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 1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q≠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2 -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³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知识概念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人教版数学八上教材
人教版数学八上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包括了以下内容:
1.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全等三角形。
2. 第二章:全等三角形。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包括SAS、ASA、SSS等。
3. 第三章:轴对称。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 第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整式的乘法、除法、因式分解和分式的运算。
5. 第五章:分式。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分式的性质和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
6. 第六章:二次根式。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以及最简二次根式的判定。
7. 第七章:勾股定理。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8. 第八章:四边形。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四边形的性质和分类,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9. 第九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绘制统计图表。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1 认识三角形一、背景介绍及教学资料三角形是几何图形中的基本图形,是构造较为复杂图形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后安排了本教材的内容,是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也为进一步研究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观察铁塔的构造以及让学生动手做三角形等情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研究三角形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了解到复杂的图形是由简单的图形构造而成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关教学资料可查阅初中数学网。
()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三角形是学生熟悉的图形,本节以学生观察房子的屋架等所包含的三角形出发,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和顶点)及其表示法,进一步展开对三角形性质的讨论。
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三角形的特点。
关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的获得,教材安排了一个情景,通过学生的思考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动手测量,最后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进一步说明,这样就将直观操作与简单推理结合在一起。
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只需通过简单的变式得到结论即可。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2、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教学准备:刻度尺图钉若干细线硬纸板教学过程:设计思路通过一些实际中存在的三角形图案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之中。
通过“做一做”,利用细绳绕三个图钉一周及改变图钉的位置,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思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C
A
B
剪下 △A´B´C´放在△ABC上,可以看 到△A´B´C´ ≌ △ABC,由此可以得 A´ 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又一个公理.
B´
探究活动 三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
先任意画出一个 ABC,再画一个A ' B'C ', 使A ' B'=AB,B'C '=BC,C ' A '=CA. 把画好的 A ' B'C '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画法:
1. 画线段AB=4cm;
2. 分别以A、B为圆心,5cm、 7cm 长为半径作圆弧,交于点C; 3. 连结AB、AC;
∴△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
画全等三角形的另一个方法
已知任意△ABC,画一个△A´B´C´, 使A´B´=AB, A´C´=AC, B´C´ =BC.
画法:1、画线段A´B´=AB, 如右下图 2、分别以 A´、B´为圆心,AC、BC为半径画弧,两弧相 交于点C´ . 3、连结A´C´、 B´C´ 得 △A´B´C´. C´
(4)A=A' (5)B=B' (6)C=C'
在ABC和A' B' C'中,有
( 1 )AB=A' B' (2)BC=B'C' (3)CA=C' A' , , , (4)A=A (5)B=B (6)C=C 六个条件,可得到什么结论?
A
A'
B
C
B
'
C'
答:ABC ≌ A' B' C'
解:在CMO和CNO中,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判定》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判断直角三角形;二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断直角三角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理解不透彻,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过程。
2.准备实例题目,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实例,如建筑工人测量高度、体育运动员投掷项目等,引导学生关注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判断直角三角形。
通过讲解和示范,呈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取一道实例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题目中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结构框图二、具体知识点梳理(一)几何图形(是多姿多彩的)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1、几何图形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主(正)视图---------从正面看;2、几何体的三视图 侧(左)视图-----从左面边看;俯视图---------------从上面看.(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形不一样的.(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4、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体:几何体也简称体.(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二)直线、射线、线段1、基本概念图形直线射线线段端点个数无一个两个表示法直线a直线AB(BA)射线AB线段a线段AB(BA)作法叙述作直线AB作直线a 作射线AB作线段a作线段AB、连接AB延长叙述不能延长反向延长射线AB延长线段AB反向延长线段BA 2、直线的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度量法(2)用尺规作图法4、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5、线段的中点(二等分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定义: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图形:A M B符号:若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M=BM=AB ,AB=2AM=2BM.126、线段的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7、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8、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点在直线上; (2)点在直线外.(三)角1、角: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2、角的表示法(四种):∠1 ; ; ; .α∠β∠ABC ∠3、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4、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5、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6、角的和、差、倍、分及其近似值7、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借助三角尺能画出15°的倍数的角,在0~180°之间共能画出11个角.(2)借助量角器能画出给定度数的角.(3)用尺规作图法,可以作出任意给定的角.8、角的平线线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图形: 符号:9、互余、互补(1)若∠1+∠2=90°,则∠1与∠2互为余角.其中∠1是∠2的余角,∠2是∠1的余角.(2)若∠1+∠2=180°,则∠1与∠2互为补角.其中∠1是∠2的补角,∠2是∠1的补角.(3)余(补)角的性质:同(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等)角的补角相等.10、方向角(1)正方向;(2)北(南)偏东(西)方向;(3)东(西)北(南)方向.。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边边边”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 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用操作、归纳得出数量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圆规、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圆规、直尺。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庆祝国庆节,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制作三角形彩旗(如图),那么,老师应提供多少个数据,能保证同学们制作出来的三角形彩旗全等呢?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边长和所有的角度吗?