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D
C
E
D
B
E
C
A
F
B
如上图,EF是AB的中垂线,分别延长BE、AE至D, C,使DE=CE,则AD与BC相等吗? 请说明理由。
三角形中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A
如图,若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
则有
△ABD的面积=△ACD的面积 B
D
C
如下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CE是△ADC 的中线,若△ABC的面积是8,求△DEC的面积。
A E
B Leabharlann BaiduC
(要求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线段中垂线的性质:
线段中垂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 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图,若直线m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m C
C是直线上的任一点,
则有 CA=CB
A
B
如下图,已知△ABC中,DE是BC边上的中垂线,若 AC=5,EC=2, △ADC的周长是13,求△ABC的周长。
B(第6题)
(第7题)
6、如上图,∠1=60°,∠D=20°,则∠A= 100度
7、如上图,AD⊥BC,∠1=40°,∠2=30°,
则∠B= 50 度,∠C= 60 度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中垂线的概念
练一练:
A
1.如图,在△ABC中,BE是边AC上的中线。 E 已知AB=4,AC=3,BE=5,△ABE的周长
A
_ _
B
C
例2
如图,已知:AB=CD,AC=DB,说明(1) ∠B=∠C (2)OA=OD
A B
D
解:(1)连结AD,
在△ABD和△ACD中:
O
∵
AB=DC (已知) BD=CA (已知)
AD=DA(公共边)
∴△ABD≌△ACD(SSS)
C ∴∠B=∠C(全等三角形的对
应角相等)
练习:
如图,已知:CA=CB,AD=BD,M、N分别是CB、CA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chóu)躇(chú)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A
A
E E
B
D
CB D
C
如上图,△ABC中,点D是BC上的一点,点E是AD 上的一点,若BD:CD=2:3 ,DE:AE=1:4 ,△ABC 的面积是8,求△DEC的面积。
练习
已知:如图,B是AC的中点,AD=CE,AE=CD. 说明(1)△ADC ≌△CEA (2)BD=BE的理由
D
E
=
= √√
1.以下各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B ) A.2cm,2cm,4cm B.3cm,6cm,8cm C.2cm,3cm,6cm D.4cm,6cm,11cm
2、在△ABC中,若∠A=54°, ∠B=36°,则△ABC是(C)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ABC,∠A=75°∠B=45° 则∠ACD=___1_2_0_。_
C
∴PB=PC
P
A
B
角平分线上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7、如图在△ABC,∠C=90°,BD平分∠ABC,交AC 于D。若DC=3,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3_____。
E
1、如图,△ABC中,DE垂直平分AC,AE=3cm, △ABD的周长是9cm,则△ABC的周长是_1_5_c_m___.
A E
B
D
C
2、 如图,已知△ABC中,∠B=45°, ∠C=75°,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 平分线,则∠DAE= 15 0
A
B ED C
3、如图,BE、CF是△ABC 的角平分线, ∠A=40°求∠BOC度数.
变式1
如图,BE、CF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 ∠A=40°求∠BOC度数.
=__1__0_.5___.
C
B
A
F
2.如图,CE,CF分别是△ABC的 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
则∠ECF的度数=__9_0___度.
E B
D C
3. 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AC=3,△ABD和 △ACD的周长的差是2,你能求出AB的长吗?
1或5
例1、如图,已知AB=AC,AD=AE,AB、DC相交于
(2)角上的性质: 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 两个内角之和
练一练:
1、下列每组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 三角形吗?(单位:厘米。填“能”或“不能”) (1)3,4,能5( ) (2)8,7,15(不能) (3)13,12,20( 能 )
(4)5,5,11(不能)
点M,AC、BE相交于点N,∠1=∠2,试说明(1) △ABE ≌ △ACD (2)AM=AN
A
12
D
E
M
N
B
C
创造条件! ?
4.如图,AD、BF都是△ABC 的高线,若∠CAD=30度,则 ∠CBF=__3_0___度。
A EF
B
D
A
5、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 CE是AB边上的高,BD,CE交于点P。
已知∠ABC=600,∠ACB=700, 求∠ACEE, p
∠BDC的度数。
400
800
B
C
D C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边边边公理(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边角边公理(SAS) 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的中点. 说明DM=DN的理由.
C N
M 按“三步走”的方法分析题 目!
A
B 连结CD.
D
课堂小结:{请你谈谈收获、感想}
1、证题前先分析(方法是“三步走”) 2、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有时需通过两次全 等来实现 3、注意解题格式
发展练习:
已知:a,b,c是△ABC的三条边,d,e,f是 △DEF的三条边,若∣a-d∣+∣b-e∣= -(c-f)2,试说明△ABC≌△DEF.
A
B
C
O
F
E
变式2
如图,BE、CF分别是△ABC 的内角与外角 平分线,∠A=40°求∠BOC度数.
A
F
OE
B
C
D
自从那一天,我衣着脚,挑着行李,沿着崎岖曲折的田埂,离开故乡,走向了城市;从此,我便漂泊在喧嚣和浮躁的钢筋水泥丛林中,穿行于 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内容相当丰富。以浩如海洋来比喻,都不之为过! 近日,我在“儒风大家”上,看到一篇文章,仅用---三句话、九个字。说出了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E
A
F
C
D
B
思考题:
如图:AC和DB相交于点O,若AB=DC, AC=DB,则∠B=∠C,请说明理由.
A
D
O
B
C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 的距离相等
如图,若点P是∠CAB的平分线上 一点,并且PB⊥AB,PC⊥AC,
则有 PC=PB
A
C P
B
如图,在△ABC中,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DE是△ABD的高线, ∠C=90 度。若DE=2, BD=3,求线段BC的长。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所以说,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1、我们已经学会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SSS
SAS
ASA
AAS
注意:千万不要将SSA条件作为SAS条件来用。
2、关键:找对应角和对应边
3、三角形全等的解题前分析方法是 “三步走”
①要证什么; ②已有什么; ③还缺什么。
三角形的性质 (1)边上的性质: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D
B E CF
3、在△ABC,AB=5,BC=9,那么 4 <AC< _1_4_
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8,而第三边长为 奇数,那么第三边长是 _7_或__9__ 5、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3cm,一边是7cm,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_1_7_c_m____
A
A
12
C 1E
D
B
D
C
(4)角边角公理(ASA) 两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角角边公理(AAS)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图,已知AC平分∠BCD,要说明△ABC≌△ADC, 还需要增加一个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
BC=CD
或∠BAC=∠DAC
或∠B=∠D
C
B A
D
如图,已知AB=ED,AF=CD,EF=BC, 说明∠EFD=∠BCA的理由。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3、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为三类: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根据下列条件判断它们 是什么三角形? (1)三个内角的度数是1:2:3( 直角三角形 ) (2)两个内角是50°和30°( 钝角三角形 )
练习:
已知:如图∠B=∠DEF,AB=DE, 要说明ΔABC≌ ΔDEF. (1)若要以“SAS”为依据,还缺条件 C_B_=E_F _; (2)若要以“ASA”为依据,还缺条件∠_A_=∠_D_; (3)若要以“AAS” 为依据,还缺条件∠_AC_B_=∠_D;FE
4、能把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 等的两部分是三角形的是(A)
A、中线 B、高线 C、角平分线 D、过一边的中点且和这条边垂 直的直线
5、∵ l 是线段AB的中垂线, 点C在 l 上
∴CA=CB
l
C
AO
B
注意: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6、∵点P是∠BAC的平分线上的
一点且 PB⊥AB,PC ⊥AC,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