运行3.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4.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四)民用航空1.20世纪30年代中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用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五)总特点:更迭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运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一)邮政事业1.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的落后状态2.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4.1912年成立“中华邮政”5.1949年邮电部成立,邮政与电信合一(二)电信事业1.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2.无线电报:加强中央与边疆之间的联系3.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迅速发展③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4.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一)西人办报鸦片战争后,来华传教士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二)国人办报1.开始:1873年汉口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高潮:维新运动期间,《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发展:民国时代,通俗性报刊活跃,有专门分工二、广播影视的普及(一)广播事业 20世纪20年代1.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2.1926年中国第一座地方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3.1927年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开办4.1928年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南京)5.改革开放后,实现卫星传输,综合覆盖率高6.影响:成为人民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
高中历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内蒙古海拉尔市第一中学高中人民版必修2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教案【学法指导】:学习时可以利用表格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探究导致中国近代交通进步的主要原因;理解航运、铁路、公路和航空之间的关系。
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弄清中国通讯工具的变迁与世界文明进步的关系。
【课表要求】:掌握中国近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掌握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1、概括出中国近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交通运输概况进行比较)2、中国近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进步体现在哪儿?【课堂合作探究】: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探究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轨迹。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早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建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膺厦、兰新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青藏铁路等。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课堂练习】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A.洋务运动后B.鸦片战争后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D.辛亥革命后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D.发昌机器厂成立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A.京汉铁路的修建B.沪宁铁路的修建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D.东省铁路的修建4.你哥哥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大力改造沿海干道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C. 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内容5.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版必修
③2008年6月9日,“_中__星__9_号__”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 ④目前,我国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 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二)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发展状况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_政__府__职__能__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_网__上__购__物__成为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方面: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
·【易错点拨】 1.在中国,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和广播晚。电影、广播、电视在中国出现时间 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种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 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与互联网 (一)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在_上__海__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_哈__尔__滨__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_私__营__广播电台。 (4)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_南__京__开播。 (5)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 有了新的发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整体感知】: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目标】【预习导学】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1)服饰变迁的总体趋势:由、、、,逐渐向、、、转变。
(2)男子服饰:①传统服饰:鸦片战争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洋服饰—: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西合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基础上,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形成的。
在后的几十年里,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3)女子服装:改良式,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破除神权等法令;③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2)婚姻自由:、、以及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在中国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
②清末民初以来反对,主张。
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一种时尚。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的演进。
(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
(3)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4)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电车:出现于年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②公共汽车:出现于年的。
③轮船: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年4月,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④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民 国 上 衣 下 裙
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及特点
1.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再到中华人 民共和国,历届政府都不同程度的不断推行改革,特别是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促进 了人民生活的演变; (3)先进中国人的努力: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政治、 经济、科技等方面积极向西方学习,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提高了生产力;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 的演变; (5)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 俗也随之变化。
服饰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男 子
长 袍 马 褂
西 装 中 山 装 改 良 旗 袍 上 衣 下 裙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女 子
旗 袍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 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_一、课题: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二)知识梳理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表现变化总趋势:__(2)饮食:①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②西餐——19世纪40年代传入(3)建筑:传统民居__ ——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习俗:【合作探究1】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
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
材料四:时髦的高跟鞋“三寸金莲”绣花鞋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习俗变化【合作探究2】(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2)变迁的主要特征:【自主检测一】1、 (2011浙江)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2、(11天津)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3、 (2011江苏)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B.①②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2011·泉州模拟)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 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 一家航运公司。 (2)陆:
结合故事、材料、照片和所学知识,请从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做出 合理的描述。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 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 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男子:长袍马褂→西
—新中国成立 装、中山装
(20世纪上半 女子:宽松肥大→旗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交通工具的发展 基本史实可从“三运”来概括:
水 1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2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运 轮船业:3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4 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
互联网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 网的 功能 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响:课本第75
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 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思维拓展
1.“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 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请回答: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点拨:青藏铁路。 2.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 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 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京九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1 人民版
必修(Ⅱ )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识清单必备: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的史实,探讨影响变化的因素
• (一)主要史实 • 1 、物质生活 • (1)衣:①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 • ②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成为 男子的礼服之一。 • ③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 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 ④20世纪下半叶, • 50-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 度受到青睐。 •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蓝 绿 黑 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 ⑤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的 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 (二) 变化的原因 • 1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 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 2、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 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 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 放在第一位。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 的影响。 (一)表现: 1、交通工具: (1)史实 ①人力、蓄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轿子 马车(传统的代步工具)→人 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新式交通工具)。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 代步工具。 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火车 汽车 电车 轮船 飞机。 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在洋 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 以发端。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③建国后,交通工具发展迅速:全国大多数省份实现火车,飞机运营,但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全国得以广泛运用。 (2)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 人力、 畜力 向 机械演进。
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秀教学案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3.组织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历史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历史发展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历史同情心和责任感。
2.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多样性,尊重不同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包容性和客观评价能力。
3.通过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增强他们的历史信念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历史问题,锻炼他们的历史研究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明确近现代中国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和概念,为学生的复习和考试提供指导。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丰富多样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历史影片、歌曲、图片等多种形式,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体验感。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①近代: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女性服饰:旗袍是受到女性欢迎的服装。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轻巧识记]物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3)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①近代: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女性服饰:旗袍是受到女性欢迎的服装。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轻巧识记]物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3)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
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
[思维升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饮食产生的重要影响(1)从食用的原料来看: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卷心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调味品。
(2)从食品的生产上看:一些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易误辨析]近代物质生活(1)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中西结合,由落后走向进步和时尚。
(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2.概况(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3)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4)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展。
(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电事业(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3)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906年,创办了无线电报。
(2)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轻巧识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归纳概括]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
交通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近代化。
(3)交通工具(运输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比乡村显著。
(4)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同时并存。
(5)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思维升华]中国电信之最1871年4月,英国、俄国、丹麦铺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水线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铺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当年6月3日开始通报。
这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79年,李鸿章在其所辖范围内修建大沽、北塘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
这是在中国内地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这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总局。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国人办报(1)1873年,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影响较大。
(3)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实现了专门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无线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1)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2)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3.电视(1)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轻巧识记]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概念阐释]近代中国出现的四类报刊(1)以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商业报纸:内容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
(3)政论性报刊:是宣传政治纲领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民国成立后,实现了专门分工。
[易误辨析]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影视和互联网(1)大众传媒向着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方向发展,传统传媒继续存在和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异军突起。
(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3)《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4)《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近现代来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和影响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因素1.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近代先进中国人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5.新中国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的影响: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史料一]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例如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史料二]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纷纷“改装去辫”,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
辛亥革命期间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奴隶标志的辫子。
史证史料一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体现出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史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国内政治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史料]史证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铁路交通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史证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画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
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①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用皂荚者。
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
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②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