(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问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学生回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教师问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出示课件4)教师讲解:我们如何识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我们从“条件尽可能的少”出发,逐步增加条件分类进行操作验证,希望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教师问3:满足一个条件对应相等时,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几种情况呢?分别是哪些情况?学生讨论并回答:一共有两种情况,①只给一条边时;②只给一个角时.教师问4:请同学们每人画出一个边长为3cm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看一下画出的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作图并且比较后回答:不全等.教师问5:请同学们每人画出一个45°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看一下画出的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作图并且比较后回答:不全等.结论:只有一条边或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6)教师问6:如果满足两个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归纳,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①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3cm,4cm.三角形②三角形的一条边为4cm,一内角为30°,.③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45°教师问7:同学根据①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作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8)教师问8:同学根据②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做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一条边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9)教师问9:同学根据③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做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10)教师分析并归纳结论:只满足两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1)一个条件①一角;②一边;两个条件①两角;②两边;③一边一角.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教师问10: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会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学生思考后师生归纳:有四种可能,即三角、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分别相等.教师问1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30°,60° ,90° 它们一定全等吗?学生作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13)教师问12: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分别为3cm、4cm、6cm .它们一定全等吗?(出示课件14)教师演示作法,学生按要求尺规作图,动手操作,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形相等.教师问13:任意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分别相等.它们一定全等吗?我们进行下边的操作:做一做: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教师演示作法:(1)画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长为半径画圆,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 'C'.(出示课件15)学生按要求尺规作图,动手操作,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总结:(出示课件16)“边边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几何语言:在△ABC和△ DEF中,{AB=DE,BC=EF,CA=FD,∴△ABC ≌△ DEF(SSS).例1:如图,有一个三角形钢架,AB =AC ,AD 是连接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求证:(1)△ABD ≌△ACD.(2)∠BAD = ∠CAD.(出示课件17)解题思路:①先找隐含条件:公共边AD ;②再找现有条件:AB=AC③最后找准备条件:D 是BC 的中点→BD=CD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18)证明:(1)∵ D 是BC 中点,∴ BD =DC.在△ABD 与△ACD 中,{AB =AC (已知)BD =CD (已证)AD =AD (公共边) ∴ △ABD ≌ △ACD ( SSS ).(2)由(1)得△ABD≌△ACD ,∴ ∠BAD= ∠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9)证明的书写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要用的条件要先证好;②指明范围: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③摆齐根据: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④写出结论:写出全等结论.例2:已知:如图,AB=AC,AD=AE,BD=CE.求证:∠BAC=∠DAE. (出示课件21)分析:要证∠BAC=∠DAE,而这两个角所在三角形显然不全等,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将它转化为证∠BAD=∠CAE;由已知的三组相等线段可证明△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D=∠CAE.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22)证明:在△ABD和△ ACE中,AB=AC,AD=AE,BD=CE,∴ △ ABD≌ △ ACE(SSS),∴∠BAD=∠CAE.∴∠BAD+∠DAC=∠CAE+∠DAC,即∠BAC=∠DAE.例3: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 ∠A′O′B′=∠AOB.(出示课件24)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25)作法:(1)以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 于点C,D;(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 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 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8-34)1. 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EC,AF=ED,要使△ABF≌△ECD ,还需要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条件即可).2.如图,AB=CD,AD=BC,则下列结论:①△ABC≌△CDB;②△ABC≌△CDA;③△ABD ≌△CDB;④ BA∥DC.正确的个数是( )A .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 已知:如图,AB=AE,AC=AD,BD=CE,求证:△ABC ≌△AED.4. 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1)如图1,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2)如图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根据以上作图步骤,请你证明∠A'O'B′=∠AOB.5. 如图,AD=BC,AC=BD.求证:∠C=∠D .(提示: 连结AB)6. 如图,AB =AC ,BD =CD ,BH =CH ,图中有几组全 等的三角形?它们全等的条件是什么?参考答案:1. BF=CD2.C3. 证明:∵BD=CE ,∴BD -CD=CE -CD .∴BC=ED .在△ABC 和△ADE 中,AC=AD (已知),AB=AE (已知),BC=ED (已证),∴△ABC≌△AED(SSS ).4. 证明:由作法得OD=OC=O′D′=O′C′,CD=C′D′, 在△OCD 和△O′C′D′中 D COAB∴△OCD≌△O′C′D′(SSS),∴∠COD=∠C′O′D′,即∠A'O'B′=∠AOB.5. 证明:连接AB两点,在△ABD和△BAC中,AD=BC,BD=AC,AB=BA,∴△ABD≌△BAC(SSS)∴∠D=∠C.6.解:(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本节课学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目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边边)2.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2)教材37页到39页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材分析课件(43张)
*
18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例.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点与这边所对的顶点的连线把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3.5 和10.5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个边的长。(9,9,7)(7,7,10) 易错易混: 分类讨论、三边关系检验、方程思想 教学建议:
变式训练:已知:在△ABC中,AB=AC,周长为16cm,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
五、重点、难点及四基:
• 5.基本的数学思想:
• 类比的思想(如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可类比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给出);
• 方程的思想(计算三角形的边、角时常用 );
• 转化的思想(如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 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 角或同旁内角);
五、重点、难点及四基:
• 数形结合的思想(以数定形,以形驭数) ;
五、重点、难点及四基:
• 1.重点: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 分线,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及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 式. • 2.难点:画钝角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三边 关系的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的应用.
五、重点、难点及四基:
• 3.基础知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有关 的角,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多边形的内角 和与外角和公式. • 4.基本技能: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 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会画出任意三角形 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会证明三角形内 角和定理及推论,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的边 与角知识进行线段、角度的计算。
三边关系 定理
内角 外角
内角和定理
六、教学建议:
3.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本章中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 提高学生已有的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握好教学要求.
(1)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在本章中只要求达到 了解(认识)的程度就可以了,进一步的要求 可通过后续学习达到.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为内心,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为重心,高 线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为垂心.遇到就直接肯定 这个结论,证明留以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让 他们动手量一量,寻找它们的特性,以获得感 性认识,做到提前渗透。三条重要线段,要达 到会画、会用(遇到知道往哪儿想)。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教材解析
4、镶嵌作为数学活动,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
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 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
七 教材的挖掘开发
1、n边形对角线的总条数,推理过程可 以让学生标记已经数过的对角线,从而 找出数重的边。这与后面的单循环、双 循环赛制有相同的理论基础
内容标准 三 角 形
三角形三边及三角 之间的关系
会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 大于第三边。 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
三 说教学目标
• 1、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 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证明三角形两边的和 大于第三边,了解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了解三 角形的稳定性。
•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探索并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 个锐角互余,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 的两个内角的和。
五 说整体设计思路Fra bibliotek三角形的内角 和定理
三角形三边之间 的关系
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知识内容 概三 念角 形 的 有 关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六、说教学建议
1、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有的需要理解;有的 只需要知道,如理解角平分线平分一角,知道 三条交于一点。
2、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有一定难度,只 要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在辅助线上花太 多的精力,以免影响对内容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对 推理的要求应循序渐进。
• 3、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内角、外角、对 角线、正多边形),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 与外角和公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RJ)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与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老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探究问题,形成概念(一)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内角. 3.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 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 教师再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二)探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两边相等和有三边相等,以及三条边均不相等.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三)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点,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1)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C路线最短.然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线为什么是最短的?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C+BC>AB①AB+AC>BC②AB+BC>AC③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1)由不等式①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等式?(2)通过刚才得到的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分析:(1)“用一条长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有一边长为4 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 cm?三、练习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老师布置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解决完以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 cm,一条边长是6 cm,求其他两条边长.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布置作业:习题11.1第1,2,7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3.对于作图题,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要求:在七年级上册第7章中已经出现的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等习题,只要求画出图形,说明结果,可以不写出画法,但要保留作图痕
3.继续重视用几何语言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4.重视“尺规作图”技能的培养。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尺规作图”的历史背
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它独特的魅力曾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及数学爱好者。
说明
1本章还不能达到对定理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因此也不能以完整演绎推理的证明来
要求学生,只需要做到合情推理,让学生借助于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说理过程。步步有据是为了逐步培养、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使用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这里不能操之过急,应严格控制教学要求,不要把传统教材中有关的几何题的难度来要求学生,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称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章主要内容是在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尺规作图。学生已经接触了图形的初步知识,体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如直线、线段、射线、角等,并能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描述。
重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课本中已经展示了许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例题和习题,除了课本中提供的问题以外,教师还可发动学生自已去发现,并尝试解决。
课时安排
1.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许多图形包括曲线形都可以通过三角形去研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稳定性、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2. 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边长与角度的关系,如a:b:c=sinA:sinB:sinC。
第二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三边全等)、SAS(两边及夹角全等)、ASA(两角及夹边全等)、AAS(两角及非夹边全等)、HL(直角边斜边公理)。
3.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第三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1.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2.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与证明。
3.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四边形
1. 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的基本性质。
2. 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五章: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因变量、常数。
2.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3. 一次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
4.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求法。
5. 一次函数的应用:求最值、求交点等。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比较大小、求解最值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
巩固练习
如右图,已知△ABD≌△ACE,∠C=45°, AC = 8, AE = 5,则∠B = 45°, DC = 3 .
8D
C
5
A 5E B
探究新知
例3 如图,△EFG≌△NMH,EF=2.1cm,EH=1.1cm, NH=3.3cm. (1)试写出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解:(1)对应边有EF和NM,FG 和MH,EG和NH;
链接中考
2. 如图所示,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A'B'C,
使点A'落在BC的延长线上.已知∠A=27°,∠B=40°,则
∠ACB'为___4_6___度.
解析:先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 ∠ ACA'=∠A+∠B=27°+40°=67°. 再由△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A'B'C,得到 △ABC≌△A'B'C, ∴∠ACB=∠A'CB'. ∴∠ACB–∠B'CA=∠A'CB'–∠B'CA, 即∠BCB'=∠ACA'. ∴∠BCB'=67°. ∴∠ACB'=180°–∠ACA'–∠BCB'=180°–67°–67°=46°.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2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或线段的值 例2 如图,△ABC≌△DEF,∠A=70°,∠B=50°, 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
解:∵△ABC≌△DEF,∠A=70°, ∠B=50°,BF=4,EF=7, ∴∠DEF=∠B=50°,BC=EF=7, ∴CF=BC–BF=7–4=3.
你能指出上面两 个全等三角形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五、小结与作业 1.师生小结: (1)“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 角. 2.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3,4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掌握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 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通 过学生之间的质疑讨论,发现此定理中角必为夹角,从而 得出“边角边”的判定方法.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 思维能力,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掌握的也好,但要强 调书写的格式的规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证明角形全等来解决.
解:(1)AC⊥CE.理由:由SAS证△ABC≌△CDE,∴∠ACB=∠E, ∵ED⊥CD,∴∠ECD+∠E=90°,∴∠ACB+∠ECD=90°, ∴∠ACE=90°,即AC⊥CE
(2)成立.以图②为例,理由如下:由SAS证△ABC1≌C2DE, ∴∠AC1B=∠E,∵ED⊥BD,∴∠EC2D+∠E=90°,∴∠EC2D+ ∠AC1B=90°,∴∠C2MC1=90°,即AC1⊥C2E
易误与“SSA”混淆导致出错.
AB=AD,
∴△BAC≌△DAE(SAS),∴BC=DE
10.在△ABC和△A′B′C′中:①AB=A′B′;②BC=B′C′;③AC=A′C′;
④∠A=∠A′;⑤∠B=∠B′.则下列条件中,不能保证△ABC≌△A′B′C′的是
()
D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11.如图,AD⊥BC,垂足为D,且BD=DC,延长BA至点E,若∠B= 48°,则∠CAE=__9_6_°.
∴DM=DN
15.如图,A,F,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AF=DC,AB∥DE,且 AB=DE,求证:(1)△ABC≌△DEF;(2)∠CBF=∠FEC.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5.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海伦公式等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含有三角形的图形,要求学生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2.学会运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并能够识别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性质。
3.熟练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解决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几何知识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欣赏几何图形中感受数学之美。
5.通过对三角形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三角形的概念、性质等已有初步了解,但在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发展不均衡,个别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为三类: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根据下列条件判断它们 是什么三角形? (1)三个内角的度数是1:2:3( 直角三角形 ) (2)两个内角是50°和30°( 钝角三角形 )
练习:
已知:如图∠B=∠DEF,AB=DE, 要说明ΔABC≌ ΔDEF. (1)若要以“SAS”为依据,还缺条件 C_B_=E_F _; (2)若要以“ASA”为依据,还缺条件∠_A_=∠_D_; (3)若要以“AAS” 为依据,还缺条件∠_AC_B_=∠_D;FE
1.以下各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B ) A.2cm,2cm,4cm B.3cm,6cm,8cm C.2cm,3cm,6cm D.4cm,6cm,11cm
2、在△ABC中,若∠A=54°, ∠B=36°,则△ABC是(C)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ABC,∠A=75°∠B=45° 则∠ACD=___1_2_0_。_
E
A
F
C
D
B
思考题:
如图:AC和DB相交于点O,若AB=DC, AC=DB,则∠B=∠C,请说明理由.
A
D
O
B
C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 的距离相等
如图,若点P是∠CAB的平分线上 一点,并且PB⊥AB,PC⊥AC,
则有 PC=PB
A
C P
B
如图,在△ABC中,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DE是△ABD的高线, ∠C=90 度。若DE=2, BD=3,求线段BC的长。
B(第6题)
(第7题)
6、如上图,∠1=60°,∠D=20°,则∠A= 100度
7、如上图,AD⊥BC,∠1=40°,∠2=30°,
则∠B= 50 度,∠C= 60 度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中垂线的概念
练一练:
A
1.如图,在△ABC中,BE是边AC上的中线。 E 已知AB=4,AC=3,BE=5,△ABE的周长
=__1__0_.5___.
C
B
A
F
2.如图,CE,CF分别是△ABC的 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
则∠ECF的度数=__9_0___度.
E B
D C
3. 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AC=3,△ABD和 △ACD的周长的差是2,你能求出AB的长吗?
1或5
例1、如图,已知AB=AC,AD=AE,AB、DC相交于
A E
B DC
(要求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线段中垂线的性质:
线段中垂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 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图,若直线m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m C
C是直线上的任一点,
则有 CA=CB
A
B
如下图,已知△ABC中,DE是BC边上的中垂线,若 AC=5,EC=2, △ADC的周长是13,求△ABC的周长。
已知∠ABC=600,∠ACB=700, 求∠ACEE, p
∠BDC的度数。
400
800
B
C
D C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边边边公理(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边角边公理(SAS) 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
D
C
2、 如图,已知△ABC中,∠B=45°, ∠C=75°,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 平分线,则∠DAE= 15 0
A
B ED C
3、如图,BE、CF是△ABC 的角平分线, ∠A=40°求∠BOC度数.
变式1
如图,BE、CF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 ∠A=40°求∠BOC度数.
点M,AC、BE相交于点N,∠1=∠2,试说明(1) △ABE ≌ △ACD (2)AM=AN
A
12
D
E
M
N
B
C
创造条件! ?
4.如图,AD、BF都是△ABபைடு நூலகம் 的高线,若∠CAD=30度,则 ∠CBF=__3_0___度。
A EF
B
D
A
5、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 CE是AB边上的高,BD,CE交于点P。
C
∴PB=PC
P
A
B
角平分线上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7、如图在△ABC,∠C=90°,BD平分∠ABC,交AC 于D。若DC=3,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3_____。
E
1、如图,△ABC中,DE垂直平分AC,AE=3cm, △ABD的周长是9cm,则△ABC的周长是_1_5_c_m___.
A E
(2)角上的性质: 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 两个内角之和
练一练:
1、下列每组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 三角形吗?(单位:厘米。填“能”或“不能”) (1)3,4,能5( ) (2)8,7,15(不能) (3)13,12,20( 能 )
(4)5,5,11(不能)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chóu)躇(chú)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所以说,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1、我们已经学会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SSS
SAS
ASA
AAS
注意:千万不要将SSA条件作为SAS条件来用。
2、关键:找对应角和对应边
3、三角形全等的解题前分析方法是 “三步走”
①要证什么; ②已有什么; ③还缺什么。
三角形的性质 (1)边上的性质: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的中点. 说明DM=DN的理由.
C N
M 按“三步走”的方法分析题 目!
A
B 连结CD.
D
课堂小结:{请你谈谈收获、感想}
1、证题前先分析(方法是“三步走”) 2、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有时需通过两次全 等来实现 3、注意解题格式
发展练习:
已知:a,b,c是△ABC的三条边,d,e,f是 △DEF的三条边,若∣a-d∣+∣b-e∣= -(c-f)2,试说明△ABC≌△DEF.
4、能把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 等的两部分是三角形的是(A)
A、中线 B、高线 C、角平分线 D、过一边的中点且和这条边垂 直的直线
5、∵ l 是线段AB的中垂线, 点C在 l 上
∴CA=CB
l
C
AO
B
注意: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